案例分析論文(精品多篇)

案例分析論文(精品多篇)

案例分析論文格式 篇一

關鍵詞: 《金融學》案例教學實踐

《金融學》亦即《貨幣銀行學》,是經原《貨幣銀行學》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課程。它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學科。在這門課程中,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易使學生產生倦怠,認為該課程枯燥無味,但案例教學在目前的教學方法體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尤為重要。

一、金融學課程及教學方法簡介

《金融學》屬於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內容包括貨幣、信用、利率和等銀行等巨集、微觀經濟領域裡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開設此課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具備分析和理解巨集微觀經濟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課程內容聯絡面較廣,大凡經濟問題都與之有聯絡,國家經濟政策、企業經營決策、個人消費與投資等,都離不開對該課程領域中相關問題的研究。學習此課可以開闊知識面和強化經濟理論功底。該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該課程,能將前修課程和後續課程中相關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具備理解和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

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學本科專業主要採用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雖然也採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但本質卻沒有改變,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沒能科學地運用案例教學、學生分組討論和實際調研,考試內容也主要是一些純理論性的書本內容,忽視了對學生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也不利於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創新是金融業發展壯大的動力源泉。在與國際金融機構爭奪生存、發展空間的過程中,對於處於競爭劣勢的我國金融業來說,需要更多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實力。因此,教師要改變現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金融學》“引導式”案例教學法

針對該學科的特點,筆者認為,由於本科院校教學注重基礎,因此,教師對於金融學課程當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理論運作應詳細介紹,在掌握了教學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過搞好課堂教學環節,努力促進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而對於實踐部分,教師要通過聯絡當前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最新動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引入案例,增強學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一)《金融學》教學現狀。

《金融學》在大學中實際採用的方法是課堂講授,偶爾插入案例。但並沒有像其他學科,比如管理學等,實施案例教學。究其根源,目前有幾個因素造成案例教學無法實施:一是課堂學生過多。目前學校的班級人數,尤其是教學型的班級人數都較多,而案例教學的最優人數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數過多導致案例教學無法實施。二是案例教學的一個弊端,即有些教師在課堂控制上沒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於開展案例教學。所以,基於以上幾個不足,引入“引導式”案例教學就成為了必然。

(二)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結合。

單純的實踐教學或課堂教學在《金融學》授課過程中均有不足之處,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兩者優勢進行結合從而達到優化的目的。在此筆者提出“引導式”案例教學法。“引導式”案例教學是指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通過加入案例來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在對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教師應設計問題,預先設好陷阱,在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過程中進行引導,適時引出問題,讓學生沉浸在案例內部,設身處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問題和可用方法。實行“引導式”案例教學的主要作用是教師在能夠很容易地控制課堂的同時,又能夠利用案例分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式”案例教學並不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而是與傳統教學相似,仍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但是,在分析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一個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並適時提示學生應如何分析,而學生的角色是一個觀察員,通過觀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應的結論,並反饋給教師,以便教師進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導式”案例教學法可以避免教師因應用案例教學而課堂失控的情形,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分析當中。

但並不是所有的章節都適用案例教學,因此,在課堂講授中,教師還要保持教學內容體系的完整性,結構要清晰,知識要準確。在教學中聯絡熱點和焦點問題,把金融學基本原理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若干現象結合起來,如國家制定的巨集觀政策,銀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貨膨脹等,使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學以致用。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教師可通過課堂提問、佈置思考題、安排課堂討論等,把教學搞得更活躍,以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三、“引導式”案例教學方法舉例

在教學手段上,強調實踐環節的教學已成為西方各國金融學專業教學的通行做法。比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學方式上的差別,我們可看出國內高校以“原理教育”見長,國外則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擬教育。在我國金融學本科教學中,案例教學正逐漸受到重視和運用,但不成體系,相關的資源也不充足。教師應將案例收集與製作作為一項基礎工作,緊密結合金融學教學大綱,設計出與所授課節相關的案例。(以下舉例教材採用黃達的《金融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講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貨部分,為了讓學生理解各種名詞,以及讓學生明白期貨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問題,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案例:

A與B進行一筆銅期貨交易,在1月1日達成協議,以2700元/噸的價格成交,保證金5%,A為買方,B為賣方,交易10手銅期貨(一手五噸),當天結算價下跌為2600元/噸,第二天結算價上漲至2750元/噸。(一)計算每天兩人的盈虧。(二)如該期貨在3月20日價格為2850元/噸,A與B若分別平倉,兩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價格為2600元/噸,則A、B的收益分別為多少?並思考,A或B若預期正確,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書參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師經過分析和揭示,讓學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貨的盈虧本質,並可以繼續通過這個案例,讓學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倉、對衝、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過這個案例的後續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完A方的處境後,學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況作為課上思考題。同時可以設問:B是否樂於在3月20日平倉?為什麼?而若在到期日當日,銅期貨價格結算價為2600元/噸,交易雙方又有什麼盈虧?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學生可以明白哪種操作是可行的,什麼時候是可行的,各種方法都有什麼風險,又有什麼優缺點。(上表板書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案例應用在很多相關的知識點上。比如說上述這個案例,教師不但可以做出一個後續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於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師可以將金融學中的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的關係與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師可向學生設計問題:既然這筆銅期貨到期了,那麼這個期貨的價格與到期日當日的市場價格相比,會有什麼差別?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當兩者價格不同時,你會如何操作?等等。通過這樣一種設身處地的思考,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得出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趨同的結論。

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入一個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開分析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推斷盈虧的結果,這樣就會使得學生的頭腦活動起來,有益於加強學生對概念及案例相關知識的理解。

四、結語

《金融學》是一門經濟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因此在本科教學中尤為重要。但本課程知識點多且較為分散,教師要在將相關知識點講授給學生並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時保證學生頭腦的興奮狀態不太容易。

筆者認為,通過引入“引導式”教學,教師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課堂的基礎上,達到提高學生能動性的目的。

(一)在適當的章節引入案例教學,並採取引導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結論,加深印象。

教師在相關合適的章節加入“引導式”案例教學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本課的興趣,讓學生在參與到案例分析的環節中的同時深刻理解相關知識。雖然“引導式”案例教學適用章節有限,但這種案例教學方法可以在其他章節變通。例如在《貨幣形式》這一章節,教師就可以通過分析在歷史上各種貨幣為什麼會被淘汰,讓學生設身處地分析若他們自己帶著若干布幣去購買商品的情形,這樣學生既會感到有趣,又會得出課本上的理論,一箭雙鵰。

(二)避免無法開展案例教學的尷尬,以“準案例教學”形式講授課程。

鑑於目前各學校班級人數較多,開展案例教學,以學生為主角的教學方式效果不好,不便開展,因此,教師通過不提問,但要求學生多動腦的引導方式,可讓學生從被動的地位提高到主動地位,提高學生在教學環節的參與度,但又不過於自由,從而達到教師有效控制課堂和學生能動性提高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孫伍琴,燕小青。金融學本科核心課程體系及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以寧波大學為例[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84-88.

[2]陳曉群。新形勢下金融學本科教學改革初探[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10):177-179.

法律案例分析論文 篇二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4)05-0029-05

收稿日期:2014-06-03

基金專案: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務技能培養機制創新研究”(JG2012A009);湘潭大學法學院研究生教改科研專案“全真法學案例演示教學研究”(FXYJG002)。

作者簡介:胡軍輝(1976-),男,湖南婁底人,湘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法學教育研究。

我國現有的法學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學理論知識的傳授,對實務技能的培養重視不夠,學生普遍缺乏動手能力。“法科畢業生到實務部門後,要能夠適應審判案件、處理案件、各種法律事務的需要,至少還要三到五年的時間”[1]。法學研究生實務技能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而法學研究生教學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提升實務技能的機會,也沒有培養學生活躍的法學思維方式,因而學生普遍動手能力差、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差。對此問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作了一些思考,並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學研究生實務技能的新的教學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現特撰文加以介紹,以期有益於相關問題的解決。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含義及其核心要素

所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是在法律實務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挑選其親自參與過的法律案件作為教學案例,由學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進行模擬演練,然後由教師對案件的真實處理流程及結果進行演示,比較案件模擬演練與真實處理過程和實際效果,從而使學生切身感受案件的處理流程、技巧與技能,並深刻了解司法實踐中真實案件的執行狀況,進而拓展學生實務知識,提升實務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實的案例。“案例是一種描寫性的研究文字,通常是以敘事的形式呈現,它基於真實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必須是真實的”[2]。全真的案例是這種教學方法成功運用的基礎,因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實的司法文書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學生了解到真實的案件處理流程,詳細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問題,全面地認知真實的司法執行狀況。而且,教師作為案件的真實參與者通常有機會也有必要對案件進行全面透徹地分析,其在辦案過程中對於案件的分析工作轉化為了教學的準備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師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的思考,他們將自己親身經歷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為教學案例更加有益於法律分析方法、思維方式、訴訟技巧等內容的全面傳授。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是不太可能花上幾個月來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學課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質量。(2)學生的模擬演練。在教師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後,就需要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主要方式是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案件主體角色來參與案件的處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課堂上,每位學生都需要承擔特定的任務,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中來。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條文和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的法律思維方式,以及培養制定最優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時,通過模擬整個案件的處理流程,學生可以親身體會到司法實踐當中的問題,使學生對法律在社會當中的作用有一個更清醒的認知。(3)教師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體系中,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應該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演示者。教師在課堂討論當中,應當引導學生討論、思考,點評學生在課堂討論和案件模擬中的做法,指出他們的優點、不足和問題。在學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見之後,教師應當及時地演示案件的真實處理過程和實際效果,比較學生演練的方案和案件實際的處理方案,引導學生評價兩者的優缺點,讓學生感受到各種方案的特點,從而培養學生多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4)課後的總結。在上課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討以及教師的講解與演示等對於案件的相關問題形成了一定的認識,並對相關法律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課時間短、任務重,對於“知識養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課後學生的系統總結是相當重要的,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成功運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與其他案例教學法的區別及其特點

在我國現有的法學教育實踐中,法學教育者們已經探索出了多種案例教學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與現有案例教學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聯絡,也有著一定的區別:(1)與案例教學法的比較。“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組織學生對其進行研究、討論,引導學生從實際案例中學習、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則的一種教學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與傳統案例教學法均以案例為教學素材,均通過模擬、討論等形式讓學生獲得實踐知識,均注重培養學生的實務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要求教學必須選擇自身參與的案件作為授課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師示範和指導,並要求學生根據案件素材分角色進行演練。(2)與亞案例教學法的比較。所謂亞案例教學法是通過高度啟用教師與學生認知活動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同時最大化、獲得滿意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和亞案例教學法都屬於參與型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都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都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但兩者的區別也是較為明顯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學生模擬、教師演練、點評與總結等亞案例教學法所沒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更加明確地強調學生的參與、學生實務技能的提升以及學生開放性思維方式的培養。(3)與個案全過程教學法的比較。個案全過程教學法是由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章武生教學科研團隊推出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在吸收美國“個案教學法”精髓基礎上立足我國國情提出的一種真實案例教學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和個案全過程教學法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區別:其一,前者強調案例是由主講教師曾經實際參與過的案件,後者並無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對每個案件的全部過程進行模擬演練,而是將案件的精華部分挑選出來作為教學素材,後者則要求學生對案件的全過程進行學習;其三,前者同時包含了學生演練和教師演示兩環節,後者僅強調學生的模擬,對教師的演示並不特別強調;其四,前者要求參與案件模擬演練的學生根據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書,依據自己的思路進行演練,而後者提供給學生演練的素材是已經形成的真實案件材料和文書,相比之下學生主動思考的空間受到了限制,難度明顯降低。

通過以上的比較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點:(1)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案例性”特點。這一教學方法是一種典型的案例教學法,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是以理論講解和法條的教授為主,而是注重以具體的案例為依託來傳授法律知識。(2)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實踐性”特點。對於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而言,實踐性既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又體現在教學結果之上。一方面,學生查明事實、分析法律並將兩者結合起來解決具體案件的過程是一個法律實踐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在課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達到了提升法律實踐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真實性”特點。這種真實性主要體現在案件的真實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實性兩個方面。真實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對於提升學生的實務技能非常重要,因為其反映了真實的案件事實、反映了真實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實的法律執行狀態。這有利於學生適應真實的法律社會,解決真實的法律問題,獲取真實的法律實踐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互動性”特點。這種互動性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是老師演示教學與學生模擬分析的互動;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通過相互合作、相互對抗的方式來提高法律運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課前、課中和課後的互動,全真案例演示教學的時間範圍並不限於上課時間,學生在課前和課後均需投入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學習,特別是課後的總結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學環節。(5)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綜合性”特點。全真案例演示教學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學生的討論、模擬和總結,教師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法律部門知識,比如一個案件的順利解決可能既涉及到程式法知識又涉及到實體法知識,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識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識,還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識。(6)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合作性”特點。全真案例教學法強調學生的團隊協作,在案件討論和模擬階段,不同組別的學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相互討論、學習、交流和合作過程中能夠逐漸意識到團隊作戰的重要性,意識到合作在司法實務中的重要價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實施要求、課前準備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實施需要滿足一定的要求,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項:(1)對授課教師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對於授課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是諳熟實務技能的法律實踐者,其應當以某種或者某幾種角色參與過大量案件的處理,具備較為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和閱歷以及相當的實務技能;其次,教師應當同時具備法律實務技能和講解、演示和傳授實務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師需要積累大量且比較齊備的案卷材料。(2)對聽課學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是一種互動型教學法。在運用該方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夠勝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對適用課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適用課程主要是針對那些具有很強應用性的法學學科,而對於理論性課程的講授則不宜使用。法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培養方案設定了較多的應用性課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具有較大的應用機會;(4)對授課裝置設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教學過程包括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分角色模擬、教師演示等重要實踐性教學內容。順利完成這些教學內容需要配備相應的硬體設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需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一是挑選合適的案例。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專業方向、法律知識基礎、課程開設情況等來綜合選擇合適的案例,案例難度要適中,具有典型性,在時間上優先考慮新近發生的案件;二是增補案卷材料。現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據案件實際的處理需要而準備的,可能與教學工作的需要並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師在課前需要對案卷材料進行必要的整理,核實是否具備教學所需的所有法律文書和資料,如果沒有,須儘量相辦法增補,否則會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三是對法律文書資料進行分類、分組並編號。在教學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樣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階段所掌握的案件資訊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樣的,因而在課前需要對案卷材料進行分類、分組並編號。

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的課堂實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式:(1)教師介紹案情並對學生分組。教師首先需要向學生介紹案件的大致情況,案情介紹可以從當事人、法院或者人等不同的主體視角來進行介紹,這取決於教師辦理案件的角度和擬開展教學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紹案情應當掌握資訊透露的度,通常情況下只需介紹本課所演練的案件型別、相關的法律主體、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基本資訊即可。案件相關資訊透露得過多會影響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演練的難度,進而影響實際的教學效果。對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紹後,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如何分組需要結合具體案情和學生的人數、法律實務能力等因素來確定。(2)分發材料,確定各組任務。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習小組所擁有的材料、掌握的資訊、所能運用的方法、所要實現的法律目標是不一樣的。教師將預先準備好的材料分發給不同的學習小組,並確定各小組的任務。各小組應當明確負責人,由負責人來組織內部成員的分工和協作。(3)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的分組討論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學的關鍵環節之一,該環節要重點把握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儘量給每組學生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討論空間;二是強調各組學生的獨立討論,防止各自資訊、思路和方案的洩露;三是允許並鼓勵學生查詢各種資料、法律資訊和法律條文;四是要求學生形成一份討論報告。(4)學生對案件進行模擬演練。在案件分組討論工作完成後,學生開始進行模擬演練。模擬演練由授課教師主持,學生在模擬演練中扮演預定的角色,從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學習。演練活動要儘量模擬現實的司法環境,要立足現實的案情和情境。模擬演練可以分階段進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處理流程全過程進行。(5)點評與全真案例演示。該環節包括三項核心任務:一是關於模擬演練的點評。學生可以對分組討論所形成的案件處理方案、模擬演練過程中的問題及經驗等方面進行點評。點評可以包括學生的自評、學生的互評以及老師的點評。二是教師對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師的演示包括對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書的展示、具體問題的處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內容,教師的演示和點評可以交叉進行。三是比較全真案例處理過程與學生演練過程中的各環節和要素。(6)撰寫全真案例演示教學課堂總結。撰寫課堂教學總結的目的在於督促學生對案件過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識、所運用的法律方案、各種方案的利弊進行系統的思考和總結。課堂總結需要涉及到的內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內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關係、各方主體的核心利益、各種案件處理方案的利弊以及個案處理的心得等內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學法實務技能提升路徑及其教育價值

案例分析論文格式 篇三

[論文摘要]當前財務分析或類似課程具有體系成熟但案例不足、教學者重理論兜售而輕實際應用、教學方法不利學生自主探究等缺陷。導學過程應予以重大變革,實施差異化的真實公司案例導教導學模式,大量開發與課程標準基本一致的財務分析專題案例和綜合案例倉庫,推行標準化實訓與考核,豐富導學資源,不斷引入和探索最新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並調整課程成績評定方法,將寫作、排版、答辯等要素納入考核體系。

全國的高職院校財經專業基本上都開設有財務分析或類似課程,該課程有其特殊的目標定位,其目標決定了其基本特點以及改革動因和方向,而目前的教學現狀如果與其不符或有差距,即是本課程的改革物件,本文著重從目前課程教學現狀分析入手,圍繞這一基本思路展開論述。

一、財務分析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全國的高職院校財經專業基本上都開設有財務分析或類似課程,但教學過程存在的諸多不足值得重視,可大體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材安排體系成熟統一,但案例不足的缺點明顯

各類院校開發的校本教材沿用了多年來基本成熟的模組化編排體系,在順序上一般先安排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等專題性分析理論方法,後安排綜合分析的理論方法,這是很成熟的方法,主張繼續沿用。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這些教材案例比較單一,從頭到尾沿用某特定公司的資料,每個專題理論的舉例分析都只有一個,顯得不夠靈活,學生如果換家公司進行分析,往往很不熟悉,捉襟見肘。甚至有些教材編寫的各種案例之間前後不統一,往往給後來綜合分析的教學帶來不便。要使學生達到較好的把握和熟練運用,單靠教材的案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線教師認真收集整理一大批案例,於教學時大量使用,訓練學生的分析技能,沒有這樣的錘鍊過程,效果難以顯現。一些院校編寫了案例與習題冊,但遺憾的是,又往往與教材章節模組編排嚴重不統一,甚至有許多無用或無關的龐大案例,無法真正操作,使學生思路受到干擾,估計編者完全是為了應付專案而草率成就的,其實這類所謂的案例集價值效用非常低。也有一些案例是虛假的資料,屬於編者個人閉門杜撰的資料,其與企業實際的情況相差甚遠,以這樣的假設數字來迎合理論,基本上沒有什麼意義。

(二)教學過程重理論兜售而輕實際應用

由於務實觀念的缺乏和鑽研精神的不足,許多從事財務分析的教學者按教材既定編排講解,時間過多地耗費在按部就班的理論兜售中,沒有“實戰訓練”的意識,顯得理論多卻無用武之地,既不去收集整理真正企業的各種財務資料,也不會針對特定的實際公司做出有價值的分析結論,失去了本學科的本來價值和意義。教學者至多是編寫或者引用一些選擇、判斷、問答、計算之類的習題進行訓練,即使學生做題能力很高,但這樣的美麗形式之後,其實質效果往往很差,也是教學者不注重自身業務能力的提高的重要體現。由於不注重本學科本身意義的思考,過於按傳統思路設計課堂,導致學生重計算而輕分析,在數字遊戲中逐步迷失了課程的真正方向。

(三)課程教具落後、講解抽象虛幻,學生很難步步跟進

會計報表本身具有矩陣特點,資料複雜多變,資料關係嚴格統一,分析需要藉助於大量計算加工過程和表格進行,如果單純運用黑板和粉筆的方式,會消耗許多口舌告知學生的資料定位,浪費許多時間描畫各類表格,並且還要使用落後的計算器進行運算,使得課堂效率大為降低,分析過程的時間就會被大量擠佔。而如果難以調節課堂氣氛的話,學生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陷入疲倦而放棄了分析環節的聽講。但如果採取多媒體演示(尤其是excel表關係)往往會事半功倍,講解清晰直觀,演示具體快捷,計算迅速準確,使得資料表格計算的時間大為縮短,為分析環節騰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寶貴精力,易於師生很好地達成其目標。很可惜,許多學校在會計報表分析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充分利用好多媒體以及office資料處理軟體的強大功能。

(四)導學行為缺乏目標驅動,自主探究的潛在動力沒有充分調動

興趣是學習第一動力,任務驅動是行之有效的實現方法之一,它集中體現在課堂架構的設計思路之中。任務驅動的本質實際上是目標驅動,不僅僅涵蓋教學者日常導學的引入上,還應當形成常規,使學生在整個學期整個課程自始至終都明確其骨幹任務,並將其作為敦促學習的持久化動力。但從目前情況看,任務驅動還僅僅停留在小打小鬧水平上,是教師偶爾的設計,而且設計被看作是件艱辛的工作,往往難以持續。而學生則因教師的偶爾設計被“偶爾驅動”,並沒有形成常規自覺的導學模式。由於教學總體思路的滯化,學生的興趣難以調動,自主學習和積極探究的高職學生潛在品質沒有得以充分培養,降低了該課程的學科價值和最終成效。

(五)實訓力度相對薄弱,教學成果難以檢驗,學生寫作能力並未持續培養

依據多年來的一貫做法,目前的會計報表分析課程日常練習基本上採取選擇、判斷、問答、計算、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而且許多資料是教材編者主觀假設的,訓練效果與實際工作形式相差甚遠,不利於掌握實際技能。其實,本課程具有突出的模組化、專題性特點,實踐教學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針對特定小型專題形成套路式專案導學、設計固定格式的資訊表,要求學生按規範分步驟分析判斷,最後形成基本一致的結論是完全可能的。由於各企業財務資料千差萬別且容易獲取,給同學佈置各自不同企業、而操作方法卻相對統一的分析任務,既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習風氣,大幅度消滅抄襲弊病,又能培養學生資訊收集的技能和規範寫作的習慣,實現本課程的衍生目標。此外,本課程還可以通過大作業形式實現專案考核,給學生布置各自不同的企業財務分析任務,提交大篇幅綜合性的分析報告,作為評定其學習實績的基本依據,即類似於本科院校實施的課程設計,學生邊做邊學、學有所得的成就感會油然而生,這無形中又提升了他們敬業的精神和務實的作風。但遺憾的是,目前各院校會計報表分析課程中,專案實訓力度嚴重不足,課程的本質目標並沒有很好地實現。

二、財務分析課程改革方案設計

依據課程本質目標、特點,針對目前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不足,筆者提出如下改革思路。

(一)採取差異化的真實公司案例導教導學模式,實現持續驅動

採取的辦法是精心設計出固定格式的excel報表分析模板,但要求同學們各自選擇不同的上市公司資料展開分析討論,既可以作為常規實訓使用,又為專案考核準備了充分基礎,使學生學習目標非常明確、導學方式貼近工作實際。它包括小型專案驅動和大型專案驅動。小型專案驅動主要針對資產經營、資本經營、商品經營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資產營運能力、債務風險、發展能力、財務結構、利潤結構、橫向趨勢分析及各類因素分析等區域性專題,按模板指定格式自動生成的資料展開分析,各專題均可形成幾十套上市公司分析資料和報告,也大大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水平。這種小性專案驅動可以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習風氣,大幅度消滅抄襲弊病,又能培養學生資訊收集的技能和規範寫作的習慣,實現本課程的衍生目標。大專案驅動主要針對本課程後階段的學習和考核進行,通過大作業形式提交經過不斷完善和規整的大篇幅綜合性分析報告實現,必要情況下展開辯論大賽形式展開,並作為評定其學習實績的基本依據,這十分類似於本科院校實施的課程設計,培養務實的作風。不管是小專案驅動還是大專案驅動,都是導學雙方的自覺行為,從課程開課前直至期末考核結束後,專案驅動均能自動實現持續化、常規化,對該課程的改革模式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二)開發標準化案例倉庫,豐富導學資源,方便全程考核

本課程十分適宜專案教學,且實用豐富,課堂上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在傳遞財務報告等資訊的優勢,大量引進案例,在同學之間開展辯論,深入把握。同時,在學期後段安排綜合分析報告會,交流觀點,激發碰撞。要把學生的分析成果適時轉化為導學案例、試題資源,日積月累,不斷完善。

(三)加大實訓力度,以物化成果檢驗導學績效,並持續培養其衍生能力

日常練習要儘可能減少選擇、判斷、問答、計算等形式,訓練形式儘可能貼近實際工作方式,以利於掌握實際技能。因此,要在學生逐步完成各家上市公司分析報告的基礎上,利用資源適時推出標準化的活頁式課堂實訓卡、課程成果卡,作為常規實訓與考核的基本依據。標準化是指紙張、表格、大體基本思路格式統一,便於規範操作、積分考核、持續登記及資源備份。應當用一年左右時間逐步完成標準化活頁式課堂實訓卡的製作,並不斷完善和豐富。同時,要將實訓貫穿於導學全過程,二者不予嚴格區分,互相借力,實現完全融合。

財務分析重在分析,而分析的物化形式——分析報告需要嚴謹的思維、恰當的語句、符合規範的文稿寫作加以表達,尤其是分析性結論以及為了論證各種結論而引入的各種客觀資料都需要認真斟酌,需要用恰當的語言予以串連,封面、目錄、正文、附註、參考、後記等頁面關係,標題、段落、表格、圖形之間的搭配等,以及辯論前的準備和辯論過程的交鋒,都會成為擺在學生面前的各種矛盾,需要其不斷克服,會計報表分析課程可以有效訓練他們的寫作與排版技能及應變能力。導學和考核過程應當把這些能力要求納入打分因素,培養其適應職場文案等工作的能力。

(四)課程內容不斷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分析方法,課堂設計精煉科學

要隨時形成新的認識、架構新的體系、拓寬教學內容,務必使理論方法與實務界緊密接軌。要對原課程標準、原教學計劃作許多調整,廢棄重複、過時和不切實際的理論和專案,經常性地增加新觀點、新方法,包括資訊的收集整理與報告的撰寫,重新組織教學的實施,提高學科的實用性拓展其內在價值,並且應在電子資源和作業上得以體現。

(五)課程考核重應用檢驗,將標準化實訓、辯論、真實公司財務分析報告成果納入體系綜合評價

導學和考核過程應當把寫作水平、文件排版、答辯效果等能力要求納入打分因素,引導其適應辦公室職場工作的能力。考試無論採取閉卷或開卷形式,都要基於同一公司案例完整資料形式,要求做到以下三點:

1.題型緊扣學科特點,均採取綜合分析的方式,通過給定的資料表格,要求完善有關資料並展開各方面的專題分析,考察其分析與概括能力,集中體現本課程的基本目標,也有利於通過複習,進一步提高同學們的寫作能力。

2.資料資料要集中統一,均來自於同一個上市公司,講求真實和時效,分析結論有價值,先各專題分析,後綜合評價,提升辯證思維和提煉能力。

3.內容全面,應涵蓋本課程基本知識單元,題量大,且要點要明確,有利於考察同學們的敏感性和操作能力。

總之,當前財務分析或類似課程具有體系成熟但案例不足、教學者重理論兜售而輕實際應用、教學方法不利於學生自主探究等缺陷,導學過程應予以重大變革,實施差異化的真實公司案例導教導學模式,大量開發與課程標準基本一致的財務分析專題案例和綜合案例倉庫,推行標準化實訓與考核,豐富導學資源,不斷引入和探索最新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並調整課程成績評定方法,將寫作、排版、答辯等要素納入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1]馬成榮。職業教育專案課程的有效實施及其推進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1.

案例分析論文格式 篇四

關鍵詞關鍵詞:軟體需求工程;案例教學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4)002018302

0引言

《軟體需求工程》是軟體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主要講述軟體需求工程的過程、任務、常用的分析模型與建模技術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全面深入瞭解和掌握需求領域的各項方法與技術,具備作為軟體需求工程師所需的專業能力[1]。由於《軟體需求工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課程重點在於闡述一般原理和方法,對於如何基於這些原理指導實踐闡述的不夠。因此,採用傳統的偏重於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很多學生感到內容抽象枯燥,常常是似懂非懂,甚至覺得本課程沒什麼實用價值,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了課程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因此需要對軟體需求工程課程教學模式進行改革。

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分析為主線,通過案例設定教學問題,並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以解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念的一種教學方法[2]。該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其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實踐經驗,是實現理論聯絡實際的主要途徑。

為了改善教學效果,讓學生理解並感受到軟體需求工程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的思想,更好地掌握軟體需求理論,本文嘗試採用案例教學法進行《軟體需求工程》教學模式研究。

1基於案例的《軟體需求工程》課程教學模式

基於案例的教學模式是對軟體需求各方面的技術,用案例分層次地進行教學,根據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結合理論進行需求獲取、需求分析、規格說明、需求驗證、需求管理等需求開發過程學習,體現需求工程的原理和實踐。通過採用基於案例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較強的需求開發和需求管理能力。教學方法的實施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

1.1理論教學

採用分步遞進的案例分析方法,該方法主要分為以下3步:

(1)教師先系統講授需求工程每一步需要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技術),在講理論知識時針對比較抽象的問題結合實踐經驗穿插一些案例,但案例一般不宜過長,不適合論證複雜的綜合性問題。例如:在講到需求獲取技術時,會講到需求獲取是需求工程中最重要的過程,獲取使用者需求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只有解決了困難才能獲取完整的使用者需求。對怎樣解決困難,學生會很迷惑,這時就應該通過案例說明,可以舉這樣一個案例:假如要給一個企業開發一個財務管理系統,該企業的會計年齡較大,缺乏計算機知識,不想使用財務軟體管理賬務,因此對需求資訊的收集工作採取消極態度,不願與需求分析人員交談,這就是進行需求獲取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解決方法:①先給老會計講解使用財務軟體管理賬務的優點;②演示操作計算機的簡單過程;③演示已有的財務軟體,主要演示處理資料的速度。通過教師講解案例,進一步闡述相關理論的現實應用及意義,加深學生對該理論的理解和認識。

(2)理論知識講授結束後,教師拿出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如:學籍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等。根據講授的理論知識,系統地應用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需求獲取章節講授結束後,通過一個完整的案例來分析需求獲取的整個過程:確定需求開發計劃、確定專案的目標和範圍、確定調查物件、獲取需求資訊時應採用的方法[1]。在獲取需求資訊時,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獲取物件給需求分析人員提供軟體需求。通過教師分析案例讓學生學習如何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在學生充分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之後進行此步驟。例如,教師在講完“軟體需求獲取、需求分析、規格說明、需求驗證”知識點後,學生選擇一個案例,分組練習以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每組由4~6名學生組成,每組學生擔當不同的角色。這種案例一般是一個完整的軟體專案,需要用較長的時間分析。分析過程中要求學生親自獲取相關資訊,以培養他們獲取資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能力。案例的具體內容安排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只給出指導性意見。案例實施時,首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長在教師的指導下,確立案例分析方案。要求運用軟體需求工程的理論和方法,按照需求過程規範分階段實施,各小組應獨立完成專案,每個階段都要有成果;接下來,小組成員向全體學生講解案例,講解結束後其它小組就此案例進行討論,共同研究需求分析過程;最後教師評分總結,並要求該小組寫出案例分析的相關文件。

1.2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要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3]。實踐題目主要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軟體系統,內容要儘可能結合工程技術實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進行分組,每組5~6名學生,每組選擇不同的實驗題目,嚴格按照需求工程過程完成,並編寫過程材料。實踐教學中採用分階段的案例教學法,分為需求獲取、需求分析、規格說明和需求驗證4個階段,每一階段教師要制定具體實施要求[4]:①需求獲取階段:要求先制定需求獲取計劃,組長給成員分配任務,併到相應的單位進行調研,獲取需求資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整理獲取的資訊,並對資訊進行分類,撰寫需求文件;②分析階段:要求小組成員對獲得的使用者需求資訊進行分析和綜合,對於錯誤和不確定的需求,小組相關成員要再次進行調研,找相應使用者獲取完整、正確的需求。採用一種建模技術建立系統的邏輯模型,建模時對組內成員要進行分工協作,例如:學生的實踐題目是資訊管理系統,應該採用結構化的需求分析技術,用到的建模技術主要是分層的資料流圖,可要求1名學生畫頂層的資料流圖,2名學生畫中間層資料流圖,2~3名學生畫底層的資料流圖;③規格說明階段:要求學生以文件的形式給出在需求獲取階段和需求分析階段所獲得的所有使用者需求和需求模型,即規範的需求規格說明書,說明書採用IEEE標準830-1998模板,描述語言採用自然語言,最後需求規格說明書要列印提交;④驗證階段:要求學生採用正式評審的方式進行,本組部分成員和其它小組的部分成員組成評審會,並扮演不同的角色,組長扮演評審會的主持人,組內成員扮演作者和記錄員,其它組的組長扮演評審專家。實踐結束後,教師要對每組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點評,並給出相應的成績,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結語

《軟體需求工程》課程是軟體工程專業的重要核心課程,對該課程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符合課程建設的要求[5]。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對傳統教學法的改革。經過近兩年的基於案例的軟體需求工程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施,證明該方法能寓理論於實際,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對促進教學改革和加強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理論知識點教授與案例分析的有機結合等。在今後的教學模式實施中,針對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更新、完善教學內容,以保證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毋國慶。軟體需求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2]彭佳紅,彭佳文,曹曉蘭。基於案例的軟體工程課程教學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9, 11(11):6062.

[3]何成萬。注重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軟體工程教學實踐[J].軟體導刊,2008,7(7):176177.

法律案例分析論文 篇五

關鍵詞:民法學;案例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誌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12-0060-02

一、案例教學法概述

案例教學法最早運用於哈佛大學的醫學院和法學院,以後在各國法學專業教育中被推廣[1]。案例教學法是指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呈現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研討,通過師生共同努力使學生增強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要按照選編案例、呈現案例、分析案例、評論案例的基本操作步驟加以實施。案例教學法對於培養學生“在學術上形成懷疑和批判的精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正因如此,自187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時間裡,案例教學法日漸成為“一種風靡全球的、被認為是代表未來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3]。

二、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準備

1.蒐集、選編案例。以民法案例為例,可蒐集發生在身邊的債權債務糾紛、相鄰權糾紛、繼承權糾紛、離婚案件等等現實案例;可蒐集網路、電臺、電視臺、報刊雜誌等各種媒體上的案例;可通過走訪人民法院和從《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獲取民事案例,亦可引用教師親自辦理的民事案例。

2.傳授案例分析方法。一是法律關係分析法,二是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法律關係分析法是指以法律關係的理論為根據,對案件性質和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進行分析判斷,並以此為基礎運用邏輯“三段論”的方法加以準確適用法律、做出正確結論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

請求權基礎分析法,是以當事人享有民事實體法上的請求權及原告提出請求權主張為基礎加以分析考察,然後找尋該請求權的民事法律規範基礎,最終確定該請求權能否得到支援的一種案例分析方法。

3.學生閱讀分析案例。學生的準備工作主要是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要求,認真閱讀案例,瞭解案例提供的事實、情節、資料等相關資訊,熟悉和掌握案情,並查閱有關參考文獻和法律法規條文,為分析案例尋找理論基礎和法律根據,同時,對案例隨附的思考題進行思考分析。在這一環節裡,允許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案例提出結論性意見。

三、案例教學法在民法教學中的應用

1.依據理論,精選案例。這是在“選編案例”的操作步驟中要完成的任務。案例教學法實施的成效即教學效果如何,很重要的因素在於教師選擇的案例是否適當,是否能精確地揭示所學的民法理論。精選案例的基礎和保證,在於教師自己必須先弄清、弄懂民法學的每一個概念和原理,並釐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即民法學的知識體系,然後,才能按照案例選編的標準和要求做好蒐集、取捨和編排案例的工作。無論選擇的是正面的案例還是反面的案例,都應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都應當與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密切相關,都應當做到寓民法理論於精選的案例之中。

2.陳述案情,引入案例。這是“呈現案例”操作步驟中要做好的工作。教師必須把精選出的民法案例展現給或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進行課下閱讀、思考,以為課上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做必要準備。對案情進行陳述、將案例引入教學過程的時機較為靈活,既可在講授某一民法知識之時進行,也可在講完某一單元或章節之後進行,而其方式也較為多樣,既可直接印發以文字敘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案例資料(有的案例可配以圖表進行輔助說明),也可利用多媒體呈現案情,對情節相對簡單的案例教師還可口述表達。從案例教學的過程看,這一操作步驟體現為“案例引入”,即把自己或他人編寫的民法案例向學生進行完整性的案情介紹、情節描述,同時提出切中要害的、關鍵性的思考題目和閱讀要求,並可闡明該案例在民法課程中的重要性及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3.提煉理論,分析案例。這是實施案例教學法最為重要的一步,目的是通過師生的共同分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帶有普遍規律性的民法理論,幫助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理論是如何來自於實踐,體會到民法與生活的緊密相連。而做好這項工作的關鍵性要求,是教師必須圍繞案例設計出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問題並引導學生逐一作出分析。分析案例通常採用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這三個逐層遞進的步驟和形式。個人分析要求學生在課下自行閱讀案例,進行獨立思考,判斷民事法律關係,嘗試作出案件結論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小組討論可在課上或課下進行,以3~7名學生為一組,發揮集體智慧,以團隊形式相互鼓勵支援、分工協作、啟發補充,找出該民法案例爭議的焦點或癥結,經分析討論後形成小組共識性的結論性意見或解決問題的方案,並推薦小組發言代表整理、完善發言稿準備參加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是在課堂上進行的案例正式分析討論階段,是運用案例教學法形成教學成果、使教學功能得以發揮的最關鍵的環節,是案例教學的高潮部分。全班交流時,可以根據案例的具體情況採用小組發言人宣讀案例分析報告、接受和回答同學提問與質疑的交流方式;對能夠引起學生間較大爭論的民法案例,可採用分組辯論的交流方式,但需要教師及時準確歸納出各小組的觀點或意見甚至有意突出衝突矛盾之處,以激發學生碰撞出思維火花。

4.運用理論,重審案例。這一環節是上一環節的必要延續,主旨是在分析得出該部分民法理論後運用理論重新審視案例,體會是否正確地應用了這些理論,是否使理論迴歸了實踐並指導了實踐。因此,教師可以對該民法案例的假設條件、案件情節作出改變,或提供新的案例,要求學生運用在上一環節經分析討論提煉出的理論做進一步的分析,為學生加深理論理解、鞏固理論知識、應用檢驗理論提供更多機會、更大空間。這一環節實質上是一個消化提升的過程。

5.歸納總結,構建體系。這是“評論案例”操作步驟中要實現的主題和達到的目標,也是課堂案例教學操作步驟的最後環節,一般由教師完成。首先,總結本次案例分析討論的總體情況,肯定學生好的分析意見和新穎獨到的見解,指出分析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評判學生的參與狀況、發言表現和爭辯情景,特別要指出案例討論是否深入展開,分析問題是否透徹。其次,對圍繞案例所設、引發學生討論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肯定學生正確的答題思路,進一步闡述、講解問題所涉及的民法理論和法律規範,最終推匯出該案例經縝密分析後形成的結論性意見或者傾向性意見。但是,教師的最後總結性意見不應是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應是圍繞教學目標對民法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制度等所做的闡明,即教師的歸納總結應當使學生明確民法學的知識體系,並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清晰度,解答學生在自行閱讀案例時和在課堂上產生的困惑。

四、實施案例教學法要注意的問題

1.要注重實施方式的多樣性

(1)課堂分析討論方式。即將典型的民法案例提供給學生並同時提出若干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問題,在課堂上交由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可先分組討論以形成共識,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具體操作時,教師要把握好時間和程序,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環境和氛圍,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提出各種不同主張,積極發言,甚至“挑起”辯論。教師可以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設問、提示、暗示、設定疑團或充任反方辯手等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步步地將案例討論引向深入。討論結束後,教師應當對分析討論情況進行歸納總結。課堂分析討論方式是實施案例教學法的基本方式。

(2)多媒體教學方式。嚴格來說,這不是獨立的案例教學的實施方式,而是實施案例教學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這種手段的特點和優點在於圖文並茂、形象生動,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強。運用這種手段時,教師可以在中央電視臺或地方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經濟與法”、“以案說法”等專題欄目中選擇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通過現代化教學網路觀看和展開討論。

(3)模擬法庭方法。模擬法庭審判的案例教學,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法律、操作法律的能力的好場所、好課堂。此種方法是在教師組織和指導下,由學生分別扮演原告、被告、法官(或仲裁員)、律師、證人等模擬訴訟角色,訓練學生從律師或法官的視角、用律師或法官的思維去分析和判斷法律問題。模擬法庭審判的實踐性很強,是能有效體現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是否準確運用法律理論知識的綜合“演習”。

(4)觀摩審判。這種方式是學校和司法審判部門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的有效形式。具體實施時,要事先同當地人民法院取得聯絡,然後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那些精選出的典型案例或是疑難案例。在觀摩結束後,可要求學生談談具體感受和體會,也可在下次課堂上組織討論並作出評論。此種方式的意義在於,它不僅使學生能在民事實體法方面學習和驗證相關理論,還能使學生全面瞭解民事訴訟程式,觀察和學習法官庭審的綜合技能,教育學生認識到要實現法律公正,實體公正和程式公正缺一不可。

2.要發揮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發揮組織、指導、引導作用。組織作用表現為明確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態度、條件和狀況,選擇好恰當的案例,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有效把握教學環節和程序。指導作用在於指導學生閱讀案例,瞭解案情,把握案件的關鍵點,並提供給學生分析案例所要參考的相關資料和文獻。引導作用主要是設計出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思考題來引導學生思維,在分析案例時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漸次分析,一步步地把學生引領到理論高度並指引學生運用理論。特別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將學生的潛能最大化地發揮出來。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既是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又是引導者和激勵者。

民法案例教學要高度重視民法學的實踐性。要積極鼓勵學生能動地發揮自己的內在智慧,要求其以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斷,在質疑和探索的過程中,運用民法原理或民法規範去解決案例展示的民事糾紛。這明顯區別於講授法的“直白告之”的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接受知識與運用知識主動探索並舉” [5],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創新工作的能力。

通過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不僅關注“紙上的法”,而且關注“現實的法”,培養學生的法學使命感和法治社會建設情懷[6]。

參考文獻:

[1]王俊霞。 民法學課程中案例教學法運用之探析[J].內蒙古工 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

[2]張海燕。 淺議案例教學法在WTO法課程中的運用[J]. 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3]嘉瑪。 案例教學及其在國內發展現狀[N].中華讀書報, 2003-08-06.

[4]劉兆柏。 淺談《民法學》運用案例教學的幾點體會[J]. 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5).

案例分析論文格式 篇六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

隨著近年來西方經濟學在我國的逐漸普及,國內各高校都將西方經濟學列為經濟管理各專業的基礎課程。但是,由於西方經濟學這一學科理論性較強,在學習中還需要藉助於大量的數學公式、圖形以及經濟學專業術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難以掌握。近年來,已經開始了將案例教學法引入經濟學教學中的探索,用以解決學生在學習經濟學時所遇到的問題。

一、案例教學法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作用

經濟學來源於人們的社會經濟活動,是從人們具體的社會行為和經濟行為中抽象出一定的規律形成的一門學科。在學科發展過程中,經濟學借鑑和引入了數學、邏輯學、物理學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使經濟學理論研究更為科學和嚴謹,但同時也變得枯燥、複雜、難以理解。這種特點使在本科階段學習經濟學的同學對其很難提起興趣,更難以熟練掌握。但是,經濟學畢竟是來源於生活的,在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可以利用更加直觀的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和經濟事件將枯燥的理論還原為生活。具體來說:

1.案例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複雜抽象的經濟理論

目前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類、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就這門課程本身來說,對經濟管理類學生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就好像蓋樓房,地基打牢了蓋的房子才能堅固,西方經濟學學好了才能在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相關的課程時更加遊刃有餘。

通過案例教學法,將更加具體和豐富的實踐結合到枯燥抽象的經濟理論中,使其形象化、通俗化,能夠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易於掌握。例如,“機會成本”這個概念,不僅在經濟學比較重要,在財務管理學、管理學等課程中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講解時,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概念去解釋,則拗口且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引入案例進行講解則學生會更易於掌握,如可以讓同學們計算一下上大學的成本、選擇觀看演唱會的成本等等。

2.案例教學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西方經濟學由於其課程本身的特點,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吃力和迷茫,雖然這些理論來自於實際,但是學生往往不清楚學習這些理論對現實生活有何意義,經常會出現“學習西方經濟學到底有什麼用?”之類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若不使用更為有效的教學方式,那麼學生很快就會失去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案例教學正是培養學生興趣的最佳途徑,能夠幫助他們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案例教學法中引入的案例都是實際生活中遇到的經濟問題,可以將理論和實際很緊密地連結起來,尤其是一些正在發生的經濟熱點問題,特別能夠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他們思考的主動性。例如近期發生的新一輪工資上漲現象就可以用若干經濟學相關理論來進行解讀,針對這一問題的討論結果沒有統一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一話題和條件下,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非常高,學習經濟學的積極性也得以提升。

3.案例教學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經濟思維,提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對於本科生來說,由於對經濟學的學習處於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除了打好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外,經濟思維的培養也是學習這門課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科生的年齡一般在二十歲左右,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但在有些時候,解決和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成熟性。經濟思維的培養可以使大學生們在思考問題時更加成熟。通過案例教學,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多關注身邊的經濟現象和國內外重大經濟事件,提高他們關注經濟的意識,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包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口頭表達等等。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們逐漸生成一種經濟思維,從而在考慮問題時更加成熟和理性,提高他們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形式

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有靈活多樣的形式,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採用合適的形式進行教授,具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課堂講授案例分析

課堂講授案例分析主要適用於在講授新課時。學生在接觸新概念或新的知識點時,思維往往趨於固化,很難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如果用生動的案例來解釋呆板的理論則能夠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很好的點化作用,引導學生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為生活的實踐,打破學生在學習理論時的思維限制。例如對於價格歧視這個概念,各級價格歧視都可以選用一些案例來進行解釋,學生們如此便能意識到原來我們的經濟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價格歧視的影子,甚至有的學生還會思考,如果他們自己是商品的賣方,那麼如何才能合理運用價格歧視來賺取更多的利潤。

2.課堂討論案例

用於課堂討論的案例可以有兩種具體的形式,一是在每一章的開頭作為本章內容的引例,二是在每一章結束時作為本章內容的總結性綜合案例。

作為引例的案例,教師需要在每章開始時選取相關案例進行闡述,同時提出與本章內容相關的問題,但不做解答,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等到本章學習結束,再對開始時提出的問題進行回顧,請同學們利用本章出現的相關經濟理論對該問題進行分析,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作為在章節結束時的總結性案例,教師需要選取與本章理論相關度較高的典型性案例,首先請學生自由發言,闡述個人觀點,最後由教師做總結分析。例如在需求與供給這一部分,在課程一開始引入去年豬肉價格上漲的案例,請同學們思考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在課程結束後利用供求定理等相關理論來解釋。課程結束時,可以請同學們討論1990年美國徵收的“奢侈品稅”為什麼會成為最短命的稅項,並利用供給理論和彈性理論共同來進行分析。

3.綜合案例討論

綜合案例討論主要是在有相關聯的幾章內容結束後進行的大案例討論。案例涉及到的經濟理論比較複雜,不能夠僅以某一章的內容進行分析,需要考查到學生對若干章節理論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在案例的選擇上以討論式案例為主;在發生的背景方面,以選擇本土化、現實經濟學案例為主。例如,在學習過微觀經濟學和巨集觀經濟學的一些相關理論後,可綜合生產要素理論、總需求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增長理論等內容,讓學生討論“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解決對策。

4.課程小論文

課程小論文一般在課程結束時,由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和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佈置。小論文的選題一般以當前經濟熱點問題、某一經濟現象或經濟行為、社會經濟生活等為物件,請學生自行擬題對研究物件進行深入分析,字數以2000字左右為宜。通過撰寫課程小論文,能夠使學生更進一步深化對

相關經濟理論的認識。最主要的是,通過這種方式能夠體現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鍛鍊學生的思維邏輯以及文字表達能力。教師可在審閱完成後對小論文進行綜合點評,指出各自的優點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案例選擇要注重典型性,並注意與中國本土實際相結合

案例選擇是案例教學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分析案例是為了說明理論,因此在案例選擇上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內容必需能夠說明理論所要傳遞的含義,並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來,最好能夠體現出一定的趣味性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們的興趣。

除此之外,案例的選擇還要注意與中國本土的實際相結合。西方經濟學的產生與西方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有密切的聯絡,所以很多西方經濟學的經典案例都誕生在西方國家社會文化背景之下,與我國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都有一定差異。例如,目前我國微觀經濟學教學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很多都是從國外的經濟學教材中摘取的,缺乏既有我國特色又有研究和應用價值的反映中國經濟現實的案例。因此,在西方經濟學案例的選擇上,一方面要對有西方國家背景的案例進行科學的取捨,取其精華,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收集和整理有中國特色背景的教學案例,讓學生更好地將經濟理論和我國的經濟熱點、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分析問題。

2.教學方式上要注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案例討論不能是教師唱獨角戲,要特別注意與學生的互動,最好的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進行互動式教學。具體形式可以有:(1)學生回答問題。由教師匯出案例,然後根據案例所反映出的內容提出問題,由學生自由發言,最後教師對同學們的發言做點評。(2)小組討論。由教師匯出案例,學生自由分成若干組,每組5名同學左右。各小組針對案例進行自由討論,並對討論結果進行整理,由一位同學負責闡述該組觀點,最後由教師做出點評。(3)建立學習小組。該種方式主要在課下進行。由一到兩名學生負責組建學習小組,每週進行一次小組活動。組員就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收集整理相關案例,在小組活動時進行發言和討論,同時由專人負責記錄小組活動內容。教師可參與小組活動對同學們的發言進行點評和補充,也可針對小組活動記錄進行點評。

3.充分利用網路資源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

資訊社會網際網路上資源十分豐富,而且不乏趣味性,科學性的精彩案例。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博採眾長,還能激發學生們學習經濟學的靈感,提高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尤其可以選擇一些熱點的、能夠說明一定經濟原理的短片進行播放,將比紙面上的案例文字更加生動,更能提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有效地鍛鍊他們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許曉紅,李定慶,《西方經濟學》案例教學法初探[J],經濟師,2008(8)

案例分析論文格式 篇七

一、何謂體育教學案例

體育教學案例就是選擇在體育教學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事件,研究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再運用科學的教育理論加以分析,進而揭示其所呈現的現象價值和所蘊含的規律。

二、體育教學案例的表達形式

1、意外式教學案例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發生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事件和問題進行研究的案例。其特點是問題集中、矛盾突出,故事雖然不復雜,但能以小見大,給人以深刻啟示。

2、主題式教學案例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片段或某個環節,按照作者的需要說明某一個主題,表達某一個思想,體現某一種方法。其特點是主題鮮明,內容新穎,注重專題的研究,富有學術價值。

3、綜合式教學案例是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教材中的一課或一節內容的典型例項,就某一問題或現象引發的思考,從多維度以理論剖析實踐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方式。其特點是體現教學活動的整體性,以師生教學活動為主線,對學生突出表現和教師教學機智給予濃墨重彩的描繪。

三、體育教學案例的要素

一類是對典型事例、教學片斷或某個環節的簡單敘述、反思和評析。這類案例的要素一般包括標題、背景、故事描述、分析與反思。其特點是短小精悍,以小見大。

另一類是將某個問題置於特定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案例中進行研究,以研究的問題為主線進行描述。這類案例的要素一般是由標題、案例的背景、問題的提出、案例描述、案例的反思與評析、得出的結論等幾個程式化的部分組成。其特點是篇幅較長,事例較多,過程複雜,文章更趨向於理論研究。

四、體育教學案例與一般教學文體形式的區別

1、與教學敘事的區別

教學敘事是指教師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決自己在教學中發生的問題,然後將自己怎樣遇到這個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教學過程“敘述”出來。它重在敘述,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還必須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而教學案例是就教學中存在的某個事件進行簡單回顧或描述,經過認真細緻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恰當的解決方法,最後還要認真反思,總結揭示其規律。

2、與教學論文的區別

教學論文就是教師將平時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或研究進行總結,並運用綜合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討論。教學案例是真實、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是講一個故事,通過故事描述來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廣義地講教學案例也是教學論文,但不是所有的教學論文都是教學案例。

3、與教學設計(教案)的區別

案例分析論文格式 篇八

一、案例材料與理論知識點的結合

案例材料必須與要講解的知識點有較強的相關性,如果沒有相關性或相關性不強,則難以對要講解的知識點進行充分的闡述。如在講解需求彈性時,一些資料以2002年成都華西乳業將牛奶倒入下水道事件為例,解釋說牛奶需求彈性小,使得企業降價也難以提高銷售量而只好倒掉賣不出去的牛奶。這一案例材料認為牛奶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牛奶需求彈性小。這一觀點很難令人信服,在教學中也會使學生覺得難以理解,甚至感到迷惑。因為現實中對於中國家庭來說,牛奶並不是必需品,其需求彈性比較大,價格降低,則需求會增加很多,而價格提高,則需求會減少很多。所以在這裡,案例材料選擇的不適當,會使得案例教學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案例材料除了內容必須與知識點有較強的相關性,材料來源最好是我們所處的生活與經濟環境。如果與我們的生活環境或感知的世界相距太遠,也難以使學生對案例材料產生共鳴,而影響案例教學效果。因此,案例選擇最好是本國本地區的案例,時間最好是近幾年或近十幾年發生的。因此,來源於國外的很多案例材料,可能與理論有很好的匹配,但由於制度、文化與習慣的差異性,這些案例材料不一定能為中國學生所理解。同樣,時間比較久遠的案例材料,由於其當時的經濟與社會環境、歷史背景與現在有較大的差異性,其材料內容的現實說服力大打折扣,難以在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在解釋經濟泡沫的形成的原因及生成機制時,很多人列舉了荷蘭歷史上的鬱金花泡沫事件。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很難理解鬱金花會有如此高的價值,會成為荷蘭人搶手的投資品,價格會漲得那麼離譜。因而,雖然這個案例能夠講清楚經濟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但難以在學生中形成較大反響,也難以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而以我國2007年股市泡沫為例來分析,學生會有更強的感性認識,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更深。

二、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在層次上的衍接

知識點有綜合性知識、單一知識之分,同時,針對教學要求,不同章節、不同知識點也有側重,這就要求理論教學有不同的層次性。對於重要知識點、綜合性知識,要重點講、細緻講,而對於概念性知識點、非重要知識點,可簡單、粗略地講。與理論教學的層次性相對應,案例教學也有層次性,如對應綜合性知識點,案例材料應有充足的內容與資訊,並對其進行展開深入分析,對概念性知識點,則舉例說明即可。如講解供求定理,為了向學生講解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決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加成方式來決定。可舉一簡單例子說明,如2011年飛天茅臺53度酒國內價格為1050元,而在美國的售價為82.99美元(約合550元人民幣),國內與國外價格存在巨大差異,學生從這個例子中就能真正理解價格的差異來自於供給與需求的不均衡,而不是成本的差異。而在講完了供求分析這一部分後,由於學習了供求均衡、供給與需求的影響因素,需求與供給彈性等多個知識點,在進行案例分析時,就需要有較多內容的案例材料來分析。如可將上述茅臺酒的例子擴充內容進行分析,茅臺酒的供給受到特定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大幅度提高產量,因而其供給彈性小,而在國內需求方面,由於茅臺的國酒地位,社會及政府機關對其需求大。特別是對於政府部門來說,由於是公款消費,政府部門對其價格變動不敏感,需求彈性小,因而茅臺酒在國內市場是供不應求。由於需求與供給彈性小,廠家與經銷商往往可以大幅度提高茅臺酒的零售價格。但在國外,沒有了國酒地位,也沒有公款消費,所以國外對茅臺的需求很小,需求彈性很大,所以價格遠低於國內。通過將案例擴充,並且老師進行誘導式啟發、問題式討論,可以使學生對剛學到的概念及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綜合案例分析中,則可將前後的理論知識貫穿起來,如綜合性案例: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價格為何一漲再漲。則可以將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結構理論等知識點串聯起來,並以專題討論的形式,由老師介紹、引導,學生提問、討論等方式,使學生在討論中再次回顧了這些理論知識,並將之串聯起來,逐漸形成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將理論用之於解釋現實。

三、理論教學的系統性與案例教學的碎片化的結合

由於經濟學理論是對經濟現象的高度抽象與概括,大量地運用了數理分析、圖形推理,前後知識點之間存在緊密的邏輯關係,因而理論教學具有很強的系統性。與此相對應的是,案例材料則是一個個獨立的內容,案例之間不存在明顯的邏輯關係,案例教學因而呈現明顯的碎片化。我們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是從歸納到演繹,即從已有的理論來解釋現實,或以現實中的案例來佐證、闡述理論。這一模式有其固有的優點,可以完整地將基礎理論講解清楚,體現經濟學理論的邏輯性與系統性。同時通過案例分析使理論與現實聯絡起來,增進學生對理論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因此,針對經濟學理論與教學的特點,我們認為在教學中應堅持理論教學為主,案例教學為輔。在課堂上,老師應系統性地講授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理論假設、運用條件及理論內涵要講清楚,經濟學理論框架與知識點之間邏輯關係要講明白。在此基礎上,插入案例材料來分析,將理論與現實聯絡起來。單一知識點的案例材料,可以通過對其內容的補充與延伸分析來對多個知識點進行綜合闡述,使得單一的案例材料得到綜合性運用。或組織綜合性案例材料,將前後知識點串聯起來,克服案例內容的碎片化,使之與理論知識的邏輯性、系統性實現融合。另外,對過去過於重視理論教學,忽視案例教學以及案例教學方式過於簡單等弊端應進行改革,在理論教學的內容與案例教學的方式上進行改進。第一,針對不同的教學要求,應在理論教學的內容上有取側重、取捨,如針對非經濟類本科學生來說,對經濟學理論掌握的要求較低,在教學內容上,則重點講解與現實更為密切的知識點,如在《微觀經濟學》講課中,供求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可重點、深入地講解;對生產要素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則可略去不講;對消費者行為理論、廠商理論可結合現實簡單地、定性地講講,不必進行深入的數理推導與理論分析。第二,案例教學方式應多樣化,注重師生互動。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改進:

(1)提問或答疑式。比較簡單的知識點,可以先讓學生自學再由老師提問及答疑。這樣既可節省時間為案例匯入讓路,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避免單向輸入式教學的枯燥與單調,同時又避免教學中的“放羊”;

(2)討論或辯論式。對於一些重要、疑難、有一定爭議性的問題,在老師進行講授後,可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老師進行引導與評議,使學生在辯論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案例分析論文 篇九

【關鍵詞】視覺文化傳播跨文化傳播理論

1.悍馬品牌的視覺圖象

悍馬的品牌形象,是極具美國主義精神的。悍馬所標榜的不是一般歐洲房車的舒適,不是一般日本汽車的節能,它具有美國車的強悍的外觀,而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導的美國主義一一自由、活力、愛國主義以及其強大的高效能。下面主要從悍馬的三集廣告圖片中做視覺圖象的分析,得出悍馬此一形象如何通過視覺圖象做出其內涵的美國精神。

從悍馬的第一集系列廣告(如圖1)中,幾乎沒有像普通汽車廣告那樣,用對車輛的外觀及內飾的超大寫真來對車做宣傳,也沒有像一些強調汽車的功能或速度的構圖,更沒有故作煽情的文字敘述。悍馬汽車的這一集廣告中,車輛在構圖中的佔位是非常的小,幾乎對想看清楚的悍馬這車型的受眾來說有點殘酷,它的圖象設計者彷彿根本沒有準備讓你看清楚這輛車的車型。和它的佔位相比,圖片中更大的一部分是遼闊的場景,在這天高地闊的空間中,就只有這一輛悍馬,它表現出的震撼,比普通汽車廣告更甚。和無邊遼闊的野外中,它的位置之小,顯示出巨大的動力以及精神。在這樣的環境中,作為選購者,如果沒有強大的效能作為支撐,是根本無法提供其安全感,更者的是,當選購悍馬的同時,選購者不單購買了一件交通工具,而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

在悍馬的第二集廣告圖片中(如圖2),它的圖象並沒有放棄第一集中的對於天高地闊的自由奔放的美國精神,續而在這樣的基礎上,更強調出悍馬汽車的高效能多用途。這一集廣告中,它的圖象與20世紀的藝術流派立體派的方法一致,其構圖打破了傳統的廣告按照一個固定視點構圖的規則,用二維的形式來表現三維物象,即力圖在一個平面上展示物體的各個方面。這樣的廣告圖片中,作為受眾看到的已經不想一輛車,而是一個巨大的機械物,它已經具有了除汽車外的其他機械功能,其霸氣的一面充分展示,也是為其高效能多用途做了完美的視覺形象塑造。

而在悍馬第三集的廣告圖片(如圖3)中,是三集裡唯一一集可以讓受眾清清楚楚地看到悍馬汽車的外型。這一集廣告圖片中,仍然是繼承了前兩集對於背景的選用,仍是天高地闊的空間。在純天藍的色調中,選用了一輛鮮豔的黃色系列的外觀車色,在兩互補色中更突出了悍馬的外型。而從圖片所選取的角度,底角度、廣角鏡的運用,使悍馬的車型顯得巨大而張狂。

悍馬這三個系列的廣告中,貫穿其中的始終是其形而上的美國精神,沒有從車輛的本身做太多的特寫,而是在其廣告中通過視覺圖象的符號樹立其形象。讓受眾通過其視覺圖象接受更多起精神上的傳播。這系列廣告做出了,讓受眾先從精神上確立品牌形象,懷著對這一品牌通過傳播給受眾的,在受眾心目中以確立的信念〔〕,再回觀這一車,其起到的作用是雙重分量的。悍馬這三系列廣告的成功之處正在此,先確立其品牌的內在精神,讓受眾在選擇車輛時首先想到其精神所在,再加上一定的質量效能,便是悍馬這一品牌的特性。

2.悍馬品牌的視覺傳播

在理解悍馬這一品牌的傳播過程中,首先要確立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理由:傳播適應理論(CAT)。首先,從悍馬品牌傳播的社會心理狀態而言,需要確立的是,悍馬這一品牌是美國本土性的一個品牌。從它的產生,它是美國軍方所使用的一種特殊軍用汽車,後來在改進後變成民用汽車。正如在美國人心目中,看到購買悍馬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其政治主張並認為其是愛國主義分子。

在美國這一社會中,社會結構是呈現欖型的,上層的下層的人數基本偏少,社會中擁有龐大的中產階級。美國的消費中堅是中產階級,悍馬的品牌傳播目的與注重對方也就非常明顯了,其傳播目的當然就是刺激受眾的購買慾望,而受眾的目標層,鎖定在了擁有龐大消費力量的中產階層。只要目標對準了中產階層,其實就是對準了所有擁有購買能力的社會階層。

而悍馬的社會語言策略、行為與技巧、標記與歸因便在其投放的廣告中得以說明。悍馬選擇的傳播手段之一,也是影響範圍最廣的方式廣告,便用了許多視覺圖象作為載體。在美國這樣一個生活節奏快、資訊量大的快餐型社會,而且其目標受眾是中產階級,而非學者、歐洲似貴族,選擇用視覺圖象為載體,是最可行的方法。作為主要載體的廣告圖象,它選取的方式是用形而上的精神作為主要的入導方式,結合其品牌所在的社會,便起到了非凡的成功,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完整的美國形象。

3.跨文化傳播理論

悍馬這一品牌到中國後,這一品牌的受眾、消費層、精神內涵都發生相當的改變。悍馬品牌並沒有在中國市場上投放廣告,但並不為國人所陌生,尤其與富豪階層,更是對此頂禮膜拜。悍馬不再是中產階級所能消費起的,它所象徵的也不再是美國精神。它已經是富豪階層用於顯示身價的工具之一,是否具有內在精神已經高效能多用途無所謂。對於悍馬H3這款車來說,中國人買車的經濟負擔是美國人買車經濟負擔的13334/80=167倍。在如此高負擔的情況下,中國人對於購買悍馬這品牌的車仍然熱衷。這是通過何種傳播途徑得到的效果。

首先,所有傳播活動都合有某種程度的文化差異。尤其是在美國與中國這樣兩個文化差異大的文化體系中,在美國到中國的傳播中已經首先起到了傳播變化。悍馬品牌的本士性代表美國文化,而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非相關性,就是造就這一傳播發生調整的原因。

文化不是獨立於社會狀況,而物質環境對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但就考慮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上,其物質基礎也不能作為忽略的部分。傳播時的物質環境對傳播誤差的影響,也解釋了悍馬從美國文化到中國文化中出現的誤差。美國似的霸權主義已經事實存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文化實力、文化接觸等,已經滲透的如此不均。當環境對傳播的一方有利,或傳播的一方勢力較強,則另一方就會感到調整的壓力。傳播者的調整越多,其文化理念的變化越大。故此,悍馬汽車的品牌定位從本士性到中國的本地性就發生了相當的變化。

其次,在中國國內悍馬品牌的傳播模式是根據中國本土文化的模式所傳播的。悍馬品牌在中國沒有投放任何的廣告,而購買者或者說知道其品牌的人是通過何種途徑瞭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