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拖堂現象看新課程下國小語文教學的困惑與出路

從拖堂現象看新課程下國小語文教學的困惑與出路

從拖堂現象看新課程下國小語文教學的困惑與出路

一、拖堂的危害

“拖堂”莫非是想通過這種手段給學生延長一點學習時間,也就是自己能多講一點,讓學生多學一點。用心可謂良苦。其實這種做法,既違背了教育教學客觀規律。也對兒童的身理和心理健康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往往事與願違,欲速則不達,害處頗多。

其一,“拖堂”有害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經過35分鐘的緊張思維活動,精神已很疲乏,身體需要排洩,硬撐死憋會造成內分泌失調和神經系統紊亂。應及時地讓其輕鬆調整、恢復情緒。

其二,“拖堂”既不利於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也殃及下節課的正常教學。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兒童的積極思維和有效記憶是在一堂課的前20分鐘,他們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也濃,餘下的時間是由教師採取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對前20分鐘學習效果加以鞏固罷了。下課鈴響時,若不及時下課,學生雖然裝出一本正經的聽課樣子,其實他們早已心不在焉。

其三,不論做什麼事都應有張有弛,學習也亦如此。課節安排、時間設定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35分鐘內他們動腦動手,消耗了不少的精力,也學了不少的知識,如不按時下課,勢必增加學生的負擔,造成心力不足,影響記憶效率和教學效果。勞而無功,得不償失。

二、拖堂行為主要成因剖析

1、過多的追求形式

現在新課程改革以來,各種對新課程理念的富有“個性”的解讀,讓我們一線的教師陷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無措境地,語文課成了一味的脫離文字,漫無邊際的“對話場”,成了紛繁雜亂的“資料展示廳”……上公開課時,總是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增設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或環節,還常常為自己的別出心裁而沾沾自喜。素不考慮這是否是本堂課語言學習所必須的,是否是學生所喜愛的。對這種現象,有一位老師作了富有個性的比喻:他說現在的公開課和隨堂課,就如宴席菜和家常菜,筵席雖然色香味俱全,但是畢竟成本太高,無法天天享用,更何況營養價值並不一定比家常菜高,常常是物不所值;家常菜精心搭配,也能做到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經濟實用,人人、餐餐均可享用。也好比是時裝和生活裝。時裝價格昂貴,欣賞性強,適合舞臺,倡導潮流;可我們更多時候畢竟還是需要實用性強、穿的比較輕鬆自在的生活裝。是的,我們在追求形式多樣,貪多求全的同時,已經失去了很多。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簡單、實在,講究有效。

2、課前準備不充分

備好課是教師上好課、順利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前提條件。任課教師在備課階段如果對學習者因素分析不夠,未找準其起點學習能力,就將出現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目標的確定脫離學生實際的情況,給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造成困難和壓力,阻礙教學的資訊交流通道,影響正常教學程序,可是教師強烈的責任心又迫切希望把當堂課的教學任務完成,也就只好採取單邊行動——拖堂;如果課前未深入鑽研課程標準與教材;在教材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難免有失偏頗,並且也很難將教材內容熟練地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樣很難保證課堂教學嚴謹有序、高效運作,不可避免出現教學時間分配上的不合理,影響重點與非重點、主要與次要教學環節的有效把握,導致平均使用力量和本末倒置,浪費有效的教學時間,導致拖堂的產生。

3 課堂教學的隨意性大

課堂教學中若就事論事,學生常常對一些理論性的內容感到枯躁乏味。為了讓課堂生動有趣,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就要結合一些具體的事例或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來組織教學,但是如果對採用的事例與教學內容關聯性不大,教育性不強,或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缺乏嚴格考究,那麼就將事與願違,導致課堂教學脫離教學內容,偏離教學方向,不能實現教學目標,這也就無異於用“法定”的教學時間去作無效的勞動,導致在規定時間內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課堂上的深化、擴充套件與發揮是具有方向性的,否則反倒成為滋生拖堂的土壤。我們一部份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拖堂,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課堂教學中隨意性太大所致。

4 教師不良個性傾向在教學中的反映

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會體現出不同的教學風格,在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提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教學風格已形成共識。但是有的教師由於受生活環境及工作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著不健全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徵,在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地體現出相應的個性化的傾向性,諸如行動遲緩、做事拖拉疲塌、事事力求面面俱到不分輕重緩急或性子急遇事不冷靜,強迫自己要當即處理好發生的事,這些個性特徵體現在課堂教學上,也就囉嗦重複、填鴨說教、下“暴風雨”,不能放手讓學生主動求知,常常讓學生處於被支配控制的狀態。總之。教師個性品質的不健全也是引起他們在教學中拖堂行為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對如何杜絕拖堂現象的思考

1、教學內容由“胖”變“瘦”

閱讀教學必須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突出語文的本體任務。閱讀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由“胖”變“瘦”,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以語言文字學習為核心,整合語文教育的“三維”目標,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優化。至於其他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只能是語文學習的“副產品”,應該是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服務的。

2、教學環節由“碎”變“整”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的這段論述揭示了漢語言的學習規律。漢語言模式的基本特徵是“意會”,有時可以不受嚴格的語法規則的限制。因此,母語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感悟。而感悟是一種省去煩瑣的邏輯推理過程,在經驗範圍內作出綜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結論的體悟式思維模式,其特點是整體的把握。因此,只有整合教學環節,才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的把握。如何整合教學環節呢?其根本措施是提高設問的質量,擴大教學各環節的容量,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空間。

3、讀書訓練由“浮”變“實”

學生是對話的主體,對話的主要形式是讀書。因此,閱讀教學必須以讀書訓練為重點,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注重讀書質量,紮紮實實地落實閱讀教學的“九字訣”:

“讀得進”──既要重視朗讀,又要重視默讀。引導學生原原本本地讀,平心靜氣地讀,整體聯絡地讀,步步深入地讀。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要求的那樣:“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詠,切己省察”,不要“貪多務廣,“終日勤勞,不得休息,而意緒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無從容涵詠之樂”。通過讀書,讓學生在課文中“走個來回”,完成對文字語言的玩味、賞析和內化,方法的歷練和提高,情感的體驗和薰陶。

“記得住”──作為語言學習來說,閱讀的基本功能就是吸收和儲備。國小生正是記憶的最佳期。因此,積累語言應該是國小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要求之一。要通過閱讀讓學生積累精彩而又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一些語言模式和語言圖式,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良好的語言反應機制。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背誦積累,絕不是“死記硬背”的回潮,我們倡導的是“活記樂背,主動積累”:一是熟讀成誦,水到渠成。即“功在誦前”,認讀和表情朗讀要為背誦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訓練,使學生對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以致學生背誦課文時水到渠成,輕鬆地完成任務。二是演誦結合,寓趣於誦。即根據文體的特點,可以通過講故事、當導遊、演課本劇等不同形式,激發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既使學生享受到背誦的樂趣,又使學生受到了情感的、文化的、審美的薰陶。

“用得出”──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是集對語言的理解、吸收、內化和運用於一體的綜合性訓練。《語文課程標準》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讀寫遷移訓練的要求,但是在有關部分的表述中還是強調在閱讀中“用得出”的。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紮紮實實地落實這些練習,通過運用,及時地把學生儲備的語言由消極的轉化為積極的。

4、教學形式由“花”變“樸”

解決教學形式花哨的根本措施就是端正教學思想,提高對語文學習規律的認識,不趕時髦,不搶風頭,實事求是,講求實效,要以最經濟的教學手段,取得最高的教學效率,追求樸實的教風,紮實的效果,把閱讀課上得“簡簡單單”“清清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