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桃源村為例

內容摘要

實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桃源村為例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在過去長期的工作中,為解決好吃飯問題,我國在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經突破60%,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已建成453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但是相比較而言,當前我國農村現代化還存在諸多問題和短板,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因此,在“十四五”時期,我黨強調“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就是為了聚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人的素質的提升,補齊農村現代化這塊短板,從而更好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發展;基礎設施

實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以桃源村為例

一、溪頭鎮桃源村村情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桃源村位於歙縣東北部,2008年區域調整,由原桃嶺、桃坑和考坑三個村合併而成,分別與溪頭村、大谷運村、竦坑村和西坡村接壤,距縣城27公里,離鎮政府4公里。全村現有人口1843人,6個村民組,611戶,主要有桃嶺、桃坑、考坑、芽塘下、巖下、東峰等自然村。全村面積14.28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積650畝,茶園面積3800畝,主要經濟收入以茶葉、菊花、務工為主,2020年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19.4萬元,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17113元。

桃源村境內環境優美,茶園疊翠,流水潺潺,林蔭習習,森林覆蓋率為75%以上,境內有百年以上紅豆杉、銀杏、古香榧等珍稀植物。茶葉品質優良,是黃山毛峰、黃山銀鉤、大谷炒青的重要產區。桃源村是省級田園綜合體試點“藍田·桃源田園綜合體”專案的核心區,近年來,在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脫貧攻堅等一批專案的支援下,桃源村村容村貌大大提升,村內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村中石壁、古窯、石佛洞、荷田、花海、柴火灶等成為鄉村休閒旅遊的新亮點。緊緊圍繞集體經濟產業發展,通過村資產租金、光伏收益、山塘發包、公益林補貼等方式,自脫貧攻堅以來,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由弱到強的飛躍,目前,經營性收入來源較為穩定。2018年桃源村獲評全縣旅遊扶貧示範點。2019年我村“旅遊+農家樂+貧困戶”資產收益的扶貧專案,是安徽省唯一入選國家財政部四個資產收益扶貧典型案例之一。

近年來,桃源村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黨建引領為指導,鄉村面貌和居住環境煥然一線,村民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整治的大力投入,以專案為抓手,以行動見實效,在未來,在桃源村,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桃源村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必要性

鄉村是具有自然的社會、經濟特徵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有,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城鄉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個人的整體一樣,是一個有機體,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城市,基本功能就是集聚人口、集聚資金、集聚創造力,最後讓城市成為帶動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極,這是它的功能。而鄉村最主要的功能體現在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承擔著為整個國家提供生態屏障和生態產品的功能,還要保護好傳承好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所特有的傳統文化。當前,我國鄉村形態正在快速演變,村莊格局正在轉型重塑。建設什麼樣的鄉村、怎麼建設鄉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具有鄉土特徵,鄉村建設也是一個動態演進的歷史過程,從梁漱溟的“鄉村建設改良運動”,到建國初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開放之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到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鄉村建設行動”,具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必要性。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推動我國社會現代化程序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但總的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與城市相比還是兩個天地,“三農”還是全面現代化的“短腿”,亟待加快補上。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擴大內需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鄉經濟迴圈是國內大迴圈的重要方面。農村有廣大的市場、廣闊的投資空間,將來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要大體相當,這是多大的投資空間!農民的消費邊際傾向明顯高於城市居民,近6億農村常住人口消費上來了,這是多大的市場!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農業農村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提升億萬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和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提升農民生活品質,讓廣大農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那麼,什麼才叫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這裡用了五句話——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五句話的本質是什麼呢?過去叫生產發展,現在叫產業興旺;過去講生活寬裕,現在叫做生活富裕;過去講村容整潔,現在叫生態宜居;過去講管理民主,現在講治理有效;只有鄉風文明這句話沒有變。

三、實施鄉村建設具體行動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不是口號,不是概念,而是要落實到具體工程專案上,體現到真金白銀的支援上。具體的說,要聚焦六個關鍵:

一是聚焦“高位推動”,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進一步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選派優秀幹部到鄉村建設各個領域,培養一支“一懂兩愛”三農工作隊伍。堅持規劃先行、示範推動、梯次推進、久久為功,注重保持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打造承載鄉情的土味現代化鄉村。

二是聚焦“有效銜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5年過渡期內,堅持“四個不摘”。政策上,在保持主要扶持政策穩定的基礎上,對現有幫扶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分類優化調整,推進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轉變;隊伍上,總體穩定,保持現有幫扶格局,繼續派駐鄉村振興工作隊,強化激勵保障措施,讓他們下得來、留得住、上得去;機制上,構建防止返貧的政策體系,健全返貧監測和考核評估,完善農村社保和救助扶持機制,推動精準扶貧、脫貧摘帽向精準鞏固、全面提升轉變。

三是聚焦“科技支撐”,大力提升農業競爭力。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各類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以高標準農田、智慧農業等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攻關,著力攻克糧食生產“卡脖子”技術,打好種業翻身仗。

四是聚焦“提質增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要緊緊扭住產業這個根本,實現從“小”到“大”,從“少”到“多”,從“有”到“優”的轉變,這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深入實際、摸清實情,研究問題、破解難題,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要精準選擇產業,抓好教育培訓,做好技術服務,統籌資金籌措,優化組織方式,深化產銷對接,完善利益聯結,進一步提升抓鄉村產業發展的精準度和實效性,因地制宜促進鄉村產業加快發展,增強鄉村造血功能。在“特”字做文章,發揮區域特色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叢集,扶持一批品質優、影響廣的“土字號”“鄉字號”。在“精”字上下功夫,大力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在“融”字上出實招,加快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縱向延伸產業鏈條,橫向拓展產業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和生產體系,培育多元化鄉村產業業態。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發展導向,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科學有效的產業發展之路。

五是聚焦“凝心聚力”,全面推進鄉村建設。要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放在新型城鎮化、縣城經濟發展的全域性中謀劃設計,統籌考慮城鎮和鄉村發展,加強農村水、電、路、氣、網等薄弱環節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補齊基礎設施這個短板。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動”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持續建設美麗鄉村。以配套學校、醫院、圖書館、超市等設施為重點,推進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建設。以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推動教育、文化、醫療、保障、養老等資源向農村傾斜,實現公共服務資源在縣域內優化配置。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統美德為重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始終強化改革創新這個動力,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業農村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六是聚焦“標本兼顧”,建立健全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優先保障鄉村建設資金需求,不斷提高土地出讓收入分配給農村的佔比,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共同投入。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需求,注重盤活農村建設用地。牢牢把握人才這個關鍵,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放放在首要位置,廣開門路“引”、任人唯賢“造”、多措並舉“育”、提高保障“留”,進一步健全鄉村人才工作機制,完善鄉村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流動、激勵等政策體系,打通城鄉人才培養交流上升通道,引導各類人才迴流農村投身鄉村建設。

總之,通過上下共同努力,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升級,“村莊整潔”向“生態宜居”提升,“陳規陋習”向“鄉風文明”轉變,以“接地氣創新”促進“治理有效”,“保障基本生活”向“生活富裕”邁進,走出一條低成本、可持續的鄉村振興之路,打造成為產業強、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百姓富的幸福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