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人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多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人教版高一下冊語文教案【多篇】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意象、意境與情感的關係以及典故在詩詞中的作用及意義。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3、德育目標:教育學生在逆境和不幸中要學會笑傲人生,做發奮圖強的勇士。

教學設想:

1、課時:一課時

2、教法:引導與講解相結合。

3、學法:以讀帶悟,以悟生情。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誰寫的詩

嗎?(生答:李白,然後師引導生談談對李白的瞭解。)

李白是繼屈原之後我國的又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和愛國主義詩人,他以其浪漫主義激情,奔放的語言風格,變化莫測的手法給世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他的詩或氣勢磅礴,雄偉奔放,或逸興飛揚,自然可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當然他的詩也有抑遇中的愁苦和懷才不遇的憤懣,比如我們今天將要賞析他的詩歌《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二)師配樂朗讀:

(三)學生配多媒體課件自由朗讀,並從讀中體會詩人的感情。

(四)師教學生賞析詩歌的方法:

組合意象,探究內涵。

藉助意象,品味意境。

藉助意象,體味情感。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的景象與詩人內心情感的統一,是詩歌構思的核心,所謂的生活的外在景象,就是能與詩人的情感緊密結合的大千世界中的萬物。

比如:高爾基在讚美無產階級勇敢樂觀、無畏的英雄氣概時,沒有直接加以讚美,而是選擇了在波濤翻滾的海面上傲然飛翔的海燕,並藉助海燕之口表達了作者對社會變革充滿了激情的呼喚。

意境: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比如:(1)湖面上有一隻孤雁在徘徊和哀叫。

這句話通過對孤雁形象的描繪,表現出它的孤兒院無助和叫聲的淒厲、哀怨,構成一種淒涼、哀婉的境界。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詩人柳詠在《雨霖鈴》中寫出了與戀人餞別時難捨難分的別情,把離情寫得委婉、悽惻。

小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看見習習的曉風吹拂著蕭蕭的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詞人藉助“楊柳”“曉風”“殘月”一個意象有機地組成一幅淒涼、冷落的意境。

藉助意象,體味情感:詩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為二,而實不能離,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比如:晏殊的《浣溪沙》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巢舊的歸燕几個意象,抒發了詩人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而言,天氣、亭臺閣與去年無二致,給人以一種物在人非的感情。就其變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嘆人生雖美好,但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卻寓意著消亡之中又含有存在而令人欣慰。

思考探究:通過你對意象、意境和情感的理解探討一下本文藉助了哪些意象,創造出一種怎樣的意境?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五)賞析詩歌:(略)

考考你:

通過賞析你認為全詩的內容是什麼?

你認為全文的感情激調是什麼?

這首詩雖為餞別而寫,卻隻字未提離別,而是著重抒發了什麼?

(六)理順詩歌的情感變化。(生:思索;師:點撥)

想一想:在這篇不長的詩歌中竟有這樣大幅度的感情跳躍,它又是如何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統一性的?

(七)總結寫作特點:

語言特點:明朗、自然、形式新穎活潑、風格豪放。

表達技巧:

A、散文化了的筆法給作品帶來了通暢而奔放的氣勢。

B、感情的瞬息萬變,波瀾起伏。

C、藝術結構騰挪跌蕩,跳躍發展,達到了完美的統一。

(八)習題設計:

這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豪放,天真性格的詩句是:

怎樣理解“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句詩的藝術技巧?

詩中表達詩人極度苦悶而又無法解脫的詩句是:

用最簡明的語言賞析李白詩中你最喜歡的詩句。(課內外均可)

(九)總結全文:(生總結,師補充)

這首詩與一般的送行之作不同,被送者何去何從未作交待,但被送者的身份,送時的環境都蘊含於詩中,作者把對被送者的稱頌,惜別的心情,對謝眺樓的懷念,以及自己在現實中理想抱負不得施展的苦悶融為一體。

(十)匯入VCD

李白在這首詩中以大量的筆墨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愁苦和憤滿,其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成了詩人最真實的寫照,而且這句千古傳詠的佳句被後人以同樣的意境和情感譜寫成歌曲,請同學們欣賞歌曲《新鴛鴦蝴蝶夢》

(十一)配樂總結:(德育教育)

李白的詩以其獨特的風格千古流傳,經久不衰,成為我們中華民族浩瀚的文海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一定要加以吸收和創造。

當然他那種有些消極避世的態度是不足取的,因為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無論經歷了怎樣的風霜雪雨,都要學會勇敢地去面對人生,其時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的,都要經歷風雨的洗禮,只有敢於向荊棘叢生邁出第一步的人,才是最值得欽佩的人,況且成就偉大事業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命運之神的寵兒,而是那些身處逆境,遭遇不幸卻能笑傲人生,發奮圖強的勇士。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同步練習篇二

詩歌賞析題一

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①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②,中間小謝又清發③。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

①此詩是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祕書省校書郎李雲之作。李白稱之為叔。

②蓬萊文章建安骨:蓬萊文章,指美好的文化。蓬萊為傳說中的路上仙山,據說仙府的圖書典籍都藏在這裡。建安骨,即建安風骨。三曹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等人的詩作,能夠反映社會現實,有著剛健遒勁的共同風格,人稱為“建安風骨”。

③中間小謝又清發:中間,指漢魏至唐之間,即六朝時期。小謝,謝朓。世稱謝靈運為大謝,謝朓為小謝。

1、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思想核心是一個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開頭兩句詩翻譯成現代漢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開頭兩句詩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詩人在此詩中運用了比喻的方法,請舉一例說說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詩的最後兩句表現出了詩人消極的態度,對此,你如何認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愁

2、“昨日”那些時日棄我而去,不能挽留;現在的時日擾亂著我的心,使我有許多煩憂

3、顯示出詩人鬱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

4、示例一:逸興、壯思本來很不容易說清,而詩人用“欲上青天攬明月”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體,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詩人用“抽刀斷水”比喻“舉杯銷愁”,使人更強烈地感受到了詩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內心更加憂愁苦悶的心情。

5、李白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於“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樣做不免有些消極,但是他這樣做也是在表示對惡勢力的不屈服,表示與現實社會的決絕。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賞析 篇三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讚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後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為什麼這麼寫?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 叔李雲,就把滿腹牢騷宣洩出來。李白於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 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蕩四方的遊蕩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鬱和 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於可以一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讚美李雲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後,所以稱小謝。這裡李白是自比小 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最後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於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 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願同流合汙 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