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理學》課程教學大綱

《動物生理學》課程教學大綱

《動物生理學》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編號:

學時:60             學分:

適應物件:繼教院實驗班

先修課程:普通動物學、動物生物化學、家畜解剖學、家畜組織學

考核要求:考試

使用教材及主要參考書:

楊秀平 主編.動物生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  泰 等.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課程性質和任務

動物生理學是動物醫學卓越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是專業核心課程。動物生理學是數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相結合的產物,是生理學的一個分支。它運用數、理、化、生物學的實驗方法和科學原理,來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條件下所表現的各種生命現象或生理活動及其規律。動物生理學的理論來源於科學實際和生產實踐,它的任務,一方面為學習後續課程和將來從事畜牧業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它的最終任務是為發展畜牧業生產服務

二、課程的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

動物生理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各器官系統的基本生理活動及其規律必須認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牢記,以達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論知識紮實的要求。同時動物生理學也是一門實踐性課程,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實驗,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所學的理論知識,按照理論聯絡實際的方針,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便在日後畜牧生產實踐及獸醫臨床實踐中能夠加以運用。

三、學時與學分

學時分配表

章次

教學內容

學時

1

緒論

6

2

化學信使與內分泌

8

3

神經系統

10

4

肌肉生理

3

5

血液生理

3

6

心血管系統

8

7

呼吸系統

4

8

消化系統

6

9

泌尿系統

6

10

能量代謝與體溫調節

3

11

生殖系統

3

總學時


60

四、課程內容

第一章:緒論

1.教學內容

⑴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新陳代謝,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興奮性、刺激和反應、閾刺激、興奮和抑制等概念;適應性;生殖。

⑵內環境穩態及其維持方式:內環境、內環境穩態、負反饋與正反饋。

⑶機體機能的基本調節方式:神經調節及其方式和作用特點;體液調節及其方式和作用特點;細胞內源性調節。

⑷生物膜的結構與物質轉運功能:生物膜的成分,生物膜的結構模型;被動運輸,分為單純擴散和易化擴散,水的轉運,主動運輸,膜泡運輸(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新陳代謝,興奮性,刺激和反應,閾刺激,興奮和抑制,適應性,生殖,內環境、內環境穩態、正反饋與負反饋,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單純擴散,易化擴散,主動運輸,入胞作用和出胞作用,靜息電位,極化狀態,動作電位,去極化,反極化,復極化,受體,化學信使的分類,第二信使系統。

理解:神經調節的方式及作用特點;生物膜的物質轉運功能及其特點。

掌握: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內環境穩態的生理意義;機體機能的基本調節方式;生物膜的結構與物質轉運功能。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陳代謝,興奮性,神經調節的方式及其作用特點,生物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難點:生物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第二章:化學信使與內分泌

1.教學內容

⑴細胞間通訊的機制:直接通訊與間接通訊。

⑵化學信使的分類:①功能分類:旁分泌物、自分泌物、神經遞質、激素、神經激素、細胞因子;②化學分類:氨基酸、胺類、肽/蛋白質、類固醇、類二十烷酸。

⑶訊號轉導機制:受體的特徵;①膜結合受體介導的反應:離子通道偶聯的反應、G蛋白偶聯的反應、酶偶聯的反應;②胞內受體接到的反應。

⑷主要內分泌器官:下丘腦和垂體及其分泌的激素、甲狀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甲狀旁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松果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胸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腎上腺皮質及其分泌的激素、腎上腺髓質及其分泌的激素、胰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性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⑸其他內分泌器官:心臟及其分泌的激素、肝臟及其分泌的激素、腎臟及其分泌的激素、胃腸道及其分泌的激素。

⑹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調節:激素分泌水平的控制、激素在血液中的運輸、激素代謝的速度。

⑺激素分泌的異常:高分泌和低分泌。

⑻激素的相互作用:拮抗作用、加性作用和協同作用、允許作用。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化學信使的分類、各內分泌器官及其分泌的激素。

理解:細胞訊號轉導的機制、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調節機制、激素的相互作用。

掌握:化學信使的分類及其例項、細胞訊號轉導的機制、各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化學本質、功能及其分泌調節、激素的相互作用。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化學信使的分類、細胞訊號轉導的機制、各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化學本質、功能及其分泌調節、激素的相互作用。

難點:細胞訊號轉導的機制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第三章:神經系統

1.教學內容

⑴神經系統的細胞及其點活動:神經元的結構;神經纖維的分類;靜息電位及其產生原理、動作電位及其產生原理、動作電位的傳導方式。

⑵突觸:突觸的型別和結構及傳遞機理;神經的整合作用;突觸的調節作用;神經遞質。

⑶神經系統的運動功能:反射的基本概念;反射的分類;肌緊張和牽張反射;隨意運動的調節;高位腦中樞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⑷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感覺生理學的一般原理;感覺的傳導途徑;感覺區;視覺、聽覺。

⑸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基本概念;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自主神經末梢的興奮傳遞。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神經元的結構;神經纖維的功能和分類;神經纖維傳遞興奮的方式和特徵;突觸的結構與傳遞機理、傳導特徵;EPSP、IPSP;反射活動的特徵;反射協調的方式;突觸前抑制和突觸後抑制;特異性投射系統和非特異性投射系統及其功能;皮層感覺區;皮層運動區;錐體系統和錐體外系統;自主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與興奮傳遞。

理解:靜息電位的產生原理、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神經纖維傳遞興奮的方式;突觸的傳遞機理;EPSP、IPSP的形成機理;反射活動的特徵;突觸前抑制和突觸後抑制的形成機理;植物性神經系統的功能。

掌握:神經纖維的結構、功能、分類與興奮傳導;靜息電位及其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突觸的分類與傳遞機理;主要神經遞質;反射活動的基本特徵;中樞神經的感覺功能;中樞神經的運動功能;自主神經的結構與功能。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靜息電位及其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神經纖維的結構、功能和分類;神經纖維的興奮傳導;突觸的傳遞機理,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的傳遞機理;突觸傳遞的特性;突觸傳遞的化學遞質;反射活動的基本特徵;反射活動的協調;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植物性神經末梢的興奮傳遞。

難點:靜息電位及其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突觸傳遞的機理;突觸後抑制與突觸前調節。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第四章:肌肉生理

1.教學內容

⑴肌肉的特性:平滑肌的特點及其分類;骨骼肌由肌纖維組成,肌纖維由肌原纖維組成,肌原纖維由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構成。

⑵骨骼肌的收縮及神經肌肉的興奮傳遞:橫橋迴圈;神經肌肉的興奮傳遞;興奮和收縮的偶聯;骨骼肌的代謝。

⑶骨骼肌收縮的特點:單收縮;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刺激強度對骨骼肌收縮的影響;刺激頻率對骨骼肌收縮的影響;影響骨骼肌收縮的因素。

⑷骨骼肌的型別:快肌和慢肌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肌原纖維的組成;肌小節的組成;橫管與肌漿網的功能;單收縮、等長收縮、等張收縮、強直收縮、臨界融合頻率。運動終板、運動單位

理解:骨骼肌收縮的機制;骨骼肌的代謝;神經肌肉的興奮傳遞。

掌握:骨骼肌的組成及其功能;橫橋迴圈,興奮與收縮偶聯;骨骼肌收縮的特點,影響骨骼肌收縮的因素。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重點:骨骼肌的組成;骨骼肌的收縮的特點;神經肌肉的興奮傳遞。

⑵難點:橫橋迴圈;興奮收縮的偶聯;骨骼肌的收縮的特點。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第五章:血液

1.教學內容

⑴體液和血液:血液的功能及其血液的組成。

⑵血漿:化學成分及其功能,包括血漿蛋白、血脂、血糖、無機離子、非蛋白氮;理化性質,包括血漿晶體滲透壓和血漿膠體滲透壓兩部分組成的滲透壓及其功能,酸鹼度。   

⑶血細胞:紅細胞的特性、功能、生成與破壞;自細胞的特性、分類、功能;血小板。

⑷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的溶解:血液凝固的概念、本質和基本過程;纖維蛋白溶解的過程。

⑸血型:紅細胞凝集的概念;血型及不同的血型系統。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非蛋白氮,血漿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鹼儲,最大脆性和最小脆性,紅細胞沉降率,白細胞的分類,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血液凝固,紅細胞凝集。

理解:血漿的理化特性及其功能,紅細胞的生成和破壞,白細胞的功能,血液凝固的過程。

掌握:血液的成分及理化特點;紅細胞的形態特點及功能;白細胞的分類及生理功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機理;ABO血型系統  。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血液的功能,血漿的化學組成及理化特性,紅細胞的特性、生成和破壞,白細胞的分類及功能,血液凝固的本質和過程。

難點:血漿的化學組成及理化特性,紅細胞的特性、生成和破壞,白細胞的分類及功能,血液凝固的過程。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課堂專題討論1學時。

第六章:血液迴圈

1.教學內容

⑴概述:血液迴圈的概念、功能及組成。

⑵心臟的泵血功能:心動週期的概念及組成;心臟泵血過程;泵功能的評價,包括每搏輸出量、每分輸出量和心臟指數;心音。

⑶心肌的生物電現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細胞的型別分為普通心肌細胞和特殊傳導組織;普通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竇房結細胞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及其特點,包括興奮性、自律性、傳導性和收縮性;心電圖及其各波的意義。

⑷血管生理:各類血管的特點;血流動力學,包括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流阻力、血壓;動脈血壓和動脈脈搏;微迴圈的組成及其功能;組織液的生成;淋巴液的生成和迴流。

⑸心血管活動的調節:心臟和血管的神經支配,心血管反射;全身性體液因素和區域性性體液因素。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血液迴圈,心動週期,搏出量、每分輸出量、心臟儲備力、心臟指數,正常起搏點,竇性節律,潛在起搏點:異位節律,最大復極期電位,期前收縮,代償間歇,心電圖及各波的意義,收縮壓,舒張壓,脈搏壓,平均壓,有效濾過壓,動脈脈搏,血流量,血流速度,微迴圈及其組成和功能,減壓反射。

理解:心動週期心室的壓力和容積的變化;心臟泵功能的評價;普通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起搏細胞的動作電位產生原理;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心血管功能的調節。

掌握:血液迴圈的概念、功能及組成;心動週期及泵功能的評價;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心電圖各波及其生理意義;各類血管的生理特點及功能;血流動力學;微迴圈的組成、組織液生成和淋巴迴流;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機理。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血液迴圈的概念、組成,心動週期,心輸出量,心臟指數,心音,普通心肌細胞及竇房結細胞的動作電位的產生原理,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心電圖及其各波的意義,血流阻力的來源,血壓的成因,動脈血壓的組成及含義,微迴圈的組成及功能,組織液的生成,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

難點:心輸出量的調節,心肌細胞的動作電位及生理特性,心電圖及各波的含義,血壓的成因,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微迴圈的組成及功能,心血管功能的調節。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1學時的課堂專題討論。

第七章  呼吸

1.教學內容

⑴肺的通氣:呼吸器官包括呼吸道和肺;肺通氣的概念,動力與阻力;呼吸型別;胸內負壓的成因及意義;肺容量;無效腔的概念。

⑵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

⑶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O2的運輸;CO2的結合和運輸。

⑷呼吸運動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呼吸中樞和化學感受器;體液因素對呼吸運動的調節。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呼吸器官的結構特點,呼吸運動及其呼吸型別,肺通氣、肺內壓和胸內壓的變化,肺容量,潮氣量,肺活量,無效腔,肺泡通氣量,影響氣體的交換的因素,氧分壓,氧容量,氧含量,血氧飽和度,氧解離曲線,CO2的運輸及其影響因素,呼吸運動的神經和體液調節。

理解:影響氣體的交換的因素,氧解離曲線,CO2的運輸及其影響因素,呼吸運動的神經和體液調節。

掌握:呼吸系統的組成;肺通氣原理及其動力與阻力;氣體交換的動力與阻力;O2的運輸及其影響因素;CO2的運輸及其影響因素;呼吸運動的調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肺通氣的概念、動力與阻力;呼吸型別;胸內負壓的成因及意義;肺容量;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O2的運輸及其影響因素;CO2的結合和運輸及其影響因素;呼吸運動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

難點:胸內負壓的成因及意義;影響氣體交換的因素;O2的運輸;CO2的結合和運輸;呼吸運動的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第八章:消化系統

1.教學內容

⑴概述: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經支配。

⑵單胃消化:胃粘膜的結構及胃液分泌;非反芻動物的粘膜可分為賁門腺區、胃底腺區、幽門腺區;胃液的特性、組成及分泌調節;胃的運動及其排空。

⑶復胃消化:瘤胃微生物;瘤胃和網胃的消化;瓣胃和皺胃的消化。

⑷小腸消化:胰液的性質、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調節;膽汁的性質、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調節;小腸液的性質、成分及消化作用;小腸運動的形式及其調節。

⑸吸收:營養物質吸收的部位、吸收機理。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經支配;胃粘膜的結構;胃液的特性、組成及分泌;胃的運動及其排空;瘤胃微生物的消化作用;尿素再迴圈;反芻;胰液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調節;膽汁的成分、作用及分泌的調節;小腸液的成分及作用;小腸的運動形式及調節和吸收。

理解:胃液分泌的調節,胰液分泌的調節,膽汁分泌的調節;小腸的運動形式的調節,不同營養物質吸收機理。

掌握:消化道的組成及其生理特點;單胃消化及其調節;復胃消化;小腸消化及其調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消化的概念和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經支配;胃粘膜的結構及胃液分泌;胃液的特性、組成及分泌;胃的運動及其排空;胰液的性質、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調節;膽汁的性質、成分、消化作用及分泌調節;小腸運動的形式、神經和體液調節。營養物質吸收的機理。

難點: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及神經支配;胃液的特性、組成及分泌;胰液的性質、消化作用及分泌調節;膽汁的性質、消化作用及分泌調節;小腸液的性質及消化作用;小腸運動的形式、神經和體液調節。營養物質吸收的機理。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1學時的課堂專題討論。

第九章:泌尿

1.教學內容

⑴尿的理化性質、組成:排洩、排洩物及排洩途徑;尿液的理化性質和組成;

⑵尿的生成:腎臟的結構特點;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分泌、排洩作用。

⑶尿生成的調節:腎血流量的調節;腎小管活動的體液調節(抗利尿素、醛固酮的作用);

⑷腎臟的其它功能:調節血液的酸鹼平衡;活化維生素D3;促進紅細胞的生成;調節動脈血壓。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排洩、排洩途徑、尿液的組成;腎單位、腎單位的分類;腎小球旁器的結構特點;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濾過率、濾過分數、被動重吸收和主動重吸收;腎糖閾,滲透性利尿,水利尿;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機理、醛固酮的合成部位、作用及引起其分泌的有效刺激;腎臟的其它功能。

理解:腎臟血液迴圈的特點,兩類腎單位功能;不同物質的重吸收機理;尿液濃縮與稀釋的機理;腎血流量的調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調節;醛固酮分泌的調節;H+-Na+交換、K+-Na+交換。

掌握:排洩的概念和途徑;腎單位的組成及分類;腎小球旁器的結構與功能;腎小球濾過及其調節;重吸收及其調節;不同激素對尿液生成的調節作用。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腎單位的結構、分類;腎臟血液迴圈的特點;尿液生成的基本過程;腎血流量的調節;腎小管活動的調節。  

難點:腎臟血液迴圈的特點;尿液生成的過程;尿液的濃縮與稀釋;腎血流量的調節;腎小管活動的調節。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第十章:能量代謝及體溫

1.教學內容

⑴能量代謝:能量代謝的概念;能量來源及去向;測定能量代謝的方法;基礎代謝。

⑵體溫:產熱和散熱;體溫調節。

2.教學基本要求

瞭解:能量代謝;呼吸商,氧熱價,物理熱價,生理熱價,基礎代謝率,等熱範圍,散熱方式。

理解:能量來源及去向;測定能量代謝的方法;基礎代謝;體溫調節的方式。

掌握:能量來源及去向;測定能量代謝的方法;機體產熱和散熱的方式;體溫調節的方式。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量來源及去向;測定能量代謝的方法;體溫調節的機理。

難點:體溫調節的機理。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第十章:能量代謝及體溫

1.教學內容

⑴生殖生理概述:配子在生殖中的作用、減數分裂、生殖系統的組成。

⑵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統:雄性生殖系統結構、精子的生成;雌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卵子的生成。

⑶受精、著床和妊娠:受精、著床、妊娠。

2.教學基本要求

識記:生殖系統的組成、兩性生殖系統的結構

理解:精子生成、卵子生成、受精。

掌握:精子生成、卵子生成、受精。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精子和卵子的生成

難點:精子和卵子的生成

4.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為主。

五、  考核方式與成績評定

(一)考核方式:考試

(二)課程考核成績組成:

課程總評成績=平時考核成績×30% + 課程結課考核×70%。

執筆人:

稽核人:

分管教學院長:

2019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