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品多篇)

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一

農業的區位選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區位的概念。

2、理解農業位因素及發展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對不同的農業部門能進行合理的區位選擇。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圖形,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2、結合具體事例,能分析影響農業區位因素的利與弊,並找出利用和改造的措施。

3、組織學生搞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教育目標

1、認識人類的生產活動應因地制宜,協調人地關係,注意保護環境,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2、認識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1、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2、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注因素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我們應以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教學難點

如何對農業生產進行區位選擇,做到因地制宜、合理佈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農業生產的特點及農業的分類,瞭解到了由於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政策等的差別,產生了不同的農業生產情況,即不同地區的農業型別不同,也即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的特點。那麼,具體來說,在不同的地區應該發展何種農業比較好,或者說才算合理的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5.2 農業的區位選擇”

5.2 農業的區位選擇(板書)

[讀圖]讀教材第6頁圖5。4,分析我國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農業景觀為什麼不同?並思考什麼是“區位”。

一、區位的含義[板書]

學生討論:三江平原與青藏高原兩地的農業景觀不同,主要是它們所處的位置和自然條件不同所造成的。這也說明兩者的區位不同。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大規模機械化——小麥

青藏高原:地勢高峻、氣候寒冷、山地草場廣佈——粗放的放牧業

教師歸納:

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絡

那麼哪些因素影響著農業的區位選擇呢?

二、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板書]

[指導學生讀圖]根據教材第7頁圖5。5,思考以下問題:

(1) 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除圖中列出的各種因素外,影響農民決策的因素還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農民的文化素質,農民自身的資金情況,當地的科技情況等等對農民自身決策都是有影響的。

教師評價:對,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就是這六點。

[板書]1、氣候2、地形3、土壤4、市場5、交通運輸6、政策

氣候:熱量、光照、降水影響極大

地形:影響農業的型別(平原與山區不同)、影響農作物的分佈(農作物隨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業、林業

土壤: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土壤適宜生長不同作物,東南丘陵的紅壤適宜種茶樹等。

市場:市場的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型別和規模

交能運輸:園藝業、乳畜業產品容易變質,要求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

政策:國家政策和政府幹預手段影響,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商品性生產基地建設

[教學反饋]根據剛講的農業區位因素完成第9頁“活動題”。

學生討論回答:A處種小麥B處養乳牛C處種花卉。

教師歸納:對。以上我們既從產品種植的本身條件考慮,還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如地價、產值、投入成本、市場等。

那麼影響農業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都是一成不變的嗎?下面看幾個例項:

例1:江西丘陵地區經人工修築後,一層層梯田種上了水稻、果樹等農產品。

例2:長江以北農作物楞一年三熟:據2000年3月20日《科技日報》報道,在長江以北地區,人們一直習慣於春種秋收,一年兩熟。位於長江以北的河南省商水縣的40萬畝良田,卻已連續5年實現“一年三熟”。這在常人眼裡簡直是個夢,但是河南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卻把它變成了現實。

[提問]根據以上兩個事例,人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對自然因素加以利用和改造?對自然因素的改造是不是無限制的?為什麼?

三、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板書]

[學生討論回答]人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範圍。另一方面是,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發展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當然對自然因素的改造不是無限制的,因為還要充分考慮投入和產出比,如果產出低於投入就不適宜改造了。

[教師歸納]分析得很對,自然因素對農業區位的影響並非都是決定性的。但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地區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對不變的,而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則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下面我們學習本節最後一個問題。

四、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板書]

[提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8-9頁的文字和圖5。8,歸納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有哪些?以及哪些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較為突出?

[學生討論回答]影響農業區位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學技術現代化等。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

市場區位及其需求的變化[板書]

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變化[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同學說的很對。市場區位的變化是影響農業區位最突出的因素。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也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大。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一切農業生產都以市場為導向,這樣才有生命力,農民才能真正得到實惠,增加收入。

[舉例]浙江省首先在全國實行糧食購銷體制改革。這是2001年3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種糧大戶與企業訂合同,即稱為訂單糧食。農民根據訂單進行生產,心裡就踏實了,也沒有後顧之憂了。

[舉例]1998年某省某縣大蔥獲得豐收,豐收後的該縣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局面,為此政府出資在電視上播出了該縣大蔥的廣告,該縣成了全國大蔥的集散地,價格也一路上漲。後來,該縣的大蔥資訊還上了網際網路。1999年該縣大蔥種植面積增加了10萬畝,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試分析這一現象的產生原因。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

在進行農業區位選擇時,不僅要分析區位因素,更要分析其發展變化。另外國家政策、政府幹預對農業生產都有是有重大影響的。例如中國農村的三次革命:第一次土地改革,第二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三次稅費改革都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

[教學反饋]分析影響下列地區農業生產的主要自然條件或社會經濟條件:古巴的甘蔗、我國的河西走廊糧棉、黑龍江省的大豆、珠江三角洲的魚塘、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

學生討論回答;

古巴的甘蔗――氣候條件適宜,長期的生產習慣。

河西走廊――夏季高溫,有祁連山冰雪水灌溉。

黑龍江大豆――夏季高溫,肥沃黑土。

珠江三角洲的魚塘――河網密佈,地勢低平,低窪處長期積水,利於挖泥成塘。

上海郊區的乳牛場和養雞場――乳畜製品、鮮奶、雞蛋等不適於長距離運輸,從經濟效益考慮,分佈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場。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比較系統地分析了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從而瞭解了農業的區位選擇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充分合理利用農業土地,使農業生產得到良好的發展。

[佈置作業]

1、調查分析我們日常生活用的一些食品主要是哪些地區生產的,以說明市場、交通運輸等條件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

2、某山區鄉鎮發展粟子生產,如果你是鄉長,為提高粟子產量,你會採取哪些決策?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二

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說教材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四單元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閱讀識圖能力。

通過閱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說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三

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土壤的含義是什麼?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麼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麼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係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麼特點?屬於什麼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麼關係?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裸露岩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於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儘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並遷移已有的關於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例項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絡,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係。

板書設計

第五節 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裸露岩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2021年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運用圖表認識東北地區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佈。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

3、培養學生對圖文資訊的獲取、處理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4、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的人口分佈”圖和“東北地區的面積與人口統計”表,歸納東北地區人口的分佈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佈”圖,歸納東北地區城市的分佈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三、教學流程設計

【揭示課題,直入主題】

【提出學習目標】

1、運用圖表瞭解東北地區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佈,能從圖表中提取有效資訊的能力及地理計算能力。

2、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能學以致用,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指出學習重難點】

重點:

1、運用“東北地區的人口分佈”圖和“東北地區的面積與人口統計”表,歸納東北地區人口的分佈特點。

2、運用“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佈”圖,歸納東北地區城市的分佈特點。

難點:掌握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

【人口分佈】

教學過程:

【自學指導】看圖思考(同桌之間互相協作)

完成課本P31活動題(大致5分鐘)

活動第一、二題由學生直接計算。第三題引導學生先看圖例明確不同顏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後讓學生再來看東北地區人口分佈圖。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區,人口稀疏區,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東北地區的人口分佈特點。學生歸納總結出人口分佈特點後,叫幾名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讀圖分析,請說出東北地區人口密度大於100人/km2的地區主要分佈在哪裡?

老師強調:中部、南部平原區,主要的平原是鬆嫩平原和遼河平原

2、想一想,影響人口分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最後老師總結。影響一個地區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交通運輸條件,工業與城市分佈、資源分佈等。

分析完這個題之後呢,讓學生齊讀31頁課文,指導學生劃出重點知識點。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東北地區以前被人們叫做“北大荒”,人煙稀少,那麼昔日的荒涼之地如何成為今日的人口稠密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呢?下面我們通過一段視訊來了解一下造成東北人口急劇增長的原因。(我選的是一部熱播電視劇《闖關東》的片頭部分,它剛好講述的是闖關東的時代背景,這樣更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大家都知道東北是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區之一,請同學們在課本32頁東北地區主要民族分佈圖上找出東北主要的少數民族所分佈的位置。師生互動:老師說哪個民族讓學生找哪個民族,通過看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分佈最廣的民族。完成師生活動之後,讓學生看多媒體,老師引導學生學習各個民族的分佈。讓學生對各民族的分佈,有更深刻的印象。給出一張滿族特色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找一名學生朗讀《旗袍與旗裝》,增加學生課外知識。

課堂活動:

課本33頁活動題以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為主,由學生小組間進行討論,最後由一名學生代表回答相關問題。學生們回答完後,最後由老師總結歸納前面學生所回答的情況,帶領學生看多媒體課件,看兩個民族的習慣和傳統文化以增長課外知識。

教師總結:通過我們前面的學習,我們現在會用地圖和相關圖表來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另外我們瞭解了不同少數民族它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為我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城市分佈】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知道東北有哪些城市嗎?你們知道這些城市是怎樣分佈的嗎?

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好,同學們說了那麼多,說的都不錯,但是比較雜亂,那麼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從地理角度來系統分析學習東北地區的城市分佈,學完之後你將有所收穫。

課堂活動

合作探究:老師給出一幅東北地區城市與鐵路分佈圖,結合課文35頁活動題讓學生找出相關城市。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思考課件給出的前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給出一張鐵路分佈圖,讓學生在圖中找出東北地區主要鐵路幹線——京哈線、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強調每條鐵路幹線的起止城市名稱。老師引導學生總結東北城市的分佈特點:東北地區是中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幹線沿線分佈,特別是哈大線、濱州線、濱綏線沿線地區。

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及小字部分文字,歸納出哈爾濱、長春、瀋陽三個省會城市的主要特點。出示課件加深記憶。

思維昇華:大連是一個北方城市,為什麼“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呢?在大連舉辦國際服裝節,有哪些優勢條件?

老師提示:結合前面學習人口分佈特點的方法從地理位置、氣候、交通運輸條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課件,加深理解。

小結:給出本節課的一個學習框架,讓學生填空,目的是對本節進行梳理,加強記憶。

課堂檢測:

一、猜猜我是誰

1、在東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東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區。我是____遼寧省___。

3、我是東北地區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我是____滿族_。

4、我連線了哈大線、濱洲線和濱綏線。我是__哈爾濱_____。

二、能力提升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根據所學知識,分析東北地區中南部人口較稠密的原因。

教師總結:中南部以平原為主;農耕發達;工業和交通運輸發達;開發歷史悠久等

這個活動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學習目標(學會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某地人口、城市的分佈特點。能學以致用,聯絡實際解決問題)以及重難點(理解本節教材所滲透的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遷移運用)的掌握程度。

新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五

中國的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佈和特點,掌握閱讀並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等各類地形圖的技能。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佈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4、瞭解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範圍以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型別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瞭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利用和治理情況。

教學重點

1、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以及地勢對中國地理環境的影響。

2、中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對不同地形區應該合理開發和利用。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分析地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培養學生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

教學媒體

投影儀、投影片、中國地形圖掛圖、板圖。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中國的地形

一、地勢西高東低

二、地形複雜多樣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當我們瞭解了我國疆域和行政區劃之後,下面要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祖國。

〔複習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一些國家的地理,請同學們思考自然地理環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回答〕地形、氣候、河流、動植物等。

我國的地形情況也是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主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

〔板書〕 第一節 中國的地形

中國地形的第一個特點是從地勢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中國那邊高,那邊低的問題。

〔指圖提問〕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約是多少,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那邊高那邊低?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西部棕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東部綠色的區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地勢特點的第一部分。同學們可以想像一下(教師用手勢來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板書〕一、地勢西高東低

〔轉折過渡〕如何用圖更好的表現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呢?下面我要給同學們介紹一種特殊的地圖――地形剖面圖。

〔分析講解〕什麼是剖面圖呢?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在我的講臺上放著一個窩頭,豎著,沿窩頭中部切開,同學們將看到的形狀,就是一個窩頭的剖面圖。地形剖面圖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過這一刀不是切在窩頭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窩頭畫一幅俯檢視,畫出的是什麼圖?(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開啟教科書看沿北緯36度線所做的中國地形剖面圖,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剖面圖在筆記本上畫一幅簡略示意圖。

西

學生在筆記本上繪圖,請一名同學在黑板上畫。

〔啟發提問〕觀察這幅圖高低起伏的趨勢,說出我國地勢起伏變化有什麼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西高東低,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佈。

〔板書總結〕一、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

〔轉折過渡〕我們知道了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那每一級階梯上都有什麼主要地形區呢?階梯的界限又在何處呢?

〔板書〕1、三級階梯概況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對照教科書第24頁的地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教師繪製中國輪廓板圖〕教師在板圖上填繪階梯分界處的山脈,請一名同學說出山脈的名稱,其他學生將山脈名稱在書上畫出。

組織學生完成第20頁的“活動”

〔轉折過渡〕我們明確了階梯的界限,再來分析一下階梯內部的狀況。

第一級階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

第二級階梯

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為主

第三級階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為主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的地勢階梯分佈示意圖”,結合“中國地形圖”說出各階梯內部的主要地形種類和海拔高度。

(轉折過渡)以上我們學習了我國的地勢的基本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這樣一個特點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其它要素有沒有影響?

分組討論。將全班分為三組,分別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討論地勢特徵的影響。

各組學生代表發言

(教師歸納總結)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使得我國的江河大多自西向東流淌,古詩云“大江東去浪濤盡”,又有“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絡。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落差較大,水能資源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此外,西高東低的地勢還有利於海洋上的溼潤氣流深入內地,形成降水。可以說西高東低的地勢是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大優勢。

(轉折過渡)前面我們從總統上分析了我國地勢的總體趨勢,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地形的特點。

(複習提問)地形有哪些主要型別?(學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中國地形圖”,找出中國分別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師總結)五種地形型別在我國都有分佈。

(板書)二、地形多種多樣

(轉折過渡)我國地形種類齊全,哪種地形所佔面積?哪種最小呢?請看分層設色地形圖。

(讀圖提問)請同學們讀教科書23頁“中國地形圖”。

(教師講解)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這樣算起來我國山區面積約佔總面積的2/3,這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

(板書)二、地形複雜多樣

(轉折過渡)地形種類齊全和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這種地形特點對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選代表發言,相互補充。

(教師歸納總結)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發展農、林、牧、副等多種經營形式提供了條件,但不利於大型機械作業。山區面積廣大為發展林業、旅遊業和採礦業等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同時由於平原面積少,我國的耕地資源相對不足。

(一)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佈

〔出示掛圖〕“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自制,為排除干擾,僅包含東北-西南、東西走向的山脈,且底圖為政區圖)讓學生找出與陰山走向相同的山脈,並說出名稱。

讓學生觀察山脈的標註有什麼規律。

〔教師概括〕註記文字應與山脈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勻分佈於山體上。引導學生找出東西走向的所有山脈,每找出一條,教師都要引導學生說出其所在的行政區位置,並將其在投影片上重繪一次,同時讓學生在已準備好的中國政區空白圖上繪出該山脈。

用同樣方法學習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概括板書〕(見板書設計表格)

〔教師概括〕東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緯向長城”,稱“三橫”;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脈好像“三條瀕海峻嶺”稱“三縱”。

〔教師引導〕欣賞歌曲《珠穆朗瑪》,讓學生思考珠穆朗瑪峰的位置。

引導學生看課文中關於喜馬拉雅山的介紹,並思考:

(1) 喜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稱、海拔?

(3) 找同學到板圖上畫出喜馬拉雅山,並標註珠穆朗瑪峰。

(教師概括)喜馬拉雅山是弧形山脈,其峰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尼邊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壯、神奇吸引了無數登山健兒。結合“珠峰探險”的課文,激發學生勇於探險,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但又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探險活動)。

(板圖)中國輪廓圖。複習、概括,深入探討。

教師在繪中國輪廓圖的同時讓學生描繪一張課本中的中國輪廓圖。

繪好後,教師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賽的形式讓學生按照要求挑選寫有山脈名稱的吹塑紙條,貼上在板圖的正確位置上。沒到黑板前做練習的同學按要求在自己描繪的圖上寫上山脈名稱。

如:(1)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2)位於山西、河北兩省交界上的山脈等。

讓學生將前面學過的山脈全部貼上在板圖上。

(教師承轉)我國山脈很多,除了以上山脈以外,還有一些山脈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邊境上畫出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阿爾泰山,與其走向相同的還有甘肅、青海兩省邊境上的祁連山。

(2)在西南有一組南北走向的山脈,橫斷山脈。

(教師引導)學生用鉛筆在自拓的圖上,將走向一致的山脈首尾相連。教師在黑板上演示畫圖。

整個中國就好像被一張網所覆蓋,這張網有什麼奇妙之處嗎?

(教師引導講述)(1)指出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喜馬拉雅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2)指出崑崙山、祁連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3)指出崑崙山、天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4)指出祁連山、秦嶺、太行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5)指出阿爾泰山、天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6)指出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交織成的網格及組成的地形區。

每指一個網格,學生都可能會說出一個地形名稱,若有問題,教師給以補充。使學生明白每個網格中都有一個地形區。引導學生討論山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瞭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絡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係,避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教學過程

[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環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於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麼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麼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後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瞭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影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教師精講]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麼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絡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彙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迴圈、生物迴圈和岩石圈物質迴圈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總之,西雙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並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彙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麼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製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製,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於太陽光能,那麼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後,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製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製,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迴圈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92的“生物迴圈”,仔細觀察圖5.1並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麼,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麼作用?為什麼?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並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迴圈。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髮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絡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迴圈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迴圈是怎樣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現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麼生物又是如何改造著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迴圈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迴圈,這一環節也改變著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岩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岩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後,加快了岩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於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彙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於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並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製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為什麼呢?

生:缺水。

師:那為什麼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乾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4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麼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於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範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恆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麼?

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後的事情,在這之前並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並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沒有增多,是什麼在起著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結: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後,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課後習題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篇七

第五章認識大洲

第一節亞洲的自然環境

教學目標

1、瞭解學習區域的方式

2、運用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3、運用地形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歸納亞洲的地形特徵4、運用地形圖,歸納亞洲河流的分佈特徵5、運用氣候型別分佈圖,歸納亞洲氣候的特徵6、初步綜合分析亞洲氣候形成的原因7、初步分析其他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徵?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亞洲的地理位置,亞洲的氣候特徵教學難點:亞洲的氣候特徵?教學方法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能力,掌握學習方法,掌握亞洲的知識,本節課“引導法”為主,通過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尋找規律。同時,增加課堂趣味,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提高興趣,適當的穿插活動,播放音樂,展示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進行學習。?教學設計

[新課匯入]

展示圖片:珠穆朗瑪峰,青藏高原,吐魯番盆地。圖表:世界七大洲面積,七大洲人口,俄羅斯奧依米婭康的氣溫曲線,印度乞拉朋齊的降水量柱狀圖。

提問這些圖表和圖片,分別反映了什麼?學生看圖回答

敘述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有世界氣溫最低的,有世界降水最多,還有世界最高的山峰和高原,世界最低的盆地。提問知道亞洲還有哪些世界第一?學生回答

敘述洲有很多的世界之最,是一個複雜的大洲。

[新課教學]

提問樣開始認識一個大洲?

情景提示如,你第一次要去某個同學家,你要先知道什麼?學生回答

小結認識一個大洲,和認識別人的家庭一樣,先要從“在哪裡”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然後再瞭解這個地區有“什麼”,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再分析“為什麼”這個大洲有這些“什麼”?

提問你知道亞洲在哪裡嗎?請同學們參照教,歸納一下亞洲的地理位置。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小結亞洲位置可以有兩種方法確定,第一種是經緯度位置,也稱為絕對位置,通過亞洲的跨過的緯度、經度來確定亞洲的位置。第二種是相鄰位置,也就是找出亞洲的“左鄰右舍”。這兩種方法也可用來描述其他的地區!拓展請同學們閱讀,請你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轉承同學們的遷移能力很強!同學們也注意到,大洲的範圍很大,又包括很多國家,大洲內的自然環境也有很大的差別。人們為了便於研究和認識,通常把大洲分幾個較小的區。比如亞洲,通常分為六個區。

【活動】

“眼明手快”:讀圖亞洲地理分割槽,舉手搶答。1、這個國家屬於亞洲的哪一個區?2、這個國家與中國接壤嗎?

我們基本上認識了亞洲的位置與範圍,就像看到一個人的輪廓,接著,就要走近,看看這個人的相貌,也就是了解亞洲有“什麼”。請同學們聽一首歌,你能從歌聲中瞭解到亞洲的“什麼”?

活動放音樂《亞洲雄風》學生回答

講述歌聲中歌頌了亞洲的山峰,亞洲的河流,亞洲的人等等。板書二、地形與河流

提問能看著《亞洲地形圖》找出亞洲的山脈和河流嗎?

提問注意觀察一下,河流的源頭一般在哪裡?學生讀圖回答

提問往低處流,河流流過的地形都有什麼?比如中國的黃河、長江,其他的河流呢?學生讀圖回答

提問現在,你來歸納一下,亞洲的地形分佈特徵是什麼?也就是,在亞洲的範圍內,哪一部分地勢高,哪一部分地勢低?河流的分佈特徵呢?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亞洲中南部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是亞洲的“屋脊”,四周是比較低矮的高原和低平的平原,整體上是“中間高,四周低”,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河流從高處向低處流,從中部高原山地,流向四周的平原,呈“放射狀”。

亞洲地形複雜,起伏大。請同學們閱讀7頁圖D六大洲海拔比較。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在亞洲(中國20xx年測量的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多少?);世界最低的死海也在亞洲。請同學們閱讀,看看死海有什麼特色!

亞洲範圍廣大,南北跨緯度90多度,是七大洲中跨緯度最多的大洲,東西距離也是七大洲中最長的;地形複雜,有世界最高的山峰,也有世界最低的陸地。那麼亞洲的氣候呢?生活在亞洲的居民,他們一年四季穿的衣服都一樣嗎?

展示圖片:熾熱的印度,寒冷的北極,青藏高原的藏民,新疆的綠洲

為什麼這三個地方的氣候不一樣?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的氣候,什麼因素影響了氣候的形成和分佈?學生討論回答

請同學們閱讀亞洲氣候型別圖,數一數亞洲的氣候型別有幾種?對比背投上,世界氣候型別分佈圖,數一數世界的氣候型別有幾種?亞洲沒有的氣候型別是什麼?學生讀圖回答

為什麼亞洲的氣候型別如此複雜多樣?學生討論回答

亞洲大陸的東部、東南部、南部,又哪些氣候型別?有什麼相似之處?學生讀圖回答

為什麼亞洲東部、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季風顯著?主要成因是什麼?

【展示】亞洲季風風向變化示意圖

小結亞洲東部是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帶來大量水汽,形成降雨;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比較乾燥,降水較少。比如,熱帶季風的印度孟買的降水季節變化。

印度孟買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

如果某一年,夏季風很強,帶來了大量的降水,那季風氣候區會怎樣?如果夏季風很弱,帶來的降水很少,那又會怎樣?學生討論回答

季風區洪澇和乾旱災害的圖片。

亞洲沿海以季風氣候為主,那亞洲的內陸呢?學生讀圖回答

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的影響,亞洲的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佈廣的特點。分析非洲氣候的特點。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一個學生代表一種氣候,提問最喜歡哪一種氣候?為什麼?提示:從日常生活、起居、飲食等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讀圖說出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讀圖指出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名稱、位置,知道其中哪些國家屬於亞洲。?讀圖比較各洲人口數大小和人口增長快慢。能力目標

?根據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世界和亞洲的淨增人口數。

?通過閱讀材料,分析亞洲眾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的沉重壓力,蒐集材料,歸納整理,撰寫以此為主題的小論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通過對人口問題的分析,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重點難點

亞洲人口的數量和增長;亞洲眾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教學設計

一、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大洲分佈圖》讓學生比較各大洲的大小,說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洲。

教師承轉:亞洲人口與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樣的狀況呢?指導學生讀圖,問:這幅圖說明了什麼?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我們亞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洲,而且也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新課講授

指導學生讀圖,教師提示從三個方面分析:

①人口過億的國家中,按人口數從大到小依次是哪些。②各大洲有哪些國家人口超過一億。

③亞洲人口過億的國家有哪幾個,各屬於哪一分割槽。

學生可能分析不全或不知道各國的大體方位,教師要做出必要的提示。出示《亞洲地理分割槽圖》

八年級下地理教案 篇八

歐洲西部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學科參與意識,使學生獲得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思維能力及學習方法,拓寬學習空間;

2、使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讀圖觀察問題、解決問題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資訊的能力;

3、以自學為主瞭解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概況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重點和難點:

重點:

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氣候概況。

教學難點:

利用地圖說明其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及它們的相互關係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輔助教學;

2、為學生自學設計的課堂練習(一)、(二)。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課時:

匯入: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我們周圍也出現了很多出國留學、打工或旅遊的人。不管他們以何種目的的出國,他們一般會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呢?(學生總結回答: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

師:世界上有一個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們知道在哪兒嗎?

生:歐洲西部。

引導學生,切入主題

師:關於歐洲西部,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師、生活動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各抒己見,回答老師所問。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的旅遊景點;有的學生談到歐洲西部的經濟:歐元、歐盟等;還有的學生談到了當今的熱點問題:瘋牛病、口蹄疫、炭疽熱等)

師:這麼好的地方,同學們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學生異口同聲,熱情高漲)

師:要想去歐洲西部,首先我們要確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師:對了,我們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麼出門旅行,尤其行程較遠的時候,我們要隨身攜帶一些衣物,這就需要提前瞭解歐洲西部的——?

生:氣候狀況。

師: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備無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了解歐洲西部有哪些獨

特的自然景觀;要觀賞這些景觀需要到哪些國家去;這些獨特的自然景觀為什麼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這就需要了解歐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況以及河湖狀況。

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成功

板書: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徵: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師:歐洲西部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的區域,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是推動歐洲各國求同存異,走向聯合的動力。

介紹歐盟:

板書:

二、歐盟

(1)簡介(十五個成員國)

讀圖找出歐盟的主要成員國及其首都

根據圖8.14描述歐盟的作用及其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討論:為什麼要成立歐盟?歐盟給本區的人民帶來了那些利益?

―――示意圖從哪5個方面說明了歐盟的作用。

(2)作用、影響、意義

好,我們下一堂課繼續來學習西歐的其他知識。

第二課時:

師:螢幕上面是我們急需解決的有關“歐洲西部”位置、地形、氣候等方面的問題。(根據課件顯示內容,分組討論答題。配樂,教師巡視答疑。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感受學習的樂趣)時間到,音樂停。

師:(評價)同學們真棒!大家馬上就可以進入“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異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請隨老師進入“氣候”圖中,觀察山脈走向的變化及暖溼氣流的深人情況。(教師進行動畫演示,學生注意觀察,直觀感知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及地理因素間的相互關係)

提問: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生:阿爾卑斯山脈變為南北走向,來自大西洋的暖溼氣流就不能長驅直人,歐洲西部大範圍也不再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而應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消失,有利於海洋氣流的深入,使整個島嶼顯示溫帶海洋性氣候。(給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盡情“遊覽”)

師:現在請大家試著點選本圖的右下角,看看會有什麼驚喜帶給大家!(學生點選進入,螢幕上出現了五彩斑斕的彩色世界,隨著可愛的小天使飛來飛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幾個大字由遠而近的出現在畫面中。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使學生獲得自信)

師:點選“你成功了”進入到“國家與旅遊”。點選各國首都可欣賞優美風景,點選其他按鈕,可對歐洲西部有更多瞭解。請大家帶著問題暢遊歐洲西部。

(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欣賞美景,進一步瞭解本區,同時思考問題)

佈置任務,提出建議

師:問題有的可在欣賞時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學們課下查詢資料,共同研究探討完成。下一

節課請你們做老師,談淡你們的研究結果。

第三課時:(練習和學生講述為主)

師:你們知道嗎?在網咖除了聊天、玩遊戲之外還可以登陸相應的網站查閱地理資訊,想知道哪個國家、哪個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時你會大開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課堂練習:

位置、地形和氣候姓名__________

點選“歐洲西部”進入,看圖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提示:滑鼠箭頭變成“手”形,可點選進入)

一、位置(whereis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歐洲西部位於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於(a東半球、b西半球)。請說出判斷理由。

2、海陸位置:歐洲西部西臨_________洋,北臨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與非洲相望,東南隔土耳其海峽與___________洲相望。

3、緯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________之間。圖中位於“冰島”北部的虛線是(a北迴歸線、b北極圈)。

推斷:a.歐洲西部三面臨海,氣候受________(a海洋、b陸地)影響較大。大部分為_____(a陸地性、b海洋性)氣候。

b.歐洲西部大部分位於五帶中的__________帶,只有一小部分屬於________帶。

二、地形(whatisit?)

1、觀察歐洲西部大陸輪廓的特點_______(a比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島嶼、半島和海灣,你能在圖上找出它們嗎?

推斷:多優良_________,海運發達。

2、歐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為主。平原多分佈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區,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脈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區的山脈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斷:這種地形分佈特點有利於海洋____________深入大陸內部,終年溫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氣候。隨著離海越來越遠,降水逐漸減少,冬冷夏熱,氣候逐漸過渡為____________氣候。

3、根據本區地形和氣候的特點,把本區“河湖”特徵與形成條件連線起來。

(1)河湖水量充沛,河網密集a.受冰川影響

(2)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阿爾卑斯山脈b.大陸輪廓曲折,又受山嶺限制兩側多湖泊

(3)無長河c中歐西歐多平原,降水較多

推斷:這些平原、山地、半島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峽灣,成為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使得本區___________業發達。

二:氣候、農業和工業

歡迎大家進人“歐洲西部”開始你們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時別忘了動動你腦。請大家在欣賞之餘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可以相互討論、研究。

1、歐洲人酷愛乳產品和牛羊肉,他們的這種飲食結構與哪些地理因素有關?

2、歐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麼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對當地的農業產生哪些影響?

3、假如阿爾卑斯山脈走向發生變化、斯堪的納維亞lu脈消失,歐洲西部的氣候會有變化嗎?

4、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有什麼好處?有沒有弊端?

5、歐洲西部成為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它的工業有何特點?為什麼如此發達?

6、你們還知道本區有哪些區域性國際組織?你能簡要介紹它們嗎?

7、試說說本區有哪些的旅遊勝地,需要到哪些國家去參觀?

8、本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你能列舉一、兩個國家說明原因嗎?

板書設計: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特徵:國家眾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

二、歐盟

(3)簡介(十五個成員國)

(4)作用、影響、意義

三、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

(1)工業部門和產品

製造業比重高,採礦業比重小,尖端工業佔優勢

(2)工業區分佈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佈

四、傳統畜牧業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為主

3、氣候因素

五、繁榮的旅遊業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案 篇九

教學方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媒體:有關寒潮、颱風和旱澇災害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影帶等。

課時安排:本節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複習上一節我國氣候的特徵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引導)總的講,我國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災害、寒潮、颱風等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特大洪水給任命的生命財產和工農業帶來數千億元的損失。而華北地區則出現了持續乾旱的天氣。

(板書) 第五節 寒潮、颱風和水旱災害

我國每年總有一些地區發生水旱災害。洪澇和乾旱是影響我國的氣候災害。現在我們來看報998年常見流域抗洪搶險的錄影。

(投影片)1998年我國還有哪些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損失,軍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別感動的事情是什麼?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思考洪水形成的氣候原因、人為原因?對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你有什麼建議?你能為災區人民做些什麼?

(學生活動)下面我麼們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上面的問題一起討論,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發表意見,然後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發言。現在給大家10分鐘討論。

六個代表發言之後,由全班一起進行評議。

(教師歸納)

(1)氣候原因是夏季東南季風勢力的強弱以及厄爾尼諾和拉尼那等條件的影響。

(2)人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中游的圍湖造田等。

(3)使人感動的是1998年全體軍民團結誓死保衛常見大堤的感人事蹟。

(4)常見上游應植樹造林,中游應退耕還湖、疏通河道。

(板書)一、水旱災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過渡)可見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較多的國家,除了水旱災害以外,我國還受哪些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呢?

我們來閱讀課本第59頁,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寒潮警報。思考以下問題:

(1)寒潮是一種什麼樣的天氣現象?你親身經歷過寒潮天氣嗎?有什麼樣的體會?

(2)觀察課本第60頁“侵入我國的漢朝路徑圖”,你能根據地圖說出強冷空氣的源地嗎?它大致沿什麼方向運動?思考從那裡來的是冷乾的?

(3)從圖中觀察,漢朝能影響到我國的哪些地區?冷空氣到達時,當地的天氣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4)從圖中觀察,我國有那些地區不易受漢朝的侵襲,你能說出為什麼嗎?(參照中國地形圖)

(5)為了保護農田,我們應當採取哪些防災措施?

(學生活動)小組經過討論,互相啟發,加深了學生對寒潮的瞭解。通過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使各種不同的意見碰撞,使意見趨向一致。

(教師小結)同學們發表了很多的見解,通過小組學習、代表發言的形式使意見統一起來,可以概括為:

寒潮造成範圍廣大的地區大幅度降溫的強冷空氣。一般出現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間,它來自西伯利亞、蒙古一帶。侵入我國以後數日之內就可以從北向南橫掃全國。我國的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的大部分、黃淮、江淮、江南等地區都受其影響,會出現大風、降溫雨雪天氣。通常北方的降溫幅度大於南方、平原上的風力大於山區。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響外,大部分地區都受其影響。強冷空氣南下時,受陰山、秦嶺、南嶺等東西向山脈的阻擋,經過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冷空氣勢力不斷減弱,四川盆地、廣東、臺灣、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響相對較小。雲貴高原對勢力減弱的冷空氣有阻擋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響。青藏高原地勢特別高而寒潮不易侵入。農村地區在寒潮到來前,可用煙燻、灌水、塑料薄膜覆蓋莊稼等辦法來預防寒潮。

(板書)二。寒潮

1.寒潮及其執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過渡)除了上邊提到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和旱澇災害以外,我國東南地區還常受到颱風的侵襲。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有關“颱風及其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錄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60頁和第70頁“颱風”一節課文和“西太平洋颱風移動路徑示意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參看課文標記了解什麼是颱風?它發生在什麼時間?

(2)觀察課文圖象,瞭解颱風能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3)颱風對當地的天氣產生哪些影響?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中央電視臺有關的預報和有關的錄象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基本明確了颱風及其危害。然後請一名同學到前邊向全體同學介紹颱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影響我國的範圍、帶來的危害和好處。

(教師歸納)

(1)影響我國的颱風是產生在西太平洋熱帶海面上的一種十分強大的大氣渦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響我國的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等省區,我國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有時也受其害。

(2)颱風經過的地區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

(3)大風回破壞建築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發洪水,形成洪澇災害等,但也可緩解當地的旱情,如緩解長江地區的伏旱天氣。

(板書)三、颱風

1、颱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颱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我國的寒潮和颱風等災害性天氣和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聯合國將20世紀的最後10年,定為國際減災10年。特別是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我們要研究這些災害性天氣發生的規律,防禦和戰勝災害,採取有利的措施,加強預報災害的研究,使我們儘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板書設計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教學設計 篇十

黃土高原(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瞭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後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影象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體。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佈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 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麼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後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陝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麼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後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後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於黃土高原上那麼多的黃土是從哪裡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援,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衝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岩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岩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8.2“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樑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型別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麼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後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彙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鬆、多孔隙,垂直節理髮育,乾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鬱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鬱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係。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迴圈,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迴圈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麼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並根據圖上資訊,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佈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佈情況。

最後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支援。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後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麼後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 、西至 、南連 、北抵 。跨越 、、、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 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於黃土高原敘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 B.黃土塬 C.黃土峁 D.黃土樑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 烏鞘嶺 秦嶺 長城 山西 陝西 寧夏 甘肅 (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範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陝、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說”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並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第八章 第一節 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

——黃土高原(第二課時)

[匯入新課]

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嚴重,會給當地人民生產和生活帶來什麼後果呢?

板書:(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講授新課]

1.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

①水土流失帶走了什麼?是表層土還是深層土?兩種土哪個含營養物質更多?這樣對農業生產造成怎樣的影響?(水土流失帶走的是表層土,表層土含營養物質更多,這樣會使土壤肥力下降,糧食減產)

②讓學生結合圖8.3“黃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農田和村莊都分佈在高原面上和緩坡上,水土流失嚴重了,這裡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繼續發展,最終會導致耕地沒有了,村莊也不知道該搬到哪裡)

③讓學生結合上學期所學內容,認識水帶著泥沙流向何處?它給黃河帶來了什麼問題?(水帶著泥沙流入黃河,黃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給黃河下游的人民帶來安全隱患)

經過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對水土流失問題的惡果有充分的認識,教師在此基礎上作簡要總結。

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影響,還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承轉過渡:地形和氣候條件確實是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的一個主要因素,其實,這兩個因素還會產生其他不利影響,下面我們一起分析,請同學們做72頁活動1。

首先,讓學生閱讀圖8.11“延安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統計圖”,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氣候特點。(延安降水量大約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

第二,讓學生綜合“延安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統計圖”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變化圖”,討論延安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以及可能發生旱、澇災害的季節。(延安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大,旱災多發生在春季,澇災多發生在夏季)

第三,讓學生讀“延安1951~1991年旱澇災害發生頻率統計圖”,說出延安旱、澇災害發生的頻率。(旱年為59.5%,澇年為23.9%)

通過活動讓學生分析黃土高原會產生旱、澇災害,接著教師提問:黃土高原那麼疏鬆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會有什麼後果?(會發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災害)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意識到黃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得出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

板書: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承轉過渡:之所以說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脆弱,不僅因為這裡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而且因為其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不易恢復。為使學生對這一問題認識的更深刻,讓學生做72頁活動2“關於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原因的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教師總結。幫助學生畫出“黃土高原人地關係惡性迴圈示意圖:

然後讓學生讀71頁閱讀材料“石灰岩山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認識人類在生態環境被破壞過程中起的負面作用,並且明確人類活動加劇了這種“脆弱”。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已嚴重製約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進行生態建設)

板書:四、生態建設

首先,讓學生讀圖8.15“黃土高原生態建設舉例”,認識瞭解生活在黃土高原的人們在生態建設、改善環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經驗。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一)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腳建擋土壩、護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實行生物工程,種草、灌木和山杏。

3.在緩坡建梯田、種山杏和優質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通過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二是增加了當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轉過渡:同學們,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對黃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還林呢?讓學生做73頁活動1題,分組討論,分為正反雙方進行辯論,然後教師對學生的辯論進行評價總結。

在黃土高原生態建設中各級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地形和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以及當地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因地制宜地發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對黃土高原來說,既不能過分強調經濟發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顧,協調發展。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有限,人多地少是黃土高原生態建設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請同學們看書74頁完成活動2,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教師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

《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中國的農業與農村要擺脫困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目標是:“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困落後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滿足逐年增長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黃土高原的人們要實現這一目標,應採取以下行動:

第一,加強計劃生育力度,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黃土高原地區農村人口數量多,雖然實行計劃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較高。由於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農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質較差,許多地區連國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隨著農村經濟發展,人口素質將成為黃土高原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黃土高原的一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人、畜吃水困難。水已成為制約當地人民生活、生產的主要因素。國家從90年代開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變當地人的生活生產條件。

第三,政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向農民提供足夠的糧食或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

第四,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農民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和黃土高原生態建設兩部分內容。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脆弱,不僅是因為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而且因為其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不易恢復,因此必須進行生態建設,在生態建設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以實現黃土高原的可持續發展。

知識要點與檢測

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四、生態建設

1. 相結合。

2. 、活動。

[反饋練習]

1.填空題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帶走了 ,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 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 減少;還向 輸送大量泥沙,給 和 造成巨大困難。

(2)黃土高原大部分屬於 氣候,夏季 ,冬季 ;降水集中在 季節。

2.簡答題

黃土高原進行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有哪些?

答案:1.(1)地表肥沃的土壤 溝谷 耕地面積 黃河下游 河道整治 防洪

(2)溫帶大陸性季風 高溫多雨 寒冷乾燥 夏秋

2.略

※板書設計

三、水土流失的後果 脆弱的生態環境

四、生態建設

1.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農業活動。

※活動與探究

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鄉在農業生產發展中存在哪些生態問題,並根據所學地理知識提出建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