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推薦6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3篇《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推薦63篇)

篇一: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讓家長了解幼兒中班數學活動的教授方法與孩子的學習表現,為家長在家裡教數學提供依據,根據班級數學活動的課程進度選擇了這個活動。讓孩子“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以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讓幼兒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從而輕鬆地掌握序數的念。特設計了這次數學活動。俗話說:“玩是幼兒的天性。”在心理學上,這正是幼兒的一個正常年齡特點。特別是對於數學,倘若一味的乏味,只會讓幼兒喪失學習的興趣與各方面的能力。中班的孩子也漸漸開始變得越來越活潑、好動,因此,我結合了幼兒生理、心理的特點,通過數字、數點及各數量的關係等,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活動目標:

1、按數取物,進一步感知9以內數量的多少。

2、將相同種類的物體分類擺放。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水彩筆。

2、材料袋:二種不同顏色、花瓣數、大小不同的花的卡片。

3、神祕箱,1—9的數字卡片。

活動過程:

㈠根據要求摸花,能按數取物,進一步感知9以內數量的多少

1、出示裝有花朵圖片的神祕箱。請個別幼兒根據教師出示的數字卡片摸出相應數量的花朵圖片,並數一數摸得是否正確。如,摸3朵、4朵、5朵。

2、這些花都一樣嗎?什麼地方不同?你能把一樣的花放在一起嗎?數數每種花各有多少朵。

㈡給花兒分類,將相同種類的物體分類擺放

1、引導幼兒將花朵分類。

2、同伴之間交流分類的標準,說說自己把什麼樣的花放在了一起。

3、幫助幼兒明確:按不同的標準,就有不同的擺法。如,有的按顏色分,有的按花瓣數分。

㈢各色各樣的花

1、出示操作材料《各色各樣的花》,引導幼兒數一數有幾朵花。

師:請你把相同的花圈起來,數一數有幾朵,然後和圓盤中的一樣數量的數字或點子連線。

2、引導幼兒按花的數量,畫出相應數量的圓點,或貼上數字粘紙。

3、引導幼兒認識具體物體、圓點與抽象數字之間的對應關係,知道它們能表示同樣的數量。

活動結束

收取活動材料,並逐一檢查批改。

篇二: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和諧師幼關係,絕大多數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學習,達到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教師在前面展示圖片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被教師遮擋了,教師沒有及時發現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改變提問策略站在左邊提問後馬上又站到右邊提問照顧到幼兒全體那樣活動效果就更好一些。

小溫馨提示:數學源於生活實踐也應用於生活實踐,只有應用於生活的數學教育內容,才能使孩子真正瞭解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

篇三: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在一年級擔任數學教師。學生剛入學,學習習慣尚未形成,學生家庭和智力存在差異。因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力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之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慾,表現出學習數學的特殊情感,享受學習。這就是所謂的“音樂無負擔”。

我第一次改教一年級數學時,當我拿到數學課本時,我最初的印象是它就像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個學習材料和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表達,知識可以融入學生的生活,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思維方式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方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我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習並學好數學?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並取得必要的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不足:教材研究的深度不夠深入,數學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掌握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的規律不十分明確,對學生的要求不十分到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不夠。因此,在未來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來實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服務。實現

首先,認真實施素質教育

我們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樹立適合素質教育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知識本位”的理解,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理念,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創新活動,以“快樂、真實、活動”為特色,創設新的教學情境,如尋找普通動物拼圖、做小醫生等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解放了學生的眼、口、手,為學生創造了操作和實驗的機會。

二、注重課堂教學:

1。備課。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熟悉本學期的教材。在學期中,關注單元備課,掌握各部分知識在單元和整本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考學生如何學習,學生將遇到什麼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教材的編寫應體現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練習和設計練習的作用。

2.班

(1)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手探究,用嘴、眼睛和大腦。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掌握知識,培養潛能。然後,學生們練習不同程度和層次的主題,

篇四: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實際教學中我嚐到了探索的喜悅,對幾何教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比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 有趣的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圖形”這一節課時,採用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比較成功。

1.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培養空間觀念。

本課打破常規,用“猜一猜”引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念和學習慾望,在操作活動中,初步體會了立體和平面的轉換。接著讓學生在學具中辨別,在生活例項中辨別。教師精心安排的回憶,觀察,操作,等多種途徑激發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空間觀念在大量直觀感知中逐步形成和發展。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創新精神。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能夠激發起學生創新的火花。這在活動四中體現得尤為充分。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只是活動的組織者。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生與生思維的碰撞,一個方法比一個方法更有新意,一個比一個結論更加精彩。試想,如果學生沒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創新的萌芽又怎能長大? 《我又長高了》教學反思

《我又長高了》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我在課前備課時曾想該怎樣導課呢?是否應該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後來我還是決定讓學生實際測量一次身高,一是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長高了;二是讓他們體會到測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開始上課,我就問孩子們:“第一節課我們去測量了身高,同學們測量後都非常高興,你們發現了什麼?”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我發現自己長高了。”我隨即板書課題,接著問:“你們究竟有多高呀?”“誰想知道老師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後,給每個小組一根和教師身高等長的繩子“請小組合作,用昨天學過的‘釐米’為單位,在2分鐘之內測量出教師有多高?”孩子們一下子來了興致,都想知道老師到底有多高,小組合作測量起來。些談話匯入的設計,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效果很好,學生沉浸在自己長高的喜悅中,願意瞭解和學習與之相關的知識,成長的快樂創設了一個愉悅的心理空間。所以我覺得情境設計不見得非得是童話等虛擬的東西。彙報的結果是:有幾個組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測量出來,只有1組測出了接近正確答案的結果。學生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這樣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體驗到:在短時間內用“釐米”為單位測量較長的物體時,既慢又容易出錯。我趁機告訴大家:“你們測量得慢是因為‘釐米’是一個小朋友,今天如果認識一個大朋友,你們就會很快很準確地測出結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課的重點內容。這是我這一節課比較成功的一點。

整節課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互動;通過形式多樣的遊戲鞏固新知,形成能力,達到了教學目標,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覺得不足的地方是:個別環節的處理不夠細緻,如果能更加緊湊一些,效果會更好。

篇五: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擔任一年級數學課,看到課本後感覺內容很簡單,但是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國小,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習興趣、學習習慣以及數學學習思維。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想去探索知識,學習知識。

所以在課堂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在課堂上,要聯絡生活實際。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因此,在教學中,要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簡單學習。比如在教《高與矮》時,請學生上臺比高矮,然後讓其他同學說出誰高誰矮,再找兩位高低差不多的學生在講臺上比較高矮,學生會發現不容易看出來,這時候引導學生想出更好的辦法,讓學生自己探索在比較高矮時應注意哪些方面,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果。

二、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由於一年級學生愛動、好玩,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容易跑神,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對每節課的作業要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然後進行相應的輔導。要多與學生交談,拉近師生的距離,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篇六: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聽課之前我看了教材和《課標》知道了《上下》是北師版第一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2、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來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3、出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4、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密切,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夏老師上課情景再現:

在上課之前呢,夏老師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在大森林裡住著一位樹爺爺,他善良慈祥,待人友善。在森林裡有很多的好朋友。今天啊,樹爺爺生日了,森林裡的小動物都來為樹爺爺過生日了。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天有誰來了,好不好?

生:好。

師:有誰來為樹爺爺過生日了啊?

生:小鳥,小兔子

師:有現在老師要考考小朋友的觀察力。請小朋友觀察下它們站在哪裡?在幹什麼呢?對自己的同桌輕輕的說一說,等下老師請一位小朋友來說一說。

生:兔子站在樹底下,它還給大樹爺爺送來了紅蘿蔔。

生:小鳥站上樹上為樹爺爺唱歌。

師:小鳥和小兔子一隻站在樹上,一站在樹下。它們站得位置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認識位置與順序中的“上下”。師:小朋友們,請你們再認真觀察下小鳥和小兔子的位置。想一想:“小鳥在小兔子的哪面?小兔在小鳥的哪面?”這兩個數學問題。然後輕輕地和自己的同桌說一說(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生1:小鳥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鳥的下面。

師:還有那些小朋友會說的?

生2:小鳥在小兔子的上面,小兔子在小鳥的下面。

在教學設計上夏老師安排了“我說你擺”這一遊戲環節,師生互相配合,我說位置,學生擺,擺完後看看自己擺的,同學擺的,和老師說的一不一樣。學生的積極性較高,這一環節是氣氛最活躍的環節,學生在玩中體會上、下的位置順序。本節課夏老師注重了把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同桌互相觀察同桌的身體,結合身體上的東西說說它們之間的上下位置關係。學生找的很準確,有的是我也沒想到的,可見學生的觀察能力強。我覺得這節課學生的狀態比較好,數學語言準確。

篇七: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遊戲匯入環節。通過遊戲,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跟著老師做有規律的動作。然後讓學生自己創造有規律的動作,課堂氣氛相當熱鬧。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後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猜六月一日是什麼節日。再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教學中遵循兒童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先找簡單的規律再找複雜的規律,先由老師“扶”著學再到老師“放”開讓學生自主學,既面向全體,又讓有困難的學生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懂,還滿足了思維活躍的學生想自己探究、找出規律的渴求。(通過對比,讓學生體會到規律既可以是單層的,也可以是多層的,既可以是2個2個一組的,也可以是3個3個一組的,體會規律的多樣化。)

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塗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在教學最後,我把知識進行了拓展,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規律,學生都紛紛舉出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通過舉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規律無處不在,因為有了規律,我們的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只要同學們善於觀察,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總之這節課,我和同學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於內容安排較多,有些環節有些倉促,今後,我要繼續學習新課程、新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執教“找規律”第一課時,圖形的規律,以學生喜歡的“聯歡會”為主線進行教學,通過“做遊戲——觀察教室設計——佈置教室”這一過程,使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初步的觀察、概況、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識。課後,我對課堂上出現的一些情況進行了思索。

1、遊戲引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兩組圖形形成“有規律”和“無規律”的直接體驗,體現出規律的優越性,引起學生的好奇,激發了學習的願望。

2、對於規律的概況總結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是直接的給出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自己進行總結,教師及時規範數學語言,並積極鼓勵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每組圖形的規律,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例題、練習題設計有梯度。在例題教學中,第二組圖形的變化較第一組圖形的變化還多了顏色的規律變化。在練習中,增加了三個圖形為一組有規律變化的圖形。拓展學生的思維。

4、由於本節課上的是25分鐘的片段教學課,所以沒有更多的拓展,在一節完整的數學課中還可繼續拓展聲音、動作等的變化規律,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絡在一起。對於後邊的自己設計規律的活動由於時間關係,沒有在課堂上完成,但是課後孩子們設計的非常好,已經有學生獨立設計了四個、五個圖形為一組重複變化的規律,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這也啟發我以後教學中應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想敢問敢質疑的好習慣。

篇八: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這個學期即將過去,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擔任一年級一班班的數學教學工作。一年級是學生剛剛由幼兒園升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再加上學生髮展階段的差異,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一些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重點放在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樹立自信心、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小結如下:

備課。學期中,著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上課。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著,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後,儘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現在學生普遍對數學課感興趣,參與性高,為學好數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及時複習。學生學的快同時忘得也快,為了牢固掌握學過的知識。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特點。

努力構建知識網路。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注重對後進生的輔導。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有很多,對後進生根據不同因素分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和鼓勵的方法,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對學生的回答採取尋找發光點的態度,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點。鼓勵發言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

做好測試評估工作。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教師改進教學的依據。在測試卷中,增加了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也不再作為評價學生唯一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型別依次進行講解。希望通過這一改變,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篇九: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對於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在幼兒園大多已接觸1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的小朋友會指物數數,結合他們已有的數學經驗,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教學生數數的方法,並會按一定的順序數數;難點是讓學生體會數數的方法,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開學第一節課同學們對新的校園環境比較好奇,結合這一特點,我用“校園圖”(課件)匯入,讓他們先看看圖上都有哪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而不急於給出數數的任務,待小朋友們一一說出校園圖裡的人和物後,再給出數數的任務,此時小朋友會說:“有1面紅旗”、“有7只鳥”、“有4個垃圾桶”等等,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發問:“同學們真聰明,數得很好,圖上那麼多東西,哪些數了?哪些沒數呢?你們能不能想個好辦法既不多數也不少數?”學生會說:“數了的用手蓋住”,“數一個做一個記號”、“編號”,還有的學生說:“從上面數,再數下面的”這些想法都很好,教師都應及時給予表揚,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教師問“紅旗有幾面啊?”,“單槓有幾個?”……引導學生按數目從小到大的順序數出圖中的事物個數。數完圖中的數,我讓學生數數自己身上或同學身上的數,再數教室裡的數,比如“電扇幾臺?”、“電燈幾盞?”等。課後我佈置學生口頭作業,回家數數家裡的東西,幾口人?吃飯的時候數數幾個菜碗?幾個飯碗?幾把椅子?等等。讓學生知道數學無處不在,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一年級數學上冊《比大小》教學反思一年級小朋友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數的大小時有一定困難,教學時我先複習1-5各數,故意打亂數序,然後請學生上臺來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以建立學生初步的數感,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圖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猴子是小朋友喜歡的動物,新課的匯入用“小猴吃水果”這一故事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慾,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子號“+”、“-”,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在一節課內小朋友要認識三個符號朋友“<”、“>”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故我讓學生自己說一說“<”、“>”的形狀是怎樣的?開口朝哪邊?尖尖的呢?引導學生用形象易懂的語言去記憶三種符號。“兩邊數字一樣大,中間填=”,“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等。等學生已理解後,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看誰舉得對”,教師說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看誰擺得好”,教師說符號名稱,學生用小棒擺出相應的符號。最後安排補充練習,以加深學生對符號的印象,並會通用符號表示兩個數的大小。

篇十: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認識整十數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循序漸進地安排,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基本到稍複雜的認數需要,有利於教學。本堂課的教學難點是學生對“幾十九添上一是多少”的理解,在處理這個難題時,可以先讓學生通過擺小棒來理解,也可以通過數數來得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理解、尋找方法的培養,使他們學會觀察、喜歡觀察。

這節的練習主要圍繞寫數及數的組成,讓學生理解幾十幾的內涵,從而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達到鞏固的作用。在練習過程中,要減少講授的內容,多給學生互相交流、體驗的機會,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同時,教師還應時時注意對學生的評價,或是學生之間相互的評價,從而達到教學的互動。如:在學生完成練習時,教師可讓組內或是同桌互相檢查,當一回“小小監督員”,學生的積極性會特別高;也可以在學生做完練習,教師通過檢查後進行一個總體的評價,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感體驗。

課末,給他們來了個猜數遊戲,我先在卡片上寫了“45”然後告訴大家:“我寫的數個位上是6前面的數,十位上的數比個位上的數少1,猜猜我寫的數是幾?”,猜了幾次,小朋友們勁頭不減,玩的不亦樂乎。這樣的一個小遊戲,激發了孩子探究祕密的心理,就連下課了,還有人要我來出題,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吧!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對於低年級的孩子尤其是這樣。讓我們多動動腦筋,讓我們的課堂豐富多彩!

篇十一: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內容:上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能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會用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是重點;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是難點。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大自然奧妙無窮,發生了許多許多有趣的事情。松樹林裡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樹,樹上結滿了鬆籽,飽滿的鬆籽引來

了一隻可愛的小松鼠,它來採鬆籽。這時,從遠處飛來一隻小鳥,站在樹枝上不停地唱歌,樹爺爺問小松鼠:“你

的上面是誰呀?”“你的下面是誰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動一:先出現小鳥和小兔圖,把松鼠從情境中去掉,重點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上、下位置關係。

(學生小組活動,充分自主地說出小鳥和小兔的位置關係)說出誰在誰在上面,誰在誰的下面。

1、再出現三個小動物的位置關係(電腦顯示)。(通過小童話劇的情節揭示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老師扮演鬆

樹爺爺說:“小松鼠,你的上邊是誰呀?”學生扮演小松鼠說:“我的上邊是小鳥”。(在這裡老師要強調學生語

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邊是誰?”

“小兔的上面是誰,下面是誰呀?”

“小兔在小鳥的哪面?”

“小鳥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鳥的哪面?”

2、大家小組合作,在一起討論一下,還能提出什麼問題?如果小松鼠和小鳥交換位置,又該怎樣呢?

3、如果森林的醫生啄木鳥也落在這棵松樹上,該怎樣描述這些小動物的位置呢?(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完成)

活動二:摸鼻子,眼睛遊戲

學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師喊讓學生自己摸,喊:“嘴巴!”學生指嘴巴,老師喊“眼睛”學生摸“眼睛”

,摸完以後同桌說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關係。(自由發言)。

活動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生活中的上、下位置關係。

活動四:請同學們說一說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關係。

三、鞏固練習、擴充套件思維。

1、說一說65頁3題(投影片)

2、請你分房子(第65頁的4題)(設影片)(要求把確定的位置與簡單的推理結合起來)

3、第59頁的5題:小紅住在小英樓上,小英住在小蘭樓上,誰在最上面?誰在最下面?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觀察”“說一說”“擺一擺”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小動物及其物體上下的位置關係,也已經

體驗到:一個物體的上下位置不是絕對真理的,而是相對的,並且還可以變化。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上下關係的例子,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我們身邊的數學吧!

篇十二: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0”這個數字對國小生來說,並不陌生,學生們都知道“0”表示一個也沒有,但0的另一個含義他們卻不太清楚,那就是:0還表示開始,從刻度尺子上面可以看出來。這節課的重點是書寫“0”,這個“0”確實是很難寫,在我示範以後讓他們再寫,發現寫得很糟糕,要麼就是頭寫得尖尖的,要麼就是肚子寫得大大的,全都貼在了線上面,寫得好看的很少。“0”這個數字要寫好是不容易的,要多多練習才行。

生活中的“0”,學生們想到最多的就是家裡的門牌號,也有聰明的學生說道了溫度計,呵呵,小孩還是很會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

篇十三: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我在本學期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我能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結合起來,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同行請教。現對本學期教學工作反思總結如下:

一、備課方面

認真備課,我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課的型別,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課後及時對該課作出總結,寫好教學反饋,認真按蒐集每課書的知識要點。

二、教學方面

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提高業務水平方面

在教學中如有疑慮,我能虛心請教老教師及其他老師。我經常在辦公室裡與其他老師互相探討教學上的各種教法,遇到的疑難雜症。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作業批改方面

在佈置作業時爭取做到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培優轉差工作

在課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這樣,後進生的轉化,就由原來的簡單粗暴、強制學習轉化到自覺的求知上來。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並認真細緻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

六、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上,大部分學生都能專心聽講,課後也能認真完成作業。有個別同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我從提高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入手,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書寫速度等一些因素分成小組開展了學習競賽活動,在學生中興起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風氣。為他們定下學習目標,時時督促他們,對於個別後進生幫助他們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原因,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要給自己信心,並且要在平時多讀多練,多問幾個為什麼。同時,一有進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時地表揚他們。經過一個學期,絕大部分的同學都養成了勤學苦練、認真聽講的習慣,形成了良好的學風。

七、不足之處及今後的改進措施

應調動學生更大的積極性,在教學中進一步的做到精講多練,在教學方法上形式再多樣一些,在教學水平上再提高一些,今後我將針對工作的不足有的放矢的去改進,不斷提高。

篇十四: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天期初視導,我上了一節課《比較數的大小》,一節課下來,發現許多不足的地方,在這裡整理下。

本課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比較數的大小,先看數位,數位多的數就大,數位少的數就小,我通過學生的年齡和自己年齡的比較引入新課。

接下來就安排了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先看十位上的數,十位上的數,這個數就大。創設小松鼠和小白兔拾貝殼的故事情境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通過讓學生給兩隻小動物當裁判啟用他們的思維,使他們主動尋求解答問題的方法。

最後一層就是兩位數和兩位數比較,十位上的數相同,比較個位上的數,個位上的數大的數就大。

整節課下來,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說,他們會做是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來做的,沒有把這種經驗上升的數學理論上。課後思考了一下,首先我覺得自己的情趣匯入不好,我可以創設一個新的情境,比如“有兩個小朋友,他們的壓歲錢不一樣,一個是7十幾,一個是4十幾,你們說說誰的壓歲錢多”這個情境更能引導學生比較兩位數的大小,首先看十位。接下來再創設一個情境“還有兩個小朋友壓歲錢不一樣,一個是幾十9,一個是幾十3,幾十用比較,你們說說哪個小朋友壓歲錢多?”這邊會引起學生不同的爭論,為新課埋下伏筆。把比較數的大小,看數位這一項放在新課後的拓展上,學生的思路會更清楚一點。再一點,我應該給與學生更充足的學生,讓學生比較數字,發現其中的不同,學生能自己發現,就能把本課知識點說出來。

篇十五: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特別重視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發展學生數感,力求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中的生活。本節課在教學組織上充分利用學生愛動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徵,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樹立自信心。為了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我巧妙地佈置數跳繩的次數及誰多誰少,自然地引入本課內容。這樣學生興趣高,下面的教學自然就容易多了。

在學生初為學童時,要想讓學生很好地經歷探索運算方法的過程,成功地在老師提供的自主選擇演算法與交流各自演算法的時間與空間中進行合作學習活動,順利地體驗演算法的多樣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要先引導,培養其合作交流意識,再養成合作交流習慣,從而形成交流能力。而且,這不是一次、兩次課堂教學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要通過一定時間,並且要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堅持不懈地去嘗試,讓合作交流能力逐漸提高的過程。

針對這些,我在教學中首先利用了“跳繩”這一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發現,捕捉圖中的數量資訊,進行集體交流,探索“ 8”的加減法。學生在老師的提醒下,能夠充分注意圖中的數學資訊,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說出算式。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通過學習“7”的加減法所具有的認知水平使有一部分學生能不看圖就直接說出算式,這時老師應該肯定學生,在肯定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說出算式的由來,把學生自然拉回到圖上來,讓能說出由來的學生向其他學生做出提示。例如說:4+4=8,讓學生解釋兩個4分別表示什麼?合起來又表示什麼?通過一個學生的解釋給予其他學生提示,明白兩個4分別表示4個男生,4個女生,合起來是一共有8個人,從而也能獨立寫出算式。

學習了8的加減法,課堂進入了9的加減法探索階段。最初,我設想學生能通過探索8的加減法獲取學習方法,這時去自主合作交流探索9的加減法,會很順利,結果發現:

1、學生沒有這個理解能力,到底怎麼塗不知道;

2、塗的時候學生受書上已塗一個的影響,自己塗的時候把這一個排開了,很容易得出的仍然是8的加減法算式;

3、學生口頭交流能力有限,討論活動顯得不激烈。發現問題之後,我趕快拿著教材給大家做了示範,學生通過觀察我的塗色過程,進行集體討論再提出問題,得出了一組9的加減法算式,然後我再要求學生進行同桌討論,並要求學生塗得和我不一樣,寫出不同的算式。這樣學生才順利地進行了合作學習活動。看來對於低年級學生的交流意識及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引就能夠完成的,而是要一引二引,多次的引導,多次地進行交流活動,學生才能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意識和交流能力,要讓學生具有主動、積極、正確地交流能力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要想讓學生建立起合作學習的意識,學會交流方法,更重要的當然是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願意主動交流。所以教師要在預設中花費不少的功夫,組織好數學遊戲,數學故事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學習興趣盎然是一個好舉措。在本課教學中我利用小動物們“湊成9”的遊戲和豬八戒吃西瓜的數學故事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利用生動活潑的數字形象和可愛的卡通形象製成教具,組織好遊戲和講故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交流解決數學問題,把加減法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另外,想讓學生學會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養成合作交流的習慣,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通過評價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來鼓勵學生運用這種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針對每個學段的學生年齡差異和學習的經驗性差異,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多種情境,激發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及交流的興趣,從而增進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與交流的意識,並通過堅持不懈地多次合作交流,養成合作學習及交流的習慣,培養合作學習及交流的能力,受用一生。

篇十六: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這個學期由於工作的需要我接任了一年級兩個班的數學,且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大的挑戰。責任促使我做好工作,付出就會有收穫。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氣向前進。一年級的數學教材,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開學一個多月了,很有必要小結一番。

一、我覺得自己做得較好的方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不侷限教材,要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用形象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學習興趣。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我採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我教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鉤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我講《分類》這一課中的“做一做”時,大多數學生都分蘋果、梨和桃子三類(3個蘋果,3個梨,3個桃子),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是按圖形分類的,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分呢?”她說:“有3個三角形,3個圓,3個正方形,共有9個圖形。”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這幅圖還有不同的分法,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不同顏色來分類。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學生通過對各種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並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後;人按男女分,上廁所時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二、我的不足與困惑

1.我雖然參加了過培訓,理論上明白該怎樣做,但在實施中往往還會變樣,大膽嘗試新的教法,但在課堂組織方面顯得有點無力,秩序不是那麼好,學生一聲高於一聲,做什麼的都有,再好的教學設計也無法實施,到最後我的嗓子也變啞。

2.如何對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這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這在我班顯得更為嚴重。年齡懸殊較大,大與小相差一歲多。在教學中,常常會出現好生“吃不飽”,差生“撐不了”的局面。

3.好多課得準備很多的材料,由於任教兩個班、擔任其中一個班的班主任,平時上課很忙,課後也有很多工作,所以不可能一一去準備教具。

4.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還不夠。學校的有些設施也跟不上,像我們學校還算好了,有多媒體教室,但沒有配套的課件等。

篇十七: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9、8、7加幾的基礎上學習的進位計算。本節課的計算實際上有兩種思路,其中6+5,6+6是新學的算式,可以用前面所學的“湊十法”遷移過來計算,其他的題目都是較小的數加較大的數,只要交換加數的位置就能轉化為學過的算式,而這種轉化的方法在7+9時已經學過。所以本節課完全是讓學生自己探索計算的方法,嘗試計算。總得來說大多學生掌握的較好,但還有少數人不夠熟練,因此回家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本學期所有的加法都已經學完,學生要熟記一些算式,在做題目時才能做到既快又準確。

篇十八: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一樣東西(出示裝有15枝鉛筆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麼嗎?

生:粉筆、糖、……

師:其實裡面裝的是鉛筆。上課之前老師想跟你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遊戲,願意和我玩嗎?

生:(興趣極濃,大聲回答)願意!

(評析“猜猜老師盒裡裝的是什麼?”“願意和我玩猜鉛筆有多少的遊戲嗎?”這一話題的提出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慾望,為新知識的學習作好鋪墊。)(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老師把盒子裡的鉛筆全抓在手中)同學們,猜猜看,老師手裡的鉛筆有幾枝?

生:(自由猜測)6,9,15,…

師:同學們猜了這麼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麼辦呢?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把鉛筆拿在手上邊數邊擺在桌上)

1,2,…,15,有15枝,你猜對了嗎?(臺下猜對的學生髮出一陣歡呼聲。)

師:好,我們再來猜,(教師在桌上再添鉛筆)現在有幾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師:原來有15枝,再添上去,應該怎麼樣?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測,在猜測的基礎上數數發現有20枝。)

(評析估計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本環節中,教師通過創設“猜一猜鉛筆的數量是多少”,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初步的估算技能。當學生把估算當成胡亂猜測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加以引導,使學生體會到檢測估算正確與否的策略與方法,加強對學生數感與合情推理能力的培養。)

師:我們再來猜。

(變20為26,重複經歷猜?D?D數的過程。)

師:好,我們猜最後一次。(教師在桌上拿掉了4枝)現在猜猜有幾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師與學生一起興趣濃厚地一枝枝數著:1,2,3,…,22。)

師:剛才我們猜完以後要想知道到底有幾枝鉛筆,都是通過一枝一枝地數,每次都要這樣數一數,你感覺怎樣?

生1:很麻煩。

生2:很累……

師:對呀,一枝一枝地數這麼麻煩,那有沒有好辦法使鉛筆擺起來別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學討論討論。

(師巡視,加入學生的討論中。)

師:好,現在誰願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紹給其他同學呢?

(集體交流,教師根據回答板書幾種數法並標上序號。)

生1:2枝2枝地數。

生2:5枝5枝地數。

生3:把10枝紮成一捆。

……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想出這麼多種數法,你們比較一下,覺得哪種數法最好呢?

生:把10枝紮成一捆的好。

師:為什麼把10枝紮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個2個或者3個3個也要數好幾次,也比較麻煩。

生2:10枝紮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後就接著一捆一捆地數:

10,20,30,…

師:對,一捆就是1個十即10,二捆就是2個十即20,三捆就是3個十即30,……,九捆就是9個十即90(板書:1個十是一十,2個十是二十,3個十是三十,……,9個十是九十,學生齊說),再數數有幾個一,合起來就是幾十幾了。

(評析這個環節通過多次猜鉛筆,然後一枝枝地數鉛筆的活動,使學生感覺到當鉛筆數目多時,一下子不容易看出是多少,激發學生去尋找好方法,以便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在反覆數的過程中,學生領悟到10枝紮成一捆。

篇十九: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開始教一年級,由於前幾年自己一直擔任高年級的教學工作,所以對我來說這是一次挑戰。第一次走進一年級教室,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看著你,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但是課堂上的一個個讓人苦笑不得的場景也是讓我始料未及的。在課堂上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剛由幼兒園轉入國小,許多規矩都不清楚,許多意圖不能很好的表達和接受,任你的嗓門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還是該說說該玩玩,全然不顧你的感受導致第一節課後嗓子啞了,汗水溼透了全身,頓時我覺的自己一下子走進了空曠的原野,有種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感覺,這期間我灰心過,氣餒過。哎!沒辦法,只好轉變戰略戰術,由野蠻變溫柔,一個勁的誇孩子“你真棒”“你真聰明”“你會的東西真多”,沒想到竟然有了小變化,一個個都開始表現自己,想得到誇獎和讚美。原來有時候換種方式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於是我認真研究教法,閱讀肓兒書籍,研究一年級學生特點,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驀然回首,發現我也收穫了許多……

一、兒歌促學,培養課堂常規好習慣。

後來,我開始思索怎樣才能掌握好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向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發現兒歌特殊適用我們這種大容量的班級。例如:課前迅速使學生安靜坐好組織教學的一問一答式口令:

師:一二三。生:請坐好。

師:請你跟我坐坐好。生:我就跟你坐坐好

師:請你跟我來寫字。生:我就跟你來寫字

師:小眼睛。生:看黑板。

師:小耳朵。生:仔細聽。

我的課前預備操:

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課前預備操,

動動手,動動腳,開動腦筋勤思索。

你一言,我一語,這樣發言可不好。

耳要聰,目要明,文明守紀我最行,

棒!棒!棒!我真棒!爭做班級的NO.1。YEAR!

其次,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一定要捨得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假如我用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重,比用批評他的方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還預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糖果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不論是紀律方面,還是發言方面,哪個同學表現得好就給他所在的這一組加一顆星,假如哪個同學不遵守紀律就給他這組打個叉,下課後,一個叉抵一顆星,看哪組的星最多,這組就是勝利者。我會在黑板上畫一個禮物送給他們或者給他們一些小獎勵,這樣一來,他們會覺得非常光榮,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也會有提高,上課紀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輕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二、創造和諧師生關係,培養學習愛好

一年級的兒童非常的天真可愛,一般以老師為中央,所以處理好師生間的關係也尤為重要。教師就是學生的表率,時刻都要注重本人的言行舉止,一年級教師尤其要注重,去愛每一個學生。讓他們覺得你和藹可親,都願意親近你,都喜歡你。在無形中他們也會喜歡你所上的課,對那一門課的學習產生愛好。我不僅讓他們和老師交朋友,而且還和書中的數學夥伴“笑笑” 、“調皮”、“聰明老人”交朋友,我既做教師,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課堂上我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暖和的語言為學生創造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學生自然就“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雙方達到感情的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質量的進步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上課紀律好多了,我又上得輕鬆,教學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三、創設情景,創造濃郁的課堂學習氣氛

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讓他們喜歡學。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要從培養他們的學習愛好入手。六七歲的孩子,剛走進學校開始學習文化知識,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裡。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所以每次上新課,我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自編一段故事,從講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匯入新課。今年一年級學生的綜合素質很差,單靠教師控制課堂紀律,教學秩序很難。但一說到講故事,教室馬上安靜下來,個個豎著耳朵聽講。。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時,編了一段這樣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約好,一起到森林裡給小松鼠慶祝生日。它們一大早就來到車站,買好車票。小牛的座位號是8,小山羊的座位號是9。過了一會兒,小猴開著中巴車來了。小猴想考小牛和小山羊,給它們說,誰的座位號數大誰就先上車。小牛和小山羊都還沒有學過比較兩個數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麼辦。他們想回去問問小狗,可時間又來不及了。小朋友,你們能幫幫小牛和小山羊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兩個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又如“0”的認識這一課我也上成一節故事課。以小兔採蘑菇、拔蘿蔔為線索,先由老師講,然後可引導學生看圖續講,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並訓練他們的看圖說話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以遊戲為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學數學。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最喜歡玩遊戲。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和熱情,符合國小生好奇、好動,注重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能防止課堂教學後期輕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數字5的讀寫》時,授課前,設計“搶凳子”這一遊戲來匯入所學知識:5名學生圍著4張椅子繞圈,其他學生們唱歌,歌聲停下來後,學生們奮力搶屬於自己的座位,看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遊戲,學生們直觀的建立了數的概念,瞭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複習了上節課有關“4”的知識,又引發了學生們學習新課的興趣,一舉數得。教學“第幾”,我拋開教材中靜止的畫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資源,讓幾個學生上來排隊,全班同學來猜第5個小朋友是誰,然後讓第5個小朋友跳一跳,看看和同學們猜的是否一致。再讓學生來比較第5個小朋友和5個小朋友的異同,有抽象變為直觀,使學生易於接受。又如,教學“數的組成與分解”時,我設計了“找朋友”的遊戲:參加遊戲的小朋友頭戴數字卡,伴隨著“找呀找呀,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頭飾上的數能組成需要分解的數,就是一對好朋友。(如:2和7組成9;3和6組成9中,“2”和“7”是一組好朋友,“3”和“6”是一組好朋友。)學生們在感性直觀、輕鬆自如的遊戲中,感知了抽象的數學的理念,其樂融融,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

五、親自動手,在操作中手腦並用使學生樂學、會學。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注重力不輕易集中,或集中時間不長,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例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為了給學生創造人人動手實踐的機會,我讓學生把在家裡玩的計數器帶來擺在課桌上。老師在大計數器上撥珠,學生在自己的小計數器上撥珠,並回答以下問題:“計數器上原來有幾個珠子?又添上幾個珠子?一共有幾個珠子?幾添上幾是幾?”通過實際操作,使他們知道了1添上1是2、2添上1是3……9添上1是10,明確了各數的來源。為了講1~10各數的順序,我讓同桌兩個同學一人擺小棍,一人擺數字卡片。橫著擺一根小棍,小棍的右下方就擺出數字1的卡片;擺兩根,小棍的右下方就擺出數字2的卡片……學生邊擺老師邊板書:“1的前邊擺數字幾?為什麼?”使學生明確0是起點,在第一根小棍的左邊擺數字0。在此基礎上,我把板書的小棍圖變成了尺子圖,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數的排列順序,2在1的後面,3在2的後面……學習了數序的知識。

六、注重運用生動形象化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習愛好。

一年級的學生處於詳細形象的思維階段,正在從詳細的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一年級兒童正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這個過渡的開始。所以老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採用形象生動的教學語言,既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愛好和積極性,又可以集中學生的注重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4-2”這一減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思時,老師可以這樣舉例說明:“桌上有4個蘋果,現在你吃掉2個,還剩多少個?”,“吃掉,少了2個,就是減去2的意思。”所以說“減法中的減號就是拿走、少掉、去掉的意思。”通過詳細生動形象的語言,學生就很輕易把握新的知識。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在採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的同時,要以學生身邊的認識的事物為基礎。另外,結合本班學生實際來舉例說明,更能引起學生的愛好,集中注重力。

另外,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如在教學“分類”時,學生通過對各種東西進行分類,發現可以按顏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狀分、按材料分等。分鞋子時,學生把皮鞋放一層,涼鞋放一層,並能說出人按高矮來排隊時,矮在前,高在後;人按男女分,上廁所時男的上男廁,女的上女廁。學生把分類思想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充分體驗了分類的用途、好處。

七、不足與困惑

這學期,我所擔任的兩個班的同學存在較大的差異,三班學生的生活條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智力水平有限,而且學困生的面很大。以至於我設計的同一節課在三班完全行不通,這是令我最頭疼的問題。每次新課,我都設計著兩種不同的教案。如何對三班的孩子施教呢?明明知道學生知識點沒有掌握可就是沒有機會,與家長溝通解決不了,課上點撥不解決問題,沒有最佳時機幫助這些大面積的學困生。這又是一個頭疼的問題。真想讓每位學生學都能學地好,當然我會更加努力,力爭讓每位學生得到較大進步。

總之,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的,是可塑的,而我們正肩負著啟蒙的重任,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責任,為孩子們加油,也為自己加油!

篇二十: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的數學教師。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 根據學生的情況、教材的特點、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對本學期的數學教學作如下反思:

反思一: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國小,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反思二: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反思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提問:你能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圓嗎?通過讓學生猜一猜、圍一圍、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初步感受到直線圖形和曲線圖形的不同。

反思四: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後,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反思五: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遊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去旅遊、做遊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根據上學期的經驗以及深刻反思,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篇二十一: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課堂上的一個個始料未及的場景也是讓我苦笑不得,任你的嗓門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就照舊,一節課上下來,真是腰痠背痛,一個字“累”!。回首和孩子們在一起相處的一個月,我發現也收穫了許多……

首先來說最頭疼得的是紀律問題。因為學生的紀律不好,再生動的教學也發揮不了作用,所以想方設法對學生進行紀律養成教育。剛開始上課時,我就是在整頓紀律和教學知識相間的過程中度過的,後來,我開始思考怎樣才能把握好一年級的課堂紀律通過向其他老師討教經驗以及多次試驗,我發現兒歌、課中操特別適用我們這種大容量的班級。

其次是解決孩子們喜歡學數學的問題。俗話說的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創設一個生動、有趣、吸人眼球的匯入,可以縮短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的時間。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沉浸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裡,他們很愛聽大人給他們講一些小故事,在每次上新課時,我根據教材的內容,編一段故事,以故事開頭,創設一種情景,來匯入新課,一講故事,教室立刻安靜下來,個個豎著耳朵聽講。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遊戲和活動,遊戲可以使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孩子們在遊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

最後,我覺得一年級的孩子一定要捨得表揚。同樣是有同學不遵守紀律,在課堂中以表揚表現好的同學來引起他注意。此外我還準備了很多小紅花,小星星等,用來獎給表現好的學生,以激勵他們好好學習。

不足之處: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和自信心;對學生知識掌握規律把握不到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不夠;在紀律方面還應再嚴格要求。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七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高二數學教學反思

篇二十二: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在學完1~4單元之後,我安排了一次複習與回顧。將前面學習的內容進行復習鞏固。從這次複習中我發現,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對於一些題目的拓展還不夠,有些學生不能適應靈活多變的題型;要教會學生學會傾聽,認真理解題目的要求之後,再去回答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1、學生的口算能力還要繼續加強,提高準確度。

2、在看題目和理解題意上要多下功夫,儘量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答題。

3、在鞏固練習上多下功夫、補充練習,讓學生儘快適應,掌握知識。

4、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5、在教學中,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針對學生分析理解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要在今後的教學應用中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中。教育他們要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7、對學困生積極和家長聯絡,多開小灶,讓學習好的學生輔導,促使他們不斷提高。

總之,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注意這些地方,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努力!

篇二十三: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分蘋果》是在學生學習了9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得數是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由於一(5)班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聰明好奇,善於表達,樂意合作,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具和課件,通過讓學生把10個蘋果分成兩堆的情境匯入,然後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同桌合作動手分一分,讓學生在有序的分蘋果的方法中思考、得出10的組成和加減法算式。因為學具是在課前用紙包住下發的,學生感覺它很神祕,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後就迫不及待地想開啟包裝。當形象的小蘋果卡片捧在手裡的時候,學生感到很興奮,自然而然地就分起了蘋果,學習興趣異常濃厚。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較強的學習興趣,加上原有的計算基礎,便能自己攻破學習難點了。

二、 動手合作,發展思維。

本節課採用同桌合作的形式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比較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做到動而不亂。新課標倡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必須是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逐步體會多種分蘋果的形式,從而探索出10的幾種不同分成。在教學中,我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合作活動。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尊重每一位學生,師生關係還算融洽。學生能發表自己獨特的想法,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傾聽同伴的不同分法。我比較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進行引導,啟發學生探索出10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並通過動手操作的過程領悟加減法算理。我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激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實現資源共享、資訊共享,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巧換方式,固化學習。

本節課我注重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好動好玩,喜歡易上口的歌謠及短時記憶能力強的特點,讓學生在樂中學,邊拍掌邊唱10字歌,既強化10以內的加減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學習熱情異常高漲,每張小臉都洋溢著興奮的表情,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四、 練習跟進,畫龍點睛。

教學中我通過考反應、巧應用、我能行等專題練習跟進學生的學習,達到學習效益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在動手操作10的分成後,讓學生口頭表達數學資訊並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然後要求學生列出相應的數學算式。在學習10的組成歌謠後,讓學生與我合作,我說出一個數字,要求學生立刻說出湊成十的另一個數字。接著完成水果拼盤、小狗爬梯、看圖列式等問題,練習層層遞進,課件圖新穎有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內化了學習。總之,我在課堂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感受過程,但還有很多有待完善加強的地方:如學生的傾聽能力、動手能力還需要不斷培養,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再豐富些,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加強等。我將繼續努力,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篇二十四: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了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本學期即將結束,針對本班實際情況,現對本學期的教學情況做如下總結。

一、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加強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我檢查的能力。如要求學生每做一件事情,每做一道題,都要有耐心。

(二)認真鑽研教材、精心備課,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式,把難點分到各個層次中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針對學生的差異和年齡特點,對學生進行了各方面的教育,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四)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使每個學困生都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和提高。

(五)注重專題研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教學教研活動,認真組織好練習和複習,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六)重視家庭教育,通過建微信群與家長密切聯絡,對個別學生的教育著重放在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上,使他們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二、存在的不足

(一)個別學生學習目的.不夠明確,學習態度不夠端正。上課不認真聽講,家庭作業經常完不成。

(二)個別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

(三)對教材的鑽研深度還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還不是很明瞭,對學生的要求還不是很到位,更重要的是部分家長沒積極參與教育,學校、家庭的教育不能形成合力。

三、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繼續堅持並優化本學期一些有成效的做法,爭取讓學生在課堂上解決所有的學習問題,課後只做適當的鞏固,控制好課後作業分量。

(二)針對學生情況,結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精心備好每一節課,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抓牢基礎知識,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節課,虛心向骨幹教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知識應用的靈活性。特別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自己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三)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及時抓住學困生的閃光點,及時肯定其閃光點,鼓勵其進步,促進其發展。

篇二十五: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3月23號-27號一年級線上教學情況彙總】

本週一年級語文教學內容緊緊圍繞課文6《樹和喜鵲》、課文7《怎麼都快樂》、以及本單元所學知識內容總結整合,按隔天一課的學習展開,孩子們本週以觀看CETV4的直播課堂為主。數學本週主要學習了第三單元的例1和例2.。老師們充分利用教材的設計,合理安排學生的作業,讓孩子們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在傳統教學方式的基礎上,老師們開發出新的教學形式,在朗誦這首詩歌時孩子們很有創意地用拍手或是藉助搖沙錘,敲擊等方式來表現詩歌節奏,讀出詩歌情趣,從而體會生活中處處有快樂。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詩歌所蘊含的樂觀、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已經像春雨一般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了!在親子共讀《胖乎乎的小手》之後,孩子們也迫不及待地在紙上畫出或印上自己的小手,在四周寫上這雙小手幫哪些人做過哪些事,樂於助人的種子就這樣悄悄地在每個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了!亮點:韓海蓉老師的關於春天的活動,更讓人耳目一新。

【3月23號-27號二年級線上教學情況彙總】

二年級 堅持開展微信教研,制定一週教學進度、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進上週的不足提高了教學效果。

語文第九課《楓樹上的喜鵲》1圈:圈出本課生字,認讀生字條和田字格中的生字,讀生字在課文中的組詞,注意區分平翹舌音和前後鼻音。2讀:聽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課文中喜鵲阿姨和喜鵲弟弟的對話部分,想象當時的情景。。3找:找出文中含有“我喜歡”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我”喜歡的是什麼。

數學:對算盤結構的認識學習逐漸熟知後學生可以由簡單到難地認識用算盤表示數的方法。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用算盤表示數的方法,又能使學生逐步熟練在算盤上撥珠表示數的操作,形成一定的技能。

音樂:在學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時,利用圖片、音樂來調動唱歌的積極性,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在創編歌曲的舞蹈時,放手將舞蹈的創編放給學生,留給學生創作和表演的空間。拓展教學,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科學:利用邊總結邊製作的的模式,讓學生靈活運用磁鐵單元所學習的更類知識去解決製作課上的問題,讓孩子們在複習和回顧的過程中掌握製作方法,清楚背後的意義。最終落腳在學生能力的提高上。

美術:學習《節節蟲的製作》家校互動的體驗方式,有利於學生、教師與家長達成共同的認知,促進家長對學生、教師的瞭解和支援。

篇二十六: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5的認識》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這節課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

《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是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絡。”在教學“認識1----5”這節課中,依據課標精神,我把認數與生活相聯絡,進行了“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的嘗試。通過培養學生建立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到數字就在自己身邊,運用數可以簡單明瞭地表示許多現象。

本節課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小朋友喜愛小動物的特點,讓學生一起到動物園遊一遊。開課伊始,師生交談:“今天的課堂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不想看看?”學生們聽後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在觀察圖畫的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先讓學生說說從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麼?各有幾個?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個數可以用“1-5”這些數來表示?通過創設這個兒童喜歡的情境,既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又在觀察、表達的過程中初步認識了1-5這些數,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字的意義。

為了進一步“認識1—5”各數,我注重引導學生去動手操作、自主實踐和合作交流。主要通過下面四個環節來進行:

1.數一數。

教師操作:手裡拿一根小棒,問用數字幾來表示?添上1根是幾根?用數字幾來表示?……

2.擺一擺。

引導學生擺學具(圓片)按要求擺出相應數量的學具。(1-5個)

3.寫一寫。

寫數字是學生初次接觸,先由學生觀察老師範寫,再讓學生自己試一試,把這些數字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從1寫到5。寫完後小組內的小朋友相互評價,師生互評。教學時也可以引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字的字形。注重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

4.說一說。

“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字,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師生共同研究、探討的重點。讓學生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見到過1-5這幾個數字?學生找找周圍生活中1-5各數的應用,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舉出各種以一個數字為代表的例項。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他們深深地體會到了數字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再現了數字的意義。在學生進行回答問題或練習時,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積極反饋。讓學生體會到只要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評價。如學生觀察畫面時,依據學生的回答,進行課堂評價:“你觀察到的這麼多,真是一個會觀察的孩子!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很多的收穫!你在觀察時還做到了按一定的順序!”。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課堂評價:“你的動手能力真強!把你想到的動手擺了出來,真了不起!”。通過及時、個性鮮明、特點突出的評價語,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篇二十七: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兩個班數學科任。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根據學生的狀況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資料,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雖然一年級教學資料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資料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持續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我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到達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潛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狀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我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忙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篇二十八: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太多的收穫令我感動,課堂上學生對學習資料的激情和熱情著實令我動容,整個教學活動中,能夠說我將自我完全置於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

教學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題,創設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利用教材所帶給的情景圖,引發具有思考行極強的問題“仔細觀察,哪盤雞蛋多?說說你是怎樣想的?”這樣的問題一經丟擲,即刻觸動了學生思考的.興趣,聽聽孩子們的回答“只需要比最後一排就能夠了,因為前幾行都一樣多”,“老師,第一個盤子的只空了兩個格,第二個盤子空了四個格,所以第一個盤子的雞蛋多”“老師,我能很快的數出每盤雞蛋的個數,我5個5個地數,很快”就在這七嘴八舌中,將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使其立刻變得鮮活而靈動。同時更從側面充分體現了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性,學生的語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夠縝密,但孩子的潛力著實令我稱道,我欣慰於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靈動的展現自我,更稱道於學生能夠賦予課堂新的生命,我怎樣不為之動容。學生能夠自然,簡單、愉快地走進課堂,這不正是我一向苦苦追求的目標嗎,靜下心細細想來,其實它很簡單,其實有時甚至是觸手可及,但有時卻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二、在自主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

能夠說本節教學資料對於學生來說,要想到達教學目標並不難,我一向在思考,如何能夠讓這樣一節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學資料,富有新意與創意,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乾巴巴的大小比較方法之後更能體現出課堂的有效性,我將本節課定位在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層面,宗旨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練,讓學生在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我充分利用了課前發給學生的卡片(100以內的數)巧妙地利用這張小小的卡片,並將其貫穿於教學始終,在學會了比較大小的方法後,設計了同桌兩人比,四人小組比,隨意找同學比,和老師比,甚至全班同學比,難度在不斷地提高,更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能夠說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學生鞏固的不僅僅僅是比較方法的運用,更激發了學生挑戰的慾望,同時也收穫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師要不斷完善與提高。

有收穫,也有遺憾,課堂的調控,教學拿捏的火候與尺度,教師就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的時機,還需要完善。但透過這天的教學,更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低估這天的學生。教師看多遠,學生就會走多遠,我們也許能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也許能做到,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更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學會汲取,不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完善課堂,追求理想的課堂首要目標是有效,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篇二十九: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鐘錶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從課前與學生的交流能夠發現,由於生活中經常接觸鐘錶,所以大部分學生對鐘錶上的時針、分針,甚至秒針都有了必須的認識,對生活中的整時有必須的感性生活經驗。但學生的這種感性認識往往是籠統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沒有構成可操作性的認識時間的思維方法。因些,在設計本課時,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已有知識背景,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要引領學生經歷認識鐘面和認識整時的過程,注重體驗和感悟,讓學生掌握看時間的一般方法,然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鞏固和深化。我在設計本課時遵循以學生為主體,引導他們觀察、比較、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膽表達,在主體探究中學會認鐘錶的方法。經過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一、處理較好的方面

1、課件引發學生的興趣。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整節課我利用精美的課件,激發學生的興趣。“猜謎語”也是一年級學生這個年齡的小朋友最喜歡的,所以,讓學生在自我喜歡的“猜謎語”中匯入,之後用課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鐘表,一方面讓學生了解鐘錶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連的,一方面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整體上建立鐘錶的感性認識,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進取性。

2、注重培養觀察本事。培養觀察本事方面我在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麼?藉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錶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我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經過觀察,說說自我的發現,學生能很詳細地彙報自我的發現,然後讓學生對照自我的鐘表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必須的瞭解以後,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經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課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由於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有必須的難度,所以需要很多的操作活動來學習。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實物鐘面,結合教學資料,適時讓學生動手撥一撥,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鐘錶,為學生供給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的機會。

二、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教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

2、提出的問題方向不夠明確。如在讓學生觀察三個鐘面,讓學生找出三個鐘面的異同點時,我讓學生說說從三個鐘面上你發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提得太泛了,使學生抓不住要領,答不到點子上。應儘可能從一個角度去問,比如問時針和分針指在哪裡,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樣答問的範圍便受到了限制,才不會產生歧義。所以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摸清抓準、切中要害,使提出的問題有的放矢。

3、課堂中,學生舉手發言的面還不夠廣。

4、我覺得我的語言還不夠精煉,如果我的語言能更活力、豐富些,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再豐富些,這樣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

總之,教學中僅僅教會學生書本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讓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的魅力,熱愛數學,主動學習數學。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本事,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和語言表達本事。同時,要不斷地學習,使自我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本事,不斷提高自我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篇三十: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工作。學生剛剛入學,學習習慣還未養成,學生家庭及學生智力存在差異,為此,在教學工作中,我努力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採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

第一次改行教一年級數學,當我拿到數學課本時,最初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資料、每一道練習題都能夠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取得了必須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對教材的鑽研深度還不是很透徹,對數學教學工作還缺乏經驗,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掌握規律還不是很明瞭,對學生的要求還不是很到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不夠夢想。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努力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透過課堂教學主渠道去實施,以期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要做到:

一、用心落實素質教育

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思想,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觀念,改變“以知識為本”的傳統認識,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觀念,緊緊圍繞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活動展開,呈現出“樂、實、活、新”的教學情境。例如:找規律;動物拼圖;我當小醫生等活動,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解放學生的眼睛、嘴巴和手,創造讓學生操作、實驗的機會。

二、以課堂教學為核心:

1、備課。要認真鑽研《數學課程標準》、教材、教參,對學期教學資料做到心中有數。學期中,著重進行單元備課,掌握每一部分知識在單元中、在整冊書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學生怎樣學,學生將會產生什麼疑難,該怎樣解決。在備課本中體現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過程。充分理解課後習題的作用,設計好練習。

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取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潛力。之後,學生練習不一樣程度,不一樣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構成潛力,發展思維。最終,儘量讓學生自我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用心參與,對學生的回答採取“揚棄”的態度,從而打破了上課發言死氣沉沉的局面,使學生敢於回答問題,樂於思考。為學好數學邁出堅實的一步。

(2)及時複習。根據愛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光的延長而減慢。所以,要做到: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複習或第二天覆習,以後再逐漸延長複習時光。這樣就能改變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複習的短處。

(3)努力構建知識網路。要做到一小節一整理,構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複習構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複習。使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這樣既構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使學生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帶給可能。

3、批改作業。

要針對不一樣的練習錯誤,進行面批,指出個性問題,群眾訂正共性問題。批改作業時,要點出錯題,不指明錯處,讓學生自我查詢錯誤,增強學生的分析潛力。學生訂正之後,可給滿分,要養成鼓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要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善教學,提高教學的針對性。

4、注理對後進生的輔導。

對後進生,在教學中注意降低難度、放緩坡度,允許他們採用自我的方法慢速度學習。注重他們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5、做好測試評估工作。

評估不只是看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學習的心理,作為改善教學的依據。在測度卷中,要增加體現學生思維過程的試題。測試的結果不再作為評價學生唯一依據,而是看重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學習的努力程度。在評講試卷時,要打破按順序逐題講解的模式,嘗試採用按類講解。如:將試卷中錯誤較多的型別依法進行講解。期望透過這一改變,以期能讓學生從不一樣角度掌握、運用知識。

三、參加教育教研活動:

1、改變教育觀念。明確教育是為學生今後的發展服務的。閱讀教育期刊,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潛力的方法和途徑。

2、“走出去,請進來”。到其他學校聽課,自我上公開課,大家交流、討論:在新的課程標準下如何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各種適宜的、開放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潛力和實踐潛力,明確方向,促進教學。

篇三十一: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是一門十分嚴謹的學科,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

可是必須要切實上好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聽得趣味、學得簡便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匯入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課堂的開頭匯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學習興趣,到達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十分的活躍。

那麼怎樣匯入才能到達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匯入最好是走近國小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定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趣味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理解、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異常好。

我校開展學科教學公開課,我們有幸聽了宋小平教師的一節數學課,她精彩的匯入一下子把學生興趣激發起來。本來是上一節枯燥的數學課,卻讓她用優美自然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境界。

整節課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漲,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解決了問題又有成就感,教學效果相當好,同時也使整個課堂十分活躍,教學效果也很好。課堂氣氛寬鬆,不知不覺一節課下了,教學任務圓滿完成了,學生學習熱情也很高。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一樣的教師有不一樣的數學匯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于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學數學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理解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我視為學生中的一員。

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景,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國小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篇三十二: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加或減》是依據國小生學習的心理特徵,用學生喜愛的遊戲為素材設計的一種數的計算的學習活動。藉助富有合理數學意義,包含情感價值和數學價值的“邏輯圖式”這一學習載體,使學生在趣味有益的遊戲活動中參與“加與減”的整合,親歷“再創造”的過程,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到許多問題能夠用數學知識來解決,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和交流的工具。

學習背景材料是學生入門的基礎,僅有學生對學習背景材料感興趣時,才會主動地參與學習。把學生喜歡的遊戲活動引入課堂,學生倍感親切,參與慾望強,促進了學校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日常數學背景的聯絡。要學生講出遊戲中的數學,學生感受到遊戲中也有數學,學數學有用。而將設定成遊戲狀態的“邏輯圖式”展現於學生面前,使枯燥的計算資料巧妙而自然地還原於生活,拉近了數學與學生間的距離,增強與數學的'親和力。

以“講一講,問一問、喜歡哪個組的方法?”為啟迪學生思考的“導火線”,學生用熟悉的經驗自我去攝取資訊,分析資訊,猜測想象。在實踐操作,觀察比較,驗證推理、討論爭辨中分析眾多觀點的合理成分和缺陷所在,吸取別人思考的長處,儘可能想辦法完善自我和別人的觀點。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僅僅掌握知識,並且思考知識,詰問知識,批判知識,創新知識。

篇三十三: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日數學課的教學資料是《5以內的加法》,因為兒子今年也上一年級所以明白孩子們在大班基本上都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研究到孩子們在將來還要學習應用題理解加法的意義十分重要,我把重點放在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上頭。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貼上了三個蘋果,讓孩子們說說圖意,那裡就是要讓孩子產生2個和1個蘋果,合起來是3個蘋果的概念。讓孩子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可是那裡我的時間用的較少,對於“合起來”這個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帶過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對於2+1的計算,能夠是由圖上數出,也能夠想2和1合成3,在那裡我問孩子3+2是怎樣算的,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都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又追問了幾次,孩子其實心裡可能就是在想分與合計算的,可是他們回答不上來,那裡我就不應當再多次追問,直接能夠和孩子指出我們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就能夠用分與合的方法,並且我們計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這個,雖然之後我也給孩子指出了能夠這樣算,可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過於拖沓和累贅,顯得教學的環節不是很緊湊。

在做練習時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對於做一做的地2題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結果有部分孩子沒有理解題意,做錯了,還有的孩子因為課本使用書夾,將書頁中間部分隱藏了起來,看到的鴨梨的數量有誤導致做錯。由此我認識到低年級培養孩子的審題、書寫、思考等本事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篇三十四: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十幾減9”是人教實驗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資料。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進行的。課本上經過小精靈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元宵節遊園會,讓學生從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再列式計算。我在教學時,也是經過課件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經過擺小棒探索十幾減9的演算法多樣性。課本上在教學十幾減9這一資料時,教材上出現了三種演算法:

一是用數數的方法,一個一個地減;

二是用破十的方法,先從10裡減去9,再與剩下的合併;

三是用“想加算減”的方法,想9加幾等於13,13減9就等於幾。雖然在這一環節的教學時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供給較大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充分發表自我的不一樣想法,都有機會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同時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本事得到提高。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我還給學生留出了動手擺小棒的時間,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去感知,去理解。可是在最終就明確了兩種計算方法:“破十”的方法和用“想加算減”的方法。這樣讓學生親歷新知的構成過程,對新知不僅僅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組織教學,不僅僅能更好地落實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並且能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交流本事和合作意識。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進取主動,真正體現了“我要學”這一教學新理念。同時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計算教學,學生能從中感悟到學習計算教學的必要性,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幫忙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由於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差異。

以下還有幾點做得不足:

1、當揭示了想加算減和破十減兩種方法之後,應當回過頭把複習的資料和新授的資料結合起來,讓學生的印象更為深刻。

2、每上完一個環節應當給這個部分做個小結,最終還要給整節課做一個總結,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

3、個別學生不能用自我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出十幾減9的計算方法,“破十法”的算理還不能清晰地表達。在今後的練習中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本事,關注學困生。在以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不足,發揚優點。爭取讓學生掌握所學的資料。

篇三十五: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一年級兩個班數學科任。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所以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根據學生的情景以及教材的特點,本學期我在教學中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資料,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二、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雖然一年級教學資料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資料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所以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堅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我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到達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僅感興趣,並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三、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本事,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教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景,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我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忙他們提高,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篇三十六: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頭,我談談自我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簡便學習。例如:教《跳繩》時,在主題圖講完後,我請8個同學上臺,問:“蘋果和香蕉,你最喜歡哪種,喜歡蘋果的站在左邊,喜歡香蕉的站在右邊”然後引導學生討論8由幾和幾組成,並列出相應的算式。師還能夠問:玩具車和冰淇淋,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放學後,你是先做作業,還是先看電視等等。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的組成,還能夠進行思想教育。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猜數遊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我,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能夠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個人中能夠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篇三十七: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的歸宿是:教為了不教,學為了會學。會學習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本技能,其關鍵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的方法,並在應用方法中感悟學習方法的優越性,進而使學生心裡產生“我會學”的成就感,激勵學生進一步主動學習。讓學生在40分鐘裡得到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數學學習的方法。經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悟到:

一、結合生活進行教學,選取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

學生學習數學有兩種體驗:成功體驗和生活體驗。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情景在教學中以不一樣形式再現時,學生就會有興趣,有衝動感。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做“風車”,讓學生拼擺各種圖形、設計地板磚的花樣等,這些活動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複雜的變化及聯絡,感受圖形美。

關注學習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尊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點時,教師採用先猜測再證明的方法,先用眼看邊有什麼特點,再用自我已有經驗想辦法證明自我說的沒錯。從而是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嚴謹性。

三、重視小組合作的實效性。

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提出具體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了合作的技巧。

篇三十八: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一數”一課時一年級學生入學學習數學的第一課。為了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我一上課就運用了簡便的談話方式喚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教學中我設計了生動趣味的數數活動,吸引剛剛走入課堂的學生和其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數了生動活潑的主題圖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數,然後再回到數數活動中進行教學,貼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發現:許多學生沒入學前就會數數,情境圖中的數數難不住這些學生們。但也有出現個別學生數錯的情景。

在教學本課時,要重點利用教材情境圖,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以及語言表達本事,並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經過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比較物體的多少,重點學會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在教學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學習“同樣多”是,學生的觀察本事真令人佩服,課上學生除了說“小兔和蘿蔔同樣多,小豬和蘋果同樣多。。。。。。”還觀察到“橋和房子同樣多”。

篇三十九: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明白,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引人入勝的故事是他們最喜歡的聽的了,所以在上這個資料的時候,我利用課本的主題圖,以講故事的形式匯入新課,一下子把小朋友們吸引住了,學生們很快以愉快的心境投入學習中了。

在學習過程中,以故事匯出小兔搬磚頭,4只小兔搬了4塊磚頭,我讓學生用不一樣的學具分別擺出小兔的只數和磚頭的塊數,我也在黑板上用不一樣的圖片貼出,引導學生連線,剛好一隻兔子對一塊磚頭,我們就說:“小兔的只數和磚頭的塊數同樣多”,之後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用學具擺出同樣多的學具,一邊擺一邊說,兩個同學一齊學習,一個擺一個說,這樣學生對“同樣多”就有了認識。然後用同樣的方法讓學生學習“什麼比什麼多”,“什麼比什麼少”。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我注意讓學生動手擺學具,並且注重學生口語的表達,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新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自我感覺不夢想的是,在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的時候,對課堂的調控管理欠佳,很多學生借動手擺學具的時間玩學具,借和同學進行口頭表達本事訓練的時間和同學說別的和課堂無關的話,使小組學習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篇四十: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1、有效分層,有的放矢

課堂分層教學是在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的基礎上,適應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種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可是分層都是相對的,並非一成不變的。在同一階段,不一樣的學生所在層次並不相同。同一學生,在不一樣的學習階段,其表現不一樣,學習的效率也不一樣;不一樣的學習資料,學生的適應本事不一樣,所在也不必須相同。

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我對學生的作業也進行分層,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各有所得。A層次學生要求及時完成課堂上所教的資料,最好獨立完成;B層次學生要求能把基礎題型獨立完成,稍微複雜的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C層次學生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會讀會寫。

這樣經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進取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本事,有利於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素質。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能更多的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

2、教學困惑

在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時,教師要設計和評改不一樣的作業,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每個課時都這麼設計和批改也難免覺得力不從心。所以怎樣才能更高效一點呢?

篇四十一: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生活需要數學,讓數學走進生活

國小生年齡雖小,但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也會有著數學因素的內容。如果我們教學時讓數學走進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挖掘出數學因素,並充分應用於教學,就能化難為易,使學生接受認識。周玉仁教授曾經說過:“數學教學要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在孩子們眼裡,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遊戲。因此,要聯絡生活實際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

1、讓學生在生活中找數學

一提“數學”二字,人們總是認為數學最貼近我們的就是計算,卻忽略了數學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為了激發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因,首先就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尋找數學。我在教學這節課時就設計了“生活中的數”這個環節(片段二),讓學生仔細地看,充分地說,使學生不僅認識6、7這兩個數,還體驗到生活中原來有那麼多的數,為什麼平時我們沒有注意到呢?由此,引起學生的重視,將課堂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思維不拘於本課的教學內容,思維得以拓展。

2、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

其實,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幫助學生學數學,並不需要我們刻意去設計。例如本課中,教材就利用了一個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面“師生打掃教室”來開展學習(片段二)。這雖是一個普通的情景,但蘊涵著濃烈的師生之情,以及講衛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齊心協力互相幫助的人文精神,我就先讓學生體會這種和諧的氛圍,再進入主題,數出圖中人物的數量,在關注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取的同時,也注重生活傳遞給我們的情感體驗。這樣設計遠比開門見山直接數數、認數效果要好的多。

3、讓學生在生活中用數學

數學源於生活,更要應用於生活,從而體現數學的意義與價值。在學生對6和7的序數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後,設計了“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片段三),這個環節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通過這個遊戲,既加深了學生對基數、序數意義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特別是在第3個問題丟擲時,學生的發散思維令人吃驚,有的學生從老鷹開始數,有的學生從雞媽媽開始數,還有的學生是倒著數的,出現了多種數數方法,而這些靈活的方法正是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教師引導學生髮現遊戲中也有數學問題,併成功地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把整節課推向高潮。

總之,生活與數學密切相關,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承。只有密切聯絡生活和已有知識經驗,才能學好數學。而學好數學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再創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與能力。“生活經驗 (解決)→ 數學問題 (獲得)→ 數學知識(解決) →實際問題”。

二、 數學學習需要活動,讓數學活動進入課堂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做遊戲,在《6和7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以活動貫穿始終,有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活動,有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片段一)、還有培養觀察的能力、協作精神的數學遊戲,通過遊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習氣氛,讓知識的學習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進行,在活動中促進發展,在活動中得以鞏固,在活動中加強應用。

但是,活動的頻繁安排有時也會使課堂顯得雜亂。試講時,我安排了擺小棒、數算珠、塗點子圖、填尺卡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反而使學生眼花繚亂,減弱了活動的熱情。因此,我捨棄了數算珠的活動,將塗點子圖、填尺卡設計成小組合作學習,既節約了時間,又豐富了活動的形式,並將小組合作學習緊接在“擺小棒”的環節之後,使操作活動相對集中,避免雜亂,零散。另外,數學活動具有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如果失去了數學思考,活動則毫無意義。我設計的這兩個活動主要想讓學生通過塗、填等活動感受6、7的大小關係,滲透知識點的教學。

新課程改革象一股春風,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為教師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機遇,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積極鑽研,努力探索,為新的課程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

篇四十二: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分類》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類”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入手,讓學生通過把雜亂的物體進行有規律的擺放來切入教學中,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此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在課堂中我讓學生在小組探究中進行交流,動手操作中體會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在整個教學中我能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將知識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同時,注重學生的操作,使學生在實際的動手操作中找出分類的標準,進而掌握分類的方法。在設計習題環節中我注意由易到難,有層次、有梯度,並在最後一題中設計了分類中最難的'一道知識拓展題,來加深教學難度。本節教學中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注重了直觀感知,方法科學,效果明顯。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和不盡人意之處,應該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尤其是學困生和好動生,把每個學生從始而終的學習狀態保持下去。應增加小組合作的次數,充分的利用小組合作學習所起到的作用,對學生放手的地方應更多一些,在練習題處理上還應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後再讓學生彙報,最後電腦演示,這樣會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動起來。以上是我對這節課教學的思考,我會繼續努力鑽研教學業務,爭取上好每一堂課。

篇四十三: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塗了第四個。

篇四十四: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標準》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級更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的課堂上,我注重用遊戲,活動、操作等學生感興趣的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知識的探究、形成過程。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了《位置》一單元的內容時,我考慮到學生在學前的生活中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要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動的素材,通過學生的動一動、擺一擺、說一說等活動,加深對位置的理解,使他們在遊戲、活動、表演中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數學的生活魅力。而且在這一單元后,設計了一些生活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按一定的位置擺放學具、讓學生上下樓梯、猜一猜我在哪裡、看看他跑了第幾名……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

從課堂的反饋來看,學生對遊戲、活動、操作等等比較感興趣,參與性強,有強烈的參與慾望;情感體驗積極,都像積極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小朋友和老師分享,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參差不齊,不夠一致,甚至差別很大,甚至個別的學生在活動中處於旁觀者,還需適時點撥、提醒、幫助他們,但在課堂上

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難免有時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個體化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今天,如何關注學困生的發展,仍是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1、從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與右。

(1)體驗左與右

通過生活例項,使學生獲取大量感性材料,為正確確定左、右奠定基礎。教學時,學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較難分開體會,教師不必強行要求左右手分開來體會,只要學生感知到即可。

(2)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充分體驗自身的左和右,通過遊戲的形式,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玩學具,理解左邊和右邊

(1)擺一擺

(2)數一數。

(3)說一說。

(4)想怎麼擺就怎麼擺,再說一說。

通過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把操作、觀察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掌握以“?”作標準來確定左邊有什麼,右邊有什麼,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想怎麼擺就怎麼擺”,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

3、體驗“相對”,加強理解。

(1)找一找。

(2)想一想。

左右的相對性是本課的難點,教師巧妙地用設疑的手法讓學生們判斷教師舉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思考;再讓學生舉起右手與教師對照,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其中的奧祕;最後通過教師的轉身驗證讓學生明白:面對面地站著,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於一體,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4、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篇四十五: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乘車》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教學中,領悟到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與運算規律,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我努力立足於新課標的精神,根據一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乘車”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探索,使學生能夠通過“上車”、“下車”、“上車又下車”的情境,比較輕鬆地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我在學生的表演中間,適時穿插引導:“現在車上的人數有什麼變化?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提出問題,大家合作解決了問題,從而領悟到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和運算規律,突破了教學重點,完成了教學任務。

興趣不是天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對所學科目的加深而產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家長、朋友的影響加以培養,它也可以因為遇到困難無法克服而逐漸消失,也可以通過幫助或輔導解決了困難而恢復。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易教”,學生“樂學”,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喜歡學的東西。他就會認真去學。因此,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引導學生用多種演算法計算時,應讓學生多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你為什麼這樣算?”你還能想出像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這樣的算式嗎?引導學生說出每個數表示什麼。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理解;由於我課堂節奏慢導制教學超時;在課堂上我的評價方式單一不利於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堂練習環節中,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這幾點。

篇四十六: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及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掌握5以內的減法計算。

2.能理解圖意,並能根據圖意提出數學問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解決問題。

3.在豐富有趣的童話世界和真實生動的情境中,產生自主學習、共同探究的強烈慾望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教材分析〗

主題圖以小女孩摘果子創設情境,引出問題,讓學生從具體生活中常見的例項來體會減法的含義。“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在擺圓片畫掉幾個圓後再寫算式,使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直觀地感知減法的含義及計算,力圖從習題的設定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第2題及“練一練”以兒童喜聞樂見的童話,即充滿童趣的卡通圖“小刺蝟背蘋果”“小鳥叼果子”“米老鼠偷蛋糕”等圖畫,使學生充分體會減法的含義;“練一練”第5題以每次少幾個讓學生自主探索數與數之間的規律,拓展兒童的思維。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學校位於城鄉交界處,本班現有學生39名,其中有3名來自城內學區,12名來自城外農村,4名來自區內農村,其餘全部來各地的個體戶家庭。就學前教育而言,僅有21名學生曾受過不同程度的學前教育;就年齡而言,有6名學生年齡偏小,且5名適齡童患有各種有礙智力發育的疾病。由於學生的來源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背景和學習方法等差異很大,許多家長忙於自己的生意,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因而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也有一些有利之處可以加以利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農村生活及商品交易過程中,直接獲得數字資訊的優勢,通過孩子之間的交流、合作,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從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共同探究

1.故事引入:甜甜家有一棵果樹,每到秋天,就結滿了許多又大又紅的蘋果(邊講邊大螢幕出示第一幅圖),這天,甜甜家來了許多客人,她應該怎麼做呢?

生:應該摘果子給客人品嚐。

(學生很踴躍地搶著說。)

師:對!小朋友們真有禮貌,知道對待客人要熱情有禮貌(注意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我們來看一看甜甜是怎麼做的呢?

生:提上籃子給客人摘蘋果。

師:對,大家觀察得非常仔細,再看看樹上有幾個果子呢?

生:(齊答)有5個果子!

(展示第二幅圖。)

師:甜甜摘走了幾個呢?

生:甜甜摘走了2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他們個個面帶微笑,很自信。)

2.看圖提出問題,引出減法。

師:根據剛才的觀察,你能提個數學問題嗎?

生1: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還剩3個。

生2:(不滿的急切地說)他說得不對,該問還剩下幾個。

師:現在誰能完整地提個數學問題呢?

生: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甜甜摘走了2個,樹上還剩下幾個?

師:怎麼知道剩下幾個呢?

生:從圖上看出來的。

師:從5個果子中摘走了2個,要算還剩幾個,就是從5個裡面去掉2,在數學上就要用減法來計算(板書:5-2=),用算式來表示就是5-2=3,中間這個符號就是減號,讀作:5減2等於3,表示有5個果子,摘走了2個,還剩3個,“3”就是我們要求的問題

的答案。(領讀算式,學生同桌互議算式的意義。)

3.擺一擺,說一說,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

師:現在我們用5個圓片來代替樹上的5個果子,請小朋友們取出5個圓片擺在桌子上,摘走2個果子該怎麼拿呢?

篇四十七: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根據新課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精心設計了讓學生用眼觀察、動口表達、動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組活動。學生始終在教師創設的具體場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前後左右的空間位置關係。下面是我對《位置》這一單元的教學反思。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課堂教學中,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有意識地體現探索的內容和方法,讓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結論等,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

二、遊戲活動帶給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

新課程提出,學習目標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堂設計應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得到“經歷、體驗”。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在上下、前後、左右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聽口令和聽反口令拍手的遊戲活動,當看到自己拍的和別人一致時,他們的笑容是那樣的燦爛,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增加成功感。假如發現自己“上當”的同時,他們就會趕緊糾正。如此設計,不僅注重學生認知上的需求,更重視學生學習情感上的滿足,使學生心中充滿激動與挑戰,獲得內心的充實和滿足。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愉悅的學習,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學生無疑會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從而積極投入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把課堂作為數學活動的 舞臺,讓學生在自由、活躍的氛圍中學習,使原本枯燥的教學變的有趣。但是我發現,這樣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接受,有個別同學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過程與方法的探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都有所欠缺,這說明我這節課的設計還存在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進。在這方面,我會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師多加指點。

篇四十八: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今天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是《5以內的加法》,因為兒子今年也上一年級所以知道孩子們在大班基本上都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考慮到孩子們在將來還要學習應用題理解加法的意義非常重要,我把重點放在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上面。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貼上了三個蘋果,讓孩子們說說圖意,這裡就是要讓孩子產生2個和1個蘋果,合起來是3個蘋果的概念。讓孩子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這裡我的時間用的較少,對於“合起來”這個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帶過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對於2+1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這裡我問孩子3+2是怎樣算的,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都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又追問了幾次,孩子其實心裡可能就是在想分與合計算的,但是他們回答不上來,這裡我就不應該再多次追問,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們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就可以用分與合的方法,而且我們計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這個,雖然後來我也給孩子指出了可以這樣算,但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過於拖沓和累贅,顯得教學的環節不是很緊湊。

在做練習時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對於做一做的地2題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結果有部分孩子沒有理解題意,做錯了,還有的孩子因為課本使用書夾,將書頁中間部分隱藏了起來,看到的鴨梨的數量有誤導致做錯。由此我認識到低年級培養孩子的審題、書寫、思考等能力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篇四十九: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尊重學生新課程標準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上好一堂數學課的立足點應是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學生,努力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氣氛,給學生樂趣無限的“數學環境”,同時尊重學生應是建立在如何讓學生在數學上有所發展基礎上的。現在比較流行“賞識”教育,不論學生在課堂上表現怎樣,老師一律以“輕柔細語”正面語言來評價他,甚至有過這樣的報道:學生解錯了題目,老師不應打錯號,理由是應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避免刺激學生。同時還應表揚他,認為他有上臺解題的勇氣。殊不知這樣“尊重學生”恰恰是不尊重學生,現實生活有明媚陽光,也有狂風暴雨,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適當的“挫折教育”恰恰是今後社會激烈競爭所必需的。

二、尊重知識數學教學首要任務是傳授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沒有知識的教學就是有最華麗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都是空洞而盲目的。現在一些課堂上流行小組合作、生生交流。課堂上說話聲、說笑聲、多媒體音樂聲,甚至是不要紀律的走動聲,越熱鬧越好。殊不知數學課是一門嚴肅的科學課,不是情感交流課,更不是遊戲課、活動課。數學課堂應是以是否落實系統的數學知識,是否培養學生數學修養為唯一目標的。一堂成功的數學課應該讓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充分領略到數學固有的挑戰性。

三、尊重規律尊重規律,我們首先應尊重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規律。數學知識本身就是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而發展的,一般不具有跳躍性。我們對教材的處理、課堂教學的設計也應如此。其次,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數學學習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心理認知規律基礎上的,如果學生的心理規律沒有發展到某個程度,就不要拔苗助長。任何事物總是按照其客觀規律發展的,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急功近利。

四、尊重自己教師是教材的使用者、開發者,是教學工作的實施者、探索者和創造者。長期教學經驗累積到一定程度後,應自然昇華形成別具一格、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應該是每位教師的終身追求,是教學的高境界,不要輕易受一些“時尚理論”的左右,應有自己明辨是非、虛心吸取的能力。很難想象,沒有個性魅力的教師能培養出富有個性創造力的學生。新課程標準與理念具有科學性、先進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有待於進一步檢驗的一面,舊教材、原有教育理念也有其值得發揚光大的一面。“法有可採何論東西,理所當明何分新舊”。課堂教學應尊重我們教師自己的判斷,從而進行明確與正確的分析與實施。數學教學藝術應當在課堂實踐中逐步完善與發展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課程標準與理念也是如此。

篇五十: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由於剛進校,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但他們都有強烈的求知慾。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通過教學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並能學以致用。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後、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二)思維的訓練應從一年級開始。

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並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於它的封面設計得多麼美麗,也不在於設計得多麼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加減法(一)5的加減法一課中,小雞吃米的數學故事是這樣設計的:5只小雞吃米,有兩個盤子都裝有米,同學們猜猜看,小雞吃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幾和幾”相比,無疑前者給了學生一個更大的思維想象空間,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後》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麼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鍊。

(三)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數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髮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於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四)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

要教好書,首先要了解教材。瞭解教材,就要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幅圖、每個符號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材料,怎樣才能教好。根據教材與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真擬訂好教學計劃。根據每節內容,認真確定好教學目標。此外,還要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質量,他們的興趣、方法、習慣,預測學生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並結合教材,認真安排每一節課的活動。做到有備而上,不打不備之戰,這樣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出色完成。

(五)認真組織課堂教學。

雖然一年級教學內容少、淺,但要組織好一節課,須得下一番苦功夫。由於學生中大部分都讀過學前班,本學期學習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是舊知識,因此課堂上如何把“舊知識”變為“新知識”,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據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使教法新穎,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反饋。創設教學情景,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教學時採用直觀教具演示,讓學生看得見,也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口說一說動手的過程與結果,從而達到動口、動手、動腦的目的,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各種感官。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講練結合,練習中多以遊戲形式進行,讓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如教學數的組成時,以“對口令”、“拍掌”、“出手指”等遊戲進行練習,教學10以內加減法時,以“開火車”、“對口令”、“搶答”等遊戲進行練習。這樣,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記得牢。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學得樂,樂於學。

(六)、及時作好教後反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動能力,有些學生課堂上常開小差,對老師教的知識掌握不夠,針對這種情況,我對每節課的作業及時批改,認真反饋,及時發現,及時輔導。對學困生除了學習上多輔導,同時多關心他們的生活,多與他們交談,把師生的距離拉近,逐漸使自己成為他們的朋友,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幫助他們進步,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一年級的孩子由於年齡小,生活體驗少,理解能力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培養,因此,我還會在教學中要不斷摸索,不僅提高教學效率,更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篇五十一: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組合來解決的知識。如體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賽場次,密碼箱中密碼的排列數等等,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數學學習中要安排生動有趣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進行學習,經歷簡單的排列組合規律的數學知識探索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發現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排列組合的簡單方法,鍛鍊學生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形式,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在講完課後,我對本課進行了一次反思:

首先、在教學目標設計方面,對學生的要求過高。有些內容是本學段內不作要求的教學知識硬加到了學生的學習欄中,導致吃力不討好,講了還等於沒講一樣,浪費了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

第二、不能做到認真地傾聽完學生的發言再做評價。當時站在講臺上,只怕學生說不到自己設計的那方面,所以搶學生的話,沒有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以後一定讓學生在說完後,自己再發表意見,起到主導作用,即使學生沒有按自己的設計說,發生了小錯誤也不怕,也許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資源。以後得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讓課堂在錯誤的的改正中,有更多的精彩。

第三、沒有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學習成果的機會。比如在4人握手時,很多孩子想出了不同的表示方法,這時應讓學生上臺板書自己的方法,並給同學介紹,這比每個孩子說,師在上面做記錄要節省時間,更重要的是能給學生更多的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

我認識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許多不足,相信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克服自己的不足,讓自己的課堂真正精彩,讓學生真正受益!

篇五十二: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做到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幫助了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與技能。備課時,我把練習八上的第2題和第3題設計成兩個遊戲。如:第3題我把題目中的數打印出來剪成小紙片,“盒子”是用兩個條裝的煙盒用紅紙糊上,把“大於60的數”和“小於60的數”打印出來貼在盒子上面,請兩個學生抬著盒子讓別的同學把自己手中的數投向相應的盒子裡面。投對的,下面的同學給予他掌聲鼓勵。投錯的,下面的同學默不作聲。遊戲中,學生們的情緒高昂。

2、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考慮到必需讓全體學生動起來。如:學生們認為最不行的一個學生,我讓她抬著投數的盒子,另外兩個也讓他們參加到了投數的遊戲中。

3、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時間。備課時,我考慮到所講的內容和練習題不在一頁上,一年級的學生在翻課本時好多同學動作慢,我就把例題和相應的練習題用電腦彙集在兩張A4紙上,學生對此感到很新鮮,一上課他們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學習上,時間得到一定程度的節約。

4、教學設計符合兒童心理髮展特徵,即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並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一年級的小朋友對這一特徵顯得尤為突出,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儘量設計得形象、直觀。如:例8時中的兩隻母雞我從網上下載了不同顏色的兩隻打印出來剪成逼真的雞,在教學時,加上我的循循善誘,學生很容易的比較出了兩個數的大小。另外的四個計數器我也列印在A4紙上,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上也很快地寫出了計數器上所表示的數和比較出它們的大小。

不足之處:

1、沒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如:在請一個學生上臺來給“十位上是3的數塗上綠色;給個位上是3的數塗上黃色;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的數塗上粉色。”我看學生在找個位和十位數字相同時找得有點慢,我就在旁邊提醒。如我給足學生時間,學生會找出來的。還有就是學生在做排列數的大小遊戲時,學生有一個數的位置安錯了,我就在旁邊提醒,由於提示語過於明顯,學生馬上改正了錯誤。我當時應叫學生好好想想,不要提示他,讓他自己找到數的正確位置。

2、有時語速過快,親合力不夠。有時我講著講著不知不覺語速快了起來,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的思維就跟不上,也就談不上語言的親合力了;而語言的親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年級小朋友對老師的“向心力”。

3、課堂總結理論化,不符合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如:在總結怎樣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我只說:“先看數位,位數多的這個數就大;位數相同的數要看位,位上的數大的這個數就大。”其實我應邊說理論邊在黑板上例舉相應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老師所說的話。

總之,“失敗是成功之母”,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注意改正自己缺點,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總結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五十三: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尤其是一年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解決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時,我創設了超市的情境,讓學生在逛超市的情境中學習數數、認數和寫數,學生學起來很感興趣。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先告訴學生我手裡有一張11到20各數的卡片,讓學生猜猜是幾,然後回答:“大了!小了!對了!”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11-20各數並比較出了大小,增加了數感,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小組中可以進行“奪紅旗”比賽,在全班男女同學比賽,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篇五十四: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學期即將過去,可以說緊張忙碌而收穫多多。總體看,我能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在繼續推進我校“自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好的效果。

本學期,我們一年級數學教師能團結協作,共同研究教材教法,根據新課標精神要求,完成了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

一、認真學習教材、教法。

開學初,我們就認真學習了教材、大綱、教法,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全面掌握本冊教材的目標、重點,就本冊教材的教學做了全盤計劃,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積極開展教研活動。

本學期,街道教研室的教研員經常到校指導教研活動,幫助我們進行新授課的探索和複習課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同時,我們兩位教師平時能經常探討教學工作,提出問題,共同討論,做到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因材施教。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三、加強雙基教學,發展智慧。

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在日常生活、生產科研中應用廣泛,是人們進行一切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的基礎。大綱指出:“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重視幫助學生掌握大綱規定的基礎知識,把“雙基”教學落實到每節課堂教學中,並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如我在教學認數的同時,結合單位名稱,堅持“說”的能力訓練。比如“3”,讓學生說出“3個人、3張桌子、3朵花┅┅”“天上飛來3只小鳥、草地上有3只小白兔┅┅”;在教學看圖寫式時讓學生學會說三句話,為應用題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培養思維、提高能力,這是擺在每一個數學教師面前的重要任務。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思維,我用瞭如下方法:

1、在教學中,教師們運用電腦課件、教具、學具,進行直觀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2、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

3、寓教學於愉快活動之中。如教授“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中,設計了“接力賽”、“摘蘋果”等遊戲活動,讓學生在遊戲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

五、切實貫徹“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精神,嚴格控制作業量。

全組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下功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0分鐘要質量,重視“雙基”教學,精講多練,佈置作業均以課本為主。對作業做到全收全改,而且當天作業當天改,一年級做到在校完成作業,並且老師當天面改作業,對後進生能做到有針對性的輔導。還經常在作業本上寫上一些勉勵的話語,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爭取進步。數學作業經學校的檢查均達到上級的要求。注意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讓學生學得輕鬆。不搞體罰與變相體罰。

六、存在的問題。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有不少問題,比如,這一屆一年級的學生有很多由於年齡小經常坐不住,上課的時候注意力較差。其次,學生為了提高計算的速度,在書寫這一方面顯得過於潦草。

1、在做題方面,有的學生粗心大意,經常有漏題錯題出現。

2、這一學期在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方面,做得還不夠。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篇五十五: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大家都知道,一年級的小朋友喜歡玩,喜歡遊戲。因此在教學中如能多創設遊戲情境,讓小朋友在玩中學,在學中悟的話,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上完《玩具》一課的體會。

《玩具》一課除了讓學生能正確數出5以內物體的個數,學習用操作、畫圖等方法,表示出5以內物體的個數,會讀、會寫1-5各數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知道1-5這5個數字的順序,能用1-5來表示事物的順序。對於第一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相信大家都會關注得比較多,基本上能達成。可對於比較隱蔽的第二個目標,相信很多老師會關注得比較少。回想起兩年前教一年級的這一課時,我對第二個目標關注得也不夠,處理方法相對單一。只是根據書本第8面的第四題讓學生數一數、填一填,從而知道1-5也可以用來表示事物的順序。通過作業反饋發現非常糟糕,“第2個”和“2個”孩子基本上都分不清,要塗第2個,大部分孩子都塗了前2個。由於有了這樣的經驗教訓,今天重上《玩具》這一課時,除了完成P8、4外,我還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請5個小朋友上講臺按老師的指令來玩遊戲,其他小朋友當評委,看哪一個小朋友表現得最好。1.5個小朋友按順序報數。2.第5個出列。3.5個小朋友出列。在遊戲中,剛開始並不是很順利,有小朋友不懂第5個和5個區別,要第5個出列,也有其他小朋友出列了。不過在其他小朋友的幫助下最終能得以完成。第一輪遊戲過後,很多小朋友的積極性很高,很想上臺來,於是遊戲又進行了兩輪,在接下來的兩輪遊戲中就明顯地可以感覺到孩子們進步了,大多能理解“第幾個”和“幾個”也就是基數和序數的區別了。因此下午在完成練習冊的作業“劃一劃”時,就較少出現劃“第3個”變成劃“3個”了。

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多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多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篇五十六: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數的組成是本單元的難點,學生在理解上都存在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數的組成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先根據小棒的組成知道數的組成,進而會在計數器上撥數,再根據計數器上的數來寫數,再說一說數的組成。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反覆強化11-20各數的組成和寫法,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書寫也很成問題了,數字寫的越來越差了,得讓學生加強練習規範書寫。 《比一比》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課堂上還是比較完整的將這課的內容上完了,但仍發現有很多問題。

在比較繩子長短這一內容時,出示主題圖問學生:“你們還能比較出兩根繩子的長短?”學生回答說:“能,因為從上面看,繩子的上端是一樣齊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紅繩子長。”我當時是這樣說的:“你們回答的很好,但這樣比較方便嗎?”有的學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順勢引出要將兩根繩子拉直,一端對齊進行長短的比較。之後讓學生比較鉛筆的長短和直尺的長短,他們都能很好的進行比較,並能說出誰比誰長,誰比誰短。

高矮的比較,學生們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特別是加了實際的演示之後學生就更清楚怎樣比較高矮了。

輕重的比較,是個難點,在介紹天平的時候,告訴學生這個和蹺蹺板的原理是一樣的,他們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題中的第二個題目是難點中的難點,很難和學生說清楚,從“一個紅蘿蔔和三個胡蘿蔔是一樣重的”到比較“一個紅蘿蔔和一個胡蘿蔔”的過程是重點,先讓學生明白是“一個紅蘿蔔和一個胡蘿蔔”比較輕重,在引導他們將兩個胡蘿蔔難走,這樣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個重!但在我講了幾遍後,再讓學生說,可還是有不會說,不明白的。真不知道怎麼講!

在課堂上能夠合理地運用課上的資源,找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學生會很積極地跟著你的活動進行學習。比如,在比較高矮的時候,通過請兩位學生來演示以及教師自己和學生身高的比較,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比較高矮的方法,也促進他們數學能力的提高。

篇五十七: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教學內容:

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練習及第六單元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整理複習。

二、成功例談:

成功的地方應該是在講解應用題的過程中把應用題帶到具體的情境當中,學生對此比較感興趣,願意去接受和學習。

三、我的困惑及改進:

1.在做口算題的過程中對於速度慢的學生沒有給予更多更細緻的教導,以至於在第六單元階段測試中有個別學生答不完題的現象!在以後的課上要重點考察這些學生運算的速度!

2.在講解“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過程中講解過快,導致有些學生沒有跟上我的思路,也就對該類問題一知半解,到了考試時不會解決此類問題!因為此類問題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的確是個難點,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應該循序漸進,一步步對學生加以引導,思路理清了題目自然就讀懂會做了。

3.在解決問題的練習上重點問題的題型過於單一,形式有些枯燥,在今後的練習題目也應多加入新題型開闊學生的視野!

4.在講課的過程中有時過於急躁,對學生有時也會缺乏耐心,對學生的態度可能會過於嚴肅,這樣不利於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多加註意。

篇五十八:一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會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學習、和珍惜時間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會讀幾時幾分。

三、教學過程:

一)謎匯入新課

1、有一個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學習和休息,你們猜猜它是誰?

2、鐘錶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3、(課件)你能說出圖上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嗎?

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時間。(板書: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課件)要想準確地說出鐘錶上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鐘面。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仔細觀察看還有什麼?

2、認識分

1)教師指著鍾說:看時針是用來計時的,時針從12走到1是多長時間?時針從1走到2呢?誰還能說一說?

2)分針是用來記什麼的?分針走多少是1分?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為什麼?

3)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鍾,小組學習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1是5分,從12走到2是幾分,從12走到3是幾分,——

4)學生彙報,教師出課件。

5)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感知1分鐘(課件計時)

1)分針走1小格,經過的時間是1分。分針走2小格,經過的時間是2分。分針走幾小格,經過的時間就是幾分。

2)想不想知道1分鐘內能幹些什麼?

學生:跳繩、拍球、夾球、仰臥起坐

3)1分鐘後學生彙報。

小結:一分鐘跳繩()下、拍球()下、夾球()個、仰臥起坐()個。課下老師調查了一下,同學們一分鐘能寫15個生字,20道口算題,打字員阿姨能打200個字等等。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你們看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時間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呀!希望同學們能珍惜每一分鐘努力學習。

4、時、分的關係

在鐘錶裡還有一個小祕密,只要你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

1)鐘面,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

2)(課件)在同一時間裡時針從幾走到幾?分針從幾走到幾?

再觀察一次,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

3)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幾時?(板書:1時)

分針正好走一圈是多少分?

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所以1時與60分有什麼關係?

(板書:=)學生讀1時=60分

三)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1、有時時鐘不正好指著幾時。

2、像這樣(出示課件教師演示)

看鐘面時針不是正好指著8時,而是過了一些,所表示的時間就是8時多了,那到底多多少呢?還要看分針。現在分針指向幾,(指向1)分針走了多少分?因此表示的時間是8時05分。(板書)由學生寫出另一種表示方法。

四)鞏固練習

1、讀出下面鐘面的時間。83頁1題

2、撥表練習。

1)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

2)小組合作,每人說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組內互查)

3、找朋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到了生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課後反思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由於時間在生活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猜謎語來回憶上學期鐘錶的一些知識,從學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來引入課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課上,我告訴學生鐘錶裡還有一個小祕密,認真觀察的學生才會發現。當我用課件展示時針和分針同時轉動但在嘀嗒聲中卻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時,我發現學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鞏固練習中做找朋友一題時,學生也是興致盎然,我抓住了這個點,以此貫穿整堂課。

二、在實踐中體驗的價值。

學習活動最大的樂趣莫過於能看到學習活動的成果,本課在練習設計中不僅注重了練習的優化,還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1分鐘就是分針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鐘有多長呢?又能做些什麼呢?在此我為學生們設計了感受一分鐘到底有多長這一環節。讓學生們在一分鐘裡做自己喜歡的體育專案來了解一分鐘內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以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使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實踐活動中學生樂此不疲,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頓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時間無處不在,所以通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練習,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生活中。如:撥表練習。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讓學生動手撥出時間,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覺得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前提,參與實踐的質量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關鍵。作為一線教師,及時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從觀念到行為都要努力使自己儘快進入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課堂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新課程來。<

篇五十九:一年級數學《左右》教學反思

1、首先我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找出自身的“左”“右”

“我們的兩隻手各會做什麼事?”回答:“右手寫字,左手壓著本子、右手拿筷子,左手拿碗……”學生對“左”、“右”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做了進一步的引導。

“我們的左右兩隻小手真能幹,找找看你身上還有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嗎?”

玩“摸一摸”的遊戲: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有耳朵、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眼、……通過找出自身的“左”“右”進一步瞭解了左右的空間位置。

你的左邊是誰?你的右邊是誰?你左邊有幾個人?右邊有幾個人?從左數起你排在第幾個?從右數起你排在第幾個?

2、感悟左右的相對性

請同學右手我右手、左手握左手 來感悟左右的相對性。使學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從而突出難點。

總之這節課是同學們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學習,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同學們學得輕鬆、學得比較紮實。

篇六十:一年級數學《左右》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設計本課時,將從學生己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以“活動”為載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各種數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認識、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建構,讓學生經歷一個做數學、玩數學、用數學的過程。同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所以一切活動又以追求有效為宗旨。

注意選擇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整節課的數學設計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教學一開始的摸鼻子的遊戲。在探索階段,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情境中擺一擺,數一數,說一說,考一考,演一演,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在體驗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鞏固拓展時,創設了學生面對面的鞏固對左右認識的遊戲活動,課堂上學生始終樂此不疲,興趣盤然。在課結束的時候,學生依舊趣味盤然。整個數學學習活動充滿情趣,學生在趣味中體悟,在快樂中學習。

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要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宄學習、自我發展。本課的教學力求遵循知識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實踐,經歷和體驗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樂趣,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引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促進思維的發展。如讓學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師和學生一起玩摸身體左右的遊戲……這種“感受”是一種直接經驗,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入社會生活、學會生存所必備的本領。

巧設活動情境,體驗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情景化。如:讓學生找鄰居、讓學生上下樓梯。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鮮明的表象。

整節課都緊緊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較好地體現出了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篇六十一:一年級數學《左右》教學反思

新宇《左右》是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中的一個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的空間觀念,讓學生能夠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中的重點是教會學生認識左右,難點是體會左右的相對性。我在教學中的設計主要通過讓學生體驗左右,之後感悟左右,然後理解左右的相對性這幾個方面進行的。

一、在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體驗左右。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是在情境創設中,我用謎語的形式匯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和學生們緊緊圍繞謎底“手”進行初步體驗,通過找一找活動,讓學生體驗左右,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其實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

二.為了降低學生理解左右相對性的難度,我先通過活動讓學生感悟左右。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左右相對性的理解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單是教師口頭講述,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地困難。因此在講解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通過活動讓學生感悟左右,比如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說一說文具擺放的位置,自己動手擺一擺等讓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使之獲得切身的體會和理解。

三.讓學生在活動中娛樂,在娛樂中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是密切聯絡的,於是在理解左右的相對性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握手,站位置、模擬上下樓梯等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在娛樂中去體驗左右的相對性。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學習的效果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們基本能夠在活動中理解左右的相對性。但仍有少部分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沒能夠在活動中體驗和形成具體的方位及空間觀念。於是讓我意識到在課堂中必須給予學生一個發展的舞臺,給予他們一個發展的階段性,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學習左右的價值。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恰當的分配各層次知識學習的時間,不光要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知識的落實;要合理的安排教學的進度,尤其要注重細節的處理。而這些都是我沒有做好的。例如在時間的安排上,感悟左右用了大量的時間,於是在理解左右的相對性上時間就不是很充分,從而沒有很好的突出教學難點,使部分學生在理解上仍有困難。一些小的細節,例如在板書左右時應注重強調它們的書寫,這是我忽略的。此外還應該信任學生,給予他們充當小老師的機會,畢竟在課堂上,在有限的40分鐘裡,老師的力量是有限的,例如在擺一擺這一個環節中,完全可以把檢查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就可以節省許多時間。同時,在活動過程中,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思考、語言表達的能力,以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雙重教學目的。這些都是我需要學習和進步的地方。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通過很多老師對我的評課,讓我意識到自己和優秀教師之間存在著差距,存在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以及駕馭課堂的能力,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多觀察,多學習,遇到問題多請教,把課堂當做鍛鍊自己的一個平臺,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申明:本人保證以上資料屬於本人原創,任何版權糾紛由本人負責,未經本人或授權,不得轉載)

篇六十二:一年級數學《左右》教學反思

一年級數學《左右》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用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式,進行學習。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找出自身的“左”“右”

玩“摸一摸”的遊戲: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有耳朵、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左眼、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眼、……通過找出自身的“左”“右”進一步瞭解了左右的空間位置。 你的左邊是誰?你的右邊是誰?你左邊有幾個人?右邊有幾個人?從左數起你排在第幾個?從右數起你排在第幾個?

二、感悟左右的相對性

請同學右手我右手、左手握左手 來感悟左右的相對性。使學生明白了“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從而突出難點。

總之這節課是同學們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學習,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同學們學得輕鬆、學得比較紮實。

篇六十三:一年級數學《左右》教學反思

這一課是在學習了前後、上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領會“左右”的意義。所以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左右”這個中心,遵循一年級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中學習。如:聽口令做動作、學具操作、用眼觀察、動腦思考、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課上所有學生都爭著表演、體驗,每個學生都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教學本課難點“左右相對性”時,師生共同體會“方向相對,左右相反”,具有知識性、活動性和趣味性,成功的突破了教材的難點。

另外,我根據所教學這個班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認知水平,把“前、後、左、右”的綜合練習適當提前,在教學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