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敘事與案例撰寫(實用11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1篇《教育敘事與案例撰寫》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教育敘事與案例撰寫》相關的範文。

教育敘事與案例撰寫(實用11篇)

篇1:教育敘事案例

教育敘事案例精選兩則

(一)“老師,她睡著了!”

春天的孩子們下午上學來得格外早,午休的老師常常剛入睡就會被歡快的玩樂聲喚醒。那天下午,接近三十度的高溫讓人產生進入夏季的錯覺,這樣的天氣孩子們難道會不早早來到寬闊的操場盡情嬉戲嗎?

當我進入教室上第一節語文課時,孩子們剛剛結束操場上的奔跑、追逐、遊戲,即使看到老師也顧不了那麼多,有忙著開窗的,有拿本子當扇子直扇的,有呼哧呼哧直喘氣的,空氣裡似乎都蒸騰著孩子們身上的熱氣,直向我撲來。為了讓他們慢慢靜下心來,我決定先講一個故事,再上新課。於是選了《安徒生童話故事》的經典《拇指姑娘》開始娓娓講來,漸漸的,孩子們的目光隨著拇指姑娘一次次遭遇而專注起來,眼神充滿期待,正當大家聽得入神,一個聲音突然冒出來:“老師,她睡著了!”故事戛然中斷,所有的眼睛轉向第三組倒數第二個座位,趴在桌上睡臉對著大家的是一位女生,哦,是靜。上學期剛接這個班沒多久就記住她的名字了,雖然說話有些結巴,但總是高高舉起手那麼不懼怕發言的一個可愛女生。顯然,她真的睡熟了,七嘴八舌的驚叫和責怪都沒有驚醒她。我沒加思考,立刻舉起食指放在嘴邊,長長地、輕輕地“噓―了一聲,孩子們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頓時恢復了安靜,我說:“別吵醒她,雖然她聽不到老師講的故事了,但是也許她正在做著一個香甜神奇的夢呢!”於是接著講故事,偶爾一兩個孩子會悄悄轉頭望她一眼,但沒有人再去打擾她。

直到十分鐘過去,故事講完了,她也在不知不覺中醒來,孩子們不約而同、迫不及待地問她“你剛才做夢了嗎?”靜不假思索地點著頭說:“做了!”我問:“那你做了一個什麼夢?能講給同學們聽聽嗎?”這回她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一醒來就忘了剛才做的什麼夢了!”同學們一聽哈哈大笑,我也笑著說:“那就想起來的時候把它記清楚了,下次課前聽你講《神奇的夢》,如果你想聽《拇指姑娘》的故事,下課到老師這兒來,我把書借給你,自己去仔細讀,好嗎?”

下課後,她異常小心地從我這兒捧著書回到座位去了,就像捧著一件寶貝似的。

(二)傾聽孩子的詩聆聽孩子的心

對這學期新接手的班級,我在習作課前每次都安排十分鐘左右的講故事或讀兒歌內容。經過幾個月的`接觸,我發現孩子們求知慾特別強,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尤其對聽童話故事和朗讀兒歌,興趣極濃。可能由於地處城鄉結合部的特殊生長環境,以及家庭教育資源的缺乏,他們思想特別單純,心地也特別善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

今天下午的一節課,我原先準備先帶他們讀兒歌《歡迎小雨點》,再指導第四單元的學寫對話。沒想到,孩子們那麼興味盎然地朗誦著我抄在小黑板上的兒歌,讀到動情處,還加上了動作,表情那麼自然而豐富,似乎完全融入到小雨點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世界中去了。

我靈機一動,又一次改變了接下去該進行的教學內容與環節,為什麼非要把孩子們拉回到和這美好的此情此境毫不相干的生硬的習作內容上去呢?我順勢提出:“你們知道,這大自然中還有誰這麼喜歡小雨點,特別歡迎小雨點呢?”問題打開了孩子們的思路,看著他們眨巴的眼睛,爭先恐後高舉的小手,聽到他們由眼前的文字生髮出無拘無束的聯想與想象,我繼續啟發:“你們都猜猜,這些可愛的小朋友啊,小動物啊,小花小樹苗小浪花啊,他們都準備了什麼禮物,什麼節目來熱情地歡迎小雨點,等待小雨點呢?”這回,孩子們想的說的就更有趣了,這不就是詩嗎?我也興奮地不時鼓勵他們,有時還給他們的話加上原詩中的“來一點”作引子,漸漸的,孩子們自己會引用了,有的還連說幾個小節。雖然還顯稚嫩,話語還不夠凝練準確,可這是孩子們第一次自己作詩,這詩是他們心中所想,口中想說。看得出,孩子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當詩人的體驗,多新鮮啊,多有趣啊,“你們看,我們也會寫詩啦,我們也當了一回詩人啦!”於是,趁著孩子們創作的慾望和興趣還在繼續,我請孩子們拿出筆記錄下自己的詩句,並給自己的詩起個題目,題目下寫上詩人(自己)的大名。

下課前,多數孩子已經至少寫了八小節,我請想讀的孩子先朗誦自己的詩,居然不曾發現有哪個孩子不好意思,都是那麼大膽而灑脫。原來,每個孩子天生就是詩人,於是,有了以下詩句深深映入我的腦海,

來一點,

不要太多,

來一點,

不要太少。

來一點,

種子鑽出泥土等。

來一點,

莊稼長出秧苗等。

來一點,

小草冒出地面等。

來一點,

洋槐開了花等。

來一點,

向日葵搖擺起笑臉等。

來一點,

白楊伸直了懶腰等。

來一點,

沙漠裡的生命都在等。

來一點,

小魚探出腦袋等。

來一點,

小蝌蚪找著媽媽等。

來一點,

蜜蜂採來花蜜等。

來一點,

蝴蝶翩翩起舞等。

來一點,

黃鸝站在枝頭唱著歌等。

來一點,

浪花露出了潔白的牙齒。

來一點。

喇叭花奏起了音樂。

來一點,

太陽躲進了雲

朵。

來一點,

小朋友撐起了花傘。

來一點,

農民伯伯笑出了眼淚。

“那麼,你們想對可愛的小雨點說些什麼呢?”原以為,孩子會在最後來幾句感謝小雨點的詩句,可孩子的心又一次給了我出乎意料的驚喜

世間萬物都喜愛的小雨點啊,

可愛的小雨點,

你多麼快樂啊!

你多麼幸福啊!

原來,在孩子心中。小雨點在滋潤世間萬物的同時,自己更從中得到了快樂和幸福!這樸素的真理居然不需我們去啟發和引導,這麼自然地流淌在孩子的心裡、詩裡。對孩子來說,也許一次做詩人的美好經歷會永久留駐在他的記憶,對我來說,每節課都可以、也應該成為一次次極好的教育契機,因為這是一張張等待著去構思、著色、描繪出絢麗色彩的純潔的白紙,讓孩子的詩心在其中充鼐,讓孩子的詩性在其中根植,讓孩子的童年更加充滿詩意……一名語文老師到底要給孩子們什麼,我豁然開朗

篇2:教育敘事案例

耐心等待,守候花開的幸福

南京市江浦實驗國小毛靜

案例背景

在我心中,每個孩子都是一朵會開的花,或遲或早,或長或短;或迎風招展,瀟瀟灑灑;或含苞欲放,羞羞答答……需要我們用愛去呵護。尤其是孩子犯錯誤時,更需要我們懷有一顆愛心,耐心地等待,送一縷陽光溫暖他們,化一絲春風愛撫他們,就一定會聽到世界上最美的聲音――花開的聲音!

案例描述

1.跳繩**

記得那是一個冬日的午後,我正坐在辦公室裡批改作業,門突然被推開了,只見吳夢已哭成了小淚人,“怎麼啦?誰欺負你的,快告訴老師。”她傷心地哭著說:“我今天剛帶來的跳繩不見了,這是我南京的大姑新幫我買的……”我忙問:“是什麼樣兒的?什麼時候不見的?”和她同來的同桌連聲說:“她的跳繩可漂亮了,還是帶計數器的,早上第四節體育課時,我和她還在一起比賽的。可中午到校後,就不見了。”“你把它放在什麼地方啦,會不會帶回家了啊?”“沒有,我放學時就把它放在了抽屜裡,我想下午來的時候再跳。”

那我們快去班裡找找,說不定放在角落裡沒發現呢?於是,我來到教室發動全班孩子,對大家說:“你們見過吳夢那根漂亮的跳繩嗎?”同學們都嘰嘰喳喳地說見過。“吳夢想把跳繩借給大家玩,可是忘了把跳繩放在哪兒了,你們能幫忙找找嗎?”全班孩子一起找遍了教室的每個角落――但令人失望的是……沒找到。看來不得不承認:是有人喜歡上了這根跳繩,把它悄悄“借”走了。

2.出謀劃策

怎麼辦?望著一張張天真可愛的小臉蛋,我實在找不出懷疑的物件。還是等等吧!興許跳繩能自己出現呢!回到辦公室,其他老師幫忙出謀劃策:“你一個一個地仔細觀察,也可讓孩子互相觀察,

篇3: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常言道:“嚴師出高徒”本著這一原則,我從教開始,在課堂上以嚴厲著稱,上課從不露笑容,因此學生十分怕我。有一天,我所教班級的語文老師給我看了一篇學生作文,文中提到了我上的一節課,孩子在作文中說了一句話:“我終於看到數學老師笑了,他笑起來其實很帥。”孩子的作文讓我回憶起他所說的這節課。當時是一位上課遲到了,按照我對遲到的規定,他可以給學生講一個笑話或者長一首歌以示道歉。而這個五音不全的遲到的學生,不知什麼原因他選擇了唱歌。因為本身唱歌就跑調,再加上有些害怕,當他開始顫顫巍巍唱歌時,我和其他學生馬上被他唱得暈頭轉向找不到北,根本不知道他唱得是什麼。但是學生們怕我批評課堂亂,因而大家都極力忍住不笑。唱了幾句以後,這個學生越唱越不害怕,而且發現我們被他唱暈之後,索性放聲高歌起來。學生們再也忍不住了,樂得東倒西歪,我終於也沒能忍住,笑了。等他唱完之後,我對他說:“希望你下次換個場合讓我們欣賞你的歌聲。”這個學生也當眾表示以後不會再遲到。正式上課後,這節課一直是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教學效果非常好。

事後我不斷反思:同樣是一節課,板著臉,學生心情緊張,教學效果不見得就好是一節課;微笑著,讓學生身處愉悅氛圍,高高興興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好也是一節課,我為什麼不選擇後者呢?自此之後,我轉變了教學風格,微笑著去面對我的學生,學生們也以他們的好學呼應著我的工作。當然,教學中該有的嚴厲還是需要的,學生們大多也能理解並接受老師的管理。

教學風格的轉變帶來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我的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沒想到一件小事竟使我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作為老師,一定要記得:不要小瞧學生,學生身上同樣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使學生成長,也使老師成長。諸如許多事情證明只有用一顆善良寬厚、真摯熱誠的心包容學生,才能化幹弋為玉帛,讓學生在老師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自我以省、心悅誠服,而教育學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這就需要足夠的耐心,在平時的工作中細心觀察,發現了學生的錯誤,坦誠地和他交流,學生是能夠接受的。例如我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叫王工程,平時上課下課很愛調皮搗蛋,上課時不是身子動過來扭過去,就是嘴巴說個不停。

第一次找他談話,他就很直爽的告訴我,他也想好好學習,但就是坐不住。這時,我知道要提高他的成績,首要的是解決他的思想問題,改變他的壞習慣。但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和習慣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於是,我耐下性子多次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方法、找對策,只要他犯了錯誤,我就根據問題來針對性的解決。次數多了之後,他也被我的誠心所感動,努力嘗試改變壞習慣。後來,他基本能做到和老師積極配合上好課了。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三尺講臺,道不盡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寫不完人生風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我想我們還真的得反思自己:看問題是否客觀?是否辯證?是否簡單化了?事物都有兩面性,沒有哪一種教育方式是萬能的,有利就有弊!有時候我們還真得向我們的老祖宗學習,走“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客觀理性!教無定法,只要是合適的,有效的都是好方法。不是流行的就是最好的。

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猶在耳。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師身上所擔負的責任,這責任就是點亮學生心中的燈。同時也深深的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師的光榮,作為一位人民教師,只有愛自己的學生,像愛自己的孩子,盡情欣賞學生的創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而作為一位二十一世紀的人民教師,只有勇於進取,不斷創新,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培養更多的現代話棟樑之才,取得更大的成就。

篇4: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教育敘事故事案例三則

【案例一】:報刊亭的故事

一天下午的點心時間,先吃完水果的孩子自己取書進行自選閱讀。五分鐘後,只聽到一連串興奮的、高亢的聲音響起:“賣報啦!賣報啦!”我聞聲尋去,宣宣正左手抱著一疊故事書,右手揚起一本,在教室裡邊走邊叫喊。也許是受了她的感染,陸續地有景琦、舟舟、星運等一大批孩子加入到“賣報”的隊伍中,並且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由室內發展到了室外。孩子們似乎沉浸在這種叫賣的新奇與興奮之中。

自我對話:沒想到預設的閱讀活動成為了一個孩子發起、全班孩子參與的叫賣活動。我深知,孩子自發的活動往往能反映 出孩子的興趣點,但這是有價值的興趣 還是他們的“三分鐘熱情”呢?我決定先不著急做判斷,而是繼續關注下去――報刊亭前傳二看到老師在關注他們的活動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我要賣報紙!我要賣報紙!”我順勢問到:“賣報的人 在哪裡賣報呢?”“那個房子裡。”“有的在路上。”於是我有了帶孩子們去直觀感受報刊亭的想法,想看看他們除了對賣報人以外還能關注到什麼。來到報刊亭,孩子們的興趣發生了變化,他們躍躍欲試,都想親自去買報。“報刊亭裡有一個賣報的人,他是老闆。”“裡面賣報紙,還有奧特曼書。”“老師,我還發現了電話!”“好多報紙啊!”“我要買報紙。”“不行,你沒有錢,要兩塊錢的。”

聽到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後,我拿出了錢,讓孩子們自己去買一份報紙或書。孩子們買了媽媽喜歡看的《新女報》、自己喜歡的《奧特曼》,心滿意足地告別了賣報的爺爺。

回到教室,他們興奮地說:“老師,我還想買報紙。”“我想當老闆。”“老師,我還沒有買呢。”自我對話:孩子的活動不會長時間停留在一種狀態下,由於有粗淺的生活經驗,因此孩子對這種有角色任務的活動顯得特別投入,並且在真實的情景中喚起了他們對另外一個角色――“買報人”的扮演興趣。看著孩子們呈現出對買賣報紙濃厚的興趣,作為支持者,我應該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空間、更充裕的時間來支援他們,滿足他們對成人世界的好奇與渴望。於是,我們有了開闢“寶寶報刊亭”的想法。

【案例二】:編輯部的成立

一段時間後,報刊亭前漸漸冷落了起來,僅僅是“買、賣”的簡單重複。怎樣讓活動發展下去呢?在書和報紙逐漸被損壞後,於是我想到開展“報紙和書從哪裡來”的討論,引發幼兒從珍惜圖書到自制圖書。

“是工人叔叔做出來的。”

“上面有圖案和字。”

“我也想做書。”

經過一番討論,我與孩子們定出了做書的一套程式:“書是這樣做出來的”――剪刀:剪下圖畫――用膠水貼上――說出這個故事――請老師用筆記錄(小朋友可以自己添畫)――一本書完成了。

家長也加入到“編輯部”的製作當中來,將自己孩子的成長故事製作得非常精緻:《降落人問的天使――琦琦》《動物園遊記》《初來重慶》等等。孩子們對自己的故事更加愛看了,他們分享、交流著,其樂無窮。

自我對話:當需要得到滿足時,我們不會再有激情,只有不斷引發新的願望,才有繼續下去的動力。辦“編輯部”,自己製作圖書,是孩子們活動新的興趣點。做書過程中能使用剪刀、膠水、紙、彩筆,又能任憑他們自由想象、毫無約束地述說,大大滿足了他們的需要。

【案例三】:我想和你在一起

故事一:“讓我玩一會兒好嗎?”

活動區活動開始了,曾治銘慢悠悠地走到表演區邊,拿起兩個木偶擺弄了兩下。王淼立刻大聲制止:“你出去,這裡已經有6個人了!”銘銘很聽話地放好木偶,來到語言區對溫皓剛說了一句:“我可以看你的書嗎?”皓皓立刻用手掩住書說:“不要你看!”銘銘又識趣地到了工具區,拿起別人不用的工具敲打起來。可沒敲幾下,張耀文從身後掰開他的肩膀不滿地說:這是我的地方,你不要在這裡。”銘銘有些無奈了,他圍著區角來回轉了幾圈,走到兩個正在玩跳棋的小朋友身邊,很小心地問:“讓我玩一會兒好嗎?…不行。”他提高聲音說:“我下回給你們玩具,我保證!”玩棋的尹恆遠答應了。他和曾冠樺“吩咐”銘銘用黑棋,並“指揮”他跳到他們指定的位置。他剛跳了兩下,遠遠和樺樺拿過他的棋子高興地說:“你輸啦!你輸啦!”銘銘委屈地說:“我還沒走幾下呢。”

第二天玩活動區時,銘銘一個人在建築區玩著。不時有一些小朋友到他身旁的工具箱取用一些螺絲刀、錘子等工具。廖柯然拿起一個扳手自言自語地說:這是什麼喲?”銘銘湊過去說:“這是扳手。”他突然想起什麼似的說:“我來賣給你吧。”“好哇,多少錢?”“3塊。”說完,廖柯然假裝拿出錢的樣子,兩人交換了扳手和“錢”。銘銘興奮地搬來了椅子坐在工具箱旁,挽著手說:“我是老闆,快來買工具喲!”他的“叫賣聲”吸引了幾個小朋友的注意。不一會兒時間,-陸續有幾個小朋友都跑來高興地“買”走了不少東西。銘銘抽空又找來一個小毛刷,賣力地在工具箱上刷來刷去。我問:“你用毛刷刷什麼呢?”他邊刷邊回答:“我要打掃乾淨呀,大家才會又來買。”

分析與思考:

1.銘銘是這學期才從廈門轉到班裡來的。活動區開始的最初階段,其他孩子雖然不太接納他,但他卻有很強的'與同伴交流的慾望,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他巧妙地利用了小朋友對角色遊戲感興趣的特點,扮演“老闆”的角色,玩起了“老闆賣工具”的遊戲。顯然孩子已經懂得運用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了.

2.這一情境對我的觸動非常大。當我正在考慮用什麼樣的方式幫助銘銘儘快讓集體接納他時,銘銘已經運用了自己的策略解決問題。這讓我感受到孩子也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讓我更加想了解其他孩子是怎樣介入群體活動的。他們在介入時會有哪些表現,會使用哪些策略,哪些策略是有效的?我試圖找到影響兒童介入群體活動中的因素和特點。

故事二:“老師,他們不讓我玩!”

尹恆遠徑直走到兩個正在看迷宮書的小朋友身後.從他倆背後湊過頭,用身體擠進去宣佈:“我來看書了!,兩個小朋友很不滿地說:“我們在看,你等一會兒嘛。”尹恆遠不屑地離開,又快速來到正在玩積木的劉欣航面前,搶下杭杭搭房子用的積木玩起來。杭杭立刻大聲制止:“不要拿我的玩具!”遠遠滿臉不悅地指著小朋友的方向對我說:“老師,他們不讓我玩!我解釋道:“他們不是不讓你玩,是覺得你有些事情做得不太對,你自己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尹恆遠睜著大眼睛看著我,沒有說話。我又說:“你看看有沒有其他小朋友需要你加入的,但是要注意好好說話。”遠遠受到了啟發,走到正在玩膠泥的晨晨身邊說:“你只做了一條毛毛蟲呀,我也做一個,讓它們兩個在草地上打滾好不好?”晨晨一聽,立刻高興地同意了,兩人開心地玩了起來。

分析與思考:

1.尹恆遠的介入經歷了用身體“擠”,被人拒絕後的“不屑”,不經別人同意的“搶”,到滿臉不悅地“告狀”.他的介入方式是主動的,但卻是負性的、無效的介入。他用告狀的方式主動與老師互動。我注意到我班約有5名孩子在介入遇到困難時,都是用向老師告狀或求助的方法,期待老師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2.針對尹恆遠好動、聰明、腦子靈活的特點,我認為運用語言啟發的方式已經能達到目的。同時我更想了解其他孩子的介入策略,尋找他們介入活動時的其他方法。

故事三:“我要昕你講故事。”

語言區的幾個小朋友正聚在一起看一本迷宮書。冉聆言在他們身後走來走去,不時伸長脖子也想看書,但始終看不到。他停在原地愣了一下,轉身另外拿了一本書,故意放到不遠的桌子上,大聲地讀起故事來。一旁的張耀文聽見了,很有興趣地湊過來。不一會兒,好幾個看迷宮書的小朋友都被他吸引了過來。他們邊說著“我要聽你講故事。;邊迅速地組成了一個一J、圈子把他圍了起來j冉聆言講得更帶勁了,不時變換語氣,模仿角色的對話。隨著情節的不同,他的小臉時而舒展,時而緊繃,兩手也配合內容揮舞著。而朋友們也聽得特別帶勁,時而大笑,時而耳語。

篇5: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XX是責任心強,辦事公正,品學兼優,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活動能力,易於他人溝通的`學生。

有一天,XX同學的爺爺奶奶來到學校的門衛室給我打電話,希望我能到校門外,說有急事要與我商量,我禮貌的邀請二位老人來辦公室坐坐,可是他們執意不肯,於是,我急忙跑下樓,在校門口,見到了XX同學的爺爺奶奶。

還沒等我開口稱呼,奶奶就迫不及待的上前拉著我的手說:“高老師啊,你幫幫我們老兩口吧,可怎麼辦呢?”,我一頭霧水“怎麼了?出什麼事了?”我急忙問。爺爺說:“我跟你說吧,高老師,我孫子XX,他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很忙,XX從小就跟著我們,我們也很慣著他,孩子從小就特懂事,聽話,學習也不用我們操心,為人處事呀,和同學朋友交往啊,高老師,你教他,不是我吹噓我孫子,我孫子真的很優秀;可就有一樣,真是難死我們倆了,到現在孩子還不會使用筷子,勺子用的還勉強,原來孩子小,不怎麼願意吃飯,我和他奶奶,就喂他,一直喂到上七年級,現在八年級了,孩子大了,自尊心越來越強,他不讓我們餵了,可是他不會用筷子,吃飯時不怎麼夾菜,寧可光吃米飯,也不讓我們幫著夾,更別說餵了。這不吃菜,營養怎麼跟的上啊,我們真是著急啊,可是我們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只有高老師你能幫我們了,噢,對了,我們來找你,可千萬不能讓XX知道了,我孫子的自尊心太強了,大了,好面子了,這要讓同學知道了,他會受不了的。”

聽完了老人的敘述,說實話確實讓我很驚訝,我擔任班主任工作近十年了,第一回碰到這樣的事:學生上八年級了,還不會用筷子,吃飯不能夠自立,不能自信面對。

我答應了老人的請求,我要幫助兩位老人,更重要的是幫助XX同學,送走老人後,我邊走邊想,怎麼辦――?怎麼才能既幫他又不讓他知道呢?

第二天早上,我為家人磨豆漿時,突然想到了:比賽用筷子夾豆子!

八年級的學生喜歡參與,喜歡玩,可是難度會不會太大呢?對了,我選擇3種道具:大粒花生,小粒花生,黃豆。在班會課上我與同學們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將來同學們都得長大,上高中或大學時要離開父母,和自己的同學生活在一起,怎樣讓自己在群居生活中過得更好,又不失風範呢?同學們馬上好奇的、瞪大眼睛聽我的下文。“首先就要學會快速吃飯!”這時,同學們馬上活躍起來,“我搶”,“把盤子端過來”――還有同學說“我不跟他們一起吃。”――聽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回答,我說:“同學們,你們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員,做任何事,我們都要融入到集體中去,不能逃避,要積極的面對。”搶、不跟他們一起“不能說不是辦法,可是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是好辦法嗎?總這樣的話,誰還會成為你的朋友呢?”同學們皺著眉頭,不說話了。“我來說一個辦法,大家判斷是不是好辦法”,同學們的精神頭馬上來了,“快速吃飯不是讓大家狼吞虎嚥,而是讓我們自己在吃飯時迅速的夾起我們想吃的菜,讓我們省去夾菜的時間,吃的文明些,不讓他們認為我們好像沒吃過飯似的,怎麼樣大家同意嗎?”“同意!”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那我們做個遊戲吧,但是是有勝負的遊戲,行嗎?”“行!”同學們興奮的大聲喊出來。

請聽好遊戲規則:時間是30天后的第一個班會課,要求班級所有學生參加,咱們班41人,每七個人一組,分成六個組。有一組6人,如果大家不嫌棄的話帶上我一個(同學們高興的歡呼),組員以抽籤決定,但是前提:不準互相埋怨,如有發現就給改組減分。遊戲方式:第一輪夾大粒花生,第二輪夾小粒花生,第三輪夾黃豆。(給學生看一下道具)為了防止同學們在夾的過程中,著急,作弊,所以每組要每一輪出一名學生去監察下一組的學生,但是在下一輪比賽時起監察作用的學生就得更換。

比如:第一輪1組A監察2組,2組B監察3組,以此類推直到6組F監察1組,到第二輪時A—F這6名同學就要去參賽,更換令6名同學。我已經將1—42號分別寫在紙條上,並做成紙球,從1號開始,每7個號碼一組,我也參與抽籤。好久沒給同學們創造遊戲的機會了,這次學生真是相當興奮了,其中包括XX同學,30天的時間足夠同學們準備了。而且,XX同學是一個集體榮譽感極強的學生,是一名十分好強的學生,有了任務後很積極面對的。我相信對他來講,這是不尋常30天。

30天過得真快,在這期間XX的爺爺奶奶打電話給我,告訴我,XX在家裡努力的練習,每頓飯都要有油炸花生米,利用吃飯的時間練習,開始的時候有些費力,可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已經很是熟練了。我們的比賽如期進行了,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最重要的是同學們使用筷子的技巧都增強了,我相信將來真的長大,離開父母了,在吃飯上父母少了一絲擔憂,不必擔心自己的孩子“搶”不著菜吃了。

學習是有節奏的,該玩的時候不要強迫學生學習。一個活動可以解決一個同學的大問題,同時也是鍛鍊全體學生能力的大問題,班級的凝聚力增強了,和諧的氛圍越來越濃烈了,學生學習的環境自然就會越來越好。當班主任很累,事情很多,很操心,有時還會很煩心,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當你走上講臺,看到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當你看到你的學生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轉變,解決了家庭的難題;當你被學生圍著快樂的談笑,當家長打電話來告訴你孩子變了,變得懂事聽話了……那快樂是從心裡往外湧的。

篇6: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音樂本身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隨著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孩子們從小掌握一種或幾種樂器技能已是社會家長迫切的要求,能為孩子提供發展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機會。青少年活動中心是學校教育的補充,課堂教學的延伸。作為活動中心絃樂教師,我有責任有義務教好每一個學生。下面是我在實際教學中的一個小故事。

音樂源於生活、表現生活。從兒童心理髮展的認知特點看,他們對與生活有關的事物感知得較為清晰。我在課堂教學生活中,啟發學生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運用多種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手法進行教學,通過師生之間平等互動與交流,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在生活與音樂之間架起一座興趣之橋,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逐步獲得感受與鑑賞、表現、創造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和素養,我的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目標,以至提高音樂素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良好的試唱習慣是學好樂器的前提,每一節培訓課我都先教會樂理知識再試唱,然後進行示範練習,最後與學生齊練,放手讓學生自己練習發現錯誤及時糾正。這樣,感受能力與鑑賞能力的形成,對於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塑造美的心靈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中,我從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出發,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鑑賞音樂的經驗,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真心鑑賞音樂,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特的感受與見解,調動多個感知通道,交流互動,昇華情感,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創造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回首幾年課改之路,充滿欣喜,滿載收穫,細細想來這一路的欣喜和收穫還源於那一段段令人回味的教學故事。

那堂小提琴課,我站在教室門口,面帶笑容把孩子們迎了進來。教材第一單元“有趣的聲音世界”,從“尋找聲音——模仿聲音——創造聲音——利用聲音表現情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地完成對聲音的初步探索。要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有趣的聲音世界,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先說一個關於“耳朵”的謎語,啟發學生用耳朵仔細聽辨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說一說,然後教師會將學生所傾聽到的聲音進行分類,城市的、森林的、鄉村的等等,最後學習一首小提琴曲《大雨和小雨》。當我進行到讓學生說說所聽到的聲音的時候,學生們不拘謹,把前面說的這些聲音歸類後,播放了事先準備好的課件。一條馬路上有摩托車、警車、救護車、小轎車、公交車,上空還有一架直升飛機。用滑鼠點選物體會發出相應的聲音,學生們看得非常專注。我正要點選下一組聲音,這時,一個男孩說:“老師,我可以給這幅圖編個故事。”我本來沒有設計這個環節,但是我沒有攔住他,對他說:“那就試試吧。”小男孩說:“一天爸爸騎摩托車上班,在路上突然聽到一聲急剎車的聲音,看到一輛小轎車撞到了一輛大客車,道路馬上就堵車了,在空中巡邏的警察看到了,趕快撥打110,警察到了又通知醫院,救護車來了之後把受傷的人送到了醫院,不一會兒道路就通暢了。”小男孩連說帶表演,其他小朋友好像受到這個男孩的啟發,紛紛要把以下的幾組聲音串成故事。

我立即決定改變剩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聽聲音編小故事。雖然有時他們的語言還不是很通順,內容也顯得簡單,但是孩子們說得很帶勁,最後我總結:“小朋友們,正是這些奇妙的有趣的聲音,使我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那麼你帶著剛才的感受把曲子拉一遍,孩子入情入境,很快的掌握了這首曲子。

這種上課形式已經成為我的教學模式,無論吉他課還是小提琴課,教孩子的每一課我這節課雖然已成為過去,但是卻留給我深深地思索,我慶幸自己的幡然醒悟,對音樂的體驗怎麼會那麼深刻,感謝那一剎那的清醒,在不經意中創設了寬鬆、活潑的氛圍,以民主的態度、輕鬆的語言,指導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放手給學生一個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創造,沒有固定的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學生們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創造,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十分有利。創造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是發揮學生想象力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於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記住那節充滿情趣、歡樂的音樂課。從此,這樣上課已經成為我的教學習慣,無論吉他課還是小提琴課,孩子們每一課都在寬鬆愉悅中獲取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以前我認為當教師光榮,但是辛苦;現在我認為做一名教師辛苦,但是幸福,每天我都在思索與行動中編織一個個美妙的故事。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能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如聽)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感受與鑑賞音樂時,教師可根據國小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好動、願意自我表現的心理特徵,邊聽邊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使他們好動的心理得到滿足,同時鼓勵與表揚激發學生多練,真正喜歡上這門樂器。其能。使學生對樂器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我們相信:只要我不斷探索,總結經驗,不斷加強自身業務學習,注重教學實際的生動性和實效性,我的絃樂教學一定會錦上添花。路,越走越寬;桃李芬芳。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音樂人才,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前景也一定會更加美好。

篇7: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教育敘事故事案例三則

分析與思考:

冉聆言既沒有向老師求助,也沒有被動等待或者迎合同伴,而是發揮自己講故事的特長,吸引了同伴的注意,讓同伴主動加入自己的活動。我發現還有大約4名幼兒採取了與此相似的介入方法,都沒有要求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他們的行為使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是活動的主體,他們不僅知道想辦法,而且懂得運用有效的辦法達到自己參與活動的目的。

反思與啟示:

1.作為成人,特別是教育者,的確應該非常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知識經驗、操作技能等顯性方面。但當我們嘗試著改變,也許會發現新的東西。當我沉下心來關注到孩子們運用各自的策略,千方百計地想介入同伴活動;當我看到他們解決困難後滿足而欣喜的表情時,我發現他們的生活是那樣有趣而多彩,他們也有那麼多“心眼”和想法。我強烈地感受到,孩子,才是活動的主人。

2.通過對案例的統計分析,我發現孩子介入活動的特點有以下幾類:

介入方式介入片段

幼兒自主介入

教師指導方式

表現形式

幼兒策略

效果

鏡頭一

扮演老闆,賣工具

角色扮演

有效

鏡頭二

擠、不屑、搶、無所事事

向老師告狀

無效

語言

鏡頭三

發楞、故意講故事

發揮特長

有效

3.通過對全班幼兒介入特點的統葉分析,找將扳子介入活動的共同特點總結如下(按幼兒介入方式採用的人數排序):

介入方式

介入方式採用人次

介入效果

角色扮演

6名

氣氛活躍,效果好

商量、提建議

5名

生生互動,效果好

求助

向同伴求助

4名

同伴互助,效果較好

向老師求助或告狀

4名

師幼互動,效果較好

發揮特長

3名

主動介入,效果好

迎合同伴

2名

效果一般

等待

2名

效果一般

獨自傷心

1名

效果一般

生氣發脾氣

1名

效果不好

爭搶

1名

效果不好

放棄

1名

4.教師指導方式的反思。在此之前,我還滿足於自己在活動區活動中的指導作用。但當我看到孩子們在區域內的種種真實表現時,我認識到,自己以前的指導對孩子干預過細,包辦過多,孩子大都按照一個模式走,沒有發揮自己能力的機會。活動區好比小社會。當孩子們在其中玩耍、相互交往時,老師所要做的是根據幼兒需要,更開放、更整合地指導,更多的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體驗,去嘗試。

篇8: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於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於毀壞一個學生;愛一個學生,不僅要關愛他,有了缺點、問題教師更應該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幫助他,關心他。使之最終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我們班的張贇,因為天生性格犟,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在加上缺乏教育,使他養成了學習習慣不好,成績也很差,考試成績和班裡同學相差二、三十分。考試經常不及格,英語就考幾分。平時也他很貪玩,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時和別人發生矛盾了,本來是自己的錯,可是他怎麼都不承認是自己的錯,老師的教育也不聽,甚至和老師對著幹,不把老師放在眼裡,動不動那自殺來嚇唬老師,面對這種情況。我真覺得這樣的學生難教育啊,就叫來了家長,家長雖然配合老師管教,可是開始他怎麼都不聽,最後他爸爸把他帶回了家,說不讓讀書了,在家呆一段時間後,聽說也經常和家裡人發生矛盾,又過了一段時間,我想他在家可能也比較寂寞,我就去找他了,見到了我開始也有點不好意思,在我的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他有點認識到自己有錯了,於是就開始說,老師我要和你去上學,你能接受我嗎?我說只要你願意改好,老師當然願意了。事後他很感激我,說要不是老師你,我就不能讀書了,來到學校後,我也主動的接近他,發現問題,就用很和藹的口氣告訴他,讓他改正,。通過我的慢慢的說服教育,他對作業很認真並能及時地完成。一旦我發現他的作業有錯就及時地進行了輔導,他說老師你對我這麼好,我以後一定好好學習,改掉以前的壞毛病,將來有考上好的學校,工作了,我一定報達你,如果這樣,那我們以後永遠是好朋友,又過了一段時間,班裡的同學都說:“張贇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作業認真完成,見到那個老師都很有禮貌”。高爾基也曾經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他遠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得到老師的關愛,是每個孩子的心願,。他的改變讓我覺得搞教育並不是什麼難事,看你可願意付出,孩子總歸是孩子,有可塑性,只要你付出愛,再壞的孩子都能改好。

我以後會一如既往的熱愛自己事業,關心每個孩子的成長,鼓勵、鞭策孩子,大大推動了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有感: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作為老師,應該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煥發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廢。孩子千差萬別、各不相同,有的一點就通,有的死鑽牛角尖,那時,教師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幫助他們,忌怒忌燥,否則將會事與願違。俗語說:“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學生的轉化也是如此,而此時的教師就必須有“滴水穿石”的恆心了

篇9: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這節語文課的主題是《心聲》,這是一篇小說,也是一篇講讀課文。今天是這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會考”常常考小說的閱讀,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只習慣於平鋪直敘地敘事,不會描寫人物,所以,在備課時我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和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上。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第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第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

這節課從“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開始。我提問後,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小說的三要素是:環境、情節、人物。”

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我要求學生將“三要素”齊讀一遍。現在回憶起來,這個環節很值得回味。按說,螢幕上已經很清楚地出現了“小說的三要素”,我為什麼還要學生將螢幕上的“三要素”齊讀一遍呢?從國小到中學,老師好像經常會使用這種方法,只是到了大學的教室裡,這種方法才比較少用。為什麼這個方法只在中國小常用,而大學少用呢?

這個環節使我想到的是:我們做教師的總是有一些很日常的、很細節的教學方式,這些日常的、細節的教學方式普遍流行於國小的課堂或中學的課堂,但做老師的好像較少考慮其中有些教學方式是否應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變。尤其當某種教學方式是具有較強的控制性、強制性時,做教師的是否應該逐步減少這種控制性較強的“保姆”式的教學方式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由於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因此在後續的教學中我開始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增加了一些開放性較強的問題。

對這個環節我覺得有些遺憾。接下來的重點是讓學生領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我問學生:我們以前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有哪些呢?有學生說“肖像描寫”、“語言描寫”,有學生說“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另外有學生補充說“心理描寫”。

學生回答的這些“人物描寫方法”與我備課時所設計的內容是吻合的。我在製作

PPT(Power-point)時,已經寫出這幾種方法。我點選滑鼠,螢幕上迅速出現“描寫方法: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等”。

當螢幕上出現這些“人物描寫方法”時,我忽然感到有些彆扭。在學生的答案與我的設計吻合時,要是不滿足於“正中下懷” 的感覺,不用PPT整體地投放出來,而是邊聽學生說,邊用鍵盤記錄學生的意見,那樣的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按照備課時的教學設計,提出“人物描寫的方法”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心聲》這篇小說的刻畫人物方法。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螢幕上投影出來的幾個問題:小說的主人公是誰?李京京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小說是怎樣刻畫他的?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說說嗎?

學生開始“討論”後,我走下講臺在學生的課桌間穿行。我很想知道他們在“討論”什麼。偶爾有學生問我問題,我儘可能地作一些簡短的啟發。

上完這一節課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究竟應該放在什麼地方?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和“理解主人公純潔善良、關愛他人的情感”,但實際上我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上,主要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刻畫人物心理的”、“哪些句子說明了這個心理”等等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按照以往的經驗,這些方法和技巧是以後的考試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從升學考試的指揮棒來看,注重方法、技能的傳授和指導顯然對學生“應考”是有利的。對於一個老師尤其是國中三年級的老師來說,把教學的重點放在“應考”技巧和方法上,也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的困惑是,像《心聲》這麼一篇經典性的兒童小說,它奉獻給讀者的難道僅僅只是作者描寫人物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嗎?像這麼一節語文課,究竟應該注重情感體驗,還是方法訓練呢?如果真要引導學生“體驗情感”,這節課的很多環節都需要改變。

教學反思 教育反思: 語文課堂的感動從哪裡來

2000年起,中央電視臺連續11年推出了《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評選,給中國大地掀起了一陣陣感動的熱潮。全國各地上上下下相繼推出了《感動××》的評選,感動的人和事走進千家萬戶,感動的聲音不絕於耳!

這股強勁的“感動之風”也吹進了我們的語文課堂,凡是有點感動的課文,或者課文中有感動的人和事,敏感的語文老師總要問問學生:哪些地方(語句)讓你感動了?於是學生鑽入課文,尋找感動的地方,劃出感動的語句,接著交流感動的理由,而後讀出感動的句段。“感動”成了語文課堂裡的“流行歌曲”。

在這和平安逸的年代,我們的孩子的確遠離了感動,有的孩子不知感動為何物,許多令老一輩感動的人和事,我們的孩子卻感動不起來。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喚醒孩子們的感動,一個不會感動的人一定是個不完整的人。語文學科有著先天的感動條件,有著眾多的感動因素,語文課不讓學生感動,還有什麼課能讓學生感動呢?

孩子們失落了感動,我們總想幫助孩子拾起感動,讓我們的孩子真正學會感動。順著這股感動的潮流,語文老師不由自主地成了“弄潮兒”,也試圖讓孩子們在語文課中感動一回,一回不夠再感動第二回、第三回,彷彿我們的語文課成了“感動課”,沒有感動彷彿就不是真正的語文課。

語文課的人文特色不可或缺,特別是在公開課裡,人文資源的開發利用成了語文課的一大“亮”點,文化的,精神的,思想的,人性的內容給語文課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得語文教學的風格與流派異彩紛呈。有的老師為了追求“人文”,以為“感動”就是體現“人文”,便把“感動”移植進了語文課堂。

當我們第一次聽到“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的時候,也許會為之一振,感覺很新鮮,認為這樣的提問(探究)方式觸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動”的語句暢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這樣的“感動”來自於學生的言語,而且是從文字的語句中獲得的“感動”,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似乎得到了較好的統一。

要感動他人,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更何況是感動孩子。我們在觀看《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頒獎盛典的時候,也並不是每一個人物的事蹟都能讓人感動的。而此類節目的製作完全是大手筆的,聲光電一應俱全。語文課堂裡無非就是文字和課件,還有師生間的對話,要想讓學生隨著文字感動,教師還真得使出“十八般武藝”。

由於生活閱歷、情感積澱的欠缺,學生的感動往往需要一個過程,並不是一觸即發的,而是隨著閱讀的層層深入,感動才會慢慢抵達學生心頭。當老師提出“哪些地方讓你感動”時,學生的感動往往是粗淺的、模糊的,甚至根本就沒有感動,學生的“回答”只是為了感動而“感動”,為了給老師“解難”,為了博得老師的讚許,這樣的“感動”不是真實的,不是發自學生內心的。

“條條大道通羅馬”,在通往“感動”的路上,我們不止一條路可以走,我們完全可以另闢蹊徑,選擇另一個角度,選擇另一條思路,照樣可以到達“感動”的彼岸。倘若語文課裡不提“感動”二字,不說“感動”二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很自然地就感動了,這樣的語文課才是我理想中的“感動課堂”。

篇10: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班主任工作是學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班級管理的組織和引導者,對學生的思德修養、學習生活和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頭緒多,事情雜,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果沒有愛心、信心和耐心是絕對不行的。因此,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心,要善於發現和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張強(化名)同學是一個好動、散漫、脾氣倔強的男生,這位看似貌不驚人的學生,卻是我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個大難題。該生學生成績較差,由於基礎欠缺,所以不管什麼文化課他都不肯學、不願學,上課時無精打采,要麼搞小動作,要麼影響別人學習,對學習沒有絲毫的興趣;下課和同學追逐打鬧,喜歡動手動腳;課後不能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即使做了,也是胡一下......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向我告狀。不理他的那幾天,他便變本加厲地鬧起來!此時,我覺得無法逃避,只有正視現實,解決好這個問題!於是,我找他多次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做一個遵守校紀校規,認真學習的好學生。每次談話,他表態很好,但在行動上卻沒有一點兒進步,我幾乎對他失去了信心。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許他真是 “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覺得作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就退縮,不把他管好還會影響整個班集體。我心想:非把你轉化過來不可。

在中學群體中,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過於直率,尤其是批評他們的時候太嚴肅而接受不了。有一次我上課,身為他們班主任,學生一般不敢睡覺,他卻旁若無人地趴在桌子上睡覺,這成何體統,當時我心裡非常氣憤,但怕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所以我就沒在班上批評他,直到下課後我讓他到辦公室裡來,雖然心中充滿怒火,但我還是沒有嚴厲批評他,因為我瞭解到像他這一類的學生脾氣比較倔強,說得過重反而適得其反。我問他今天是否身體不舒服還是其他原因要這樣做,並談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及人與人應互相尊重„„他可能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態度不是很強硬。

談心、聊天,這是做學生工作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是班級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經過觀察,我發現他的一些愛好特點,例如喜歡上網、喜歡打羽毛球等。於是我積極走進他的生活,瞭解他的心理世界,從全方位對他關心,並積極引導他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做一名好學生。在路上遇到他,我會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的學習有一點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他生病時我主動關心他。久而久之,他也逐漸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好”,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學習成績有了質的變化。

通過半學期的努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上課開始認真起來,作業不僅工整也能按時上交,各科測試成績都有明顯的進步,與同學之間的關係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師都誇獎起他。

班主任是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學生最容易親近的人。學生有被認可的需要和被肯定的需要,他們在意家長對他們的看法,在意同學之間的評論,更在意自己閃光點是否得到了班主任的認可。至今我仍深深記得我校的一位老教師說過的一句話“表揚要點名,批評不點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班主任工作,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才能進行互動式的交流與溝通。

篇11:教育敘事故事案例

防止學生累教累犯做到諄諄誘導,對有些學生把教育說服當耳邊風,要讓他認識錯誤的嚴重性,在校紀校規的允許下對其進行必要的處理。同時通知學生的家長配合好老師工作。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老師的中師愛是班主任工作永恆的主題。教書育人不能沒有愛,愛的教育不能沒有藝術和教育的智慧,只有融入教育智慧的師愛才能是學生真正的愛。

王某,男,13。家庭條件較好。新生註冊我還未知道他的名字他就開始給了我一個見面禮——毫不忌諱的玩弄他的手機,被我批評後只是放進口袋並未表現悔過的樣子;開學第一天升旗他就在我前一天千交代萬叮囑不要遲到的情況下公然遲到並一搖三擺想進入隊伍,我非常生氣,狠狠地吼他,他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也不反駁。某下午,自習課,突然一陣悅耳的音樂響起,是他又偷偷把手機帶到學校,其實從和班裡同學的談心交流時我早就瞭解到xx的手機是從不離身的,他也有很多的過去學校的朋友,他們從早到晚總是用手機聊天交流。我感覺他如果能改掉依賴手機的習慣,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應該能夠在學習上有所進步的。因此我和他進行了一次懇切地長談鼓勵他,試著讓他走出虛擬的世界。一開始,他還算配合下決心試著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全心全意投入到學習中去。但是這一天他又把手機帶到學校,僅僅堅持了兩天!我與其家長交談時發現,他用極其粗暴的,激動的語言在頂撞他的母親。在以後和他家人的溝通中我瞭解到他從小隻要一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地方,總是以發脾氣,鬧情緒為發洩和爭取的途徑,而每次也總是以他的勝利為終結。於是,在一次又一次過激行為中他嚐到了甜頭,而脾氣卻越來越激烈暴躁了。

某天,在數學課上,王某又一次因為上課玩手機做小動作被數學老師批評;英語課被英語老師批評;任何科任老師都對他的表現不滿意,王某家離校較遠,某晚其母打來電話得知他放學居然未回家,並且不在親戚家。其母很是焦急,在我連著打了很多本班學生家電話詢問後,才鼻清臉腫回到家,說是在路上摔跤了並不怕疼堅持回家。次日,我對他進行了表揚,誰知幾天後才知道他是被別人打傷的,我對他再次苦口婆心的批評教育,指責他不應只顧自己不顧家人的感受,但他仍然是一臉的無所謂。並要求我不要插手這件事情,由他自己解決,我與他母親聯絡後用了最好的方式解決了這件事情。

他在學業上無法做到出類拔萃,因此他總會選擇其他各種方式獲得心理滿足。比如說,上課調皮搗蛋、不專心聽課,他試圖通過這樣的表現來獲得“與眾不同”的感覺,引起老師和同學關注,尋求心理平衡。在對他的教育中我發現他有著極其孩子氣的一面,想嘗試一下新鮮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出他的個性張揚。但同時我也察覺他的有些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有偏差,他會認為老師對他進行教育是為難他,他會覺得對他進行適當的懲戒和教育是學校不人性化管理的體現等等。通過與他談心走近他,慢慢地我瞭解到由於經濟實力的增強,家庭收入提高。家長對學生在生活上儘可能地去會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從而漸漸地也養成了他們任性好勝的個性,少了幾許寬容心同情心,多了幾許霸氣,好勝心。

家中眾星捧月式的過分溺愛使他養成了嬌縱自私且受挫折能力弱的個性。通過交談我發現他很喜歡錶現自己,對老師安排他做的事,能夠盡心完成,發現同學有違規行為有時他也能告訴老師,因勢利導綜合他的特點適當給他安排工作。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班裡要往高處貼條幅,當時我並未叫他(其實是在我的心裡從未指望過他),可是他卻主動留下來對我說:“老師,要我幫忙嗎?”我毫不猶豫地同意並在心裡感動莫名,他也確實賣力地去做並且做得很好。我真的感覺在教育工作上,要花點深功夫,即要不失親和力又必須嚴格!如果只用簡單的說教很難去改變他。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學生都不是一天就長成這樣的。所以我認為要使像xx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上、生活上和行為習慣上有改變,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因為,隨著國家日新月異發展,資訊量的敞開使學生對於新事物的興趣求知變得十分容易和廣泛,學生的知識面與時俱進地擴充套件。他們大多有強烈的反叛意識,追求自我個性張揚,但相對缺乏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