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周長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周長教學設計 篇一

周長單元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2、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度量及比較、歸納等活動,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3、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4、能運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5、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圖形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單元教學重點難點:1、重點:1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測量和計算具體事物和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3能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等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2、難點:指出並能測量具體圖形的周長,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課時安排:6課時

什麼是周長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2、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3、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教學重點: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教學難點: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教學用具:線、直尺、皮尺。教學設計:一、情境匯入:同學們,你們見過的樹葉都式什麼形狀的?你們能畫出來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畫一畫。二、探索新知:1、請同學們用一筆畫出一片你所熟悉的樹葉的外形。2、小組彙報學生各自嘗試畫的樹葉。3、你們有辦法量出畫的那片樹葉邊線的長度嗎?請試一試。4、學生單獨測量或小組合作測量一片樹葉。5、請同學們彙報測量方法和結果。(1)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後加起來。(2)先用線來測量這條曲線,再用尺來量線的長度。(3)用皮尺沿著所畫的邊線直接測量。6、同學們都很聰明、能幹,你們剛才量的是樹葉一週的長度,也就式樹葉的周長。我們把一個圖形一週的長度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三、拓展應用1、摸一摸。(1)課桌面的邊線。(2)數學書封面的邊線。2、實踐活動(1)量一量你的腰圍和頭圍,並與同伴說一說。(2)量一量一片樹葉的周長,並與同伴說說你的方法。3、連一連(1)用彩色筆描出下面圖形的邊線。

(2)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圖形的周長。(3)每小題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①②

課後反思: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616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和操作活動中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周長的測量方法。

2、通過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逐步建立周長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4、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並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形畫,樹葉等可以描述周長的物體。

學具準備:三角尺,水彩筆,細線,不同形狀的樹葉。

教學過程:

一、觀察操作,認識周長

1、激發熱情,感知周長

出示畫有彩色圖形的紙,談話:老師畫了許多彩色的圖形,我打算把它們剪下來送給表現好的同學,要把圖形完整的剪下來,你認為應該怎樣剪呢?

師:對,沿著圖形一週的邊線剪。(板書:邊線)讓學生指一指,老師剪下一個圖形送給剛才發言的學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數學課本,你能不能指出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四條邊,並說一說,指一指。

師:同學們都是從左邊為起點開始指的,那能不能從右下邊為起點指?在指邊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獨立指出課桌面和三角尺的邊線,再在小組和班級中交流。(課件動態演示指出這三樣物品的邊線。)

3、認識周長

出示游泳池圖,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嗎?學生指出後,再用動態畫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

談話: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板書:周長)周長的周是一週的意思,長是長度的意思。

請學生舉例說說一些物體的面的周長。如樹葉、文具盒上面、作業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長。

[設計意圖:由實物的邊線入手,讓學生通過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充分感知事物和圖形的邊線,為認識周長做好準備。認識周長後再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例項,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覆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於生活實際,也為求周長作了鋪墊。]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長

1、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樹葉的周長,那有什麼辦法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同桌討論,指名回答。

小組同學合作動手圍一圍,量一量,記錄在紙上。然後用課件動態演示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同時強調樹葉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先用細線圍一圍,再把繩子拉直了量出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計算圖形的周長(試一試)

談話:把書開啟到61頁,看試一試,你知道這兩個圖形的名稱嗎?你能說說什麼叫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嗎?你能想辦法求出它們各自的周長嗎?同桌討論,指名說說自己的辦法。

學生獨立測量、計算,然後在全班反饋。(反饋時用課件演示。)

總結: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應先量出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然後把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相加。下面同學們就來比比誰算的快、算得準。

3、練一練

①做想想做做第4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做一做,並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訂正時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演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題。

課件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讓學生開啟書看書獨立做一做。做好後讓學生在小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後在班級中進行交流,反饋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師生共同評析。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圖形的周長求法,通過圍一圍、算一算等活動,鞏固對周長的認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並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數學思考。]

三、聯絡實際,應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是描出圖形的邊線,讓學生說說在描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然後獨立完成。最後課件演示描出邊線。

2、實際測量(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拿出幾片不同形狀的樹葉,量出它們的周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在小組裡展開測量活動並交流。教師注意瞭解學生的操作情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3、解決問題(做想想做做第6題)

談話: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長,你能找一找嗎?(圍繞腰一週的長度稱為腰圍,還有胸圍、頭圍。)先請一名學生為老師測量腰圍,再讓同桌互相測量腰圍長度,學生彙報是怎樣量的,腰圍是多少。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時要量一量腰圍和胸圍,買帽子時用到頭圍。測量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物品採取不同的方法,師:剛才我們測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長,說一說,你還想測量什麼物體的周長?佈置學生課後測量大樹樹幹的周長。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測量的活動中,進一步掌握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方法,通過對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的關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歸納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什麼了?你有哪些收穫?

教師小結:這節課裡,大家不僅知道了什麼是物體或圖形的周長,還在學習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出來!

[設計意圖:小結生動具體,不僅關注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認識周長優秀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616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和操作活動中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探索周長的測量方法。

2、通過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逐步建立周長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的能力。

3、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4、在學過程中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並計算各種圖形的周長。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形畫,樹葉等可以描述周長的物體。

學具準備:三角尺,水彩筆,細線,不同形狀的樹葉。

教學過程:

一、觀察操作,認識周長

1、激發熱情,感知周長

出示畫有彩色圖形的紙,談話:老師畫了許多彩色的圖形,我打算把它們剪下來送給表現好的同學,要把圖形完整的剪下來,你認為應該怎樣剪呢?

師:對,沿著圖形一週的邊線剪。(板書:邊線)讓學生指一指,老師剪下一個圖形送給剛才發言的學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數學課本,你能不能指出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的四條邊,並說一說,指一指。

師:同學們都是從左邊為起點開始指的,那能不能從右下邊為起點指?在指邊線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獨立指出課桌面和三角尺的邊線,再在小組和班級中交流。(課件動態演示指出這三樣物品的邊線。)

3、認識周長

出示游泳池圖,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嗎?學生指出後,再用動態畫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

談話:游泳池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板書:周長)周長的周是一週的意思,長是長度的意思。

請學生舉例說說一些物體的面的周長。如樹葉、文具盒上面、作業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長。

[設計意圖:由實物的邊線入手,讓學生通過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充分感知事物和圖形的邊線,為認識周長做好準備。認識周長後再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例項,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覆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於生活實際,也為求周長作了鋪墊。]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長

1、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樹葉的周長,那有什麼辦法知道它的周長是多少?同桌討論,指名回答。

小組同學合作動手圍一圍,量一量,記錄在紙上。然後用課件動態演示測量樹葉周長的方法,同時強調樹葉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先用細線圍一圍,再把繩子拉直了量出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計算圖形的周長(試一試)

談話:把書開啟到61頁,看試一試,你知道這兩個圖形的名稱嗎?你能說說什麼叫三角形和四邊形的周長嗎?你能想辦法求出它們各自的周長嗎?同桌討論,指名說說自己的辦法。

學生獨立測量、計算,然後在全班反饋。(反饋時用課件演示。)

總結: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應先量出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然後把圖形的各條邊的長度相加。下面同學們就來比比誰算的快、算得準。

3、練一練

①做想想做做第4題。

課件出示題目,讓學生獨立做一做,並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訂正時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演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題。

課件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讓學生開啟書看書獨立做一做。做好後讓學生在小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後在班級中進行交流,反饋學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師生共同評析。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圖形的周長求法,通過圍一圍、算一算等活動,鞏固對周長的認識,激發學生學興趣和學的主動性,並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和策略的多樣化,發展數學思考。]

三、聯絡實際,應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說明題目要求是描出圖形的邊線,讓學生說說在描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麼?然後獨立完成。最後課件演示描出邊線。

2、實際測量(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拿出幾片不同形狀的樹葉,量出它們的周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在小組裡展開測量活動並交流。教師注意瞭解學生的操作情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

3、解決問題(做想想做做第6題)

談話: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長,你能找一找嗎?(圍繞腰一週的長度稱為腰圍,還有胸圍、頭圍。)先請一名學生為老師測量腰圍,再讓同桌互相測量腰圍長度,學生彙報是怎樣量的,腰圍是多少。

師: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時要量一量腰圍和胸圍,買帽子時用到頭圍。測量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物品採取不同的方法,師:剛才我們測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長,說一說,你還想測量什麼物體的周長?佈置學生課後測量大樹樹幹的周長。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主測量的活動中,進一步掌握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方法,通過對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的關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也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歸納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什麼了?你有哪些收穫?

教師小結:這節課裡,大家不僅知道了什麼是物體或圖形的周長,還在學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中能夠把自己善於發現、善於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出來!

[設計意圖:小結生動具體,不僅關注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主動探索學為基本活動形式,教學的整個過程是學生觀察、操作、計算、感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具體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注重了學生的實踐操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始終貫穿著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也符合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特點,更體現了以活動促進發展的教學思想。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的主人,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師是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把認識周長的知識設計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連串的數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興趣和學主動性。

二、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靈活應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作了適當的調整、重組和補充,使教學思路更清晰,教學環節更連貫。比如,引入周長的概念時,沒有直接出示課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讓學生先指物體面的邊線。認識游泳池的周長後,讓學生再舉例說說其他物體面的周長。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操作的過程直觀、清晰的展示給學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學興趣。課堂上提供給學生的素材都來源於生活實際,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結合,量樹葉的周長、量腰圍等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興趣,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感覺到的現實,提高了數學的應用意識。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意創設民主和諧的學氛圍,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到學中去,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熱情,課堂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級數學教案《周長》 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周長的含義。

2。使學生通過圍、量、算等具體的活動,自主探索測量、計算周長的方法。

3。使學生在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數學思考,享受學習的快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周長

1。剪一剪。

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非常可愛的卡通頭像圖片(電腦演示:三幅卡通頭像圖片),認識它們嗎?在三幅卡通頭像圖片中,你最喜歡誰就把它從紙上剪下來,看誰剪得又快又好!

學生拿出圖片,剪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卡通頭像。

2。說一說。

討論:你是怎樣剪的?(沿著頭像的邊剪的)學生互相評價剪出的作品,體會頭像的邊的意思。

小結:沿著頭像的邊剪,就是沿著頭像四周的邊線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頭像四周的邊線嗎?(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間互相指一指)

揭示:頭像四周邊線的長就是頭像的周長。(板書:認識周長)

二、提供例項,認識周長

1。教學例題。

出示游泳池圖:這是一幅兒童游泳池圖,你能指出它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游泳池圖池口黑色邊線的長就是池口的周長。

出示樹葉圖:你能指出樹葉四周的邊線嗎?

指出:這片樹葉四周邊線的長就是樹葉的周長。

2。練一練。

(1)“想想做做”第1題。

提問:你還能指出我們身邊一些物體某一個面四周的邊線嗎?

學生可能指出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課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體的面的邊線,並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分別指什麼。

(2)“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題目。

談話: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同學們拿出水彩筆,在書上第62頁第2題上描一描。

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學生的作業,互相評價。

提問:我們描出的每個圖形的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什麼?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1。自主探究。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怎樣測量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看這三件物品。(出示長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的硬幣)先在小組裡討論怎樣測量它們的面的周長?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學生可能想到量、圍、滾等不同的方法。

組織活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這三件物品,小組分工合作,用你認為合適的方法,分別量出它們的面的周長。

學生按要求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1元硬幣面的周長,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

2。反饋。

提問: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彙報一下,你是怎樣測量長方形名片的周長的?

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方法:

(1)量出四條邊的長,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長和寬,再計算。

(3)用一根細線沿名片的邊線圍一週,再量細線的長。

(4)把名片沿直尺的邊翻動一週。

比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長,在這些方法中,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方法?為什麼?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五角星紙片的周長的?有不同的方法嗎?

再問:你認為測量五角星的周長,用什麼方法比較合適?(量出其中一條邊的長,再用這條邊長乘10)

提問:你是怎樣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的?(學生可能會用圍或滾的方法測量1元硬幣的周長)

追問:為什麼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而要用圍或滾的方法呢?

3。小結。

提問:你學到了哪些測量周長的好方法?在測量周長的活動中你有什麼發現?

談話:看來測量周長要根據物體形狀的不同,靈活地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4。教學“試一試”。

出示題目。

提問:你有辦法知道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自己先試一試。

反饋:你是怎樣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學進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題。

出示題目。

提問: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個圖形的周長嗎?(學生搶答,並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目。

讓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演算法,並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認識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這樣的一片樹葉,你有辦法量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在討論不同方法的'基礎上,明確用圍的方法測量樹葉的周長)

談話:請同桌同學合作,用圍的方法測量這片樹葉的周長。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測量的結果,並說一說測量時要注意些什麼。

課件演示:用細線沿樹葉的一週圍一圈,最後展開細線,量出樹葉的周長。

五、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了周長,你有收穫嗎?如果用一句話表達你對周長的認識,你想說些什麼?

談話:認識了周長,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呢?其實,周長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是極為廣泛的,你發現了嗎?

欣賞短片: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

談話: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總說明:

“認識周長”的教學設計凸顯了先進的教學理念,賦予教學內容更豐富的內涵,為學生的課堂學習開拓了十分廣闊的空間,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課堂的生命活力來自於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更來自於探究過程中的時而山窮水盡、時而柳暗花明的驚奇和喜悅。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靈活使用教材,把對周長概念的建構過程分解為認識邊線、認識周長兩個階段,並創造性地把對邊線的認識融於學生熟悉、喜愛的卡通圖畫之中,使學生的認識經歷了豐富的感知過程。剪一剪、指一指、說一說、描一描等環節的設計,使學生在環環相扣的探索活動中充分地實踐著、思考著、感受著……如此豐富的感受之後,周長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課堂的生命活力體現在教師儘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之後,教師設計了一個小組活動,要求小組成員討論如何測量長方形名片、五角星紙片和一元硬幣的面的周長,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工具思考測量周長的不同方法。在這樣開放的探索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出雙向的交流、動態的建構,師生分享著發展的快樂,成長的愉悅。

課堂生命的活力更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本課的結束環節,教師安排了“周長在生活中的應用”的短片欣賞,一個個鮮活的畫面,使學生對周長的理解進一步得到深化,學習數學的情感也由此被進一步激發。

《周長》公開課教學設計 篇五

一、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六年級“圓的周長”,教學確立基礎與發展並重的教學目標,著眼點不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理解圓周長的意義。能不能運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而是如何來激疑,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並以“問題”為主線,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來展開學生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從而發現知識的一些規律和方法,並努力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實際運用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教學目標:

1、創設情景學生通過猜想、嘗試、驗證、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周長公式,並能正確運用計算圓的周長和解答有關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掌握理解圓的周長公式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A、創設情境·激疑——提出問題

(出示摩托車里程錶)(1)師:這裡為什麼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呢?

(學生思考後師出示有計數器的跳繩作提示)

(2)師:你們跳過繩嗎?你想到了什麼?生答:和車輪滾動的圈數有關。

(3)師:你們知道滾動一圈的長度是什麼嗎?生答:圓的周長。

(4)師:用硬紙板表示車輪,請你摸摸它的周長(揭示課題)。

(5)用直尺測量圓的周長,你感到方便嗎?能不能找到比較簡便的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入手,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以往在教學圓周長的過程往往比較注重公式的運用,比如計算圓形水池的周長等等,看似和學生比較貼近,但實際有幾個同學看見過圓形的水池,而且計算圓形的水池又有什麼作用,這樣所謂的實際問題是為了應用而應用,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因此,我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摩托車的里程錶為什麼能反映摩托車行的路程,並引導學生從跳繩的計數器上去思考,把學生身邊的問題數學化,為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所學的知識能運用於生活。

B、師生共同提出假設

(1)請學生回憶正方形周長和邊長的關係(邊長×4)。

(2)師:能不能求圓周長時也找到這樣的倍數關係呢?

(3)師:測量的圓的什麼比較方便呢?生答:半徑、直徑

(4)師:請學生先畫幾條長短不一的線段作直徑畫圓

(5)師:觀察自己畫的圓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仔細觀察分小小組討論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是否存在倍數關係

(6)師:你估計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學生猜想:生1:3倍左右,生2:2倍左右,生3:5倍左右

(7)師:你有辦法驗證嗎?學生討論

演示:用繩繞的方法驗證(3倍多一點)

設計意圖:學生對於關聯知識的遷移是很有經驗的,比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都是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面積計算公式的,求正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邊長乘以4,圓的周長和直徑或者半徑有沒有這樣的關係呢?通過學生畫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感到圓的周長和直徑可能有一定的倍數關係,在學生的猜想後,通過繩繞的方法加以證明,使學生確信周長和直徑存在著一定的倍數關係,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是不是一個固定的數?需要通過比較精確的測量、計算才能證明。整個過程是讓學生通過“猜想——驗證”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我想“猜想——驗證”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我認為運用這種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C、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發現——構建新知

(1)師:你還有別的辦法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嗎?

(可以用繩繞滾動的辦法分別測量一些圓的周長)

(2)學生在小小組內動手操作、測量進行驗證

直徑(釐米)周長(釐米)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26.23倍多一點

39.13倍多一點

412.93倍多一點

(3)小結

a、圓的周長÷直徑=3倍多一點經過科學家精密的測量,計算髮現這個3倍多一點是一個固定數叫圓周率3.1415926……是一個無限不迴圈小數,我們在計算時通常取3.14,用字母л表示,(請學生寫一寫л)

b、結合圓周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師生共同推導計算圓的周長公式:(C=лd或C=2лr)

D、運用新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1)學生嘗試例題求圓的周長

(2)基本練習(略)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計算,確認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在實踐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形成的合力的作用。師生共同推匯出求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通過一些基本題的練習使學生形成基本的技能。

E、評價體驗

(1)師:這節課研究了什麼?

生1:周長和直徑的關係

生2: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即C=лd或C=2лd

(2)師:(出示一棵古樹圖片)你能測量它的直徑嗎?

生答:砍下來量一量

師問:這個方法簡單,你們同意嗎?學生思考後回答:

生1:用繩子繞一圈,這就是周長然後用周長除以л就得到直徑

生2:在古樹中間鑽個小孔,量一量

生3:用四個木頭搭成一個正方形,邊長就是直徑

(3)師:你能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嗎?(用計數器的跳繩作提示)學生討論後回答:

生1:量一量車輪的直徑算出周長,再數數車輪轉動了幾圈,算一算就行了。(師提醒:那不是最安全)

生2:用根長繩讓它跟著輪子轉

生3:裝一個象跳繩一樣的計數器,再算一算。

師:對!摩托車的里程錶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它就像一個乘法運算機器,車輪的周長是固定的,轉數是變動的,從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之所以能顯示在里程錶上,就是車輪周長乘以轉動的圈數得到的。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自主地探究知識,發現已知直徑(半徑)求圓周長的方法,並通過一定的基本訓練後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技能,如何再讓這些數學知識回到生活,讓學生感到所學的'數學知識有用呢?我設計了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和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這樣兩個問題,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討論空間,因為這些問題就在學生的身邊,會讓學生感到“有想頭”、“有意思”,學生也願意反覆討論這些問題。這樣可以點燃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三、實踐反思

1、聯絡學生生活實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華羅庚指出,對數學產生枯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本節課一開始出示摩托車的里程錶,有計數的跳繩,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體會到“圓的周長”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併為後面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埋下伏筆。

2、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

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mos)有句名言: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也說過“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學問就是要學會問”。但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有問題呢?教師必須啟發學生主動想象,去挖掘去追溯問題的源泉,去建立各種聯絡和關係,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我在本節課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使學生感悟到:必須先要知道圓的周長,而直接測量圓的周長很麻煩,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猜想——驗證”“探索——發現”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又提出測量一棵古樹的直徑你有什麼好主意?如果測量你家到學校的距離你有什麼辦法?這是兩個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問題,學生有感而發的方法有很多,學生的回答應該說是非常精彩的,這既讓學生靈活運用了圓周長公式(可以測量周長再計算直徑)並呼應了課堂的匯入,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其效果真可謂“魚與熊掌”兼得。

3、提高應用意識,努力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性。

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我們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本領,我在本節課的最後部分安排了兩個生活問題,並都是“以你……”的語氣陳述,努力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當解決問題的主人,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由於我們身邊的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計算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許多同學都想到先數自行車車輪轉了多少圈,用周長乘以圈數,對於怎樣數車輪有的同學提出直接數,還的同學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長繩讓它跟著輪子轉,看看它轉了多少圈(這些都是學生直接的生活經驗),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在自行車上裝一個計數器的辦法,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4、要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1)在用繩繞的方法驗證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有沒有必要再讓學生去實踐,通過計算再驗證周長和直徑的關係?

(2)如果在發現知識過程中人有一小部分同學得出了方法,教師是想設法再讓其他學生繼續探究、發現,還是讓這些同學代替老師把答案告訴大家呢?

《圓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圓的周長”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也是今後學習圓面積及圓柱、圓錐等幾何知識的基礎。

教材從生活情境入手,先讓學生思考自行車繞圓形花壇騎一圈大約有多少米,從而引出圓的周長的概念。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圓的周長,在實踐中逐漸體會到有些圓不能測量出周長,怎麼辦?在此基礎上,探索圓周率,並歸納總結計算公式、運用公式解題。為了有效內化計算公式,教材安排了相應的變式應用練習。

筆者以為,本教材有以下特點:一是層次分明、思路清晰、邏輯性較強;二是特別重視實驗操作,突出直觀教學,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和發現規律的能力;四是通過圓周率的介紹,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已經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熟練掌握了長(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直觀的情境匯入,讓學生理解圓周長的概念會很容易。學生已具備測量圓周長的基本技能,關鍵是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有什麼樣關係學生難以想到;或者容易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公式影響,以為圓周長與直(半)徑也一定成整數倍關係。這就需要教師適當引導、點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測量、計算、比較分析等探究活動,找出規律,總結特徵。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介紹圓周率的史料,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其中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理解並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複習圓的認識。

2、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及幾個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指一指它們的周長,明確其計算結果用的是長度單位

以上兩步同時進行,為理解圓周長的含義做好鋪墊。

(二)教學新知

1、在情境中內化概念

(1)具體感知圓周長的概念。

出示情境圖(小螞蟻在正方形和圓形路口爬行),誰能說說小螞蟻走哪條路近一些?

說明,小螞蟻走過的路程實際上就是圓的的周長。

師生共同小結:圍成圓的曲線的長是圓的周長。

(2)板書課題。

2、在探究中理解公式

(1)設疑激思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測量圓的周長。

用繩測和滾動測量法,測量自己的學具圓獲圓形實物的周長。

學生測量了這些圓的周長以後,教師進一步提問:“要是有一個很大的圓,怎麼測量它的周長呢?如學校的圓形花壇。”如果學生說用捲尺繞花壇一週進行測量,教師可以舉出更多的圓的例子,如空中劃出的圓形,引導學生尋求更為一般化的方法。

學生猜想圓的周長是否也有計算公式時?

激思: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與直徑到底有什麼關係?

(2)操作填表

同桌兩人一組,正確測量學具圓(實物)的周長和直徑。並逐一彙總填表。

再次操作:修正自己的測量結果。

(3)比較發現

分別引導學生豎向和橫向看錶格,比較找規律,計算圓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最後比較、分析、歸納出圓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

(4)歸納總結

介紹圓周率和祖沖之的故事。

推導公式:圓周率=圓周長/直徑;推出圓周長=圓周率×直徑,圓周長=2×圓周率×半徑。

幾下字母公式。

3、在運用中強化公式

教學例1獨立解題。

練習:口頭列式並講算理,鞏固公式。

(三)鞏固練習(圖略)

基本練習。判斷題,直接求周長。

變式練習。在邊長4分米的正方形內化畫一個最大的圓,再求周長。

綜合練習。求陰影部分的周長。

五教學反思

1課前預設的學生活動太少,數學上沒有從活動中探究新知;

2課前對學生原有任職的單位太簡單,沒有具體到學生。

《圓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資料】

圓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周長計算。(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第62~64頁的教學資料。)

【教學目標】

1.理解圓周率的好處,推匯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的進行簡單的計算。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及動手操作潛力。

3.領會事物之間是聯絡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念以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思維方法。

4.結合圓周率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能利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難點:深入理解圓周率的好處。

【教材分析】

“圓的周長”概念的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前面學習“圓的認識”的深化,“圓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教學,是學生初步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的開始,又是後面學習“圓的面積”以及今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國小几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資料。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圓的周長前已經理解了周長的好處,掌握了關於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也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明白半徑,直徑的關係並且會畫圓,能測量出圓的直徑。這節課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前面的知識為這節課的學習活動做好了鋪墊。同時學生對各項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十分感興趣,並且本班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善於動腦思考,有必須的自主學習潛力,相互探討學習的風氣較濃,對新事物比較感興趣,平時教學中,經常開展小組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活動,學生有較強的合作意識。老師只要充分發揮、調動他們的用心性,他們是樂意做課堂的主人的!

【教學用具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細繩、直尺、繩子系的小球。

學生準備:圓形物品、圓形橡筋、直徑為2、3、5釐米的圓形紙片、直尺、三角板、棉線、軟皮尺、剪刀、實驗報告單、計算器。

【設計理念】

我們的課堂是生活的課堂,生命的課堂。但是,在現實的課堂中“為討論而討論”、“為合作而合作”、“為活動而活動”等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的教學現象頻頻出現。細細反思,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之間的距離主要涉及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如我在本課設計上力求為學生創設“探究──發現”的空間,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探究中發現,在交流中昇華,從而使小組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得以有效進行。我在教學中採取的策略如下: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強大的演示作用。

《圓的周長》從激趣引入、演示操作、指導探究、練習的出示都充分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文字、圖形、動畫、聲音等多種資訊加工組成在一齊來呈現知識資訊的特點,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他們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用心性,同時把知識的構成過程有效的呈現給學生。

2、在操作中感悟。

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把人類的知識成果轉為個體認識的過程,是一處“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操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讓學生從各自不同的操作實踐中感悟“化曲為直”的數學思考方法,感悟“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關係”。

3、在探究中發現與拓展。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本設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透過測量圓的周長、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應用知識。這樣,學生獲取的並非純粹的知識本身,更主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

總之,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蹟、喚醒各自沉睡的潛能的時空;課堂應是向在場的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雙手的懷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悅是她最顯眼的標誌。

【設計思路】

從本課教學資料整體看,我的設計思路是下面的圖:

圓周長認識

圓周長獲取

測量

圓周率

圓周長應用

公式

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