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精選多篇)

目錄

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精選多篇)
第一篇: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第二篇:天津高技能人才受“追捧”第三篇:營造關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第四篇:高技能人才的應用第五篇: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困境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喜看高技能人才受尊重

近日,中央邀請到北戴河休假的專家隊伍有一個新亮點,就是110名客人中,有55位是高技能人才。橋吊工人許振超、模具鉗工葛茂昱、車工郭嘉明,還有電工、瓦工、爐前工、數字產品推廣銷售工……中央領導親切地把他們與專家並稱為盤活人才存量的“雙輪”。許振超感慨地說:“我這樣一名普通的產業工人,能成為全國高技能人才代表,深深體會到勞動者的光榮。”高技能人才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和尊重,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中的可喜現象。我國社會正處在轉軌階段,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出現了多樣化。一段時間來,社會上有一些不重視普通勞動者,不尊重技術工人的模糊認識。有人片面理解,市場經濟,誰有錢,誰光榮。有人簡單認為,知識經濟,誰文憑高,誰就有地位。社會上出現了追款、追星、追官的現象。受這些觀念影響,一些家長不願意孩子長大後當工人,一些學校也不重視培養技術工人。前不久,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工業圈許多工廠招不到技術工人,出現了“技工荒”。有些地方只能到國外高薪聘請高階技工。這次在北戴河座談會上,無論是領導人還是專家學者、高技能人才,共同的熱點話題就是:如何培養和開發高技能人才,增強我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核心競爭力。高技能人才是推動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幕後英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產品開始打入國際市場,海爾、長虹等“中國製造”成了國際品牌。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高技能人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些高技能人才身上,展現了當代中國產業工人的可貴精神。大多高技能人才是在平凡的崗位上成長起來的普通工人,他們沒有高學歷高文憑,但他們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青島港集裝箱碼頭技師許振超,創造了震驚世界航運界的集裝箱裝卸效率,主持編寫國內第一本《港口橋吊作業手冊》;鞍鋼化工總廠的機修工人李晏家自學30門課程,技術創新成果56項,創效3000多萬元。作為工人中的傑出群體,高技能人才身上充分體現了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也體現了中國產業工人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不懈追求。尊重高技能人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必須理順機制,建立體制。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樹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高技能人才的價值。在發達國家,高階技工佔技工總數的30%—40%,我國高階技工僅佔技工總數4%。差距之大,促使我們認識到必須尊重高技能人才,關心高技能人才,培養高技能人才。只有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作用,才能有效推動我國由世界加工中心向世界製造中心轉換,才能有力推動我國新型工業化程序。當前一些地方已經出臺了一些舉措,深受歡迎。譬如深圳允許高階技工可從農村戶口直接轉為城市戶口,江蘇南通給傑出的高階技工發政府津貼,等等。尊重高技能人才,其實就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偉大的事業呼喚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偉大的時代也必將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第二篇:天津高技能人才受“追捧”

120項工業重大專案人才缺口超7萬高技能人才受“追捧”

來源:每日新報2014-03-16

昨天國展中心人潮湧動,“天津製造業暨工業重大專案企業專場招聘會”吸引了上萬求職者進場應聘。主辦方市經信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120項工業重大專案的逐步推進,初步推算本市專案建設和企業發展人才缺口超過7萬,其中,僅今年的重大專案人才缺口就達1萬多。機械、電子、冶金、化工、汽車、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八大類專業人才需求較為迫切,尤其是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更是為各個重大專案企業所“追捧”。

大專案用工量需求增加20%

在昨天的招聘會現場,市經委人事教育培訓處趙昌發處長告訴記者,本市目前已策劃6批120個工業重大專案,開工建設95項,竣工投產45項,完成專案投資額過億元。從對工業重大專案的人才需求情況調檢視,本市專案建設和企業發展人才缺口超過7萬,其中,僅今年的重大專案人才缺口就達1萬多。所涉及的領域不僅包括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優勢支柱產業,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迴圈經濟、環保等新領域及證券投資、資本運作等金融領域的各類人才。從專業技術類別看,機械、電子、冶金、化工、汽車、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八大類專業人才需求較為迫切。此次,參加招聘會的大專案企業和重點企業明顯增多,大專案和重點企業的用工需求明顯增加,從參展的百戶重大專案和重點企業的不完全統計來看,所招聘的人員數量達到4000人,同比增加了20%。

研發、高技能人才超級“吃香”

趙昌發處長告訴記者,現在的大專案企業非常注重自主創新和新技術研發,因此對研發類的高階人才需求量增大,在此次招聘會上這樣的人才需求達到了30%。所涉及的崗位包括技術研發、工藝質量管理、裝置工程師等,專業涉及機械成套總裝、儀表電氣自動化、高分子複合材料、金屬表面處理、航空動力、能

源管理等機械、電子、冶金、化工、汽車、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各類專業技術層面。而且,隨著本市重大專案科技含量和企業裝備技術水平的明顯提升,企業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加大。在此次招聘會上,企業招聘的生產操作類崗位人員中,高階技能型人才需求佔到近40%,人數超過近千人,主要集中在產品試製裝配、裝置維修維護、數控機加工操作及電工、鉗工等技能性較強的崗位。

第三篇:營造關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

龍源期刊網

營造關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

作者:甘 露

來源:《職業·中旬》2014年第10期

一、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階工(國家三級)、技師(國家二級)、高階技師(國家一級)職業資格的技能型人才,主要分佈於生產、服務等領域的一線崗位。高技能人才是技術工人隊伍的骨幹,是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前,我國大多高技能人才都是在平凡崗位上成長起來的普通工人,他們沒有高學歷,但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能夠解決生產操作難題,在關鍵崗位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工人中的傑出群體,高技能人才身上充分體現了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也體現了中國產業工人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追求。

二、高技能人才匱乏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從總體上看,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不夠強大。一是高技能人才總量不足。到2014年底,我國高階技工、技師和高階技師僅佔技工總數的26.3%,其中技師、高階技師僅佔4%,而企業需求是14%,相差10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35%~40%的水平相差甚遠。二是高技能人才行業分佈不平衡。高技能人才大部分分佈在傳統產業,而新興的現代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制約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三是高技能人才結構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年齡斷層,青年技工操作能力和經驗不足,老一代技術工人技能老化,高技能人才隊伍老齡化問題凸顯。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企業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高技能人才現狀的制約,導致我國企業產品質量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有的企業由於缺乏高技能人才,不敢接技術工藝要求比較高的訂單。由於缺乏相應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實現由基礎研究嚮應用研究的轉化,也不可能實現由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向原創型技術創新的升級。

三、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目前面臨著以下突出問題:

1.對高技能人才的認識仍有偏差

儘管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是重學歷文憑、輕職業技能、學而優則仕的“官本位”觀念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轉變,輕視技能勞動和技能勞動者的傳統觀念仍然存在。

2.高技能人才社會地位低、缺乏職業認同感

高技能人才評價不夠充分,使用不到位,缺少晉升通道。技能人才發展的途徑不多,技能人才評價、激勵、保障機制不夠健全,存在晉級難、發展渠道窄等問題。

3.高技能人才薪酬水平偏低,薪酬結構不合理

儘管各級政府建立了高技能人才的激勵、獎勵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但是從總體上看,技能人才仍然面臨著經濟待遇偏低的問題。

4.高技能人才培養投入嚴重不足

儘管各級政府開始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增加投入,但是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求相比,還遠遠不夠。尤其是技工院校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長期以來財政投入不足。加上技能人才培養週期相對過長等因素,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明顯滯後於技術更新和產業發展的速度。

四、營造關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

1.要轉變人們的陳舊觀念

在我國,歷來就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說法,加上建國以來長期存在的幹部工人身份制度,社會上一直有輕視技能勞動和技能勞動者的現象。受這些錯誤觀念影響,一些家長不願意孩子長大後當工人。一項有關中國技能人才職業聲譽的調查顯示,有52.7%的人認為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達67.7%的人表示,不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學習。技校的生源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高技能人才後繼乏人。在媒體上經常可以看到“高水平鍋爐檢修工年薪超10萬”“月薪6000元難招高階技工”“大學生畢業生為找工作又到技校回爐”之類訊息。我們要轉變人才觀念,尊重高技能人才,尊重所有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的人才。

2.要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會經濟地位

按照國家規定,技師可以享受工程師待遇,高階技師可以享受高階工程師待遇,但在不少用人單位這一規定實際上並沒有落實。各有關部門要探索創新政策和制度,提高和落實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像規範和落實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和高階工程師的評聘和待遇那樣,規範和落實高階工、技師和高階技師的評聘和待遇。企業要充分認識高技能人才的價值和貢獻,在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向技術崗位和一線技能人才傾斜;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參照經營者收入確定收入水平,也可實行股權和期權激勵,建立技能津貼,在企業內部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要重視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高技能人才隊伍中發展黨員、評選勞動模範、選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要重獎、表彰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宣傳高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蹟,引導和激勵廣大技術工人愛崗敬業,拼搏進取,努力形成有利於技術工人成長的社會環境。

3.要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疏通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

一些單位對職工重使用輕培訓,不關心高技能人才的個人職業發展,甚至故意阻撓高技能人才的成長,使技術工人的水平得不到提高。我們要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與教育、引導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知識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採取科學規範的評價手段,對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業績進行科學評價,疏通高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保證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長。在評價內容上,要堅持職業能力與工作業績相結合;在評價標準上,要堅持國家標準與崗位要求相結合;在評價機制上,要堅持專業評價與企業認可相結合;在評價方式上,要堅持行政指導與技術支援相結合。根據企業、院校、社會技能人才的不同特點完善評價方式:企業技能人才的評價,應按照統一標準、現場考核、強化督導的原則,通過生產現場的能力考核和生產成果的業績評定等方法,重點評價企業職工執行操作規程、解決生產問題和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院校畢業生參加社會化職業技能鑑定,突出對學生的職業能力評價,使畢業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社會通用性強的職業技師和高階技師的考評,按照“統一標準,自主申報,社會考核,企業聘任”的原則,採取考核鑑定與專家評審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實行社會化鑑定。對成績突出並取得一定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技能人才打破晉升的限制,可破格參加技師、高階技師的考評,(更多好文章請關注)充分調動企業職工特別是青年技工提高自身技術技能水平的積極性,促進高技能人才的脫穎而出。

4.要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使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輿論氛圍

要深入持久地宣傳和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政策,及時宣傳技能人才工作的措施,總結推廣培養、使用技能人才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要大力宣傳高技能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貢獻,樹立一批高技能人才的先進典型,在全社會樹立技術工人也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重要人才資源的觀念。積極營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圍,使技能人才像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一樣,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高技能人才的風尚。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第四篇:高技能人才的應用

高技能人才的應用

---- 王治綱

在一般性的人力資源結構中通常可以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決策管理層,包括工程師、企業家和科學家;下層是操作執行層,主要是普通工人。隨著現代化生產中科技含量的提高,逐步產生了掌握高超生產技能且能綜合處理程式化之外事件能力的中間層,即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和工程師的主要區別是,工程師是產品、生產過程或工程系統的開發者或設計者,他們通常使用基本理論來解決工程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而高技能人才則是工程實踐者、工藝創造者,他們把生產決策從組織和技術上落實到操作層面中,並要改進生產裝置、生產過程、加工方法。高技能人才與普通工人相比,除了有更豐富的生產操作經驗外,還需掌握關鍵技術,能獨立解決高難度的技術或工藝問題,能夠組織開展技術革新活動,並對普通工人進行培訓。

因此所謂的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掌握了現代裝置,在生產過程和服務領域中能完成普通技能人才難以掌握的高難或關鍵動作,並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是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操作技能,並在工作實踐中能夠解決關鍵技術和工藝的操作性難題的人員。他們是

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幹,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中的最高層次,是技能人才中的核心群體,主要指生產領域的高階技師、技師以及服務領域具有相應職級的人員。高技能人才的素質與特徵是: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既能動手又能動腦,即為"手腦並用"的知識技能型人才或技術技能型人才;有比較高的建立在新型高等教育層面和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的嶄新平臺上的立足點;有較強的現場適應能力,"一專多能",體現出技能的複合性;有很高的職業素質和敬業精神,具備安於一線工作的意識和素質。

通過對高技能人才的定位分析可以看出高技能人才的特點是緊貼生產一線,只有在生產實踐中才能充分發揮其特點,因此高技能人才的應用與成長也應該圍繞生產實踐進行。一個高技能的人才可能不是科學家、發明家,但卻必須具有創新思維,善於提出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思維,要立足現實但又不拘泥成見,既尊重客觀事實但又不自縛手腳;只有結合工作實際開動腦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才能實現新的突破。

企業在不斷推進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同時應積極為高技能人才應用與成長搭建平臺,通過建立相關工種的專業委員會,讓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通過一個開放的平臺參與一些新專案的研發、技術革新和改造、疑難技術課題和技術攻關等,讓其學有所用,學以致用,推動他們向知識性、研究型、創新型轉變。在油田內部應積極發揮油田技師

協會的作用,建立技能人才溝通和交流的平臺,為其提供交流互動機會,對在生產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需要解決的技術難題通過技師協會的開放式網路平臺提出來,以論壇的形式展開討論,達到技術交流、技術諮詢服務、技術成果研究推廣等目的,並可建立一套評價與獎勵機制,以計分的形式對提出問題者及解決問題人員的能力進行量化考核及獎勵,對重要的專案設立一定的專案基金,展開一種開放式的聯合技術攻關,激發廣大技能操作人員合作意識、溝通意識,增強交流合作、引領激發其內在的動力,不斷解決油田基層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和實施科技創新,更好地為油田生產建設服務。同時在這個開放平臺上的對比可以使高技能人才有一種危機感,看到自己的差距與不足。今天是高技能人才,不能說明永遠是高技能人才。因此要通過建立高技能人才庫,加強對高技能人才的管理和動態評價,讓高技能人才時時感到有壓力,也讓非高技能人才有動力,有奔頭,有展示自我的舞臺。通過經常化、制度化的動態管理,使油田擁有一支具有旺盛創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隊伍。不斷加強對高技能人才的動態管理,推動高技能人才不斷進取。

第五篇: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困境

女裝批發網 http://xx6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獲得了飛速的發展。2014年全國獨立設定高職(專科)院校1091所,招生人數達268.1萬人,高職(專科)學生招生佔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數的比例達到53.1%,在校生人數為713萬人,佔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45.7%[1]。根據近幾年來的招生情況和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推測來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飛速發展的背後,其生源的質量和數量方面潛伏著危機,因此,有必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以確保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使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能夠持續地健康地發展。

一、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表現

1、降分錄取新生

在近幾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職院校常常需要降分錄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計劃。過去,高校降分錄取的現象十分少見,但隨著近年來高校數量的迅猛擴張,將分錄取現象越來越常見。2014年河南省高職招生中,將分錄取的高職院校達到20多所,佔河南省高職院校總數的一半左右,少數高職院校將分達到40分。2014年,內蒙古、廣東、江西、北京和上海等地均出現了較大範圍的高職院校降分錄取新生的現象。有的高職院校年年降分,甚至臨時調整招生計劃,多次召集落榜考生補報志願才能勉強完成招生計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說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已初露端倪。

2、新生報到率低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新生報到率下降成為地方高校和高職院校的一大困擾,而高職院校的報到率又是高校所有錄取批次中最低的。以湖南省為例,歷年來高職院校的到校率只有70%左右。一些偏遠地區、二線城市的高職院校報到率又低於大型城市的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的計劃管理時代,新生錄取和報到是一致的,放棄歷盡十多年寒窗苦讀而獲得的高校入學資格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隨著近幾年高校的大擴招,放棄入學資格的現象逐年增多[2]。高職院校由於其社會聲譽、辦學條件、學歷層次等因素影響,報到率遠低於本科院校。新生不報到造成的招生計劃的浪費和辦學資源的閒置,進一步影響了高職院校的聲譽,又影響了其他考生的升學權益,這是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又一個重要表現。

3.生源質量下降

由於高職新生一次性到校率不高,不得不再三降分補錄,由此造成新生入學時分數懸殊較大,同一班級學生之間分數相差30—60分,有的班級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將近200分,分數相差懸殊,從另一側面反映出高職新生整體質量不高及個體素質差距較大,很明顯,高職學校錄取的學生大多不在同一起點線上,這無疑給正常教學增加了新的難度,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明顯感到學習困難,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又對目前教學現狀不滿,使(教)與(學)的矛盾更加難以調和,而且,由於生源質量下降,高職新生普遍起點較低,課堂教學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與配合而很難進行。如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皆難以實施或實施後因學生無法配合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常常挫傷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性[3]。如此這般,高職新生教學工作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只能是低水平狀態下維持,由於考大學容易,學生對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機會不如計劃經濟時代的學生這般珍惜,違紀現象不斷增多,無疑增加了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

二、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成因

1.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降是影響高職院校生源的重要因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的生育意願下降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減少已成為我國人口的重要特徵。據2014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機器彙總資料顯示,在1986-1990年是我國人口出生的高峰期,為12539.7萬人,自1991年以來,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1996-2014年出生的人口為6897.8萬人,僅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較發達的省份,普九早已完成,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已接近80%,大學聯考錄取率已在70%以上。2014年考生有36萬人,招生計劃25萬人左右,考生人數和招生人數均為近幾年來最多的一年。而幾年後很多高校的招生規模將為現在的一倍以上,全省年招生能力遠超過30萬人,如普通高中按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到2014年後,預計普通高中年均畢業生人數還不足30萬人,到那時,即使國中畢業生升學率100%,大學聯考錄取率100%,由於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的絕對數也將明顯減少,不能滿足高校招生能力的需求,高職院校將面臨嚴峻的生源危機[4]。以上海市為例,2014年全市高中畢業生18萬多人,2014年後開始呈下滑趨勢,2014年將跌至10萬人以內,三年之內銳減40%以上,在嚴峻的招生形勢面起,處於大學聯考招生最低批次的高職院校將首當其衝。

2.本科院校連年擴招,新興的獨立學院搶佔了大批生源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辦學層次和學校辦學規模兩方面迅速擴張,各省市都升格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全國不論是原有的還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近年都在擴建新校區,許多地方圈地數千畝搞大學城,基建投資均在數億元,有的甚至在十億元以上,不少學校目前仍在擴建中,很多高校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在2014年,全日制在校生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倍左右。在中國小生源連年下降的情況下,本科院校的擴招只會導致生源的競爭更加激烈。

另外,近年來我國的獨立學院獲得了飛速的發展,教育部2014年教育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318所獨立學院共招生54.3萬人,目前全國獨立學院在校生規模已達146.7萬人。這一資料接近10年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總人數。獨立學院由於依託本科學院辦學,學歷層次為本科,在辦學聲譽和學歷吸引力方面強於高職學院,隨著獨立學院的數量增多和規模擴大,對處於大學聯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職招生進一步擠壓。

3.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對生源擠壓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指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成人教育(函授、夜大、進修班)、遠端教育、電大、職高、管理幹部學院、教育學院等,一般採取先進行成人大學聯考,考試上線後進入固定的大學或學院學習,最後取得該學校文憑的方式。上世紀80年代,成人大學聯考帶有很強的文憑補償性質,成人大學聯考考生最初的年齡一般在28~30歲,成人教育的招生物件主要是在崗人員及待業者、已離開正規學校的人員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職成年人佔到考生總數的60%或更多。到上世紀90年代,成人大學聯考已基本完成文憑補償這個歷史任務,在職大齡成年人在考生中的比例下降到30%左右。

首頁 1 2 下頁 末頁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歷史使命。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獲得瞭飛速的發展。2014年全國獨立設定高職(專科)院校1091所,招生人數達268.1萬人,高職(專科)學生招生佔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數的比例達到53.1%,在校生人數為713萬

人,佔本、專科在校生總數的45.7%[1]。根據近幾年來的招生情況和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推測來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飛速發展的背後,其生源的質量和數量方面潛伏著危機,因此,有必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應對措施,以確保高職院校的生存和發展,使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能夠持續地健康地發展。

一、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表現

1、降分錄取新生

在近幾年的高校招生中,高職院校常常需要降分錄取新生,才能完成招生計劃。過去,高校降分錄取的現象十分少見,但隨著近年來高校數量的迅猛擴張,將分錄取現象越來越常見。2014年河南省高職招生中,將分錄取的高職院校達到20多所,佔河南省高職院校總數的一半左右,少數高職院校將分達到40分。2014年,內蒙古、廣東、江西、北京和上海等地均出現瞭較大範圍的高職院校降分錄取新生的現象。有的高職院校年年降分,甚至臨時調整招生計劃,多次召集落榜考生補報志願才能勉強完成招生計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說高職院校的生源危機已初露端倪。

2、新生報到率低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新生報到率下降成為地方高校和高職院校的一大困擾,而高職院校的報到率又是高校所有錄取批次中最低的。以湖南省為例,歷年來高職院校的到校率隻有70%左右。一些偏遠地區、二線城市的高職院校報到率又低於大型城市的高職院校。在高等教育的計劃管理時代,新生錄取和報到是一致的,放棄歷盡十多年寒窗苦讀而獲得的高校入學資格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隨著近幾年高校的大擴招,放棄入學資格的現象逐年增多[2]。高職院校由於其社會聲譽、辦學條件、學歷層次等因素影響,報到率遠低於本科院校。新生不報到造成的招生計劃的浪費和辦學資源的閑置,進一步影響瞭高職院校的聲譽,又影響瞭其他考生的升學權益,這是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又一個重要表現。

3.生源質量下降

由於高職新生一次性到校率不高,不得不再三降分補錄,由此造成新生入學時分數懸殊較大,同一班級學生之間分數相差30—60分,有的班級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將近200分,分數相差懸殊,從另一側面反映出高職新生整體質量不高及個體素質差距較大,很明顯,高職學校錄取的學生大多不在同一起點線上,這無疑給正常教學增加瞭新的難度,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明顯感到學習困難,一些基礎較好的學生又對目前教學現狀不滿,使(教)與(學)的矛盾更加難以調和,而且,由於生源質量下降,高職新生普遍起點較低,課堂教學改革常常因得不到學生的積極響應與配合而很難進行。如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皆難以實施或實施後因學生無法配合而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由此常常挫傷教師課堂教學改革的積極性[3]。如此這般,高職新生教學工作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隻能是低水平狀態下維持,由於考大學容易,學生對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機會不如計劃經濟時代的學生這般珍惜,違紀現象不斷增多,無疑增加瞭學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難度。

二、高職院校生源危機的成因

1.人口出生率的急劇下降是影響高職院校生源的重要因素。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導致的生育意願下降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推行,新生人口逐年減少已成為我國人口的重要特徵。據2014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機器匯總資料顯示,在1986-1990年是我國人口出生的高峰期,為12539.7

萬人,自1991年以來,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1996-2014年出生的人口為6897.8萬人,僅為1986-1990年出生人口的55%左右。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較發達的省份,普九早已完成,國中畢業生升學率已接近80%,大學聯考錄取率已在70%以上。2014年考生有36萬人,招生計劃25萬人左右,考生人數和招生人數均為近幾年來最多的一年。而幾年後很多高校的招生規模將為現在的一倍以上,全省年招生能力遠超過30萬人,如普通高中按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到2014年後,預計普通高中年均畢業生人數還不足30萬人,到那時,即使國中畢業生升學率100%,大學聯考錄取率100%,由於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的絕對數也將明顯減少,不能滿足高校招生能力的需求,高職院校將面臨嚴峻的生源危機[4]。以上海市為例,2014年全市高中畢業生18萬多人,2014年後開始呈下滑趨勢,2014年將跌至10萬人以內,三年之內銳減40%以上,在嚴峻的招生形勢面起,處於大學聯考招生最低批次的高職院校將首當其沖。

2.本科院校連年擴招,新興的獨立學院搶佔瞭大批生源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從辦學層次和學校辦學規模兩方面迅速擴張,各省市都升格瞭一大批本科院校。全國不論是原有的還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近年都在擴建新校區,許多地方圈地數千畝搞大學城,基建投資均在數億元,有的甚至在十億元以上,不少學校目前仍在擴建中,很多高校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在2014年,全日制在校生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增加一倍左右。在中小學生源連年下降的情況下,本科院校的擴招隻會導致生源的競爭更加激烈。

另外,近年來我國的獨立學院獲得瞭飛速的發展,教育部2014年教育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318所獨立學院共招生54.3萬人,目前全國獨立學院在校生規模已達146.7萬人。這一資料接近10年前我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的總人數。獨立學院由於依託本科學院辦學,學歷層次為本科,在辦學聲譽和學歷吸引力方面強於高職學院,隨著獨立學院的數量增多和規模擴大,對處於大學聯考招生最低端的高職招生進一步擠壓。

3.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對生源擠壓

成人高等教育主要指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成人教育(函授、夜大、進修班)、遠端教育、電大、職高、管理幹部學院、教育學院等,一般採取先進行成人大學聯考,考試上線後進入固定的大學或學院學習,最後取得該學校文憑的方式。上世紀80年代,成人大學聯考帶有很強的文憑補償性質,成人大學聯考考生最初的年齡一般在28~30歲,成人教育的招生物件主要是在崗人員及待業者、已離開正規學校的人員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職成年人佔到考生總數的60%或更多。到上世紀90年代,成人大學聯考已基本完成文憑補償這個歷史任務,在職大齡成年人在考生中的比例下降到30%左右。

首頁 1 2 下頁 末頁

更多請關注以下相關範文:

高技能人才推薦材料

高技能人才試題

爭做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推薦材料

高技能人才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