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協會2020年度總結報告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科學技術協會2020年度總結報告

(一)凝心聚力,加強政治引領

市科協始終堅持把講政治作為第一位要求,把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使命。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到川重要講話精神,加強省十一屆三次全會、市委八屆七次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不斷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全市科技工作者中分領域、分期舉辦專題學習討論會、主題研討會、專題培訓6期,集中培訓600餘人次;利用“科普課堂”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網路資訊平臺組織開展“微培訓”、“微課堂”24次,為科技工作者線上送學8000餘人次,引導科技工作者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自信”和“四個意識”;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走基層訪心聲解難題”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和科協組織工作情況調研,走訪企業、學校、社群、農技協25家,準確把握科技工作者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增強黨建帶科建能力,團結帶領科技工作者建功立業創新爭先;開展“禮讚共和國、追夢新時代——我愛我的祖國,科技工作者活動”主題活動,組織**100名科技工作者跨區域、跨行業參觀交流、瞭解市情,激發**科技工作者的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圍繞中心,紮實推進創新驅動助力工程

舉辦“創新驅動助力工程” 會企對接、學企對接、專案對接活動7次;推薦四川巨集華公司加入中國科協高階裝備智慧製造創新助力學會企業聯合體;引入中關村天合“好技術、好專案”、中國科協創新服務平臺等科技助力專案為**企業發展服務;指導培育企業成功建立國家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家、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1家、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9家;幫助**51家企業申報使用了中國科協專利資訊資源庫,**企業註冊數、搜尋查詢數、專利資訊應用數均居全市首列,為企業進行技術研發提供了技術支撐、節約了研發時間和成本;走訪科技型企業15家,為企業提供人才引進諮詢服務、人才引進政策宣傳服務15次;開展企業技術創新方法和科技專利資訊應用培訓5期,培訓企業技術人員200餘人;開展科技政策服務培訓1期,培訓中小型科技企業60餘家;舉辦了“油氣鑽採行業科技成果對接交流會”,向**油氣裝備製造業領域36家企業推介了油氣鑽採技術的最新科研成果,活動現場達成成果轉化合作意向4項;組織**企業參與機械、化工、電子等行業高階學術技術交流活動10餘次。組織“金橋工程”專案138項,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金橋工程’專案組織示範單位”。

(三)聚力科普,全面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1.加強科普資訊化建設,為廣大群眾提供精準直達的科普知識。近年來,“科普**”微信公眾號推送科普資訊1500餘條,舉辦線上線下聯動科普活動10餘期,多次獲評**本土最具影響的十大政務微信公眾號;持續加強科普中國APP推廣力度,累計招募註冊科普資訊員2273人,累計分享傳播科普知識文章644617篇,註冊數量、傳播數量均在全省排列前茅、在全市位居第一;建立社群科普e站23個,實現城市社群科普e站全覆蓋。

2.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讓廣大群眾便捷易懂獲取科學知識。市科協科普大篷車為全市的12個鎮(街道)、54所學校、21個社群送去服務,科普大篷車累計行駛里程達1.5萬公里,開展活動134次,累計受益人群達16.5餘萬人次;組織開展航空航天知識、暢遊科普基地等微信答題競賽活動,吸引了近20餘萬人次參與;組織開展各類科普講座服務60餘場次,參與市民達5000餘人次;開展“玩轉科學”科普體驗活動50餘次,近2700餘名青少年參與活動。

3.開展多樣化特色科普活動,為廣大群眾提供不一樣的科普體驗。2017年,在“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了為期1個月的“中國流動科技館”**巡展,吸引近9萬名學生市民進館參觀、感受科學魅力,展出規模、觀展人數創全市新高,被中國科協評為“2017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舉辦“暢想未來.智繪**”2018**市科幻畫大賽,經初選、初評、複評從867件作品中共評選出一等獎26件、二等獎51件、三等獎68件、優秀獎354件並進展表彰展示;以2019“全國科普日”和四川國際航展為契機和平臺,組織開展了“共舞藍天、逐夢科技、我要去航展”航空航天知識科普系列活動,其中:微信知識競賽答題活動吸引了近18萬人次參與;集航模飛行表演、航空知識講座、航模飛行體驗、航空知識競答、流動科技館展為一體的“航展進校園”活動先後走進全市6個縣市區的15所學校,通過展、演、玩、賽等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形式讓2萬多師生品味了航空科普盛宴,既傳播了知識又為四川航展營造了濃郁氛圍;創新舉辦全市首個戶外大型科普體驗展“2019年**市機器人嘉年華”,全方位展現機器人學科魅力,2天時間共吸引近2萬市民積極參與。

4.夯實基層科普組織,創新爭先。開辦了科普大講堂,送課進社群、學校、農民夜校20餘場。新建農技協5個,建立國家級農村科普示範基地1個、省級農村科普示範協會1個、市級示範農技協4個;建立省級科普示範社群1個、市科普示範社群3個;爭取到“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專案4個,打造特色科普廣場(長廊)2個。

(四)發揮橋樑紐帶,切實加強科技工作者聯絡服務

1.成功舉辦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組織開展了“科技工作者校園行”、“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網路有獎答題、“**科技工作者風采展”等系列活動,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科技工作者的風采,增強了公眾對**優秀科技工作者的知曉度,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走訪慰問一線科技工作者代表,送去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

2.深化科協系統改革,推動科協組織延伸覆蓋。新培育建立企業科協10家,全面啟動了企業設立科技委員工作,設立科技委員的企業達70餘家;圍繞深化改革,探索推進學會職能轉變,在全市率先制定了縣級科協所屬學會承接政府職能轉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3.創新服務方式,為科技人才搭建展示平臺。在全市各學會、基層科協組織探索推行了“一會一活動”專案,以活動提升學會(協會)活力,醫學會的“名醫講堂”、心理學會的“陽光心靈關愛校園行”等活動已成功舉辦多期,並已逐漸成長為**學會的品牌活動。

4.助力科技人才創新創業和能力提升。採取多種方式為科技人才成長髮展提供支撐,實施學會能力提升專案22個,幫助學會和科技人員開展學術交流培訓活動20餘期,參與人數達10000餘人;指導航天巨集華、仟源中藥2家企業科研團隊參加“四川省創新方法大賽”,航天巨集華榮獲全省一等獎,成功進入中國創新方法大賽決賽;組織舉辦優秀科技論文、科技成果轉化專案推薦評選活動,向上級推薦採用30餘篇;積極推薦優秀科技人才,推薦巨集華公司高階工程師呂蘭入選第十四屆四川省青年科技獎。

(五)聚焦脫貧攻堅,推動科技助力精準扶貧

1.組織實施“會村合作”精準扶貧。近年來,市科協組織松林水果協會等農技協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專案,幫扶帶動貧困戶100餘戶,開展扶貧實用技術培訓54期,共計培訓貧困戶、農村4600人次。組建鄉土農民專家服務團,開展入戶幫扶15次,為貧困村、貧困戶提供了技術諮詢、新技術培訓等科技服務。

2.推動農技協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引導引進推廣新品種62個、普及推廣新技術44項,與農業院校、農業公司聯合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實驗12項次。開展各類培訓187期、累計培訓11000人次,併產生了以黃一是達安、陳厚剛等為代表**鄉土科技人才、農村科技創新人才24名。

二、2020年工作總結

(一)發揮職能,科學精準開展防疫工作

1.做好應急科普宣傳。一是利用“科普**”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介累計推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普知識及相關疫情報道文章600餘條,累計閱讀量超過143088次,發動全市科普資訊員轉發防疫科普資訊114448條。二是組織科普大篷車利用車載大喇叭、電視播放防控公告、防疫科普音訊、視訊140餘條。科普大篷車走進9個鎮、3個街道的61村、87個居民小區(居民點)開展防疫宣傳148次。

2.整體聯動,全力投入疫情防控。一是組織市級學會開展防疫科普服務。**市心理學會開通防控疫情心理疏導服務熱線,為隔離人員提供諮詢服務,累計為20餘人開展心理疏導;**市老科協組織會員到居民小區開展科普宣傳、防疫消毒等志願服務;**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組織開展了“青少年科技公益直播課”,向疫情期間不能正常上課的學生教授電腦程式設計知識,近200名學生參加直播學習。二是組織基層科協為疫情防控捐獻愛心。**市墾豐果蔬種植協會、**市連山鎮農機服務協會開展蔬菜義賣活動,先後輸送蔬菜30萬斤;**市綠色生態農產品協會、和興鎮蔬菜協等農技協也都自發捐贈各類蔬菜、水果60餘噸;鑫利達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利用產能開展口罩、防護服轉型生產;四川依科製藥院士專家工作站向武漢重點疫區捐送板藍根、藿香正氣水、維C等價值101餘萬元藥品,為疫情防護助力。三是組織科協系統黨員開展“先鋒入戶關懷行動”。市科協黨組成員深入金魚鎮白雲村、白鶴村開展宣傳、消毒等防疫工作,為兩個村送去消毒酒精40桶,累計在2個村開展科普宣傳24次、入戶排查70餘戶、發放防疫公告500餘份;**水果協會黨支部為解決連山鎮東廣村隔離人員後顧之憂,組織協會22名黨員幫助其收割蔬菜2千餘斤;市科協黨組聯合市醫學會走訪慰問6名**援鄂醫護人員及家屬,協調相關單位解除其後顧之憂。

(二)加強科技工作者政治引領,強化聯絡服務

1.開展**科技工作者新春聯絡關愛工作。1月9日至10日,市科協先後走訪慰問2019年被評定為“全市鄉土科技人才”的黃達安、陳厚剛等農業領域的科技工作者。1月15日至20日,對四川依科製藥有限公司、四川米老頭食品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院士專家工作站的43名科技專家進行了走訪慰問。

2.開展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活動。2020年以“科技為民、奮鬥有我”為主題,開展了具有**特色的科技工作者日活動。

一是組織**市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5月29日,**市2020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座談會在**市委會議中心召開,部分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在座談會上作了交流發言。**市委書記張俊懿同志參加並作重要講話,會議還向科技人員頒發了 “天府英才卡·**人才服務綠卡”。

二是組織開展優秀科技人才集中宣傳展示。邀請電視臺對一線科研人員、科研團隊進行採訪,深入挖掘、展現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一線的現場寫照、工作狀態;聯合“微新**” “科普**”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對全市科技工作者及科研團隊的優秀事蹟、科研成果及典型人物進行集中宣傳報道,釋出6期推文,吸引近2萬人次瀏覽量。聯合“**小胖墩”抖音號,在工業、農業、衛生、教育領域尋找典型人物,拍攝抖音宣傳片,獲得超4萬人次瀏覽量,獲贊800餘個,獲得評論100條。

三是開展科協系統疫情防控先進個人、先進集體表彰活動。5月29日,為展現**科技工作者良好精神風貌,發揮先進典型的模範帶頭作用,對**市醫學會等12個先進集體和樑恩海等20名先進個人進行了通報表揚。

四是舉辦線上“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微信有獎科普知識競答活動”。5月27日至29日,市科協舉辦了線上微信公眾號有獎科普知識競答活動。市民通過關注“科普**”微信公眾號“知識競賽”通道參與答題,吸引了近2000名**市民參與活動。

(三)助力脫貧攻堅,“農技協轉型升級專案”“會村合作”工作初見成效

1.市科協組織幫扶幹部開展實地走訪工作。幫扶幹部對貧困戶重點了解了疫情期間貧困戶生產生活、春耕生產、“兩不愁三保障”達標情況等,向幫扶戶宣傳了中省市扶貧惠民政策,切實解決貧困戶實際困難。

2.組織開展精準扶貧“會村合作”幫扶活動。市科協與四家優秀農技協簽訂合作協議,根據貧困戶實際制定幫扶計劃,為貧困戶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生產物資等,協助指導銷售合格農產品,幫助尋找銷售渠道,帶動幫扶貧困戶30戶,實現每戶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3.組織開展“農技協轉型升級”專案申報工作。推薦出“探索葡萄新品種培育技術及種養管理新模式”“農機智慧化改造升級專案”“蔬菜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專案”13個立項專案,引進新品種9個,新技術7項。帶動60餘名貧困戶就業,實現增收4000元以上。

(四)打造品牌,助推學會服務能力提升

為進一步提升市科協所屬學會學術交流水平,提升市科協所屬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打造學術交流活動品牌,並形成特色,市科協組織開展2020年學術交流和服務能力提升專案申報工作,擇優評選出“**地區結直腸癌早期篩查”“ 膽石症的微創治療”等14個專案,幫助學會和科技人員開展學術交流培訓活動20餘期,參與人數達5000餘人。

(五)實施“天府科技雲服務”,助推**高質量發展

1.助力企業技術提升和科技成果轉化。舉辦2020年“企業創新引領行動”科技政策服務宣講活動,100餘家科技型企事業單位參加培訓服務活動;舉辦企業科技創新方法及科技資訊推廣應用培訓,就企業科技創新中面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研討;赴四川廣銘生物製品有限公司、四川漢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地調研引進外籍人才制度環境與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認真聽取企業關於引進海外人才的意見,為在**創新創業提供更好地服務保障;調研院士專家工作站、企業科協建設情況,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等方式,對企業後期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促進和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邀請來自工業、農業、醫學、藥學等領域專家組成專案驗收小組,完成對全市第25、26、27批次“金橋工程”**市內已完成的16個專案驗收評審工作。

2.廣泛動員,積極宣傳“天府科技雲服務”。引導科博場館、科研場所、農業基地、科普展教場所和其他具備科普服務能力的相關機構積極申報,經省科協專家評審,**共有11家成為首批入駐天府科技雲平臺的科普惠民共享基地。6月24日,**市“天府科技雲服務”工作推進會在市委會議中心召開,對全市協同推進“天府科技雲服務”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全面開展**市“天府科技雲服務”平臺推廣工作,分別前往高新區西區、**工業集中區、**市精神病醫院等地開展“天府科技雲服務”專題培訓會;走進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四川航天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開展“天府科技雲服務”宣傳推介會。截止10月底,**在“天府科技雲服務”平臺共計註冊使用者18182名。

(六)創新方式,提深科學普及影響力

1.科幻作品徵集活動踴躍參與。舉辦科普中國之“白衣俠——我心中的超級英雄”科幻作品徵集活動,評審出科幻作品180個,評選優秀指導教師26名,優秀組織獎12個。活動的開展,激勵了**青少年學生學習一線醫護人員的先進事蹟和偉大戰“疫”的精神,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寶貴的精神養料。從抗“疫”工作中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激發廣大中國小生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

2.暑期特色科普活動豐富多彩。“科普之旅”主題活動,來自**、青白江地區的40名青少年學員實地參觀體驗了三星堆博物館青銅鑄造、國際鐵路港等科普基地。為加強交流、加快雙城融合,為打造具有**、青白江特色的科普活動線路開闢了道路;4期“玩轉科學”“快樂農場”科普夏令營為**城鄉兒童帶來了航空科學實驗課、農業科普體驗課等形式新穎的科學課程,促進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3.全國科普日活動亮點紛呈。今年全國科普日活動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為主題,展開**市2020年“全國科普日”聯合行動。“誦讀科學經典弘揚科學精神”2020年**市“科普之聲”科普誦讀活動以通過微信小程式線上報名,通過線上配樂誦讀形式生成作品,並在網路上進行展播,讓市民在朗讀中啟迪智慧、感受科學魅力、品味科學家的崇高精神。同時,市科協還開展了線下科普誦讀會系列活動,從近千名參加“科普之聲”線上比賽的選手中擇優選出16組選手進行線下科普文朗誦交流活動,以展演+互動的方式,促進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增強科普的吸引力,激發了廣大群眾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熱情;“暢遊科普基地、體驗科學魅力”線上闖關答題活動,以“科普**”微信公眾號平臺為基礎,廣泛深入宣傳**市優質科普基地的資源和服務,增強了群眾對**市科普基地的瞭解,吸引萬餘名市民參加活動;青少年機器人趣味賽活動,通過培訓+競賽、趣味+展示、交流+創新的活動模式吸引眾多青少年朋友及家長參與,經過培訓、初篩,34位青少年學生進入到決賽展現自身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通過競賽提升科技素養,培養科技興趣。

4.開展**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本屆以 “體驗·創新·成長” 為主題,9月-12月,為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和探索實踐能力,提升青少年及科技輔導員科學素質,市科協將聯合教育局開展**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以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科技實踐活動、科學幻想繪畫、科學影像作品4個專案參與創作,將根據報送專案情況組織評審團對作品進行評選,預計參與人數5000人以上。

5.開展2020年**市青少年航模大賽。培育學生科技素養、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未來競爭力。航模大賽的開展,為助力打造通航小鎮,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開展活動時間為10-12月,前期將對各學校師生進行培訓和實操訓練,通過培訓結果選拔各校優秀學生參與航模大賽,預計參賽人數300餘人。

三、存在的問題

(一)科協組成人員調整比較頻繁,部分工作人員對科協工作不熟悉,需要加強培訓;

(二)市科協機關現僅有人員2名,工作力量薄弱;

(三)基層組織不健全,不像工青婦能下到鄉鎮村都有相應組織,科協缺少此類組織。

四、“十四五”主要考慮

(一)把握大局,不斷提高政治站位

對標科協組織發展的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高站位、高起點、高目標深入謀劃工作,在歷史交匯期和重要戰略機遇期作出科協新貢獻。增強黨建帶科建能力,保持科協組織先進性,強化科技社團服務能力,團結帶領科技工作者建功立業、創新爭先。

(二)以不斷提升科協組織力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和人才優勢

強化市級學會、基層科協、科普基地等組織賦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全面活躍科協系統工作,提升活力和組織有效性,實現科協能力有效釋放。加強與科技工作者交流,發揮企業、人才優勢。

(三)系統性、創新性開展工作

強化統籌協調配合,資源共享、整合發力,確保工作亮點鮮明、質量提升。如打造特色科普旅遊線路,形成科普品牌。

(四)在工作中樹立創新爭優意識

加強對科技志願者、科普資訊員隊伍建設,對工作成果、典型經驗的宣傳推廣,推動科協工作產生良好社會效益、樹立良好社會形象。

五、2021年工作計劃

(一)強化政治引領作用,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創新爭先

通過多種方式在全市科協系統、科技工作者中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等精神的學習貫徹活動;持續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並引入常態;增強黨建帶科建能力,保持科協組織先進性,強化科技社團服務能力,團結帶領科技工作者建功立業、創新爭先;開展科技工作者座談會、聯誼會加強科技工作者交流聯絡;指導學會開展學術活動,為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搭建平臺。

(二)繼續實施“天府科技雲服務”,抓好院專建立工作

深入推進“天府科技雲服務”,切實有效精準發揮科技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作用,實現科技(科普)供需智慧匹配、精準對接,努力促進科技服務;著力抓好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培育建立工作,協助企業與科研院校結成產學研合體同盟,協助企業多方式引入急需的科技人才,協助企業培育自主科技創新團隊,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三)實施鄉村科普助力計劃,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繼續開展 “會村合作”,組織發揮農技協技術優勢、市場優勢,為貧困村、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提供科技培訓、示範推廣、市場營銷等助力服務,提升農技協助貧脫困、助農增收能力。推進基層農技協轉型升級,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和社會團隊。多形式開展科普大篷車、科普講堂進鄉村活動,推動科普資源向鄉村傾斜。

(四)實施科普品牌建設工作,全面提升全民科學素質

進一步提升“科普**”微信公眾號品質,吸引更多市民關注;繼續開展“線上+線下”模式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20期以上;組織開展 “**科普一日遊”、“全國科普日”等特色科普活動,培育、串接**的科普基地、科普展廳、科技教育活動場所等組成豐富的科普資源,讓市民可走進、可觸控、可參與、可感受身邊的科技力量、科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