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隨著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生活垃圾產量不斷增加,處置難度隨之上升,加之農村居民環保意識淡薄,導致生活垃圾分類處置不到位,隨處可見,居民追求優質生活環境的美好願望受到影響,農村垃圾分類難、處置難的問題亟需引起重視並加以解決。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問題

一是垃圾分類意識淡薄。受長期農村生活習慣和垃圾分類起步晚的影響,多數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缺乏認識,自覺將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薄弱,隨手將廚餘垃圾與可回收垃圾、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混為一體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對垃圾分類標識置若罔聞、視而不見。鄉鎮一級對垃圾分類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存在“面子工程”。農村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自主性不強,當政府對垃圾分類加強宣傳的時候,垃圾分類才會出現成效。父母對孩子從小樹立環保意識、注重垃圾分類的引導教育不夠。

二是垃圾處置面臨挑戰。受生態保護紅線、水源地保護、永久基本農田、處理成本和技術等因素影響,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處置面臨更大挑戰。直接填埋、就地焚燒、集中堆肥等傳統垃圾處置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綠色發展需要。以武都區裕河鎮為例,全境位於國家生態保護區內,地表和地下水資源豐富,但耕地資源緊缺,交通不便利,生活垃圾只能選擇就地焚燒或集中堆放在垃圾房焚燒,就地填埋、集中填埋、分類運輸弊端明顯。焚燒垃圾產生的濃煙和難聞氣體,一方面影響人居環境,另一方面汙染大氣,不符合環保要求;深挖填埋處置,會對地下水源造成不同程度汙染,鄉鎮產出的大量生活垃圾處置難度增大。

三是硬體設施缺乏管理。隨著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回收站點、村社垃圾池(房)、分類垃圾桶(箱)基本配備到位,但建成投入使用後,管理滯後或無人管理,垃圾清運不合格、保潔崗位未發揮作用,垃圾分類、回收、轉運設施裝置老化破損,鄉鎮對垃圾設施裝置監管責任落實不到位,存在管理缺位。

四是分類處置體系不健全。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建設管理的通知》,明確了治理農村垃圾的重點任務,但農村垃圾分類處置體系還未完全建立,各環節並沒有完全打通,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置的處置流程還有短板。

二、對策建議

一是加強宣傳引導,提高分類意識。通過製作橫幅展板,發放宣傳讀物等形式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垃圾分類宣傳月等活動中大力宣傳垃圾分類常識;藉助縣、鄉、村三級廣播、電視、微信朋友圈、抖音公眾號,經常推送垃圾分類知識;鼓勵鄉鎮培育垃圾分類宣傳大使,組織開展各種宣傳活動;倡導志願服務,形成少先隊員、大學生、幫扶隊志願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的濃厚氛圍;定期開展“垃圾分類進校園”活動,開展駐村幹部和幫扶工作隊入戶走訪宣傳活動;將生活垃圾分類作為鄉村振興“崗位大練兵、業務大比武”的一項內容,納入年度考核範圍。

二是強化統籌謀劃,制定合理措施。以縣為單元,根據鎮村分佈、政府財力、人口規模、交通條件、運輸距離等因素,科學合理確定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模式,臨近城區的村莊,採用統一收運、集中處置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模式;交通不便或運輸距離較長的村莊,根據消納途徑和環境容量,因地制宜、靈活施策,按照“戶分類、戶處置、不出村、零填埋”的原則,用“燒、賣、收、送”的方式就地就近分類處置;細化分類處置,對可堆肥垃圾,採用生物堆肥方式集中處置,對可回收垃圾,在家中整齊存放,不定期出賣,對有害垃圾,存放在有害垃圾桶,等待村保潔員上門回收;鄉鎮設立垃圾資源回收點,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將金屬、塑料、玻璃、紙盒回收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逐步取締露天垃圾收集池,建設或配置密閉式垃圾收集點(站)、壓縮式垃圾中轉站和密閉式垃圾運輸車輛;建設一批小型化、分散化、無害化的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動員群眾共同謀劃,組織村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方法制定、垃圾收集點(站)選址等工作,廣泛聽取群眾意見

三是加強日常管理,提高管護水平。縣級主管部門要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工作擺上重要議事議程,明確管理考核責任,不定期對鄉鎮垃圾處置工作開展督察;強化鄉鎮屬地管理責任,鄉鎮一級制定垃圾硬體設施裝置日常管理辦法,建立農村生活垃圾管理日常巡查機制,禁止擅自關閉、閒置或者拆除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確保設施正常使用,發揮效用;建立村莊保潔制度,加強專業保潔隊伍建設,每個自然村至少配備一名保潔員或由公益性崗位人員擔任並按照聘用合同約定給予勞動報酬;加大對廢品處理的科技投入和政策補貼;加強對垃圾分類回收工作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整合相關專項資金,將農村垃圾治理費用納入財政預算。

四是健全分類處置體系,實現垃圾減量治理。貫徹執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和處理技術標準》(GB/T51435-2021),規範各環節的日常作業管理;完善制度建設,全面推進農村垃圾治理;提高收運處置設施建設和服務能力,設施建設和處理技術向農村轉移;探索建立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收運體系經費保障機制;科學制定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建立長效管護機制;推進有機垃圾再生迴圈體系建設,探索廚餘垃圾質能轉化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