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創新調研報告

高水平推進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  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區域創新調研報告

區域創新是國家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佈局建設區域性創新高地”。杭州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既有長期性的戰略性意義,又具有實踐性的現實意義。

為此,市政協今年將“高水平推進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作為專題議政性常委會主課題。會前,在潘家瑋主席和周智林副主席的領導下,市政協組織黨派、界別、專委會和區縣市政協成立10個課題組,圍繞主題,召開產業集聚區、高校院所、高新企業、市級相關部門等座談會,並赴南京、合肥等地考察,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形成報告如下:

一、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的現狀和做法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厚植創新活力之城優勢,為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把科技創新作為“創新高地建設”的基礎路徑。近年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領跑全省,穩居全國主要城市第一方陣。2017-2020年,杭州全社會R&D經費支出由396.8億元增加到530.4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3.15%增加到3.45%;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從2844家增加到7711家。之江實驗室成功進入了國家實驗室體系,首批4家省實驗室全部落戶杭州並全面啟動建設。2020年,杭州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位居第三。

(二)把平臺建設作為“創新高地建設”的有力抓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城市等國家重大支援先後落地。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發揮創新策源功能,構建“一廊兩區三高地”的創新格局。杭州高新區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居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臨江高新區全國排名較上年提升52位。打造了夢想小鎮、雲棲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濱富合作區、雲城、三江匯等重大平臺加快佈局。

(三)把人才引育作為“創新高地建設”的根本支撐。實施全球英才杭聚、青年人才弄潮等人才工程,全市人才總量超300萬名,每萬名就業人員擁有人才資源數達3943人,居全省第一。成為全國首批獲授權審發《外國高階人才確認函》許可權的城市,“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全國率先實行全流程“零次跑”審批。2020年,杭州連續十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人才淨流入率、網際網路人才淨流入率繼續居全國第一。

(四)把環境優化作為“創新高地建設”的重要舉措。搶抓“後峰會、前亞運”的戰略機遇,全面推進三化融合、擁江發展,宜居宜業宜遊已成為杭州的鮮明印記。深化科技金融結合,形成了“無償資助—政策擔保—科技貸款—還貸週轉—天使基金—引導基金—上市培育”的科技金融扶持“杭州模式”。深入實施“數字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推出全國首創“親清線上”,在全國工商聯釋出《2020年“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報告中,杭州在營商環境城市排名中獲全國第一。

二、存在問題

當前,雖然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新形勢、新挑戰,特別是與國內先進城市相比,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差距。

(一)創新基礎仍然薄弱。目前,優質創新資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區,西部縣(市)的供給能力、創新資源配置不足,區域間差距較大。雙一流大學杭州2所,相較成都(8所)、南京(12所)等城市,高等教育資源顯著不足;國家重點實驗室14家,低於北京(79家)、南京(29家)等城市;大科學裝置在建1個,與合肥已建、在建的11個,差距明顯。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高新技術投入增幅、規上工業研發投入增速等指標偏低,與全市經濟總量持續提升、增速領先的良好態勢極不匹配。

(二)體制機制有待突破。全市域科技創新統籌作用不足部門協同、市區(縣、市)聯動的機制有待完善。在政策體系方面,上海為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近3年推出160多項自主改革、70餘個配套政策;《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正式實施;南京成立“市委創新委”,全市“一盤棋”統籌推動創新名城建設。相比,我市在創新政策與制度的設計上步伐還不夠大。

(三)創新主體培育有待加強。我市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數量實現了“倍增”,但仍是深圳的2/5、廣州的3/5;核心零部件、新材料等製造業企業數量不足,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重點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量不強。位於產業鏈頂端、大而強的頭部企業只有阿里、海康等少數企業,而深圳在5G技術等多個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沿,擁有華為、騰訊、大疆、華大基因等大批國際知名科技型企業。

(四)創新人才結構有待優化。目前,我市頂尖科學家、行業領軍人才的總量仍然偏少,製造行業企業低階工多、高階工少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國際教育、醫療等方面與京滬存在明顯差距。同時,我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8.77歲,與全國38.8歲的水平基本持平,遠高於廣州的35.4歲和廈門的36.8歲;在全國大學生佔比較高的9大城市中,杭州僅列第6位;2020年大學在校學生人數增長僅為6.2%,遠低於深圳的20.3%。

(五)創新創業生態有待完善。相比深圳湧現出平安科技、微眾銀行等一大批優秀市場化金融科技公司,我市科技金融起步雖早但發展後勁不足。相比南京的“矽巷”模式、合肥的校地“交鑰匙工程”,我市高校院所與企業之間、供給與需求之間,還缺乏具有先進水平的研發轉化平臺,成果轉化還不夠順暢。

三、對策建議

杭州高水平推進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要堅持以科技自立自強為戰略支撐,以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導向,著力打造具有硬核創新力、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活力標杆地、創新創業示範地、優質人才集聚地、未來產業引領地,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中國特色、浙江辨識度、杭州特質的引領性創新型城市。

(一)進一步優化空間佈局,形成全域創新新格局。按照“一核九星”功能定位,繪好全市域創新一張圖,構建“一軸、兩區、三心、多點”的創新空間新格局。“一軸”即科技創新軸,主要將城西科創大走廊和城東智造大走廊連成一軸,貫穿東西,城西科創大走廊建成全球創新策源地,城東智創大走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慧製造高地。“兩區”即杭州高新區和臨江高新區兩個國家級高新區,杭州高新要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臨江高新區要加快建設世界級智慧製造產業叢集。“三心”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產業創新中心和全球數字貿易中心。全力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紮實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構建重大產業創新中心,搶佔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制高點;著力打造全球數字貿易中心,高質量推進浙江自貿區杭州片區與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協同發展。“多點”即各類高新園區、經開區、科技城、特色小鎮、產業綜合體等創新平臺和空間,通過各平臺集聚作用,輻射帶動全市及周邊創新發展,以點帶面,形成幅射效應。

(二)進一步強化統籌協調,形成體制機制新優勢。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快成立杭州市創新委,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建立市領導定期聽取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市領導定期與企業家座談、市委市政府每年定期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的常態機制。推進科技地方立法,制定《杭州市科技創新條例》。有序推進國家級高新區擴區擴容,大力推進國家、省級高新區建設,加速推進實施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二是深化改革創新。加強科研體制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優化科技計劃體系,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探索建立市級層面科技獎勵制度。三是強化源頭創新。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為契機,支援之江實驗室打造成為國家實驗室的核心支撐,支援西湖實驗室成為國家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全市高階創新要素,爭取“十四五”期間有更多國家大科學裝置落地杭州。全面梳理一批“卡脖子”專案和重大研發需求,做好“四張清單”的推進工作,爭取更多專案納入省攻關任務,取得一批標誌性成果。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援高校、科研院所自主佈局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三)進一步促進雙鏈融合,激發創新主體新動能。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一是加快產業發展。建立由市領導掛帥的重大產業鏈“鏈長制”工作體系,形成“一條產業鏈一位市領導,一個工作專班,一位專班負責人”的工作推進機制。二是培育創新主體。持續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新一輪科技企業“雙倍增”計劃,推動市場主體“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既培育“頂天立地”的科技型骨幹企業,也培育“突飛猛進”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三是提升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做好對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00%比例等政策的落實,加大頭部企業、上市公司研發中心建設,支援行業骨幹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建立一批國家、省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企業研究院。

(四)進一步引育高階人才,打造智力支撐新藍海。抓住全球人才流動新機遇,深化人才綜合服務整合改革,構建創業創新“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集中力量引育一批立於世界科技最前沿、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和團隊,建設國家級人才城。實施博士後倍增計劃,改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培養機制,完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規劃,探索人才創業保險等制度,吸引全球優質人才來杭創新創業。針對各類人才高度關心的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分類施策,做好部省科研單位人才的服務與銜接,為頂尖人才、高階人才提供突破性的住房保障政策,並探索在合適區域謀劃建設科學島。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探索成立市產業人才獎,激勵為我市產業發展與自主創新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

(五)進一步深化科技金融,完善金融服務新體系。一是打造科技金融高地。深入推進國家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試驗區建立,爭取數字人民幣試點,建設錢塘江金融港灣,打造國際金融科技中心。二是加大產業投融資力度。積極打造形成以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基金為代表的“基金森林”,做強杭州高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做大投融資基金規模。積極穩妥深化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現有國有資產績效考核機制。拓寬科研資金供給渠道,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生產、上市全過程科技產業創新融資模式。三是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建設跨區域多層次金融科技創新平臺,做強科創板上市“杭州軍團”,爭取上海大型金融機構、金融總部在杭設立第二總部。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業投資企業發債融資,穩步擴大創新創業債試點規模,鼓勵科技企業實行“同股不同權”治理結構。做大做強科技金融專營機構規模,爭取設立科創銀行。

(六)進一步做優營商環境,形成創新創業新生態。持續營造“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的濃厚氛圍,推動“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一是構建全市域全網路全空間孵化體系。建設科創大腦,整合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整合投融資、人才引育、企業服務等各類資源,建立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空間全覆蓋的全球性孵化體系,不斷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鼓勵大企業、大集團加強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制定出臺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為主體、市場化選擇為手段,促進科技成果在杭產業化,對成果本地轉化的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傾斜。三是加快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推廣。支援科技創新所需的應用場景建設,支援新技術、新產品在本市測試、應用,並依法提供其所需的資料開放等服務。編制創新產品目錄,推進創新產品首臺套示範應用。從國家安全形度,鼓勵使用和推廣國產和本地產品。四是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完善技術轉讓制度,推動智慧財產權和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建設,做大做強杭州市網上技術交易市場,扶持技術經紀行業發展,促進交易市場發展。五是強化創新保障機制。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爭市本級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15%以上。在國土空間規劃和城市更新中,優先保障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重點創新型企業等科技創新用地需求。探索建立政府及其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人員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容錯機制。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爭當城市範例的元年,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為高水平推進區域性創新高地建設盡責盡力,為“數智杭州·宜居天堂”及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