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澇管網建設情況、存在困難問題及建議

《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8號)提出,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推進雨汙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和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妥善解決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排澇管網建設情況、存在困難問題及建議

一、城區排澇管網現狀

城市排澇管網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五蓮縣高度重視城市的排水設施建設,目前已基本完善市政主幹管網設施建設,但排水建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城市內澇、水環境汙染等現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隨著近十年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五蓮縣城區現有雨水管道227.41公里、雨汙合流管道20公里,城區雨水管道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11公里。雨水管道將城區內所有雨水排放城市河流(主要為洪凝河、山陽河)中,城區洪凝河、山陽河河道總長度達到20公里,面積超過300萬平方米,自2011年啟動河道綜合治理,通過河道清淤、砌築護岸牆、敷設截汙管道等工程措施,河道內基本消除垃圾和雜草,行洪斷面標準超過到20年一遇,近幾年暴雨時行洪順暢,未發生較大險情。

二、排澇設施建管存在問題和困難

(一)排水設施規劃缺乏前瞻性

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出現新舊不相容情況,舊的防洪排澇系統難以適應當前的功能需求。如五蓮縣近年來,雖然已經編制了防洪排澇專項規劃,也配合城市道路的建設新建了42公里雨水管道,雖然設計時也考慮到當時的周邊環境因素,但隨著城市的擴張,尤其是硬化區域的快速增長,部分雨水管道不能滿足快速排水需求。

(二)排水設施管理缺位。由於缺乏資金保障及技術支援,

養護單位很難掌握地下管網的實際狀況,難以進行管道養護。此外,一些因素導致部分汙水排入雨水管道,造成雨水管道排水斷面減小,排澇能力削弱。如,五蓮縣老城區有20公里的雨汙合流管道,同時部分小區單位未完全實現雨汙分流,生活汙水匯入雨水管道,下游的分流管道無法發揮作用,雨水管道積累了大量的淤積物,排水能力降低。

(三)海綿城市建設滯後。海綿城市建設難以全面推行。如五蓮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之間,雖說降雨量相對較高,但主要集中在6-9月主汛期,其他月份尤其是春季、秋末都會面臨很重的乾旱。而海綿城市體系既能減少排水,又能合理利用雨水,能顯著降低城市洪澇災害,但目前五蓮縣海綿城市建設比例還未達到30%,不能發揮出海綿城市降排的作用。 

(四)排水設施智慧化水平不高。實時監測是保證排水防澇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舉措,但受制於排水防澇資訊化終端建設不足、與城市數字化管理的資訊共享不足、資訊化監測監測手段、觀測精準度、大資料資訊分析不足等因素,智慧化管理水平較低,不能及時掌握排水防澇情況。如五蓮縣利用公安天網、城市數字化管理平臺等資訊化技術對城市重要道路、關鍵易澇點進行實時監測,但因為智慧化水平不高,仍然存在滯後性,監控體系發揮不完全。

三、工作建議

(一)科學規劃鋪設管網。在新城區在科學編制排水設施專項規劃,明確排水出路與分割槽,科學佈局排水管網,確定排水管網雨汙分流、管道和泵站、河水清淤與治理等排水設施的改造與建設的基礎上,打好提前量,為後期需求提升留有餘地;在老城區探索排水管網改造,例如與海綿城市建設進行融合。

(二)加大投入,延長管網壽命。加大防洪排澇工作的資金投入、技術投入,加強排水管網的養護及河道的清淤工作,儘可能延長排水管網的使用壽命,保證管網排水通暢。

(三)加快海綿城市和智慧化城市建設。按照海綿城市和智慧化城市建設要求,要加大資金、政策傾斜,一是在老城區推進雨汙分流改造,二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降低排澇壓力,三是在全面收集地表徑流、排水設施、受納水體、排水口等基礎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管網等排水設施地理資訊系統,通過提升智慧管理,提升城市排水設施效能,實現水資源科學管理,以減輕城區排水及防汛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