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調研報告多篇

開發區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對昆明市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發展的調研報告

一、工業園區發展的基本情況

目前,昆明市規劃建設有各類工業園區15個。其中國家級開發區3個(高新區、經開區、度假區),省級工業園區6個(呈貢、安寧、海口、楊林、尋甸、東川),市級工業園區6個(晉寧、石林、宜良、富民、祿勸、官渡),基本形成了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省級工業園區為支撐,市級特色工業集聚區為補充的三級園區發展體系和格局。20xx年,昆明市開發區及工業園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9億元(不含旅遊度假區和官渡工業園區),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8%,其中2個國家級開發區、6個省工業園區佔全省40個省級重點工業園區的比重達到60%。

二、加快工業園區發展的主要做法

XX年,昆明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快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把工業園區作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第一推動力,作為全市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作為實施富民強市戰略的重要舉措,推到主攻工業的最前沿、招商引資的最前沿、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充分借鑑沿海發達城市規劃建設工業園區的新理念、新體制和新機制,採取最特殊、最特別、最靈活的政策措施,強勢發動,超常突破,努力促進工業園區大突破、大跨越、大發展。

——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思想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西部地區與沿海地區、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最根本的是思想觀念上的差距。昆明市從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的高度,從實現大跨越、大發展、建設現代新昆明的高度,正視差距、直面矛盾,充分認識工業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工業園區建設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工業興則全市興、工業活則全盤活,園區強則工業強、園區弱則工業弱的觀念,樹立經濟建設以工業突破為主、工業突破以園區建設為主,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以園區經濟為中心的思想觀念,把工業園區建設作為建設現代新昆明的關鍵,作為振興昆明經濟的關節點和突破口,形成全市各級各部門關心園區、支援園區、服務園區、建設園區的良好氛圍。目前園區建設已成為昆明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創新體制機制,啟用發展活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昆明市把創新作為工業園區發展不竭的動力,借鑑蘇州工業園區建設成功經驗,大膽推進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管理體制上,按照“實體化管理、企業化運作”的原則,推行權責合一、黨政合一、經濟社會發展合一的實體化管理,賦予市級、縣級經濟管理和相應行政管理許可權,確保市權、縣權審批手續在園區內全部辦結。管理機制上,實行管委會主任負責制,採用扁平化管理,管委會自主設定機構、配備人員,確定分配方式和收入標準,除班子成員外全員實行聘任聘用制。國家級開發區管委會、黨工委主要領導分別由省、市委任命;省、市級工業園區挑選年富力強、懂經濟、善管理的常委、副縣(市)區長擔任管委會黨工委書記、主任。在開發模式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成立園區投資公司,賦予參與土地收儲和土地一級開發權,以市場化方式進行園區開發建設。

——加快軟硬體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誰能搶先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誰就能吸引更多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誰就能集聚更多的生產要素,誰就能把握髮展的主動權。昆明市著力在軟硬環境建設上求突破。在硬環境建設上,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兩年突破工程,兩年內實現基礎設施建設大突破,確保有熟地、淨地招商。XX年全市計劃啟動“五通一平”建設專案170多項,預計投資70多億元;目前,已開工建設各類專案70多個,總投資14多億元。在軟環境建設上,建立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辦理,提供從申請到建設、投產全過程高效優質服務,做到行政審批進入行政服務中心無條件、審批無阻力、程式無障礙,營造“三最四低”發展軟環境,全力打造效率園區。嚴格禁止亂收費亂檢查,工業園區新建擴建工業專案,屬於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免除,市級部門不得隨意對工業園區內企業實施檢查,必須進行的,要事先向管委會通報並經同意後才能進行檢查。

——加大招商引資,促進超常規發展。工業園區是招商引資的主力軍,招商引資是工業園區的生命線。昆明市牢固樹立招商引資是第一政績的理念,實施一把手工程,實行招商引資任務倒逼、倒排計劃,形成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推進制度。工業園區建立市、縣、園區招商引資聯動機制,組建專業招商隊伍,與全市派駐沿海發達地區地級以上城市35個招商分局合作,實行專業化、全天候、拉網式、駐點式招商。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突出大專案招商、地區優勢招商、重點地區招商和外資專案招商,重點引進裝備製造、光電子、生物醫藥、汽車及零部件、環保產品等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產業。目前,專案包裝、專案儲備、專案推介等各項招商引資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培育主導產業,促進產業叢集發展。叢集式發展是現代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產業叢集是推動工業園區發展的必然選擇。昆明市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城市化、八業高新化、佈局專業化”的要求,圍繞發展有基礎、有優勢的產業,每個園區明確1~3個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大力培育電力裝備、機床製造、汽車及零部件、光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磷化工、鐵化工八大產業叢集。同時,通過對入園企業和專案給予優惠政策,引導新建、引進工業專案(企業)按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佈局入園發展,實施非園區工業企業出城進園工程,鼓勵主城區工業企業實施入園搬遷改造升級,以優勢企業、優勢產業為核心,延伸產業鏈,使大企業、大專案的單體優勢轉變為群體優勢,努力催生一批集中度大、關聯性強、集約化水平高的產業叢集。

——加大政策支援,營造政策窪地。制定出臺《關於加快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檔案,大力支援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在財政政策上,實行相對獨立的財政預決算體制,以XX年為基數,5年內園區新增稅收上解市級部分,全部留作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從XX年起,5年內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億元工業園區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專項用於園區基礎設施、重大專案貸款貼息及軟環境建設的補助。在土地政策上,園區年度用地指標實行單列,全市用地指標優先保園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低於50%用於園區;實行地價成本補貼機制,每年從市、縣兩級經營性用地專案土地出讓金收益中提取5%,專項用於補貼工業專案用地地價成本和基礎設施建設。在人才政策上,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到園區工作,可保編、保級、保工資。

——強化評價考核,促進園區科學發展。建立工業園區統計評價考核體系,促進園區建設水平與發展速度同步提高。制定出臺《昆明市三級開發區及工業園區統計評價考核辦法》及工業園區考核獎懲辦法、管委會領導班子年薪管理辦法、統計報表制度等配套措施,重點考核園區工業專案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企業戶數、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利稅總額、利潤總額、重大工業專案等指標,並把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工程、環保、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市級園區升格提檔等工作作為否決指標列入考核。指揮部每年與責任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納入市級目標責任考核,評價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對成績顯著、貢獻突出的給予重獎、重用;對組織領導不力、措施不實、實效不大,連續處於後進的予以重處、重罰。

——強化組織領導,形成整體發展合力。加強組織領導是實現工業園區發展的有力保證。昆明市把實現園區建設大突破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要求黨委主要領導親自抓,政府主要領導重點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園區領導全力以赴拼命抓,成立了工業突破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工作指揮部,加強對園區工作的領導、組織和協調。同時,明確各級、各部門在園區發展中的職能職責,國土部門保障工業用地,規劃、建設等部門提供高效服務,發改部門儲備各類專案,財稅部門確保專項扶持資金及時到位,交通、通訊、供水、供電等部門提供配套服務,公安部門保駕護航,紀檢監察部門監督檢查工作,各方密切配合,上下聯動,步調一致,無條件、無阻力、無障礙地為園區建設發展服務,形成合力加快工業園區大突破、大發展。

三、工作推進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在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中,昆明市委、市政府堅持規劃先行,高度重視政策配套和系統推進,在政策措施、體制機制、開發模式、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產業培育、提檔升格等方面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但同時由於我省工業園區發展起步晚,大部分處於規劃建設初始階段,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規劃設計滯後園區開發建設。城市規劃滯後於城市開發建設,沒有正確處理好區域性與整體、近期與遠期、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城鄉規劃全覆蓋工作滯後,區域內園區缺乏統籌規劃建設。工業園區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脫節,園區規劃的前瞻性、指導性、權威性不強;各類規劃之間銜接和協調不夠;規劃實施管理有待加強,難以形成園區的整合優勢和規模效應。

——土地供給制約園區開發建設。在國家嚴格土地管理政策的背景下,土地供給困難和用地需求增加,使工業用地問題成為制約園區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XX年,昆明市工業園區計劃引進300億元以上招商專案,大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但省下達昆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僅為1020公頃。年度土地利用指標有限,園區土地收儲困難,建設專案等土地的情況日益嚴重。

——產業聚集和輻射帶動功能不強。產業發展特色不突出,昆明市幾乎每個工業園區都有機械、磷化工、生物醫藥等產業,缺乏明顯的產業分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產業雷同和同質化競爭現象。同時,由於園區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脫節,不能完全共用基礎設施,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難以充分發揮產業集聚的輻射能力,難以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

——資金支撐脆弱園區建設困難。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建設資金普遍短缺、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已成為園區建設主要困難。目前,部分園區靠有限的財政資金和一定的負債投入,基礎設施要達到“五通一平”的要求相當困難,使得部分園區建設水平偏低,形象建設進度緩慢,園區吸引力不強,集聚效應難形成。

——省市聯動協調推進工作機制有待加強。在工業園區建設中,昆明市從土地管理、規劃建設、專案審批核準等方面,充分賦予開發區及工業園區市級、縣級許可權,加快開發建設。但園區發展是個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制度安排、具體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各級各部門的支援,特別需要省委、省政府及省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援。

四、幾點工作建議

開發區及工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後勁所在、希望所在,抓住、抓好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就牽住了經濟發展的“牛鼻子”。目前,我省還處於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階段,工業園區發展才剛剛起步,重點園區的數量不足,建設水平不高,發展速度不快是我省園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轉變思想觀念,加快研究完善全省促進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速度是我省園區建設的主要任務。

——建立完善省市聯動工作機制。開發區及工業園區建設,是一項事關區域經濟發展的巨集大系統工程,涉及土地、規劃、城建、環保等若干個工作部門,建議省政府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機制,成立專門的工作機構,上下聯動、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和協調推進我省園區經濟加快發展。

——統籌保障園區建設用地。土地是工業園區經營的基本資源。土地供應已成為制約我省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的主要問題,鑑於工業園區土地管理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建議省政府推廣昆明市的做法,對省級重點園區年度土地利用指標實行單列,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不低於50%用於工業園區,重點保障經濟總量大、發展速度快的工業園區建設用地。

——研究制定省級園區配套政策。我省園區建設起步慢,滾動發展能力弱,各級政府財政因底子薄,園區建設前期需大量資金注入及各級政策扶持。建議省政府儘快制定出臺全省促進園區建設的配套政策,園區稅收、土地出讓金或其它稅費除上繳中央部分外,全額留給園區作為滾動開發後備基金;建立省級土地成本補貼機制,依據每年經營性用地專案的土地出讓金收益中不少於省級可用部分的5%,提取工業用地地價成本調節資金,專項用於重點工業園區地價成本調節和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園區規劃管理。堅持以城市化理念規劃建設工業園區,把園區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功能區域,與城市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要求,對園區規劃進行前溯性審查,搞好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提高資源共享度,有效解決用地規劃、空間佈局、環保治理等問題,做到無障礙規劃、有介面建設,永不搬遷。當前,加快制定雲南省工業園區規劃管理辦法,加強規劃管理,強化規劃落實,提高規劃執行力,切實提高全省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水平和發展速度。

——多元籌資加大投入。各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援,使其明確對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工業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bo、bt等形式利用外資,籌資建設。第四是積極爭取國債指標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儘快拉開園區建設框架。

【第2篇】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形勢分析調研報告

一、__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

__開發區是我區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自成立以來,始終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構築外向型經濟新格局的總體要求,堅持“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招商思想,找準主導產業定位,突出產業招商,在十幾年間迅速發展壯大。

目前,__開發區已經形成以電子資訊產業為龍頭,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為主體的產業群體。截至“十五”期末,__開發區已經引進電子資訊類企業達__家,此類企業投資累計達到__億美元,佔到開發區引資總額的72,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電子資訊產業鏈條,代表企業有_/:請記住我站域名/_、__等,形成了晶片製造封裝、電子元器件、手機配套、消費類電子產品等四大行業,成為__市投資規模最大、資金密度和技術含量最高、產業鏈最完備的電子資訊產業基地;汽車配套產業投資累計達到__億美元,代表企業有__、__等,是目前__市最主要的汽車配套產業基地之一;生物醫藥產業投資達到__億美元,代表企業有__、__等,成為我區新興的支柱產業。

二、__開發區發展面臨的形勢

未來幾年,對__開發區發展來說,既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又存在著嚴峻的挑戰。

從國內外大環境看,國際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一體化程序加速,為開發區更快更好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環境。在國際資本轉移上,以資訊產業為代表、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新一輪產業轉移浪潮正在蓬勃興起,微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成為轉移的主流,並呈現出製造、研發和服務一體化轉移的態勢。中國加入wto後,經濟穩定增長趨勢將更加鞏固,正在逐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和發展潮流中,開發區作為《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的特殊經濟區,在我國的整體開放格局中將繼續存在併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開發區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制約因素和問題,主要是產業鏈條還不盡完善,尤其主導產業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還待進一步改善,尤其是軟環境方面,在服務意識、社會治安等方面還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國家對土地、信貸等採取巨集觀調控導致土地資源短缺和資金到位減緩,開發區二、三產業發展還不平衡,這些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對我區產業招商和發展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三、__開發區產業發展建議

未來幾年,面對國際國內招商引資新形勢,__開發區應緊緊抓住歷史性發展機遇,加快推進__開發區的發展,要在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工業園區的同時,充分發揮軟硬體投資環境俱佳和主導產業集聚等優勢,繼續實施產業招商、載體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措施,凸現__開發區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

1、加強主導產業宣傳力度,突出產業招商

緊扣產業發展的主線,積極對接國際資本向中國轉移的新動向,緊緊把握世界經濟新一輪結構調整和世界五百強等外資企業在我國尋求第二市場的機遇,在新一輪招商引資競爭中搶佔先機。進一步圍繞電子資訊、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以產業為紐帶,以配套促集聚,做好產業鏈的延伸和重點產業技術水平升級,形成電子為主體、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產業基地。鎖定具體的招商區域,集中力量強化對美國、韓國、臺灣電子資訊產業,日本的汽車配套、生物醫藥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努力打造比較完備的產業叢集。

2、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環境是形象,是財富。完善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資企業投資的基礎條件。__開發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打造中央商務區(cbd),大力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的檔次和水平;加強配套商務服務區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工業園區物業管理,同時加強工業園區的治安管理,有效防止盜竊等案件的發生。

各政府部門應提高行政綜合服務功能,延伸服務內容,誠信服務外商,經常深入企業,積極主動為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服務水平。對主導產業大專案、成立專案服務小組,開展全程式服務,真正做到公開、公正、便民、高效;加強涉外人員的法律、法規教育和相關業務培訓,提高服務質量;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執法監督機制,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健康發展。

3、發揮“以商引商、以情招商”的示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已開業的和已落戶的老企業對選址準備投資的企業本身就是一種示範。要把積聚的產業、企業看作招商工作的優秀資源,一方面大力宣傳我區業已形成的產業優勢和已投資企業的經營業績,以此示範,消除外商的戒備心理,增強信任度;另一方面通過對入區企業的優質服務,讓企業以現身說法的形式驗證本企業的成功典範,說服新客商。採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示範方式招商,是發揮產業鏈作用,提高招商成效的一大捷徑。

【第3篇】開發區總公司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調研報告

十七年來,開發區先後進行了兩期共15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目前開發區的土地存量已經很少,可出讓地塊大都是一些零散地塊,根本無法承接大規模、高質量的投資。為加快xx新城建設,拓展xx開發區發展空間,必須加快開發三期。

經全面回顧梳理,我們認為,開發區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開發模式和開發思路經歷了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其中,一期“滾動式”開發,總思路為“著眼長遠,適當超前,綜合起步,滾動開發”;二期“整體式”開發,總思路是“超前建設,全面接軌,聚集優勢,持續發展”。在開發區總公司歷任領導班子和全體員工的努力下,xx開發區取得了豐碩的發展成果。主要表現為引資超過300億元,引進企業700餘家,形成了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型建材、機械製造、汽車及零部件五大主導產業,稅收佔全區總量的一半以上,吸納直接就業近6萬人,成為全區經濟的龍頭和主發動機。但同時開發區也存在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兩期開發建設都走在了周邊開發區的前面,並取得了比較優勢,而當前各開發區都在積極探索新的發展途徑,我們也應按照率先發展的要求,主動轉變思路,繼續謀求在競爭中搶佔先機;二是前兩期開發建設中的產業特色不鮮明、產業集聚度不高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三是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開發區服務功能還不夠完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還不強。以上問題都需要在三期開發建設中予以解決。

因此,我們認為當前xx開發區又走到了發展的新起點,即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搞好三期規劃和開發建設。三期位於xx新城的西北部,規劃總面積31.3平方公里。其中,產業區佔地13.5平方公里,將建成為京津之間重要的現代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高層次服務業聚集地;功能服務及居住區佔地17.8平方公里,將為新城和開發區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服務支撐。三期開發需搬遷徐官屯街道和東蒲窪街道的16個行政村,共5691戶,17794口人,企業94個。

通過全面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我們認為要使xx開發區取得競爭優勢,使寶貴資源在近期、遠期都能獲得最大收益,就必須在三期的規劃和開發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特別是要創新發展思路。首先,必須確定好三期的產業發展特色,以特色求發展,避免與周邊開發區的惡性競爭。多年來,以眾多開發區為主要支撐節點的京津製造業聚集區已經形成,專案主動聚集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此形勢下,一方面各開發區之間基礎設施和功能環境建設水平差距縮小,招商競爭特別是對優質專案的競爭日趨激烈。另一方面,各開發區產業發展基礎差異日漸顯現,區域內大的產業分工格局下大形成,特色產業區發展的條件越來越成熟。在三期開發建設中,我們必須先明確三期產業發展方向和特色,並據此確定規劃區內各地塊的功能定位。第二,在規劃和建設中強化對特定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為其量身定做環境,使每一分投入都發揮其最大效益。第三,在招商中加強“精細化營銷”。即以打造特定產業高地為目標,有針對性地引進企業龍頭,以高門檻篩選出高質量專案,確保產業競爭力。第四,加強統籌協調,促進各方面工作科學發展。要理順現有產業、企業與下步要發展產業的關係,做到相互支撐、相互促進;要理順產業發展與環境建設的關係,提高投入的科學性、實效性;要理順企業發展與人才引進、培養的關係,提供工作、生活、學習、休閒等功能完善的環境,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增強發展的原動力。

基於以上考慮,我們把xx開發區三期的發展模式定為“模組式”,總思路是“突出特色,明確功能,搶佔高點,科學發展”。三期的開發建設主要包括三個重點區域,即三個功能各異的模組:

1、三期(西區)——先進製造業聚集區

三期西區北至龍鳳新河,南至福源道,東至南東路,西至高王路,總規劃面積7.9平方公里,將主要發展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先進製造業,重點包括裝備製造、環保節能產品等。

西區規劃思路:一是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和新城規劃,依託開發區的產業用地,保障經濟、社會、人口與環境的均衡,促進建設和諧有序發展,帶動經濟全面發展。二是分解落實新城規劃的功能定位、建設規模、公共設施安排等規劃內容,有重點的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三是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撐體系,建設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高標準、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按照適度超前,優先發展的原則,建設高效、安全的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西區開發建設目標:突出一個“轉”字,即突破工業區的一般定式,實現由高技術產業裝備園區向綜合性高技術產業園區轉型,由生產基地向生產與服務並重型的城區轉變,由引進技術向內生技術型高技術產業園區轉化。要深入貫徹“以人為本”思想,兼顧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效益,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繼續在規劃建設、綜合配套功能等方面引領xx新城發展。

西區規劃六個產業園區:起步區為綜合產業園區;依據主導產業劃定電子資訊、生物製藥、裝備製造、新材料四個產業園;為應對未來發展不確定性,設立新型產業園,使規劃保有一定彈性。

西區近期開發建設計劃:20xx年底前完成土地徵轉工作,確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開發步驟,20xx年3月底前確定2.4平方公里起步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並完成主要基礎設施的專業施工設計,4月底前進場施工,上半年具備土地出讓條件。年內完成起步區內110千伏變電站建設、電力線纜鋪設架空以及路燈安裝等工程,以及供熱站點和管網建設。

2、三期(北區)——高階物流服務功能區

三期北區北至龍鳳新河,南至京津塘高速公路,東至103國道,總規劃面積為5.4平方公里。北區由物流區和高等教育及科技研發區兩部分組成,規劃範圍以翠亨路為界,東側為國際保稅物流區,西側為高等教育及科技研發區。

其中,物流區的產業定位為保稅物流和特色物流,將以現有公共型保稅倉庫和出口監管倉庫起步,滾動發展保稅物流業務,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物流服務,建成立足天津、服務京冀、輻射環渤海的綜合商貿物流基地。物流區規劃五個區域,其中保稅物流區主要用於開展保稅倉儲、國際配送、進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業務,使其具備口岸功能;普通物流區為綜合性的普能貨物商貿物流節點,在功能上是保稅商貿物流的有益補充;出口加工區用於進行符合海關規定的分撥、包裝等簡單增值加工;商務服務區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綜合辦公區主要設定政府職能部門、海關、“三檢”等管理機構聯合辦公場所。

高等教育區引進建設一所綜合類大學和一處綜合性教育培訓機構,就近為開發區發展提供教育服務支撐。區域內將主要建設教學樓、行政樓、實驗室、科研樓、圖書館、網路中心、會堂、體育場館、產學研應用實習基地、校董及專家辦公樓和住宿樓、學生宿舍樓、餐飲綜合樓、綜合體育館、醫療保健樓等功能設施。

北區近期開發建設計劃:20xx年底前完成土地徵轉工作,20xx年3月底基礎設施前進場施工,年內完成主要基礎設施建設。

3、軟體區——生產型服務業功能區

軟體區位於現有一、二期之間,北至

廣源道,南至福源道,東至泉旺北路,西至翠亨路,總規劃面積1.25平方公里。

為保證軟體區規劃的質量,我們先後調研了北京總部基地、中關村軟體園、上海浦東軟體園、華中科技大創新科學園等類似園區。在深入研究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充分借鑑各地成功經驗,確定了軟體區的發展目標定位及具體發展職能。要將軟體區建成全區產業基地的服務中心——成為xx高階產業的核心區域,成為集高新技術研發、金融服務、軟體資訊諮詢、服務外包產業、專家公寓等職能為一體的綜合軟體園區,未來發展成為京津地區乃至全國重要的高科技軟體園。

軟體區要通過創造優美而獨具特色的園區環境,為軟體區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提供多組團佈局,使之能夠應對開發需求以及發展變化。總體思路是:一軸一心六組團,“一軸”即科技生態軸,“一心”即中心服務區,“六組團”,即企業總部組團、商務酒店組團、bpo組團、商務綜合組團、住宅組團和中心服務區。

近期開發建設計劃是,20xx年底前確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開發步驟,20xx年2月底前確定修建性詳細規劃,並完成主要基礎設施專業施工設計,3月份進場施工,年內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啟動部分功能區域建設。

【第4篇】開發區工業經濟建設調研報告

開發區工業經濟建設調研報告

開發區工業經濟建設調研報告——創新破難加快發展經濟開發區是一個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集中展示。近些年來,區域之間的經濟競爭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經濟開發區之間的競爭。

加快經濟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是縣委、縣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也是實現“接軌上海、融入杭州”和“三年衝百強”戰略的基礎。開發區和配套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動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

總體上看,近幾年來_____經濟開發區和配套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經濟發展的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縣城和周邊鄉鎮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執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進一步深化。

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配套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開發區基本情況_____經濟開發區成立於1992年,並於1994年8月經_____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經過十餘年的艱苦創業,現已具備規模開發建設總體框架,形成了良性迴圈投資環境,得到了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投資商的青睞,一些知名企業如_____企業、_____有限公司、_____集團、_____集團等紛紛落戶開發區,開發區已成為_____縣對外開放的戰略重心。

根據_____城市總體規劃,開發區對管理區域內堅持以高起點、高標準、寬視野、適度超前的原則致力於“一城五區”建設:以_____大道為中軸,在_____大道與_____路之間打造了一個8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區,凝聚了_____廣場、縣行政中心、步行街、生態街等一批精品工程。初步建成了4000餘畝的_____工業園區和_____特色園區,吸引國內外企業80餘家,總投資逾27億元人民幣,其中有_____等一大批上規模、上檔次的內外資企業,已成為全省樣板工業園區。

為進一步拓展工業平臺,開發區已在原_____省道_____段規劃建設了4.62平方公里的_____工業園區,工業區的性質定位為以新型材料、醫藥、電子為主的生態工業園。首期500畝現已開發完成,入園企業19家,總投資2.93億元人民幣,意向入園企業達到23家。

二期區塊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現對外實行全面招商。_____縣委、縣政府為了集全縣之力支援開發區建設,今年又將縣內_____工業園和_____產業園併入開發區管理。

_____工業園是_____工業重心北移的重要平臺,地處_____縣北部中心鎮高禹,首期規劃面積6.68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辦公轉椅、五金機械和it產業三個區塊。_____產業園是中科院_____分院、_____省食品藥品監管局、_____縣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一個產業基地,規劃面積3000畝,位於縣城北側,投資領域主要以藥品、保健品研發及製造等。

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的悠然人居——_____生態園區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啟動,招商工作也全面展開。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國際一流的集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居住為一體的生態園區將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_____生態園之後,開發區另一大手筆是即將建設的_____博覽園,主要包括植物博覽園、瀕危動物放養基地、教育、科研創業基地、低密度鄉村別墅等專案,現該區塊已基本完成概念性規劃,即將開始對外招商。

二、開發區經濟發展現狀

(一)、20xx年度工業經濟執行情況

1、工業總產值_____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_____億元,同比增長23.2。

2、工業增加值_____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_____億元,同比增長39.5。

3、利稅累計完成_____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_____億元,同比增長32。

4、技改投入_____億元,同比增長27。

5、出口交貨值_____億美元,同比增長16.3。

6、全年合同引進外資_____萬美元,同比減少11.8,其中實到外資_____萬美元,同比減少11。實到內資_____億元,同比增長64。

【第5篇】開發區失地農民現狀調研報告範文

為進一步摸清失地農民的有關情況,切實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及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根據上級有關精神,近期,開發區組織土地管理辦公室、安置辦公室及相關分管領導等人員,對開發區範圍內失地農民的現狀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土地徵收和失地農民基本情況

(一)##經濟技術開發區自2003年啟動建設以來,在城市規劃區內,經依法批准,已統一徵收了土地13279.157畝,涉及失地農民1661戶2426人。開發區失地農民失地後就業的或有其他固定收入的約佔總人數的30%,大部分沒有正式工作,但因徵地、地上附著物、拆遷款補償到位及時,人均都在10萬元以上,暫時沒有生活水平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

二、失地農民安置情況

一是規劃建設移民小區8處,總佔地面積2459.2畝,已完成建築面積21.4萬平方米,現已安置767戶。二是為新區15個社共辦理社保1008人,其中整體加入社保且以年度交納社保金的493人,一次性交款後到達法定年齡且已領社保工資的256人,一次性交款後現未到達法定年齡未領社保工資的259人。三是為新區內150多名失地農民辦理了園林環衛工人臨時聘用申請登記手續,已分批安排20餘名失地農民從事園林環衛工作。四是低保暫沒人申請。五是商業用地安置已規劃選址,正在積極進行設計工作,爭取明年年初開工建設。

三、存在的問題

開發區成立以來,在區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區直各部門的支援配合下,開發建設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通過三年多的努力,一座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備的現代化新區已基本建成。但隨著建設速度的加快和建成專案的增多,失地農民人數也越來越多,由於安置相對落後,且建成移民小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通過本次輿情調研,主要表現為以下問題:

(一)各方面認識不足。一是農民認為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對社會保障不不甚瞭解。部分農民失去土地後心裡較虛,擔心以後沒有退路。有些農民儘管目前住上了小二樓,生活比較好,但由於沒有正式工作,收入不穩定,擔心以後的生活問題,希望有比較穩定的工作維持生活。二是有的失地農民沒有認識到養老保險的重要意義,生怕出資有去無回。

【第6篇】2022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

依託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辦工業,加快城市化程序,加快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總體上看,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為當地政府的熱切期盼的亮點,但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母城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和 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 進一步深化。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的經濟執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執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二)滾動發展好,穩步推進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專案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專案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程序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四)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專案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專案”。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 土地、延長稅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稅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我市各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 “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 分有限,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 委會 “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說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資訊科技裝備企業,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群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汙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專案的'孵化器'、'研發中心'。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

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 '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絡,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戶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 “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援,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稅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許可權。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多個環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協調,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落實。為在開發區內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臺有關政策時,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市縣政府在哪些方面給開發區管委會授權行使市縣級管理許可權,以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一的執行機制。

為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不相統一的矛盾,做到管事與管人相統一,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開發區的社群管理以及計生、建立、防洪等工作,必須要將開發區座落的辦事處、鄉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實行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執行與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域性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援、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 “責、權、利”的關係,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發區管委會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接受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為務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發放的各類證書,由市有關職能部門向 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足夠文字,由省直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項證書,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取得。開發區紀工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律檢查、行政監察工作(含對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按照有關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處分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總之,在開發區管理體制上,一方面要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開發區內部執行機制,強化新機制。堅持 “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高效率、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走巨集觀導向和微觀服務相結合,“一站式”服務與全過程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

【第7篇】開發區工業經濟建設調研報告範文

開闢區產業經濟構築調研報告 ——立異破難 加快成長 經濟開闢區是一個地區產業經濟成長的緊張載體,也是一個地區經濟成長程度的集結亮相。近年來,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必定程度上已經成為經濟開闢區之間的競爭。加快經濟開闢區的構築與成長,是縣委、縣當局的一項緊張決議計劃,也是兌現“接軌上海、融入杭州”和“三年衝百強”計謀的根本。開闢區和配套產業園區可以把辦事、地皮、工作力等優勢集合在一路,形陳範圍效益,產生會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快產業化和都會化程序的有效路子,並將成為經濟成長的策動區、系統體例和科技立異的實驗區,都會成長的新區。整體上看,近幾年來_____經濟開闢區和配套產業園區成長勢頭較快,獲得了較大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成長中的不均衡:經濟成長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縣城和周邊鄉鎮的輻射和 發舉動用力度還不大,市場系統體例構築也不敷美滿,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辦理系統體例必要進一步立異,對外開放效用需 進一步強化。如何兼顧籌劃,科學定位,公道佈局,鞭策開闢區和配套產業園區健康成長,值得存眷和思慮,一些凸起 題目必要引發高度珍視和亟待辦理。

1、開闢區根本環境 _____經濟開闢區建立於1992年,並於1994年8月經_____省人民當局承諾為省級經濟開闢區。經過議定十餘年的艱苦創業,現已具有範圍開闢構築整體框架,構成了良性輪迴投資環境,獲得了近20個國度和地區投資商的青睞,一些馳名企業如_____企業、_____有限公司、_____集體、_____集體等紛紜落戶開闢區,開闢區已成為_____縣對外開放的計謀重心。根據_____都會整體籌劃,開闢區對辦理地區內堅定以高入手下手、高標準、寬視野、適度超前的原則致力於“一城五區”構築:

以_____大道為中軸,在_____大道與_____路之間打造了一個8平方千米的都會新區,凝集了_____廣場、縣行政中間、步輦兒街、生態街等一批佳構工程。

初步建成了4000餘畝的_____產業園區和_____特點園區,吸引國表裡企業80餘家,總投資逾27億元人民幣,此中有_____等一多量上範圍、上檔次的表裡資企業,已成為全省樣板產業園區。

為進一步拓展產業平臺,開闢區已在原_____省道_____段籌劃構築了4.62平方千米的_____產業園區,產業區的性質定位為以新型材料、醫藥、電子為主的生態產業園。首期500畝現已開闢結束,入園企業19家,總投資2.93億元人民幣,意向入園企業到達23家。二期區塊根本辦法構築已根本結束,現對外履行周全招商。

_____縣委、縣當局為了集全縣之力贊成開闢區構築,本年又將縣內_____產業園和_____財產園併入開闢區辦理。_____產業園是_____產業重心北移的緊張平臺,地處_____縣北部中間鎮高禹,首期籌劃面積6.68平方千米,如今已構成辦公轉椅、五金機器和it財產三個區塊。_____財產園是中科院_____分院、_____省食物藥品監禁局、_____縣人民當局互助共建的一個財產基地,籌劃面積3000畝,位於縣城北側,投資範疇緊張以藥品、保健品研發及製造等。

籌劃面積12平方千米的悠然人居——_____生態園區部分根本辦法構築已經開動,招商工作也周全展開。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國際一流的集休閒、度假、旅遊、觀光、棲身為一體的生態園區將會展如今世人面前目今。

_____生態園以後,開闢區另外一大手筆是即將構築的_____博覽園,緊張包括植物博覽園、瀕危動物放養基地、教誨、科研創業基地、低密度鄉村別墅等專案,現該區塊已根本結束見解性籌劃,即將入手下手對外招商。

2、開闢區經濟成長近況

(一)、200x年度產業經濟執行環境

1、產業總產值_____億元,此中範圍以上企業結束_____億元,同比增加23.2%。

2、產業增加值_____億元,此中範圍以上企業_____億元,同比增加39.5%。

3、利稅累計結束_____億元,此中範圍以上企業_____億元,同比增加32%。

4、技改投入_____億元,同比增加27%。

5、出_____貨值_____億美元,同比增加16.3%。

6、全年公約引進外資_____萬美元,同比裁減11.8%,此中實到外資_____萬美元,同比裁減11%。實到內資_____億元,同比增加64%。

【第8篇】開發區調研報告

2月18-20日,省發展改革委沈衛國主任率委國民經濟綜合、產業協調、高技術產業和地區經濟等處室負責人及工作人員赴宣城市調研開發區工作。調研組在宣城市召開了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座談會,實地考察了宣城經濟開發區、宣州經濟開發區、廣德經濟開發區、廣德新杭經濟開發區、郎溪經濟開發區、郎溪十字經濟開發區和宣城市的市政建設。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宣城市開發園區基本情況

宣城市現有省級經濟開發區13個(含籌建),其中:國家核准的省級經濟開發區4個,分別為宣城經濟開發區、宣州經濟開發區、寧國經濟開發區和廣德經濟開發區,核准面積14.22平方公里;省政府批准籌建的省級經濟開發區9個,分別為郎溪經濟開發區、涇縣經濟開發區、績溪生態工業園區、旌德經濟開發區、宣州狸橋經濟開發區、寧國港口生態工業園區、郎溪十字經濟開發區、廣德新杭經濟開發區、涇縣雲嶺經濟開發區,9個籌建省級經濟開發區批准規劃面積69.96平方公里。

近年來,宣城市搶抓機遇、先行先試,以打造開發區載體建設為抓手,以招商引資和專案建設為突破口,努力把區位轉化為優勢,把後發彰顯為先行,承接產業轉移取得顯著成效,開發園區建設各具特色,如火如荼,已經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全市13個省級開發區(含籌建)實現工業增加值125.66億元,佔全市43.5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74.98億元,佔全市37.65%;完成財政收入30.76億元,佔全市36.3%。

(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做法

在實地參觀和座談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開發區發展,不斷創新承接產業轉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具體可以概括為“六新”:

1.出臺承接產業轉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基礎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較高、操作性較強的《關於促進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40條。其中:市本級產業投資專項基金2億元已基本到位,運作方案正在擬定;企業運營應急互助資金3000萬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財政從起連續6年每年投入不少於1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市開發區建設。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飛地經濟”發展的意見》,積極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廣德縣還出臺了《廣德縣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二十條》、《廣德縣加快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廣德縣pcb產業園發展扶持政策》。郎溪縣用足用活省示範區建設“40條”政策,充分運用先行先試權,結合該縣實際,分產業、分行業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強化政策引導和產業導向。

2.突出叢集補鏈招商新方法。

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宣城市注重“產業鏈招商,叢集式承接”,多措並舉促進產業集聚。一是補鏈配套招商。在全面分析本地主導產業上下游及其關鍵環節的基礎上,編制產業需求目錄,開展針對性招商,促進產業集聚。二是委託合作招商。通過委託商會、工商聯、龍頭企業等,採取定向招商、駐點招商等形式,利用客商的人脈資源等承接產業叢集。三是園區合作共建。先後建立了宣城玉環機電產業園、郎溪經都產業園等合作共建園區,整體承接對方產業叢集。四是設立專項資金。市國投公司、希達公司(國有獨資)各出資1-2億元,專門用於宣城開發區重大產業專案的跟進投資。郎溪縣按照“四個招商、三個緊盯、五個不招”的總體思路,把整體對接、叢集承接作為重點用力方向,主攻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大力度開展叢集式招商,注重產業鏈招商,推動和實現“平行轉移”和“反梯度轉移”,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年新引進專案678個,實際到位內資115億元,增長114%。其中億元以上專案82個。落戶十字經濟開發區、總投資273億元的郎溪(中國)經都產業園一期已動工建設。

3.打造承接產業轉移新載體。

以“園區建設推進年”活動為抓手,全力主攻園區建設,提高園區配套承載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籌建了5家省級經濟開發區。根據示範區建設的總體要求,該市把拓展發展空間、優化佈局和提升產業層次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首要任務,全力推進區域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的編制。宣城市高起點規劃了總面積63平方公里(起步區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規劃》,現已上報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臺建設速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見效快。開發區內道路框架全面拉開,路網基本形成,基本實現“七通一平”。區內功能配套齊全,居住、購物、賓館均以較高標準定位建設。供水、供電、天然氣、汙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進展快,承接產業轉移載體建設步伐加快。

4.產業集聚效應顯現新雛形。

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專項資金,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發展目錄等做法,引導承接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在產業導向上,壯大傳統支柱產業與發展培育新興產業並舉,各開發區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宣城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汽車零部件、醫藥、光電、新型建材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體系;宣州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紡織服裝、機械裝備製造、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等主導產業;郎溪經濟開發區重點圍繞金屬壓延、裝備製造、電力電子、輕工紡織、農副產品深加工五大主導產業發展產業叢集;廣德經濟開發區突出發展機械製造、資訊電子主導產業,做強做精新型材料、光氣醫藥骨幹產業,優化提升輕紡、農產品加工傳統產業,培育扶持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興產業。

5.制定資源節約和環保新舉措。

一是嚴把產業准入關。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和“兩高一資”專案進入園區。全面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啟動了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對承接專案的稽核嚴格做好水資源論證、職業病危害評價等工作,加強承接產業的環境跟蹤監測。二是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集約和節約用地政策,科學規劃、系統整合、合理利用開發區土地資源。在土地利用上,廣德縣制定出臺了《關於促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增效的若干規定》,切實把好用地稽核和專案准入關,做到“一次性規劃、分期用地”。對多層標準廠房建設給予財政補貼,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用地密度。郎溪縣建立專案入園會審制度,制定促進工業園區專案集約節約用地暫行規定,分類確定各園區專案入園標準,明確對5000萬元以下單體專案不再單獨供地,綜合考量專案投資強度、產出率、建築密度、容積率、稅收貢獻等指標。

6.破解要素瓶頸有了新突破。

強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產業轉移的瓶頸制約。著力打造“五個平臺”,即:“集約式”用地平臺,用足用活“土地置換、增減掛鉤”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潛盤活土地存量。嚴格用地准入條件,嚴把投資強度、稅收產出率等指標關口,確保集約節約用地。“穩固”人力資源平臺,大力開展“萬人培訓”、“萬人引進”、“萬人迴歸”三個“萬人計劃”,千方百計保障企業用工需求。“無縫對接”基礎設施平臺,全力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溧廣高速郎溪段建設前期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連線“三區”的“快速通道”即將建成通車。“多贏”融資平臺,加強政銀企合作,大力引進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優化融資平臺,多家村鎮銀行掛牌營運,數家小額信貸公司先後落戶。“一流”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強幹部作風和機關效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推行全程幫辦代理服務,全力塑造“服務優、環境好、效率高”的優質服務新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與不足

一是要素制約嚴重。土地:開發區的核準面積普遍較小,絕大部分都存在區外開發的現實和需求,亟待擴區。同時,土地報批時間長、報批費用高等問題比較突出。資金:融資渠道不寬,建設資金嚴重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企業流動資金嚴重缺乏。人力資源:不僅高層次的管理、業務人才匱乏,一般用工也存在招工難的問題。二是產業結構趨同。開發區主導產業面廣,核心企業不強,創新研發能力薄弱,產業鏈條不長。各開發區各自為陣,產業結構趨同,園區特色不明顯。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競爭力不強。三是配套服務欠缺。金融、物流、研發、檢驗、海關、碼頭等現代服務業和配套設施需進一步完善。

二、宣城市合作共建園區的探索

宣城市與發達地區合作建園具有起步較早、合作模式多樣、合作效果實在等特點,已經與上海、江蘇、浙江等多個地區和開發區開展合作共建。目前,跨省域合作共建園區共有9個,其中,已開工建設的5個,分別為宣城市開發區玉環機電工業園、郎溪開發區無錫工業園、郎溪十字開發區經都產業園、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廣德開發區樂清電子科技園;已籤合作協議的4個,分別為宣城市開發區上海淀山湖工業城、宣州開發區梅氏產業園、郎溪開發區常州工業園、廣德開發區上海(閔行、松江、青浦)工業園。合作共建園區模式主要有5種:

1.宣城市開發區玉環機電工業園模式。

,宣城經濟開發區與浙江玉環汽摩配協會簽訂合作協議,規劃用地8000畝,一期專案用地畝,目前在建地塊實現“六通一平”,入園專案42個,在建專案20個,協議投資76.86億元。此外,宣城市開發區玉環機電工業園還進一步延伸發展空間,在宣州、寧國、涇縣開發區設立分園,各分園已陸續引進專案並落地建設。合作方式:“集中規劃,委託招商,共同推進,財政獎補”。開發區拿出一塊相對集中的土地統一規劃,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並給予合作入園的專案優惠的土地和稅收政策。協會負責根據規劃定向組織玉環汽摩配行業的客商來投資,並協調和督促專案建設進度。入園專案需符合產業政策和投資密度要求,專案達產生效後,開發區按協議規定給予協會獎勵。效益分享:稅收收益全歸開發區。開發區按入園專案的固定資產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結合其建設進度,對協會撥付招商經費,對專案按投資協議約定分年度撥付一定的財政補助。經濟資料統計均計入宣城經濟開發區。合作園區對入園專案採取“總部經濟、異地生產、統一經營”的方式,消除了轉出地政府對產業空心化、地方稅收減少等問題的擔憂,實現了兩地(宣城、玉環)三方(轉出地政府、承接地政府、轉出企業)的共贏。

2.郎溪開發區無錫工業園模式。

該工業園是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10月,郎溪縣政府與無錫濱湖區一批特種裝備製造企業簽訂整體轉移投資協議。動工建設,重點引進江蘇無錫投資客商,總體規劃用地1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超過畝,目前共簽約專案563個,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億元專案61個,在建專案228個,分7批舉行了集中開工儀式,其中,主體工程在建的億元重點專案105個。從入園專案類別和投資體量看,在未來的3——5年時間內,將進一步建成國內特種裝置製造行業重要的專業化生產、研發基地。投資1000萬元的安徽省質量技術檢驗檢測中心郎溪分中心即將建成,合工大(郎溪)特種裝置研究院已經成立,金屬表面處理中心專案正抓緊引進,園區可以面向行業就地提供產品研發、表面處理、效能檢測、人員培訓等公共配套服務。合作方式:“商會搭橋,駐點招商,一事一議”。成立了郎溪縣無錫商會,商會在無錫相關產業企業推介和引薦,郎溪縣駐點,共同招商。對入園的重大專案實行一事一議。效益分享:給予商會引薦人物質獎勵,通過郎溪縣產業引導基金獎勵來郎投資企業。

3.郎溪十字開發區經都產業園模式。

11月,正式簽約落戶郎溪十字經濟開發區,產業園由郎溪縣政府、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管委會和鴻翔控股集團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規劃面積1畝,其中起步區4300畝,已平整土地約1500畝左右,一期規劃範圍內五縱六橫32.2公里主幹道全部開工建設,經編園區11個專項規劃正在評審之中。招商引資成果顯著。xx年1月18日,一次性簽約億元以上專案21個,協議資金52.3億元,意向投資專案95個,投資額143億元。今年上半年力爭已簽約21個專案開工建設。xx年,產業園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億元,力爭達到35億元,啟動經編織造區、後整理配套區、輕工製造區、倉儲物流區等四個組團建設,建成電、燃氣、水處理中心、熱電廠等主要配套專案。合作方式:“共創共建,效益共享”。郎溪縣政府負責行政管理及審批事項,海寧經編產業園負責產業轉移、服務平臺支撐以及產業鏈拓展,浙江鴻翔控股集團成立了經都產業園投資開發公司,負責園區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採取“三方合作、分工明確、多元投資、市場運作”模式合作共建園區。既有合作雙方政府層面的合作,又引進實體企業參與投資建設和招商管理。效益分享:郎溪方對該投資開發公司從營業年度起繳納的營業稅、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地方留成部分實行“五免五減半”。入園企業優惠政策執行郎溪方當年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經濟指標計入本地。

4.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模式。

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是由蘇商國際醫械聯合總會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聯合組建的安徽蘇科醫療器械產業園有限公司與寧國經濟開發區合作舉辦的,簽訂合作協議,總體規劃用地6000畝,在建專案用地4800畝,總投資53億元,計劃5年建設完成。目前園區已完成廠房建設6萬平方米,簽訂入園專案17個,意向專案38個。科海醫用耗材、蘇瑞消毒、蘇曼信諾、諾曼榮、瑞斯邁、紅樓夢旅遊用品等專案主體工程在建,部分廠房已竣工;沁海金屬、沃爾曼生物科技、寶盈生物農藥、津橋醫用包裝等專案在辦理規劃設計工作,年內開工建設。合作方式:“組建公司、委託招商、土地轉供。”由武漢蘇商工業園投資公司出資在寧國市成立安徽蘇科醫療器械產業園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元,安徽公司負責入園專案引進和專案服務,寧國開發區負責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並供地給安徽公司。重大專案實行一事一議。效益分享:對方享受招商獎勵,入園企業(專案)獨立享受相應的土地、稅務優惠政策。各項經濟指標計入本地。

5.廣德開發區樂清電子科技園模式。

6月10日,廣德經濟開發區與浙江省樂清市會創電子有限公司等七家企業簽定合作協議,佔地面積300畝,投資規模4.5億元,主要生產輕觸開關、插孔等產品。目前園區內“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已到位,兩家企業已開工建設,其中一家已試生產,另有四家企業將於xx年4月開工建設;已到位資金1500萬元。合作模式:開發區按十三類工業用地價格出讓土地,並提供“七通一平”等建設條件,投資方負責科技園區內專案建設。效益分成:入園企業享受《廣德縣承接產業轉移 加快發展二十條》及《中共廣德縣委廣德縣人民政府關於促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增效的若干規定》等優惠政策。

三、借鑑推廣宣城開發區經驗

宣城市搶抓皖江示範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市屬開發區率先與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合作共建區中園,大膽嘗試有效的合作共建園區模式,積極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全省的示範區建設和開發區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鑑。宣城市的實踐有力地說明,創新是搶抓機遇、快速崛起,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不竭動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長三角合作,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方式;集約節約用地是有效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園區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借鑑推廣宣城開發區經驗,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促進全省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六點建議:

1.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

規劃是先導,堅持規劃先行。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援作用,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優化空間佈局,加快建設產業承接集中區、示範園區,集中力量辦好現有開發區。科學編制全省開發區“xx”發展規劃,認真抓好示範區內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的實施,結合新設和擴區,認真做好擬申報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的指導及編制工作。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目錄,不斷優化園區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

2.大力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

研究制定促進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提高產出強度為核心的擴區補充規定和籌建開發區轉正標準,有序推動現有園區擴區升級,分期分批轉正籌建開發區,適當控制籌建開發區和鄉鎮產業集中區數量。鼓勵依託現有開發區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促進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著力推進開發園區規範化、特色化、集約化,推動各類要素向園區集聚,實現園區專案集中、產業集聚、資源集約、功能整合。

3.支援和推進合作共建園區。

研究制定推進園區合作共建的實施意見和支援政策,打破行政區劃制約,創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推進園區合作共建。鼓勵採取區中園、共管園、託管園和“飛地經濟”等多種模式,合作共建園區。協調推進宣城市與上海市利用白茅嶺監獄在郎溪縣、廣德縣境內的部分土地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建設皖滬合作產業示範園區。支援跨省域、跨市(縣)域、皖江與皖北地區合作共建園區,提高全省開發區整體競爭力。

4.推廣創新叢集式招商方式。

創新招商方式,推廣叢集式承接、補鏈式招商,努力提升產業層次。大力推行專業招商、專題招商、以商招商,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相結合,結合重大專案招商,積極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橋樑紐帶作用,搭建產業轉移促進平臺。利用徽商大會、廣交會、高交會、西洽會及各類投資貿易會展,高水平策劃招商活動,努力提高招商引資實效。

5.著力提高集約化發展水平。

嚴格開發區佈局的環保標準,實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開發區的設立、擴區和改變區位選址必須符合主體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資源節約和環保準入門檻,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專案進入機制與退出機制。堅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加強土地清理整合,盤活存量土地,推進多層標準廠房建設,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發展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園區。

6.建立健全考評和體制機制。

研究制定全省開發區分類考核評價和評比表彰辦法,按皖江城市帶、皖北地區、皖南和大別山區三大區域分類制定考核評價指標。每年組織開展一次市縣開發區考核評價和評比表彰工作,評價結果作為開發區擴區、轉正、升級的重要依據,並納入政府考核目標管理。建立健全開發區環保和資源集約准入機制、合作共建園區的利用共享機制、人才引進、使用和服務保障機制、公共平臺和配套服務跟進機制、資金和融資支援機制和分類考核評價激勵機制,促進全省開發區加快發展。

【第9篇】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

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

依託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辦工業,加快城市化程序,加快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總體上看,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為當地政府的熱切期盼的亮點,但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母城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和 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 進一步深化。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的經濟執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執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二)滾動發展好,穩步推進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專案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專案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程序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四)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專案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專案”。

【第10篇】開發區:關於我市開發區調研報告

一、宣城市開發園區基本情況

(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做法

在實地參觀和座談中,宣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開發區發展,不斷創新承接產業轉移的新方法、好做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具體可以概括為“六新”:

1.出臺承接產業轉移新政策。

在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基礎上,宣城市制定了含金量較高、操作性較強的《關於促進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若干政策意見》40條。其中:市本級產業投資專項基金2億元已基本到位,運作方案正在擬定;企業運營應急互助資金3000萬元也已基本到位。市財政從起連續6年每年投入不少於1億元的專項資金用於市開發區建設。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飛地經濟”發展的意見》,積極探索發展“飛地經濟”。廣德縣還出臺了《廣德縣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二十條》、《廣德縣加快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廣德縣pcb產業園發展扶持政策》。郎溪縣用足用活省示範區建設“40條”政策,充分運用先行先試權,結合該縣實際,分產業、分行業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強化政策引

導和產業導向。

2.突出叢集補鏈招商新方法。

3.打造承接產業轉移新載體。

以“園區建設推進年”活動為抓手,全力主攻園區建設,提高園區配套承載能力。,省政府批准宣城市籌建了5家省級經濟開發區。根據示範區建設的總體要求,該市把拓展發展空間、優化佈局和提升產業層次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首要任務,全力推進區域空間規劃和產業規劃的編制。宣城市高起點規劃了總面積63平方公里(起步區近15平方公里)的《宣城市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規劃》,現已上報省政府待批。目前,宣城市承接平臺建設速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見效快。開發區內道路框架全面拉開,路網基本形成,基本實現“七通一平”。區內功能配套齊全,居住、購物、賓館均以較高標準定位建設。供水、供電、天然氣、汙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進展快,承接產業轉移載體建設步伐加快。

4.產業集聚效應顯現新雛形。

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專項資金,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和產業發展目錄等做法,引導承接產業向開發區集聚。在產業導向上,壯大傳統支柱產業與發展培育新興產業並舉,各開發區產業集聚效應初顯。宣城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汽車零部件、醫藥、光電、新型建材為主導產業的產業體

系;宣州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了紡織服裝、機械裝備製造、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型建材、精細化工等主導產業;郎溪經濟開發區重點圍繞金屬壓延、裝備製造、電力電子、輕工紡織、農副產品深加工五大主導產業發展產業叢集;廣德經濟開發區突出發展機械製造、資訊電子主導產業,做強做精新型材料、光氣醫藥骨幹產業,優化提升輕紡、農產品加工傳統產業,培育扶持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興產業。

5.制定資源節約和環保新舉措。

一是嚴把產業准入關。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和“兩高一資”專案進入園區。全面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啟動了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對承接專案的稽核嚴格做好水資源論證、職業病危害評價等工作,加強承接產業的環境跟蹤監測。二是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堅持集約和節約用地政策,科學規劃、系統整合、合理利用開發區土地資源。在土地利用上,廣德縣制定出臺了《關於促進開發區土地集約增效的若干規定》,切實把好用地稽核和專案准入關,做到“一次性規劃、分期用地”。對多層標準廠房建設給予財政補貼,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用地密度。郎溪縣建立專案入園會審制度,制定促進工業園區專案集約節約用地暫行規定,分類確定各園區專案入園標準,明確對5000萬元以下單體專案不再單獨供地,綜合考量專案投資強度、產出率、建築密度、容積率、稅收貢獻等指標。

6.破解要素瓶頸有了新突破。

強化要素保障,破解承接產業轉移的瓶頸制約。著力打造“五個平臺”,即:“集約式”用地平臺,用足用活“土地置換、增減掛鉤”和未利用地的政策,挖潛盤活土地存量。嚴格用地准入條件,嚴把投資強度、稅收產出率等指標關口,確保集約節約用地。“穩固”3.郎溪十字開發區經都產業園模式。

11月,正式簽約落戶郎溪十字經濟開發區,產業園由郎溪縣政府、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管委會和鴻翔控股集團三方合作成立。一期規劃面積1畝,其中起步區430

4.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模式。

寧國開發區醫療器械產業園是由蘇商國際醫械聯合總會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聯合組建的安徽蘇科醫療器械產業園有限公司與寧國經濟開發區合作舉辦的,簽訂合作協議,總體規劃用地6000畝,在建專案用地4800畝,總投資53億元,計劃5年建設完成。目前園區已完成廠房建設6萬平方米,簽訂入園專案17個,意向專案38個。科海醫用耗材、蘇瑞消毒、蘇曼信諾、諾曼榮、瑞斯邁、紅樓夢旅遊用品等專案主體工程在建,部分廠房已竣工;沁海金屬、沃爾曼生物科技、寶盈生物農藥、津橋醫用包裝等專案在辦理規劃設計工作,年內開工建設。合作方式:“組建公司、委託招商、土地轉供。”由武漢蘇商工業園投資公司出資在寧國市成立安徽蘇科醫療器械產業園有限公司,註冊資金5000萬元,安徽公司負責入園專案引進和專案服務,寧國開發區負責園區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並供地給安徽公司。重大專案實行一事一議。效益分享:對方享受招商獎勵,入園企業(專案)獨立享受相應的土地、稅務優惠政策。各項經濟指標計入本地。

5.廣德開發區樂清電子科技園模式。

三、借鑑推廣宣城開發區經驗

宣城市搶抓皖江示範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市屬開發區率先與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合作共建區中園,大膽嘗試有效的合作共建園區模式,積極探索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為全省的示範區建設和開發區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鑑。宣城市的實踐有力地說明,創新是搶抓機遇、快速崛起,推動承接產業轉移的不竭動力;合作共建是深化長三角合作,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方式;集約節約用地是有效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園區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借鑑推廣宣城開發區經驗,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促進全省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六點建議:

1.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

規劃是先導,堅持規劃先行。遵循市場規律,發揮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援作用,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優化空間佈局,加快建設產業承接集中區、示範園區,集中力量辦好現有開發區。科學編制全省開發區“十二五”發展規劃,認真抓好示範區內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的實施,結合新設和擴區,認真做好擬申報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和產業規劃的指導及編制工作。通過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目錄,不斷優化園區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

2.大力促進開發區轉型升級。

研究制定促進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提高產出強度為核心的擴區補充規定和籌建開發區轉正標準,有序推動現有園區擴區升級,分期分批轉正籌建開發區,適當控制籌建開發區和鄉鎮產業集中區數量。鼓勵依託現有開發區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促進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著力推進開發園區規範化、特色化、集約化,推動各類要素向園區集聚,實現園區專案集中、產業集

聚、資源集約、功能整合。

3.支援和推進合作共建園區。

研究制定推進園區合作共建的

【第11篇】關於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工作的調研報告【2022最新】

依託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辦工業,加快城市化程序,加快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是宣城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要決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可以把服務、土地、勞力等優勢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益,產生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成為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的有效途徑,並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的試驗區,城市發展的新區。總體上看,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勢頭較快,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人才和物力,成為當地政府的熱切期盼的亮點,但全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中的不平衡,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的 總量不大,質量也不是很高,對母城和周邊地區的輻射和 帶動作用力度還不大,市場體制建設也不夠完善,經濟運 行機制和行政管理體制需要進一步創新,對外開放功能需 進一步深化。如何統籌規劃,科學定位,合理佈局,推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健康發展,值得關注和思考,一些突出 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和亟待解決。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最強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的經濟執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新型執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二)滾動發展好,穩步推進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模擴大和功能完善。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專案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專案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程序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四)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 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專案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專案”。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 土地、延長稅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稅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我市各級政府財政基本都屬 “吃飯財政”,政府財力十 分有限,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 委會 “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說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 '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資訊科技裝備企業,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資訊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群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汙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專案的'孵化器'、'研發中心'。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

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 '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絡,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戶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 “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援,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稅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許可權。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多個環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協調,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落實。為在開發區內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臺有關政策時,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市縣政府在哪些方面給開發區管委會授權行使市縣級管理許可權,以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一的執行機制。

為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不相統一的矛盾,做到管事與管人相統一,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開發區的社群管理以及計生、建立、防洪等工作,必須要將開發區座落的辦事處、鄉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實行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執行與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域性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援、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 “責、權、利”的關係,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發區管委會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接受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為務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發放的各類證書,由市有關職能部門向 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足夠文字,由省直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項證書,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取得。開發區紀工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律檢查、行政監察工作(含對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按照有關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處分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總之,在開發區管理體制上,一方面要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開發區內部執行機制,強化新機制。堅持 “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高效率、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走巨集觀導向和微觀服務相結合,“一站式”服務與全過程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

【第12篇】開發區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現狀調研報告

目前,開發區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約、高效、創新的本質特徵逐漸顯現。統計表明,我省各類開發區在全省0.8%的土地上,實現了52%的利用外資,45%的進出口,24.6%的工業增加值,13.8%的稅收,解決就業人員245萬人。取得上述成績,主要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開發區“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體制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執行機制。但是,最近許多開發區反映,管理體制、執行機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為制約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最大瓶頸。為此,我們向145家省級開發區(原批准開發區63家,新核准設立的開發區82家)發出了調查問卷,對管理體制、執行機制情況進行了摸底。同時,對40多家開發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考察,濟南、威海、煙臺、濟寧等市外經貿局對本轄區內的開發區也提報了基本情況。總的看,開發區發展的外部環境並不樂觀,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問題之一,管理體制不順《山東省省級經濟開發區管理暫行辦法》(魯政發[1998]7號,以下簡稱《辦法》)和《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以下簡稱《意見》)規定,開發區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設立管委會。管委會作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對開發區實行統一管理。管委會可自行設定內部機構,不搞上下對口,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原則上不在開發區內設定工作機構。開發區中層幹部由管委會實行聘任制。從調查調研情況分析,開發區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與省政府的規定出現了很大的偏差。原批准設立的63家省級開發區中,15家開發區管委會與鄉鎮政府實行了政區合一,體制和機制基本沿襲了政府的管理辦法。其餘48家實行獨立管委會的開發區中,21家沒有自行設定內部機構的權力,工作機構由上級單位或部門委派,管委會內部機構設定基本與所在地政府雷同,開發區承擔了許多不必要的社會職能,管理成本提高,其開發功能、經濟功能和創新功能淹沒在繁雜的行政和社會事務中。新核准設立的82家開發區中,9家沒有設立開發機構,21家僅設立臨時開發辦公室,從不同部門抽調3-5人,難以承擔開發區的建設任務。從145家省級開發區的調查問卷中反映,68家開發區管理人員屬於事業編制,103家沒有內部中層幹部任免權,中層幹部由當地組織或人事部門選派,111家沒有自主用人調配權,需要的管理人員由當地人事部門調配。問題之二,職能許可權不到位《辦法》和《意見》規定,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區內環境保護、科學技術、進出口業務等管理工作;按照規定許可權負責投資專案的申報和審批;負責組織實施區內各項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根據開發區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依法進行區內土地的規劃、開發和土地利用管理工作。xx年開發區清理整頓以前,大多數所在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將這些許可權賦予開發區管委會,隨著清理整頓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行業實行垂直管理,開發區本身又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致使許多管理許可權不到位。在145家省級經濟開發區調查中,128家開發區沒有企業工商註冊登記職能,133家開發區不能辦理專案環境評價手續,115家開發區不能辦理土地徵用和規劃手續。開發區普遍反映,一是原來擁有的部分管理許可權上收到市、縣有關部門。如專案建設規劃證書發放權,xx年以前,大多數原批開發區內的投資專案,都由管委會發放專案建設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而目前在開發區內的建設專案“一書兩證”,80%以上的開發區需要到當地建設局或規劃局辦理。如大中專畢業生接收權,xx年以前大中專畢業生進區工作,許多開發區可以自行確定,而現在絕大多數須報所在地人事局審批。類似這樣的權力上收問題還有企業工商註冊登記、外商投資企業年檢、兩類企業認證等管理許可權。二是應下放給開發區而至今未到位的許可權。如有限責任公司審批權、註冊地址在開發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權、機電產品進口審批權、建設工程招標管理權、房屋產屬證書發放權、區域環境評價等,90%以上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需要報所在地有關部門審批或轉報。三是到位不徹底的管理許可權。突出存在的問題是中間環節多,審批效率低,如固定資產投資計劃審批權、糧食、棉花、植物油、礦砂等原材料進口許可證發放權、總投資5000萬美元以上外商投資企業審批權等,仍需要經過有關部門審查後轉報省裡,特別是設在縣市區的省級開發區,需要經過縣、市兩級政府部門審查。許多開發區設立的“一條龍”服務大廳,不少已成為政府部門收文視窗,無形中增加了一個管理層次,快捷優勢已經喪失,辦事效率甚至比區外還低。問題之三,發展後勁明顯不足《意見》規定,開發區管委會負責區內的財政、稅收等管理工作;搞活園區管理人員收入分配機制,逐步實行企業化工資分配製度,由開發區管委會根據崗位、工作量、服務質量等自行制定工資標準;建立管委會主任獎勵基金制度,每年可在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經費作為獎勵資金,由管委會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管理人員進行獎勵。但在145家省級開發區調查中,財政體制管理方面,92家開發區沒有設立財政體系或職能上收,儘管許多已經進入“收穫”時期,但是區內財政收入全額上繳,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投資、管理人員工資、辦公經費等完全由所在地政府安排。在其餘設立財政體系的53家開發區中,只有39家開發區成立了資產運營機構,採取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利用區內資源,通過自籌資金進行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管理人員收入分配方面,所有開發區都沒有自行制定工資標準的職能,管理人員的工資按照當地人事部門核定的標準發放,只有極少數開發區建立了管委會主任資金獎勵制度。這種分配機制,短時期內可能對開發區的管理工作沒有很大的影響,但長期下去,肯定對工作效率、服務質量等帶來負面效應,尤其是對新核准設立的處於創業初期的開發區,“5+2(一週)”、“白+黑(一天)”的工作時間和不成比例的勞動報酬,可能成為制約開發區又好又快發展的阻力。儘管開發區在管理體制、執行機制、政策落實方面存在以上種種困難和問題,但是各地建設發展開發區的信心沒有動搖,決心沒有改變。建議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應當保護這種積極性,把開發區作為經濟國際化的示範區、深化改革的試驗區、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的集中區、城市化建設的樣板區,不斷加大工作推動力度。根據以上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議。(一)加強領導班子建設,給予開發區高效運作、快速發展的能力。開發區建設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開發區行政管理人員只有具備文化層次高、外語水平高、技術知識豐富和懂經營、熟悉國際經貿業務的綜合素質,才能擔負起開發區對外招商引資、延長產業鏈條、促進健康發展的重任。管委會領導班子成員作為開發區的組織領導和政策的決策、執行者,更要具備這些能力。建議省有關部門對全省開發區班子建設、機構設定、人員編制、幹部管理進行調研,提出加強開發區領導班子和機構建設的具體意見。參照江蘇省的做法,制定考核標準,對經濟發展快、拉動作用強、集約利用資源高、迴圈經濟效果好的省級開發區,提高管委會主要領導的行政待遇,增強管委會的組織協調能力。同時,在控制編制和機構總量的前提下,賦予開發區管委會設立內部機構的自主權和中層及以下管理幹部的任免、使用權,開發區自行提拔任用的中層幹部和向社會招聘的管理人員報當地組織或人事部門備案。(二)賦予相應的管理許可權,給予開發區依法行政、規範管理的權力。省市政府各部門要切實把開發區作為特殊的經濟區域,實行特殊的管理模式,賦予特殊的管理許可權,給予重點扶持。在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按照事權統一的原則,賦予開發區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許可權和相應的行政管理職能,代表同級政府在區內行使經濟和行政管理職能。省外經貿廳制定標準,設立科學發展示範園區。建議省政府辦公廳協調有關部門,對科學發展示範園區需要上報的檔案直接報省直有關部門審批或轉報,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行政效率。同時,建議由省政府辦公廳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督察《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的貫徹落實情況,解決開發區職能許可權不到位的問題。加快《山東省經濟開發區管理條例》立法進度,儘早頒佈實施,明確開發區的法律地位,賦予經濟執法權。(三)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給予開發區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一是對科學示範園區進行政策扶持。科學發展示範園區都具備了自我擴張的能力,在發展過程中不僅不需要政府財政的資助,而且還能給當地做出貢獻,達到了設立開發區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為使開發區發揮更大更強的作用,建議由省外經貿廳牽頭,會同省財政廳、人事廳等部門,按照《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的規定,對科學發展示範園區財政、稅收、勞動報酬、融資辦法等職能落實方面的情況進行督察,配合當地政府把應當到位的職能賦予開發區,建立一級財政體系和管委會主任獎勵基金制度,管委會自行制定工資標準,調動管理人員積極性。建立融資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和其他各種金融資本進入開發區,增強開發區發展後勁。二是繼續加大西部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力度。西部開發區尤其是新核准設立的開發區,還處在建設初期的創業階段,自我膨脹自我發展的能力還比較脆弱,政府在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當給予幫助和支援。xx年,省財政安排4000萬元,對西部開發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貸款貼息,放大貸款金額23.6億元,取得了明顯效果。建議省政府將這有效辦法再延長5年。各開發區所在市、縣也參照省裡的做法,提出扶持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三是建立開發區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資金。《關於進一步搞好園區建設加快經濟發展的意見》(魯政發[xx]78號)的規定,開發區內的土地有償使用收入,除按規定上繳中央和省部分外,全部用於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整理。目前,開發區是建設用地使用量最多、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最好的區域之一,建議按照國家對建設用地開發使用管理的新規定,省政府對開發區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上繳省裡的部分,建立專項資金,用於開發區土地開發整理、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由省國土資源廳牽頭,會同省財政廳、外經貿廳提出具體操作辦法。各開發區所在地政府對地方留成部分,也相應制定實施措施和具體辦法。

【第13篇】開發區教育發展問題的調研報告範文

根據市教育局黨組的統一安排,我們於2022年11月16日對隨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教育問題進行了調研。我們通過個別座談、實地走訪等形式,全面瞭解了開發區教育的現狀,著重就該區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究。

一、開發區教育發展的概況

該區現轄國中3所,國小15所,(其中村小7所),公辦幼兒園1所。在職公辦教職工748人,離退休教師197人。在校學生國中6354人,國小5980人,公辦幼兒園210人。

二、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1.教育發展的結構性問題

目前的開發區教育屬“三地合一”,絕大部分學校屬農村中國小,少部分處在城鄉結合部。去年12月份,原開發區6村劃轉淅河鎮管理,每村都設有國小,每個國小學生人數都在100人左右,急需進行學校佈局調整。

從機制性和體制問題來看,一是管理體制不完善。開發區中心中學僅是個鄉鎮中心中學,有責無權,無法代替開發區管委會行使對教育的管理職能,管理成本增加,經費無來源,管理上力不從心。二是財政體制不順。開發區財政體制沒有單立,教育各項經費(含專案)仍從原渠道曾都區走,在預算和預算的執行上與應安排經費有很大的差距。三是省教育廳沒有立戶頭。國家、省對教育的優惠政策,省教育廳都直接分解到曾都區。由於開發區沒有在省教育廳立戶頭,僅2022年暑期國家中國小教師培訓工程,教師赴省免費培訓,該區由於曾都區未給指標無一人蔘加。

2.政策性經費落實情況

某些惠農政策在具體落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公用經費安排沒有足額到位。非貧困縣市生平15元的公用經費補助撥款沒有落實到位。

二是沒有建立校舍維修的長效機制。按《湖北省新機制改革政策》規定的標準及計算方法,該區校舍的維修改造資金應為94.2萬元,而實際預算為55萬元,相差近40萬元。我們發現該鎮國小一間教室裡面桌椅五花八門,完全談不上統一。該鎮二中竟然沒有操場,學生根本沒上過體育課,只要下雨,校園內便有大量積水排不出去。

三是解決農村貧困住宿生的“一補”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四是學校債務問題。該區普九債務省核定數字為1200萬,淅河一中債務370萬,二中債務100萬。

3.教職工情況

目前,該區共有教職工748人,另有離退人員197人。教職工的年齡情況為:50歲以上的143人,35歲以下的為273人。由此看來,教師年齡普遍偏大,當須補充年輕的人員,但目前教師的進口基本堵塞。英語教師、體音美教師奇缺。

4.農村寄宿制學校“三難”問題

該區學校中,“如廁難”基本解決,“就餐難”、“飲水難”的問題則依然存在。“就餐難”並不是說學生吃不上飯,而是就餐的條件和環境比較差。很多學校學生就餐既無飯棚,也無飯堂。所有學校的學生都只能站著或蹲著就餐,沒有一個學校有學生就餐的桌凳。“飲水難”主要是學生喝開水難,這一問題主要是因為學校資金條件所限,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開水,如果購買純淨水,則又要向學生收費,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有兩點,一是政府對教育的投入欠帳太多,而學校為了完成“普九”任務舉債太多,“普九”後發展不夠。二是公共財政在這些方面幾乎沒有投入。

5.其它問題

一是農村“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問題。據調查,父母雙方在外打工的學生佔30%,一方在外的佔70%,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學生中相當一部分思想波動大,管理難度大,有的甚至沾染惡習。二是學生在校安全問題的處理問題。由於沒有明確規定,凡是學生出現任何安全問題,社會都把責任推給學校。三是私立幼兒園的管理問題。目前,村鎮私立幼兒園幾乎處於沒人管的地步,學生存在食品、出行、衛生等多方面安全隱患,同時私立幼兒園都或多或少存在虛假宣傳和幼兒教育國小化的傾向。四是某些部門到學校收費問題。一些部門(衛生監督、質量監督、環保、工商、稅務、城管等)經常到學校進行收費,學校不堪重負,校長疲於應付,特別是現在實行了義務教育經費新的保障機制,學校公用經費財政又不能按時足額到位,學校無法支付這些費用。

三、意見和建議

1.開發區應成立相應的教育管理機構,理順管理層次和關係。

2.市教育局和開發區管委會應共同爭取在省教育廳設立開發區教育的戶頭。解決開發區財政體制問題,暢通資金來源渠道,確保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直接落實到中心學校。使教育經費由縣(區)級承擔的部分得到落實。

3.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確保教師工資全額列入財政預算,並按時足額發放。保證學校公用經費按時到位,確保學校正常運轉。保證危改資金、學校建設資金到位,確保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真正把教育當作公益性事業來辦。制定“普九”化債的具體政策,拿出切實的解決辦法,讓學校校長從債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抓管理、謀發展。將目前由學校支出的校方責任險列入公共財政支出。

4.強化各相關部門的責任,搞好“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和預防青少年犯罪。

5.規範有關部門行為,杜絕到學校亂收費的現象。一是建立准入制度;二是應繳費用應列入公共財政支出。

6.切實解決好教職工隊伍的結構性問題,尤其是學科配套和培養青年教師的問題刻不容緩。

7、採取切實可行措施加強對私立幼兒園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