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惟先笃行不怠 奋力推进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唯实惟先笃行不怠 奋力推进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唯实惟先笃行不怠奋力推进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在公司2022年工作会议暨三届三次职代会上的讲话(摘要) 中国中铁董事长

一、“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中国中铁奋进“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元年。一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经济下行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等诸多挑战,全公司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及国资委工作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举“开路先锋”大旗,守正创新、破局突围,推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在大庆之年、开局之年、进军之年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一是企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营业收入超过1.04万亿元,同比增长7.39%,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世界500强排名跃升至第35位,再塑新的发展里程碑。二是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实现利润总额378亿元、净利润301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较上年升高0.1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比增加1.14万元/人,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公司连续8年获国资委业绩考核A 级,获2020年度党建考核A级。三是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 项,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2项,居建筑类中央企业榜首;新增“一院士、两大师”,实现历史性突破。四是深化改革再获新成效,改革三年行动完成率超过70%,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释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形神兼备、成熟定型。五是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新作为,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勇担重任,中老铁路、北京冬奥会设施等重点工程顺利完工,海外业务逆势上扬,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4次点赞中国中铁,鞭策勉励我们争取更大作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欣慰、催人奋进。

一年来,公司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董事会认真履行“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职责,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立起了坚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航标。

系统研判宏观大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十四五”战略目标和“123456”工作策略,明确了聚焦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发展方式“两个转化”的具体措施,以系统思维、宏观视野、突出发展质量的战略考量,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中铁、怎样建设新时代的中国中铁等重大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各项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围绕国资委“两利四率”考核指标,强化过程管控,通过提升经营规模质量、重塑业绩考核体系、完善制度业务流程、加强风险合规管理、实施经济运行预警等一系列措施,把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贯穿在生产经营、改革发展、提质增效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 纵深推进企业改革,搭建了稳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与各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70多项,战略性转移新设三级公司19家,资源要素进一步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富油区块”集中;重构海外业务版图,新设境外区域总部23个,助推海外业绩逆势上扬;统筹“战略+运营管控型”“监管+服务型”总部建设,构建了职能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监督保障三大系统,精简、高效的总部中枢逐步形成。以中铁交通为主体重组全系统高速公路运营业务,打造高速公路“投建营一体化”专业平台,投资公司实体化改革迈出坚定步伐。修订“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办法, 制定重大事项决策清单,进一步厘清了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完善母子公司治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子公司董事会建设,治理机制实现上下协同,公司董事会获中央企业董事会评价A级。扎实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构建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1+N”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三)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打造了助推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把科技创新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抓手,全年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2.24%,三大专项任务攻关取得世界领先成果,1项创新理论研究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连续2年摘得中国专利金奖,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7项,获国家优质工程奖55 项,企业科研攻坚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铁电气破冰登陆科创板,公司深度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产业架构初步形成;盾构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等5个产品通过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完成时速600千米以上高温超导磁悬浮工程化系统实验测试,“赤沙号”建筑构件装配机器人填补中国装配式建筑施工装备领域空白,行业领军地位进一步稳固。“信息贯通工程”实现主线贯通,“数智升级工程”场景化应用纵深推进,智能化高端装备产业园一期顺利投产,数字工地、智能建造、智慧工厂、智慧运维走在前列。

(四) 不断夯实短板弱项,补强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根基。

聚焦强基固本,在补短板强弱项方面,稳扎稳打、持续用力,大力实施“2030” 专项审计,扎实推动“四工”“四超额”“四违规”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劳务分包和设备采购管理,整饬项目现场管理乱象;召开项目管理“常州会议”, 宣贯大商务管理理念方法,系统部署了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出台了各层级项目管理责任制指引;制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方案,组织18家工程局对标学习中铁四局等龙头企业,中铁四局、中铁上海局、中铁大桥局入选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企业,工程项目现金流自平衡管理入选国资委管理提升标杆项目;加大治亏工作力度,压降“两金”、处置“两非”“两资”,坚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一企一策压减法人企业64户;进一步深化“处僵治困” 工作成效,超额完成年度亏损额和亏损面“双下降”50%以上的治理目标。

(五) 持续深化风险防控,形成了倒逼高质量发展的管控机制。

严守债务风险底线,全面排查参股基金和参股企业潜在风险,全面核查子公司风险资产规模,成功化解“大马城”合同风险,追回前期1.85亿美元投入, 主动“排雷”、精准“拆弹”,有效防控了风险爆发。严守党风廉政建设底线, 一体推进“三不腐”,高质量完成了对10家子企业巡视工作,开展重大项目专项监督,持续整治“靠企吃企”问题,出台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制度,构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监督工作体系;全年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9 人次,组织处理1210人次,对52件违规违纪典型通报曝光,提升了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的综合效能。严守安全质量环保底线,深刻吸取相关事故惨痛教训,深入开展安全质量隐患“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新时期“2468”管理要点宣贯落实力度,出台“铁腕治安全硬十条”,对事故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发挥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优势。

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百年活动,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情怀、爱党爱国爱企”主题活动, 高质量承办国企党建会五周年系列活动,凝聚了“中央企业永远跟党走、中国中铁始终走前列”的强大精神力量,得到了中央及国资委指导组高度评价。深入推进“党建创新拓展年”,制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重要……精神工作办法和工作台账,健全完善“第一议题”制度;持续强化“三基” 建设和党支部“晋位升级”,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子公司领导班子日常履职情况考察,统筹运用考察结果强化班子整体合力和干部履职能力;实施“5100”人才工程,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老中青” 人才雁阵。大力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成立融媒体中心,构建"九位一体"宣传矩阵;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淬炼“开路先锋”企业文化理念系统,高标准建成“开路先锋”文化展馆,树起了“永远的开路先锋”精神旗帜。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企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营动能减弱。从原因来看,各子公司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狼性文化”还需努力增强,市场嗅觉、触觉有所减退;经营理念没有跟随市场与业主需求与时俱进,商业思维尚不成熟,工程思维依旧牢固;投资公司尚未走出依靠母公司“输血”的“巨婴”阶段,个别工程局存在“等靠要” 的“躺平”心理;经营城市、经营客户业主、经营公共关系能力较弱,高质量经营任重道远。其表现在结果上就是:模式创新引领能力和专业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足,高端经营资源储备不多,传统优势领域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华东、华南等重点区域,新基建和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城市更新等综合型项目开拓效果还不明显。

第二,各项耗损蚕食效益。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资本耗损。投资业务资本金回收和利润形成机制导致资金循环不畅,部分项目交易结构复杂加重融资成本,投资公司一方面面临资本性投入入不敷出的困境,另一方面因施工期利润高企造成税负较大,而施工企业却因资金紧张导致收益变窄甚至亏损;投资项目内部管理关系、经济关系盘根错节,三角债现象严重。二是结构性及交易性耗损。区域内各层级组织架构错综复杂,股份公司区域总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集团公司区域经营机构“内卷”程度严重。三是管理耗损。“盈利光荣、亏损可耻”的文化生态远未形成,管理策划有名无实,施工组织形同虚设,分包转包、劳务队伍管理乱象丛生,“跑冒滴漏”现象比比皆是,管理粗放、效率低下依然严重制约项目盈利能力,项目亏损面和亏损额持续扩大。

第三,资产质量亟待改善。一方面,子企业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部分子企业风险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各类欠款诉讼纠纷不断,已呈现积重难返的态势;股份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常年净流出,陷入“报表有利润、手中无现金”的“失血”窘境。另一方面,债务驱动发展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配置与投入产出效率匹配度不高,低效无效资产存量较大,资产流动性趋弱,财务资源瓶颈凸显,融资能力已近上限,货币资金存量大幅减少,负债率管控压力巨大,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环境、动能持续减弱。

第四,各类风险隐患加剧。廉政风险、债务风险、安全质量环保风险等各种隐患如影随形、屡屡发生,教训极其深刻。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少数干部作风不实,对于矛盾问题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 特别是2021年发生的几起腐败案件给我们敲响警钟,党风廉政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二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产、基金、信托、地方平台等领域的潜藏风险开始浮出水面,原有投资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得系统内部地产、金融类风险事件频发,损失巨大、影响恶劣。三是安全质量、环保也是险情不断,几起安全事故和环保事件已对涉事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精准识变应变求变,明确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曲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极为重要, 做好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意义重大。2021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研判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提出了“三重压力、四个必须、五种问题、七大政策”,实事求是,思想深刻,对做好202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都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总体上看,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但整体经济形势更加严峻,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VUCA) 的时代特征更加明显。对于中国中铁而言,必须准确研判形势、洞察时局变化、争取战略主动,统筹把握好市场变幻的四“冷”四“暖”。

第一,宏观经济遭遇“三重压力”之“冷”与稳增长政策托底之“暖”。需求收缩主要表现在支撑经济发展的消费和投资增长疲弱,出口近期也开始下滑;供给冲击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性短缺,缺煤缺电、上游涨价冲击生产, CPI和PPI“剪刀差”不断扩大,经济滞胀风险加大;预期减弱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对经济发展前景担忧,对于经济下行存在"沉锚效应”。为了有效应对"三重压力”,……作出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的战略抉择,统筹部署宏观、微观、结构、科技、改革、区域、社会七大方面政策协调发力,明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预计2022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在上半年集中发力,地方专项债总量预计达到4.5万亿元,1.46万亿元已经提前下达,结构性降息降准可期,全面利好基建领域。中国中铁要抢抓稳经济窗口期,下手要快、出手要准、动手要狠,提前布局、努力抓住国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全球互联互通“交通先行”新机遇,既要多拿项目、拿大项目, 又要“腾笼换鸟”,积极清收地方欠款。同时,随着宏观经济稳增长的各项措施陆续推出,2022年大宗物资材料和地材价格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要提前谋划应对之策,果断下先手,有效对冲通胀压力和生产端的成本上升。各工程局要适当增加大宗材料库存,特别是在地材保供保价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第二,经济增速中枢下移之“冷”与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增长之“暖”。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生产函数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已经改变,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在增速换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和专家预测,“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将围绕增速5.5%这一中枢运行,这将导致全社会资本回报率总体下降,特别是部分基建领域因投资饱和,边际回报率降低且逐年递减,这一点,在投资业务中感受尤为明显;经济增速下行也使原本隐藏的各类风险水落石出,局部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加大,2021年房地产企业的集中债务违约就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表现在国家加速推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多重约束下的最优解。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和经济版图,正势不可当地系统性重构各行各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因此要通过嫁接数字科技,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激发发展潜力和发展动能。

第三,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困局之“冷”与新发展格局加速释放动能之“暖”。在国家坚定“房住不炒”定位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收支不平衡愈演愈烈。有关数据显示,能够实现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的仅为上海、浙江等极少数省市,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已下降至50%以下,超过80%的地级市财政自给率逐年下降,首个“财政重整”城市出现,多数城市PPP项目总量已逼近10%的红线。由此可见,政府履约能力和发展潜力已经成为判断项目优劣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后PPP时代”,非标准化的投资业务将考验中国中铁策划、运作项目的能力。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国家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不断调整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等资源配置向发达区域、潜力区域转移,深度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城市群都市圈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提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将区域发展势能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

第四,传统基建低速增长之“冷”与“双碳”经济绿色基建蓬勃兴起之“暖”。自2017年基建投资增速跌破10%以来,近几年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相信各单位已明显感觉到公路、市政、房建等传统基建市场竞争之惨烈、中标之不易,因此必须加快转移过剩产能、迭代完善产业短板,抢抓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机遇,发力攻坚清洁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等新兴领域,打开公司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根据市场研究预测,要实现“碳达峰”目标,全社会每年需要新增投资4万亿元以上,新增电力投资1.5万亿元以上,清洁能源占比要超过90%,风电、光电装机量将是现有规模的8倍以上,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要扩大3倍以上,跨区域电力交换功率总容量要增长5倍以上,水电开发率要超过80%,这将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后最大的基建增量市场,股份公司将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各单位实现单点突破、规模进军。

综合研判形势,做好2022年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各项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坚定“十四五”战略不动摇,咬定“123456”工作策略不放松,笃定增长方式“两个转化”不松懈,纵深推进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着力夯实基础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推动中国中铁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具活力、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迈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根据国资委“两利四率”考核指标,2022年公司要努力实现"四增两控四提高”目标。“四增”,即确保完成新签合同额2.93万亿元,确保实现营业收入1.12万亿元,确保实现利润总额412亿元、净利润330亿元,同比均实现正向增长。“两控”,即资产负债率控制在75%以内;控制“两金”规模,“两金”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要控制在45%以内。“四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以上,项目平均利润率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研发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确定上述指标,主要考虑是既要坚持高目标导向,也要坚持问题导向。一是中国中铁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队,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贯彻落实好中央对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要求,“稳字当头”就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自身稳定发展,“稳中求进”就是要努力为国民经济增长多做贡献,展现新时代“开路先锋”的担当作为。二是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锚定“十四五” 规划发展目标,坚持高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协同引领,坚持稳增长与追求高质量同向发力,“四增”是目的、“两控”是前提、“四提高”是保障。三是设定“两金”规模指标要下决心把资产质量夯实。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化解企业长期快速发展中积累的一定数量的资产风险。要通过深化改革、管理变革来提质增效,使实现高目标的成色更足、发展的含金量更高。

三、笃定战略规划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砥砺葩

实现2022年奋斗目标,关键是把握六项基本原则和三条发展路径。六项基本原则,即要坚持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统筹安全与发展任务,不管市场如何风云变幻、行业竞争如何剑拔弩张,必须始终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 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遵照“十四五”规划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努力实现发展模式的“两个转化”,推动实现各项规划目标;要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坚持发力攻坚重点区域和新兴领域,系统谋划部署、精心布局,开辟增长“第二曲线”;要坚持效益提升和价值创造,全方位提高项目建管能力和盈利能力;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企业发展构筑坚强政治保障。三条发展路径,即要消除发展隐患,规避化解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要填平发展鸿沟,解决子企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打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和空间;要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两个转化”,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

(一)深敛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工程局市场竞争主体意识。

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既是彰显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又能厚植自身发展壮大的沃土,提升经营质量和能级。做好2022年经营工作,关键在于各工程局要努力担当、勇挑重担;要持续深化经营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强化工程局市场竞争主体意识。一要推动市场布局更优。2021年,18家工程局份额最大省份首位度为18.6%,份额前五省集中度为56.6%,距离20%、60%的目标还有一些差距。2022年要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内经济增长极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推动经营布局优化调整,加密“富油区块”布局落子,加快填补经济发达地区市场主体空白,加大境外区域总部实质运转力度,着力提高市场集中度和首位度。对于份额占比过低、资源要素缺乏、经营质效较差、业主诚信不佳的区域,也要敢于放弃,战略性退出,以便集中有限的经营要素投放“富油区块”, 实现集约化经营。要进一步激发三级公司根据地经营、滚动经营作用,扩大“核心产区”数量,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搬迁或新设三级企业支持力度,鼓励将更多位于欠发达地区或扎堆集中一地的三级实体工程公司努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二要推动产业结构更好。2021年,18家工程局房建、市政、铁路、城轨、公路五大行业集中度接近90%,毛利率较低的房建占比最高,毛利率较高的公路占比最低,仅为6%。新兴行业占比过低,产业结构性问题凸显。2022年要重点围绕“双碳”经济、交通强国、美丽中国、“两新一重”等国家战略,围绕国家交通网、国家水网、国家管网、国家电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巩固传统优势基本盘,做大新兴业务发展盘。各单位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将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第二曲线”集聚,大力拓展水利工程、清洁能源、城市更新等新领域新市场,用增量市场助推产业转型。三要推动经营能力更强。2021年,政论文公众号整理,绝大多数工程局完成了自主经营指标,20亿元以上订单占比达到了33%,美中不足的是50亿元以上项目占比较低,仅为9%。按照之前的形势分析,2022年基建稳增长力度加大,各单位要切实扛起市场主体责任,努力把经营节奏往前移,抢抓一季度,努力实现开门红,奋战二季度,力争上半年完成全年经营任务的60%。要把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重点要点,围绕各地“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区域和城市的经济主攻方向和产业结构,扩大产业和行业覆盖面,提高项目信息颗粒度。要努力锻造敢啃硬骨头的“攻坚性”经营能力和培育永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狼性文化”,强化“全员经营、精准经营、系统经营、创新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经营要素建设,优化“中标奖励、丢标追责”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优选配强各类经营人才。要努力提升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集中度,坚定华东、华南“双5000亿”目标不动摇,努力夺回城轨市场份额第一,加快进军清洁能源市场,奋力开拓“第二曲线”增长新局面。要不断加强产业链协同,提高一站式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以商业模式创新引领经营量质双升。

(二) 决胜改革三年行动,推动企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改革是释放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的第一抓手。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要对照“三个明显成效”要求,深化内部改革,致力推动更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治理体系,努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标志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一是改革三年行动要重“实”,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全面梳理改革任务清单,逐项销号清零,对于推进缓慢、改革受阻的事项抓紧协同攻关、统筹推进,对于已经完成的改革措施,开展“回头看”巩固成果,确保三年行动任务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前基本完成,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按照国资委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对照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标准,对标首批示范企业,查找自身短板不足,努力争取进入第二批示范企业。围绕“能进能出、能增能减、能上能下”推动三项制度改革落地,用好考核“指挥棒”作用,科学评估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实际效果,持续完善中长期激励“1+N”制度体系;改革工资总额分配机制,突出发展质量、适当兼顾公平,通过收人分配调节促进精兵简政、提高效益。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迭代升级改革思路、方法、路径,注重把改革成功经验固化上升为制度,将改革重点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和企业制度体系,推动管理体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二是优化治理体系要重“效”,在神似上下功夫。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深化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落实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各项要求, 推动新版“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议事规则、授权放权事项规范执行,加强成效评估及经验总结。按照“专业尽责、规范高效”原则着力提升二级单位董事会建设质量,持续加强外派董监事队伍专业能力建设,确保“落权”事项“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推动子企业治理能力实现新提高。三是发展各业务板块要重“本”,在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调整生产关系上下功夫。2022年要在投资公司实体化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推动投资公司专业化运作、集约化经营、差异化发展,锻造市场深耕能力、项目建管能力和资产经营能力,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力更生的滚动发展模式。从2022年开始将对投资公司超过注册资本以外的权益性资金支持逐渐“断奶”,自己挣钱自己花,没钱自己想办法,努力建资产质量实、专业能力强、运营效益佳、盈利回报高的高水平“投建营一体化”平台,打造基建投资市场的领军企业;推行工程局重点扶持政策,在财务资源、区域布局、产业培育、激励机制、授权放权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真正扶优扶强,努力打造行业标杆型龙头企业,力争在“十四五”末,培育形成3~5家3000亿元以上年新签合同额、15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40亿元以上利润的王牌工程局。鼓励设计咨询、装备制造板块企业按照"十四五” 规划目标优质发展,努力提升行业影响力和盈利能力,以核心技术占领行业高地。特色地产、资源利用、金融服务板块企业要加强资本运作能力,充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造更多效益。

(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力度。

深入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争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更好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一是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方向任务。努力攻坚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努力打好产品创新的关键基础,重点做好前沿引领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和实用新型技术“四个布局”, 以高铁电气为标杆持续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力贡献度。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以“信息贯通工程”为基础,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数据要素应用,突出数据流和业务流相协同,以数据流为依据,实现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和产业升级。二是扎实开展科技创新重大行动。厚植科技创新基础、增强科研攻坚能力,抓好创新体系深层次变革、协同作战大格局创新、成果转化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性保护、技术标准国际化融合“五项重大行动”。在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转型上下功夫,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数智中铁”建设、“绿色建造”技术“三大攻坚战”,每年新增布局3个“数智升级工程”应用场景,带动生产标准化、机械化、少人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确保公司始终处于行业技术前沿。三是着力做实科技创新保障体系。落实第六届科技创新大会工作部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紧密加强与高等院校等机构合作,更好发挥3家国家级实验室作用,努力培养院士大师等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培养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完善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四)争创管理一流,筑牢效益提升、价值创造的根基。

2022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公司将全面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致力于有效提升基础管理、项目管理水平,以更优的管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是开展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从2022 年开始,中国中铁以工程局为主体开展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治理当前普遍存在的项目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顽瘴痼疾,主要目标是力争实现项目平均利润率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其他板块也要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行动。这是一项涉及全方位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单单是项目管理部门的职责,只有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综合发力才可能取得实效。各单位要切实履行好项目建管之责, 坚持“一切工作到项目”的工作理念,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弘扬大商务管理理念,增强以效益为核心的项目成本意识、工经意识、履约意识、责任意识,构建一把手负责、人人参与的大商务管理格局,让实现项目有效管理成为一场管理变革,让项目“效益之花”铺满中国中铁高质量发展之路。要注重不断总结经验,把好的做法和最佳实践及时形成制度与流程固化下来,把企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经济命脉打牢夯实。要高度重视川藏铁路、滇中引水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安全、质量、工期、效益、环保、荣誉一并落实,名利双收。二是切实谋好降本增效之策。要坚持向产业链协同要效益、向经营源头要效益、向管理提升要效益、向商业模式创新要效益、向资金成本要效益,综合施策提高盈利能力。要贯彻“全面节约”要求,坚持过紧日子,严格遵守“以收定支” 原则,从严从紧编制各项费用预算,实行最严的刚性预算约束,不留弹性。2022 年各项非生产性费用支出要在2021年的基础上刚性下降10%;投资预算大体保持2021年规模,不再增加;已批准未拿地的办公楼、综合楼项目一律叫停,同时也不再受理新批此类项目。要坚持深化改革,促进降本增效。优化经营体制机制,节约结构性成本和交易性成本;优化管理体制,稳步推行二级企业总部大部制改革,非独立上市公司一律实行三办合一、大部制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精简机构、压缩编制、裁减冗员、提高效率,节约制度性成本和管理成本;优化项目人员激励约束机制,要在普遍推行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试行模拟股权等其他有激励方式。要开展“已竣(工)未结(算)”项目清零行动,原则上对“已竣未结”3年以上的路外项目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清零;对路内项目也要力争消减50%以上;对暂未能销号的项目也要实行统一集中管理。要继续深入推进“处僵治困”工作,下决心处置长期亏损的三级公司,“挤脓包、止失血”, 确保“处僵治困”清零与三年效益提升行动同步完成。三是切实提升“三资转化”之能。要全方位提升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能力,综合采取专业化运营、市场化出售、资本市场盘活等手段,千方百计提高资产周转率、收益水平、变现能力和增值空间,努力实现资金、资产、资本的“循环转化”。要系统盘点企业各项资产,建立土地、物业、参股公司、出资基金台账,严防资产沉睡和资产流失,不留管理空白。要系统评估企业未来投资能力,科学设定每年投资指标,研究改善投资公司利润形成和资金回收机制,拓宽用于直接投资的权益性资金来源,确保投资业务可持续发展。要科学配置财务资源,向投入产出效率高、成长性好和战略扶持业务倾斜,着力提升资金效率,放大资本价值。

(五)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布局开辟转型升级新赛道。

“双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主题,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将系统改变所有行业的格局和发展趋势。据统计,与业务相关的钢铁、水泥、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共占全国碳排放的近30%,由此带来的产业链重构、产品技术升级、生产方式转变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一是做好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坚决贯彻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认真落实国资委《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双碳”经济和绿色基础设施系统性研究,积极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制定,科学检测、记录企业碳排放数据,前瞻性探索碳汇交易制度和绿色溢价,明确公司各板块产业的“降碳”路径和技术路线,明确公司融入“双碳”经济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二是真抓实干加快转型升级。做好市场研判,盘点既有资源,研究商业模式,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布局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环保产业,加速突破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行业壁垒,先人一步拓展新兴市场。推进现有业务向绿色低碳转型,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升级,争取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快人一筹建立成本优势。三是推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要广泛形成绿色发展、可连续发展的统一认知,树立低碳节约理念,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节水、节电、节油,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生产系统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企业内部闲置设备和周转材料的租购平台,将闲置资源与内外部需求对接, 提高材料和设备的周转效率与循环次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助力绿色发展。

(六)强化重大风险管控,构建企业发展本质安全环境。

按照“稳定大局、闭环监控、分类施策、精准排雷”的方针,构建大合规体系,构筑大监督格局,重点防范和化解潜在系统性风险,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一是精准防控债务风险。继续完善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强化资产负债率约束, 有序压减永续债规模;从严控制子公司有息负债和保理、ABS等表外负债规模, 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组织开展“5501”专项审计行动,摸清项目真实资金情况,推动实现项目现金流自平衡,将“清收清欠”和投资项目回款纳入预算管理,努力提高营收现金比,真正形成“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坚持问题导向,“谁的孩子谁抱”,谁出的问题谁来承担责任、解决问题。二是排 化解金融投资风险。系统评估参股项目、基金投资项目运行状况,维护好股东权益和我方利益。严肃投资项目评审纪律,严控资金峰值投人过高和征拆占比过高的项目投资,严控非主业、高溢价公司并购,严禁接盘高风险项目,对违规开展经营投资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问责。房地产业务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做文章,严格控制纯商业地产开发的规模;加大去库存力度,2022年要达到去化20%以上,相对而言,流动性较好的商业地产、写字楼、公寓、酒店等物业也要尽量盘活变现,最大限度回笼货币资金。继续深化各类基金清理,对违规开展基金投资和信托投资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三是坚决防范安全质量环保风险。刚性落实新时期安全生产“2468”管理要点和“铁腕治安全硬十条”, 深刻吸取内外部重大安全事故、生态环保事件等风险教训,坚决遏制事故频发不利态势,牢牢守住安全环保红线。四是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推动党委巡视、纪委监督、审计监督、法律合规贯通协同,构筑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四位一体”大监督格局。完善重大风险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围绕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将风险管理嵌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着力把经营风险关口由事后向事前延伸、由表内向表外延伸、由集团向基层延伸、由内部向外部延伸,有效清理表外风险、隐性债务。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一把手”要树牢风险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决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遇到重大风险隐患要及时向上级党委报告。

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厚植高质量发展坚强政治保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深入推动新时代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中铁要坚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觉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指导党建工作,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国国企党建会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 持续深化党的政治建设。

深入贯彻…………和……对国企改革发展党建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中铁首要政治任务。要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情怀、爱党爱国爱企”主题活动,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做好迎接和宣传党的二十大工作,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保…………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重要……精神在企业落地生根。要坚决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在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勇于担当作为,把履职尽责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艮奉献的实际行动上。

(二) 持续管好干部人才队伍。

按照国企领导人员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素质要求,强化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大力选拔任用业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公认、组织放心的企业领导人员;常态化开展领导班子履职考察,对党委管理干部进行画像透视。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作用,大胆提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努力搭建年龄结构梯次配备、履职经历全面丰富、知识结构相容互补、个性特点兼容并包的领导班子架构;各级领导班子要胸怀大局、增进团结,贯彻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党委、董事会、经理层,按照职能定位、制度规定履职行权,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要不断提升整体功能。充分发挥企业党校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分级分类抓好领导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培训;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领导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能力。要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打造“六支人才队伍”, 实施优秀企业家、优秀年轻干部、高端专家人才、职业项目经理等专项人才培养工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三) 持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紧紧扭住“三基”建设,奋力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结合实际科学设置基层党组织,坚决整顿基层软弱涣散的党组织,持续深化党支部“晋位升级”管理,选优配强基层支部书记,提高境外项目关键岗位党员比例, 确保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围绕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全面推行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工程”等实践活动,建立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考核与经营业绩考核更加有效联动,考核结果与领导人员薪酬、奖惩更加有效挂钩,进一步激发强党建促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精心做好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认真筹备、确保开好中国中铁第五次党代会。

(四) 持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要聚焦效益流失,紧盯内外勾结、以权谋私、利益交换、靠企吃企、靠项目吃项目,以及职工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形形色色的不正之风,重拳出击、绝不手软,以雷霆之势把党风廉政建设引向纵深,倒逼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坚持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统一,提升巡视巡察质量;狠抓“四风”问题整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对反复出现、屡禁不止的歪风陋习严查快办;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充分运用“四种形态”处理违纪违规行为,对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行为要坚决适用“第四种形态”,持续巩固深化“三不腐”。要加强纪检组织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纪检干部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自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标杆。

(五) 持续开创宣传文化新局。

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改革“鸣锣开道”,为生产“鼓劲加油”, 为员工“释疑解惑”,为企业“扬名立万”的作用,汇聚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党内学习制度,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突出抓好党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党的理论成果在基层落地生根。要策划重大主题活动宣传,高起点策划“三重一外”及改革发展党建重要成果系列宣传活动,强化互联网思维,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讲好中铁故事,传递好企业声音。要深化“开路先锋”文化建设, 广泛开展“企业文化推进年”活动,让“开路先锋”文化凝聚起广大职工的磅礴伟力,激荡起干事创业的清风正气。

(六) 持续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准确把握群众工作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引导群团组织不断埴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要紧紧依靠职工办企业,切实加强职工民主监督。工会组织要深化联建联创劳动竞赛活动, 广泛开展川藏铁路劳动竞赛活动,为广大职工群众搭建建功立业平台;持续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做实“四季送”活动品牌。共青团组织要发挥青年优势,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立足岗位多做贡献,积极投身企业中心工作, 认真开展好“青马工程”“导师带徒”“青安岗”“十大杰出青年”评选等活动,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青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