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觀後感高一多篇

傳統文化觀後感高一多篇

中華傳統文化太多太多,展示了我們祖國的博大精深和歷史悠久,我為身為一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傳統文化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傳統文化觀後感1

在民俗文化村裏有很多民間傳統的手藝,如:剪紙、泥人、扎花……但我最喜歡的就是糖畫了!

糖畫是用糖來作畫,藝人們把糖稀倒在大理石板上,倒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

俗話説百聞不如一見,我來到民俗文化村,準備親眼看看製作糖畫的過程。剛剛踏進民俗文化村的大門,就看見一羣孩子圍坐在一張桌旁,我也趕忙跑到那裏去看看。只見一個身穿長袍的伯伯端坐在桌旁,手裏拿着一個盛滿糖稀的勺子,正在作畫呢!

我興奮不已,只見他雙手熟練地倒着,好似胸有成竹,作畫時沒有參照,全憑自己獨特的想象。他的手腕靈活自如,操縱着糖稀有秩序地落在石板上,我在一旁緊緊握着拳頭,也深深地為藝人捏了一把汗,但藝人卻絲毫不緊張,還談笑自如。

糖稀漸漸倒完了,藝人的手也漸漸慢下來了,作畫完畢時,我被震驚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張飛映入眼簾:他手握一把兵器,兩眼怒視前方,咬緊牙關,蓄勢待發,這個人物好像穿越到現實生活中,讓我更加佩服他了。我思緒萬千,突然聽見孩子們的大叫聲,這才回過神來。只見一個孩子高舉着張飛的糖畫,樂滋滋的,周圍的孩子們也一擁而上,搶着細看這栩栩如生的人物。

糖畫藝人不僅善於塑造人物,小動物們在他們的手中也是活靈活現呢!我忍不住也買了一個糖畫———一隻可愛的小公雞。我發現糖畫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晶瑩剔透,像玉石一般極具穿透力。我忍不住把嘴巴輕輕湊上去,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頓時感覺舌尖上的每一個細胞都跳動起來,那麥芽糖的味道久久在嘴裏迴盪。

糖畫給了我快樂,每當想起它,我都會忍不住流下口水,我會一直記住那幸福的味道!

傳統文化觀後感2

歷史文化的天空曾是那麼湛藍。在這片天空中,有我們的偉人,有我們的成就,有我們的節日。可現在,這片天空是否依舊湛藍?這裏的星光是否依舊燦爛?——題記

曾幾何時,外來文化的侵襲,讓無數中國人為之瘋狂。我們記住了英文,忘卻了漢語;我們記住了聖誕、情人,忘卻了春節、七夕,我們崇拜韓星,冷落了自己的祖宗!

我們的天空由藍變成了五顏六色,塗抺的卻是我們自己。

曾幾何時,李時珍成了韓國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要被韓國人推翻;端午節被申請為韓國的文化遺產;孔子變成了高麗人;儒家經典被搬到韓國去,就連我們的母語——漢語也成為了韓國人的發明。

我們的天空由羣星兩璀璨變成了寒星料峭,忽視這些的也是我們自己。

面對這些,我不由得想問一問:中國文化將何去何從?難道我們連自己祖先對我們的遺贈都保管不好,看守不住嗎?難道我們真的要等到改名換姓的那天嗎?不!我們不能,更不該。五千年的天空不能毀於我們的手中,我們本應驕傲地把我們的天空創造地更輝煌,我們本應大聲地對外國人的質疑説不,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同胞們,醒一醒吧!不要讓強盜搶走我們家中的東西后再後悔,我們應該時刻警惕他們的到來和破壞。這片天空需要我們共同看守,我們應因擁有這樣的天空而自豪。

渴望擁有自己的天空,這裏,湛藍依舊,燦爛依舊。

傳統文化觀後感3

臼打年糕這一傳統習俗在杭嘉湖平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每到農曆年底,打年糕便成了一件頭等大事,因為年糕,與“年高”諧音,藴含着“年年登高”的“好口彩”。所以,每家每户都會用糯米磨成粉打成年糕,並作為新年中走親串户送的傳統禮物。

農村傳統的臼打年糕是一項協作性很強的手藝,單家獨户是打不成年糕的。傳統的臼打年糕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但我有幸到外婆家親眼看到過一次。

那天,外婆村上的人聚在一起打年糕。我一聽到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去了打年糕的地方。哇,那裏的人真多!有的在篩粉,有的在燒火蒸,有的在打年糕……我找了一個最佳位置,好奇地觀察起了打年糕的過程。一位上了年紀的伯伯把麪粉倒在一隻匾裏,拿來篩子把麪粉篩一遍,然後把篩好的麪粉放到面桶裏。另一位伯伯拿着一隻碗,從面桶裏盛了一碗麪粉,小心翼翼地將麪粉一點點地撒入蒸籠裏,撒了一碗又一碗。撒完麪粉,伯伯拿來一張塑料薄膜把蒸籠蓋上,不一會兒,薄膜鼓起來了。伯伯快速拿走薄膜,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原來是粉蒸熟了。這時,兩位伯伯抬着蒸籠把蒸熟的粉倒入了一個大石臼裏。接着,另外兩位伯伯各拿一把石頭做的大槌子,輪流着你一槌我一槌地打,這時,這些粉就成了一個大團子。過了一會兒,他們停了下來,只見一位伯伯把大團子翻了個身,正在此時,另一位伯伯眼疾手快地朝大團子與石臼之間灑了點水,然後又開始你一槌我一槌地輪流着打。就這樣來回了幾次後,香噴噴的年糕終於打好了。他們把大年糕抬到了一塊板上,切成一條一條的。大家七手八腳地做起來,不一會兒,就變成了一塊塊精緻的年糕。有幾塊年糕上還做了幾隻元寶呢!最後,婦女們給年糕點上紅點。

看完打年糕,我對外婆説:“外婆,我看懂了,我也會打年糕了。”外婆笑呵呵地説:“哪那麼容易就會了。這些事看似簡單,做起來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如果不到火候難成年糕,打得不好不僅吃起來不細膩,而且存放時間也不長,容易裂開。”哦,原來打年糕也是一門學問。

我還聽外婆説,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都不會打年糕了,因為如今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有年糕賣。不過買來的年糕雖然白淨,入口潤滑,但美中不足的是,它沒有農村臼打年糕香甜。我想,我要從我做起,學會這門手藝,不能讓這項傳統手藝失傳了,也不能讓這項傳統文化消失了。

傳統文化觀後感4

秋天不知不覺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校園裏又開始沸騰了。只要一下課或到了休閒活動,到處都可以看到同學們踢毽子的身影:有男生,也有女生;有高年級的,連剛入學兩個月不到的一年級小朋友也不例外……

咦,大家為什麼那麼喜歡踢毽子呢?踢毽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帶着這些疑問,我上網去查閲了有關資料,也向爸爸媽媽請教,心中的疑問才解開了。

我從網上了解到,踢毽子起源於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一項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深受小孩子的喜愛,婦女也十分喜歡。有位詞人曾讚美女子踢毽子比踢足球還巧妙,比下棋還有趣味。

古代的毽子製作非常簡便,用一小塊布,包上一枚銅錢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開口的鵝毛管子,用針線縫牢,成為底座,再在未剪開的鵝毛管子上端裏,插上七八根雞毛就做成了。現在商店裏或地攤上也有現成的毽子賣,不過,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彈性大,踢重了穩定性比較差。而我們爸爸媽媽小時候踢的毽子是用紙做的,把廢紙片剪成細細的長條條,在中間一紮,一個球形狀的紙毽子就做好了。聽媽媽説,踢起來可穩了。有趣的是,我們現在踢好後,地上留下了一地雞毛,爸爸媽媽小時候呢,地上留下的是長長的白條條。秋風一吹,它們都會飄飄悠悠。

踢毽子還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特色體育項目呢,我們學校的每一個小朋友都要達標過關。我從進入茅小的第一天起就開始練習踢毽子了。剛開始,我踢一腳,毽子就飛得老遠,再也接不住第二腳了。我不放棄,只要有空就練。別人踢的時候,我暗中觀察他們的腳法。過了一個多月,我終於能連續踢十幾個了。我們班的一個女生那時已經能連續踢一百多個了。在一次踢毽子比賽中,一位五年級的大哥哥連續踢了一千多個,打破了我校的吉尼斯記錄呢!我非常羨慕。媽媽説:“只要多練習,熟能生巧,你也行的!”

踢毽子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培養毅力,還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我想,這項活動一定能流傳很久很久。

傳統文化觀後感5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我最喜歡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家家户户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裏面有着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當時全村的鄉親們正在收拾行裝,誰也沒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走過去給了他一點糧食説:“快逃吧!年獸快要來了。”老伯伯笑着説:“婆婆如果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説他,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裏,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説了乞討老人的許諾。於是,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作響,屋內幾根紅蠟燭?狗⒆龐喙?……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光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過年的習俗除了上面所説的外,還有很多,比如:貼窗花,貼年畫,吃餃子,壓歲錢等。我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過年夜飯,就拿着鞭炮就朝門外奔去。伴隨着我們的歡呼聲,一個個煙花飛到了空中,點亮了美麗的天空。還有一個傳統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了,那就是春節,我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們的紅包,預示着來年我們都會順順利利的過着每一天。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着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