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篇一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越發感受到時光飛逝,那麼時間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但讀完這本滿篇都是晦澀的數學公式和顛覆常識的科學理論的書,並未讓我找到答案,反倒是一頭霧水更加的迷茫。我只能試着通過篇讀書筆記,用自己的理解外加想象,來複盤我所看過的這本書全部內容。

一、對宇宙的認識史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考慮着這些問題:誰是宇宙中心?宇宙是不是靜止的?若不靜止有沒有時空的起止點?無數人都在為揭示真實而努力,有的甚至為堅守信念而被迫害。

二、對時間、空間的認識

對時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理論:

1。萬有引力論:物質間引力的大小依賴距離,距離變則引力變,該理論暗含着引力的速度是無限的推論。這與相對論中“任何物質的速度都不超過光速”有本質的區別。

2。狹義相對論:主要是在弱引力場下的物體高速運動時遵循的理論,理論前提是光速對任何參照系而言都是恆定值。主要的推論包括運動的時鐘變緩,一個有趣的結論是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時,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將停止(長生不老) 。

3。廣義相對論:主要是討論在強引力場下的物體高速運動時遵循的規律 。主要推論包括時空彎曲(當光線經過強引力場時光線會變彎曲) ,而萬有引力是時空彎曲的必然結論——看似地球在繞太陽旋轉,實際上在四維時空是在走直線(這腦洞夠大)!另外,距離質量大的物體時間變緩。

三、宇宙正在膨脹

研究發現,來自宇宙中其他星系的光譜出現紅移,推知發光體正在遠離地球,進而得出宇宙膨脹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彭羅斯認為恆星坍塌後形成奇點,而霍金通過逆向思維,認為膨脹的宇宙從奇點開始。從而推導出了宇宙的演化史,即宇宙從奇點開始膨脹,後逐漸過渡到收縮,最終塌陷為奇點。

那麼問題來了,奇點暴脹之前,以及塌陷為奇點之後又會發生了什麼呢?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但量子力學的發展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四、微觀世界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又是光波,這一特性使其成為量子力學的研究對象。

當光波等以量子波包的形式發射時,粒子位置不確定性*速度不確定性*質量<普朗克常數,即不確定性原理——簡單來説,就是如果要想測定一個量子的精確位置的話,那麼就需要用波長儘量短的波,這樣的話,對這個量子的擾動也會越大,對它的速度測量也會越不精確;如果想要精確測量一個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長較長的波,那就不能精確測定它的位置。如處於量子疊加態的薛定諤的貓。

從而推知,這個世界的本質是:未來是不可預知,即便現在也是不確定的,而這也成為平行世界理論的基礎。

五、粒子與力

量子力學的發展促進了大統一理論的形成,可以合理解釋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的存在,但無法將引力(作用到非常大的距離、總是吸引的,與另外三種力明顯不同)納入研究範圍。幾個經典理論對引力的解釋如下:

1。經典物理——實引力構成的引力波;

2。量子力學——兩個物體粒子之間的虛引力子交換形成引力;

3。弦理論——粒子存在於h型管中,並相互牽引。

1956年人們認識到,物理定律符合cpt對稱:即粒子與反粒子、情景與鏡像、時間前進與後退都應保持對成狀態。進而得出推論,當前我們認識的宇宙由於t不對稱(時間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造成夸克比反夸克多,進而形成如今的宇宙。

看到這裏我已經處於半瘋癲的狀態,覺得自己不腦洞大開一下都對不起霍金教授了,於是大膽猜想:既然正粒子—正情景—正時間,那麼負粒子—負鏡像—副時間,所以若想時光倒退,我們是不是需要必須變成是負粒子狀態呢?——好吧,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説什麼。

六、黑洞

質量小的恆星,燃盡後引力與斥力平衡形成白矮星、中子星等;質量大的恆星,受引力塌陷而成黑洞——時空曲率無限大的一種物質狀態。黑洞的大小和形狀,取決於質量和轉速,而與原物體性質無關。

儘管光線無法從黑洞逃逸,但黑洞並不是黑的,之所以觀測到螺旋狀的星系中軸噴射X射線,原因在於星系周邊存在黑洞——真空中的正能量粒子、負能量粒子原本湮滅,但如果受到黑洞吸引,負能量粒子進入黑洞,正能量粒子逃逸,從而觀測到X射線。在噴射過程中,黑洞能量會逐漸減少,質量也就相應減少(e=mc2),最終的狀態會爆炸。

七、宇宙起源和命運

宇宙從奇點(無限密度時空曲率)爆炸,隨後開始膨脹,由於暴漲初期密度微小起伏形成不同的場,導致演化為不同星系。而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存在——假設存在很多宇宙,但適合生命生存的只有一些,這就是人存原理。

而無邊界理論認為,與實時間不同,虛時間的存在讓宇宙無起點也無終點——時空如同地球表面一般是有限而無界的。

八、時間箭頭與時間旅行

當前的宇宙存在三個時間箭頭,即熱力學時間箭頭——物質無序或熵增加;心理學時間箭頭——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宇宙時間箭頭——宇宙膨脹而非收縮。

熱力學時間箭頭和心理時間箭頭是統一的,如熱量減少,計算機(記憶)無序度也會減少;而宇宙時間箭頭與熱力學時間箭頭也是統一的,如可應用人存原理來解釋,收縮的宇宙不適於人類生存。所以當前的時間只能前進而不能後退。

時間旅行理論上是存在的:超過光速,時間可能倒流。由於目前物體速度無法超過光速,但若發生時空翹曲,那麼經過蟲洞則有可能超越光速的限制。

九、物理學的統一

作者試圖使用一個理論對物理學進行統一,但發現無論是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還是弦理論,大一統的理論是很難實現的,即便發現了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一是量子不確定性的原理,二是複雜方程可能是無解的,比如現在都無法對三體的運行進行破解(這與劉慈欣的三體不謀而合)。

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終於依靠理解力與想象力把這本書讀完了,讀的時候很費力,讀完的時候出於強迫症的本能對擺脱這本書感到了些許解脱,直到寫完這篇讀書筆記,才真正的如釋重負——這倒不是因為我瞭解了時間的真諦,只是對宇宙、對時間特別是對自己有了與以往些許不同的重新認知。現在想想,讀這本書還是受益匪淺。

一是讓我從寡淡的生活泥淖中解脱出來,接觸到了一些顛覆常識的理論或猜想,讓思維獲得信馬由韁的放蕩,感受到了難得的輕鬆與愜意;二是讓渺小如我的個體,開始嚴肅的考慮無限宇宙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兒來,將要到哪裏去——能坦然面對這些以往想都不敢想或者一閃而過的念頭,讓我感知到了心理在磨礪中獲得的成熟;三是除了科學理論或猜想,這本書也讓我瞭解了科學研究的方法與邏輯,比如光譜紅移推導出了宇宙膨脹,比如突破常規思維的時空統一與終止,而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方法論,也必將讓我受益匪淺。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走進了一座非常富有的精神家園,相對於宇宙的宏大、時空的神祕,現實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及種種的不如意又算得了什麼?對個體而言,唯一能與宇宙相提並論的,恐怕就是感知到真理的思想,這讓我更堅定地認為,思想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也讓最近一直患得患失的我獲得了精神的救贖與解脱。

“物理的終點是數學,數學的終點是哲學,哲學的終點是神學。”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本書讓我們的幻想或者夢想,獲得了一個相對科學的解釋,也讓我們看到了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哪怕這種可能性小到微乎其微。相比於當下滿大街充斥的濃濃意淫氣息的穿越橋段,這本《時間簡史》要有意義的多。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篇二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宇宙的偉大與神奇,不得不讓我敬畏宇宙,敬畏自然。那是一種對無知的恐懼和對世界的驚歎,難以置信宇宙把自己規劃的如此完美。邏輯和嚴謹是宇宙的基調,科學家用精妙的公式和理論表達他們對宇宙的敬意,而哲學家則用對世界萬物的思考表達心中對世界的敬畏。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和哲學家的思想結晶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詩歌,幫助我們從表像深入本質,從迷惑走向清晰。

這本書還教會我們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我認為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比如學習計劃的制定上,以及學習方法的應用上。

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這些對於高中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脱穎而出,在人生的舞台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讓我懷着對宇宙的敬畏,努力拼搏奮鬥,希望終有一天,也能像霍金一樣,用生命書寫傳奇,表達自己對宇宙的理解,對宇宙的敬意。

《時間簡史》的讀後感 篇三

堅強,是一個偉大的人所必須具有的品質,若想成就一番偉業,就需要一樣東西,那就是不怕困難,不怕失敗,永遠堅強不屈的精神,而霍金就是擁有這種精神的'人。

斯蒂芬·霍金教授寫的《時間簡史》出版於1988年,回答了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何而來,又向哪裏去的問題。

書中認為我們現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歷史起點,它大約誕生於150億年前,那時,宇宙只是一個點,不佔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概念。在這一點發生了大爆炸,時間和空間從此開始,物質開始形成。最初,宇宙的温度極高,隨着時間的推移,空間越來越大,温度越來越低,宇宙中的能量與物質不斷髮生複雜的反應,逐漸形成星系,空間繼續擴大,膨脹,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脹之中。

大約在距今50億年前,太陽形成。大約在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繼續膨脹,將來也會膨脹,也許在膨脹到一定程度後,宇宙開始收縮,可能會收縮成一個點,一個不佔有空間的點。到那時,時間結束。到底會不會這樣,現在還説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麼回事,不知道。永遠也無法知道。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理論基礎。

我贊成斯蒂芬·霍金教授所説的前半部分:就是我們的小宇宙發生了大爆炸到空間隨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膨脹直到今天。但是,對後半部分卻有疑問。我想,我們的小宇宙會不斷的膨脹下去,而不是一定程度後開始收縮,成為黑洞,進而再產生一次大爆炸。

我解釋為:大宇宙中有很多黑洞的存在,他們是產生大爆炸的種子,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大宇宙中的物質,不斷的膨脹下去,直到達到了大爆炸的臨界點就會產生大宇宙中的大爆炸。產生出和我們一樣的小宇宙。這些黑洞不斷的吸收大宇宙中的物質,有的就是來自於其它的黑洞大爆炸產生的物質,如星系等等。就是説一個個黑洞不斷的產生大爆炸,同時由於物質的聚合不斷的產生黑洞。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交流的,霍金的理論説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物質是不交流的,這就是霍金的錯誤所在。

當然這是我的個人意見,是對《時間簡史》認真研讀後,出於敬重的質疑。我想會有權威的解釋來解釋我的疑問讓這本書的理論更加權威。

21歲時,霍金患上了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説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這種打擊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面對死亡,他沒有低頭。他對自己説:“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最終,他成功了,成為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而今年,我有幸地讀到了這一本偉大著作!

書中,霍金解釋了宇宙、空間、時間以及黑洞的概念以及一些其它的內容,比如不確定性原理,簡單的説就是在測量一個天體的位置與速度時不可能同時準確測量,只能取其一。作者語言生動有趣而不乏深刻,字裏行間都體現出了一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智慧與幽默。

通過這本書,我瞭解了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例如什麼是紅移、藍移,什麼是類星體,以及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東西。當然更多的,是我對這位偉大物理學家的敬佩。對一個生活強者的敬佩!

望霍金能繼續快樂地生活,而我也會努力,爭取成為一名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