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1000字讀後感精品【精品多篇】

浮士德1000字讀後感精品【精品多篇】

浮士德讀後感 篇一

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台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可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夢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可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終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一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説,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忙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夠説,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能夠説,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夢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我的人生的品質。

浮士德讀後感 篇二

《浮士德》是“天才詩人”歌德畢生的大作,從二十五歲到八十二歲,這部悲劇的寫作貫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時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結晶,具有極深刻的哲學內容,充分反映了歌德當時所處的德國社會生活。《浮士德》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鉅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浮士德》是一部藴含了深刻哲理的鉅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與惡魔之間的賭約。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惡魔自信能夠引誘浮士德墮落,把他的靈魂劫往地獄,而天主堅信“善人雖受模糊的衝動驅動,總會意識到正確的道路。”,並且認為“人類的活動勁頭過於容易放鬆,他們往往喜愛絕對的安閒;因此我要給他們弄個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幹他惡魔的活動。”因此接受了惡魔的賭約,也允許惡魔進行破壞活動。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終的拯救,並且認為梅菲斯特進行的干擾活動反而可以激勵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義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與前行,永遠不斷地進行更高的活動。這體現了歌德的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思想。以浮士德為代表的善與以梅菲斯特為代表的惡是一對矛盾,他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本劇中,惡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稱為一部悲劇,是因為劇中體現了濃烈的悲劇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靈魂最終升上了天國,體現了永恆的天主之愛。這部悲劇分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講述了浮士德對於知識學問的無力感到失望而乞靈於惡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發現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愛也並不能使他滿足,結果以格蕾辛的悲劇告終。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轉向追求以海倫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臘文化和藝術之美。浮士德與海倫的結合象徵着古希臘文化與北歐文化的結合,但結果又以海倫的悲劇結束,意味着兩種文化融合的失敗。最後浮士德轉向了為人民的自由與幸福進行創造的活動。他帶領人民征服自然,圍海造田,並且從中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總結”——“要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兩者的權利”。當他想到人們因為他的奉獻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時,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價值。

《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説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説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浮士德讀後感 篇三

《浮士德》是“天才詩人”歌德畢生的大作,從二十五歲到八十二歲,這部悲劇的寫作貫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時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結晶,具有極深刻的哲學內容,充分反映了歌德當時所處的德國社會生活。《浮士德》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鉅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浮士德》是一部藴含了深刻哲理的鉅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與惡魔之間的賭約。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惡魔自信能夠引誘浮士德墮落,把他的靈魂劫往地獄,而天主堅信“善人雖受模糊的衝動驅動,總會意識到正確的道路。”,並且認為“人類的活動勁頭過於容易放鬆,他們往往喜愛絕對的安閒;因此我要給他們弄個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幹他惡魔的活動。”因此接受了惡魔的賭約,也允許惡魔進行破壞活動。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終的拯救,並且認為梅菲斯特進行的干擾活動反而可以激勵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義的道路上不斷摸索與前行,永遠不斷地進行更高的活動。這體現了歌德的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思想。以浮士德為代表的善與以梅菲斯特為代表的惡是一對矛盾,他們是既對立又統一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在本劇中,惡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稱為一部悲劇,是因為劇中體現了濃烈的悲劇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靈魂最終升上了天國,體現了永恆的天主之愛。這部悲劇分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講述了浮士德對於知識學問的無力感到失望而乞靈於惡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發現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愛也並不能使他滿足,結果以格蕾辛的悲劇告終。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轉向追求以海倫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臘文化和藝術之美。浮士德與海倫的結合象徵着古希臘文化與北歐文化的結合,但結果又以海倫的悲劇結束,意味着兩種文化融合的失敗。最後浮士德轉向了為人民的自由與幸福進行創造的活動。他帶領人民征服自然,圍海造田,並且從中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總結”——“要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兩者的權利”。當他想到人們因為他的奉獻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時,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價值。

《浮士德》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於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説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複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於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説雜糅一處,善於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優秀《浮士德》讀後感 篇四

《浮士德》主要分為五個部分,分別是學者階段,愛情階段,政治階段,追求古典美階段和改造大自然階段。

在學者階段主要有三處令我印象深刻。首先是浮士德的葉公好龍。學者浮士德終日探究自然的規律,但直面規律化身的地靈時卻嫌它醜陋。其次是渾渾噩噩。浮士德作為學者,在書齋中度過了幾十年,到頭來卻是變得迂腐,而且既無成就也無名利。魔鬼靡菲斯特譏嘲他這一類的俗人竟想消化這千百年來嚼不爛的發酵麪糰。第三處是虛偽。當有學生前來懇請傳授學問時,靡菲斯特代替浮士德化身為滿腹詩書的學者,把一心求教的學生忽悠得團團轉。作者通過這部分告誡我們,人生意義和追求不能僅僅侷限於學問的積累,也需要在社會實踐中完善自身。

在愛情階段,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追求到了女子格麗卿,兩人墜入愛河。但在這期間,兩人皆因愛情而犯下錯誤,愛情變成了悲劇。作者通過愛情階段告誡我們,不能過分追求官能享受與個人主義,必須到更高的境界去實現理想。

在政治階段,浮士德在靡非斯特的引領下在羅馬帝國中當上了大臣。皇帝需要錢財,他就發行紙幣解決了財政問題;皇帝需要歡樂,他與靡菲斯特就用魔法舉行了化粧舞會,把焰火化作火山爆發;皇帝需要看戲,他就用魔法把海倫與帕里斯召喚。但是最終也僅僅是個弄臣而已。作者以此諷刺了那些把改革希望寄託於君主身上,希望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自下而上的革命的知識分子。同時也讓我認識到,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不能依靠別人,而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在追求古典美階段,浮士德渴求得到深愛時的海倫。最終海倫消逝、只留下一縷薄紗,隱喻着美的力量本身只是幻影,留下的只是美的形式,作者以此否定了用藝術力量改造社會的方式。這告訴我們,實現人生的意義,不能僅靠藝術薰陶,更要在藝術的指引下投身社會實踐。

在改造大自然的階段,浮士德在海岸封地中進行圍海造陸工程,開始投身於改造大自然的實踐中。浮士德在開疆拓土、移山填海、民眾安居樂業的偉大理想中沉迷了。他認為只有每日將自由和生存爭取,才能夠將這種自由和生存來盡情享受,在這裏將有為的時光度過。他見到紮根於自由土地之上的自由者的臣民,預感到了崇高的幸福,他此生的痕跡將與世長存。他對此感到了滿足,接着,他便倒下了。

浮士德的死是因為滿足,浮士德之所以活着是因為不滿足。浮士德的精神,正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人不正是這樣的嗎?人只要奮鬥,就總是難免會犯錯。但只有追求,人才能夠實現自身。在我看來,正是有了人生追求,生命的步伐才不會停止。人的毀滅正是因為絕對追求的停止。追求在前方,步伐永不止,生命方不息。

浮士德讀後感 篇五

第一部1773年開始寫,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臨死前才完成,死後才出版。中間跨越六十年,花費其畢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為止看的最為晦澀難懂的一本書,花了我整整兩個多月的時間,還是僅讀了個大概。

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是偉大詩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本站 …德是16世紀德國曆史書和民間傳説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術、鍊金術。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據這個民間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現了一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的發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對人性、對人的精神內涵與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兩重性使他處在上帝和魔鬼之間,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斷地追求知識與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遠的理想,會上升到靈的境界;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歌德認為,沉淪和進取的雙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並不對等,他的神性要強過魔性,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這就是所謂“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並不因此看輕魔性在浮士德追求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歌德首先承認魔性只能被暫時克服,卻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話其實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奮鬥,失誤免不了。”歌德同樣看到,魔性與神性相對相生,因此是絕對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鬥爭的過程。他奮發進取、永不滿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內在動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誘使他墮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夠吸取教訓,不斷克服魔障。正是在這種辯證發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內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結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請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獲得了滿足,也準備享受這滿足,靡非斯托因此要攫走他的靈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帶到了天堂,因為“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終能救”,正可謂天道酬勤,上帝嘉許之。既然如此,為什麼《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悲劇呢?這主要是因為,歌德相信人類追求至善是沒有止境的,但個體的生命卻是有限的。浮士德獲得了兩次生命,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達到終極的目標。他探索的五個階段,遠沒有窮盡人類的精神生活。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貪圖安逸,因此上帝造出魔鬼,來催人驚醒、奮進。魔鬼對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個引誘者,他也發揮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説自己“老想作惡卻總是把善促成,我便是這種力量的一部分”,發揮的就是這一層意思。他主觀上在引誘浮士德走向墮落,客觀上卻起到了推動浮士德前進的作用。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説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個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説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構成人類天性的雙重性,乃至上帝的兩面性。總之,二者相輔相成,相生相剋,才使造化臻於完形。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罪惡時,其實我們已經變成了天使。

浮士德讀後感 篇六

《浮世德》它讓我看到了這個現實社會下存在的矛盾、無奈、悲慘……

書中講述了5個都市少年,他們懷揣着各自的祕密,在彼此的生命裏,留下愛與恨的印記。池海翔這個總被人家稱作是怪物的男孩,沒有人能真正的理解他,他只能獨自默默地承受現實給他帶來的一切慘痛。最後,他還是成功了,站立於萬人之上了。紀瀾一個矛盾的女生,不願與最好的朋友滕夕分開,卻背地裏把滕夕的書桌推翻在地,讓書本掉在地上。然而,她又趕忙撿起書本,用雙手擦乾淨。滕夕的突然昏倒,讓紀瀾緊張不已。她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存在的原型,因為,即使是再要好的朋友,也會嫉妒對方比自我優越的條件,從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雖然,她是矛盾的。但,她還是選取那寶貴的友情,縱然滕夕已離她而去,已不在人世,她始終還是愛着滕夕的。而滕夕,有着出眾的外貌、乖乖女的性格、殷實的家境,這一切都使人羨慕。這樣完美的女生,卻愛上了一個與她截然相反的男生。這些都不能説明什麼,因為感情是沒有界限的。直到最後,滕夕的離去,她的心裏仍然只有他的存在。那個叫煙焰的男孩。煙焰,其實本質是好的。可由於,父親被車撞後,肇事司機逃跑,家裏就開始揹負着沉重的債務。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搶劫,都是為了他的家,為了滕夕。然而,當他明白那個肇事司機是滕夕的父親後,他茫然了。他不明白該

如何去應對滕夕,他想對滕夕説:別走,等我出來。可最後還是沒有説出口,直到她的離開。煙焰只能算是個知途迷返的孩子。最後一個少年——季岸,他是最悲慘的。從小父母就去世了,被姨夫姨媽收養。但是,他厭惡姨媽那異樣的眼神。於是,覺得自力更生。可他所謂的自力更生,就是在學校附近的一個酒吧裏當妓。他被那些肥肉橫生的老男人私養着,做着一些骯髒的事情。就算是這樣,他也不後悔,只有能靠自我生存下去就滿足了。而,當他愛上了自我的老師,他決心退出那個渾濁的世界時,已經不行了。那個世界不允許他的離開,除非他在人間消失了。縱使這樣,他的感情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不被世俗承認的東西,是無法在這個世界存活的。就是他們的感情一樣,心愛的人死了,他的心也死了。這一次,他最後能夠毫無牽掛地繼續做着令人作嘔的事情。

浮士德讀後感 篇七

開始看了《浮士德》。認認真真推敲每一句話的意思,看了兩個鐘頭,才把書的序言、獻詩、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給看完。

這書是難懂的,以往看過一遍,是大二的時候,喜歡打手電熬夜看書,每一天也就能安靜地看個2、3個小時吧,所以效率不高。記得老早的時候,看名著只為了情節,直到此刻依然有這種觀念,大凡故事不夠吸引人的,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會有興趣去讀。所以吧,説到底我不是個愛讀書的孩子。

這個《浮士德》其實滿神奇的,首先它的寫作方式是舞台劇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馬行空。第三,“歌德”這個名字很能滿足某種小小的虛榮心。第四,看着看着,就會發現裏面有好多似曾相識的看法、觀點或者景象。所以,儘管很艱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閲讀它。去年暑假把書買回來一向擱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讀書的機會決定先把它給啃下來。

一開始看小説喜歡把自我覺得好的句子摘抄下來。這些被我相中的,多數都不是什麼辭藻華麗,對仗工整的,而僅僅是在資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鳴的。比如在看貝多芬的書籍時,一般把貝多芬誇張的描述成神靈的語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頭看這些摘抄的時候覺得當時自我很幼稚,一頁書看看可是1、2分鐘,有時為了抄幾句話就要花費5分鐘的樣貌,這樣等到再回過來讀的時候,常常已經沒有先前那種活力和如飢似渴的感覺了。所以之後開始改成某偉大領袖的做法,在書邊做批註,比如哪一句好,自我怎樣想的,或者是看到某個很文學的字詞去查字典,然後在書邊寫上拼音與解釋。這樣做似乎還不錯。可缺點是僅僅適用於自我的書本。到之後偷懶了,什麼都不寫,習慣看書的時候拿只木頭鉛筆,看到喜歡的就劃下來,這樣的結果是,因為不費力,所以每每有一點點的感動就摘下來,以至等讀完一本書以後,發現每一頁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換來了,這麼糟蹋,以後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為0了。總不能哪天心血來潮真的拿塊橡皮把所有的鉛筆印統統擦去吧?哎,可憐了我那本……了。並且更主要的是,習慣邊劃邊看的過程後,自我對於資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為句句都是“重點”,我又何須體會文章的內涵,結構呢?

於是,讀書的時候,思考就少了。

此刻看這個《浮士德》,新的問題又產生了。我最厭惡的事情就是一頁書上一半是資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體的解釋,而通常這些解釋又和種種聖經故事、希臘文化聯繫起來,一看就是一大串。這種情景下,不看就無法瞭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斷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煩。所以只好這樣,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釋全部看一遍,有個大概的印象,這樣呢,等看正文的時候就能夠比較通暢的理解資料,也不用再回過來看厭惡的註釋了。

好啦,晚了,看來今日是補不出個讀後感了,明天繼續。這篇麼,就當是個“讀書有感”吧,呵呵,本來因為故事情節,取名叫“今日心境相當沉重”的。

浮士德讀後感 篇八

《浮士德》敍述的是德國中世紀一個陳舊傳説,年逾半百的煉金術士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交換芳華和愛情。歌德借這個體裁演繹了寬廣、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力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歡歌。《浮士德》內容博學多才,包含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各方面的常識;方式撲朔迷離,其中有抒發的、寫景的、敍事的、説理的種種不同要素,有期望式悲慘劇、中世紀奧祕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假面劇、意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台的新方法、現代活報劇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傾瀉一生汗水寫成的一部宏篇鉅作,值得細細品讀。

浮士德自強不息、尋求真理,閲歷了書齋日子、愛情日子、政治日子、尋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實際的根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甚至歐洲資產階層探究和鬥爭的精力進程。在這裏,浮士德可説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刻畫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層上升時期一個先進常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算了。同啟蒙年代的其他資產階層思維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層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昏暗的書齋,走向大天然和寬廣的實際人生,表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層思維覺悟、否定宗教神學、批評漆黑實際的反封建精力。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慘劇,則是對尋求狹窄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利,表明晰啟蒙主義者開通君主的政治抱負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抱負的幻滅。終究,浮士德在發起羣眾改造天然,創立人世樂土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咱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再三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模糊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喊未來的聲響。

浮士德讀後感 篇九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詩劇。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永遠不安於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是這樣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賭。由靡非斯仛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下自我的高尚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遊了人間和仙界,先後經歷了對男女之愛、宮廷中權勢財富,以及對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均未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後,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高齡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説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後靈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當時歌德所在的社會也是這樣的吧,歌德在文學、繪畫、自然科學的學習中不斷追求真理,在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中用心奔走,並在運動的失敗中進一步深化認識,成就了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也許我們不能完全體會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封建,腐朽與罪惡,但是我們能夠從這本書裏,這個小小的社會裏感受到。

人們都説地獄是最骯髒的,歌德卻説人類的社會比地獄還要骯髒,腐朽。完全能夠説人間就是一個煉獄,一個充滿罪惡的地域

惡行者、偽善者表面風光無限,實則心驚膽顫!冥冥蒼天,炯炯神眼,原罪的顯現、慾望的暴露。聽!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淚的眾生相。有多少二戰戰犯逃過死刑靈魂卻終生受着煎熬,午夜夢迴的是一具具腐屍和陰慘淒厲的催命聲;一些僥倖出逃的貪心的官常與親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擔心被一鍋端又忍受思親之苦;宗教觀念認為以上惡行足以下十八層地獄,最輕拔舌,重則刀鋸。

天堂地獄之在你一念之間。中國有句老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煉獄象徵苦難,象徵懺悔。天堂象徵救贖這是基督教永恆的主題。煉獄中的懺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惡念,天堂地獄。

看到天堂的光輝,美夢將會成真!地獄惡鬼又再哀嚎,聽得我心碎心驚,拖住我的腳想讓我沉淪,而我卻渴望自由的翱翔,嚮往天堂的晨光。

最後浮士德在為人類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偉鬥爭中,感到了最大的滿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後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後答案無疑是用心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質。離開改造社會單純地改造自然,到頭來也只能是一個幻想。:我要勇立時代的潮頭,我要縱身跳上時代的巨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

浮士德的讀後感 篇十

這就是《浮土德》觸動了我的一句話,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惡”的發展歷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稱為歐洲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詩劇,分上下兩部,共一萬二千餘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紀德國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在傳説中,浮士德是一個追求世俗享受而把靈魂賣給魔鬼的術士。歌德借用這一題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個德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形象。作品寫浮士德一生從書齋、市民社會小世界走向政治、歷史大舞台的過程,其中經歷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藝術生活、改造大自然這五個階段,從而總結了詩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經驗,也概括了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探索的歷史。

浮士德是一個虛構的象徵性形象。但是他有鮮明的個性,那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斷探索的精神。他的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滿足現狀,享受現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斷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過迷惘,有過錯誤,但是由於他的自強不息,所以能夠不斷前進,最後能夠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個“每一天爭取上進和生存的人”,並被天使接到天堂,見到了聖母。魔鬼在詩劇中作惡造孽,引誘浮士德墮落,但實際上卻促進了浮士德的前進與成長。套用蘇格拉底的話説,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馬,那麼魔鬼被派遣到這個世上來,好比是馬身上的一隻牛虻,職責就是刺激它趕快前進。正是他幫忙浮士德走出書齋,投身於實際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錯誤的同時摸索前進,魔鬼其實成為了浮士德在前進道路上不可分離的伴侶。

歌德的創作過程長達六十年。他從青年時代起即構思此詩,直到臨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夠説,這本身即是一種追求,對文學的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這種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斷地學習新事物,探索新問題。而《浮士德》正是這種追求所帶來結果的最好驗證,能夠説,是這種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幾百年來的經久不衰。

生命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的過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得到提升。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務必選取,而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將使其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頑強向上、熱愛生活、尋找屬於自我的人生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