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原文及翻譯(多篇)

西江月原文及翻譯(多篇)

寄託象徵的手法 篇一

辛棄疾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寄寓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中。如《蝶戀花·月下醉遊雨巖石浪》寫一位獨處幽谷的絕代佳人,年華老大而無知音的悲哀。詞人由此想起自己不得志的境況,託香草美人以自喻,抒寫壯志難酬的幽憤。他亦常把自己深深的君國之憂融入景物的描繪之中,使景語變成情語。他的名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則通篇運用暗喻和象徵手法,將悲壯的愛國之情寓於宮怨的藝術形象。名曰別詞,卻無離別的內容。詞人南渡十七年,迄未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機會。而且不能久任其職,對此他已經很不滿意了。當時,國勢危殆,使他擔憂;有志之士不能進用,使他憤慨。但在當時很多情況下,又不能直言,使他不得不用比興的手法,以迂迴曲折的方式,含蓄地發出自己的不平之鳴。

翻譯 篇二

天邊的明月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吹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穀的香氣裏,人們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説着豐收年。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詩人急急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屋小店哪裏去了?拐了彎,茅店忽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註釋 篇三

《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枝,另一枝,有“使……‘別枝’”之意。

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出現,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