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立秋的含義【通用多篇】

二十四節氣立秋的含義【通用多篇】

預防“秋老虎”措施有哪些 篇一

1、安情志

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卧不安,思緒雜亂,此時,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神清氣和,胸懷寬闊,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始終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的心境。

2、祛暑熱

仍須加強防暑降温,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温環境中久留,外出應帶上遮陽傘、帽,並及時補充水分,多喝淡鹽開水、綠茶、綠豆湯以及酸梅湯、菊花茶、銀花露、蘆根水等各種清涼飲料。

3、保睡眠

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勞逸結合,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尤其是午睡,保護好心臟,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温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禦能力。

4、調飲食

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可多食豆類以及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但要注意“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立秋節氣的傳統美食 篇二

1、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個傳説。傳説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後,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説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説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於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2、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北京“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櫃枱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4、山東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5、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6、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説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7、台灣吃龍眼肉

《台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台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時是台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也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南京“啃秋”

本週日就將迎來立秋節氣,立秋是夏至後第三個節點。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着“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説法,比如“秋後十八盆”,表示立秋後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於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説法。

9、豬頭肉

豬頭肉的美味,於民間早就聲譽鵲起,據説淮揚菜系中的“扒燒整豬頭”火工最講究、歷史最悠久,是道久負盛名的淮揚名菜。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10、醬肘子

醬肘子是中國傳統的食物之一,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紅扒肘子為濰坊地區歷史名菜,因其軟、料、肥而不膩,且營養豐富備受人們青睞。曾被評為“山東名小吃”。

11、烤鴨

北京鴨屬水禽,肉質細膩,口感良好,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不飽合脂肪酸,在人體內不積蓄,人體吸收後能軟化心腦血管。該鴨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鴨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

12、燒羊肉

“燒羊肉”是北京清真館白魁老號的名餚。“燒羊肉”的製作,還適用於整隻羊的其它部位,即:頭、脖子、蹄子、肚、肥腸、肝、肺、心、連貼等。但頭、蹄、“蠍子”不需要炸,如同時上席即為“燒全羊”。

二十四節氣立秋的含義 篇三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着秋天的開始。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立秋這天除了貼秋膘、啃秋、戴楸葉、喝紅豆湯,中國各地還各有不同的習俗。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按照二十四節氣大暑過後便是立秋,根據中國古典文獻指出,鬥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説明秋天是一個收斂的季節。

立秋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篇四

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髮育時期。

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的來歷簡介 篇五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意味着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穫季節到了。此時中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髮育時期。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其實,按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温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除長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裏,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己快到新年元旦了。“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温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 ,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説。雙晚生長在氣温由高到低的環境裏,必須抓緊當前温度較高的有利時機,追肥耘田,加強管理。當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時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齊揪”,除對長勢較差的田塊補施 一次速效肥外,打頂、整枝、去老葉、抹贅芽等要及時跟上,以減少爛鈴、落鈴,促進正常成熟吐絮。

茶園秋耕要儘快進行,農諺説:“七挖金,八挖銀”,秋挖可以消滅雜草,疏鬆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結合施肥,可使秋梢長得更好。立秋前後,華北地區的大白菜要抓緊播種,以保證在低温來臨前有足夠的熱量條件,爭取高產優質。播種過遲,生長期縮短,菜棵生長小且包心不堅實。

立秋時節也是多種作物病蟲集中危害的時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縱卷葉蟆、稻飛蝨、棉鈴蟲和玉米螟等,要加強預測預報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麥播種也即將開始,應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