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個人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紅軍長征個人心得感悟【新版多篇】

紅軍長征心得感悟 篇一

曾向一些年輕人問起長征的事情,令我驚訝的是,不少人竟然對長征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僅僅侷限於“爬雪山、過草地”。我不禁悵然:難道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變遷,x年前那場人類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蹟,在如今有些青少年頭腦中留不下太多的印記?

也怪不得如今的年輕人。畢竟,那硝煙瀰漫、炮火連天的歲月,和現實生活相距太遠,引不起他們足夠的關注也可以理解。但問題背後的隱憂是,先輩們留下的精神遺產如果在下一代人身上得不到有效的繼承,那我們面臨的將是精神上的斷層。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只有牢記歷史,我們才能找到我們的傳承,明確我們的奮鬥方向。所以説,追憶和紀念那段歷史是我們需要做的重要事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喚起人們對先輩豐功偉績的記憶,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讓人們重温我們的過去,記住那段不平凡的歷史,從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在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唱響主旋律。

追憶和紀念固然重要,但僅僅停留於此還遠遠不夠。追憶和紀念是為了不忘卻,是為了發揚光大,但能否真正讓歷史在人們尤其是青少年頭腦中紮根,能否把這種光榮傳統和偉大精神真正注入人們的思想意識,轉化為一種作用於人們行動的精神營養,則是需要我們長期努力的事情。原因就在於,隨着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的變化,社會上一些人的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也發生了改變,傳統意識淡化、價值取向多元化是一個不能迴避的社會現實。作為我們這個民族、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寶貴精神財富,長征精神無疑需要我們大力弘揚,但要真正讓它發揚光大、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則需要努力改變我們的“精神土壤”,通過長期不懈的、切實有效的努力,營造出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和追求崇高的價值取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傳統,不能沒有精神的支撐。一個牢記光榮傳統、推崇偉大精神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正如胡_錦~濤同志最近所指出的:“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在紅軍長征勝利x週年這個時刻,我們需要追憶歷史,需要隆重紀念,但更重要的是永遠銘記,把這段歷史、這種精神真正融入我們每個人的血液裏,轉化為振興祖國、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

紅軍長征心得感悟 篇二

“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x年前,一羣革命戰士不懼千辛萬苦,帶着民族的希望翻過雪山,越過草地,以二萬五千裏的長征之路換來革命的勝利。這漫漫的長征之行是中國紅軍創造出來的神話,它象徵着中華民族不畏艱苦、不屈不饒的精神! 這段歷史將永遠銘記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

在這遙遠的路程中,我們偉大的紅軍戰士穿的是布衣草鞋,吃的是野草樹皮,但他們的身上卻凝聚的是英勇頑強的精神!紅軍將士在缺少衣服和食物、缺少休息、受傷和死亡不斷髮生的情況下,翻過高大的雪山,趟過湍急的河流,走過茫茫草地,以自己的血肉鋪平通向勝利的道路。試想,如果沒有中國紅軍,中國的現在會是怎樣?

如今我們生活條件好了,生活在太平盛世之中,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當然,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認真學習,將來成為一個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x年煙雨同舟,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彈指一揮間,歷史在廢墟中蜿蜒。立於贛江河畔,風清如水,秋明如鏡,心亂如麻:兩萬五千裏,這究竟是怎樣的血肉長城?就像一位飽受滄桑的耄耋老者,凡塵不染心境,俗物不縈胸懷,經歷了短暫的驚豔,而後是長久的沉寂。可是,在華夏這個海納百川的版圖上,浮雲總難遮望眼,黃沙吹進始現金,沒有浮塵的一時騷擾,怎能襯托出那牆壁的歷久彌堅!

賀龍之女賀曉明:傳承長征精神要學做紅軍那樣的人 篇三

字號:摘要:“在漫長的長征路上,紅軍吃盡了萬般苦。將士靠什麼支撐下去?簡單地説是理想,是信仰。”賀曉明對記者説,“我爸爸拿他自己的個人經歷來説。他説,我參加革命以前,榮華富貴全有了,我都不要了,為什麼?就是要一個窮人的天下,為了全國老百姓不再受苦,我們紅軍就是要把所有的苦都吃光。”

“對黨忠誠,對敵鬥爭堅決,聯繫羣眾。”這是毛澤東對他的評價。他以“兩把菜刀鬧革命”,在舊軍隊中官至軍長;他在南昌起義中擔任總指揮,是人民軍隊創始人之一;他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元帥軍銜,為共和國體育事業嘔心瀝血……他,就是賀龍。

1935年11月,時年39歲的賀龍率部長征,歷時11個月,於1936年10月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出發時1.7萬人的隊伍至會師時仍有1萬多人,是三大主力紅軍中損失最少的部隊。毛澤東曾稱讚道:“你們1萬人,走過來還是1萬人,沒有蝕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蹟!”近日,在人民網“長征後來人”節目錄制現場,賀龍之女賀曉明講述了父親的長征故事。

長征路上沒有特殊照顧,官兵一致

“在漫長的長征路上,紅軍吃盡了萬般苦。將士靠什麼支撐下去?簡單地説是理想,是信仰。”賀曉明對記者説,“我爸爸拿他自己的個人經歷來説。他説,我參加革命以前,榮華富貴全有了,我都不要了,為什麼?就是要一個窮人的天下,為了全國老百姓不再受苦,我們紅軍就是要把所有的苦都吃光。”

苦,不能只讓紅軍士兵吃。賀曉明認為,高級領導幹部的帶頭作用非常要緊。“我爸爸作出了很多榜樣。他説,我和戰士們是一樣的。”

草地裏的野草可能有毒不能亂吃,紅軍裏的黨員幹部成立試吃小組,賀龍是成員之一;賀龍有匹戰馬,但他經常走路,把馬讓給傷病員、小戰士們騎……“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必須要體現,這種帶頭作用是徹底到家了。他們嘴上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這個同志黨性強不強,他們很強調‘黨性’這兩個字。”賀曉明説。

除了帶頭吃苦,還要帶頭克服困難。“關於草地,父親講過兩件事。一是釣魚,父親説,我這魚竿可救活了不少人!草地裏糧食不夠,父親殺了自己的棗紅馬。”賀龍發現一汪水坑裏有魚遊動,於是把紅軍小軍械所的工匠請來做魚鈎,紅軍將士能釣魚充飢;他決定殺一批馬以解決糧食困難,不顧部下反覆勸説讓人先殺他的馬。他深愛自己的戰馬,這匹馬多次救過他的命,也幫助過很多傷病員渡過難關。

“父親基本都不説長征中的苦累。”賀曉明告訴記者。賀龍曾説,在山裏長大的人就像大山,決不訴苦。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主題徵文:長征精神光照千秋 篇四

長征,是一部史詩,把驚濤駭浪壯觀推出,把日出瑰麗托起,使松柏昂首挺拔,讓雄鷹翱翔藍天。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兩萬五千裏的艱苦跋涉,歷時一年的風風雨雨,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封鎖圍堵,突破烏江、勇奪瀘定橋、穿過草地、翻過雪山,克服千難萬險,終於順利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回顧漫漫征程,展望紅色前景,毛主席欣然揮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巍迤騰細浪,烏蒙滂沱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這體現了勝利人民的歡呼,是自豪者的歌唱。

長征,偉大的長征,舉世矚目的長征。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創造的英雄壯舉,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長征是人類有史記錄的第一次。長征是宣告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長征以世界所罕見的艱難困苦,鑄造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象徵。在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之際,我們既要回顧昨天的歷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藍圖。我們要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回顧昨天,我們為中國工農紅軍而驕傲。700多日日夜夜,種。種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惡劣的自然環境無時不刻地折磨着紅軍戰士,地方軍閥、國民黨反動軍閥的圍追堵截,無時不刻的考驗着紅軍戰士的堅強鬥志。然而,偉大的紅軍戰士前仆後繼,不畏犧牲戰勝了一切。瞧!那冰冷空蕩的是三個鐵索被勇士們踩在了腳下,那高聳入雲的大雪山被他們征服,那廖無人煙的草地,他們跨過去了。翻過了18座大山,渡過了24條湍急的江河,穿越了11個省,佔領過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國民黨軍的包圍,順利通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揮師北上,會師延安。這偉大的勝利,怎不讓我心懷崇敬,由衷的發出長久神奇的感歎!

長征,它將是一個鋼鐵般的意志,一股奪取勝利的勇氣和一股巨人般的力量存留在了人類史冊。堅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撓的求索,無所畏懼的前進,向着理想勇敢奮鬥。沒有哪一個詞語能像“長征”那樣包含了所有這些令人感動的崇高的精神和象徵意義。

光陰荏苒,一晃80年過去了。長征的故事卻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被記憶的浪濤沖淡,長征精神在中華大地上,無時無刻不在閃耀着燦爛的光芒。憑着長征精神,我們老一輩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趕走了帝國主義列強,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解放了全中國,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憑着長征精神,我們的新一代研製了原子彈、氫彈。人造衞星上了天,宇宙飛船在太空中翱翔,克服了種。種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閃閃發光。

展望未來,長征猶如一座豐碑,光輝熠熠地屹立在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史冊中,成為我們中國人民發奮圖強,堅忍不拔,積極向上,戰勝任何困難的精神力量。

長征給我們的啟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支軍隊乃至一個人,只要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不畏艱辛,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就一定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創造輝煌!作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樹立歷史責任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人人都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時刻準備着,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

讓長征精神一代一代永遠傳承下去,讓長征精神化為一種不朽的精神,光照神州大地,千古流芳!

紅軍長征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篇五

1934年10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紅軍首先從江西瑞金於都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裏,排除萬難,1936年10月最終勝利會師陝北。

光陰荏苒,一晃80年過去了。80年前的長征,紅軍表現的英勇是史無前例的,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然而,對於中國革命史上這樣一副無比壯麗的歷史畫卷,人類軍事史上一個空前的奇蹟,歷史虛無主義者們對其中一些事件卻肆意污衊,更有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提出質疑。因此,透過歷史的眼光在今天重新思考當年紅軍為什麼要“長征”,到底“走”出了什麼 ,是有必要和重大現實意義的。

紅軍長征的“走”,走出了一個戰略大轉移。時間回溯到1930年—1933年間,視紅軍為“匪”的蔣介石調集國民黨軍隊向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5次“圍剿”。前四次都以紅軍勝利而告終。而第五次,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路線領導下,紅軍反“圍剿”失敗。而在中國東北,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大舉進攻中國。為拯救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選擇北上抗日。此時卻又面對着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怎麼辦?危機之中,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部隊共八萬六千人,從江西瑞金地區出發,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轉移到國民黨統治薄弱地區,在此建立抗日根據地。歷時兩年多的“走”,行程二萬五千裏,歷經千辛萬苦,1936年10月,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並在陝北建立起抗日根據地。此後,中國共產黨妥善地解決了西安事變,積極聯合國民黨抗日,召開一系列有歷史意義、關乎抗戰全局的會議,如洛川會議、瓦窯堡會議,發出全民族抗日的偉大號召,最終取得了全民族抗日的偉大勝利。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就説:“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麼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這種宣傳上的巧妙手法必須看成是傑出的政治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造成英勇長征得以勝利結束的原因。” 顯然,沒有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走”,就沒有中國共產黨及其紅軍的戰略大轉移。而這種戰略大轉移的勝利,又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紅軍長征的“走”,走出了一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井岡山時期,中國紅軍在毛澤東同志軍事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隨着“左”傾思想佔領主導地位,紅軍在軍事鬥爭中節節敗退,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最終不得不進行戰略大轉移,開始了長征。在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偉大的遵義會議,認真總結了經驗教訓,有力地反對了“左”傾錯誤思想,會議集中地解決了最迫切的軍事路線和組織領導問題。重新肯定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及其一整套作戰原則,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同時,遵義會議改組了黨的中央領導,增選毛澤東同志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並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指揮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中央的領導地位,把黨的路線轉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正確軌道上來,因而在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一個偉大轉折點。正因為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我們黨才能堅持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道路。顯然,沒有二萬五千里長徵的“走”,就沒有遵義會議,也很難有中國革命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