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的古詩的意思(精品多篇)

滁州西澗的古詩的意思(精品多篇)

古詩《滁州西澗》教學設計 篇一

古詩《滁州西澗》教學設計

《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絕,分享了《滁州西澗》教學設計,歡迎同學們來閲讀!

【課標與教材分析】

1.準確理解、用學科語言描述、運用課標的具體目標要求:

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九年級詩歌的目標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2.分析教材,確立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

《滁州西澗》是寫景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從詩人創造的澗邊幽草、水急舟橫的清幽意境中,傳達出一種悠閒恬淡的心情。末二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教材重點】通過反覆誦讀,理解詩意,學會欣賞。

【教材難點】通過誦讀,體會詩情,培養學生對詩詞的鑑賞與感悟能力。

【學情分析】

1.學生知道了什麼:對韋應物學生了解他的生平,已經進行背誦和默寫。

2.學生能夠自己解決什麼:學生能夠自己解決字音字形,查閲資料,疏通詩歌大意。

3.學生需要教師指導解決什麼:兩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以及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學會如何賞析。

1)預測多數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的寫作手法,學會如何賞析。

2)預測學困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以及這兩首詩的寫作手法,學會如何賞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在反覆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有感情地朗讀。

2.過程與方法能力目標:反覆品讀古詩,抓文眼,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悟詩句大意;體會詩歌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古詩的主題思想,感悟我國光輝燦爛的文化。

【教學評價】

課標中指出:評價學生閲讀古詩文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藉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因此課上要求學生上黑板默寫,展示,並評價書寫。小組合作交流,理解詩意,課代表進行評價。小組展開誦讀比賽,感悟詩情。

【教學方法與媒體】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堂教學過程中活動的設計】

一、構建動場:

學生齊背古詩《滁州西澗》。

1.作者簡介:學生説説自己瞭解的韋應物。後教師補充。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衞,後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後人將他與柳宗元並稱為“韋柳”。

【教學反思】

《滁州西澗》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描寫了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説: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藴含着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還令加説明韋應物寧願做一株無人關注的小草,也不願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職。

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古詩中的意境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我設計瞭如下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1) 詩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對澗邊草的什麼情感?最能體現這一情感的是哪個字?

(2)後兩句歷來為人們稱道,這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又創設出一種怎樣的意境?表達出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3)這首詩用了什麼手法?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懷?

(4)作者用哪句詩句表達了堅守節操的志向?

(5)最後一句中哪個動詞用得極妙,又妙在哪裏?

藉助以上的五個問題,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使得學生對詩句中春意盎然的澗邊景色和淒涼的野渡晚景有了深刻的瞭解,對詩作所表達的感情有了明確的認識。

《滁州西澗》寫景古詩 篇二

《滁州西澗》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一首寫景七絕。作者任滁州剌史時,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

《滁州西澗》原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西澗》翻譯

我非常喜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滁州西澗》註釋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

⑵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⑶獨憐:唯獨喜歡。

⑷幽草:幽谷裏的小草。幽,一作“芳”。

⑸生:一作“行”。

⑹深樹:枝葉茂密的樹。深,《才調集》作“遠”。樹,《全唐詩》注“有本作‘處’”。

⑺春潮:春天的潮汐。

⑻野渡:郊野的渡口。

⑼橫:指隨意飄浮。

《滁州西澗》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的小詩,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的景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憂傷之情懷。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暮春之際,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這裏幽草,深樹,透出境界的幽冷,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們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悦人的風標,與作者好靜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着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兩句是説: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春潮”與“雨”之間用“帶”字,好像雨是隨着潮水而來,把本不相屬的兩種事物緊緊連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寫出了潮和雨的動態。結尾句。用“無人”一説明渡口的‘“野”。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着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藴。“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這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説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但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説。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藴含着一種不在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説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這首詩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1.寫景的明代古詩

2.寫景的元代古詩

3.元代關於寫景的古詩

4.金朝關於寫景的古詩

5.寫景的宋代古詩

6.寫景的金朝古詩

7.寫景的五代古詩

8.杜甫描寫景的古詩

9.關於清明的寫景古詩

10.描寫景色的經典古詩

滁州西澗韋應物意思 篇三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西澗》翻譯

這些茂盛的小草,就像一羣與世無爭的孩子,在野外,在遠離城市車馬和揚塵的西澗,怡然自樂,思想純潔,靜靜生長。一春又一春,就這麼綠着,時光的腳步似乎已然停憩。

山巒背後,深樹背後,不諳世事的黃鸝鳥又無憂無慮地唱起了清亮的小曲。每一片嫩嫩的葉子,都被歌聲濯洗得一塵不染。

暮色由遠而近,朦朧的遠山更加空寂。一切匆匆而至的晚雨,打濕了所有的。背景。水倏忽擠滿了小河,爭先恐後地奔向外面的世界。大海真是它們期盼已久的家嗎?

荒涼涼的渡口。一葉孤舟橫卧岸邊,在春水中隨意地泊着。沒有人知道客觀存在來自何方,也沒有人知道它會駛向哪裏。

忘了打傘的詩人,彷彿自己也成了一片山中翠綠的葉子,一株澗邊葱鬱的小草,或是那隻自由自在、忘了歸途的小船。

賞析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遊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説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託,寄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後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伕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於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裏,藴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後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並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應當説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託的。但是,詩人為什麼有這樣的寄託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於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説:“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説自己是“扁舟不繫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遊,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説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於死板;説偶然賦景,毫無寄託,則割裂詩、人,流於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滁州西澗古詩韋應物 篇四

滁州西澗古詩韋應物

韋應物《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註釋】

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

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在滁州縣城西。據歐陽修説,西澗無水,大約在宋時即已淤塞。

憐:愛憐。

幽草:幽谷裏的小草。

黃鸝:即黃鶯。

深樹:樹叢深處。

野渡:荒僻的渡口。

【韻譯】: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湧來,渡口無人船隻隨波浪橫漂。

【賞析】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馬河。此詩作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時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二句是寫日間所見。暮春之際,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悦人的風標, 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為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才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着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着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為詩好用“自”字。“欲囀不囀意自嬌”,此寫鶯啼。“恬然自安流”,此詠百川分流。這類“自”字皆可釋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藴。“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

這兩句在結構安排上也很精當。“春潮帶雨晚來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為照應,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為一體。狀出難寫之景,達出難言之情。

舊注以為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説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説。

韋應物--《滁州西澗》 篇五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小傳】:

韋應物(約737-792)早年當過唐玄宗的侍衞,“身為裏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他這番自述,不禁使人聯想起在錦衣玉食綠酒紅燈中長大的高幹子弟,總是無法無天,連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奇怪的是,他卻在玩樂夠了之後,忽而發憤讀書,下決心脱胎換骨。後來他做過幾任縣令和刺史,曾經嚴懲不法軍吏,又常感到無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寫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錢”這樣的名句,終於在文學史上奠定了自己無可爭辯的地位。他的詩卓然名家,“高雅閒談,自成一家之體”,世以“王孟韋柳”並稱,都繼承陶淵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詞不多, 僅《三台》和《調笑》共四首。“胡馬”一闋,極寫邊塞的荒涼,全無一字寫人,卻深切地體現了徵人遠戍的孤獨和煩憂,選唐五代詞沒有不選這一首的。

【註釋】:

滁州:在今安徽滁縣以西。

西澗:在滁縣城西,俗名稱上馬河。

幽草:幽谷裏的小草。

【賞析】:

這是寫景詩的名篇,描寫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

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

的景象,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

憂傷之情懷。

滁州西澗(韋應物 篇六

朝代:唐代

作者:韋應物

原文: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叢林深處,不時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韻譯

我獨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湧來,

渡口無人船隻隨波浪橫漂。

註釋

①滁(chú)州:州名,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滁州、來安、全淑三市縣地。

②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即今天的西澗湖(原滁州城西水庫)。

③獨憐:獨愛。

④黃鸝:黃鶯。

⑤深樹:樹蔭深處。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⑧橫:指隨意漂浮。

賞析

這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寫於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區,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和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説: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説: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藴含着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還更加説明韋應物寧願做一株無人關注的小草,也不願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職。末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衞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藴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藴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説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創作背景

一般認為《滁州西澗》這首詩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韋應物任滁州刺史時所作。韋應物生性高潔,愛幽靜,好詩文,篤信佛教,鮮食寡慾,所居每日必焚香掃地而坐。他時常獨步郊外,滁州西澗便是他常光顧的地方。作者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天遊覽至滁州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

《滁州西澗》教案 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