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頂碗少年》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頂碗少年》教案精品多篇

語文《頂碗少年》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篇課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情節簡單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學生;文章表述層次清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作者對人物神態,動作和外貌的描寫生動細膩,適於學生學習寫人文章的方法,並作語言的積累。文章語句優美,適於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學生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有過一定的失敗體驗,課前又做過相關調查,掌握了有關資料,很可能與頂碗少年在某些地方產生共鳴,容易激發起學生向頂碗少年學習百折不撓的精神的熱情。

教學理念: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

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激情。

抓住人物語言,進行積累。

教學目的:

1、讀懂課文內容,能回答課後問題。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結合課文內容以及收集到的資料信息,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6、7自然段。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能回答課後問題。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以及收集到的資料信息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

一位普通的頂碗少年,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過去了二十多年仍記憶猶新。我想,這位少年同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去感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二、指導深入理解:

1、默讀課文,想一想:頂碗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再次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並對上節課內容進行回顧。]

可用以下問題進行啟發:

少年兩次失敗,當時情況如何?觀眾反映怎樣?

少年表現有何變化?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課文。

可以自己學,也可以小組學習探究,也可先自學,再小組合作。

[用學生喜歡的方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新的學期面對新的學生要教一些合作學習的方法。

強調不必把問題一一思考解答,可選擇感興趣的去品讀思考。]

3、集體交流

[小組合作進行彙報,要注意小組組員之間的合作關係,避免成為“一言堂”。發言的人要能夠代表本小組的不同意見,要逐步培養學生蒐集、整理的本領,並要養成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

學生結合自己找的重點句談想法,並注意“推己及人”想象頂碗少年兩次失敗時的想法,並探討他能夠取得最後成功的原因。

可通過以下兩題進行讀中想象:

(1)如果你是這位少年,面對兩次表演失敗會想些什麼?

(2)老者可能會對我説些什麼?

4、有選擇的朗讀:抓住印象最深的場面,反覆朗讀,想象當時的情景,和同學交流感受。

三、通讀深入探究:

1、思考:假如你在現場,你會想什麼?説什麼?

[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只要堅持下去,不屈不撓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2、重點理解結尾句。體會文章表達的感情。

(1)自讀思考作者有哪些想法?

(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談體會。

人生會有許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要喪失信心,不要退卻。要看到光明,要以極大的韌性去戰勝困難,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3)背誦第6、7自然段。

A、朗讀第6、7自然段,想主要寫了什麼?

第6自然段有兩個意思:

(1)深信當年那位頂碗少年已成為一名稱職的雜技藝術家。

(2)那一夜頂碗少年的演出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第7自然段用文學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深切感受。

B、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背誦。

C.同學互背。

D、看誰背得又多又對。

四、有感情通讀全文,進一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課外延伸:

1、學習了這篇課文,對你今後做事有哪些啟發?想一想用一兩句話説一説。

2、你還了解哪些不怕困難,勇於拼搏的人物和事蹟,給大家講一講。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詞句。

2、選做:寫一寫讀後的感想。

語文《頂碗少年》教案 篇二

教材分析:

《頂碗少年》是一篇略讀課文,情節簡單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學生,文章層次清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根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和本課的選編意圖,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對課文表述的事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體會少年處在怎樣的困境,又是怎樣勇於拼搏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想象,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把文本的空白點讀出來。此外,作者對人物神態,動作和外貌的描寫生動細膩,適於學生學習寫人文章的方法,並作語言的積累。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語言。

2、弄清課文內容,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懂得“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知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能回答課後問題。懂得不論遇到多少艱難曲折,也不要退縮,只要堅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內容以及收集到的資料信息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新課

1、教師談話:同學們,你們看過雜技嗎?都看過那些雜技表演?

2、教師小結:同學們,我們看到的都是雜技演員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其實,雜技師一項很複雜的表演,“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一位普通的頂碗少年,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過去了二十多年仍記憶猶新。我想,這位少年同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們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劇場,去感受那激動人心的一幕。(教師板書課題)

3、介紹作者。

4、教師導讀:《頂碗少年》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二、提綱導路,學生自讀

1、默讀課文,聯繫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瞭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不失風度 驚心動魄 附和 陶醉 不知所措

2、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3、填空:這真是一場 的雜技表演。

4、把令你感到的句子畫出來,把自己的感受批註在旁邊。

三、自學反饋,整體感知

1、認讀生字新詞,正確認讀文中的多音字。

喝(hè)彩 屏(bǐng)住氣 附和(hè) 結(jiē)實

2、理解詞語的意思。

3、指名反饋: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4、快速默讀課文,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作者採用回憶的方式描寫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以雜技表演的順序“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又失敗——第三次成功”為線索進行描寫,最後抒發內心的感歎和激動。前後照應,首尾呼應。)

5、交流:讀了課文,你覺得作者當年看了一場怎樣的雜技表演?

6、教師小結:是呀,這場雜技表演令作者永生難忘,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課文的描述也去好好感受一番。

四、品析文本,感悟哲理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找找哪些描寫讓你感受到了雜技表演的驚心動魄,並在一旁寫上自己的理解與感受。

2、指名反饋,全班交流。

(1)少年的表現。

(2)碗的描寫。

(3)觀眾的反應。

3、教師小結過渡: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呀,然而令作者永生難忘的僅僅是頂碗少年高超的表演技藝嗎?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什麼讓作者每每想起心中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呢?

(1)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少年面對失敗時的表現進行品析。

(2)教師導言:在親眼目睹了表演的全過程後,作者對這場雜技表演發出了怎樣的感歎?請從文中找出來。

(3)指名反饋:“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

(4)引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5)交流:你從文末的省略號中讀出來什麼?

4、瞭解文章結尾的表達效果。

5、學生練習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首尾兩個自然段。

五、總結全文

1、教師引導交流:作者從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感悟到了一個人生哲理,那麼學完這篇課文,你們又獲得什麼啟示呢?

2、學生暢所欲言。

3、教師總結。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詞句。

2、選做:寫一寫讀後的感想。

板書設計:

頂碗少年

少年的動作(難度很大)

雜技表演 (三次) 對碗的描寫(氣氛緊張)

(驚心動魄) 觀眾的反應(扣人心絃)

堅持

失敗 成功

語文《頂碗少年》教案 篇三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給學生推薦趙麗宏的作品《三峽船伕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2、蒐集並閲讀其他面對失敗,勇敢堅強戰而勝之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學習第三課《桃花心木》,我們知道林清玄是個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他看種樹的人給桃花心木澆水,悟出了人的成長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從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啟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讓我們去看一場雜技表演,去認識一位頂碗少年。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介紹作者:趙麗宏,1951出生,的詩人、散文家,上海人。發現和表現社會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趙麗宏散文創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摯細膩,文風清麗典雅,被譽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詩”。代表作有《三峽船伕曲》、《雨中》、《學步》、《雨中的鴿子》等。

4、指生自讀閲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多讀幾遍。

2、指生逐段朗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場雜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頂碗時,頭頂上的碗兩次失誤掉了下來,少年不氣餒,第三次頂碗終於獲得了成功。)

3、指生朗讀自己標畫下來的喜歡的句子,談感受。

三、品讀課文,明白道理

1、問激趣:老師在備課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可是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你們想知道老師思考的是一個什麼問題嗎?請同學們猜一猜。(學生猜問,教師及時引導)

2、教師根據學生猜問題的情況,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問題:頂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嗎?他表演成功了嗎?

3、教師引導學生分成兩方:一方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則認為則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

4、分組學習:同組內觀點不一致的同學先進行辯論,同組內觀點一致的同學互相交流,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教師及時參與學生討論,給予指導。

5、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展開辯論,教師及時推波助瀾,激化矛盾,引領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深入思考。

(1)具體觀點歸納如下: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頂碗時:“在輕鬆優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他騎在另一位演員身上,兩個人一會兒站起,一會兒躺下,一會兒用各種姿態轉動着身軀。”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頂碗時:“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複着剛才的動作,依然是那麼輕鬆優美……到最後關頭了,又是兩個人疊在一起,又是一個接一個艱難的轉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頂碗時:”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當那疊碗又劇烈地晃動起來時,少年輕輕抖了一下腦袋,終於把碗穩住了。”

④成功――儘管頂碗少年前兩次的表演失敗了,可是他沒有被失敗嚇倒,第三次表演獲得了成功。從“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可以感受到,觀眾也認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認為頂碗少年的表演不夠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兩次的頂碗表演時,由於沒有把握好平衡,頭頂上的碗兩次掉下來摔碎了――“在一個大幅度轉身的剎那間,那一大疊碗突然從頭上掉了下來!”;“那一疊碗卻彷彿故意搗亂,突然跳起搖擺舞來。少年急忙擺動腦袋保持平衡,可是來不及了。碗,又掉了下來。”

②從觀眾的反應看出:“觀眾中有人在大聲地喊:‘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來。”觀眾對少年表演中出現的兩次失誤不滿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應該是一次就成功,而不應該是第三次。

③從少年表演失誤後的表現看出來:第一次:“頂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頂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臉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鎮靜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自主讀書,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管是贊成哪方觀點,陳述時都要做到有理有據,“理”,即自己的觀點,“據”,即從課文中尋找相關句子證實自己的觀點。

(3)教師要在學生充分交流、辯論的基礎上,適時引導:

①從表演的過程來看,頂碗少年的表演出現了兩次失誤,沒有一次成功,的確並不精彩;

②從頂碗少年在表演中所體現出來的不怕失敗,面對兩次失敗,勇於拼搏的精神來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這樣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獲得了成功,觀眾欣賞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已。正因為頂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現了兩次失誤後的第三次成功的,觀眾才不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雜技表演,而且從這位頂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種不怕失敗、勇於拼搏的精神。這種精神遠比看到一場沒有失誤的雜技表演更有意義。每一位觀看過表演的觀眾,都可能“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啟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對困難和失敗,只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四、感情朗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

1、在學生找到課文中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論證自己的觀點時,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體會少年兩次失誤後的心理活動。

2、指導學生朗讀描寫少年神情、動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動。

拓展延伸,想象説話(請學生任選一、兩個話題展開想象,進行説話練習)

1、“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學生找到這句後,教師要及時引導體會為什麼一次雜技表演成為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少年在與誰搏鬥?這場搏鬥何以驚心動魄?

2、如果頂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沒有成功,你覺得他該怎麼辦?是放棄了,不再表演,還是繼續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頂碗少年,你會怎麼做?

3、表演結束後,如果你是一位記者,你會怎樣採訪這位頂碗少年?向他提些什麼問題呢?

4、你的生活、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困難和失敗,你是怎麼做的?學習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語文《頂碗少年》教案 篇四

【教材簡析】

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文章描寫了頂碗少年三次表演的過程,緊緊圍繞表演的“驚心動魄”展開,主要抓住“少年、觀眾、碗”具體描寫,突出表現了雜技表演的緊張程度。

本文教學要點,一是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二是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三是能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拚搏”這句話,從描寫少年三次表演“失敗-失敗-成功”的三大意象(少年神態、碗、觀眾反應)來品讀了解。

2、難點:從少年的表演過程體會文章的主旨。

【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語文課堂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平時課堂討論發言熱烈,但是在公開課場合卻

噤若寒蟬,需要花大力氣引導,激其興趣。二是喜歡朗讀課文的人比較多,但是朗讀水平不高。

教學過程簡説:

一、課前讀書彙報:

請一名學生進行課前讀書彙報,以預設的“林肯不畏失敗”的故事引入本文教學。

【目的: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心理鋪墊,為突破文章的難點做準備。】

二、檢查預習:

課前,老師已經佈置大家預習《頂碗少年》這篇課文,所以首先進行預習檢查。

【PPT出示兩個預習檢查題,一是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二是部分關鍵詞語的認讀。】

【目的:喚醒學生對於課文的理解,以便迅速地披文入義;詞語的認讀也是下一步朗讀課文的需要,尤其是“驚心動魄”一詞,是把握全文核心的關鍵和切入點,需要由此引入。】

將“驚心動魄”一詞放在文中“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個中心句去理解。

教學步驟:初步理解“驚心動魄”是什麼意思、它在文中的位置,請學生讀這句話,並就這個句子質疑,然後帶着提出的疑問瀏覽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找到句子的答案後,再一次品讀這句話。

【目的:從“驚心動魄”這個詞引發對全文重點內容的思考。】

三、組織學生仔細讀一讀描寫這三次表演的段落,尤其要將少年的動作、神態、碗的狀況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劃出來。 【PPT表格出示】

教學步驟:先組織研讀每一次表演的經過,然後再整體地讀第二至六自然段。讀完每一次表演的部分,以及全部段落讀完後,要引導學生回讀“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從一次次的分析中,讀出不同的味兒。

【目的: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主要要通過學生的反覆閲讀,特別是研讀少年的動作、神態、碗的狀態和觀眾的反應的句子,來感悟表演的高難度和表演現場的緊張氣氛。而這些環節,就是為了體現少年的頑強拼搏的精神。】

四、引導學生討論:少年連續兩次失誤,他內心已經沒有多少信心,非常灰心了,這個時侯,是誰給了他鼓勵和信心呢?

1、學生指讀第四段有關白髮老人的段落。

2、這位白髮老人究竟低聲説了句什麼話,使之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得少年“鎮靜下來”?

思考:

【PPT出示: 他把手中的碗交給少年,然後撫摸着少年的肩胛,輕輕搖了搖,嘴裏低聲説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於是他鎮靜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觀眾們鞠了一躬。】

【目的:引導學生進行深一層次的領悟,體會到另一層意思:在人生中,寬容和鼓勵也很重要。】

五、追問:少年終於表演成功,難道僅僅是因為老人的一句話嗎?還有什麼促使他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開始第三次表演?組織學生討論:點出主旨,這個環節可以眾説紛紜了。

【目的:這是很關鍵的部分,少年的成功和信心,不僅來自老者的鼓勵,其實更要緊的是內因:他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六、引導探究,這次表演對作者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請將首位兩段連起來讀一讀。

【PPT出示首位兩段。重點放在“激動”、“碎裂聲”】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於進一步突破中心,少年的成功只是個案,作者等人得到啟迪才是一個普遍化的道理。】

七、拓展:少年的表演能否真正算得上成功?(討論,辯論)

【目的:考慮到到此為止,還有部分學生並不很明白少年的精神,所以,故意進一步將矛盾激化,讓學生在“成功”與“不成功”的辯論中進一步明白道理。】

八、結課:以林肯的故事和頂碗少年的啟示結尾。

【PPT出示: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鬥的一生。只有敢於搏鬥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窮水盡的絕境裏,再搏一下,也許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嚴寒中,再搏一下,一定會迎來温暖的春天!】

教後反思:

在設計本文教學時,最初有兩條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開篇即拋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問題,然後趁着激化的矛盾,圍繞“成功”、“不成功”兩大矛盾讀文尋句進行分析。

按理説,第二個思路會比較精彩,容易產生_。但是本班學生在有老師聽課的時侯,不太願意表現自己,所以我擔心這一預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來,就容易出現問題。故而從“穩妥”的角度考慮,選擇了第一個思路,僅把第二個思路的矛盾討論作為補充拓展。

從上課來看,做的比較好的是:

第一,從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敗”、“最終成功”的對比,通過這種對比,讓學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態度。

第二,從複習詞語入手,抓住“驚心動魄”以及相應的“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拼搏”這句話進入課文,應該説抓住了主要問題披文入義,基本達到了由點到面,點面結合,而且思路比較清晰的目的。

第三,設身處地,讓學生進入情境。教學中不只一次讓學生換位,換成少年本身、觀眾和老人,從不同的角度體會當時的情境,有利於加深對主題的感悟。從以上三點來看,基本上體現了本次教研活動“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間對少年三次表演的有關句子的品讀落實不夠,對學生預想不夠,有些匆促。

第二,重點和難點突破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