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精品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精品多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一

課時: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巧妙的論辯能力

2、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重點

難點

教法

1、體會文章的説理方法和勸諫技巧

2、歸納相關知識點

一、品讀課文,品味賞析。

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於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上,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麼?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説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讚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諫言,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二、歸納整理: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詞作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國君旁邊的'近臣)

3、鄒忌諷齊王納諫。 (委婉勸説)

4、能謗譏於市朝(公開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後置句)

3、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4、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四)實詞見課後練習。

三、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

附: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準確地朗讀課文,力求讀出人物語氣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課文註釋,疏通文意,瞭解“私、修、間”等14個常用詞語的用法,歸納義項,掌握幾個特殊句式。

3、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體會古代志士為了國家利益勇於諷諫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於納諫的大度胸懷。

課前準備:

1、自瀆課文,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

2、蒐集資料,瞭解鄒忌及齊王其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朝名臣魏徵曰:“以銅為鏡,可以正方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講諫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國有句古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出於對國家盡責,對國君盡忠的赤誠之心,勸國君改正過失,冒死進諫,但大多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這類的例子同學們都知道哪些呢?(學生從正、反兩方面舉例)

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動,他們的命運令人惋惜,同時也引起我們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個進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結果又是怎樣?(板書:課題)

二、解題

1、思考:文題有幾層意思?講解“諷諫”。

明確:題目“鄒忌諷齊王納諫”點明瞭文章內容的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諷:諷諫,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馬遷蒙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鄒忌卻敢於勸説齊威王要從諫如流,他憑藉的正是一個“諷”字,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方法。

2、本文涉及的兩個人物你瞭解多少?

明確: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借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説,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朗讀

1、初讀:讀準字音與節奏,整體感知文意

(1)一生朗讀,教師正音,學生齊讀。易讀錯的字:

(2)學生自由讀,講述文章故事。自由讀時教師從讀音、語氣、句讀三個角度進行指導,,講述時注意妻、妾、客的不同態度及語氣。

2、再讀:詞句質疑,積累詞彙

(1)學生小聲自由閲讀,結合註釋理解文意,將疑難之處提出來,先請小組裏的同學幫助解答,仍不能解決的再解決的再提出來,全班交流解決。

(2)你覺得哪些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掌握?請找出來連同例句寫到文言詞語積累本上。

3、三讀:理清結構層次

明確:

第一段,進諫的依據。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從中體葉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並決定“入朝見威王”。

第二段:進諫的內容。鄒忌以自己受矇蔽之事諷諭齊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

第三段:納諫的舉措及結果。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佈政令,懸賞求諫。齊威王納諫除蔽,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4、追讀:完成背誦

感悟課文排比和反覆的語言修辭特點,提高記憶的效率,以先進示範或教師表率,使多數學生在課堂中完成背誦課文的任務。

四、研讀:把握形象,品味精妙。

1、鄒忌為什麼要向齊王進諫?

明確:鄒忌是在比美中,在妻、妾、客的對話中,在當面與徐公比較,在暮寢而思之後,感受到自己受了矇蔽。因此推已及人,立刻想到國君一定也多受矇蔽,由此進諫。

2、突出了鄒忌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實事求是、善於思考、有小中見大、見微知著之能和安邦治國的深謀遠慮。

3、鄒忌進諫的結果怎樣?

明確:齊王採納了建議。下令面刺、上書、謗譏於市朝分別受上、中、下賞。進諫的人數由門庭若市——時時間進——無可進者。最後其他幾個國家皆朝於齊,乃至於戰勝於朝廷。

4、鄒忌進諫成功的原因在哪裏?

明確:鄒忌進諫成功有兩個關鍵:一在於他説話的藝術與技巧上,他巧妙的將自己的妻,妾,客人與威王的宮婦,羣臣,鄰國進行類比,輕而易舉地讓齊王明白確實受了矇蔽,二是納諫者齊王有謙厚開闊的胸襟,重賢而又明理。

5、這突出了鄒忌的什麼特點?突出了齊王什麼性格?

明確:鄒忌——善於言辭。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以類比推理,得出結論。語言委婉,易於讓人接受。齊威王——重賢明理。

歸納小結:鄒忌是怎樣的人?

齊王是怎樣的人?

明確:鄒忌:善於思考,實事求是,能推己及人,忠君愛國。齊威王: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失,鼓勵天下評説自己的是非。這種開闊的胸襟在天子唯我獨尊的朝代實屬難能可貴

6、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的精妙。

明確:本文采用了“三疊法”

三問: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於我→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三時: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五、分角色朗讀

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來分角色朗讀,更有利於學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六人分別朗讀:鄒忌、妻、妾、客、齊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值相應的語調。六人可以輪換角色多讀幾遍,以至成誦。

六、延展讀;感悟人生,拓展視野

1、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什麼啟迪?你從這個故事生髮出哪些聯想?

2、課外讀一讀《國語》中的《召公諫厲王弭謗》,比較一下,同樣是進諫,結果有何不同,什麼原因造成的?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領會課文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2.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美育目標: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鄒忌舉重若輕的心智美,齊王從諫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識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一篇比較淺易的文言文,要求學生用自學、答疑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對這篇自讀課的學習。

教學難點:學生對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方法的領會和運用。可通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思考,學生討論的方法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本文是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設喻論證的,文中鄒忌巧妙設喻,以私事比國事,從生活小事推及國家大事,由近及遠,又小及大,講述道理,表明見解,娓娓動聽。教師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體會“諷諫”的好處。

2.本文結構層次別緻,從頭到尾一直用三層相比的手法,如:三問、三答、三比、三賞等,學習時利用本文結構上的這一特點來指導學生背誦。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一些名言警句流傳千古,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有這樣兩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投影)我們知道這“良藥”確實“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麼能不能讓忠言不必逆耳呢?戰國時就有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他就是鄒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鄒忌和齊威王之間的故事,來了解這兩個人物,從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師範讀課文、正音。

(三)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意。

(四)學生再讀課文,並結合問題在文中找出答案。

1.鄒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麼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回答?

2.鄒忌從這些回答中受到什麼啟發?

3.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弊”的?

4.聽了鄒忌的分析,威王採取了什麼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

板書以下內容:

三問

比美反思{三答諷諫的依據

三思

巧諫齊王三比(類比)諷諫的內容

下令——三種賞賜

納諫強國{進諫——三種情況諷諫的結果

強國——“朝於齊”

(五)分析人物形象。(結合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麼樣的心態?

2.鄒忌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子、妾、客,是不是很無聊?為什麼?

3.鄒忌的“三思”使他從迷惑中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反映了鄒忌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4.鄒忌向齊王進諫時,為什麼先要從自己的生活小事説起?表現出鄒忌的什麼本領?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概括出鄒忌的人物形象。)

(板書)鄒忌:頭腦冷靜,善於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於職守,足智多謀;

善於辭令,勇於進諫。

B.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進諫後,寫齊王的反應只有——王曰:“善”。乃下令“……”兩個舉動,反映了齊王的什麼精神?

2.“羣臣進諫,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雖欲言,無可進者”與齊王有什麼關係?反映了齊王的什麼精神?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指導下概括齊王的人物形象。)

(板書)齊威王:聞過則改,虛心納諫;

明智果斷,興利除弊。

歸納:鄒忌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足智多謀、嫻於辭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謀士;

齊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六)引導學生提出“設喻”和“類比推理”,解決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點撥:1.“設喻”是指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説明一個抽象的道理。“設”是設置,“喻”是比方。

“設喻”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設置一個故事來説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説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説明一個二者共同藴涵的道理。這裏的甲、乙兩事物既可以是同類的,也可以是不同類的。毛澤東曾在1945年七大致閉幕詞時,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比方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説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恆,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2、提問:本文鄒忌是怎樣設喻説理的?

點撥:鄒忌抓住私事與國事之間的相似點,那私事去比國事,説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導致聽話人受蒙,所以不能輕言信奉承話的道理。

3.提問:鄒忌用設喻説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國事,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從邏輯角度講,他運用的是哪一種推理?

(類比推理——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其結論不是必然性的。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越多,推出的結論越可靠。

(七)總結擴展:

A.總結。

這篇課文記敍了鄒忌以自己家庭親友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説明國君必須廣泛採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同時也表現了鄒忌高超的諷諫藝術。

B.擴展

討論:鄒忌和齊威王這兩個人物你更欣賞誰?為什麼?

(八)佈置作業。

給《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寫一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