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總結報告

2017年,全縣堅持做大總量、做足增量、做優質量,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4.64億元,增長12.0%;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28.7:26.1:45.2。財政總收入完成10.66億元,增長9.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64億元,增長6.6%。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16.93億元,增長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2億元,增長16.8%;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536元、12137元,增長8.1%和9.8%;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163.94億元和137.75億元,增長7.0%和25.5%;小康社會實現程度達96.2%。

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總結報告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全力以赴抓產業,“三新一全”強力推進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綠色高效園區”取得新成效。全縣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94億元,增長17%;2000萬元以上工業增加值28.71億元,增長13.6%;工業產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36.2億元,增長21%。深入推進“雙千”〔3〕工程,“一區四園”〔4〕集聚功能不斷顯現,威德環境科技在新三板成功掛牌。建成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大健康產業園、農商旅互聯綜合體等項目強力推進。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茶城”取得新成果。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逐步形成,城鎮化率達45.6%。完成整縣推進小城鎮規劃,嚴厲打擊違法建設行為,嚴控違章建築新增長。第一批村莊規劃試點按時完成,並形成“三個一”〔5〕和“七改一增兩處理”〔6〕全國經驗,完成城鄉建設固定資產投資108.9億元,增長29.5%;新開工房地產項目10個,完成投資23.6億元;實施城市棚户區改造2865户,房地產去庫存27萬平方米。“文明中國茶城創建”和“四創”〔8〕工作不斷鞏固提升。

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典範”取得新突破。完成農業增加值30.02億元,增長6.8%。種植優質水稻18.5萬畝、蔬菜20萬畝、辣椒20萬畝,新建精品水果基地1.1萬畝;綠色生態種養4萬畝;收購煙葉12.3萬擔,完成全年目標任務,均價全省第一。茶葉產量6.2萬噸、產值42.7億元,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獲得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資金1.1億元,“湄潭翠芽”品牌價值提升到102.2億元。新增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12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1家,六大省級園區完成投資16.5億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通過省級驗收,流轉土地16萬畝,頒發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 2.2萬畝。累計新(改)建黔北民居69369户,新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範點15個,成為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範縣。

大力推進全域旅遊,“休閒養生勝地”取得新進展。在全市率先完成《湄潭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暨全域旅遊規劃》編制,深入推進A級景區創建工作。建成雲貴山景區、水湄花谷春園、中華茶文化博覽園、翠芽27°景區基礎運營設施、24公里旅遊公路、12個鄉村旅遊示範點、16座A級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完成投資6.6億元,基本實現景區景點路網互聯互通,配套設施不斷完善。櫻花節、菊花展、鬥牛節、油菜花節、桃花風鈴節等特色旅遊活動交相輝映。全年接待遊客5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3%、69.3%。

二是全力以赴抓重點,“五大行動”成效顯著

聚焦大扶貧,脱貧攻堅統領全局。以縣為統籌,鎮為戰區、村為陣地、組為堡壘、户為目標,組建15個鎮級指揮部、119個村指揮所、111個駐村小分隊、963個網格,各級幹部職工11483人和292家企業參與脱貧攻堅工作,爭取財政扶貧資金7609萬元,實施扶貧項目47 個,受益貧困人口12944户43534人。持續打好“四場硬仗〔9〕。投資11.6億元,完成貧困鎮村“撤併建制村”硬化路686公里、“組組通”公路538.8公里、進寨路351萬平方米、入户路249.8萬平方米;投資2.7億元建成移民安置點10個,安置1145户4536人;投資6.5億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程32735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户7358户。教育扶貧資助2042人551萬元。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合率100%,貧困户家庭醫生簽約率100%。對標“一長兩短”〔10〕,精準謀劃扶貧產業。茶產業全產業鏈、鄉村旅遊、中藥材種植等長線產業不斷壯大;湄江蔬菜、復興葡萄、馬山食用菌、黃家壩香葱、永興月季、石蓮紅肉蜜柚、高台蜂蜜等短線產業風生水起。順利通過中殘聯組織的貧困殘疾人脱貧攻堅第三方評估,全縣減少貧困人口1712户5343人,出列貧困村31個,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9%。為奪取脱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縣委縣政府把脱貧攻堅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全覆蓋相結合,全域整體推進。萬名幹部職工深入脱貧攻堅一線,與貧困羣眾“同食農家飯、同飲農家水、同走農家路、同住農家屋、同幹農家事”,彰顯了“上下聯動戰脱貧,幹羣同心奔小康”的新時代主題,為湄潭退出武陵山區貧困縣奠定了堅實基礎。

聚焦大數據,產業融合穩步推進。投資1.3億元,新增基站566個,光纜1022公里。建成農業園區茶業物聯網,覆蓋茶園10萬畝。34家企業參與“兩化”融合〔11〕智能評估,琦福苑、蘭馨茶業成為“兩化”融合示範試點企業。精準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質增效,44家工業企業加入“貴州工業雲”〔12〕。12個景區景點實現旅遊大數據監測;電子政務“聚通用”〔13〕實現“雲上貴州”〔14〕整體遷移;智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湧現智慧旅遊APP、智慧湄江等一批大數據應用終端,實現產值8.8億元。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33億元,網絡零售額7500萬元。

 

聚焦大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100%,優良率94.2%;縣城及鎮街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環境噪聲達國家標準。建立縣、鎮、村三級河長組織體系,明確縣級河長37名、鎮級河長104名、村級河長132名,查處河道生態案件85件,開展烏江流域、湘江河流域(湄潭段)網箱拆除105畝。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79萬畝;新增造林6.5萬畝,林業建設18.5萬畝;納入森林保險公益林118.9萬畝。實施公益林生態補償、河道治理等8個項目,完成投資9800萬元。深入開展“六個一律”〔7〕環保利劍行動、環保執法“風暴行動”,生態環境治理持續向好。森林覆蓋率達63.6%。

聚焦大健康,健康湄潭品質提升。貴州遵義桃花江健康旅遊示範基地建設正式啟動,規劃編制有序推進,招商引資全面展開,開工項目10個,完成投資10億元,與袁系健康、中核集團、遵義醫學院、遵義交旅投集團等企業達成高端醫療合作意向。“兩孩”政策全面落實,人口出生率10.9‰、人口自然增長率5.2‰、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2.7%、流動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2.6%;免疫規劃疫苗有效接種率98%以上。公立醫院改革穩步推進,中醫藥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建成7個鎮級衞生院中醫館。縣中西醫結合醫院改擴建、縣人民醫院二期、縣婦幼保健院、縣疾控中心遷建項目有序推進。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成效凸顯,全年無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發生。

聚焦大基礎,後發優勢不斷顯現。建成投用雲貴山茶旅公路、銅鼓台大健康旅遊公路、永興至天城等道路交通項目,強力推進“十三五”撤併建制村通村公路、蔣坪巖至青龍嘴、關巖至黃蓮壩、永興至復興、高台至三聯、定心關至角口等公路改擴建項目,實現新改建公路1304.3公里,完成投資10億元。紮實推進水巖溪水庫、關坎腳水庫、大溪溝濕地等骨幹水源工程,實施農村飲水工程735處、解決飲水困難3.7萬户13萬人,完成投資5億元。啟動220kV茶鄉變電站項目,實施“小康電”扶貧項目10個,新建、改造低壓線路281公里,更換户表1.13萬户,完成投資1億元。

三是全力以赴抓帶動,“四大引擎”迸發活力

齊心協力抓投資,奮力促進投資拉動。實施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225個,完成投資100.4億元;其中實施省市重大工程項目45個,完成投資48億元。向上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15個,省級預算內項目6個,爭取資金1.4億元;編制PPP項目61個,總投資84億元。

羣策羣力抓改革,奮力促進改革推動。9項國家改革試點強力推進。“兩權”抵押〔15〕發放貸款835筆2.7億元,形成“五定一控”〔16〕改革經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25宗96.7畝,收益1718萬元;水利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辦理小型產權證2110個;120個行政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發放股權證書11.76萬户44.3萬人,“四確五定”〔17〕改革經驗在全國推廣;啟動國有和集體土地二級市場國家級改革試點、農村宅基地分割入市、行政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放管服”〔18〕和經濟體制改革,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改革通過國家發改委中期評估。縣級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全面完成,茗城農商旅、湄江工投、裕豐城投三大集團公司正式運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改革啟動實施;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

同心合力抓創新,奮力促進創新驅動。“遵義紅”成為十九大會議唯一用茶,“蘭馨、慄香、徐陳板鴨”獲得名牌產品稱號,“遵義紅、湄潭翠芽”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富通、陽春白雪、國翠飄香”獲得貴州省著名商標,申請專利240件。新增市場主體5575户,註冊資金4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7%、27.8%。成功申報精品水果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茶產業智能冷鏈物流信息服務平台等科技項目20個,獲得項目資金888萬元。投入資金200萬元推進眾創空間、大學生創業園等新型科技孵化器建設。成功創建陳宗懋院士工作站、建成湄潭農業園區組培中心。

凝心聚力抓開放,奮力促進開放帶動。立體交通網絡日趨完善,區位優勢不斷顯現,撤縣設區正式啟動,同城發展加快推進。主動融入長江經濟帶,黔川渝結合部商貿會展城市雛形初顯。新簽約招商引資項目91個,簽約資金205.2億元,完成省外到位資金150億元;落地實施項目57個,到位資金81億元,資金到位率81.8%。全年進出口總額完成1426萬美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全國目前暫無丘陵地帶現代農業建設模板,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鑑參考,我縣的現代農業還處於摸索起步階段。二是園區建設後運營的長效機制還未完全形成,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財政傾斜、扶持。三園區建設完成後,項目支持力度不夠,導致招商引資存在困難;同時資金缺口較大,園區相關設施設備後續使用、維護工作還未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紮實推進新型工業化。

完成規模工業增加值33億元以上,完成規模工業總產值112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8%以上;完成工業產業項目投資42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5%以上;新增規模企業10家以上。充分發揮“一區四園”主戰場作用,實現“資源資產、要素配置、招商引資”三個統籌,突出投入、税收、產值等重點,理順管理機制,完善考核體系。強化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突破高新技術和智能製造產業,優化現代服務業,完成投資15億元以上,產值50億元以上,解決就業3000人以上。爭取白酒產業發展基金,實施“養生湄潭˙百年湄窖”白酒產業振興計劃;建設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農商旅互聯綜合體、煙葉收儲中心、生活垃圾終端處置、大米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年產1000噸優質茶產品自動化生產線、年產1800萬桶高端飲用水生產線等50個項目;爭取中國好糧油示範縣和示範企業項目,推進糧油產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雙千”工程,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開展“產業招商突破年”活動;深化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幫助企業破解用能、用地、用工、融資、物流等難題,為企業成長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全面開展省級“清潔生產示範園區”和國家級“綠色園區”創建工作。

二是紮實推進新型城鎮化

以全國第二批新型城鎮化改革綜合試點和全省整縣推進示範小城鎮建設試點為契機,堅持“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建成生態文明茶城,城鎮化率實現47%以上。深入開展“文明中國茶城”創建,堅持標準不減、力度不降、管理更嚴,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精細化推進城市綜合管理,穩步實施城市綜合執法體制改革,着力建設“全國文明城市”。全域聯動、整體推進,全面推進全縣31個小城(集)鎮建設,按照“五有五化”〔23〕標準,採取“8+N”〔24〕模式,實施“三年行動計劃”〔25〕和“六大工程”〔26〕,推動規劃變資源、資源變資金、農民變市民。堅持疏老城、擴新城,與山水田有機融合,拓展老城公共空間和綠化空間,千方百計解決停車難問題。實施1820户棚户區改造、國際温泉度假城、義泉大道、象山路擴建、湄江國際三期等44個城鎮基礎設施項目,實現投資52億元以上。

三紮實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經營信息化、鄉村治理法治化,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啟動鄉村振興戰略計劃,推進農村改革進程,提升農村發展水平。全覆蓋、標準化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鞏固完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整縣推進工作,以“一園三中心”〔27〕為重點,全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六大省級高效農業園區建設。確保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落户湄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對外合作試驗區申報取得實質性進展。編制完成以行政村為單位的村莊規劃,在景區適度佈局特色民居,推動建設新農村向經營新農村轉變。建設茶莊、酒莊、米莊等農業莊園20個以上,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各類糧食種植穩定在65萬畝以上,總產量20萬噸以上,種植優質稻20萬畝以上;發展稻魚、稻蟹、稻蝦、稻鴨等稻田綜合種養5萬畝以上。新增綠色蔬菜1萬畝以上,茶園面積2萬畝以上,改善提升茶葉基地3萬畝以上,實現茶業綜合收入12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6%以上,落地茶產業子基金9億元以上。新增精品水果基地1萬畝以上,支持果蔬市場做大做強,實現湄潭農產品泉湧天下。堅守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發放“兩權抵押”貸款4億元以上。

四是紮實推進全域旅遊。

以發展全域旅遊為依託,緊扣“2554”五年發展目標,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精品化、市場化”要求,實施“1512”〔28〕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程,加快創建天下第一壺AAAAA級景區,中國茶海、桃花江旅遊健康示範基地等5個AAAA級景區,八角山、銅鼓井等12個AAA級景區,完成投資 10億元以上。依託資源和產業優勢,推進茶旅、康旅、體旅、文旅、工旅、農旅、城旅一體化,大力開發旅遊文創產品,豐富旅遊業態、實施象山印象文商旅綜合體等4個旅遊景區建設,完成投資3億元以上。圍繞“中國茶海˙休閒湄潭”旅遊品牌,重點做好重慶、貴陽、廣州、上海等地旅遊市場。整合部門資源,啟動“1+3+N”〔29〕旅遊綜合執法機構建設,完善旅遊體制機制,力爭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縣,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2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