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促進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

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促進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

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 促進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必須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興旺意義重大。

按照市委“大學習、大調研、大改進”總體部署,市聯社黨委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圍繞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加快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從3月底到4月上旬,由。。。同志帶隊,組織班子部分成員和相關科室人員,到4個區縣15個鄉鎮,對供銷社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表明,近年來,全市供銷社依託基層組織資源和經營服務優勢,積極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為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培育了有效載體。但同時發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新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和難題,只有不斷完善和改進,才能真正把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成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的有效載體。調研報告如下:

一、全市供銷社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主要路徑

截止目前,全市供銷社圍繞當地優勢農業和特色產業,累計創辦、領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568家,入社社員達9.7萬户。其中:蔬菜、果品、水稻、小麥、花生、茶葉、火龍果、油桃、黃桃等種植類佔71%,生豬、三禽、水產等養殖類佔13%,農資、農機服務、統防統治等服務類佔16%,經營服務涉及農業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涵蓋了服務、加工、流通等多個領域。同時,聯合各類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户等經營主體,創辦專業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1家,發展鎮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45個,成立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4個,實現了鎮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涉農鄉鎮全覆蓋。供銷社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有四條路徑:

一是基層供銷社主導發展。在基層供銷社體制轉換過程中,大力實施縱向整合和橫向聯合,以基層社土地和設施設備等集體資產作價、職工參股、社會資本注入等多種形式,圍繞蔬菜、果品、小麥、花生、油桃等主導產業和農資流通行業,通過吸納需要服務的農民社員,由基層社牽頭創辦產權明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全市組織體系和經營體系比較健全的39處基層社,每處平均創辦專業合作社6個以上,組織體系不夠健全的15處基層社,把發展專業合作社作為功能恢復的切入點,平均每處領辦專業合作社3個以上,找準了供銷社服務農業產業的連接點和優勢資源的釋放點。

二是社有龍頭企業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要社會化的系列服務,更需要產業龍頭作支撐。各級供銷社以農資、農機、農產品公司等涉農企業為主體,採取“企業優勢項目+基層社服務網點+農户”的模式,圍繞農資供應、農機服務、技術推廣、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組織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社,通過基地示範,引導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走產業化發展的路子。

三是與村“兩委”聯合發展。圍繞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和供銷社綜合服務能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施“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創新工程,由村“兩委”與供銷社共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27個,佔供銷社創辦領辦專業合作社的40%,並且形成了村“兩委”、基層供銷社、專業合作社“三位一體”機制。

四是供銷社業務骨幹牽頭髮展。發揮供銷社業務骨幹在農業生產服務、市場信息、農產品流通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吸納種植業主、農村經紀人、經營大户進行產業聯合,發展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貯藏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產業發展鏈條,拓寬了農村經紀人、經營大户進入大市場的途徑。目前,由社屬企業或基層供銷社副職及店經理以自有經營服務資源,聯合農村經紀人、經營大户組織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70多個,涉及蔬菜、小麥、花生、茶葉、火龍果、油桃等產業,使多方資金、信息、技術、網絡等資源得到了綜合利用。

二、主要做法

總體上以提升供銷社為農服務水平為着力點,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目標,整合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倉儲等資源,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有效對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做實規劃,把農民合作社定位於供銷社強基固本的重要功能主體。基層社是供銷合作社的根基。圍繞加強供銷社基層組織建設,市社在全面掌握各鄉鎮農業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整理資料手冊,以提升基層社為農服務水平為着力點,作出農民合作社發展規劃,並指導各區縣社以股份合作為主要形式,每年至少創辦資本結構和產權關係明晰、供銷社具有較強控制力的專業合作社20個,通過開放辦社吸納社會各類農業經營主體,至少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40個,明確到2020年底全市供銷社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900個以上,實現鎮域和縣級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與供銷社“兩社合一”。同時,強化縣級供銷社綜合服務和市場經營指導功能,對通過開放辦社納入供銷社網絡的合作社,開展商品優惠、融資優惠、免費技術指導和培訓等優質服務,使更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融入供銷社合作體系,拓寬了為農服務領域,增強了為農能力功能。

(二)黨建引領,把農民合作社打造成供銷社與村集體聯結的重要紐帶。圍繞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和供銷社綜合服務能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積極爭取黨委組織部門支持,市縣級供銷社與組織部門聯合下發《關於以黨羣“雙向直通”機制為平台深入推進“社村共建”的意見》,在全系統實施“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創新工程,明確以資源聚合、發展融合、利益共享為核心,以農民合作社建設為重點,探索供銷社基層組織與村集體組織合作共建新路徑。由村級黨組織牽頭與供銷社共建的227個合作社,發展農產品示範基地52個,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3個,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特別是。。。。。等專業合作社,一頭連着村“兩委”與供銷社,一頭連着農民和市場,既搭建村社聯合共贏平台,又開闢了農民增收渠道。同時,按照共建基層組織、共建人才隊伍的要求,在6個農民合作社設立黨支部,安排11名基層社副職與村“兩委”幹部交叉任職,實現了黨組織的基層服務功能向農民身邊延伸。

(三)強化培訓,把農民合作社發展為新型農民素質提升的重要平台。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新型的農民隊伍。為提升農民合作社社員綜合素質,市社大力實施“新型農民社員素質提升工程”,依託系統內的各類教育培訓基地,以提高就業技能和致富能力為重點,每年組織農民社員培訓超15萬人次,其中利用省供銷社土地託管、村社共建和綜合改革培訓基地,最少組織3次較大規模的綜合培訓。培訓內容從傳授單一技術技能向市場經濟、農業科技、法律法規等多個領域延伸,並且注重產學結合,使農民社員在實踐中學習鍛鍊併成為產業能手。尤其注重合作社領頭人和管理人員的培養與培訓,定期開展經營管理、財務會計、市場營銷等專業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辦社能力,為專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撐。

(四)示範帶動,把農民合作社培育成承接為農服務資源的重要載體。始終堅持合作制原則,不斷加強農民合作社社員代表大會和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建設,完善合作社內部利益分配製度。出台《關於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專業合作社的示範創建和品牌建設,鼓勵發展“訂單式”農產品基地,打造專業品牌,申報專業合作社示範社,並將其納入財政扶持項目庫管理。近年來,全系統累計培育示範社48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4個、省級示範社13個、總社級示範社12個、省社級示範社11個,創建農產品品牌16個,著名品牌1個,獲得59個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依託合作社示範社,爭取中央和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為農服務中心、土地託管等財政扶持項目19個,承接省以上財政扶持資金近3000多萬元,讓農民社員享受到了政策紅利。

三、主要成效

通過探索實踐,供銷社領辦的專業合作社促進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與已逐步成為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提供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的主要組織者,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載體。

(一)抱團經營抵禦了市場風險。過去,由於農户的小規模分散經營,不但受到中間商的盤剝,還經常出現農民“自相壓價”的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用服務互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三根紐帶,把一家一户的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以集約化的生產經營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了千家萬户分散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常年種植花生近4萬畝,花生米市場競爭激烈,由於缺乏統一的行業管理,農民經常出現增產不增收的狀況。供銷社牽頭創辦花生專業合作社,吸收社員702户,從為農民代儲代銷花生米做起,累計投資800多萬元,建成花生米色選、篩選和乳白粒生產車間,年均銷售花生米1萬噸,加工乳白粒5000噸,銷售額達到1.2億元。為延伸服務領域,拓展服務空間,依託花生專業社,聯合7家花生專業社和養豬、養兔、茶葉等3家專業合作社,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形成了以聯合社為中心的花生集散地,增強了在花生市場上的話語權。為做大做強聯合社,從“花生銀行”起步建立信用合作互助組織,將資金互助由花生專業社社員之間,延伸至養豬、養兔、茶葉專業社以及加工廠、日用品和農資超市,利用彼此之間業務淡旺季的時間差,開展資金融通互助,促進了社員、企業和合作社間的資金良性循環,實現了各產業的聯合發展。

(二)創新經營帶動了優勢產業升級。在推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進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圍繞當地具有優勢特色的產業,組織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作和規模化發展,大力構建從生產到市場終端的產業經營體系,推動了優勢產業升級發展。專業合作社,通過新品種、新肥藥、新技術管理種植模式,發展花生標準化生產基地,通過推廣新品種、新肥藥、新技術,帶動一萬畝花生按“三新”方式生產。該專業社盤活25.1畝土地,建成花生加工廠,投資500萬元購進先進花生篩選和榨油設備,整合30多家花生經營大户成立花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註冊。。。等品牌,加入中糧集團花生交易網,建立花生交易平台,逐步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生產加工、品牌經營的產加銷服務體系,推動了區域花生產業升級發展。

(三)產銷對接推動了特色產業結構調整。廣大農民有各自的經濟產業和強烈的致富願望,但缺乏規模化發展的產業經營服務體系。專業合作社實施產加銷一條龍經營服務,組織生產和流通企業與農户對接,為農户在市場上建立穩固的產銷關係,既解決了一家一户經營主體規模偏小、經營偏散、效益偏低的問題,又為當地農業產業調整起到了引領作用。聞名的“油桃之鄉”, 為加快特色產業發展,供銷社領辦油桃專業合作社,發展970户社員,對社員開展農資供應、配方施肥、技術指導、生產標準的服務,並註冊“莒之果”牌商標,建成佔地面積10餘畝的油桃專業批發市場,年交易量超4000萬斤,交易總額達1.6億元。為促進當地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勢產業發展,該專業合作社流轉60畝土地建設產銷對接基地,開展新品種油桃和蔬菜育苗業務,填補了縣域部分蔬菜品種育苗空白,促進了地方特色產業結構調整。

(四)土地託管服務解放了農村勞動力。通過農民合作社把農民社員的組織起來是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的第一步。為發展適度規模生產經營,各級供銷社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土地託管為切入點,大力建設為農服務中心,打造土地託管服務圈,以農業服務規模化,實現了“農民外出打工,供銷社為農打工”。目前,全市供銷社以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建成和在建為農服務中心35處,覆蓋全市77%的涉農鄉鎮,整合農用機械403台(套)、飛防飛機11架、智能測土配肥設備15台,圍繞花生、茶葉、小麥、林果、蔬菜等產業,開展“菜單式”“保姆式”土地託管服務面積達50多萬畝。通過改善農資供應等產前服務,加強耕、種、管、收等產中服務,拓展延伸貯藏、加工、銷售等產後服務,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畝均增效分別可達600元和1000元,並解決了農民外出務工創收與在家種地的兩難問題。供銷社依託茶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與村“兩委”共同推進3個村的茶葉託管服務,不僅帶動了區域茶產業規模發展,每年為3個村集體增加收入15萬元,而且讓100多户農民從繁重的茶葉生產中解放出來,節約了農村勞動力。

(五)利益共享促進了合作共贏。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市場競爭壓力下,通過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對村集體和社員實行多形式、多環節的讓利、分紅和返利,保障村集體一每個社員享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凝聚起了共同發展合力。專業合作社,作為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户”模式發展起來的產業項目,通過流轉1500畝土地發展黃桃基地,使該村480户村民每年有了188萬元土地流轉收入,户均3900多元,同時安排35個貧困户的50多名貧困人在基地打工創收,增收額達45萬元,村集體通過土地規模流轉,溝渠邊角地收入20餘萬元,不僅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密切了與農民的利益連接,而且為供銷社紮根農村謀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四、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其發展過程因諸多客觀因素制約,導致其存在不少問題和難題。一是規模小、產業鏈短,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系統內多數專業合作社規模較小,對產業化經營中的促進作用還不大,合作社的龍頭、橋樑和紐帶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二是技術力量薄弱,阻礙了相關新技術的推廣。足夠的技術服務人員是做好專業技術服務的必備條件,但是從調研瞭解的情況來來,大多數合作社的技術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制約了新技術的引進和推廣。三是未形成品牌效應,產品附加值低。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主要是初級農產品,缺乏產品精深加工,無法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含量,難以將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融合轉化為產業優勢,導致產品附加值低。四是缺乏有效的自我發展機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服務以無償服務為主,沒有自主經營創收能力,導致合作社運轉困難。如引進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範、技術培訓、市場開發等工作資金嚴重不足,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活動的拓展。五是經營管理不夠規範。大部分專業合作社雖然進行了工商註冊登記,但專業合作社的理事會、監事會流於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不能發揮作用,基本上是理事長一人説了算,內部制度執行有欠缺,導致運作和管理的隨意性大。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中央1號文件又明確提出“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促進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等新要求。供銷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面臨新機遇、新挑戰,必須充分發揮農產品生產經營服務優勢,大力創辦、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發揮生力軍作用。

一是加大農民合作社創辦力度,提升供銷社基層組織服務功能。基層供銷社要以專業合作社為主要載體,不斷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創辦力度,全面參與區域特色和優勢產業的培育發展,在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過程中,壯大自身實力,帶動供銷社組織體系與經營服務體系的創新發展。特別是基層社組織體系和經營服務不健全的鄉鎮,要圍繞當地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並以此為切入點,逐步恢復服務功能。

二是開展全方位服務,解決專業合作社“後顧之憂”。供銷社首先為農民做出示範,繼而領辦專業合作社,建立標準化生產基地。圍繞基地生產,為社員提供良種、化肥等各種生產資料,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科學用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服務,在合作社內部開展資金互助,並由此形成了供銷合作社自身發展所需要的產業鏈。

三是突出科技特色,拓展專業合作社服務功能。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積極對接科研院所、高校,不斷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拓展新市場。對於具有一定基礎的專業合作社,要注重拉長精深加工、品牌創建、銷售等產業鏈條,從初級農產品生產銷售向深加工農產品發展,在延伸合作領域的基礎上拓展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使專業合作社更加具有生命力。

四是加強規範化建設,提高專業合作社運營質量。要加強對基層供銷社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專業化教育培訓,開展規範化工作指導,並廣泛吸納專業人才充實專業社隊伍,爭取大學生特別是大學生村官到基層社或專業合作社兼職。要着力完善並嚴格執行內部運作和管理制度,按照章程建立並嚴格執行議事、經營管理、財務管理、資產管理、收益分配、公開、獎懲等制度。同時,要不斷探索專業合作社新形式,鼓勵農民通過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專業合作社,或鼓勵專業合作社通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價出資,實現增資擴股,以壯大發展規模。

五是強化試點示範,提升典型合作社帶動能力。按照點面結合、突出重點的方針,選擇一批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農民增收明顯、運行機制較好的專業社建設試點,從資金、政策上給予重點扶持。通過培育一批典型,總結經驗,形成比較完善的做法,以點帶面,推而廣之,使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