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在風中飄蕩創新作文【精彩多篇】

答案在風中飄蕩創新作文【精彩多篇】

答案在風中飄蕩作文 篇一

歲月流逝,我已經十七歲了。今天早晨醒來,感到眼前那一片初冬的陽光明亮地炫目,被子上映着一片金色的陽光,那陽光融融的鋪開,桌、椅、書包,浴在澄明的光靄中,看上去像是靜物圖案。置身於如此美好的生活中但我的心情卻無比失落,因為我的思緒回到了79年前的今天,1937年的12月13日,在南京這片山川秀美的土地上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數以萬計的人民喪了命。

七十九年前,這場慘烈的大屠殺將曾經的古城南京變成人間煉獄,老百姓們,有的發瘋似的狂跑,有的抱在一起哭着、喊着,有的偷偷地躲起來,還有的死在槍火下。七十九年後,昔日廢墟已重新崛起,南京成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可是那些令人心碎的記憶永遠不會被抹去。日本早在攻入南京之前就通過了《航空部隊使用法》,在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明文規定可以在戰爭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為目標實施空襲。突破了戰爭倫理的底線,之後他們對中國人民大肆進行屠殺,殺人競賽,文化掠奪,遇難人數不低於35萬,35萬鮮活的生命在戰爭中逝去,成為華夏子孫心中永遠的痛。

鮑勃。迪倫曾説:“我認為最有罪的是那些看到不對的東西,心裏也知道那不對但就是不願正視的人。”那些戰犯也是血肉之軀,也有父母兒女,是什麼讓他們變成殺人不眨眼的魔頭?是慾望!人類無休無止的慾望!它無情地打破了世間的和平,殘忍地剝奪了萬物的幸福。慾望使人們瘋狂地互相殘殺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我們的祖國,九一八的炮聲,七七盧溝橋的槍聲和南京大屠殺中30萬死難的同胞的呼告聲,時時使我們警醒。

戰爭使無數家庭妻離子散,遭受重創,當面對抗日戰爭結束後遺留在中國的日本婦女和孩子們,當看到他們流落他鄉,走投無路的悽慘境地,將心比心,是中國人的大仁大義讓他們放下巨大的仇恨,收留了成千上萬的孤兒寡母,譜寫了一曲世界戰爭不曾存在的仁義悲歌,現居日本東京的田山昭子,又名孫豔平談起自己的中國養母充滿深情:“對我來説,給我生命的母親的面孔早已模糊,養育我的母親的形象卻是那麼清晰,田山昭子只是我夢中的一個記憶,孫豔平才是我生命的全部!”

所有執着於戰爭的人們醒醒吧,缺乏正義和良知的慾望只能把人類引向毀滅,我再不想腳下的土地沾染血腥,再不想頭頂的天空硝煙滾滾。今天,我們坐在明亮的教室裏上課,晚上,我坐在教學樓前的階梯上仰望着深邃的天空,數着星星,心想:我們的生活會一直這麼安靜,美妙嗎?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創新作文 篇二

“一個男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作男人;一個人要抬頭多少次,才能夠看見天空;一個人能轉頭多少次,假裝他只是沒看見。到底要花費多少生命,他才知道太多人的死亡……”

當鮑伯。迪倫寫下這首歌時,他仍默默無聞,像一顆滾石,像一個無名氏,不用隱藏任何祕密。而如今他憑着這首歌曲陰差陽錯地獲得了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歌詞的意義被無數人探尋,滾石曾貼地爬行的巷道因無數雙眼睛的關注而照亮。《答案在風中飄蕩》,許多人苦苦追逐的答案正如這首歌的境遇一樣,因幽僻而無人問津,因發現而一哄而上。

也許答案本來就在,它就如秋陽下街巷旁的一棵柚樹,既使早已掛滿了柚子,但底下的路人只是匆匆走過,滿樹的果實只得被空空冷落了。

《答案在風中飄蕩》最早是因出現在電影《阿甘正傳》而被廣泛知曉。這部電影講述了先天智障的小鎮男孩福瑞斯特。甘自強不息,最終得到上天眷顧,創造奇蹟的故事。影片中,他從一而終地堅守自己,曾為一個叫珍妮的姑娘的別離而穿越美國,想象着自己跑起來像風一樣快。他不斷奔跑的身影模糊在風中。阿甘的生命中發生了許多事,幾乎大滿貫地參與了美國曆史的重要事件中,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蹟,匯成了許多答案。

然而這些答案的殘影轉瞬從光裏掠過,消逝的答案收抑成過去的結點,將生命紮緊、固定。

是否,我們知道答案的那一刻,答案已被一束探詢的目光牢牢鎖定,不得動彈,探詢的目光如此堅定而敏鋭,然而生命仍在奔跑、奔跑。

路過深巷,秋陽下悠悠然然地飄落一枚殘葉,答案如這殘葉一般,只是秋的信箋。我沒有回頭繼續前行。

我們不斷尋找,生命如迷宮,把置身其間的人固着。正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托馬斯是一位外科醫生,因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他以外遇守則來對待他的眾多情婦。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特麗莎,他為特麗莎而選擇了一種折磨與悲涼裏的快樂。薩賓娜是一個畫家,薩賓娜的一生不斷選擇背叛,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地生活。她終其一生遷徏流浪,邁向一個又一個城市。生命的輕與重同樣給人帶來折磨,選擇生命的重,給人帶來責任固然煎熬,但有些事,看似輕如鴻毛,卻更令人難以承受。

答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它是人靈魂中不得不承擔的一具軀體的重量,唯有懷抱對答案的疑問,對信仰的堅守,才能貼近地面。

我仍在深巷徘徊,秋陽迷離,令我恍惚不知身在何處。茫茫間,我不忘捏起殘葉打量,殘葉邊緣的破碎放大成缺月,月光清涼。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餘歡,今霄別夢寒”。每每唱起《送別》這首歌,總會想起它的作者李叔同,他的一生充滿了詩意與神祕。他擅長詩詞之賦,又善於書畫篆刻,還留有許多音樂劇作品。李叔同在年少輕狂的時代,與當時其他人一樣,琴棋書畫,風花雪月。到中年卻忽然頓悟,不辭而別,獨自去了杭州虎跑寺為僧。

當妻子廢盡心力找到他時,西湖邊正楊柳依依春意暖人。也許他就站在長亭外,古道邊,衝眾人輕輕擺手,便袈裟輕揚,灑脱地轉過身去,不再回頭。正如他信中書言:“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

微風曛人,他已不知前往何處尋找答案,也許是生的盡頭,抑或是死的開端;他的心中可能仍裝着許多凝問,問過去,問自己。

我,仍,在深巷。我記不清自己已經走出多遠,再也難以賭定地認為答案在何處,或許它是果實,是殘葉,是樹木。我終於憋不住,回頭望,嶙峋盤曲的枝椏頓時刺入眼簾,我驚地退了幾步,問自己:難道答案一無所得嗎?它已經隨着風飄走了嗎?

又拐過了一個彎,月光鋪滿了這深巷,我彷彿看見弘一法師寂寂的身影,翩然前行。靜謐處,我聽見了風,它沾着月光前行,答案在風中飄蕩。

答案在風中飄蕩作文 篇三

略——人生應用題永恆的參考答案。——題記

城市的喧囂,長橋的景象,人如海車成行的地方,是無數平凡人生的模樣,風的企盼,雨的召喚,霜的暴烈,雪的冷豔,這周而復始的風光,好似渺小的我們,同樣在被期望,被感知,被觸動,被失落中輪迴着,尋找一個個飄蕩在異次元世界的答案。

尋求答案的人生,或許就是在一次次滿懷信心的期盼中,一次次心急如焚的等待中,一次次落落大方的失望中,又一次次問心無愧的堅持中成長,似乎在追求答案的輪迴中,每一次都是浮光掠影,終究解不開的謎,終究逃不過的劫,終究到不了的這裏那裏,終究等不到的人……人生本該如此卻也不過如此,太多的答案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多少次,明知找不到,依舊嚮往,結果仍是不甘心的接受接踵而至的失望,為何非要這樣?

誰説過存在定要被追求?誰又説過答案一定要被知道?懷念、執着與追求的,為何非要有個歸宿?

我懷念的,是曾經擁有。是花總要凋謝,是人總要離別,花落而有痕,別後亦有情,曾經錯過的是否悔恨依舊,曾經失去的又是否風華依舊,也許當時忙着微笑和哭泣,也許當時只顧追求天空中的流星。為何世間有如此的黑暗的幽默,讓無數殘夢無法延續到下一個彼岸,讓無數青春徹底演變成為左手倒影,右手年華,讓無數雙經歷過失去的雙眸,成了只能散發寂寞的窗口,又讓多少句“再見”,成為最後一句。佇立在往昔的雲煙裏,盡是昔日的氣息,夾雜着一絲無奈,一屢傷感,一些彷徨,一句歎息。直到煙消雲散之時,只剩下湮滅的記憶,和讓時光踐踏的體無完膚,卻又甘願回憶的自己,為何懷念,憑何懷念?這不需要理由,因為我不去追求讓時光倒流的答案,錯過不只是錯,我們能在回憶之時學會忘記,這樣也好,帶到下次曲終人散之時,或許眼淚會決堤的慢一些。

我執着的,是不能擁有。驕傲的倔強,痛恨的平凡,只為那不存在卻依舊美好的盛夏光年,回首曾經的歲月,有多少次因無謂的堅強激起人生的波瀾,有多少次因痴痴地狂熱,蕩起心中永不停息的漣漪,我不願設想無數個開始,最後只能接受一種結局,我不願只能裝飾起點,卻無法改變終點,但為何總是明知沒希望,依舊能心安理得的堅持?這不需要理由,因為我追求的不是如何轉變不可能的答案,我只想要一顆倔強的心,一份就算失望,不能拒絕的年華,最初的心痛,後來的麻木,成長後的迷茫,再到如今的信仰,我不想要什麼答案,我要在無厘頭的執着中做最好的自己,值得的自己。

我向往的,是我渴望的。憶不盡昨日的過往,揮不走落寞的惆悵,我不甘願和時光一起滄桑,我還有嚮往,我的輓歌中沒有流逝着的風月殘曲,而是激昂的合奏,對於現實的積極與殘酷,我不願被麻木,流年易逝,不如珍惜年華,在最美的年紀做最好的自己,去改變身邊的消極,可我終究只有自己,我改變不了,現實的冷淡我只得忍受,但我依舊嚮往心中最美的花園,因為我追求的不是改變消極的答案我只是不願讓身邊的不滿成為我心悸中永恆的殤,我不必知道答案,我情願默默的期盼,我相信絕望裏虔誠的人就能長出翅膀。

抬頭看,湛藍的夾雜着雲的天空,盡是一個個支離破碎的答案,看不見也不需要看見,它們的存在只想告訴你,不必尋求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的答案。你所應當做的只是把人生當做自己獨一無二的情節發展,給予足夠的懸念與良知,所追求的也並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我們才是世間的主宰。哪怕無數個幻想出的輝煌的未來,也比不上一個自己創造的美麗的現在,把一切交給時光去處理,流失的青春會讓你領悟一切答案的內涵與真諦。縱然困惑泛着黑白,但總是一種年華流過的色調——期待。所以請繼續為之奮鬥,就讓答案在遠方寂靜的飄蕩,不要追求,嚮往剛剛好的狀態,它們的存在遠比存在的它們更重要。

後來我們依然走着,只是不再並肩了,朝各自的答案迷茫着。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