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一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作者以全新的視角,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對《論語》做了形象,生動,具有時代性的解讀。使讀者更容易親近具有上千年的文化鉅著《論語》。正如她自己所説:“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作者把此書分為八個小章節來敍述。讓我體會到:天地人之道——寬容,心靈之道——自信與淡定,處世之道——同理心,君子之道——和而不同;交友之道——修身養性,理想之道——心靈快樂,人生之道——仁愛之心。她使我反思過去,總結經驗;她使我審視現在,定位自己;她使我冷靜下來,規劃人生。對於我來説是一次徹底的精神洗禮!我覺得她適合社會上每一個人去品味,思考,享受!

《論語》中到處都是樸素的,就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故事,而很少長篇的大道理,我們不會覺得《論語》所説的遙不可及,而是會感到很温暖,很親切。我覺得每個人看了于丹的解讀都會深有體會。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那是將《論語》奉為中國人文思想的淵源;而看了于丹的解讀,我覺得“半部《論語》修自身”人人都可以視之為一眼温暖的“問病泉”。書中的每一句都會讓你有所得,這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嗎?

仁者見其仁,智者見其智。經典的價值也許就是“道不遠人”。道理或許離我們並不遠,也不高高在上,她並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而恰恰在於它的包容與流動,可以讓千古人羣温暖地浸潤其中,在每一個生命個體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歸的價值。願更多的人能去享用這一精神大餐!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二

假期特意買了一本于丹的《論語心得》,空閒時間好好品讀了一翻,讀後愛不釋手。于丹用她理性的頭腦和獨到的思考,把《論語》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諦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聯繫起來,警示後人。大家知道,《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

剛讀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因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聖人一面解讀的非常深刻、透徹。如孔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子的教學太度。想到自己有時會對學生聲色俱厲,經常職責學生不該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難當。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會像孔子那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這樣一種從容不迫的氣度,這樣一種歉抑的態度,其實正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我們説,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後來孟子所説的浩然正氣。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感謝于丹老師讓我這樣深刻的瞭解了孔子。讓我懂得如何當一名好老師。

論語對於我來説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三

“君子”是孔夫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使許多人正在努力的方向與動力。提到“君子”一般都會與男子相聯繫,誰説女子中就不能有“君子”。“君子”並不是男子的慣用名詞,所謂“君子”就是在星光大道上奪放異彩的人物,並不是從外表能看出來的,而是內心散發的一種無可彼及的光輝。

稱之為“君子”的第一標準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所謂善良是攻於身,行於義。真正善良之人是渺小的,是默默無聞的,待人處世皆以善為本。所謂:“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説一善話,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生。”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善良之人是不求回報的,這種善是發於內心的。如果你挖掘它將不斷湧出來。善良的心靈是園,善良的思想是根,善良的語言是莖,善良的行為是果,善良之人會使靈魂變得高尚,會對生活充滿勇氣,會對未來充滿自信。

稱之為“君子”的第二個標準是要做一個有恆心的人。所謂“無恆產而有恆心”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成大事不再力量的大小,而在於堅持多久。一朝開始便永遠能夠將事業繼續下去的人是幸福的。所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一但決定去做,就要把事情做到底,那怕是一件不大的事情,每有這種恆心的力量,就不可能認真的建設工作。有神麼比石頭更硬?有什麼比水更軟?然而,只有堅持不懈,軟水可以穿透硬石。

稱之為“君子”的第三個標準是“矜而不爭,羣而不黨。”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也就是説君子會人真的聽取別人的意見,但也會有自己不同的見解。而小人呢,在別人提出意見時,只會高屋建瓴,深謀遠慮,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能提出實質性的問題。

如果具備以上三個標準,那麼應該可稱一為“君子”,要具備以上三點決非易事。

這章隨談君子之道,似乎有些人會認為與生活太遠,格格不入,不切實際,其實都是我們生活中要具備的一些品質,是息息相關的。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四

送兒子到桂林上學,在火車上,我除了看風景,就是讀書。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讀完了《于丹論語心得》。

這本書,內容正如書名,是于丹讀了論語的心得。于丹主要從《論語》中關於孔子的為人、修身、養性的一些觀點來闡釋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為人處世,怎樣做人,怎樣處理好各種關係。這些觀點,是《論語》中很少的一部分。《論語》的內容博大精深,古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一斑。于丹抽取《論語》中關於人生的一些觀點,進行歸納總結,再結合現實進行闡釋,説出她自己的體會,就成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是以演繹的方法來談《論語》的,找一些故事或者事例來闡釋一個觀點,然後演繹出現代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做人的道理。于丹的這個心得,去年國慶節期間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播出之後,深受歡迎。于丹也因此一朝成名,紅遍大江南北。更有甚者,説日本首相給他的每個下屬送了一本《于丹論語心得》,要部屬好好學習研究。

如果用於丹自己的概括,這本書的主要觀點是: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一言以蔽之,這本書于丹從孔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演繹出我們現代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講了它對於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得心靈的快樂,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座標的啟迪。如果再具體一點,這本書講了孔子描述的人生境界:強調內心的修養,強調心靈的從容和緩,以致於達到心靈的寧靜,從而提出我們現代人的人生也應該具備這樣一種崇高的境界。

至於《論語》中其他大部分內容以及觀點,于丹繞開了它。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五

終於在忙裏偷閒中粗讀了這轟動一時的暢銷書,網絡內外的爭論也大概瞭解了些。對專家學者或義憤填膺或痛心疾首或嗤之以鼻的評價,一時也難下個人的斷語,只是幾點粗淺的感受,趁熱先拿出來留樣。

篇目很引人注目的齊刷刷用了個“道”: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等等。通篇充滿了指點迷津的意味。沒道理的,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一位日僧的小冊子。日僧娓娓道來的佛心、寬恕、感恩,與心得有異曲同工之處。樂貧、自制、修己,與宗教真沒太大的區別,都是盡力地調試自己的修為來適應現實,來追求內心的寧靜。

于丹的膽子也真不小。憑自身的幾分感悟,愣敢往央視開講,其錯誤就在所難免了。“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硬説成百姓對國家的信仰,膽子夠大。又突然想起論壇上碰到過的一位作國小老師的朋友,愣敢胡解《道德經》,還與教育扯些關係。此君若有機緣,恐怕與于丹有得一拼。話説回來,能來引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于丹還是有功勞的。至少我得把多年未碰的《論語》及相關著作都翻出來重新學習了。那些書應該還在吧?好象當年的南懷瑾的《別裁》也流行過的。

有人用階級分析的觀點指責于丹在社會矛盾複雜的當下,大談安貧樂道,是維護利益既得者。孔子在那場浩劫中被批,不就是因為他的保守嗎?這種指責倒反證了于丹沒太大地偏離《論語》基本的出發點。在社會大變革中尋道,是每個國人有意或無意中必須面對的問題。

書院派的“十博士”很生氣,他們有十足的理由生氣。你一個影視學的博士來講《論語》,還名利雙收,這不撈過界了嗎?撈過界就會犯錯,就成“高學歷文盲”了。但這就不大令人尊敬了。你的研究領域引起了國人關注,應該是好事啊!博士們何不來個通俗的正解呢?又是抵制,又是挖苦,讓人笑掉大牙。博士們還真沒學到《論語》的真諦。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六

于丹教授説:“《論語》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着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説什麼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壞,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是好壞之分,只是你是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説更近了,也可説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説: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裏,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事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她告訴我們:先修煉好自己,戒之在鬥,不要聽信他人對你的鼓動,要結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結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為人處世是有哲學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麼,遇到什麼事情,不要過早地下結論,要多聽,多看,多聞,把人家走過的路,間接地警示自己。那麼你的人生路就會走得很好,也會走得很順暢。如果一個人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一些,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少苛刻別人,君子不抱怨別人,對自己每天都要檢點,那樣的人,才會做到慎言之。一個人尊從學問的人,才會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教養,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