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心得體會多篇

傷寒論心得體會多篇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1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長的,前途卻是無知的。回顧中西醫發展一路起來的歷程,中醫在社會中所受到的種種質疑,難免會讓人對它心存質疑。雖然我是中醫學院的學生,坦白説一開始我對中醫也是有偏見的,特別是我們中西醫結合專業,先在南方醫科大學學習兩年西醫的我們對中醫這種富含哲學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國古代知識才能理解的學科,在缺乏這時代知識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論教育的我們看來是多麼抽象而又模稜兩可的東西。記得《中國醫學史》的吳老師跟我們説過這麼一句話“西醫讓人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許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區別吧。

接受中醫教育一年半了,對中醫也算是有些許瞭解,也培養了自己對中醫的興趣和堅定自己學中醫的信念,雖然説不是每個中醫人都可以成為中醫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醫真的可以讓人活得更好。還是鄧老的一句話説得好“中醫之所以沒效是因為你沒學好”。

?傷寒論》是祖國醫學四大經典醫著之一,著者為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此書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熱病辨證論治的專著,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完善,理論聯繫實際的古代重要醫著。《傷寒論》是通過六經傳變、六經辨證來講述疾病,張景仲真是個偉大的醫學家和文學家,他採用了很多種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讓我們這些沒有什麼中醫文化底藴的新一代讀起來還真的不好理解。但還好,他按六經傳變規律來描述這也給我們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討這方書之祖、醫方之經了,也不是沒有竅門可尋的。再者他的脈法有獨到之處:1、各病有主脈;2、一脈主數病;3、一病見數脈;4、脈法頗靈活;5、用脈象解釋病機;6、以脈象指導診斷;7、以脈象指導治療;8、據脈象推測預後;9脈象相同,舍脈從證以認病;10、證候相同,舍證從脈以認病。在治則治法上也是非常具體的:1、治未病;2、注重顧護脾胃;3、注重因勢利導的治則;4、強調標本緩急;5、突出同病異治,異病同治;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7、注重整體護理。8、也體現了張仲景多一證則加一藥,少一證則減一藥的思維。這不僅給我們理解《傷寒論》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豐富和拓展了我們的中醫思維和臨牀思維。

這個學期學了《傷寒論》,四大經典醫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視,再加上有幸是李賽美教授教的,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就更大了。李賽美教授會給我們放臨牀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視頻,我挺喜歡這種教學方式的,因為我不僅讓我們可以瞭解臨牀上是怎樣用《傷寒論》去解釋和辨證辨病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的臨牀思維,和加深對條文的理解和運用,也增加了課堂氣氛,活躍了我們的思維,也減輕了以前我們一味上課枯燥無味的只看PPT的現狀。減少了我們的視覺疲勞。

課餘時間大家都會去看《傷寒論》各家之説,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對所看到的內容感興趣的總結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覺得別人説得好的、總結得好的地方,就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然後幾個同學常常在一起討論條文説説自己的見解,大家都各抒己見。我覺得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讓我們相互學習,可以瞭解其他同學的理解和思維切入點,同學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維,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資源共享,不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裏學到更多東西,還能增進我們的友誼,也培養了我們與他人合作和表達自己的能力。

我這個學期看了《劉渡舟〈傷寒論〉講稿》,覺得這對我對《傷寒論》的學習和理解是很有幫助的,裏面有他用經方治療的個別案例這更加深我對經方的療效的認識以及經方運用的臨牀思維都有所幫助。記得劉教授在講“桂枝去芍藥湯”為什麼要去芍藥?講得挺好的。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芍藥味酸,入血分和陰分,對於胸陽之氣不利,因此要減去。根據張仲景用藥的法度,胸為陽,凡胸陽不利出現胸滿,都去芍藥;腹為陰,凡脾陰不利出現腹滿,都加芍藥。“所以去芍藥者,乃避陰以救陽也”。其二,芍藥會妨礙桂枝的宣發、騰達、振奮心胸陽氣的作用。把芍藥減去以後,桂枝湯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藥。這解釋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要去芍藥,也更總結了張仲景是怎樣運用芍藥這一味藥的。這也給我們在《金匱要略》“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已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也更容易理解,為什麼在這裏要加芍藥了。

我是個愛想東西的人,腦袋裏有時總有些奇異的想法。我有時會着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本這兩本都是醫聖張仲景的手稿,總想怎樣找個切入點把這個兩本書聯合起來讀,或許會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潰爛一病。

我個人認為這兩首方所治的咽喉潰爛症,苦酒湯側重於痰,所以用半夏滌痰散結。然而甘草瀉心湯是個寒熱錯雜,偏於熱為患。所以用了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來苦寒清熱燥濕。臨牀上出現咽喉潰爛症時,這兩首方都是可以加減運用的,特別是甘草瀉心湯裏面的藥物寒熱各自調整一下,運用範圍更廣。

張仲景的六經辨證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經方也是在臨牀上被驗證過,確實是有效的,而且療效非常好,這無須再去質疑了。但唯一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給我們留下攻破當今世界的第一殺手——腫瘤的證治方藥,這也給了我們一塊新的領域,畢竟這問題是會層出不窮的,也讓我們在學習張仲景的辯證和臨牀思維後,學會舉一反三地開闊我們的思維,不斷地豐富我們的經驗,用實際去驗證經方的效驗和攻破這難關的可能,去填充這頁空白。我對這方面也很感興趣,也堅信中醫治療腫瘤是永遠比西醫更具優勢和人性化。《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更堅定了我攻破腫瘤這一難關的信心。雖然我目前還沒有這個能力,但自從我踏上醫學這條路,認識到腫瘤這個世界難題時,我就下定了決心致力於中醫治療腫瘤這一塊,我相信未來中醫一定可以攻破腫瘤這一難題,至少可以對人類的健康和減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是更有優勢的。雖然我知道我這麼説也是沒有什麼科學性,但這是人類的美好願望,只要有信心,堅毅走下去,就像人類登月這一步的跨越一樣是有可能的。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2

在這春雨紛紛的夜晚,窗外寂靜無聲,我獨自坐在窗邊,看着窗外的行人紛紛,不經意看到桌上的《傷寒論》,手不由地打開台燈,細細讀起了起來。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翻閲它,但每一次翻閲它,都帶給我一種新的感悟體會。它不僅讓我驚喜,也讓我困惑。但卻又讓我忍不住去思考、鑽研,這一次次的思考、鑽研都化作無數的對《傷寒論》以及中醫的深情。

説道《傷寒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張仲景,張仲景先生在歷史上的主要貢獻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卻願意造福百姓,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尋求探索,從而留下了著作《傷寒論》,為萬千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條出路。而其著作《傷寒論》的偉大之處不僅在於其留下了幾百個經方,更在於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開創了理,法,方,藥的先河。自此以後,中醫不再是師徒相傳的經驗之談,而是成為了一門擁有理論的學科,使中醫的各種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尋,有法可依。由此觀之,張仲景之於中醫猶如門捷列夫之於化學,稱其為醫中之聖一點也不為過。

然後在多次閲讀《傷寒論》後我卻發現想要真正讀懂它並不是件易事,不僅需要知識積累更需要一顆探求的心。要深刻細讀《傷寒論》,首先就必須要有一種中醫思維框架,不僅是要翻看醫案著作,領悟前人經驗,更要自己結合日常多多思考書中為何如此闡釋?而不是死背醫案記錄。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當結合基礎理論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為主導去排斥它,甚至懷疑它。最後在知識與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對《傷寒論》提出質疑,在疑問的過程中不僅是自身領悟的更高層次發展,更是醫學造詣的昇華。如此這般,方能讀領略到古人張仲景先生藴藏在書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閲讀過程中得到收穫。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3

1.關於其流派。在我看來,傷寒論可以分為兩大流派,一派是佔據絕對主流的辨證論治學派,主張治病要根據臟腑經絡陰陽五行的理論來辨證型,代表人物有劉渡舟,熊曼琪,梅國強,李克紹等,主流醫家幾乎都是主張辨證論治一派是人數較少的主張辨六經辯方證藥證的方證對應學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東洞、尾台榕堂、湯本求真等,中國的有胡希恕、黃煌、劉志傑等。

2.關於其論證的內容。傷寒是温病、中風、傷寒、中濕等外感疾病的統稱,或者説由於起居飲食不甚引起的突發性疾病。例如汗出當風、久坐濕地等等。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傷寒是最嚴重最普遍的一類疾病,這是傷寒論重點討論的對象,當然也同時討論了另外幾種突發疾病

?所以傷寒論重點討論的是外感突發疾病的證狀、脈象、傳變規律及治癒方法。

3.對六經的認識及其和臟腑關係的幾個簡要介紹。中醫治病都是從整體出發的,以病者盛衰強弱為依據,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裏、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温,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於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經鈴百病,為確定之總訣。又曰:百病不外六經,正治不外六法,按經審證,對症立方。

(1)陽明病與心陽明病。無論寒邪熱邪,一律表現為高熱,另外有譫言妄語的證狀。其實陽明與心有莫大關係。《內經》二陽之病發心脾,二陽就是陽明,説明陽明的病可能發自於心,也可能發自於脾。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陽明病。而瞻譫言妄語是神志疾病,與外邪攻擊心包有關,也正因為心包是禁宮要地,正邪交爭最猛烈,所以才會出現高熱症狀。另外陽明病的脈象是洪脈,這正是心脈。由此推知,陽明經病的主方白虎湯,其實最重要的是解心熱。在高燒、神志昏迷的時候,後世很多名醫都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上犀角、羚羊角等味以解心熱。(2)陽明病與腸胃。《靈樞經脈》説足陽明胃經主津液所生病。足陽明病引起的一個問題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陽明病的一大特點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體正邪交爭後把外邪排除體外的過程。但是大汗出後出現的問題就是胃家實排便困難。依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正常的人體防禦機制,可以通過高熱、汗出的方式戰勝外邪病排除,在體表可以排邪,那麼機體是否也有可能在腸胃之內,以分泌物的形式將外邪排除,隨糞便外出。但是,由於排便困難,外邪無法排除,反而在糞便上滋生,排便困難除了破壞正常代謝外,也使外邪在糞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個承氣湯就是解決排便問題,大便出來了,外邪也就隨之而去了。當然並非所有的陽明病都會伴隨便祕,而是腸內有燥矢、有宿食、或腸胃機能有問題才引發便祕。

(3)太陽病與肺。外感症初發,通常表現為太陽病。所謂太陽並非抽象概念,因為太陽病會引起手足太陽經循行部位的不適感受。如頭項強痛,腰背痛。例外鼻鳴、鼻塞、流涕等有時也是太陽經的病症,因為足太陽經過睛明穴而絡鼻竅。太陽病是表證,病在皮毛。肺主皮毛,所以太陽病與肺部疾病通常同時出現。所以太陽病經常伴隨咳嗽、喘息、濁痰的出現。所以在治療太陽傷寒的方劑中,多有潤肺、止咳的藥物出現。如杏仁、五味子、生薑等。另外,太陽病為什麼現浮脈?浮脈是肺脈,所以是太陽經與肺同病。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4

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大三的時候開始學習經典,更是深有體會。而今有機會在畢業前再次選修經典,這對未來工作將會有莫大的幫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會抽空學習經典,以下就我對《傷寒論》的心得體會做個分享。

一、以理解傷寒論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傷寒論》主要是繼承仲景的學術思想,探索其精微大義,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傷寒論》由於成書年代久遠,條文失真,文法多樣,文字古奧,論理廣深,因此,我們要想學好她學透她,依靠後世注家,以注家作為嚮導,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然而,歷代注家很多,且觀點不一,如何選擇,很是讓初學者頭痛。有幸在書店買了一本郝萬山傷寒論講稿,裏面釋義博採眾家,實在讓我受益匪淺。而胡希恕老師更是為後代工人為傷寒論註解的第一人,胡老師釋義讓人歎為觀止。

至於背誦,我覺得背誦一定的原文對於中醫入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傷寒論》來説,不能背誦,頭腦就不能在前後原文之間任意穿梭引用,也就無法全面細緻的理解《傷寒論》的含義。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説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牀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二、我對六經的認識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傷寒論》從內難二經基礎上的進一步之經典著作,補內難二經之不及,其首創六經證治。故我對六經之認識有一讀之必要,打的中醫治病,皆從整體出發,依據病者盛衰強弱、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裏、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温,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於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經的劃分具有辨證與論治的雙重意義,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示中風或傷寒,以確定解肌或發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裏,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對於部位的歸類,可做為論治的根據。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熱,決定用藥的温涼。第四,提示邪止消長的情況,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證歸類時以實證屬三陽,虛證屬三陰。第五,提示受邪的經脈臟腑可以分經用藥,有的放矢。由於六經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經脈臟腑,給立法方藥指明方向,故傷寒六經辨證的過程,即是確立治則,治法及選方遣藥的過程,所以辨證與論治是兩個步驟,合而觀之辨證與論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六經傳變是有規律的,不同的傳變條件,會有不同的傳變情況:在感邪輕、正氣強的條件下,如治療得當,可不傳而愈。在感邪重、正氣強的條件下,病發於陽而反應強烈,且不論病在一經或合病,或並病都在三陽,但若治療不當,消耗了正氣,則可傳入三陰。由陽經傳入陰經的,病多屬熱,易於亡陰。在感邪重,正氣弱的條件下,病發時直中三陰,但若治療適當,邪衰正勝也可陰證轉陽。在感邪輕,正氣弱的情況下,病可發於陽也發於陰。

三、關於傷寒在臨牀上的運用體會

作為畢業班學生,已經經歷過臨牀,有幸在實習期間能在一附院見到各老師在臨牀應用經典。這讓我也有些臨牀上的實踐與體會。總結起來,首先應抓住主證,然後辨析病機,最後在瞭解方義的基礎上化裁經方,經過加減。臨牀如白虎加人蔘湯合竹葉石膏湯治療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湯治心衰的水腫,大柴胡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急性胰腺炎等。

總之,《傷寒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牀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範,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其中的奧妙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5

中醫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學習經典後更是深有體會。以下就我對《傷寒論》的心得體會做個分享。

一、以理解傷寒論原文為重點,多讀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參諸家。多讀多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傷寒論》主要是繼承仲景的學術思想,探索其精微大義,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傷寒論》由於成書年代久遠,條文失真,文法多樣,文字古奧,論理廣深,因此,我們要想學好她學透她,依靠後世注家,以注家作為嚮導,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至於背誦,我覺得背誦一定的原文對於中醫入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對於《傷寒論》來説,不能背誦,頭腦就不能在前後原文之間任意穿梭引用,也就無法全面細緻的理解《傷寒論》的含義。經典著作中的條文,乃是從無數病例中總結出來的具有規律性的東西,也就是俗話所説萬變不離其宗之宗。記住它,背誦它,就能在臨牀上觸發思緒,吃透精神,從熟生巧,別出心裁

二、我對六經的認識。

?傷寒論》六經體系是疾病共性規律的概括,以六經生理為基礎,闡釋其病理變化,不單是外感,實可以統萬病。《傷寒論》從內難二經基礎上的進一步之經典著作,補內難二經之不及,其首創六經證治。故我對六經之認識有一讀之必要,打的中醫治病,皆從整體出發,依據病者盛衰強弱、病勢之緩急進退來作為施治方針。所謂六經,三陰三陽是也,大抵三陰經病,屬寒、屬裏、屬虛者多,故太陰治宜温,少陰治宜補,厥陰治宜清;而三陽經病,恰與三陰經病相反,大抵屬熱、屬實、屬表者多,故表證宜汗,實證宜下,獨少陽屬於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經的劃分具有辨證與論治的雙重意義,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示中風或傷寒,以確定解肌或發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裏,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對於部位的歸類,可做為論治的根據。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熱,決定用藥的温涼。第四,提示邪止消長的情況,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證歸類時以實證屬三陽,虛證屬三陰。第五,提示受邪的經脈臟腑可以分經用藥,有的放矢。由於六經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經脈臟腑,給立法方藥指明方向,故傷寒六經辨證的過程,即是確立治則,治法及選方遣藥的過程,所以辨證與論治是兩個步驟,合而觀之辨證與論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6

醫聖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金醫要略》兩書,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併為後世臨牀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初次閲讀《傷寒雜病論》是在大學三年級時,剛接觸到中醫不久,囫圇吞棗地記了些東西,考試成績不錯,但對傷寒卻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瞭解,只有琳琳碎碎的一知半解。等空暇時再次拿起這本經典時,又有了不一樣的體會。例如治療停飲性嘔吐的茯苓澤瀉湯和治療水逆的五苓散,同樣有茯苓、澤瀉、白朮、桂枝等藥組成,但茯苓澤瀉湯以茯苓半斤為君藥,再加生薑甘草,治療以嘔吐不已為主症,而五苓散以澤瀉為君藥,再加豬苓,治療以小便不利為主症。同樣的底方,不同的劑量可以對症不用的病症。再着小半夏湯、生薑半夏湯和半夏乾薑散,除了藥物劑量的差別外,在治療過程同樣服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小半夏湯宜“分温再服”,生薑半夏湯應“小冷,分四服,旦三夜一服”,半夏乾薑散卻要“頓服之”,使藥力集中而取效迅捷。同樣的藥,不同的用法,卻又不同的效果。在這些小細節上給的印象特別深刻,常常會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再深入細細體會就會有新的收穫,也能體會張仲景在方藥上的斟酌。

通過學習《傷寒雜病論》,使我們深感它的基本臨牀思維是深刻而正確的,時至今日,仍有不可否認的指導作用。若再簡化它,也許可用“診病審因,辨證察機,隨機選方,對症用藥”四句話。這樣較能更直接而深刻地反映基本臨牀思維。我們的前人早已總結出中醫學辨證論治、理法方藥一線貫通的正確思維,相對於西醫而言更反映出中醫學的一大特色,這些豐功偉績也足以令我們中醫界顧盼自豪。隨着時間的推移,討論的深入,辨病問題的提出及強調,辨證論治時只注意“疾病功能態”,而往往忘記中醫病因病機的分析與掌握,從而降低了準確性與療效,對於一證有多方的認識與對策更從“方士”的臨牀思維上看:“方證相對”、“方藥加減則法亦變”就是法寓方中的現實等問題,卻促使我們重温醫聖張仲景的教誨,以求“温故而知新”。並結合現代實踐提出一些見解。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

從有效方劑中的配伍中探討人體微細的病理病機,也許有促進自身臨牀思維的進步。或對方劑配伍獲得與時俱進的新的理解。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7

?傷寒論》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張仲景,名機,字仲景,因對祖國醫學做出巨大貢獻,而被後人尊為“醫聖”。嚴格地説,張仲景寫的書叫《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在流傳過程中不得已被分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219年,是東漢南陽郡涅陽人,相當於現在的____(省、市、區、縣)南陽地區鄧縣。知道他是什麼地方人,主要是為了讀他的書,對他書中方言的準確含義能夠仔細的瞭解。比如説,在《傷寒論》中有很多地方談到了“桂枝不中與之也”,“柴胡不中與之也”,這個“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區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與之”就是不可與之,這是典型的河南當地的方言的特點。 二、《傷寒論》成書背景和流傳  三、《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

“傷寒”的含義在古代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傷寒”的含義是指一切外感病的總稱。這裏所説的外感病是指風、寒、暑、濕、燥、火,乃至包括疫癘之氣等。狹義的概念是人體感受風寒邪氣。

?傷寒論》的內容:傷寒論總共10 卷22篇。第一篇是辨脈篇,第二篇平脈篇。主要講辨別常脈、病脈,第三篇是《傷寒例》,這篇內容是張仲景對外感熱2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

病的認識的總論。第四篇是《痙濕暍》。痙病是角弓反張、四肢抽搐、牙關緊急的抽風一類病;濕病是感受外來的濕邪所導致的病;暍病就是中暑,屬於廣義傷寒的範疇,這四篇內容我們的教材裏沒有。我們現在主要學習中間10篇,內容是“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太陽病篇分了上中下三篇,然後是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然後“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這10篇內容叫做“六經病證篇”。 後面還有8篇,第十是“辨可發汗證脈證並治篇”,第十六篇是“不可汗篇”,講的是禁用發汗的條文。第十七是“汗後”,講的是發汗以後造成的各種壞病、變證,以及治療怎麼樣進行救治。第十八篇是“可吐”,第十九篇是“不可吐”,第二十是“可下”,第二十一是“不可下”,第二十二是“汗吐下後”。這就是《傷寒論》10卷22 篇的全部內容。

1.汗法治療邪在體表,具有發汗的代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葛

根湯。

2.吐法,吐法可以治療許多複雜的疑難病證。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傷寒論》。

3.下法,代表方三承氣湯,是泄下燥熱;桃核承氣湯是瀉熱逐瘀;抵擋湯是破血逐瘀,;

茵陳蒿湯,是利濕、瀉熱、退黃,麻子仁丸的潤下,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導下,大陷胸湯的瀉熱逐水,都屬於下法。

3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

4.和法,主要治療樞機不利的證候。代表方是柴胡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

薑湯,這是和解少陽半表半里之樞機的。還有一組代表方,就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樞機的。

5.温法的代表方理中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這一類具有助陽、祛寒作用的方劑。

6.清法的代表方,梔子豉湯,清宣膈中的鬱熱;白虎湯,辛寒折熱,清中焦之熱;黃芩湯

可清少陽膽熱,治療膽熱內迫腸道的熱利。7.7.補法的代表方,炙甘草湯,治療氣血兩虛,心臟失養,脈搏不續的脈結代、心動悸。小

建中湯,具有温中補虛、和裏緩急的作用,可以治療心中悸而煩,又可以治療氣血兩虛,腹部筋脈失養的腹中拘急疼痛。

8.消法,抵當丸,具有化瘀緩消的作用,用於治療太陽蓄血證。

在藥物學上,《傷寒論》用藥不多,一共才76 味。但這些藥在炮製上都非常嚴格,比如,麻黃要去節。麻黃節和麻黃根是斂汗的,而麻黃是發汗的。麻黃湯用麻黃要取的是發汗的作用,所以要把麻黃節去掉。

4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

總之,《傷寒論》創立了六經辨證方法,並將其應用於臨牀,這就使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在中醫臨牀醫學上確立下來,並且作為中醫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方劑學上,它所記述的大量複方選藥精當,組方嚴謹,藥量精確,療效可靠,是方劑學發展的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為“眾方之祖”。因此,《傷寒論》的問世就為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樹立了里程碑,並且也是《中醫藥劑學》、《中醫方劑學》、《中醫護理學》等等,多學科發展的基礎。 四、關於六經辨證

首先是三陰三陽:

六經辯證是後世醫家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辯證的一個簡稱。三陰三陽就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三陽,在《傷寒論》中的含義,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自然界既然有陰陽二氣的變化,也有陰陽氣多少這種量的變化,所以在《黃帝內經》中三陰三陽是用來來命名人體的髒府經絡的。比如説在《黃帝內經》裏,我們叫做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府。但在《傷寒論》中,説陽明就是陽明病,説太陽就是太陽病,是個病理的概念。既然是病理的概念,就涉及到病變部位、病變性質以及病變發展的趨勢。

拿太陽病來説,仲景收集大量病例,經過研究比較總結,認為它的病變的部位,在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府,發生在體表,是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因此歸納為太陽病。所以太陽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陽經,足太陽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體表,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病性是陽證;病勢是陽證的初起。內經認為太陽的陽氣量最大,從正氣的角度來説,它的陽氣的量是最大的;但從邪氣的角度來説,它卻是陰寒邪氣,它是寒邪,是風寒邪氣,邪氣的性質是5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

屬於陰性的。而一個病證的陰陽屬性,決定一個病證的陰陽屬性,既考慮它正氣的因素,也要考慮到邪氣的因素。正氣是陽氣,邪氣是陰寒邪氣,陰陽相疊加,從病證的角度來説,它就不是陽證裏最厲害的,充其量算是陽證的初起。同理可以解釋其他。其次,六經辯證和其它辯證的其它關係。

中醫學發展到今天,辯證方法很多,八綱辯證、臟腑經絡辯證、氣血津液辯證、病因辯證、衞氣營血辯證、三焦辯證等等,其中八綱辯證是辯證的一個大的綱領,它是從六經辯證中歸納提取出來的一種辯證的方法和思路。從六經辯證來説,太陽病多表證,陽明病和三陰病多裏證,這就是表裏的分證。從六經辯證來説,三陽病多陽證,三陰病多陰證,這就是分陰陽。從六經辯證的角度,三陽病多實證,比如説太陽膀胱蓄血蓄水是實證,陽明腑實是實證;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多虛寒證,這就是分實虛,另外也辨別了寒與熱,所以八綱辯證是後世醫家從六經辯證中提取出來的一種分證的大的綱領。後世的臟腑辯證,把臟腑可能出現的寒熱虛實,種種證候都羅列來,當然,《傷寒論》中涉及到臟腑病證的,也可以歸屬

於臟腑辯證中的一項內容,比如説膀胱的病證,膀胱氣化不利表現為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裏急,引水消渴等。後世醫家就把膀胱氣化不利的氣分證,歸類到太陽膀胱的蓄水證中。又比如説,表寒化熱,循經入裏,和血結於膀胱,表現了少腹硬滿,或者少腹急結,其人如狂,或者其人發狂,這在《傷寒論》中叫做太陽蓄血證,那麼在膀胱臟腑經絡辯證的膀胱腑證中也可以把膀胱蓄血證列屬於臟腑辯證中的膀胱病證的一個血熱互結。所以臟腑辯證和六經辯證之間是這樣互補的關係,六經辯證的經絡辯證為後世的經絡辯證提供了資料;六經辯證中的臟腑辯證為後世的臟腑辯證提供了基本的資料,但是兩者不能夠完全代替。

6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

 五、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我們要學習《傷寒論》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內容。就是要把傷寒論的理、法、方、藥掌握好。

第二,是學習辨證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訓詞、釋句、弄通本意。《傷寒論》畢竟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人所寫的一部著作,所以在語言的含義上,有許多就發生了變化。如果不明白它的本義,在讀的時候就容易發生一些誤會或者是笑話。

其次,要熟讀默記,嫻熟於心。

第三,能夠“分析病機,加深理解”。在學習《傷寒論》的過程中,對於每一條,每一個證候,每一個症狀的基本病機都應當分析,都應當弄懂,弄明白。有一句話是説,“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常常不能很好的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夠更好地感覺它”。在分析病機的過程中,要去參考《內經》、《難經》,去參考《金匱要略》和《神農本草經》。因為《傷寒論》的學術淵源,和《內經》和《難經》是非常相關的。

第四,要“歸納總結、鑑別對比”。由於《傷寒論》是一條一條寫的,有的是詳於前面略於後,有的是詳於後而略於前,往往一個方證可能分佈在各篇。比如説吳茱萸湯證,在陽明病篇有“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在少陰病篇有“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在厥陰病篇還有“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要想把握吳茱萸湯的全部適應證,就7

---真理惟一可靠的標準就是永遠自相符合

必須要把三篇中涉及到吳茱萸湯的(全部)內容都聯繫起來看,所以要歸納、總結。

最後,就是要“學以致用,驗於臨證”。原文弄明白了,病機弄懂了,理論問題解決了,但是充其量只不過是紙上談兵,沒有在臨牀上用過,這些知識可能還是書本知識,印象並不深刻,想要把《傷寒論》中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就必須不斷去實踐,在臨牀工作中努力去應用,那樣才能達到學習掌握的目的。 第二篇:讀《傷寒雜病論》之困惑(1)傷寒論序

讀《傷寒雜病論》之困惑(1)張仲景原序

懷疑張仲景原序是否是張仲景所寫?本來這個問題對於臨牀也不是很重要,但是還是想把它搞清楚。原因有三:1,宋刻《傷寒論》序,晉'皇甫謐序《甲乙針經》雲: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而張仲景原序未提湯液,也沒有提《神農本草》,那麼重要的書為何不提呢?而一個是數十卷,一個是十六卷,量上有差別(受胡老的啟迪)。但是在《鍼灸甲乙經》序裏沒有找到這句話,難道不是同一本書嗎?)2,張仲景若真的撰用《八十一難經》的話那麼他為什麼診脈不獨取寸口,《難經》已經提出獨取寸口的理論依據。這就關係到另一個困惑仲景的診脈方法這先不問。看到序裏提到反對“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沒有看書裏的內容我只看這段話,就可以認為仲景診脈肯定是又摸手又摸足的,可能就是《內經》裏的診脈法3,原序中“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不知道如何理解,“尋”要是作尋找解那就有問題了,因為張仲景只有一本書《傷寒雜病論》,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書會被拆成兩半,既然是一本書那麼都看見序了

傷寒論心得體會篇8

冬天容易感冒,為什麼?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藥不掛吊瓶,過一段時間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藥掛水,不小心還弄個肺炎出來,為什麼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類的器官病變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們小時候怎麼沒有打那麼多針,吃那麼多藥反而體質比現在的孩子要好?……當時處在冬天,對感冒發生了興趣,我在網上發現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從對人體遭遇寒氣開始,描繪了我們所説的“感冒”在人體內的.一步一步的變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書中所寫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趕緊跑到新華書店去買,誰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傷寒論》就是學生時代用的教科書,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遠比中文譯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譯後的我們的古詩就象喝白開水一樣,永遠沒有我們讀古詩時所能體味的那種意境。雖然我臨時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時間長了我會知道的越來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書倒是懂了,還不知道是不是正確的呢,誰知道翻譯成白話文的那個人自己水平任何?

終於在一次圖書展覽會上我找到了一套中醫書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註釋,而且還有京城名醫之後寫的譯文,我真是心裏樂開了花,毫不猶豫地買了一套。儘管有思想準備,我還是比較暈,看不懂原文且不説,看了譯文我都暈暈乎乎,好在不要考試,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沒精力對照着看,要不乾脆看譯文。時間過去了半年,一本書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麼收穫都沒有,不懂的東西太多了。不過我還在看,同時通過其他方式,或者是中醫名家的講解,或者對一些我們見到病症的討論,我發現我瞭解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同時我也發現了我的無知,因為一個好的中醫應該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從原來的碰到誰感冒了喜歡買弄一點醫學知識到現在閉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話説,你們家淨是些奇奇怪怪的東西,平時不常見到的書,別人不常常吃的東西。但我相信,我們老祖宗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東西比美國200年左右的東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