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小心得範本多篇

抗擊疫情小心得範本多篇

抗擊疫情小心得篇1

在武漢深入一線探索,運用中醫藥診治患者的過程中,張伯禮感觸很深,對於如何加強中醫藥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問題,“第一,雖然中醫有了定點醫院,但數量及牀位仍較少,缺乏系統全面的中醫診療體系;第二,中醫藥診療方法的頂層設計有待完善,臨牀診療和研究力量的協同性需要優化,形成綜合性力量;第三,對中醫藥的偏見或者説是信心不足還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醫生及管理人員,中醫藥在非中醫院的使用有待推進。”

他總結經驗和教訓,“第一,我們不但要整理歸納中醫藥對新冠肺炎的臨牀療效,更要做理論層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肺炎以濕邪為主,潛伏期較長,病情發展相對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現象。這些都符合濕性黏膩、重濁持久的特點;同時濕邪易轉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們在中醫理論方面應該有所創新。第二,在體制機制方面,國家和各地區發佈了很多中醫診療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但也需要中醫在第一時間介入防治工作,掌握臨牀數據,研究歸納疾病的證候規律,基於證候變化特點優化中醫診療方案就會更有臨牀指導性。第三,應該成建制地組建醫療隊,設置更多的中醫定點醫院,以後一旦有新發的傳染病疫情,中醫應該儘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醫雖然與sars時相比參與得更早,但還是晚了一些,以後有類似情況中醫一定要早介入,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抗擊疫情小心得篇2

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繁衍與發展歷程,大大小小的瘟疫其實從未遠離人類,在歷代應戰疫病的過程中,中醫已形成了一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乙腦、流腦、出血熱、sars、甲流等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中,中醫藥均發揮了應有作用,社會各界對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也寄予希望。

在一次次臨牀診察和研究中,張伯禮發現中藥在減輕發熱症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併發症等方面均有療效。他建議:輕中症患者中藥湯劑個體化治療,重症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一切,都要以病人受益最大為原則!

隨着中醫藥診療參與力度和廣度的不斷推進,目前,中醫或中西結合救治患者七千多人次,已有近千名患者治癒出院,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全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

張伯禮説,“從深度看,中醫在此次疫情防治過程中有了成建制隊伍和定點醫院,僅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和武漢市中醫醫院兩家定點醫院就有400餘張牀位,金銀潭醫院開設了中醫病牀40餘張。由中醫藥人員進行救治,使患者得到了系統規範的中醫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全國多地中醫院參加病人收治,或建立了中醫會診制度;多個省市發佈文件,要求全部患者都能得到中醫藥治療。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中,中醫藥全過程發揮了作用,對於普通型患者改善症狀,縮短療程,促進痊癒;對於重症、危重症患者,可減輕肺部滲出,控制炎症過度反應,防止病情惡化;對於恢復期患者,可促進康復進程。除了臨牀救治,還同步開展了臨牀和藥物科學研究,我們承擔了國家科技應急攻關項目-中西醫結合防治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臨牀研究,目前已經啟動,正在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抗擊疫情小心得篇3

誰説90後、00後都是長不大的孩子?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這些年輕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是有擔當的一代,是“奔湧的後浪”。90後、00後在抗疫中的優秀表現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全國兩會期間也引發代表委員們熱議,稱讚這些年輕人有情懷、有擔當。

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

被抗疫的年輕人所感動,90後是可託付的一代

“在武漢疫情期間,我覺得90後年輕的醫務工作者、志願者,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可圈可點。”5月2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講述了自己在武漢抗疫期間的所見所聞。他説,90後是讓人放心的一代,可託付的一代。

今年1月27日,72歲的張伯禮臨危受命奔赴武漢,在武漢抗疫82天。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疫情期間,一名滯留武漢的大學生志願者讓他至今難忘。

△疫情期間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90後醫務工作者

“她過年沒有回家,疫情發生後成了一名志願者,幫急需藥品的小區居民買藥。有人需要藥時,她記在自己本本上。有的藥不好買,需要跑十幾家藥店,還要買最便宜的,送給居民時,她會很用心地寫一張紙條告訴藥怎麼吃。”張伯禮説,除了這名大學生,還有奮戰在方艙醫院的年輕醫務工作者都讓他難以忘懷。

在醫院一線,這批年輕醫務工作者每天都堅持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張伯禮説,“在困難時刻、特別危險的地方,他們搶着往前衝,我覺得他們是讓人放心的一代,可託付的一代,非常好,被他們的精神感動。”

抗擊疫情小心得篇4

在本該迎接新年到來的歡樂日子中,突然傳出武漢正在與病毒進行沒有硝煙的戰爭的消息。

害怕嗎?廣播裏一遍遍喊着的“士兵守則”,每個村子門口的警戒線和路障,每家每户的人員行蹤登記,新聞報紙上鋪天蓋地持續了兩個月的報....

戰場上的士兵不能臨陣退縮,“領導階層”的人站起來了,醫生護士,他們在我們縮在保護我們的小房子的時候,向前走,從安全區到方艙醫院,從普通衣服到防護服。

冒着極大的恐懼,推遲臨期的婚禮,瞞着擔心的父母,他們本着個醫護人員救死扶傷,不能漠視生命被摧害的這一基本原則,一點點往前衝。

張伯禮校長義無反顧的站了出來,在生死關頭,衝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最前線,他穿起防護服,面對病毒,不言恐懼。這種不畏艱險、永不放棄的大愛品質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感謝張伯禮校長給我們樹立了榜樣。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是一個醫者應該做的事情;什麼是一個共產黨人應該逆行的時刻;什麼是一個學者該擔當的責任。也感謝您在抗疫一線的無私奉獻,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今年,這場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按下了“暫停鍵”。春節原本是團圓的日子,卻依舊有許多勇敢的戰士們寫下請戰書,不顧一切奔向抗“疫”—-線的隊伍中。多虧有了他們,我們將要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每當看到有關醫務工作者的報道,我都忍不住熱淚盈眶,心中五味雜陳。有擔憂、期盼、感動,但更多的,我覺得是“感恩”。

經過這次考驗,我更加體會到了作為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感受到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抗擊疫情小心得篇5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青陽縣委組織部充分發揮組織部門職能作用,細化工作措施,壓實工作責任,通過“四心四強化”激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在疫情防控一線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守初心強化示範引領。教育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疫情防控一線守初心、擔使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全縣個村(社區)黨組織先後組織 4名黨員深入防控一線,協助做好疫情排查、信息收集等工作。縣直機關第一時間在聯繫社區、小區成立臨時黨支部,組織在職黨員幹部深入主城區個聯繫小區,開展“機關黨員進社區聯防聯控”行動,為小區居民保駕護航。

秉公心強化一線考察。縣委組織部成立 5 個專項考察組,採取談話調研、實地走訪、電話問詢等方式,將各級幹部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實際表現及時記錄在案。加強分析研判,對錶現突出、堪當重任的幹部優先提拔重用;

對衝鋒在前、做出貢獻的公務員優先晉升職級,事業人員優先評定職稱;

對錶現優秀的村(社區)幹部和青年人才,優先納入村(社區)“兩委”換屆推薦人選。並結合正在開展的優秀年輕幹部比選工作,及時發現、儲備一批勇挑重擔、敢於擔當的年輕幹部,納 入優秀年輕幹部庫,重點跟蹤培養,為事業發展儲備幹部資源。同時,加強防控一線幹部履職監督,對發現的不擔當不作為情況進行嚴肅處理。

重暖心強化服務保障。加大對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黨員幹部、醫務工作者的關心關愛力度,從黨費中劃撥萬元專項經費,用於走訪慰問戰鬥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基層黨員幹部和醫務工作者,支持基層黨組織開展疫情防控工作,補助活困難的黨員、羣眾。同時,及時落實一線幹部待遇補助,對於疫情防控工作中直接接觸病例、參加疫情防控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發放臨時性工作補助。

增信心強化典型宣傳。注重發現和挖掘在疫情防控一線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蹟,依託各類門户網站、微信公眾號等載體進行深入宣傳報道,並積極向中央和省市媒體推薦上報先進事蹟,持續激發疫情防控一線黨員幹部的熱情和幹勁,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鋒的濃厚氛圍,推動形成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強大正能量。

抗擊疫情小心得篇6

“我的最大心願是培養出一批超越我的學生”

張伯禮在中醫藥人才培養上傾注了大量心血,提出了“知識、能力、素質並重,以拓展學生創新發展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他捐出“何樑何利獎”、“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百篇優博指導教師獎”40多萬元獎金,設立“勇搏”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他一直堅持在教學一線指導研究生、親自給本科生授課。他常説:“一流的醫生,應該坐下來會看病,站起來能演講,閉上眼會思考,進了實驗室能科研。”他言傳身教、桃李芬芳,培養出站博士後、博士、碩士140多名。他指導的3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其中一篇論文出自他的一名殘疾學生。

為培養高素質的中醫藥人才,他提出“政治思想過硬、學會中醫思維、臨牀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目標。倡導問疑精神和專業實踐,創建了“基於案例的討論式教學-自主式學習聯動”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和高度評價,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從他的身上,學生們體會到了他對中醫藥事業的無比熱愛,也從中學到了他為事業而不懈奮鬥的精神。有一次,他買進一台利用全血檢測血小板聚集性的儀器。在摸索實驗條件、建立基礎數據線的過程中,需要大量新鮮血液進行反覆測試,為此張伯禮連續8次抽取自己的靜脈血。他説:“只要實驗能取得進展,抽點兒血不算什麼!”

多年來,張伯禮高度重視中醫藥教育質量,致力於創建中醫藥高等教育規範。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在6所高等中醫藥院校開展了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和中醫學專業的認證工作,對規範中醫辦學、保證教育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第一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中醫師前)教育標準(草案)》,提交首屆世界中醫藥教育大會討論,2009年獲審議通過,並向全世界發佈,有力推動了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和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