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子規教育學生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習《第子規》心得體會

第子規教育學生心得體會(精選多篇)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東泉中心國小曾美英

《弟子規》能治社會百病,能給千家萬户來幸福,這是真的嗎?是真的,千真萬確。這關鍵是看你想不想治,想不想幸福;真想還是假想,想的厲害不厲害。如果真想而且又想得厲害,那就必須真學真幹。所謂真學,就是放下自己原有的陋知陋習,恭恭敬敬地學習聖賢人地教誨;所謂真幹,就是真力行,真實踐。只有這樣學,這樣幹,才能真受益。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對《弟子規》的認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弟子規》一書內容簡明通俗,不談空洞理論和教條,而是教導基本的品德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應有的禮節。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生活如同行屍走肉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一書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説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二、自己的幾點做法。

①以自己先學,帶學生跟着學,不懂的字句問語文老師或上網查資料,課間或班會課與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説説自己對哪些句子、段子印象深刻,哪些平常沒做到或沒意識到,現在怎樣做等,對照《弟子規》一書,哪些沒做到位,

或還需改進的學生的不良言行,要求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②學懂了要求會背誦,可以在跑操時一邊跑一背,既培養、鍛鍊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跑出節奏,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三、自己的幾點感受。

(1)、從《弟子規》裏,我讀到了誠信。為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為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於世,只要開口説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説得多不如説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

目前在社會上,有一些人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喜歡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得不夠清楚,就輕易傳播出去;遇到有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不管與已是否有關都喜歡參與進去,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是與中國人的傳統道德相違背的,是應該屏棄的 。還有些人,聽見別人説自己的過錯就生氣,聽到稱讚自己就高興。殊不知,這樣一來,圍繞在自己身邊的虛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如果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先應該自我反省,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這些優點,是不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時,要正確地接受和麪對。只有這樣,正直誠實的人才會喜歡和自己接近。

(2)、從《弟子規》裏,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於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尊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也毫無虛假。這也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雖然現在已經不是“主子、奴才”的社會,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在這個社會裏,上下、尊卑的關係仍然處處可見。而這是與我們黨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裏的“泛愛眾”思想,多為大眾着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温馨、和諧社會。

總而言之,《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着手,尋求人生的歸宿,是很多偉人、聖賢的最大願望。在《弟子規》中,聖賢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我們這些後者有真正的福報,能夠聆聽到聖賢的教誨,對我們將是莫大的幸事。所以讓我們學《弟

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反覆讀誦,深入內心,並把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和行為。

第二篇:第子規讀後感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第子規讀後感。”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完《弟子規》,我以為當日的兒童最需要奠基的為人處世之本,敦厚純良之性,其原因有三:一是由於改革開放浪潮的湧入,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為個性,以無情為瀟灑,以刁蠻為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於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讀後感《第子規讀後感》。二是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眾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於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三是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裏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為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着眼,從小兒着手,《弟子規》不失為一本好教材。如果有人能根據時代的特點,對《弟子規》進行再版修訂,摒棄其中不合時宜的章節,增加當時當代所應秉承的德行操守,其必功德無量也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其實,這麼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一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這麼算來,我已經有起碼十幾年接觸傳統文化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七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第三篇:第子規讀後感

讀了《弟子規》以後,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第子規讀後感。“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之間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我還學到了“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凡出言,信為先”等等。

《弟子規》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和睦兄妹,教我們做人不要斤斤計較,要講信用。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範了錯誤就要及時改正。

我要認真學好《弟子規》,按照弟子規的內容來要求自己。

-----------------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 “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 “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推薦訪問本站:)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讀後感《第子規讀後感》。 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麼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第四篇:學生教育心得體會

為了學生好,請站在學生的立場

“為了學生好”,是一句最為樸素的話語,也是教師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和行動目標,本無需討論。然而當學生無法承受來自教師的“好”時,這個“好”就得打上問號;當學生因為你的“好”而變得唯唯諾諾、束手無策時,這個“好”就得重新審視。“為了學生好”這個短語的中心詞應是“學生”,即“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生命

成長出發,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尊重學生的立場、需要權利。這個“好”必須是學生需要的,是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是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發展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人的生命價值,而當今知識、技能、分數卻綁架了教育,讓很多教師覺得分數低就抬不起頭,考試成績差點就得不到家長、領導、同事的尊重。老師往往把自己的需要凌駕於學生的需要之上,教育承載了太多的功利。學生是需要接受教育,但不是為了受教育。一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只有當生命得到充分、完滿地發展之後,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才得以體現。教師的責任,在於創設適合學生生命成長的條件,提供適合學生生命成長的機會,讓生命自由、自然地生長,切不可以犧牲學生的幸福和尊嚴為代價。有一位教師,他的班裏有一個腿部殘疾的學生,每次廣播操比賽總因為這個殘疾學生的動作不合拍,影響了班級的整齊而被扣分,這位老師明知這個殘疾學生的參與會影響班級的榮譽,也完全可以不讓這個學生參加,但在學生的尊嚴與班級榮譽面前,他放棄了榮譽,選擇了學生的尊嚴。這位老師能夠放棄短暫的成績,放棄一時的榮譽,而把着眼點放在學生的健康人格的培養上,這就是一種素養,一種教育的大智慧。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紀初就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觀點,其本質是基於對學生的充分尊重和無比信任,更是基於對學生的生命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了安全,我們開始謹小慎微,這個不讓學生碰,那個也不讓學生試;為了整齊劃一,我們給學生規定了很多的“不可以”;為了效率,我們省去了很多過程和環節,而選擇了直接告訴;為了分數,沒完沒了的作業和補課佔用了本該屬於學生的大量的自由玩耍、馳騁想象的時間。其實,每個生命的成長都有自身的規律,內在的動力,過多地保護和干預,只會使學生的發展錯失了大好時機,徒增煩惱。

于丹老師曾經把教師比喻為“為天使縫補翅膀的人”,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們來到地上是因為翅膀斷了,在他們還沒有忘記天空的時候,他們一直在尋找為他們縫補翅膀的人。而教師就應該是那個為孩子縫補翅膀的人。”因為翅膀是嬌嫩的,教師要細心縫補;因為翅膀是脆弱的,教師要悉心呵護。教師要為孩子縫上翅膀,更要讓他們放飛藍天。賞識、鼓勵給孩子以自信,是放飛孩子的起點,教師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都有獨特的地方,切不可用分數來衡量每一個學生。只要你願意去尋找,就一定能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並予以放大,讓學生建立自信。天馬行空、充滿好奇與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生動的教師就盡力去鼓勵,剩下的就交給他們自己——讓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們往往能在“不可能”中找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為了學生好”需要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讓這種“好”成為學生生命成長和精神豐盈的催化劑,為學生成長搭建一個一個台階和跳板,讓學生體驗生活的樂趣,感受成長的幸福。

第五篇:關於教育學生的心得體會

“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這首小草之歌響徹了大江南北。一個教育工作者,就如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在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平凡的崗位,需要我們擁有良好的心態,在物質生活日益發展的今天,我認為一個老師最重要的心態是要有“服務”的理念,服務我們的職業,服務學校,服務學生,服務社會。

偶爾我們也會聽到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和討論,説某個學生違反了學校的紀律,某個學生學生成績差……我們也會概歎社會的風氣,概歎社會的發展,我們也會概歎在這個平凡崗位上為人師表的無奈,但我們應該認識,我們雖沒有能力去改變教育的現狀,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的言行去教育我們的學生,去影響他們,讓他們在知識的薰陶下,在良好環境的薰陶下健康快樂的成長,促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教育好學生,我認為一個老師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們要賞識學生。對中學生來説,他們受到老師的賞識的時候無論對於眼前的學習還是日後的發展,都是大有作用的,我們的學生的素質不同,在我們工作總我們總會遇到成績差的、調皮倒蛋的、無心向學的學生,我們不要用差生的眼光看待他們,我們應該堅信每個學生是可以積極的成長的,是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的。通過賞識教育,我們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今天我是你們的驕傲,明天希望你們成為老師的驕傲。”這是我的目標,也是我學生的激勵,我相信,通過努力,他們會成為老師的驕傲。

二、我們要有熱情和耐心去教育學生。沒有熱情就沒有動力,沒有動力就沒有目標,所以對待我們的學生我們要有熱情,我們要用服務的理念,去熱愛我們的崗位,熱愛我們的學校,熱愛我們的學生,用我們的熱情去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對於一些差生,我們更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去教育他們,去轉化他們。

三、我們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是每個老師的職責,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着自己的學生,關注他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舉一動,一個學生如果在課堂上開小差,違法紀律,我會給他們一個嚴厲的眼神,讓他們從中受到啟示而收斂自己的行為,對於一些認真上課的學生,我會給予激勵的眼神,鼓勵他們,激勵他們進步。

四、我們要嚴格要求學生。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對他們嚴格的要求,讓他們從中規範自己的行為,對學生的嚴格,利於我們對學生的養成教育。

五、我們要不斷的創新。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我們要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包括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模式,我們都需要創新,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繼續從“勤、嚴、細、實、愛”五個方面去教育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影響學生,關愛學生,在平凡的崗位上爭取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