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一

打開2017年版2011修改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85頁!再打開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124頁!心情異常焦慮,但又不能置之不理,一開始想要迅速的領會、掌握其精華,奈何心浮氣躁肯定無法成事。壓下心頭煩躁,細啃美術課標。

回憶26年來的國中美術教學生涯,一路過來跌跌撞撞,尋尋覓覓,從學習到實踐,再從實踐到學習,我們及時更新,成為學生們隨時需要的美術老師。從2022年新版課標中,感受最大的是美育課改中的幾個大變革。一從單純的美術技能訓練到美術的人文教育。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即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與方法。三改變以學科知識劃分課業的形式,實施課程綜合化。

美術課中的技能教育比較好理解和把握,而如何參入人文意識,在教學中應注意哪些呢?其實,人文性質就是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美術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不能脱離文化情景,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濃郁的人文精神,課程改革是讓我們從單純的技術傳授轉向關注人的理想、願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等。通過美術教育,我們可以有效的促進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這首先我們就要努力通過各個方面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如果我們老師不具備人文意識和素養,就不可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向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其實,不要將美術教育視為單純的技術訓練,不要將美術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去,再次要高度重視美術作品的鑑賞,理解發掘人文內涵。這一活動一般在教學欣賞、導入上運用,在課堂中儘可能讓學生接觸感受最大限度的信息量,課堂中所學的任何大學,都應視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幾個小島,通過這些小島,他們接觸的應該是人文精神的海洋。但在不同領域的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時間的安排,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及“設計應用”領域中不能放棄對學習技能的探究性學習及技能訓練。

新課程的另一重點舉措就是改以往的授之於魚為授之於漁。轉換課堂角色,往昔改變往昔以師為主、生為輔的教學模式為以綠色作文網生為主、師為輔的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強學生主體人格。而美術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本學科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尊重和愛護學生,要承認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差異無好壞之分,它代表的是人的多樣性,在課堂上,差異是一種資源,不同是一種財富,這在課堂交流討論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當然,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並不是對學生的學習採取放任自由的態度,我們應該作為主導,起嚮導,顧問作用,指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如何更好地把小組活動融入課堂中,如何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新課程改革無疑給我們撥開了迷霧。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忽視了美術在人成長過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將美術教育過分學科化、科學化,過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教育的發展方向,新課標結合美術教學的特點,改變以往以學科知識劃分課業的形式,而從學習方式入手,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領域,主要結合學生的生活需要,融美術的各個學習領域為一體,同時與其他學科相綜合,設計出一系列綜合性的美術活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體驗空間。“綜合、探索”領域是圍繞人的發展目標確立的,關注的是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力求在豐富多彩的時間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杜林思考,交流合作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慾望,開發創造潛能,為學生的身心發展服務。

每次參加工作室的活動和完成佈置的任務,每每都有新的感悟和體會。在咀嚼課標的某個瞬間,突然,有三個元素湧上心頭,在這一空間,我、學生、美術。我將如何來引領他們?如何讓他們喜歡上我的美術課?我並不希望他們每一個都成為畫家,當然,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是單純地希望他們因為愛上我的美術課,因為我的某節美術課而讓他們愛上了藝術,愛上了歷史,愛上了文字,愛上了科學,愛上了發明和創造!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二

讀完2022版藝術新課程標準,感受頗深,下面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説説我的心得:

一、主要變化

一是完善了培養目標。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

二是優化了課程設置。

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減”政策要求,在保持義務教育階段九年9522總課時數不變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課程設置。將國小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國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將勞動、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

三是細化了實施要求。

增加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明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職責、制度規範,以及教學改革方向和評價改革重點,對培訓、教科研提出具體要求;健全實施機制,強化監測與督導要求。

(二)關於課程標準

一是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

各課程標準基於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着力培養的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

二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基於核心素養髮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繫,優化內容組織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

三是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

各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髮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徵,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

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

注重幼小銜接,基於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國小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國小到國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瞭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二、課程理念

1、堅持以美育人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落實核心素養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豐富審美體驗,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瞭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開闊藝術視野。充分發揮藝術課程在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的重要作用。

2、重視藝術體驗

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及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參與藝

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欣賞、表現、創造、聯繫/融合的過程中,形成豐富、健康的審美情趣;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

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

3、突出課程綜合

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三、設計思路

1、適應學生髮展,分段設計課程

遵循藝術學習規律,體現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連續性的特點,義務教育藝術課程分階段設置:第一階段(1~2年級)以藝術綜合為主,體現從幼兒園綜合活動到國小分科課程的過渡與銜接;第二階段(3~7年級)以音樂和美術為主,有機融入姊妹藝術,為學生掌握較為全面的藝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奠定基礎;第三階段(8~9年級)開設藝術選項,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與高中模塊化教學相銜接。

2、聚焦核心素養,組織課程內容

聚焦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核心素養,圍繞欣賞(欣賞。評述)、表現(造型。表現)、創造(設計。應用)和聯繫/融合(綜合。探索)4類藝術實踐活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遴選和組織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講好中國故事,吸收、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相統一。

3、體現藝術學習特點,優化評價機制

圍繞學生藝術學習實踐性、體驗性、創造性等特點,將學生的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評價。明確評價依據,改革創新評價的任務設計、題目命制、評價方式;強調評價的統一要求,重視藝術學習的過程性、基礎性考核與評價;尊重學生藝術學習的選擇性,以學定考,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專項考核,體現教、學、評一致性。

四、新課標的突破

隨着新課標的實施,我們的教育即將步入一個新的時代。

1、新課標的第一個突破:強調核心素養

任何國家的教育都離不開本國和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教育的本質就是傳承文化、創新知識、促進人的發展。我們通過教育傳承文化,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要求選擇合適的資源,把優秀的、符合時代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給下一代,同時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創造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文化。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2、新課標的第二個突破:學業質量

2011年頒佈的國家課程標準只有內容標準,就是知識點

標準,它超越了教學大綱的內容要求。現在新修訂的課程標準專門有一個學業質量標準,就是內容標準加上學業要求,再加上學業質量。學業質量不只是基於知識點的考試成績,學業成就綜合表現是以本學科核心素養及其表現水平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學業質量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作業、測驗的依據。基於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們的目標是關注素養,不只是關注知識點。知識點目標是階段性目標,是小步子、小階段,我們的目標要變大。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也不是靠聽就能聽出來的,要強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業成就表現的總體刻畫。學業質量是所有過程評價、結果評價與考試命題的依據,也是作業、測驗的依據。

基於新課標的實施,對我們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我們的目標是關注素養,不只是關注知識點。知識點目標是階段目標,是小步子、小階段我們的目標要變大。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也不是靠聽就能聽出來的,要強化學科實踐,自己去嘗試去感受的過程。還有要推進綜合學習、跨學科學習。做“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即要落實因人

導學等方面。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三

八月,驕陽似火。在這火熱的日子裏,我參加了國家中國小智慧教育平台的暑期教師研修活動和縣裏組織的國小音樂教師暑期新課標培訓活動,傾聽了各級專家老師們對《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整體解讀》,不僅收穫了知識,還對新課標充滿着期待。下面,是我對新課標的真情感悟。

一、堅持以美育人,提升學生美的情操。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落實核心素養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藝術活動,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豐富審美體驗,學習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瞭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開闊藝術視野。

課堂是我們育人的主陣地,音樂課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鑑賞音樂的能力。在音樂體驗中喚起學生愛黨、愛祖國、愛家鄉、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並受到集體主義精神的教育。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這些教育目標需要教師在以後的課堂中,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來啟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用準確、聲情並茂的範唱去感染學生;用科學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愉悦的氣氛中自然地接受音樂的美。

二、重視藝術體驗,激發學生創造力。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感知及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欣賞、表現,創造、聯繫、融合的過程中,形成豐富、健康的審美情趣;強調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使學生在以藝術體驗為核心的多樣化實踐中,提高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

音樂教育對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發展學生的智力,有着很大的作用。從教育的效果看,音樂能力的培養與智力的發展成正比。實踐證明,音樂才能發展好的學生,往往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反應敏鋭,記憶力好,語言表達能力也強。演唱、演奏和欣賞各種題材、體裁、風格的音樂作品,可以擴大音樂視野,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正如馬克思所説:“如果你要鑑賞藝術,那麼,你應當是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

想象力是發明創造的一種能力,也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一種能力,而沒有想象力的音樂可以説不是好音樂。音樂中的想象力與思考事物的想象力,在思維方法上是一致的,只是音樂的想象力往往更為強烈。

同樣,音樂創作和科學創造都是靈感的產物,科學創造更需要靈感。愛因斯坦是開創“相對論”的偉大科學家,他在思考問題時,離不開音樂,碰到難題就去拉拉小提琴或彈彈鋼琴。愛好音樂的偉大科學家豈止愛因斯坦一人?有的科學家自己不會演奏樂器,但當他在實驗與研究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常請別人為他演奏名曲,以便在音樂欣賞中解決難題。

我國宋代的沈括,明代的朱載堉,既是精通多種學科的科學家,又是聞名後世的音樂家。在我國當代科學家中,李四光、樑思成、華羅庚、錢學森等都是音樂愛好者,有頗深的音樂造詣。許多傑出的科學家之所以喜愛音樂,把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提到很高的地位,絕不是他們對音樂的偏愛,而是他們深感音樂啟發了他們的智慧,培養了科學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三、突出課程綜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原來的音樂、美術、藝術綜合三門課程“三合一”組成了一門藝術課程,並且加入了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三個學科。此次課標修訂,由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五個學科共同組成了一門藝術課。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在以後的音樂課堂上,欣賞課可以讓學生聽着《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暢想大草原上的牛、羊,是如何在藍天白雲下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用朗誦的形式來表現歌曲的內容,可以用彩筆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也可用戲劇的形式來表現牛兒、羊兒你追我趕在草原上玩耍嬉戲的情景等等。

可以看出,課程綜合對培養青少年的道德品質、陶冶高尚情操,擴大知識領域、發展智力、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加強課程標準的學習,強化素養育人的意識,提升新課標的轉化能力,為打造有質量的音樂課堂做好儲備,這是一線音樂教師的使命與責任。關注學生健全人格的養成,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師生關係等各方面逐步轉變教師角色,不斷適應新課標,成為新課標的有效執行者,唯有這樣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需求,我們的音樂教育才能夠真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擔負起培養人、塑造人的神聖使命。

通過學習新課標,在今後的教學中將努力改變自己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用最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教學,刻苦鑽研、勤學苦練、勇於創新,在學生的音樂藝術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貢獻。

堅信,新課標將帶來全新的改變,定會給學生們帶去新的驚喜,帶領我們走向新的征程。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四

在研讀2022版藝術課程標準並對比2011版發現首先改革了藝術課程的設置。1-7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了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在8-9年級分項選擇開設,並結合美育進會考的趨勢,説明藝術在教育中的分量大幅增加。其次新課標變化較大的有三個內容,分別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增加學科質量。其中課程內容要求結構化,包括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也分別對應學什麼、學得怎麼樣以及怎麼學。

新課標的主要變化在兩點,一是課程方案,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設置,細化實施要求。二是課程標準,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指導性也加強了學段銜接。新課標在學段劃分也有所不同,將學段劃分為四個。第一學段為1-2年級以唱遊為主的音樂教學模式,3-5為第二學段,6-7為第三學段,8-9為第四學段,並根據每個學段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目標,確定了相應的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以學習任務為載體進行了一體化的設計,也注重了不能學段的學習差異性。

以本人教學的三年級為例,仔細研讀了關於第二學段的課程內容,從三點進行學習分析,內容要求即是學什麼。第二學段在內容要求中有六個學習任務包括聽賞與評述、獨唱與合作演唱、獨奏與合作演奏、創編與展示、小型歌舞劇表演、探索生活中的音樂。在每個學習任務中都有着極其細化的內容。如在獨唱與合作演唱彙總,學唱富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民歌、戲曲唱段,反映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歌曲,以及其他主題鮮明、思想性和藝術性較高、在技法和表現上有初步要求的中外優秀歌曲,詳細的説明了內容要求。新課標中多次提到了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詞語,如“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自信”等詞語,證明國家教育的方向則是立足於本土,富有民族性和中國特色的。不過如何在音樂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呢?一方面,多看,多聽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孩子們發現傳統音樂美在哪?第二方面,多思考,對比思考其他國家的文化(如歐洲音樂)與我國文化的區別,想一想我國的傳統文化好在哪裏?第三多學。新課標中加入了戲劇(戲曲)也足以證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新課標學段二中對於學業要求即學得怎麼樣也有着仔細的敍述,如學習任務聽賞與評述中則有能聽出音樂的主題,隨音樂哼唱或默唱,區分樂句和樂段,瞭解二段體、三段體、迴旋曲式等音樂結構,並能用語言、動作、圖示或樂譜等加以表示。

新課標中對於教學提示即怎麼學,也給出了詳細的解讀,幷包括三個方面,一、教學策略建議二、情景素材建議三、學生活動建議。給不同的課形給出了一一樣的教學建議,設計更具有一線教學思維,讓教師的教學與備課更具科學性與規範性。

亮點還有注重跨學科聯繫與學習,在課程理念中第三點突出課程綜合,以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在2011版的課標中藝術學科之間缺乏聯繫,學習內容和要求缺乏系統性。2022版打破了學科壁壘,是一種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其他學科建立關聯並融合的綜合性活動。

新課標也優化了評價標準不夠明確以及學習內容和要求缺乏系統性的問題,增強了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也是考察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明確了學生“學到什麼程度”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也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2022版課標給音樂教師給了非常詳細的目標以及教學流程,需仔細研讀找出適合自己的教法以及適合學生的學法,讓學生能在學習音樂知識中感受更多,收穫更多。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五

隨着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也從有“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將推進落實“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根據國家對新時代學校的美育工作提出來新要求、高要求,加強藝術學科之間的融合、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融與聯繫,遵循教育規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這一思想。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對外發布《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此標準與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所變化。本次修訂主要變化有二個大的方面:(一)關於課程方案;(二)關於課程標準。現關於課程方案的變化涉及三個方面:培養目標、優化課程、實施要求,談談個人的感悟。

第一、明確培養目標。此次修訂的課程標準修改後,目標很明確。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潤心、以美培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課程目標是人的核心素養具體到課程的轉換樞紐,闡述課程培育的核心素養的內涵、維度、學段特徵以及在課程目標上的體現;此課程標準的修訂,為我們落實培養什麼人指航向。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改為義務教育階段藝術各學科課程核心素養,引領藝術課程全部的教學實踐。

第二、優化課程內容。必須毫不動搖落實“雙減”,義務教育階段9522總課時不變,於是藝術課程的設置也進行了改革,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而原來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課程設置是獨立的音樂、美術、藝術(綜合),這和本次課程標準在內容上就有了更具體的要求。依據課程分段目標將第二階段細化為二個學段,形成四個學段: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5年級,第三學段6~7年級,第四學段8~9年級。

第一學段開設唱遊·音樂和造型·美術。第二學段音樂和美術。第三學段音樂和美術。第四學段學生在5科中至少選擇2項學習。在2011年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學段劃分1~2年級(國小低年級),3~6年級(國小中高年級),7~9年級(國中階段),從橫向和縱向來看,需要我們每一位音樂老師從廣度和深度上要有所認識,有效理解和正確掌握課標發生了哪些具體變化。其次,從培養學科核心素養來説,從審美感知到藝術表現再到創意實踐到最後的文化理解,着力將核心素養與課程之間、學段之間貫穿始終,落實到具體的每個學段中、課程內容中、學業要求和學業評價中,而且是層層遞進,浸入式的落實核心素養。

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中講述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有5個學科,以藝術實踐為基礎,以學習任務為抓手,有機整合學習內容,構建一體化的內容體系,這句話其實就告訴我們教什麼,怎麼教。基礎是藝術實踐,包括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繫也可以説是融合,基礎部分是學生學習藝術、提升藝術素養必經活動和過程。學習內容是在藝術實踐中需要掌握並有效地運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體現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性。最後的學習任務是藝術實踐的具體化,那就是着力提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這也是此課標在教學方面的硬核部分,為編寫教材提供了依據,更重要讓我清楚怎樣培養人。

第三、具體實施要求。在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課程實施中,藝術教學、教學評價、學業水平考試與命題、編寫教材理念及要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師培訓與教學研究等方面多做明確的規定和建議,指導性和操作性很強,都是以課程教材來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統帥作用,也體現了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把教書和育人分離的,學科育人從未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此課標在教學建議中的第一點明確提出堅持育人為本,強化素養立意,將核心素養的培育貫穿藝術教學的全過程。變化之大在於從原來學科的三維目標轉為以人的發展核心素養,從原來的教書向育人這一教育觀念進一步強化。二是重視知識的內在聯繫,加強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強調教師要有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把碎片化的知識,以任務、主題或項目的形式,通過綜合性、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知識、技能、提高綜合能力,聯繫自己的家庭、社區、家鄉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藝術及其他學科知識、技能創造性的完成藝術作品解決問題,提升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注重感知體驗,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藝術教學要通過各種藝術實踐活動,激發想象、調動情感、創造形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認識世界的的途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知體驗和多樣化的藝術表達。

藝術教學過程中,情境教學中的情景設置是素質教育重要的環節之一,恰當合理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讓學生全身心的參與其中,情緒高漲、精神煥發,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與藝術形象產生共鳴,鼓勵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發創意,在運用藝術語言和方式表現自然美、社會美與科技美,體驗創造的愉悦,自我價值的實現,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第四善用多媒體,有機結合繼承與創新。藝術教學中會運用到很多中國傳統的器具、材料和現代媒介。如器樂的材質、舞蹈的服飾、頭飾、影視光效等,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視、觸、動等將想象、思考、創造融為一體。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模具構成學習共同體,提高藝術教學質量。第五是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藝術潛能。堅持以學生的長足發展為本,堅信他們有無限藝術潛能,創造更多展示交流的機會,激發他們的藝術潛能,調動學習積極性,發展藝術素養,培養藝術特長。利用班級、級組、學校搭建多種平台舉辦多種類型讓學生表演與展示的活動,讓他們獲得藝術創造感和成就感,增強藝術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評價建議指導性很強:一要有原則,堅持素養導向、以評促學、表現性評價、主體評價。二是要有重點,課堂評價、作業評價、期末評價。三是評價結果的呈現運用。其次是學業水平考試。這也正是我們目前要研究的一個課題,是藝術實踐考試還是筆試,為國家規定的畢業要求提供有力的依據。如何達到要求,也給我們做了明確的途徑,有命題的原則:素養立意、明確指向;基於情境、設計問題;形式多樣、綜合考查。其次是命題規劃,第一是科學制定框架;命題框架具備三要素:(一)是課程目標;(二)是課程內容;(三)是學業質量。命題範圍明晰、命題有依據。第二是合理選擇測評形式;第三是整體規劃測評結構。這些都給我們做了詳盡的指導。

在教材編寫的建議中,堅持育人導向、精選內容素材、優化組織結構、彰顯藝術特色、豐富教材形態。教材的整個體系思想性、經典性、藝術性、時代性等。這一部分我理解為,教材的編寫其實最終就是指導我們為誰培養人,教材的編寫要嚴謹、慎重,關乎我們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家喻户曉毒教材插畫師吳勇事件,不正是在顛覆我們祖國未來的三觀嗎?在此課程標準中提出瞭如何編寫教材的明確建議,擲地有聲全面落實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要堅持正確導向、保證基礎配備、開放課程資源、順應時代發展。

課程標準,是學校教育教學憲法,是育人藍圖,具有準繩的作用。這次課標修訂,重在從學科立場走向教育立場,突出素養立意、育人導向;優化課程內容結構;強化學科實踐及跨學科主題學習;踐行素養導向質量觀。課程標準有可操作性,很強的指導性,方向性的。(摘自——光明社教育家)對2022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的研讀,只是淺嘗輒止,也很膚淺,想出真知還需精讀細讀。只要心懷熱愛,定會奔赴山海。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六

在教育部最新頒發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中,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應試等內容,堅持“以美育美”的育人理念,整合創新、開拓貫通和跨域轉換的多種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近日,成都市教育局正式發佈《成都市“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其中就有一項重要的評價改革內容是“落實藝術類科目納入會考計分”,把藝術素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幫助每名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這些政策和措施都充分説明育人方向中加強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和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的核心素養導向越來越明確,現就新課標的學習談談心得。

一、從美術課程到藝術課程,提升人文素養

此次新課改將以往的美術、音樂等課程統歸為藝術課程,強調了藝術課程的重要性,提升了課時的比重,聚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中國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標強調,藝術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着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引領學生在健康向上的審美實踐中感知、體驗與理解藝術,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傾向。

遵循藝術學習規律1-2年級以藝術綜合為主,美術課定義為造型。美術,主張開展具有遊戲傾向的藝術活動,通過造型活動把“看看”、“畫畫”、“做做”、“玩玩”融為一體,強調體驗,豐富學生感受;3-7年級以美術學科為主,融入其他姊妹學科,奠定美術學科的雙基;8-9年級開設藝術選項,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特長,從感性逐漸到理性達到更高的思維,每個階段之間要注意銜接與過渡。

二、育人導向更清晰,弘揚文化強自信

之前我們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是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創意實踐、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現在綜合為藝術學科四大核心素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去掉了“圖像識讀”,將其包含在“美術表現”裏面。“美術表現”改為“藝術表現”,外延更廣,包含了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影視。“審美判斷”改為了“審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課改更注重感受和體驗的特點。“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保留未變。課程內容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講好中國故事,吸收借鑑人類文明優秀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相統一,以落實核心素養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美術活動,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豐富審美體驗,學會和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精髓,增強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瞭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開闊視野。核心素養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

三、目標設計更綜合,促進文化理解

四大學習領域沒有改變,更加清晰地確定了各階段目標,與教學大綱籠統地確定教學目標相比,內容更充實,脈絡更清晰。橫向理解四個學習領域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縱向理解階段目標的分層遞進特徵。

通過義務教育藝術課程的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感知、發現、體驗和欣賞藝術美,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豐富想象力,運用各種藝術語言進行表達與交流,發揮想象力創作健康向上的藝術作品,提高藝術表現能力。

發展創新思維,積極參與創作、表演、展示、製作等藝術實踐活動,學會發現並解決問題,提升創意實踐能力。

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藴和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瞭解不同地區、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理解文化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學會尊重、理解和包容。

四、教學內容倡綜合,教學方法重創新

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生活、社會、科技的關聯,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傳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同時優化了教學內容結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基於核心素養髮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繫,優化內容組織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

五、優化評價機制,體現藝術學習特點

堅持創新導向,2022新課程標準既注重繼承我國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借鑑國際先進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着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除此以外,還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髮展水平,綜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不同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徵,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為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提供依據。

新課標的頒佈,讓我們認識到我們要從一個美術教師的角色努力向着以藝術學科為主題,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繫,充分發揮育人作用,並藉助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瞭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開闊藝術視野,和學生一起成長,不斷提高藝術素養和創造能力,以美育美,美美與共。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七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標於4月底推出後,各級組織都開展了新課標解讀等培訓活動,老師們線上聆聽了專家們的解析。印象較為深刻是在《美術新課標美育新徵程》學術研討上,尹少淳教授的發言,他指出:美術、音樂課程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本次藝術課程標準的修訂是適應百年未遇之大變局下美育發展趨勢,強調學科融合和跨學科教學是國際教育的趨勢。

新課標於9月起執行,暑假就是我們學習領悟的關鍵時機,我校也率先開展了讀書學習活動,後又與岱嶽區學習活動並軌。精心耕讀這一百多頁的細則,發現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現簡單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主要改變

(一)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

聚焦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推動基礎教育課程由學科立場向教育立場轉型。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認知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從生存的需要到知識學習的需要,再到人格培育的需要,教育越加關係到人的身體、思想、情感、靈魂。教育的價值逐漸從外在規約轉向人的內在發展,從單向度轉向整體人格培育。

(二)優化了課程設置和內容結構

新課標提到保持原來課時數不變的情況下,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課程。

將以往按學習領域的劃分方式轉變成按藝術實踐進行劃分,以學習任務為驅動,美術語言始終貫穿其中。從課程內容設置的順序可以看出,每一學段均以注重發展學生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的“欣賞評述”為起點,到以強調發展學生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素養的“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再到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之間聯繫的“綜合探索”。內容設定層層遞進,加強了學科間相互關聯,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

4類藝術實踐,涵蓋16項具體學習內容,分學段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並將學習內容嵌入學習任務中。每一條都是圍繞核心素養,與課程總目標和各階段目標相關聯。

(三)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

《藝術課標》還有一個新鮮的亮點,就是對於學業質量提出平和性要求,即應當有質量要求,從而防止功利性出格競爭。按照課標要求,學業質量是在學生完成本課程每個學段學習之後的學業成績表現,在音樂、美術設一至九年級4個學段的學業質量標準,兼顧了傳統的音樂、美術和新的舞蹈、戲劇、影視學科。同階段的學業質量描述,按內容進行了劃分,既有屬於審美感知的,也有屬於藝術表現的,還有屬於創意實踐以及文化理解的。標準都圍繞核心素養來進行制定,重視給予學生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等這些重要方面。

二、新教育觀

《藝術課標》清晰地體現了以美育人的藝術教育的根本思想,把新的課程標準落實核心素養作為主線,有助於引導學生領會中華民族藝術的精髓,激發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藝術課標》特別強調要聚焦課程的核心素養來進行藝術審美教育。審美的感知,既要用一種欣賞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也要用強化藝術體驗的方式來感悟體察,讓學生在融合藝術的過程中形成身心一體的豐富的審美情趣。在核心素養之中,藝術表現是重要的方面,要求學生能夠參與藝術活動。在藝術素養之中,特別強調創意實踐。杜威在《藝術即經驗》中提出,審美即創造,學生的創造活動的結果就是學生擁有“一個經驗”,即審美性經驗。他説:“審美的敵人既不是實踐,也不是理智。它們是單調;目的不明而導致的懈怠;屈從於實踐和理智行為中的慣例。”不要小看孩子們創造性的能力和內心祈求。創造也是另外一種實踐。核心素養的新鮮點還在於特別強化了文化理解這樣一個綜合性的價值所在。文化理解是藝術超越技能技巧而進行綜合性的素養體現。

三、教學啟迪

(一)開啟單元整體教學。

由以往按四大學習領域劃分的單一的、獨立的授課方式,轉變為整體的、系統的授課方式,強調以任務、主題或項目的形式開展教學,將知識、技能嵌入其中,通過綜合性、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知識、技能,提升綜合能力。從課程標準名稱《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術學科已經與音樂、舞蹈、戲劇、影視融為一體,這就意味着我們在學習理論或實踐的過程中,應該將自己視野擴寬,樹立整體意識,不僅要注重學科知識內的縱向銜接,更要注重知識間的橫向配合。堅持以素養為導向,重視將知識內化、實踐和運用的教學,加強對學生藝術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重視藝術體驗。

藝術教學要通過各種藝術實踐活動,激發想象、調動情感、創造形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認識世界的途徑,尊重學生獨特的感知體驗和多樣化的藝術表達。

在藝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開放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親近自然、感受生活,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其中,煥發積極情緒,獲得審美直覺和美感體驗;指導學生通過欣賞藝術作品感知世界,體驗情感,實現與藝術形象的共情;鼓勵學生在情境中感知形象,迸發創意,運用藝術語言和方式表現自然美、社會美與科技美,體驗創造的喜悦和自我實現的愉悦,提升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

(三)崇尚中國傳統文化。

《課程標準》中強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要求講好中國故事。在修訂原則,設計思路,課程總目標及各階段目標中都有提及,對應到學業質量描述和課程實施建議中,這一點也一直在強調。

首先,中國經典美術與中國書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程教材中的突出體現。輝煌燦爛的中國經典美術與中國畫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是為學生呈現了“可見”形式的作品(有着重要的欣賞價值),更是以直觀的方式展示了畫中之情、畫外之意,詮釋了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與文化傳統。其次,民間美術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為豐富和多元的表現形式近年來,各類傳統工藝、民間美術等內容的呈現在中國小美術課程與教學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其中,傳統手工藝和技藝(陶瓷、木工、浮雕、印染、編織等)可以加深學生對手工藝和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強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與情感認同。

美術教師應仔細研讀教材,挖掘與開發課程資源,並儘可能地創造性地講授美術領域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在國畫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藉助現代化手段來將其中所包含的特徵呈現出來,為學生帶來視覺與聽覺上的體驗,進一步拉近學生與文化的距離,讓學生感知其魅力、生髮熱愛。

通過本階段的學習,老師們對美術課程培育時代新人的要求更為明確,在落實新課標要求的過程中也將打開更廣闊的教育視野,進一步明確課程標準的改變不僅是教材上的突破,更是對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教育思想上的重大改革。我們將在今後的美育實踐中不斷學習,聚焦新課標、踐行新理念、開啟新徵程。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八

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把國家和民族價值觀放在首位,更加強調育人,落實“雙減”政策要求,美術課程始終堅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課的過程中重視藝術體驗,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本次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質量五大方面,針對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與2022版藝術課程標準做了細緻的對比與深度研讀。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第二次梳理解讀,讓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面對新課程改革必須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認識到教研的必要性。

一、課程性質

美育教育的核心在於弘揚真善美,塑造美好心靈,美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培養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課程性質新舊對比發現新課程標準2022版中課程性質名詞有所轉變,並且新增了創造性,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舊:1、視覺性;2、實踐性;

3、人文性;4、愉悦性

新:1、審美性;2、實踐性;

3、人文性;4、情感性;

5、創造性

二、課程理念

課程理念,注重充分發揮美術課程在培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審美感知及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以美術學科為主題,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突出課程的綜合性。

三、美術學科素養

新課標聚焦核心素養,凸顯美育功能,重視學生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更加關注美術學科與其他科學的關聯性,加強跨學科教學,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美術學科素養有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美術課程中的五個核心素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貫穿於美術學習的全過程。

新課標要求教學方式要更加多元,圍繞核心素養,可開展項目式、問題式、主題式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另外,新課標註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對於教師而言,所設教學目的不再是如何讓學生更容易學會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將教學重心從“教”轉變為“學”。

四、課程目標

基於新課標的實施,我們的目標是關注素養,不只是關注知識點。素養目標不是靠上一節課、也不是靠聽就能聽出來的,要強化學科實踐,自己去嘗試去感受的過程。還有要推進綜合學習、跨學科學習,做“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即要落實因人導學等方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五、課程內容

根據美術課程內容綜合性強的特點,新課標進一步完善課程結構,優化課程內容,體現課程融合發展趨勢及育人價值,合理設置學業要求,切實落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通過設置綜合性學習任務、聚焦核心素養、整合相關內容、關聯真實情境,將各門藝術學科學習的基本內容融入到具體學習任務之中,改變傳統課程在知識、技能上的相互割裂狀態以及碎片化學習的現象,促進課堂教學增效提質。

六、學業質量

依據核心素養髮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新課標整體規劃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明確學到什麼程度,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和廣度,將之前的重視結果轉變為重視學習的過程。新課標也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藝術教育設置了不同的課程目標,強調教學應符合學生接受能力的設計思路,主張藝術實踐,體現了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新課標將基本要求、實施職責、制度規範、監察要求等更加具體,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隨着2022版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育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引導着我們應開展大單元的主題教學,以增強知識的連接、整合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形成“以美育美、美美與共”的藝術課程特色。

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藝術解讀心得體會 篇九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佈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這標誌着我國義務教育階段之藝術教育正式走入核心素養時代。藝術課程的四大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作為“新一代”美術教師,我們在瞭解新課標具體內容與思想的同時,也要跟上“變化”的腳步,嘗試探究未來的學校、師生以及美術課程將如何調整並積極適應“核心素養”提出的新要求。

我看到藝術新課標(2022版)這個標題,第一反應是“藝術”這個字眼,以前是音樂課標、美術課標等這樣的單獨學科門類,現在是將其融為一體全部包含在“藝術”一詞中。新課標在標題形式上便將各藝術學科整合一體,在內容上也是注重各藝術課程之間跨學科的融合。其次新課標之後會有新教材,相比於新課標的概念與理論內容,實際上我更期待能直觀體現出前者的實際物質,想了解新教材會如何隨課標改革而變化,怎樣在教材中體現藝術,體現跨學科的融合。

在仔細研讀後,不禁有了許多感觸。我感到欣喜,一方面是藝術真的受到了重視,另一方面是新課標的內容相對於前幾版,有了更好的優化,更明確的路線,細化了很多要點:指導、學習、考試以及評價等都變得更加明確。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各學段的銜接,注重每個受教育年齡段對於藝術的跨度及尺度都講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新課標教學方式更加多元,圍繞核心素養,可開展項目式、問題式、主題式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了在“做中學”的理念,結合生活和社會情境,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新課標的課程思政理念也非常鮮明,明確提出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這意味着美術教育也應在這些方面做出課程改進,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努力。

這次新課標的新課程內容的加入,對於什麼是一門好的美術課程有了一個新的定義,不再侷限在課本或者説教師的講授之中,反而是一種以學生為出發點以學為主的課程標準,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加豐富的藝術信息,從而去認識和理解本民族與世界各地藝術的歷史、文化底藴。從欣賞評述、造型表現,到設計與應用,最後綜合探索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聯繫。此處的“美術素養”不僅僅是對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應該具備基本的藝術態度。並且,美術課程需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從而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在接觸藝術內容時,通過聯想、推理、分析等思維活動中,使學生的智力與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在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同時,使生活變得精彩豐富、富有情趣,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

在設置跨學科課程的意義中提到跨學科課程讓教師和角色發生轉變,從以往被動地接受教學任務的“教書匠”成為自主選擇和開發課程的“研究者”。通過融各美術種類為一體、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美術與現實社會情境相聯繫,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闡釋,學會綜合、學會探索,從而成為真正的學習者。

新藝術課標指導下的學生會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表現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學會以視覺形象的方式與他人交流課程流程。在多樣化的課程設置中,學生會通過美術語言來分享、交流對身邊的美的體會,逐漸形成發現、感知、欣賞美的意識。

面對這場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新課標的學習為我們這些在一線工作的美術教師做出了更為明確的教學指導,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對美術教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其真正的精華在於教師要以豐厚的教學技能,出奇制勝的教學設想和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叩開教育之門,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推動每一個學生終身美術素養的全面提高。我想,這是每一位藝術課程教師應該不斷追求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