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講好中國故事感受(精品多篇)

講好中國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講好中國故事感受(精品多篇)

描寫講好中國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篇一

從業15年,一直工作在新聞一線,接觸了很多人,也看到了許多事,但是真正讓我刻骨銘心的一次採訪是2010年甘肅舟曲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現場。為期10多天的採訪讓我對生命的價值、人性的力量和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2010年8月8號凌晨,舟曲發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作為甘肅廣電總枱廣播應急報道組成員,我於當天凌晨5點從蘭州出發。到達舟曲後,眼前的景象讓我驚呆了!整個縣城被幾百米寬的泥石流給“豁”開了個大口子,臨河建築的二樓以下全部被水浸泡,縣城很多街道塞滿了淤泥……

當天下午,在三眼峪泥石流救援現場,我採訪到了武警舟曲中隊副中隊長王偉。這位後來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武警軍官全家5口人遇難,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妻子和腹中還未出生的孩子。當晚那場罕見的山洪泥石流災害襲來時,王偉帶領戰友捨生忘死,第一時間奮力搶救出23名遇險羣眾,但是他卻沒能回去看看離他們救援地點僅有500多米的家。我採訪他時,這位七尺男兒幾度哽咽,採訪過程中他接到了陝西老家姐姐的電話。電話中,王偉一直叮囑姐姐,千萬不要讓媽媽知道,能瞞一天是一天。王偉告訴我,父母一直盼着能抱上孫子,妻子懷孕的時候就給孩子做了很多小衣服和虎頭鞋。母親心臟不好,他生怕老人知道後會受不了。王偉説的一句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他説:“當晚泥石流發生前我媳婦打給我的那個電話我沒有接到,這是我終身的遺憾,現在我手機24小時開機,真希望有一天手機會響起來,而電話那頭是我的家人。”説完他擦去眼淚,轉身又鑽進了身後的廢墟。

事後,我不止一次在想,從人性的角度、從感情的角度出發,如果他撇下正在呼救的鄉親,直接奔回家裏救援,畢竟只有500多米,那麼被他一趟趟背出來的可能就是他懷孕的妻子、他的岳父岳母。但是短短的500多米,王偉沒有邁出腳步。軍人的職責,讓他義無反顧地先搶救身邊的遇險羣眾。當時在現場指揮的甘南支隊的支隊長讓王偉下去休息,王偉説:“隊長,你就讓我在現場參與救援吧,能多救一個老百姓我心裏就好受一些……”

之後兩年我又先後3次採訪了王偉,其中有一次我和王偉一起去舟曲的追思園,1000多名遇難者的名字都刻在一面牆上,王偉妻子的名字在最下面一排,但是字體顏色和別的名字都有些不一樣了。後來我才知道,王偉一有空就來到這裏跟妻子説話,不停撫摸妻子的名字。鐵骨錚錚的背後是一份深深的男兒情懷……

舟曲縣月圓村,這是一個遭受了滅頂之災的村落,整個村莊被泥石流夷為一片平地。全村700多人,算上在外地打工和求學的,總共倖存59人。老黨員何建舟的妻子、兩個孩子以及哥嫂全家共8位親人遇難。他強忍悲痛帶領全村倖存羣眾衝上救災第一線。每天老何都玩命地幹,把自己累到麻木,累到躺下起不來為止。他説這樣才能暫時忘記失去親人的痛苦。一週後,在村委會的廢墟上,何建舟帶領入黨積極分子火線入黨,面向黨旗莊嚴宣誓時,在場的11名黨員全都淚流滿面,因為他們家家都有親人遇難。在現場我採訪了入黨積極分子李彥平,我問他為什麼要入黨?李彥平説:“沒別的,這些老黨員每天干的事我都看在眼裏,我想跟着他們幹!”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但是卻道出了當時老百姓的心聲:“黨員永遠是災區羣眾的主心骨!”

在舟曲,我每天都被人性的光輝所感動,也被各種場景所震撼。在三眼峪,近2萬人的救援場面讓我震撼;在白龍江,爆破堰塞湖升起的巨大水牆讓我震撼;在縣城外,各種救援車輛排了十幾公里的場景讓我震撼。子弟兵的綠色、消防戰士的橙色、防疫人員的白色、特警的黑色、交通警察的藍色,還有國旗、黨旗、軍旗、團旗、黨員的袖章、志願者的絲帶這些在災區隨處可見的紅色,在這個時候顯得那麼鮮豔。在救災現場我看到了從蘭州趕來的回族羣眾,也見到了從甘南周邊縣區寺廟裏前來救災的藏族僧侶,還有那些每天來回奔波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

説到志願者,我給大家講述一個來自重慶的22歲志願者的故事。在舟曲,有一天已經凌晨1點多了,我寫完稿件去上衞生間,在走廊過道的一個角落裏坐着一位瘦弱的小夥子,地上鋪着兩張報紙,他卷着褲管、光着腳在那坐着。直覺告訴我他應該是個志願者,當我想採訪他時,小夥子很牴觸:“我剛到,什麼都沒幹,你別採訪我。”我説那你講講你是怎麼到舟曲的吧。小夥子告訴我,他來自重慶,是一個汽車廠的裝配工,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要去災區當志願者,家人極力反對沒有去成。2010年4月玉樹地震,他們的車到西寧又被勸返。小夥子説這次舟曲我一定要去志願者!他從網上約了7名同伴一同前往舟曲,當車行至四川北部時突遇暴雨,許多道路被沖毀,同行的7人都打了退堂鼓。但是小夥子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翻山!他走進大山一天一夜,繞過那段被沖毀的道路,然後又搭了6趟順車來到舟曲兩河口鎮。當時因為交通管制,非救援車輛不讓進城,小夥子就硬生生走了17公里走進了舟曲縣城。當晚我見到他時,他因為腳疼得睡不着,所以才坐在那裏。聽完他的敍述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們常説80後是垮掉的一代,90後是沒有長大的一代,可我想説的是,80後、90後一樣能挺起中國的脊樑!

當記者十幾年,地震、滑坡、泥石流、礦難、火災、毒氣泄露、暗訪……這些採訪我都是衝在第一線,常有朋友問我:你哪來那麼多的熱情?我覺得,首先我非常感謝記者這個職業,因為它給了我一個平台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對生活的感悟,他們生命中的閃光點,都在滋養着我,讓我永遠懷着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我很慶幸我生活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慶幸我從事了一個我非常摯愛的職業,今後再有任何急難險重的事情發生,我依然會義無反顧地衝上第一線,因為我是一名記者!

描寫講好中國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我是 號選手,我演講的題目是《鋼城華麗蜕變的美好記憶》。

攀枝花——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歷經五十年的滄海桑田,這座“鋼城”正以飛一樣的速度開啟“釩鈦之都”的華麗篇章;“孝敬爸媽請帶到攀枝花,最好在這裏安個家”,這句話,讓中國陽光花城傳遍全國的各個角落。

是誰讓這座堅硬的鋼城開啟柔美的蜕變之旅?今天的演講活動與記者有關,您是不是在質疑:不會是記者吧?我的回答是:不。如果我沒有總結錯的話,應該是黨的策略和人民的期望。而又是誰將這一華麗的轉變真實地記錄、真誠地報道?沒錯,是記者。

就在剛才,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對大家為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艱辛而感動。他們都是鋼城蜕變中的真實記錄者,而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我很榮幸,在鋼城美麗的蜕變之時融入到記者這個行列,融入到這座陽光花城,讓我能接觸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鳥們”,見證他們與歲月之間的較量、與病魔之間的抗爭。

那是20xx年的11月26號,這個季節在我國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是冰天雪地,而在攀枝花卻依然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衝着沒有霧霾的藍天、衝着明媚燦爛的陽光、衝着豐富

新鮮的蔬果,有些寒冷地區的候鳥老人已抵達攀枝花開啟了他們温暖幸福的越冬計劃。在採訪候鳥老人時,我認識了83歲的曹大爺(您看,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曹大爺),他來自成都,這個冬季,是他第四年來攀枝花療養過冬。曹大爺患有支氣管炎,歲月的年輪讓他不得不把吃藥當做家常便飯,尤其在冬季,天氣寒冷,一旦染上感冒、咳嗽就胸悶地喘不過來氣,嚴重的時候還要長期在醫院裏療養,和曹大爺的交流中,我明顯能感覺到他聲音中帶有絲絲沙啞。但他告訴我説,來攀枝花過冬了以後,冬天也可以曬到太陽,空氣還特別清新,自己的身體明顯好轉,幾乎連咳嗽感冒的藥也用不着了。不知道為什麼,聽了這些話我會感到莫名的欣慰和自豪,或許是因為曹大爺的身體好轉,或許是因為陽光花城給像曹大爺這樣的候鳥帶來的温暖。曹大爺説20xx年的冬天他還會再來美麗的陽光花城。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定格到了20xx年的12月2號,候鳥老人們陸續歸巢,採訪中,我隱隱約約看到一位老人很像曹大爺,可他臉上綻放出的精神抖擻,讓我有點不敢認,我試着問:“您是。曹大爺?”“對,是我,你是那個小記者。”我高興地説:今年看您怎麼年輕了許多呢!他笑着對我説:在充滿陽光的地方生活怎能不年輕?是呀,花城在陽光的沐浴下:“天時地利人和”。在愉快的採訪交流中,曹大爺與我約好:20xx年的冬季我們又見。20xx年的冬季距離現在還有三個月的時間,我很期待。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攀枝花因地制宜,繪製了“釩鈦之都”的宏偉藍圖,迎來了全國首創的20xx中國(攀枝花)釩鈦產業博覽會暨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投資洽談會。釩博會的舉辦,使國內外的客商雲集在釩鈦之都,在與客商們的採訪交流中,我認識了來自芬蘭的客商:克里斯汀(我手上這張照片中的人物就是克里斯汀),他是芬蘭克洛斯零件公司的總裁,他是我擔任記者以來,採訪的第一位國外友人,當時內心無比的激動,他告訴我説,他的公司與我市的釩鈦企業一直有着合作關係,此次釩鈦博覽會的舉辦,將是他們之間的又一個合作契機。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正如克里斯汀所言,全國首次釩博會在我市的舉辦,為我市建設釩鈦之都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我市釩鈦企業的發展增添了一個新引擎。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肩負着歷史的使命,承載着時代的重託,真實記錄着攀枝花前進的脈搏,鋼城的華麗蜕變,讓我深刻體會到“釩鈦之都”的魅力、“陽光花城”的美妙,雖然現在的記錄會變成過去的記憶,但記憶掀起的卻是美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完畢 謝謝大家!

描寫講好中國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篇三

xx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裏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裏,我時常在想:我們為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麼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麼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衝突———我們為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麼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週,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一篇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閲讀一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一篇比上一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於閲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説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説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麼,你就可能成為什麼。

描寫講好中國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篇四

“雖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民生記者,成不了山頂的一株勁鬆,卻也能像一棵長在山谷的小樹,為大地增添生機與綠意”。報告會中,《邊城晚報》記者劉田用平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了自己《勿忘初心》的故事。七年前,她懷着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從麻醉醫生轉行成為一名記者,之後她紮根民生新聞土壤,拯救家暴兒童,跋山涉水走訪抗戰老兵,深入現場搶救百年古橋,通過講述一系列新聞採訪故事,展現自己是如何成為合格記者的心路歷程,分享七年時間裏的感動、堅守和理想。

“體驗和記錄,是記者的天職。越是陌生的領域,越是不被理解的職業,越需要我們。《瀟湘晨報》記者儲文靜以《體驗是一種成全》為題,講述了自己在殯儀館長達9天的體驗式採訪。她與屍體近距離接觸,親自為死者裝殮,切身感受殯葬館工作人員的工作。在她眼中,能用心發現真善美,用筆傳遞正能量,是件快樂的事。

瀏陽市廣播電視台記者湯利華則在《幸福就在屋場裏》講述了90後小夥吳火亮照顧癱瘓8年母親,寸步不離的故事。他的故事感染了村民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和睦鄰里”也成了當地屋場建設最重要的文化內涵。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湯利華覺得用心傳遞真善美的故事,也是一種幸福。

“我總是在採訪的時候淚流滿面,不是因為我愛哭,也不是因為可憐他們,而是身邊的這些人這些故事真真讓我感動,讓我覺得温暖。”來自益陽市廣播電視台鄉村頻道記者黎璐聲情並茂向我們講述了《遇見你 温暖我》的故事。在短短8分鐘的時間裏,她將身邊的感動娓娓道來,詮釋了一名基層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並不缺少故事,而是缺少會講故事的人。11名好記者用他們的雙手記錄事實,用他們的雙腳尋找新聞,用他們的聲音為最需要幫助的人發聲。他們中有的在車禍、病房裏見證生死離別,有的在弱勢者面前維護正義……每個故事背後或酸或甜或苦或辣,都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正是這種感動我們的温暖力量,讓我們精神抖擻,更讓我們獲得人生旅途中不斷向前、向善、向上的勇氣。

此次,由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湖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在全省新聞戰線組織開展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向社會各界展示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人好事,充分發揮了好記者的榜樣和引領作用。接下來,報告團還將到湖南師範大學、益陽、常德等地巡迴演講。

1月5日下午,“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迴演講報告會走進湖南師範大學。該校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蔡騏在接受華聲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社會部分公眾對記者行業存在一定誤解,把報告會引進校園,通過記者講述自身的採訪經歷,可以讓更多人更好地理解記者這個行業。

“記者一定要用事實説話。”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一學生何康説出了自己對記者的認識。在他眼裏,這些“好記者”就是他學習的好榜樣,他也希望自己將來有一天也能站在“好記者講好故事”的舞台上。

描寫講好中國故事心得體會和方法 篇五

2022年,由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主辦的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以“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為主題,面向全國新聞戰線深入開展。為落實中宣部、中國記協和教育部新聞傳播學教指委“好記者講好故事”進校園倡議,蘭大新聞學院組織了包括觀看視頻、學習討論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不少學生看過“好記者講好故事”視頻後寫出了觀後感。我們從這些觀後感中精選出一部分,從今天起,將通過本公號,陸續推出,以饗大家。

今天推出第一則——張悦同學的《個人小夢,國家大夢——“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

“好記者講好故事”,這些“好故事”好在哪裏?是主人公被刻畫得高大偉岸,還是講述者將它描繪得感人至深?又或者故事本身堪稱當代的傳奇?都不是,好故事好在一個“夢”字。

在這些記者所進述的大大小小的故事裏,有着大大小小的夢。既有個人的小夢,也有國家的大夢。個人的小夢匯聚在一起,形成了國家的大夢;而國家的大夢中,有着千千萬萬個個人的小夢。

個人小夢

這些故事的主人公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夢。

青年人的青春

“沙場格桑花”袁遠是西藏軍區首個女子戰炮班的班長。誰也想不到,當兵前她曾是一名準空姐。從昔日美麗的女神,到如今身板壯碩、聲音渾厚的女漢子。為了實現保家衞國的青春夢,她完成了這一艱辛的蜕變。

山村孩子蔣應成,15歲離家獨自求學。為了做好汽車噴漆工作,他沒日沒夜地在車間刻苦練習。汽車噴漆難不難?難。這個項目所允許的最大誤差是0.01毫米——六分之一根頭髮絲的寬度。但年僅21歲的蔣應成憑着他苦練得來的高超技藝,為中國贏得了世界技能大賽的冠軍。懷揣着為國爭光的青春夢,他説:“我一定要贏!”他,做到了。

大學聯考狀元金峯,本該有着光明的前途。可他卻選擇開了一間垃圾處理工作室,成天與垃圾打交道。這個生意不賺錢,甚至偶爾還會賠錢,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路。他想通過收垃圾來留住家鄉的綠水青山。記者對他説,辛苦了。他卻説,從未覺得苦。相信因為他保護生態的青春夢,杭州的綠水青山將永不褪色。

青年人,祖國未來的中流砥柱。他們或像袁遠一樣志願參軍,保家衞國,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或像蔣應成一樣,在各自辛苦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為國爭光,為祖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或像金峯一樣,用自己的遠見卓識將生態環保、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帶到大眾視野中來,親身實踐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正是青年人這一個一個的青春夢,為祖國描繪出了未來燦爛輝煌的藍圖。他們的青春夢,國家的未來夢。

愛林人的綠色夢

陝西榆林, 繼承丈夫遺志的牛玉琴在沙海邊緣植樹800多萬棵;全國勞模張應龍將自己500多萬的全部積蓄用來治沙;石光銀老人因種樹痛失愛子卻還在堅持。

內蒙古,綽源林業局的瞭望員20年守衞在摩天嶺上,發現並報告森林火情50餘起;65歲的老黨員李庶坤19年間義務植樹25000餘棵。

是什麼讓他們把植樹護林作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他們共同擁有的綠色的夢。

“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40週年取得的喜人成果,是這一個一個的綠色的夢編織出來的。植樹造林中這一個個感人故事,也是綠色的夢貫穿始終的。這個夢裏,有種樹治沙的苦,更有造福子孫的甜。

戍邊人的衞國夢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卓嘎、央宗一家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守在玉麥,不讓國土流失半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衞士。”這是西北邊防民兵馬軍武向主席作出的莊嚴承諾。開山島32年來唯一一次無人值守,是因為誓為祖國守海防的王繼才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國可以很大,可以用960多萬平方公里、1.3億人口來計算;國也可以很小,小到桑傑曲巴畫的國旗石,小到只有馬軍武夫婦二人的軍武哨所,小到劉繼才夫妻每天堅持的只有兩個人的升旗儀式。

他們都擁有一個衞國夢。即使吃不上鹽,即使蚊蟲肆虐,即使不通水電,孤獨寂寞,也決不讓祖國的領土減少半分。他們,是中國人能夠驕傲地説出中國國土面積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功臣。

國家大夢

我們常説,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中國夢這個國家大夢,是一項項舉世矚目、名揚四海的成績積累起來的。

一捧黃河水的夢

晉南盆地的五個縣常年乾旱缺水,南邊的中條山阻擋着波濤洶湧的黃河,使得他們雖頭枕波濤聲,卻用不着黃河水。

2022年的小浪底引黃工程為他們解決了這一難題。鑽山取水,要在100米近乎垂直的大壩上上上下下。工人師傅們有好幾年都住在大壩上。為了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他們放棄了休息的時間與和家人團聚的機會。他們用自己的付出,換來了家鄉土地的煥然一新,實現了晉南盆地人民一捧黃河水的夢。

兩岸一家親的夢

説到兩岸一家親,老兵洪建才深有感觸。“八二三”炮戰爆發時,他在家鄉福建的圍頭村前線運送炮彈。沒想到,這個炮火中走來的老人,卻成了兩岸姻緣第一人——他的女兒洪雙飛嫁到了台灣,成了台灣第一位大陸新娘。

金門極度缺水,金門媳婦洪雙飛每次回家都想把家鄉的水帶回金門。從福建的圍頭到台灣的金門只有5海里的距離,福建向金門供水只有27公里的距離。但是,這麼短的供水路卻走了23年。終於,在2022年8月5日,福建正式向全門供水。

兩岸通水,互婚互嫁。水通了,民心也相通了。這個兩岸一家親的夢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了。

三地共繁榮的夢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於一體,被英國衞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而這個中國奇蹟的背後,是無數人努力辛苦的付出。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總程師林鳴就是其中之一。33節沉管對接他無一缺席。即便是三天進行了兩次全麻手術的時候,他也還是放心不下工程。

這些大國工匠們都有一個建成港珠澳大橋的夢。而這個夢推動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更上一層樓,也為廣東、香港、澳門三地共繁榮的夢插上了翅膀。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國家的大夢是火焰,個人的小夢是星星。好故事中的這個“夢”字,既是個人對未來的期望,更是國家美好的遠景。人民有夢,敢於為夢拼搏,國家才有底氣,敢於繪製更輝煌的畫卷。

有夢的故事,更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