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走進名師課堂   感受別樣精彩

國小語文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國小語文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2017年5月10日,我有幸走進了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參加了由廣東名思教育集團主辦的“全國國小語文聚焦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語文正本清源創新課堂觀摩討論會,暨第五屆全國兒童閲讀‘點燈人’高峯論壇”活動。活動的內容精彩紛呈,各位名師盡展風采,為我們送上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大師們的課堂各具特色,或幽默風趣,或嚴謹樸實、或精雕細琢、或詩意盎然.....一節節富有內涵、深入人心的語文課,深深地吸引了在場的每一位學生和老師。在名師的課堂上,我感受到了語文課堂別樣的精彩。

一、“假”老師,真語文,腳步蹣跚,信念堅定

一位79歲高齡,有着將近20年糖尿病史、身患肝癌,經歷過12次大型手術卻依然活躍在課堂上的真語文大師——賈志敏老師。他用顫抖的聲音説:“我還活着,為孩子們活着,為教育活着,為語文教育活着,我希望我的生命是在課堂上結束的!”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像一股激流衝擊着我的心靈,他對語文教育深入骨髓的摯愛,視教育為生命的情懷,不禁讓我熱淚盈眶。當他拄着枴杖站在講台上時,在他的臉上看不到絲毫的疲憊,有的只是對課堂教學的專注與執着。賈老師執教的是《推敲》一文,在學習“斟酌”這個詞語時,賈老師拿出酒壺演示了斟酒的動作,然後端起酒杯酌了一小口,一臉陶醉,儼然成了一個品味着美酒佳釀的老頑童,那動作那神態惟妙惟俏,不禁讓人拍手叫絕。演示結束他還不忘讓孩子們比較“斟酌”的古今用法和意義的不同之處,真正做到了規範、科學、準確。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閲讀,在讀通,讀懂課文的情況下,進行感悟,得到啟發。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閲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質疑,在質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

二、 用今言,説古語,褪去晦澀,融入經典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文言文是一種枯燥乏味,生澀難懂的文體,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説,閲讀文言文是一件比較費力的事,更別説理解能力淺白的國小生了。當我在課程安排中看到“世説新語”課程:《文言文三則》這個課例時,第一感覺就是這樣的課上起來一定很沉悶,很無趣。但是羅才軍老師的課,卻顛覆了我對文言文的理解與看法。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學習文言文可以如此輕鬆,如此快樂。羅才軍老師以《楊氏之子》為例,從日常的口語交際入手“請問您貴姓啊?”“免貴姓......”學生們在這一問一答中非常自然地走進了課堂。緊接着他又讓學生找出文言文中描寫人物特點的句子,通過反覆朗讀,然後逐字逐詞分析理解最後再加以整合,句子的意思就一目瞭然了。這樣大大降低了文言文的閲讀難度,提升了學生的閲讀興趣。這節課最吸引我的要數模仿演示環節,仿照“——國——氏子——歲,甚——。”的句式先進行自我介紹,然後再描摹身邊人物的特點。在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中,孩子們都有了不一樣的收穫,這種有趣的學習方式讓文言文的表達貼近地面,鮮活生動。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朗讀、解説、複述、表演等方式去感知,理解和聯想那些相隔千百年的人物形象,領略或酣暢灑脱或倨傲奇崛的文人風骨,在模仿與笑談中融入文言文的世界。

三、攜童心,寫童話,敍述生活,迴歸本真

法國著名的雕塑藝術家羅丹説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現在的學生生活豐富多彩,接觸的新鮮事物包羅萬象,但是寫出來的作文卻不盡人意。縱觀學生的作文要麼乾癟無味,要麼空話連篇,要麼拼接亂湊……這究竟是哪裏出了問題呢?是我們的孩子真的不會寫還是我們老師教的方法不對呢?聽了吳勇老師的課,我終於找到了答案。不是我們的學生不會寫作文,而是我們總是以成人姿態來評判學生的習作,用我們的經驗去綁架學生的思想,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着固定的指導模式,以致寫作在孩子的眼裏,成了一份沒有情趣的作業,一項不堪承載的重負。即使作文寫出來了,也失去了孩子應有的童真。吳勇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是一節習作教學課例《一個特點鮮明的人》。在他的課堂上,我們總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像,純真,質樸。他不會刻意地糾正孩子的敍述語言,更多的以孩子的角度引導他們把話説清楚。不侷限孩子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從孩子們的發言中提取切合習作要求的內容,配合具體的情境加以“活化”。他在教學中注入了兒童鮮活的“即時性”生活,引入兒童喜聞樂見的生活元素激活教材,使之變得新鮮,有動感,從而召喚兒童,使其躍躍欲試,真正實現了寫作與生活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習作中刻上自己的烙印,有了自己的個性特點,促使孩子做到用真心説真話。

四、巧設計,細研磨,精心醖釀,成就精彩

正如崔巒老師説的“每一節課例的精彩呈現,都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細緻研磨,相同的一節課,每上一次,你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總能發現不足的地方,就這樣不斷的發現,不斷的修改,最後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上出了自己的特色。”竇桂梅老師和王崧州老師的課就是最好的證明。竇桂梅老師為我們帶來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一課例,她的課堂緊緊抓住品析語言和關注寫法這兩條脈絡,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文字背後魯迅對長阿媽的善良、誠實的讚美,同時也在學生的自學自悟中揭示了文章詳略得當、繁簡有度、隱顯相生的敍事方式。在教學中她帶領學生通過“預學——共學——延學”三個板塊對課文進行學習,讓學生站課堂的中央,真正實現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自然融合。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是一種精神享受,她的語言熱情四溢,感染着每一位聽課者。當聽到她帶領孩子們深情的朗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靈魂!”這句話時,我們彷彿看到了魯迅先生虔誠祈禱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對長阿媽的深深懷念之情,此情此景不禁使人潸然淚下。而“詩意語文”的王崧舟老師,深情款款地在我們面前展開了那一幅柔情似水的畫面《爸爸的花兒落了》,而我們的心花卻在王崧舟老師的配樂朗讀中綻放了。在王老師富有磁性的話語中,文本變成了一幀幀憂傷的動畫,如清風吹起的漣漪,如摯友促膝長談,娓娓道來。點點滴滴落入學生和台下老師的心中。即便是“插敍”的寫作方法,也似乎被王老師賦予了詩意色彩,令人回味無窮。

三天的學習活動很快就結束了,但我們的專業成長之路才剛剛開始。感恩大師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為我們的專業成長指引了航向!每一個名師的成長都是一部書,需要我們用心靈細細品味,用智慧慢慢領悟。我願沿着大師的足跡,帶着信念行走在教育路上,在思考中不斷充實自己,不斷研究探索教育教學規律,做一名教育路上有幸福感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