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真相觀後感(精品多篇)

再現真相觀後感(精品多篇)

再現真相觀後感 篇一

關鍵詞 戲仿,惡搞,平民化,戲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影視文化的興起,滿足了大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休閒娛樂需要,為工作勞累之餘的大眾提供放鬆機會,也給經營者帶來越來越巨大的商業利潤。但大眾文化應當秉持一個原則,即大眾化與化大眾並舉。一方面,影視作品要適應時代潮流,面向大眾精神文化需要創作,因此時尚元素的滲入是勢所必然,包括偶像明星,戀愛婚姻題材和都市生活等等,緊跟時展變化,才能貼進與大眾的關係,讓人們暫時緩解現實中的勞累和神經緊張,大腦得到休息,而商家也從中獲得經濟利益,另一方面,文藝在大眾化的同時,仍要保持“化大眾”的職業道德意識,提高大眾的審美趣味和水平,傳播健康的思想文化,即童慶炳先生所稱的“高品位”:“作品具有的人文主義的、民主精神的和審美關懷的文化內涵”。之所以要承擔這種責任,是因為:一是大眾普遍熟悉的是簡陋甚至粗俗的民間形式,對文藝思想傾向分辨能力較差,因而要通過提供優秀作品以提高他們對真善美的認識水平,降低對醜惡文化的盲從心態,二是封建社會的殘毒仍然積澱很深,大眾頭腦中“隨時隨地都潛伏着或擴展着幾千年的精神奴役的創傷”。通過影視宣傳也可以幫助他們逐漸擺脱這些封建遺毒。應該説,影視文化興起之初基本上實現了兩者並舉,既表現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提供豐富的歷史生活和文化知識,又滿足大眾業餘休閒的精神需要,深受大眾喜愛。但是自90年代末起文化產業迅猛發展,影視業的唯利目的日趨明顯,化大眾的責任感降低,文化中的人文關懷意義淡薄,逐漸走上低俗化的媚俗道路,迎合部分大眾陰暗心理,追逐低級無聊的趣味,或是粗製濫造一些沒有“光韻” (本雅明語)的產品,藉助傳媒的宣傳力量,強行向大眾推銷,消磨人的健康的精神情感。

“惡搞”便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是其此類劇作公認的代表,考察緣由,它的出現與大眾對當時影視創作現象的態度直接相關。當時正是國產大片興起之時,從陳凱歌《無極》,到張藝謀《十面埋伏》《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以及馮小剛的《夜宴》都屬此類,它們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即模仿好萊塢影片的大製作效果,畫面宏大唯美,強烈衝擊觀眾的視聽感覺,從而產生剎那的生理快感,而故事情節卻極其簡單或是對名著的拙劣模仿,因此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僅僅是淺層的器官的聲色享受,是生理性的、精神上的審美期待不但絲毫未得到滿足,反而因為兩者強大反差更加空虛,當他們走出電影院,生理性的瞬間審美感受也立刻隨着電影的結束而消失,於是觀眾有種受騙的感覺,對影片的價值發生質疑,這種不滿要尋找途徑進行宣泄,他們便以自己的觀後感重新提煉影片內容,由此創作出一種新型的短片形式――“惡搞”。它的出現是否合理呢?我們以《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惡搞為例加以分析。對此劇的惡搞全部集中在劇中女性的暴露裝束上,乍看似乎是惡搞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過分誇飾之嫌疑,但如果再詳加分析就會發現,導演的用心集中在兩個方面:明星陣容和畫面營造。眾多宮女的裝束如何,會給觀眾造成何種印象效果,既是劇情設置的一部分,更是畫面營造的一部分,而畫面營造更是全劇的重中之重,導演又怎麼會隨意處理?所以儘管導演矢口否認,也不能掩蓋他用這種方式吸引那些暗含偷窺慾望的眼球的意圖。從此意義上説, “惡搞”的產生,具有顛覆性的消解意義,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是大眾自發的文藝形式,是完全站在平民立場對虛偽的影視道德的嘲弄、調侃,表達了大眾內心對所謂的影視文化精英者的憤慨和自覺抵制被文化產業操縱命運的平民聲音。

惡搞從平民中產生,先天具有平民性立場,面對虛偽的影視道德美學時,以貌似“惡”的形式表達自己言説權利,實則具有求真意志追求,具有積極的美學意義,但另一方面,又因為它侷限於平民階層,缺乏自我審美價值認知,容易陷入形式化的追求,即認為惡搞的價值完全在於對影視主題的篡改,結果導致大量粗陋無聊的仿製品出現,如《閃閃的紅星之潘冬子參賽》《鐵道游擊隊參賽記》等。這種簡單的拼接產品自然不能滿足惡搞者的怪異刺激心理,於是惡搞者繼續尋求刺激,惡搞走向搞“惡”,“惡”的通俗含義“惡劣”又沉渣泛起,惡搞者專門攻擊美的事物,從而肆意歪曲影片,徹底迷失審美方向,陷入虛無主義,“網絡小胖”的出現便極具代表性。

電影《天下第二》的出現,標誌着超越“惡搞”的另一種平民化藝術形式――戲仿的誕生。戲仿不同於戲説,兩者有着本質立場的區別。大眾對於“戲説”早已不再陌生,《戲説乾隆》曾經轟動一時。 “戲説”是指“附會歷史題材,虛構一些有趣或引人發笑的情節進行創作或講述”,但從戲説類型的影視劇來看,這個歷史所指的基本是清朝之前,而此前的歷史與現今的歷史有着根本立場的區別,它們都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 (魯迅語),所以依此來看,之後的《唐明皇》《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等,都屬於戲説影視劇,它們的敍述策略是套用“正史”中的故事梗概,再在大人物身上添加或多或少的平民生活內容和生活氣氛,講述皇帝化裝成黎民百姓深入民間,宰相大臣碰到平民的問題,和英雄豪傑戀愛等等,藉以拉近他們與平民觀眾的距離,但是皇帝終要回到金鑾殿,穿上龍袍,宰相大臣仍是國家統治階級,英雄的主要活動還是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的根本立場沒有變化,仍然堅持“正史”立場,這才是劇作的底色,也是人物周圍始終縈繞的光環,他們只是以俯就的姿態暫時貼民,以表現他們的和藹可親,即魯迅所説的“做戲”罷了。

周星馳喜劇儘管也極力褻瀆大人物,但我認為它們也仍然屬於“戲説”,原因就是並未脱離英雄立場。他的喜劇模式大致可分作兩種:反才子佳人的才子佳人戲和反英雄的英雄戲。先説第一種,《唐伯虎點秋香》是典型的才子佳人戲,他的特殊之處是在才子(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和佳人(萬人迷秋香)出場後,沒有依照陳舊的才子佳人模式直接向大團圓結局推進,而是先讓唐伯虎自毀形象,讓假父親裝死以幫助自己混進華府,不料遇到對手,為達目的極力自輕自賤,終至賣身為華府低等下人“華安”,影片中特意製作了一個手上沾滿屎的特寫鏡頭渲染其悲慘境遇,把一個小人物的卑瑣齷齪表現得淋漓盡致,但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當“華安”向秋香表白披拒絕的時候,問她因何“三笑留情”,秋香嗤笑,原來是“華安”自作多情。佳人從未喜歡過這個小人物,小人物“華安”的夢也只能做到這裏了。接下來,佳人説出了自己喜歡何種人: “為什麼世界上有這麼多無聊的廢物!難道只有唐伯虎才稱得上是男子漢?只有真正的男人才寫得出這麼迷人的詩句。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佳人對持有真情的小人物的蔑視和對才子的嚮往的對比十分鮮明,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又重新走回才子佳人模式,華安變回了唐伯虎,先是對對子打敗“七省文狀元兼參謀將軍,綽號‘對壬之王’的對穿腸”,又在頃刻之間畫好春樹秋霜圖,畫驚四座,還不忘使出“還我漂漂拳”英雄救美贏得芳心,最後又不僅拯救華府和秋香的生命,同時打敗書生奪命劍重奪兵器譜排名第一, “華安”的真情也成了唐伯虎的真情,一個十全十美的才子形象出現了,奉“旨”成婚大團圓的結局自然順理成章了。所以總體來看,《唐伯虎點秋香》不僅沒有抹掉唐伯虎的才子底色,反而用華安的經歷更加證實了小人物與佳人結合的可能性的虛妄和才子佳人模式牢不可破。另外,唐伯虎這個才子也先後拒絕了眾多追星族、石榴和春香、夏香、冬香的追求,只向佳人秋香靠攏。另一種模式是反英雄的英雄模式,在《武狀元蘇乞兒》《賭神》《九品芝麻官》《審死官》《喜劇之王》《破壞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劇作中,周星馳都以卑微、懦弱、自私的小人物出場,甚至誇張成全身被打殘不能去討飯的乞丐,當他持有這種身份時,便反村各類上層人物的虛偽狡詐,如以武狀元結果作賭局的朝廷重臣,因同性戀導致家庭悲劇的富豪太太。不學無術而又官官相護的官僚們,還有好色的楊過與醜陋粗俗的小龍女,甚至連獨臂尼姑都性慾大發,由此讓觀眾自覺地加以對比,認可了周星馳扮演的小人物是雖身份低微卻心地真誠善良,大人物反而往往是外表正直,實則內心醜惡。但是劇情繼續發展下去,小人物都會因意外奇遇而搖身一變,能力陡增成為超人,並順利地成為賭神、食神、幫主、欽差大臣或喜劇之王、功夫明星等等,同時實現名利和愛情雙豐收,至此觀眾才明白,原來劇作的根本立場並不是反對英雄模式,而是反對“我”以外的人成為英雄,把其他大人物貶低的最終目的,是讓周星馳扮演的小人物成為獨一無二的英雄,所以總體來看,整部劇作仍然是一部英雄成長史。因此我認為。在周星馳的喜劇中,反才子佳人和反英雄的故事情節,都僅僅被用作一種敍述策略,其實敍述者的立場始終未變,仍然是大人物立場,所以周星馳喜劇仍然只能屬於戲説的範疇。

“戲仿”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查不到,方維保先生為之下了一個定義, “另一種模仿是遊戲式模仿,簡稱戲仿。它是在外表上儘量做到對模仿對象的逼真再現,但是它總是在模仿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並且由於它對所模仿對象的戲弄的立場,使它在模仿的過程中拆解了模仿對象,而建立起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戲仿的含義類似於巴赫金所説的狂歡節中的加冕儀式,“受加冕者,是同國王有天淵之別的人――奴隸或小丑。這樣一來,狂歡世界彷彿就暴露出自己內裏的一面。在加冕儀式中,禮儀本身的各方面也好,遞給受冕者的權力象徵物也好,受冕者加身的服飾也好,都帶上了兩重性,獲得了令人發笑的相對性,幾乎成了一些道具(但這是儀式用的道具)。它們的象徵意義變成了雙重的意義(而作為現實中的權力象徵物,亦即在非狂歡式的世界中,他們只會有一層意義,是絕對的、沉重的、極端嚴肅的東西)。”《天下第二》是戲仿型影視劇的典範。劇中的鬆三是個破落子,祖父曾經武功“天下第一”,而他不會一招半式,債主逼債走投無路之時。只得應王爺邀請進京比武,但是一次次行為的巧合,使得他陰差陽錯獲得“天下第一”的稱號。但是他在劇中並未獲得任何超強能力,始終是個普通人,所以無論換作誰,依照他的行動邏輯都會有此結果,因此劇作戲劇化內涵完全是在於陰差陽錯邏輯。其產生原因即戲仿藝術的運用。此劇模仿英雄傳奇故事,讓鬆三這樣一個普通平民也戴上“天下第一”的帽子,從而對所謂的“天下第一”名稱進行嘲弄。這種效果的產生,依賴於鬆三始終是個普通平民,假如他真的獲得超強能力,這種效果便不會存在了,同時鬆三與豔玲的愛情,也絲毫沒有才子佳人的色彩,鬆三不是英雄才子,豔玲也只是以詐騙為生的女賊,豔玲以詐騙的目的接近鬆三,也沒有落入愛情震撼的俗套,而是在金錢榮譽和人格認識的雙重推動下,結為庸俗的夫妻。劇中眾多巧合的技術處理,又是對英雄敍事影片的解構。之前的英雄敍事所呈現給觀眾的都是具有超凡能力的演員。不過是通過各種道具和畫面剪切效果製造出來的假象,具有虛假的欺騙的性質,《天下第二》則將其中鬆三僥倖獲勝的打鬥動作清晰呈現,還把比武時的愚笨暴露無遺,將武俠劇的真相呈現出來,一個平民如何完成英雄被製造的過程,表達着對英雄製造的不信任,意在説明平民大眾一樣可以成為英雄。總體來看,此劇作主題立場是平民化立場,通過戲仿式的加冕儀式模仿英雄傳奇,而對英雄們進行嘲弄,並因此構成喜劇美學效果。

再現真相觀後感 篇二

《男人√本站★√上路》電影觀後感

上午,看了一部電影《男人上路》,心中有種莫名的心酸與感動。莊大林是塔里木油田的一個鑽井隊長,老婆忍受不了這種顛沛流離的日子,有了別的男人,他們離了婚。離婚後莊大林在鑽井隊紮了根,八年裏他只見過兒子四次。一天莊大林接到前妻的電話,讓他回去一趟,説兒子出事了。莊大林沒想到,十二歲的兒子為了去網吧經常逃課已經被學校開除了,為了搞到繼續上網的錢,還把繼父養的一盆名貴的蘭花給賣了。在幾天接觸中莊大林慢慢地從莊嚴身上看到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為了改變兒子,莊大林有了一個計劃,他決心把莊嚴帶到油田去,在那裏淨化兒子的心靈,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在過去的8年中,大林回家探望老婆孩子每次都走同一條路,哪怕通往塔里木的高速已經建起,他依然沒有改變,因為在這條連接着油田和家的路上,留下了太多自己思念老婆孩子的回憶,每次回家路上必放憶燕子的那首歌,就像是在唱自己思念老婆米燕和兒子的故事一般。在這條路上,他決心要教會兒子做一個真正的男人,兒子臨上路前回到米燕和繼父的家,將繼父蘇克的所有蘭花都毀掉了,解了多年積壓在心中的仇恨。莊大林在半路上得知這件事件,他對莊嚴説,“在背後使壞不是男人所為,你要麼回去道歉,要麼我收拾你”。莊嚴不得已選擇接受父親收拾,徒步行走30公里,而莊大林開車到前面的客棧等他。莊嚴的30公里徒步一直揪着莊大林的每一次心跳,一個十幾歲的娃一個人在山裏走,還經歷了一晚,哪個父母能放心,但莊大林相信兒子能做個磊落的男人,哪怕不求他有什麼本事。在客棧等了一夜的大林網一清早看到兒子出現在視野裏,懸着的心總算放下了,但他依然表情嚴肅。30公里的徒步也使莊嚴和父親賭起了氣。父子倆帶着要搭車的曉月上了路,曉月不到一個月就要生孩子了,她的男人也在塔里木油田上,上次過年都沒有回家,發誓不打出高產井決不回家,這次曉月沒有通知丈夫就來了這裏,她是想給丈夫一個驚喜,讓丈夫看着自己的兒子出生。路上,莊嚴一直在生父親的氣,莊嚴怪父親,曾經答應自己每年回來看自己一次,可為什麼食言沒有回來!父親食言,父親也應接受“收拾”。莊嚴讓父親也徒步30公里,就像當初父親讓自己走30公里一樣。父親的身體力行,開始打動着兒子,做個負責任的男人。諾大的塔里木,油田那麼多,曉月連丈夫在哪個具體的井隊都不清楚,大林憑着曉月對丈夫井隊的介紹,認為應該是一五七一井隊。趕到這個井隊的時候,大林打聽到曉月的丈夫在前幾天的沙塵暴中消失了,人和車至今沒有找到,他怎能將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將要生產的曉月,他瞞着曉月和兒子,藉口塔里木太大,先將曉月安頓好了再找。可兒子不明白,説一定要找到曉月姐的丈夫才罷休,答應曉月姐的事就要一定辦到。大林只能開着車漫步目的的找,明知找不到還要做出很努力的樣子。兒子隱約感到了父親的難言之隱,下車後跟隨父親得知了真相,曉月也感覺有不妙的時候欲打聽卻不巧羊水破了,大林開着車急奔醫院。如果不是大林要趕第二天徒弟的婚禮,而且徒弟也等着自己從城裏給他買來的戒指救急,大林父子肯定會等到曉月的兒子出生。大林剛給失血過多的曉月輸血之後,父子倆繼續上了路。一路的顛簸,一路的事情,大林也忘了檢查汽油。關鍵的時候拋錨了,為了給兒子樹立男人的榜樣,答應徒弟的事情必須做到,大林帶着兒子又一次徒步上路了,一路上,大林因剛輸過血體力難支,父子倆相互支持,就是為了兑現承諾,作個真正的男人。終於看到了徒弟的婚車,兒子拿着戒指,使着渾身的力氣奔跑過去了!故事沒有曲折的情節和動人心絃的場面,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場景的再現。如導演劉小林所説:這看是一個父親教育兒子如何成為一個男人的故事,另一面我覺得這是一個兒子如何教育父親當合格爸爸的故事。誰都知道,儘管我們身邊生活着成千上萬的人,但和我們關係密切、牽動我們喜怒哀樂的就那麼幾個人,父親便是其中之一。父親猶如陽光是我們無時不需,有時卻又要小心躲避的東西,他的重要性僅次於母親,惟有配偶堪與相提並論,配偶可以選擇而父親則無法選揮。所以,對一個兒子來説父親的問題是他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兒童期父子間並無太大問題,年齡的懸殊使之構不成衝突。兒子成年後父子關係演變為兩個男人的平等友誼,也很少激烈交鋒。矛盾最尖鋭、最難以調和的年齡段應該是兒子的少年時代。這個時候的兒子會突然發現一向慈愛的父親成了一個性格暴躁的人,非常具有攻擊性,毫無根據地自以為一貫正確。你要往東他一定要你往西,同他簡直沒理可講。反之,在當爹的眼中,一向可愛的兒子也突然變得討厭、不聽話、在外面惹是生非,一句話:欠揍!兩個本來是世界上最親的人成了世界上兩個

最大的仇敵。父子間相互帶來的傷害遠超過一般人所能造成的煩惱。人類情感中最偉大、最值得讚美的那一部分一躍變為無法擺脱的痛苦以及絕望的根源。所謂愛之深恨之切。父子之間無法避免的衝突是否可以調和乃至化干戈為玉帛消弭於無形?畢竟是父子嘛!畢竟血濃於水嘛!畢竟不是敵我矛盾!是男人,無需要頂天立地,但對於家庭,即使妻子已經不愛你,但仍然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男人;如果能這樣,你又何嘗不是一個能拿得起放得下的男人呢?

再現真相觀後感 篇三

關鍵詞 中職語文 影視藝術 微課程 設計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0004-04

微博、微小説、微電影、微視頻……只有想不到,沒有微不了。當這句幽默卻又真實的話廣為流傳時,我們驚歎,“微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就在這耳濡目染間,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探索影視藝術“微課程”在筆者腦海中產生了。

一、微課程及影視微課程的含義

“微課程是指基於學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模課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點,適用於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及各種課程類別。”這是廣州大學教育學院的田秋華副教授對微課程的定義。微課程是一套真正符合現代學生學習特點的智能、高效、方便的系列課程,應將其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它區別於另一種“微課”的碎片化和不繫統,這也是本文的微課程的內涵。

影視微課程是指以“與中職語文教材相對應的影視作品”為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而完整的小規模課程。通過對相關影視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和實施,探索有利於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的教學設計和實踐,開發語文學習的資源,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語文教學中影視微課程設計的依據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語文教科書以及其他有利於學生和教師教學的材料及輔助手段和設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不能僅僅依託課堂和語文課本的教學,而應把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語文和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從根本上有所提升。開發語文學習的資源,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微課程,這是語文課程提出的新理念。

影視藝術是當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綜合藝術,它利用視聽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眾傳播某種信息的一種感性語言,包含繪畫的、音樂的、舞蹈的、文學的、戲劇的等藝術精華於一體,既是當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融合,又是各門藝術的綜合。影視憑藉其視聽語言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影視藝術憑藉其開放性、豐富性、媒介性,毋庸置疑的成為了語文開放性學習的重要資源,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語文教學中影視微課程設計的意義

1.激發學生閲讀課文的興趣

平庸的教師傳達知識,工匠型的教師解釋知識,專家型的教師演示知識,有思想的教師激勵學生去學習知識。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觀看相關影視資源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進而閲讀文本。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時,學生覺得文章宂長乏味,又有很多冷僻字,讀起來有些困難,我讓學生觀看電視劇《紅樓夢》相關片段,用視覺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一下子對原著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並有克服文字上的困難,閲讀體驗原著的動力。影視畫面可以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讓學生更加熱情地投入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去,更好地為語文教學目標服務。

2.拓展語文教學內容

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肉容是節選的名家名篇,節選的章節情節不太完整。教學中,得讓學生從整部作品中理解人物,把握主題,在教學名家名篇時,我們免不了要簡要介紹一下時代背景以及教材中省略的故事情節。但是在上語文課前讓學生觀看一部短片,就免去了教師不厭其煩的引述。因為學生看了電腦剪輯的短片,就好像一目十行瀏覽了一部完整作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故事情節等己有了大概的瞭解。有了前面的鋪墊,在課內教學時,講到課文難點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我們可以通過電腦不斷地再現與教材有關的影視片斷,這樣不費周折,就突出了課文的重點。如課文《雷雨》節選了整場話劇的第二幕,話劇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內容基本忠於原著,而課文中的兩場重頭戲:周樸園與魯侍萍重逢、魯大海與周樸園鬥爭,恰好電影中也有較完整的表現,教《雷雨》這篇課文時,我針對學生不喜歡上話劇課文的心理,設置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放映雷電交加的夜晚,四鳳衝了出去,周衝接着也衝了出去的片斷,把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都集中起來,接着用多媒體滾動字幕,概述這個令人心碎的悲情故事,渲染課堂氣氛。其次根據課文學習目標設計一些思考題:如仔細觀察周樸園與魯侍萍矛盾衝突中的語言和表情,評析周樸園的性格、心理等。然後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周樸園、魯侍萍、四鳳、大海、周萍和周衝,儘可能地感受人物的表情和心理,最後再放映剪輯的這兩個電影片斷,讓學生自己與影片中的角色對照,使他們更真切地體會劇中人物心理,尤其是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心理,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人物內心的衝突和掙扎了。就這樣,學生在影視藝術與文本解讀的交替中,完成了課堂設定的教學目標,也提高了藝術鑑賞水平。

3.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想象力

在教學莫泊桑的《項鍊》時,讓學生看同名電影,當瑪蒂爾德她通過十年的艱苦工作後,還清了債務,而她卻變得十分蒼老,也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了。當她將真相告知朋友後有這樣的描寫:“説完她臉上顯出了微笑,因為她感到一種足以自豪的、天真的快樂。”這説明經過的十年的煎熬,她也學會了怎樣生活,也可以放棄虛榮,可以通過努力獲得自豪與快樂。文章以她朋友的話結尾“哎呦!我的可憐的馬蒂爾德!我那串是假的啊。頂多也就值上五百法郎!……”然後再沒有對主人公的反映有任何描寫,課文戛然而止。我讓學生續寫故事,心理描寫將故事續寫下去,原本不願寫作的同學躍躍欲試,表現出編劇的天賦,對文章進行了合情合理的發揮,將故事編得精彩紛呈。就這樣,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想象力被大大地激活了。另外我在教學過程中還組織學生對《天堂電影院》《西西里的美麗傳説》《海上鋼琴師》等電影進行專題研討,學生通過這些影片能找到自我,認知自我,感化自我,並以此為話題進行電影解構,學生也樂意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經常性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中職語文教學中影視微課程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注重分類, 建立積累階段的微課程影視資源庫

與語文教學相關的影視資源有很多,注重分類,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會給語文教學添加新鮮的活力。“影視資源庫”是指與中職語文教材相匹配的,包括課內文本和課外導讀等內容相關的影視作品的集合。分為以下幾類:(1)與文本內容緊密相關的影視作品,主要是名著改編的影視劇,如《紅樓夢》《鴻門宴》《水滸傳》《雷雨》《祝福》《邊城》《哈姆雷特》《項鍊》等古今中外名篇,在資源庫中佔多數。(2)交代背景、介紹作者等的紀錄片資料片。如記錄片《圓明園》、介紹魯迅先生生平的記錄片《魯迅先生》等。(3)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作家的電視欄目。如《百家講壇》中的“于丹講論語”錢文忠的“三字經”“弟子規”“蘇軾”“杜甫”等系列節目,聲畫並舉,知識豐富,內藴厚重,是資源庫中不可缺少的內容。(4)讓學生了解社會歷史,進行情感教育的影視作品,主要是一些流行熱播的影視劇。如反映毛澤東青年時代求學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反映明代軍事將領戚繼光面對倭寇橫行、軍制腐敗、海防孱弱等困難,力求革新、奮勇反擊,最終剿滅倭寇的《戚繼光》等,這部分資源數量不多,經得起時間檢驗,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更少。影視資源庫只是初步建立,從數量和質量上還需進一步補充和檢驗,尤其要加強精品意識,認真做好影視資源的選擇和運用。

(二)精準定位,明確備課階段的微課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通過教學所能獲得的理想狀態的規定,也就是學生從教學活動中學到些什麼。“從教學實踐來看,教師往往需要綜合依據課程需要、學生能力與個別差異以及自身教學經驗確定教學目標。”因此,在目標的確定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定位準確性

影視藝術在語文教學中只是輔助作用,它不能代替閲讀教學,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既不能誇大也不能否定其應起的作用。如電影《邊城》,在教學課文《邊城》中所起的作用:一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二是幫助學生全面瞭解原著的情節,三是加強對人物的形象認識。但是這些作用都應建立在對課文內容閲讀的基礎上。所以準確定位電影在《邊城》課堂教學的目標就是通過觀看影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比較文本,進一步認識人物形象特點。

2.施行有效性

影視藝術應用於語文教學不是讓學生看看而已,它要切實可行地起到一定的作用,包括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調動閲讀興趣,進行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訓練等。影視藝術的直觀性、豐富性為有效實施提供了保障。同時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施行,具有完成目標的能力,以達到學習效果的有效性。如教學《鴻門宴》時,讓學生觀看馮紹峯主演的同名電影,影片與課文內容結合度高,演員演繹到位,學生興趣濃厚,更主要的是克服了語言的障礙。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要求分析項羽、劉邦等人的形象,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生因為有電影的輔助,對完成目標有信心、有能力,有效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3.情感教育性

針對學生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諸多問題,設定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並積極應用影視藝術的感染性和薰陶性,培養中職生健康的情感價值觀。

(1)情感觀的教育

影視被稱為“造夢工廠”,遠離自身生活的場景故事給人夢幻般的感覺,學生心智尚未成熟,易於沉迷其中,尤其是愛情故事更能迅速影響學生的心理情感。要本着為學生髮展的責任心和愛心,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及時引導、疏通,向理想的方向發展。例如電視劇《恰同學少年》,是一部反映毛澤東在湖南省立師範學校求學歷程的作品,深受學生喜愛,其中三對戀人不同的情感追求是對學生進行愛情觀教育的生動教材。它的情感教學目標就可以設定為“通過劇中人物的愛情故事對學生進行愛情與世界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積極的愛情觀”。在教學活動中,組織學生討論為什麼有的愛情結出了幸福的果實,有的愛情卻凋謝了甚至釀成了悲劇,進而提高學生對愛情的認知,完成情感觀的教育。

(2)價值觀的教育

中職生正處於成長的關鍵期,他們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都恰在成型期,正確的引導將避免他們走一些彎路。學校是整個社會構成的一部分,中職生由於受特定的培養目標,年齡、生活閲歷等的制約,很難對一些年代相對久遠的課文內容理解到位。特別是對於一些特殊年代特殊的歷史事件,在缺乏相關認知的情況下,難以形成自己的評價與觀點。這時,就可以利用影視資料,豐富背景知識,補充不足,連接學生與文本之間時空的隔閡。例如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可以把電影《南京大屠殺》和《辛德勒名單》來做一個對比觀看。這兩部片子都真實再現了那段殘酷黑色歷史,且影片中反映出了日德兩國政府對待戰爭不同的態度,正與課文的內容相呼應,非常有助於學生了解事件,進而延伸到一個話題:抵制日貨是不是愛國行為的辯論,學生紛紛參與課堂討論。作為老師,我們應在教學中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成熟健康的人生觀、道德觀,耐心細緻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現象,糾正認識的誤區,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三)應用為先,把握授課階段的微課程務實應用尺度

1.教學環節設計上的應用原則――語文性

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影視藝術要體現出語文性,體現出學科特點。影視藝術不僅僅可以與語文課程整合,它同時也進入了其他學科的教學,如歷史、政治,他們的課堂教學中也大量應用了影視資源。語文課程的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所以語文教學注重的是培養學生文本的理解能力、鑑賞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書面寫作能力等。應用影視藝術的目的、手段、方法也要體現出這一點。例如同一部影片《祝福》,歷史課上應用只是截取其中祥林嫂守寡再嫁,周圍人恥笑,祝福時不許插手等片段,來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舊社會中國婦女承受的三座大山的壓迫;而語文課上的應用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還可以就影片中“祥林嫂怒砍門檻” “小叔子報信”等情節討論是否合理,也可以在文本和影片的基礎上以“祥林嫂的故事”來進行寫作訓練。這些教學設計活動充分體現了影視藝術運用的語文性。

2.教學中影視微課程的應用方法

影視藝術微課程的應用發揮其最佳效應,重點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

(1)課堂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與其他授課方式相比,教師的引導組織作用在影視輔助教學方式中看似被降到了最低處,實則不然,因為若稍有不慎。就會讓影視喧賓奪主。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把握好節奏。課堂教學時間空間有限,只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小課堂,語文學習更多的功夫是在課外,在於不斷的積累。影視微課程應把實踐的時間延伸到課外,影視藝術往往觀看時間長,要佔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中職生相對擁有的自主時間較多,自習課、晚自習都可以加以利用。嘗試通過多種形式使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相結合:a.設計課後拓展作業,將課堂學習有效的延伸至課外,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後拓展作業,可以設計為《水滸》中還刻畫了很多英雄人物,請仿照對林沖的人物形象分析,根據電視劇和原著的內容,寫一個你喜歡的英雄形象,結合其故事情節具體分析”。b.結合我校每個月都會定期組織學生觀看校園電影的安排,有意識的把這個活動獲得的影視信息體會融入語文教學,成為新的教學資源。c.開展豐富多彩的影視鑑賞活動,包括開辦影視鑑賞講座,學生改編創作劇本表演、影評或影視觀後感徵文比賽等,從各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理解鑑賞能力、語言創造表達能力等,全面提升語文素質。

(2)閲讀教學與影視鑑賞相結合

嘗試閲讀教學與影視鑑賞相結合,建立一種新的課型模式,激發學習興趣。以小説《邊城》為例,沈從文的小説《邊城》語言清新質樸,體現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追求,小説不以情節見長,重在體會含蓄優美的韻味,理解作者精心構建的“世外桃源”。我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同名電影,並如此設計。第一步,引入影片。播放影片片頭,同時介紹作者的審美追求和影片的特點,突出其自然唯美和情節淡化性。第二步,剪接電影內容。運用截取的片段,將原來的電影剪接成兩個主題。一個是小城淳樸的風俗,像賽龍舟、捉鴨子,翠翠祖孫的渡口優美的風景,人人仗義輕財,給學生展示一個和諧美好的“世外桃源”,心生嚮往之情。另一個則是翠翠的愛情故事,她與二佬朦朧的情感,祖父的好意,大佬的意外,二佬的出走,愛情的無疾而終。第三步,賞析影片。討論問題一:翠翠的愛情悲劇是誰的錯?問題二:世外桃源的小城還能繼續存在嗎?第四步:揭示影片主旨,感受影片魅力。第五步:課文拓展訓練――寫作訓練:出走的二佬的故事、翠翠與二佬的重逢。

課堂實踐證明,學生更喜歡這種閲讀教學與影視鑑賞相結合的課型模式,同時也給語文教學中影視微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注入了豐富的內容。

在中職語文教學影視微課程的設計與實踐中,只要教師們精心設計,揚長避短,因利除弊,利用影視充分調動起學生感性與理性的雙重思維,就一定會在語文教學領域開闢出一片絢麗奪目的教育園地。

參考文獻:

[1]顏青。淺談大眾文化在語文課程資源中的開發策略[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7.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再現真相觀後感 篇四

一、電視新聞為什麼要講求新聞的真的實美

(一)新聞真實與新聞的真實美

從事新聞工作的人都知道,“真實”是新聞報道的生命。因而,追求報道的真實性,是所有記者同行的一致目標。但是,由於人們的生活、文化、政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媒體所傳播的新聞信息跟事實本身的“真實”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因此,“新聞真實”與“事實性真實”、“整體性真實”、“具體性真實”、“過程性真實”、“即時性真實”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新聞真實的本質是新聞報道與相應的新聞事實的符合程度。真實是傳播主體實現新聞傳播目標的基礎,真實是新聞傳播的力量所在,優勢所在,真實是滿足接受主體新聞信息需求的根本保證。接受主體在獲取一條新聞信息後,首先會對其“可信度”進行考量,根據可信度的高低,生產不同程度的共鳴,並以這種共鳴的強弱為依據,衍生出愉悦的感受。而“新聞真實美”正是接受主體對新聞信息的共鳴,並滿足所期望的觀後愉悦。這種接受主體所期望的觀後感受,就是藴涵在報道之中的美學因素。前不久發生在哈爾濱倉庫大火的報道中,有一篇電視新聞記錄了一位消防中隊的隊長在家中休息時得知着火的消息,沒有接到歸隊的命令還是主動參加了救火的過程:首先是消防中隊長的採訪同期,然後貼的畫面中,消防隊員腳下鞋和褲子都結了厚厚的冰,鏡頭往上搖到消防隊員手持噴着水柱的消防龍頭,再就是他們戴着頭盔的身影和被熊熊火光映紅的臉龐,充滿剛毅目光的眼神。那個雪與火的震撼場面在新聞播完很久都還在我腦海裏不斷出現,讓我感動不已。從這條新聞中不難看出,觀眾對信息的獲取,對新聞報道的採信有一個心理上的期望,決定這種的期望的判斷依據,就是受眾對所獲信息的“美”的感受。這種“美”的基礎就是真實。一旦“真實”的前提不存在了,“美感”隨之也消失殆盡。這種藴涵於真實報道之中的,觀後期望的滿足,就是“新聞真實美”。“新聞的真實美”正是基於“新聞真實”的基礎,然後呈現出來的“美”的感受。新聞真實美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在事實內容上,而且在形式上,表現手法上,各種技術的運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電視新聞,更講究形象塑造,自然條件的利用,人工輔助設施以及高科技手段的運用。

(二)電視新聞的特質

電視新聞是從電視技術誕生的那天起,就伴隨着電視的發展同步發展起來的報道手段,電視新聞的拍攝、製作手段脱胎於紀錄電影。電視新聞與平面媒體相比,具有更加直觀,更加迅捷的特點。因而,對視覺、聽覺上的美感要求比紙質媒體和廣播媒體都要高得多。自然,電視新聞對“真實美”的要求也就更高。隨着直播手段的應用,電視新聞多用來報道突發事件,直擊現場。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電視新聞工作者養成了一個職業習慣———儘快到達現場,儘量多地拍攝素材。因為,重要的現場和即時發生的一切,稍縱即逝!所以,電視新聞的攝影記者往往被告之:先把場面記錄下來――不要管畫面是不是美、不要管構圖是不是合理、不要管光線是不是夠明亮……總之,“客觀記錄”是第一重要的。在廣播、電視作為強勢媒體的時代,它們擁有絕對的話語權,電視節目給什麼作品,觀眾就接受什麼。即便有疑義也只能“照單全收”。於是,影視的新聞紀錄片頹衍出了“聲畫兩張皮”、故弄玄虛、浮誇和程式化等等諸多毛病。之後,又在收視率壓力、商業宣傳需要等因素作用下,一些媒體從業者甚至虛構造假。然而,觀眾即使是在“弱勢”的情形下,對新聞真實的要求也沒有降低。何況,隨着網絡等媒體的出現,各種新形式的傳播手段進入我們的生活,電影電視不再是“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強勢媒體,加上同處於一個層面的電視台,電視新聞節目的同質競爭異常激烈,收視率的成績直接關係到媒體本身的生存。於是,新聞節目的“品位”,就成為電視新聞節目的致勝法寶。決定新聞電視節目“品位”的關鍵,就是節目製作者對“新聞真實美”的把握程度。

(三)新聞事實本身所具有的真實美

新聞事實本身就具有“美”的屬性。這個“美”,並不是記者渲染才有的,也不是因記者挖掘才存在的。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存在於新聞事實之中的。只不過這種“美”有的明顯,有的隱晦。彰顯這種“美”的前提是,報道必須以事實為基礎。那麼,“新聞真實”與“新聞真實美”又是個怎樣的關係呢?新聞真實是有其相對性的,它的本質是新聞報道與相應的新聞事實的符合程度。新聞報道的質量決定了接受主體最後的選擇。這裏所説的“質量”,也就是接受主體對報道真實性的考量結果。於是我們不難得到如下結論:“新聞真實”是接受主體認識新聞事實的基礎,也是新聞報道者賴以生存的選擇。“新聞真實美”存在於“新聞真實”之中,它的彰顯強度,反作用於接受主對於新聞事實的認識,同時,幫助新聞報道者的“美譽度”在接受主體中擴散。因而,我們得出結論:挖掘“新聞真實美”的首要任務是實現“新聞真實”。最大限度地體現“新聞真實美”是提高媒體公信度、美譽度的唯一途徑。也是媒體從業者提高自身品位的唯一手段。

(四)社會各階層的真實美訴求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新聞真實美的訴求也是如此。然而,就新聞報道在實現它的真實美之前,必須經歷一個被甄別真偽、篩選擇優的過程。特別是在目前,同質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擇優而取是接受主體對媒體取捨的重要手段。所以,對於新聞從業者來説,最大化地實現新聞真實美,是他們服務社會,實現自身勞動價值的職業追求。在科技高度發達,接受主體的文化素質日益提高,各種媒介不斷呈現的今天,社會各階對新聞真實美的訴求也趨勢於多樣化。因此,對新聞工作的從業要求也愈來愈高,體現在保證新聞真實的同時,對專業性、藝術性、形式的多樣化等方面要求十分苛刻。

(五)受眾的審美需求

我們的新聞報道,通俗地説,就是要為受眾做好“四解”工作———解釋、解讀、解饞、解氣。解釋———對一些社會現象、自然界的異常現象、科技進展、經濟動向等等作出合理的、權威的分析和解釋。解讀———傳達決策者的新政、政府的新政策、傳達民聲。然而,這種傳達不是“簡單轉達”,而是透過現象,致理解析,達到傳情讀意的目的。解饞———滿足接受主體對於想了解信息的渴求,延伸受眾瞭解信息的途徑,擴充接受主體的信息接受量。解氣———正確引導受眾對某些具體事件的理解,勸解受眾採取全理的、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以實現和諧的目標。我的理解是,做好這“四解”,就是接受主體對我們新聞從業者職業要求的具體體現,就是他們對我們的作品的審美要求。

二、新聞真實美在電視報道

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分析雖然,新聞真實和新聞真實美在報道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內容空洞、弄噱頭、做有償報道、玩邊緣化、甚至搞虛假報道時有耳聞。究其根源,它來自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記者個人的素養上的偏差或者缺陷所引起的問題

新聞從業者的個人素質,是實現新聞真實美的主因。報道決策者的認識觀念,記者個人的認識偏差、私念、技術缺陷都將嚴重影響報道的質量和品位,甚至造成嚴重後果。最令人痛心的事例,莫過於2013年11月廣州《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報道上市公司財務作假內幕被長沙警方跨省刑拘。據他自己交代曾經收受錢財,發表失實甚至是虛假報道,在社會上造成極為惡劣影響,敗壞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形象。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是媒體,我們的新聞機構、記者的公信力和信任度遭受到了空前的懷疑。事後,相關部門做了很多努力,對事件的相關責任人做出了嚴肅處理。但教訓十分深刻!

(二)社會環境所帶來的一些問題

如果説,造成新聞報道缺失“真實美”的主因,是媒體從業人員的主觀因素。那麼,社會環境無疑是外部條件。其中,最有影響的因素是地方保護意識,區域利益或者局部利益等。有的時候,相關領導的意識,往往能左右一個媒體團隊的行動質量。還有就是,現行的新聞媒體管理缺乏有針對性的法律制約。加上新聞單位的經濟考核以“收視率”為唯一依據,這在客觀上造成,片面追求“收視率”,甚至為達到某一個收視率標準,不惜放棄原則,用血腥、暴力的元素來迎合一些低級趣味,從而拉動收視指標。

三、在電視報道中如何實踐

新聞的真實美自從有了電影技術之後,“眼見為實”便受到了質疑。由於接受主體所“見到的”是一連串活動的光影,而不是真實的本身。加上剪輯技術的應用,還有日臻完善的電腦影像技術的運用,光和影所能營造出來的形象可以是千奇百怪,多姿多彩的。影視語言的多樣性也為“記錄的光影”添上了神奇的翅膀。也就是説,在現代技術支撐下,電視新聞的真實性也同樣受到接受主體的質疑。如何在電視報道中實現新聞真實美,是我們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一)加強學習,提高記者素質,提倡探求真實的精神

對於從事信息傳播工作的記者來説,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職業素質,求真務實是保證新聞報道真實性的關鍵,也是實現新聞的真實美的關鍵。要加強政治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政治敏鋭性和政治鑑別力,嚴格遵守宣傳紀律,做到守土有責。在重大問題、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上把好關、把好度。在具體工作中,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把堅持正確導向放在新聞宣傳工作的首位,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自覺主動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同時,我們還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技術操作能力。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新聞報道有較強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才能做到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二)營造探求新聞真實美的社會環境

環境對於新聞報道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營造探求真實,追求真實美的社會環境,對於最大程度實現新聞真實美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對於新聞機構來説,需要有個好的機制。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證新聞工作者遵紀守法。同時,新聞工作者,要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方法、創新手段,為從業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這樣才能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與時俱進,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第三,新聞媒體單位要加強硬件建設,及時更新設備,引進新技術新觀念,形成制度培養人才。切實抓好隊伍建設,增強凝聚力和戰鬥力。

(三)提升技術技能的水平,強化表現(再現)新聞真實美的本質特徵的能力

1.如實紀錄,真實表達借鑑電影紀實的美學特徵,電視新聞在採集素材、製作節目的過程中,應該儘可能地接近現實,儘可能地用深景深的鏡頭,儘可能地以完整的“段落鏡頭”來記錄、表達。2.準確判斷,合理選擇對於新聞攝影來説,不能“導演”,也不可重複。“真實地紀錄”也不是無原則地“全程記錄”,而是需要記者適時地“捕捉”畫面,這種適時性來自合理地選擇———正確地選擇時間、正確地選擇地點、正確地選擇角度、正確地選擇所要用的器材———正確地、完整地紀錄新聞素材。這一連串“正確選擇”來自於準確的判斷———多方位地分析眼前的細節、合理地預計將要出現的情況、去除干擾因素直達目標。3.懂得合理的規避和保護,適度地褒揚有悖倫理的、有違道德和公序良俗的、過份恐怖和血腥的、涉及色情暴力等有礙和諧的因素,都會壓制或者妨礙新聞真實美的表現,應該回避。涉及隱私、兒童、婦女權益等法律規定需要保護的,應該堅決予以保護。而對那些被我們傳統文化、道德、審美習慣所肯定的美學因素,要予以褒揚。但是,一定要適度。4.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科學選用設備隨着科技水平的發展,新技術不斷出現,先進的設備層出不窮。可是,這很容易讓人進入一個誤區。以為,設備越貴越先進,越貴重就越能保證採訪質量。其實,合理選擇設備是保證採訪質量的重要條件。應該遵循的原則是:不選貴的,只選對的。新聞真實美是藴涵在新聞事物之中的。但是,如果被忽視,或者説,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那麼,這樣的報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晦澀,空洞,甚至不可信。所以,媒體的從業者必須加強學習,加強自身的完善,加強發現美,挖掘美,表現美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職業品位,才能更好地服務觀眾,實現自身的價值。

再現真相觀後感 篇五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 互動視野;人文特色;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3)02-0049-03

實踐是推動知識內化為素質、外化為能力的關鍵步驟,是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路徑。早在1987年國家教委的《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就曾明確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會實踐、行政管理和學生生活學習結合起來。[1]課外實踐課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學生的參與,為了增強實踐教學的實效,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從選題設計到程序操作,從理論研究到凸顯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同時也對下一步努力的方向進行了思考。

一、課外實踐的選題設計與操作問題研究

歷經多年探索,我校現在摸索到的形式分為兩類:一為學習研究型實踐模式,如聆聽報告、撰寫實踐論文或調研報告、觀後感;另一種為體驗型實踐模式,如觀看影像資料、進行社會調研等等。相比較而言,在指導學生撰寫課程論文方面我們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特色介紹:以課程論文選題為契機,增進大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

黨的十七大報告曾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所以能在人文教育中發揮重要的平台作用,不僅僅因為它涉及人生信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對天人之際的哲學追問、社會規律的宏觀把握、個體生存的價值反思、歷史軌跡的理性探尋及當下熱點、難點問題的研究、探索、質疑與明辨中,積澱着人們對社會經驗、歷史智慧及個人生存體驗的認知與感受。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在實踐教學論文題目的設置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論文選題不僅在內容層面應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與弘揚,而且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胡適曾強調指出,塑造個體獨立的人格是自由主義的第一層含義,而個人主義的第一特性是自由:“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自己的腦力。”[3]充分發展個人的才能,不迷信權威,不固執成見,不崇拜教條,用存疑的眼光重估一切價值,是自由人格的獨特魅力。因此教師在實踐教學論文的指導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課題研究,提升獨立研究與思考的勇氣和能力。

為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積極推動論文的選題由知識體系的灌輸向價值體系的培養這一方向進行轉變,並結合社會變化與熱點關注,定時更新實踐教學課程論文題目,以使學生對所探討的問題有較高的興趣。如在《綱要》課教學中,2011年我校的課程論文題目,除設計了對基本問題的考察題目外(如從太平軍的失敗看解放軍的成功——近代新舊農民運動之比較;近代國共兩黨革命成敗之反思等等),還增加了其他類選題,其中一些屬於角度新穎或涉獵社會熱點的題目,如“釣魚島問題的歷史審視”、“‘阿拉伯之春’的變局反思暨基於近代歷史背景對‘中國態度’的緣由考察”、“文革問題的現代反思——對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必要性的思索”、“辛亥革命: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等等。一些選題則屬於專題紀念性的題目,如“蘇聯解體問題反思”(蘇聯解體20週年紀念反思)、“領袖的選擇與選擇領袖——中共黨史上的幾個關鍵性問題”(建黨90週年紀念性專題)、“南方講話的時代意義及當下反思”(迎接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紀念性專題);一些選題則屬於探討性的話題,如“評‘烏有之鄉’視域中的毛澤東”;一些則旨在傾聽來自學生層面的聲音,如“當前思政課教育改革芻議——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為視角”,老師們希望由此可以知道,在學生們的眼裏,一堂令人滿意的思政課應該講些什麼、怎樣講,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學的實效。

2.注重操作層面的理論研究與關係梳理

為增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注重在實踐層次上加強對一些相關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如關於實踐教學改革的原則性問題,必須堅持實踐教學改革要富有針對性,分類(不同專業、羣體、年級、課程)進行;強調實踐性(重在體驗,着重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突出實效性(積極發揮學生自主選擇權,推進學生各項能力培養);體現適時性(選題要突出“三貼”特色,結合社會熱點、難點,切忌大而空);增加人文性(促進人才培養的全面性)等特色。

此外,要注重在環節互動的視野下梳理導致實踐教學瓶頸問題的各種環節間的關係,如在實踐環節中,注意處理好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的關係;分散實踐與集中實踐的關係;理論課實踐活動及大學生社團活動之間的關係;學習型(知識性)實踐與體驗型實踐的關係等等。從參與主體角度看,對教師來説,要處理好教學大綱、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的關係;各種教學形式之間的關係;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實踐活動之間的關係等等。對校方(領導)來説,則要處理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及黨、政、團各部門的分工、聯動、協調關係;必修性核心思想政治類課程與其相關拓展課程及其實踐教學之間的關係;實踐教學過程中引進來、走出去之間的關係;兼職教授與專業教授間責任、分工之間的關係等等。對學生來説,在實踐教學選項選擇中要處理好必修與選修(即共選與個選)之間的關係;在參與實踐中要處理好個體分工與團體合作之間的種種關係。通過以上關係的處理,旨在推動整個實踐教學系統各結構保持良好的動態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方面,把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併發揮各自最大優勢。

二、互動視域下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的整合與優化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僅是實踐教學、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講授中要重視探究性學習方法的運用,且從講課到討論,所有的教學環節都緊緊圍繞“學生到底需要知道什麼、應該知道什麼”來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裏獲得更多的實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特別注意兩個“互動”的互動:一是師生互動,突出共同參與;二是在學生的參與中,注重課外實踐教學論文與課內實踐教學知識的互動。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前述兩個互動有機融合為一體。

需要説明的是,筆者在這裏講的師生互動,並非是一般意義上的課堂問答或討論,它是與第二個互動即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的互動結合一起的。為此,教師的努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向上:一是在實踐教學論文題目的設置上要注重師生共同參與,部分題目由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聯繫當下社會的熱點、疑點來設計問題,佈置參考性題目;部分則鼓勵學生就自己關心的熱點、疑點問題提出研究課目,並由教師在權衡後(主要考慮與本門課程的結合度)將之適當納入課外實踐論文選題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從不同角度,結合課內不同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此中的問題,在師生共同的探討中“破解”這些課題。這不僅有利於開拓學生的視野,而且有助於學生在實踐論文的寫作中提升理論高度和思考廣度。

二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開展課內實踐。教師佈置的課程論文題目是兩重性的。一種是全方位的,即所佈置的題目供班級所有同學參考選擇;一種是局域性的,即抽出部分課程論文題目,分別佈置給聽課班級,讓學生課下查找資料,製成課件或講稿,由每個班級選取最感興趣的同學登台講解或辯論,之後接受台下師生的問詢。演講時間限定在15分鐘左右。這項工作由教師提前佈置,並根據題目與課內知識點的結合度安排學生講解時間。

上述教學改革的嘗試可起到如下作用:其一,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參與演講、辯論或“穿越式”的體驗中能實實在在地拓展更開闊的視野,掌握到更廣泛的知識;二,從提升學生的思考與研究能力看,它有助於考察學生對重大問題的整體把握能力,推動學生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理念薰陶下,能夠在“成一家之言”的努力中體現自己對問題積極的、獨立的而且是進一步的思考;三,從實踐教學的提升效果看,它可以直接提升並真正檢閲學生實踐教學的論文質量;四,從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學生的參與可對教師的授課內容、教學形式乃至認知視野產生極大的“文化反哺”功能。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啟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機與活力”[4]。

在學生所參與的課內教學的實踐中,我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對老師佈置的課題,學生積極踴躍,認真準備,在課內教學的參與中,他們不僅撰寫了小論文,製作了集影音、聲樂與文字於一體的精美課件,而且其觀察視角之新奇,探索思維之活躍都令人讚歎。如在“近現代史綱要”課的課內實踐中,有的學生參與演講的《太平天國成敗鑑》課題,其形式之新穎活潑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該課題由三位同學參加,一位扮演劇中人洪秀全,一位以歷史評論人的身份與“洪秀全”展開成敗原因的辯論,一位則擔當主持、解説並隨着上述兩位在辯論中提到的觀點播放課件、同步呈現其中的知識點。就這樣,他們以歷史情景劇兼辯論賽的靈活形式,以“穿越”甚或“無厘頭”的方式,生動再現了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沉浮或探索、興衰與成敗,表演中間還配合、穿插着主持人的旁白及在兩位“劇中人”表演性演講結束後,對所反映問題最後給以進一步的引導、思考及系統性的闡釋和提煉,從而令學生在大開眼界之餘又有更深刻、更廣泛的認識,最終推動他們能主動參與到知識生成的過程中去,並在各種參與、體驗中不斷增加對歷史真相的認知、體會與追問。

三、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課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開拓更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形式

除了現有的撰寫觀(聽或讀)後感及實踐教學課程論文外,實踐教學形式完全可以更加多樣化。如在學習研究型實踐模式中,可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熱點報告,以開拓人文教育的視野。此外,還可開展“紅色讀書會”引導學生進行經典文獻的選讀;另外,應注重開展第二課堂如講課、辯論、師生對話;教師也可參與指導學生進行人文社科類科研項目的立項及研究。在體驗型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型網站建設,畢竟,思政類教學網站的建設不必專屬學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它同時也應該是學生共同參與的事情,無論在網站維護的技術層面還是在資源吸取的渠道方面,教師或教學部門都應該注重吸取學生的力量,邀請他們與我們共建網站,共同關注思政知識的培育和宣傳。此外,除觀看影像資料,還可帶領學生參觀教育基地,參加各項社團活動,進行更廣泛的社會調研。

2.突出實踐教學的實踐特性

實踐是產生真知的唯一標準。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外實踐教學普遍存在着研究性特色過濃而實踐性特色相對不足的境遇。為此,基於當下經費、課時、師資等方面資源的有限性,應極力推進現有教學資源的優化組合,力求打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黨團組織、黨政有關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的舊格局,在明確責任、合理分工、有機協調的基礎上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可行性路徑,實現各部門有機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從而化解資源不足問題,發揮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為了能在育人方面產生更大的實效,還應充分借鑑其他高校的一些方法。如南開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求學生課外從事社會公益工作,以完成3個學時的學習。學生們在做義工中從社會課堂上實實在在觸摸到道德法規問題。再如他們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其課外實踐教學特別注重學生搞社會調查,要求學生成立10人一個的課程小組,針對問題,做調查,畫圖表,講故事,提舉措。學生們搞的有聲有色。[5]這些實踐活動都立意明確,效果顯明,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實際之間相結合的重要橋樑。

3.加強教學資源及環境建設

在當今網絡信息日益發達的時代,絕大多數高校已專門開闢了自己的紅色網站,在網上與網下的交互聯動中實現了資源最大化的共享和信息最優化的傳遞。但有的高校至今還沒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站,這不僅嚴重影響教學資源的彙集和共享,還不利於學生對政治思想教育類知識的關注,使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也缺少更充分的平台。因此紅色網站的建設應當受到應有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選編[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463-466

[2]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努力奮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胡 適。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N].獨立評論(第150號),1935.

[4] 沈麗巍。論“文化反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75-77.

再現真相觀後感 篇六

電視劇《古今大戰秦俑情》觀後感

為了這倉促的相逢

我們

已等待了千年

百世修緣

期盼的

難道是

這短暫的瞬間

擊碗而歌

蒼涼的心曲終究難訴

聞樂起舞

激憤的豈只是世事坎坷

世世修緣的我們

今生依然無緣

無緣的我們啊

在愛之前就知道

愛過之後

等待着的

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奔撲向烈火

今生最後一次回顧

淒涼的一笑啊

是要讓你

在今後

每一生都記得

我今世的容顏

《引

第一世——公元前212年,秦朝咸陽。天上流星隕落,擊毀秦始皇的制俑現場。秦始皇來此視察,邂逅來此撿流星殞石的冬兒,被冬兒的聰明可愛深深吸引。刺客襲擊秦始皇,蒙天放及時出現。冬兒卻被誤認為刺客。秦始皇愛上冬兒,而蒙天放和冬兒有真心相愛,舞姬妹姜剛開始要勾引皇帝,最後卻又愛上蒙天放,得知東渡求仙的祕密後,便以此要挾蒙天放……一段皇帝、將軍、舞姬、與民女的四角戀情,最終以冬兒蹈火自焚、蒙天放變成活人俑守衞皇陵而告終,成為記錄在秦朝竹簡上的一段傳奇……

第二世——民國亂世情。陰差陽錯,為拍一部電影讓這些緣分未了的人們又匯合到了一起,並重聚皇陵。兵馬俑蒙天放大鬧街市,激發了各自探尋歷史真相的慾望,卻不知道無意中尋找到了自己上一世的情緣……

第三世——公元2015年,西安。手機、筆記本電腦、互聯網絡……通過現代高科技手段,兵馬俑的考古發現有了重大突破,活人俑卻再現江湖。開啟皇陵的鑰匙,最終卻成為一段穿越了2000多年的愛情得到美好結局的最終見證。

兩世的悲劇,一世的圓滿,三世的愛恨情仇詮釋了純真的愛情。四顆流星相繼劃過,四個人的命運也就此拉開了帷幕,四個人,就因為同時看到這四顆流星,從此就展開了無法預料的故事……

三世情緣,伴隨着四顆流星,漫無目的地看着,最後卻早已發現自己已經淚流滿面。的確,我很感性,雖然很少體現在表面上。 第一世最後的絕別,狂風呼嘯,沙塵漫舞,一切都顯得如此詭異,在模糊的背景中,冬兒把不死藥餵給了天放。之後,天放與冬兒雙雙葬身火場,那哀傷悽婉的樂曲,頗讓我感動,這就叫生死相隨,這種是至死不渝。

關於第二世的內容,依然要提到最後,那個時候,藍天根本分不清自己是蒙天放還是藍天,只是用雙手抱着已死的朱莉莉,倒在那扇鐵門前。或許他們已經融為一體。

第三世是以完美結局告終,我既感安慰也覺得遺憾,安慰的是兩人經歷三世之苦終於在一起了,遺憾的是還放不下第一世的絕戀,包括天放、冬兒、始皇,還有我沒提到的女配妹姜,雖然邪惡,也是個痴情女子。

焚身以火 讓火燒熔我

燃燒我心 唱出愛的頌歌

奮不顧身 投進愛的紅火

我不願意 讓黃土地埋了我

讓我寫下詩 讓千生都知道有個我

讓萬世都知道有個你 共享福禍

焚心以火 燙上愛的深烙

燃燒的心 黃土地埋不了我 即使再過兩千年,我還會記得你,而且會深深地愛上你。

再現真相觀後感 篇七

一、毛澤東影視形象的嬗變

(一)不同銀屏中的毛澤東形象

刻畫毛澤東的典型電影有1996年體現二萬五千裏壯舉的《長征》、2004年刻畫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心一意為革命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的《張思德》等,典型電視劇有反映解放戰爭的1987年的《古城情恨》、1991年的《七戰七捷》、1991年的《南陽大會戰》、1993年的《豫東之戰》、1993年的《華中保衞戰》、1995年的《蘇北決戰》、1997年的《西藏風雲》、1998年的《上海滄桑》、《中國命運的決戰》等。還有1999年《開國領袖毛澤東》刻畫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第一代領導集體創建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史詩篇章,2005年《長征》所書寫的最完美的神話突破了時代的國界,2011年的《延安頌》走近毛澤東,走進延安,走進中華民族抗戰歷史,2005年《冼星海》刻畫了毛澤東“向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2005年的《八路軍》全景式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主導地位,2005年的《諾爾曼・白求恩》反映人們呼喚白求恩精神迴歸,2007年的《西安事變》書寫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戰爭進入嶄新階段,2008年《周恩來在重慶》反映周恩來在重慶近九年的戰鬥生涯,2007年紅色經典青春勵志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井岡山》、《紅色搖籃》等分別展現了人性化、浪漫化、藝術化的毛澤東形象。[1]

毛澤東主題的典型電影

刻畫毛澤東影視形象的演員首推古月,那時他50多歲,其臉型、相貌、身材都酷似毛澤東。古月1949年參軍,在部隊從事文藝工作,擅長繪畫和攝影。1980年由昆明軍區調至八一電影製片廠,先後在《西安事變》、《四渡赤水》、《開國大典》、《大決戰》等影片中扮演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毛澤東。[2]第二個主演毛澤東的是唐國強,2005年古月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不幸去世之後,唐國強成為“扮演毛澤東專業户”。第三個值得書寫的是王成功地飾演了影片《秋收起義》中的毛澤東,刻畫了毛澤東第一次被鄉丁抓住的“內情”,第一次花錢的尷尬,第一次戀愛的狼狽,第一次打槍的窘困,從細微中齣戲出性格。[3]

(二)不同時期的“毛澤東熱”

1989年發起於高校並迅速輻射到整個社會的“毛澤東熱”,反映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需求動向。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着紀念毛澤東誕辰100週年、紅軍長征60週年,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抗戰)勝利50週年等活動展開,和毛澤東相關的影視宣傳達到一個高潮。1991年,《開天闢地》、《大決戰》三部曲、《周恩來》、《毛澤東和他的兒子》等電影、《少年毛澤東》、《毛澤東和他的鄉親》等電視劇接連放映,以其情感衝擊力、藝術震撼力引發中國大地上最為持續的名人轟動效應。1993年,當時“革命傳統教育影片彙映”向全國中、國小生放映,《東方紅》、《英雄兒女》、《小兵張嘎》等優秀傳統故事片,觀影票價降至每場/部0.5-1元。各大軍區開展影視演講會,集中放映十幾部反映毛澤東的影片,進行觀後感比賽、黨支部生活談心評比等,軍隊、民眾以實際行動紀念毛澤東誕辰100週年,緬懷一代偉人。如果從“接受主體”這一視角探討20多年前這種“毛澤東影視熱”現象,這些影片無非是表現毛澤東的戀人情(《開天闢地》)、父子情(《開國大典》、《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戰友情(《巍巍崑崙》、《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大決戰》、《周恩來》)、領袖與羣眾的魚水深情(《毛澤東的故事》、《毛澤東和他的鄉親》),通過銀屏,深

入開掘毛澤東的內心世界。[4]電視媒介敍事角度

的變化影響到對英雄形象塑造角度的相應調整與變化,消費主義、娛樂至上等使改編者誤解觀眾審美心理與期待視野,從而轉變塑造英雄形象的策略,把原來“高大人格體格健全英雄”重新塑造成“平凡英雄”甚至是“草莽英雄”。把“傳統英雄”重新塑造成“時尚英雄”,把“橫空出世英雄”重新塑造成“成長英雄”,把“常見英雄”重新塑造成“另類英雄。” [5]

二、影視真實與歷史真實

(一)毛澤東其實是一個凡人

先看兩個小片段。

1.100年前湖南師範學校裏,正在上一堂圖畫課。教師佈置學生作業:今天的題目是根據李白名詩“半璧見海日”畫圖。眾同學冥思苦想,都在認真畫着。其中一個青年依舊在看小説,教師在他背後站了很久,他仍未發覺沉迷書中。教師故意咳嗽一聲,嚇青年一跳。教師嚴厲地問他:你畫好了嗎?青年順手畫幾筆,“一個橫線上畫着的一個半圓”作業便成,他戰戰兢兢交給教師,教師仍怒。青年懾哺到:這根橫線代表“半璧”,這個半圓表示太陽從海上升起,還有一半睡在海里,合起來不就是“半璧見海日”嗎?老師憤憤説胡扯! [6]遂拂袖而去。這個青年就是毛澤東,後來成為改變中國之命運的一代偉人。

2.湖南師範學校校園裏一羣學生與教師正爭論是否需要剪辮子。校監抬起手來看看手上戒指,又摸了摸自己黑粗的大辮子。告誡自己又教訓大家説:“我記得《孝經》説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如若違背,就是不孝!今兒個你們可真是膽大包天,連聖人之訓也記不得……”話未説完,毛澤東就接過話茬:“你講得好聽!受之父母的身體髮膚不敢毀傷,那你指甲長了為何要剪?鬍子長了為何要剃?再説,男人蓄辮子,是清王朝腐朽統治之標誌,是保皇守舊派的象徵。他清王朝統治者有何德能繼續這個寶座?他們弄得這個國家搖搖欲墜,民眾生靈塗炭,怨聲載道。吾國民眾早就迫切要求推翻滿清統治。剪掉辮子者有推翻清王朝決心,是時代進步之表現,是勇敢者的君子行為!”話未説完,該同學一步上前剪下校監的那條大辮子[7],第二剪剪下自己的辮子,其餘同學落荒而逃。這個持剪學生就是青年毛澤東。古之敢作敢為、敢為人先、勇挑重擔、開拓進取、雷厲風行、英雄氣概者,毛公也。

(二)浪漫真實

1989年上映的《開國大典》最後一集中,毛澤東等人緩緩走上100級台階,閃回他的少年、青年、中年時代,他看見母親揹着幼年毛澤東在爬台階,犧牲了的親人、戰友不斷從他身邊走過,每個人都在燦爛開心地笑,而毛澤東神情凝重,略顯滄桑。這種穿越時空的蒙太奇是一種現代人對偉人時空軌跡彙集的“合理想象”,是一種精彩的藝術加工。向新中國建國五十週年獻禮,1999年推出的電視連續劇《開國領袖毛澤東》出現警衞員小閻,他其實是毛澤東不同時期好幾個警衞員的集中代表,歷史上並沒有小閻其人。在莫斯科紅場上毛澤東和列寧握手致敬,實際上是東西方兩個偉人的“神會”,藝術想象合乎情理,令人稱快,歷史上毛澤東從沒有見過列寧真身。這些都是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影視結合。[8]大型史詩電視劇《毛澤東》(上部)中浪漫真實表現得尤為突出,現舉幾例:①毛澤東和楊開慧在北大未名湖上滑冰的情節,帥男美女,浪漫絕美,姑且不論民國時候兩人戀情是在老北大紅樓而不是燕園未名湖,也不論民國時期一些老學究秉持男女授受不親還沒有如此文化開放,但是人們在一笑之餘,只覺得浪漫和精彩,沒有人懷疑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戀情,這是誇張性、合理性的革命浪漫主義。②1935年遵義會議時,為否定從第四次反圍剿以來以博古為首的三人團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集合黨內各個核心人物集中火力向博古開火,最後會議搞垮了博古,最後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這實際上第一次奠定了毛澤東在黨內的領導地位。③1937年8月31日至10月初,八路軍總部所屬115師、120師、129師在朱德、彭德懷、鄧小平、林彪等人的率領下,在芝川渡口東渡黃河,奔赴了抗日前線。《毛澤東》(上部)卻表現以毛為首的共產黨五大書記座艄公渡船之上,前面是翻滾的黃河巨浪,背後是起伏的溝峁原樑,幾十萬的老百姓對着共產黨、對着毛澤東、對着八路軍、對着黃河齊唱信天游《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東方紅》。這是浪漫主義的歷史再現和情感表達!④在蔣介石多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時,他先是和普通人一樣擔心有去無回,被蔣介石扣留,不久決定去卻回覆重慶只有周恩來代表中共去談判,當蔣介石把和談調子定得不能再高時候,毛澤東卻以“彌天大勇”飛去重慶,其精細明察令人歎為觀止。⑤毛澤東等一行三人到重慶在國民黨歡迎宴會上,投壺猜謎:“到底誰使日本人戰敗,打一中國古人人名。”先是有屈原(屈服於原子彈)、蘇武(蘇聯出兵干涉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蔣幹(蔣介石主導的抗日正面戰場)等不同答案,輪到毛澤東回答,他猜出四個:除了前三個之外,還有共工(國共合作,中國各方面力量),一語驚四座,遂掌聲雷動。當然這是今天影視工作者將各種小道消息嫁接於當時場景演出小歷史插曲,當時歷史不可能有如此雅緻,也輪不到毛澤東佔住和談宴會的主導地位。但是從今日語境反思,仍不失為一種“戲謔”。後人笑看歷史,評述歷史,“正眼”看歷史,是浪漫性真實表現。

(三)瑕疵

《毛澤東》(上部)仍然有不少瑕疵:①青年時代毛澤東大部分活動在湖南偏僻貧窮之山區,早年拍毛澤東片子自然也就要鑽山溝、住茅屋,甚至吃住在野外。[9]而《毛澤東》(上部)很多都是取景於城市、取景於風景名勝區,山區略顯繁華,在保持場景真實性上略遜一籌。②青年毛澤東活動範圍在湖南、江西,人物關係網也是湘贛兩廣人士,倘若《毛澤東》上部裏的演員能夠説真實的湖南、江西方言,可能更能體現歷史真實。③蔣介石要軍費,張靜江向其推薦上海的江浙財團和共濟會財團。共濟會在民國時期發動的所謂“啟蒙”教育,其實就是一種西方的文化滲透,“共濟會”的性質需要歷史的再討論。④國軍圍剿紅軍時稱紅軍為“朱毛紅軍”,而不是歷史上本來的蔑稱“赤匪”;國軍作戰指揮時稱井岡山以北有武漢、九江與宜昌等大城市,宜昌遠在井岡山西北2000餘里,這是對軍事地理的疏漏。⑤精英階層形成聯盟來加固統治地位是必然出現的現象,國共第一次北伐之後分家,國民黨、共產黨內部精英如何博弈分化,乃至不同黨派、一黨之內不同派系精英如何形成聯盟的還有待更加真實的歷史評論。⑥毛主席是當之無愧的偉人,70年前黃炎培去延安與毛澤東在窯洞裏促膝長談,週期率問題至今讓人深思,這個細節還可以進一步深入。⑦毛澤東一生歷經前人所未經歷之喜怒哀樂,超脱凡人之時空。攝影師可運用光影、透視、對比、景深控制及運動拍攝技法各種影視造型手段協調形成影視畫面更好的時間-空間立體感。[10]

(四)真實寫史

毛澤東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也會在賀子珍負氣出走之後心靈空虛和江青重新談戀愛,也會在毛岸英為劉思齊年齡不達標要結婚時候鬧父子矛盾,然而瑕不掩瑜,對於如此鴻篇鉅製,突出“國際大視野”,全景地展現毛澤東從早期立足於求學思變、漸進變法、激進革命、國共合作、國共分裂、井岡山遊記戰爭,中期的長征、陝北抗日、三年解放戰爭乃至到新中國成立過程中一個不斷奮鬥求索並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全心真心為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崛起奮鬥終生的毛澤東形象,從凡人立體性折射偉人,人民永遠懷念他。當代中國更應該高舉毛主席思想的偉大旗幟,繼承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遺志,艱苦奮鬥、弘揚正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一生。《毛澤東》上部給人最大啟示:一個人就應該一生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從小有志向,有理想,腳踏實地,將理想與實際結合。為人誠實,刻苦用功,父母應該是嚴父慈母,老師應該是指導學生樹立理想,同學應該患難相處,學生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要勇於承擔責任,做對人類、對社會、對國家、對家庭、對自己有用的人才。

在影視藝術傳播中,通過情感激發和審美享受進行意義傳輸,獲得理性歸宿的意義。“意義與快樂”的承載體和激勵體是影視媒介,影視文化是一種媒介文化,是使社會結構得以維繫的社會動力,意義與快樂在社會中的生成與傳播構成文化體系,影視藝術能夠激發“快樂”,透過富有美感的愉悦形式建構與傳達意義是其目標所在。影視藝術媒介為有效傳遞意義,以美學方式建構和傳播意義,以達到藝術性理解與診釋世界之本質。 [11] 還原於歷史、袒露出真相,顯然不在當時的歷史階段。當代人不可評述當代人,只有今天的後來人可以評述前人。電視劇《毛澤東》,真實再現歷史,如果能吸引觀眾,引起輿論和民間的集體討論,共話民主與自由,一定會起到很好的教育意義。中國古代有一句話:私者一時,公者千古!史詩應該客觀真實全面,富有新意,以獲益於世人。敢不敢拍出真實的歷史、敢不敢直面歷史是衡量一部電視劇是否具有永恆的生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一部《紅樓夢》是一部清王朝歷史,讓人研究幾百年,多少人為之皓首窮經,衍生著作浩如煙海遂成“紅學”。毛澤東是20世紀影響世界格局的一代偉人,更應認真研究、立體展現,正確書寫。期待《毛澤東》下部客觀地展現毛澤東後半生。

參考文獻:

[1]杜頌。青春偶像――新世紀瀟湘影視中的毛澤東[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13.

[2]佚名。銀幕上的七位“毛澤東”[J].電影評介,1993(12):17-16.

[3]紅高梁。訪“青年毛澤東”――王[J].當代電視,1993(11):4-5.

[4]馬曉東。從接受主體看“毛澤東影視熱”――兼評毛澤東影視形象的藝術特點[J].長白學刊,1993(1):95-97.

[5]任志明。“紅色經典”影視改編與傳播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9.

[6]沈麗。影視文學劇本:《青年毛澤東》(摘選之二) [J].黨的生活,1994(7):38-39.

[7]沈麗。影視文學劇本:青年毛澤東[J].黨的生活,1994(6):33-34.

[8]黃允升。歷史的真實與領袖人物影視形象的塑造──電視連續劇《開國領袖毛澤東》觀後[J].黨的文獻,2000(1):95.

[9]季建忠,張惠峯。“毛澤東”和他的“兒子”――訪影視演員王、姚剛[J].電影評介,1994(1):15.

[10]厲新。光影、對比、運動――關於影視空間藝術的三點思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22-25.

[11]潘源。影視藝術傳播論――意義的構建與生成[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