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舞者》觀後感精品多篇

《黑暗中的舞者》觀後感精品多篇

黑暗中的舞者觀後感 篇一

歐洲電影《黑暗中的舞者》開頭向我們展現的只是一個簡單純粹的舞者。歡快的音樂伴着輕盈的舞步,未曾想竟是為蒼涼的結局奠下黑色的筆調、

沙曼,一個在美國某個鄉村工廠做工的捷克移民,她善良,堅強,勤勞。即使生活在她面前已是千瘡百孔,殘酷、冷漠、艱辛,但她的笑容就像陽光一樣,衝破了生活帶給她所有的黑暗。

籌齊小俊動手術的費用,這是她生活的全部內容。她總把小俊即將承受的痛苦歸結於自己的過錯。“這都是我的錯,我明知道把他生下來就會有眼疾的,但我還是把他生了下來。”作為一個母親又怎麼忍心剝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利呢?在她身上,善良,隱忍,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她相信任何一個人,不可救藥的相信。她相信比爾,向他傾吐自己即將失明的祕密,她説,她已經攢足了小俊手術需要的錢;她相信森姆,那個數次用舞蹈誘使她留下的男人,那個把她送進監獄的男人。她那麼相信,現實卻讓“相信”變得如此不堪。所以,即便她清楚是比爾動了那筆手術費,卻依舊對他懷存希望。她不知道的是,貪婪、虛榮卻可以泯滅所有的人性。她掙扎着,哭泣着,控訴着!

無從選擇,命運充斥着太多的無奈,只能用鮮血、生命為自己贖罪。或許這樣的行為近乎瘋狂,近乎荒謬,可現實就是逼得你無從自己。殺了比爾之後,沙曼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着,“我那樣做只是逼不得已”。她試圖用水洗淨身上殘留的鮮血,用水洗盡她的罪惡,拋卻一切,原諒自己。她在音樂的世界裏被寬恕了,卻沒有在現實中被寬恕。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中的那麼好,但不會像你想象之中的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牙走了很長的路。”我想,這句話該是對她生活最好的寫照。她脆弱,在得知自己會被判死刑的時候,淚水終漫過她的面龐,直面死亡之時,她甚至都攢不出一絲力量站立。人在生命面前顯得如此脆弱無力。她終是堅強的,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會無可置疑地遺傳她的眼疾時,她卻又義無反顧地將他生下,為了這個決定,她付出了青春,付出了一切。

即便腳尖再也支撐不住曼妙的舞姿,眼睛再也看不到繽紛多彩的世界,她還是用耳朵聽到了與心靈碰撞的激情。她對苦難無動於衷,卻對音樂情有獨鍾,聽不到聲音,她就會不安。最後一次,她用生命,完成了這最後一支舞,將它演繹的悽美、動人。

一百零七步,那是她與死神的距離,一百零七步,也是她與音樂殿堂的距離。我相信,在那裏,只有純潔,光明,和平,沒有黑暗;在那裏,沒有那麼多爭先恐後阻擋她生命舞步的苦難;在那裏,她,就是整個世界。

舞蹈觀後感 篇二

舞蹈觀後感

11藝教2班 王曉磊11062206

“ 舞蹈” ,顧名思義,是由“ 手舞” 與“ 足舞” 構成的,由此,也構成了傳統舞蹈中東方舞蹈以“ 手舞” 為主,力度上偏重陰柔,空間上向內搜尋;西方舞蹈以“ 足舞” 為重,力度上偏重陽剛,空間上向外拓展等美學分野。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印度古典舞中高度發達,錯綜複雜,令人眼花繚亂,心醉神迷的手勢語言,歐洲學院派古典舞(又稱芭蕾)中嚴謹規範、科學系統,使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的腿部動作。從定義上説,舞蹈同音樂,美術這兩種原初性的藝術相比,因其創作材料和存在媒質的不同,可稱為“ 人體動作的藝術” ;但同雜技、武術、體操、跳水、水上芭蕾、冰上舞蹈等競技性的人體藝術相比,舞蹈更趨向於抒情的特徵;同啞劇等模擬性的人體藝術相比,舞蹈則更趨向於概括性的特徵。這是舞蹈的定義,在我的心目中,舞蹈就是一種高尚的美。

一般而言,形式與內容是一對範疇,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但又反作用於內容。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也沒有無內容的形式。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因此,舞蹈表演形式的創新,就成為整個舞蹈藝術創新的有效載體與必要手段。舞蹈是抒情性藝術,無論是情感舞或情節舞,都以抒情為主。因此,舞蹈情感的創新自然成為整個舞蹈藝術內容創新的着力點與動情點。“舞蹈藝術是由內在的心動、情動去駕馭外部的‘形’動的。舞蹈中的高難動作,也是為了表現一定的情緒,一定的思緒,或營造某種環境氛圍而存在的。舞蹈的人體,是由心靈駕馭的人體; 舞蹈的心靈,是由人體外化的心靈。身心一致,表裏透明,身體與心靈一起飛翔,這便是舞蹈這種人體藝術所具備的特殊品格。”在這方面,更有許多成功的典範。例如山西省歌舞劇院推出的民俗系列舞蹈“黃河三部曲”—《黃河兒女情》《黃河一方土》《黃河水長流》,就表現出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質樸純真的思想感情和熱烈執著的愛情,展示出黃河兒女的情感新潮與心路歷程。

舞蹈是以人的肢體動作為主要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單一的作品難以打動觀眾的心絃,因此需要舞蹈編導們學百家所長,通過汲取中外藝術精華,繼承與發揚傳統,並不斷在傳統基礎上改良舞蹈動作。隨着觀眾們的欣賞水平提升,我們不能總吃老一輩傳下來的舞蹈,而是不斷提高創新意識,轉變思維方式,才能迎合觀眾們逐漸增高的眼光,進而創作出高、精、尖的舞蹈作品來,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

黑暗中的舞者觀後感 篇三

丹麥著名導演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的電影。這種力量既來自於影片主題中温暖與殘酷之間的激烈對抗,也來自於影片視聽語言中華麗與質樸之間的強烈對比,還來自於影片超越期待的另類風格。

影片的主人公塞爾瑪是一個從捷克移民到美國,在一個鄉村工廠工作的單身母親。她的精神支柱是對音樂的激情,特別是對充滿着歌唱、舞蹈的好萊塢音樂喜劇感興趣。但塞爾瑪有一個令她心痛的祕密:她的視力正慢慢地衰退,而且她發現她的兒子因遺傳的原因而有同樣的疾病。為了使兒子逃脱變瞎的命運,她每天超負荷工作,為兒子做手術存錢。但一開始好心收留他們母子的警官比爾卻在後來偷了她要給兒子治病的錢,為了拿回錢,塞爾瑪絕望中殺死了比爾。兒子成功地進行了手術,然而她卻被處以了絞刑。

作為拉氏“良心三部曲”之一,塞爾瑪即是人類良心和美德的化身。她樂觀豁達,孩子般的面孔常常帶着微笑,你無法不被這種堅強打動。她對音樂有着天生的痴迷,繁重的勞動之餘還參加音樂劇的排演,每當生活中遇到困境,她總能通過幻想中的音樂釋懷一切。她的音樂深深地感染了我。她真誠善良,面對司機傑夫的愛,她感動而又坦白相告:“我現在不想要男朋友,我沒有時間。你很好,如果我想要一個男朋友的話,那個人一定是你。”法庭審判時,為了維護比爾的尊嚴,遵守他們保守祕密的誓言,她放棄了為自己辯護的機會。她的善良和真誠令人欽佩更令人心疼。她的身上閃爍着偉大的母性的光輝,當傑夫絕望地質問她為什麼明知孩子會有先天性失明遺傳還要把他生下來的時候,她淚光閃爍地回答令人動容,“我只想要一個孩子抱在懷裏的感覺”。這是一種天然的母愛。她深愛這她的兒子小俊,為了給小俊治眼睛,她離開祖國,超負荷工作,節儉生活,甚至犧牲愛情,最後她終於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小俊的成功手術。難能可貴的是,導演並沒有為了讚揚主人公的奉獻和母性誇大其的勇敢,他真實地反映了人性。作為一個柔弱的女子,塞爾瑪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她也會緊張得不停地彈打手指,害怕得不能站立,痛哭流涕。

塞爾瑪這一角色極具真實感,這一方面與導演的意識密不可分,除了用紀錄片式拍攝手法,拉氏還提倡即興表演。“只要演員們高興,他們就可以在畫面中走動,他們從不需要做指定的表演動作。在以後的畫面剪接中,我們唯一的想法是增加表演的張力,而無須顧及影像是否聚焦,也不去顧及是否越軸。”另一方面要歸功於出演這一角色的冰島流行歌手比約克。對扮演角色一竅不通的她只好讓自己成為這個令人痛苦的角色。她還親自創作並演唱了所有的歌曲,從而達到了歌聲與表演,情感與情境的高度統一。

該片的其他角色個性鮮明而豐富。塞爾瑪的好友嘉芙很關心朋友,雖然常常説狠話,實際上是嘴硬心軟,她常常給予塞爾瑪無私的幫助。司機傑夫堅韌、熱心,他深深愛着塞爾瑪。兒子小俊則和大多數青春期男孩子一樣叛逆、厭學,因為眼睛和貧窮的緣故還有點害羞、憂鬱。導致塞爾瑪走向絕境的房東夫婦,導演並沒有對他們進行片面醜化。他們一開始是很同情塞爾瑪的,常常給予她一些幫助。但身為警察的丈夫比爾軟弱而自私,妻子傑奎琳則愛慕虛榮。比爾在無意中發現了塞爾瑪的存錢的地方,於是在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也將塞爾瑪拖入了深淵。他有時甚至讓人覺得是值得同情的。

塞爾瑪的善良,母愛,朋友們的幫助和關心使得這部影片充滿了温情。同時,生活的艱難,疾病的困擾,朋友的背叛,法律的侷限又使得這部影片殘酷不堪。這兩者同時存在,同時作用於觀眾的心靈和情感,形成了強烈的矛盾和反差,起到了強化彼此的效果,從而使觀眾受到了超乎平常的震撼。

這是一部另類的黑色歌舞片。影片中穿插的歌舞場面與非歌舞場面用的是不同的拍攝手法,有着截然不同的風格——一個華麗,一個質樸。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安排,導演對視聽語言的嫻熟運用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塞爾瑪的現實生活的拍攝遵循了“道格瑪95”宣言的精神,大膽採用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從某種意義上説,這是對視聽語言運用的一次拓展)。用手持攝像機實地拍攝,鏡頭模糊而晃動,以自然光為主,搭配同期聲,給人紀錄片式的真實感。視點大多時間保持在肩部的高度。畫面色彩灰暗,色調偏冷。畫面結構隨意。多采用類似人眼觀看的移動鏡頭,特寫則用變焦鏡頭。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中臉特別是眼睛的特寫分量很重。它起到一種情緒強調和情節暗示的作用。當塞爾瑪視力下降,陷入困境時便會出現她眼睛或者厚眼鏡的特寫,在塞爾瑪感到無力絕望的也時候常常出現她的臉部(如法庭宣判時)或者眼睛特寫(如殺死比爾後)。這部分影片的剪輯常常不甚連貫。人物對話時大多采用搖鏡頭而不用正反打鏡頭,避免了主觀鏡頭,不讓觀眾沉醉在角色中,而是以一個旁觀的視角,持一個客觀的態度。特寫常是慢慢拉近拉清晰,有時出現失焦鏡頭,模仿人眼觀察的習慣。這些做法使影片顯得很粗糙,畫面美感不足,但有很強的紀實感,故事和角色本身也更加突出。“我的最大目標是要在角色和環境中找出真理。我發誓會用一切辦法包括犧牲我個人口味及美學考慮去達到此目的。”但也有一個例外:在影片最高潮也就是塞爾瑪臨刑前唱最後一首歌的時候,為了增強感染力,畫面罕見地加入了顯然不是同期聲的心臟跳動聲音,也反常地出現了許多角度的特寫和較多的剪輯。

還有其他一些地方也體現了視聽語言的巧妙運用。比如當塞爾瑪告訴比爾祕密的那一段,採用的俯拍鏡頭。它暗示了塞爾瑪坦白了她最重要的祕密,正使自己出於一種不安全的境地,傳達出一種弱小感。再如比爾在警車裏向塞爾瑪借錢時,運用的是“背後”這一特殊視點,逆光仰角拍攝,人物成了看不清表情的剪影,並且還隔着鐵絲網,使主人公彷彿是被窺視的犯罪嫌疑人。整個場面隱祕而壓抑。還有塞爾瑪與比爾爭奪錢包的整個過程,用的多是俯拍鏡頭和搖鏡頭。拒絕了一般劇烈肢體衝突會採用的仰拍、大量特寫和蒙太奇的處理手法,讓觀眾感到自己彷彿就是站在旁邊冷眼旁觀着這一切的一個人。

該段對特殊的聲音——無聲的使用也很出彩。最後一個場景,隨着塞爾瑪被絞死歌聲也戛然而止,同時一切的環境聲都消失了,畫面死一般的寂靜,這裏一反前面的現實主義聲音處理方式,反而使觀眾注意力更加集中,畫面衝擊力更強,塞爾瑪擺動的屍體更加刺目,讓觀眾在驚愕中情感卻不可抑止地大噴發。

塞爾瑪的華麗絢爛、令人目不暇接的白日夢則是採用經典的歌舞電影拍攝手法,運用了大量技巧拍攝而成。雖然,為了使畫面和諧,仍然採用了手提攝像機,但幾乎用的全是穩定的固定鏡頭,拍攝角度也多達一百多個。頻繁的俯瞰鏡頭,使觀眾感覺彷彿翱翔於場景之上,使舞蹈也具有了一種抽象的幾何美感。場面調度別出心裁,物體多位於趣味中心或幾何中心。畫面結構多變,多數時候比較穩定,但在塞爾瑪殺死比爾後發生的那一段幻覺中採用的了反常的傾斜構圖,傳達出一種危險不安的氣氛。畫面光線明亮,對比強烈。這部分的色彩十分鮮豔,並以暖色為主。頻繁運用蒙太奇,快速而富有節奏的剪輯,大量遠景加特寫的組合。在塞爾瑪將要做白日夢的時候,空靈的音樂前置,連接提示夢境的出現。在第一次白日夢的結尾,運用交叉剪輯,將夢境結束於現實。其他的白日夢結束時常用跳切,給人如夢初醒的突然感。聲音部分,除了最後一次白日夢加入了現實生活中的數數聲,其他的都採用的是後期製作的音樂和歌曲。

這些歌曲常常是主人公內心和情緒的表達。比如當傑夫難過地問她是否已經看不見時她在火車的節奏下唱的《我已都看過了(Ive seen it all)》:“我已經看到了我的選擇並且我已經看到了我想要的,那就足夠了,想要更多就是貪心。我已經看到了我是誰,我已經知道我將成為什麼,我已都看過了,沒有什麼再需要我看的了!”這是在回答傑夫,更是在安慰他,這還是主人公知足、平和的心態的直接表達。在塞爾瑪殺死比爾後出現的幻覺中,她對比爾唱“天真的人兒在做夢,就像你這個瞌睡蟲一樣”,這正是她心裏期望的表達,她多麼期望比爾沒有死,只是睡着了而已!接着她對比爾唱到“疼不疼?”“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好像做錯了一切”幻覺中比爾迴應她“我傷你更深,所以不用擔心我“”一切都好好的,所以你要堅強“,這和後來她唱的”我只是做了我必須做的“”一滴淚水掉下的時間,一條蛇蜕皮的時間,寬恕的時間只需那麼短“一樣,其實是善良的塞爾瑪在説服自己接受發生的一切,説服自己原諒自己。有些歌詞還起到了解釋的作用,比如塞爾瑪在殺人之後逃跑的心理動機,就是通過歌詞來説明的”他們(指警察)會拿走你的錢。為了你的兒子逃跑吧!“有些歌詞看似前後矛盾,其實更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心境,比如幻覺中的塞爾瑪剛告訴自己比爾只是睡着了,一切都好好的,接着卻向比爾的妻子唱“對不起,我殺死了你的丈夫”其實這恰當地表現了塞爾瑪在經歷了巨大的驚恐和悲傷後半夢半醒、邏輯混亂的狀態。歌詞還有提示的作用,比如“你(指音樂)總會在那抓住我,當我失足時”暗示了塞爾瑪是將音樂作為她的精神寄託和支柱的,也提示我們注意每次音樂響起時,也都是塞爾瑪陷入困境時。

這樣,他用聲像將夢境與現實,華麗與質樸放在一起相互碰撞,居然達到了一種驚人的感染效果。

與經典好萊塢歌舞片相比,《黑暗中的舞者》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另類。開場即不俗。幾幅顏色由暖轉冷抽象畫隨着主題音樂逐個疊化,渲染氣氛,引發聯想,暗示故事的悲劇性結局,同時將觀眾漸漸帶入影片的情緒中。片中歌舞的插入方式也是不同於好萊塢的。在片中傑夫覺得,好萊塢歌舞片脱離現實,令人費解,“我不明白為什麼音樂劇中的人會突然載歌載舞,我就不會突然載歌載舞啊!”而本片歌舞場面是作為主人公塞爾瑪的幻想場景出現,合理、自然。也正是由於它的幻想性質,使得觀眾在觀看時體驗到的完全不同於看好萊塢音樂劇時感到的歌舞昇平、歡樂祥和,它帶給觀眾的是一種另類的令人心酸的歡樂,觀眾看着她歡快舞蹈、歌唱的同時是替她揪着一顆心的,因為我們知道這是一場夢,而夢總是會醒的。另外,演員即興的表演,比約克特別的聲線和飽含深情的歌唱也使得本片具有了一種另類的抒情風格。本片的意識形態也是與好萊塢電影截然不同的。這在一個細節上有很明顯的表現:當律師告訴陪審團塞爾瑪曾説捷克的共產主義更適合人類的時候,一直比較鎮定的陪審員們卻開始騷動起來。這是導演對美國民主及其意識形態的一個諷刺。塞爾瑪是抱着美好的夢想來到美國的,她勤勞善良,然而她的夢仍然破滅了,甚至連她自己都毀滅了。這是美國無法忍受的邏輯,無法接受的故事,紐約一位著名影評人曾給它“當年最糟糕的電影“的評價,它在奧斯卡遭到的冷遇一點也不奇怪。最後,還有什麼比將温暖與殘酷、華麗與簡樸放在一個歌舞片中更另類、更出人意料嗎的做法嗎?

特立獨行,打破期待,強烈對比,深化主題。這是拉斯·馮·提爾的電影個性,也是《黑暗中的舞者》打開了觀眾思想大門和感情的閘門的鑰匙。

黑暗中的舞者觀後感 篇四

這天我們又看了一部電影《黑暗中的舞者》,我先説一下我的感想吧。透過連續幾次看電影,我發現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才發現自我每次看的電視都好單調無味,沒有什麼個性的感想和啟發。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就應看一下對自我有好處、有感觸的那些電影,我當然也不能再沉迷於什麼偶像劇了,因為這個檔次不一樣,不能讓自我更加的成熟。

《黑暗中的舞者》這部電影主要講的就是母愛的偉大,一位堅強的母親為了自我心愛的兒子,寧願自我失去生命也不願意讓親愛的孩子和自我一樣失去光明。一位靠着一點點微薄的工資經營着自我的生活,拼命的積攢錢,為的就是給自我的孩子治病—治眼睛。因為這篇電影的主人翁耶莎蔓自我的視力就很差,基本上看不見,生下來的孩子當然遺傳了自我的病因,所以極力掙錢,藏錢,為的就是自我的孩子。雖然生活條件很差,但她還是安詳坦然的應對生活。直到有一天,當自我發現自我的錢被比爾偷走的時候,那時她的心涼了一下截,那但是她的命根子。她不顧一切的去要回自我的錢,儘管比爾的妻子説話難聽,説她勾引自我的丈夫,但她還是跑上樓去找比爾要回自我的錢,但是比爾為了自我的利益極力搶住錢,莎蔓忍無可忍,無奈之下用槍殺死了比爾。

在被絞刑的法庭上,莎蔓一點也不害怕,怕的是自我的孩子不能夠完成手術。即使到了最後關頭,她也沒有説出真相,沒有真正的為自我辯護。最後還是出乎意料,吊死了。但她還是很害怕,一向哭,應對死亡時,她也會因害怕哭得一塌糊塗,哭得異常醜陋。當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兒子的眼科手術為代價時,她還是固執地讓人絞死了。當聽到自我的孩子完成手術時,她毅然唱起了她最愛的音樂。

比爾和他的妻子無比狠毒,用語言傷人,用卑鄙的手段搶奪別人的錢財,這種可恥的行為,試問誰能夠忍受,但是善良的莎蔓死到臨頭還是維護了比爾的尊嚴,因為“承諾是金”,這當然就體現了她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這篇電影確實感觸很多,為這位死去的母親不值,心裏痛恨,痛恨那些卑鄙的小人奪取了她寶貴的生命,心裏惋惜。回想到自我的母親,每年也是拼命的工作,為的是什麼,難道不是自我的兒女嗎?我們又有什麼資格一向惹自我的父母親悲哀,一向讓他們擔心,我們要明白“天下父母心”,在這大好青春的年華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難道不就應體諒一下嗎,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將要人為父母,更因該能夠體會到這種情緒。

在那裏我祝願所有的父母親身體健康,你們辛苦了。

黑暗中的舞者觀後感 篇五

面對苦難,你是抱怨自棄,還是欣然起舞?——你的態度決定了你的一生”,書的封面這句話使我陷入了深思。我是如何面對苦難的?每個人生命中常常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點綴着。那些在苦難中歡歡喜喜迎接挑戰,毫無怨言,甚至獻上感恩的滿懷信心者一直是我佩服和想成為的對象。當我看完羅伯塔?班迪的《黑暗中的舞者》,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書中這位偉大的母親,面對這沒有預約的痛苦——先天殘疾的嬰兒,選擇勇敢接受。孩子羅布,他只活了20年7個月零10天,但是他整個生命的過程都在充滿愛與希望的環境當中。即使他有嚴重的智障,只能發現幾個有限的聲音,右眼失明,左眼的視力也相對微弱,側凸的脊柱導致駝背,身上所有的關節都嚴重的錯位,有嚴重的癲癇,經常性的肺炎和呼吸道感染,因此頸椎畸形,頭部和脊柱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頸部的肌肉,他更無法獨立進食,成天流着口水。當你生下這樣一個孩子的時候,你會如何對待呢?在很多家庭當中,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很多人會選擇遺棄,或是送進社會福利機構,畢竟面對這樣的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氣和耐心。而對於孩子父親和母親的支撐是他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力量屹立不倒。絕望使人陷入黑暗,虛無之中,而盼望是信心的一部分,因為相信天父必定有他那美好的旨意。雖然他不能言語,但我們似乎聽得到他渴望生存的吶喊。羅布和病魔鬥爭的情景激勵了許許多多的人。

羅布心中的平安使她母親學會了知足、忍耐、奉獻和愛。羅布的病弱使父母親的婚姻愈發堅固,讓他們的愛情愈發深厚。上帝使用羅布的軟弱建造他弟弟妹妹們的生命,是他們的心智和理解力都早早成熟。羅布使大家保持了一顆純潔的心,當電視等媒體的報道中充滿物語的時候,讓他們不至於變得庸俗和敗壞。羅布教會了大傢什麼叫做感恩,看到生活中原本有那麼多的快樂,只是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罷了。羅布成了那麼多人的祝福,雖然他的生命那麼短暫,20年7個月零10天。他的生命是上帝奇妙愛的彰顯。“每一段友誼,每一種經歷,似乎都在推動我們接近那更深層次的東西。我們質疑着,思考着,成熟着。上帝輕輕地推着我們前進一小步,這篤定的一小步又給了我們邁出下一步的勇氣。他就是這樣帶領我們一步一步地前進,不徐不急,不緊不慢。”羅布的生命詮釋了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的生活如何,而是我們如何生活。

這本《黑暗中的舞者》是羅布的母親羅伯塔?班迪在羅布離開人世之後寫成的一本回憶錄,把羅布成長的每一個過程都詳細地記錄下來。一路走來,風雨兼程,快樂與悲傷共存,同享生命中每一個感動的瞬間,上帝對每個人並不可能完全的公平,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化解人生路途上的每一個坎坷與挑戰。上帝把羅布帶到這個家庭,是為了讓羅伯塔明白愛與希望同在,領悟感恩的意義。

當我們遇到羅布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會像戴維還是像羅伯塔呢?在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羅伯塔的感恩與擁有的幸福。羅布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不到30歲的生命卻這個庭的每一個成員的心中永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