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讀書筆記文章

茶館讀書筆記文章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茶館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參閲。

茶館讀書筆記1

雖然少了--時期老一輩文藝人的束縛,我卻多了九零後的浮躁不安。總有自己不能窺探到的地方,畢竟歷史太深。動盪不安的年代的是是非非我也只從勝利者撰寫的書上讀來又何況還是草草過目。簡單寫了罷。

在那兒啊,那個老北平(歷史我就不寫了,名譽我也不重複了)和眾多-時期的積極分子一樣,老舍先生也從生活的疾苦中走出來,為積極的充滿希望的新政權唱熱情洋溢的頌歌,茶館便是這樣誕生了。就像先生深知戲劇的藝術魅力在某種程度上取決於它所具有的內在的悲劇精神,只有能夠產生壯闊的悲劇美的戲劇才有可能稱得上是偉大的戲劇一樣_____命運也深諳此道。

茶館,對於一個四川人來説,再熟悉不過,然而現在的茶館恐怕先生要覺得陌生了。那兒的茶館和現在很像,世人一看便知是茶館,許多桌椅,許多杯茶,許多閒談的人。那兒的茶館又與現在不同:灰大衫,洋緞褲褂,掛鳥籠的鈎,打羣架又有人來協調的場子,還有那越變越大的“莫談國事”的字條......那兒的茶館叫“裕泰”。

那兒的人就複雜了,因為人在社會中總是有着複雜微妙的關係。誰推動了故事,誰又給它畫上句點,這一代會不會在下一代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個人的命運在黑白顛倒的社會面前難道不是早被註定了呢?社會是個大染缸,有些生命被它染得黢黑,有的卻化為了土地下紫色的靈魂。三幕戲,三代人,三個動盪的時代(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動亂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了結了一生。

然而我感覺故事卻遠不只這些,遠遠沒有結束,而其中人物又何只王利發,常四爺以及秦仲義!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的旗人鬆二爺,説媒拉縴,拐賣人口的地痞劉麻子,算命騙人的無賴唐鐵嘴,靠坑害別人鑽營偷生,順風倒的奸邪小人吳祥子和宋恩子......六七十個主次人物,三教九流見證那茶館的興衰,見證着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悲哀,也不只,他們還是這興衰悲哀的始作俑者和承受者。“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看(從筐裏拿出些紙錢),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哈哈,哈哈!”

茶館的魅力在於語言,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在動筆寫劇本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求自己是在作詩,一字不苟。作者須既有高深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語言藝術修養。他既能夠從生活中吸取語言,又善於加工提煉,像勤勞的蜂兒似的來往於百花之間,釀成蜂蜜。”先生真的做到了他所説的,以北平為駐地的茶館有着濃重的京味兒,時而婉轉,時而慨歎,時而輕巧,時而深沉。那深處的卻是我跳躍的思考只獲得了片段,畢竟沒有見過那樣的景。劇中地地道道的小角色的描繪絕無庸言贅筆,譬如賣小妞的鄉婦,收電燈費的但都是有血有肉,個性鮮明。全劇嚴謹,一氣呵成地實現了老舍為三個舊時代送葬的創作主題。

然而先生想不到,命運呵,總是不甘心一路凱歌。-初,老舍受到迫害,這種黑白顛倒,是非不分的日子,讓他不堪忍受。肆意的屈辱,委屈讓老舍終於選擇了一條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路。他於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壺棄世。先生的最後選擇讓人扼腕歎息,《茶館》的命運也坎坷不堪,等到它大放異彩的時候,老舍先生已經永遠也看不到了。

茶館讀書筆記2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歎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茶館讀書筆記3

《茶館》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劇的劇本。《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非常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為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麼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現在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現在漢堡牛扒可以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特別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後來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己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現在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裏的道理可真多呀!

茶館讀書筆記4

《茶館》是話劇史上的經典之作,也是我比較喜歡的一部作品。

在這部作品之前,做為一名小説家他已經寫出多部傳世之作。而戲劇方面經過多步創作為《茶館》的成功做基礎。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大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會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裏面有弱者也有強者但都是被壓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點。我認為《茶館》的文章好有三點:

一、每個人都在扮演着他們自己的故事。

二、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累贅。

三、語言功力富有個性。

每個人都在扮演着他們自己的故事,但他們卻又與這個時代緊密相連。就像一條河,大主幹很重要但沒有無數滴水來匯聚又有什麼精彩之處可言呢?這些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反映了那個年代。在《茶館》一書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鐵嘴、小唐鐵嘴;劉麻子、小劉麻子都是同一個人衣着變了,但德行未改,這種寫法有助於故事的連貫。文章中的人物雖然各説各的,卻反映了時代。

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沒有累贅。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層人民來反映當時的社會那麼就會用到很多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會讓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為一名成熟的戲劇家,老舍已經成功了。

語言功力富有個性。老舍被稱為“語言藝術大師”那麼老舍肯定會使用好語言。在《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語言台詞設計的到位。這樣爐火純青的語言功底歸功於藝術錘鍊,又來自於生活中的積累。老舍是一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濃郁的作家,落社以小人物的視角展示了清末戊戌維新變法失敗之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的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鋭對應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命運。《茶館》一文老舍將語言功力發揮到極致。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發,最初開始是二十多歲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壞。唐鐵嘴吸鴉片,以面相為生。劉麻子和小劉麻子一樣本質邪惡説媒拉縴、心狠意毒......從壯年到老年,貫穿全劇,故事雖然鬆散,卻不至於説來説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從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來看:《茶館》是一位生活閲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國望過去半個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沒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澱着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進的趨勢。

《茶館》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這一規範。有人評論説:老舍先生的《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

茶館讀書筆記5

喜歡上茶館源於《茶館》。

現在,在我們眼皮底下,關於青春的文字早已氾濫成災。青春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過於浮華。我們的心靈就在這樣的喧囂中慢慢老去,以背離我們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過去,我總以為如魯迅、朱自清、老舍這樣的大文豪,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一種腐老的氣息,就像雨天的潮濕感一樣很容易讓人產生淡淡的惆悵。所以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在拜讀那些浮華的青春文字。

這應該是一種錯誤。因為老舍先生的《茶館》正如一面斑駁的牆,淒涼中舊舊的卻都是温暖。它讓人或喜或悲,讓人大徹大悟。

《茶館》是在寫一個明明白白死去的過程。“掌櫃的”王利發是悲慘的,因為他是那個悲慘時代的犧牲品。他像一隻玩偶,他活在蒼穹之下,活在對別人的恭維中,但他卻一刻也沒有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結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確是這樣。一個詩人説,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發的死,正是結束了他作為一隻玩偶的命運,結束了那個時代賦予他的無盡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當然,喜歡《茶館》不僅僅是由於它偉大的藝術成就,我還傾心於老舍先生為我們營造的茶館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氣息。

大抵茶館的存在無形之中就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藴。它使人們迴歸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中。晨練之後的老人,久違的朋友,遠道而來的客商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當他們步入古樸別緻的茶館中,或悠閒,或恬靜,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狀態都萌發在喧囂之上。功名利祿這時候也只是一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索然無味。常四爺,鬆二爺,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館中尋找的不正是一種灑脱和理想嗎?縷縷茶香淨化了人們的心靈。

夢想中自己可以揀一個乾淨的蕭瑟感濃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樸雅緻的茶館,手捧一本喜歡的書,點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經很是最後的青春緩緩流逝。我想,在這時候,生活中的紛擾定會如春風化雨。

茶館的安詳如春日温暖的風。

而遭遇《茶館》是一場曠世難度的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