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品多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品多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一

“為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為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為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户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思考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明白“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明白“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藴含的“看重自我,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我,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歎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盼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我好好看一朵雲。我為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這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説:“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必須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就應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此刻,當我抬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二

今日,我讀了張曉風散文集裏的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講:以往,作者想僱一個能夠洗衣服兼掃地的人。於是,她的朋友幫她介紹了一個洗衣婦,作者説:“你洗完我家也是去洗別人家的,何不洗完了替我打掃一下,我會多算錢的。”她對朋友嘀咕了幾句,朋友鄭重地説:“她説她不掃地——因為她的興趣只在洗衣服。”我起先幾乎大笑,但之後不由一凜,原先洗衣服也是能夠成為一個人認真的“興趣”!

是啊,洗衣服也是能夠成一個人認真的興趣,一個人專注的東西。沒有一件事情做好不需要專心,不需要認真,不需要執着,固然掃地也是,洗衣服也是。一件事情也當然僅有認真了才能把它給做好。

在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我的叔叔。他,以往是個音樂人,可是,他很迷戀電腦,玩魔獸世界,還炒股。他上班,只能用業餘時間玩電腦遊戲,等級不高,然而還要一部分時間炒股。而股票是需要很多時間來看行情、統計和計算分析的,這就自然虧錢。而玩魔獸世界和炒股又佔用了大部分時間,從而導致無法練歌,又被老闆給扣工資了。突然有一天,他放棄了90級滿級的魔獸世界賬號,開始每一天4小時的練歌,工資又漲到原先的7000多,之後公司裝修1個多月,他就用每一天9個小時炒股,一帆風順。

一開始,三樣一齊做,無法集中精力,結果一樣都做不好,最終每一件事情都專心致志的去做,於是都做好了。有人説:“當你一心一意做一件事,1分鐘往往比你三心二意做那件事一個小時的效率更高。”一心一意,不要學那一隻貓釣魚。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900字 篇三

在這個寒假,我們閲讀了由老師推薦的散文集——《張曉風散文》。讀來感受頗多。

這篇散文集收錄了許多張曉風的名篇。如《地毯的那一段端》,《畫晴》等。在這本散文集中,最多的,就要數寫景的文章的了。一條河,一樹花,一縷光,都是她描寫的對象。在她眼中,似乎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讀《張曉風散文》時,我們會發現,在她的文章中,總是會出現我們身邊常見的事物。可是,當那些事物在紙上出現時,它們似乎就變成了一則童話,變得那樣美好,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實了呢!微雲掠空,在她的眼中是一首短詩,一闋不規則的小令;雄偉的阿爾泰山於她,則如古代恐龍一列長長的背脊;而變幻的星光,則是在互相追逐的孩子……那些在生活中被我們遺忘了的美,此刻就在你眼前的紙張上閃耀,就在張曉風的筆下重現了它的魅力。

張曉風的散文有一種詩的美感。她的文字清淡、素雅。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的話,就是茉莉的白。為什麼是茉莉?因為茉莉的香很清淡,不如梔子那般濃郁,但卻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她的文章有時卻又有一絲哀傷之感。我記得,在《玉想》第四篇時,她這樣寫道:“今天,我入土,想蟬的幼蟲一樣,不要悲傷,這不叫死,有一天,生命會復活,會展翅,會如夏日出土的鳴蟬……”這是她對陪葬品之一的玉琀蟬的遐想。那句子裏,有哀傷,卻又有一絲那樣的不甘,那樣的倔強。哦,對了,那篇文章題為《生死以之》。

張曉風,大概是有一顆童心的吧!只一件物,便可讓她浮想聯翩。那一捧滿天星,竟會引出與莊周如此類似的疑問:究竟是“星常化作地下花”呢,還是“花欲升作天上星”呢?正因如此,那些完全不相干的故事也能被她找到相同之處。就例如,那《水滸傳》與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都只因一時的好奇,而鑄成了後悔莫及的大錯。導致人間大亂。

在《張曉風散文》的敍事篇中,我最喜愛的,就要屬《地勺》了。這篇文章是記敍張曉風一行人到達爾湖以及湖所在的克什米爾時所寫下的。我喜歡它,並不是被那裏有名的“耐夏花園”而吸引的,而是被哪兒有趣的早市而迷住的。市場是湖,鋪位是一艘艘的小船。有一條一條裝滿蔬菜的船,也有賣各種小玩藝兒的船。仔細想來,那樣的早市想必是極為有趣的吧!

讀了《張曉峯散文》,我似乎是回到了童稚時期,對雲痴想;又像是來到了異域國度,感受淳樸的奇異民風;還似乎是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它的生命活力……墨色的字符在素白的紙張上跳躍。這,是一個新的世界。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1100字 篇四

在這樣的一個涼爽的秋日裏,我將左臂撐在碧色的實驗桌上,側頭靜靜地看着散文。都説詩人是敏感的,在平常人看來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卻會在詩人的筆下如此的有情調。這不禁也讓我開始變得對周圍事物密切注視且觀察着,似乎有了一份詩人的敏感。

對於其中的幾篇文章,我讀時有些感觸,有些驚訝,便想要記錄下來。

我十分佩服筆者細膩的內心,她可以這樣描述一種顏色:祭紅、牙白、嬌黃、茶葉末、鷓鴣斑、霽青、鸚哥綠、煉蜜丹棗、桃花水、硯水凍……顏色,它本應屬於美術領域,不過,在中國,它也屬於文學。當眼前無形無色的時候,一位筆者單憑紙上幾個字,也可以想見“月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的山川勝色。一位筆者他需要有敏鋭的觀察力和細膩的內心世界,才能夠寫出如此流金泛彩的文章作品,讓我們一讀立刻進入“色彩情況”。不僅在小説,而且在詩詞中,色彩世界的密度大而繁複,這也着實讓我開了眼界。世界之大,何處無色,何時無色,豈有一個民族會不懂顏色?但能待顏色如情人,不嫌麻煩地想出那麼多出人意表的字眼來描繪它,恐怕也只有中文了。詩詞作者順其自然地將諸多顏色用於自己的作品,才寫出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之類的好句子,讓人目不暇接。

既然説到了這,那就説一下《第一副畫》吧。畫面總是會給人聯想。作者曾要了一幅畫,畫面灰藍灰藍的,其中灰藍部分透露的是無比的安詳與沉靜,好像只有歐洲才能那麼安靜。但由於灰藍之外,有那麼一點彷彿立刻要抓到而又立刻要逃跑的光,所以畫面便有那麼些閃閃忽忽像夏天螢火般的光質。東方的繪畫美在線條,但對那無可奈何的光,便只好用大片金色去彌補,可惜金色富麗斑斕,像温庭筠的詞裏所寫的“畫屏金鷓鴣”。日本人也愛用金色敷抹屏風,但太炫麗的東西,最後總不免落入裝飾趣味。一旦淪為裝飾,就難免有“小氣”的嫌疑。

美,有很多種。有時候,殘缺其實也是一種美。我對《月,闕也》這篇文章印象較深,“月,闕也”,那是一本兩千年前文學專書的解釋。闕,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釋使我着迷。中國人大多喜歡花好月圓一類的詞語或事物,但其實現實中並沒有圓得很完美的東西,真正的圓只存在於理念之中。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賞花?在初生的嫩芽嫩嫩怯怯地探頭出土時,花已暗藏在那裏。當柔軟的枝條試探地在大氣中舒手舒腳時,花隱在那裏。當蓓蕾悄然結胎時,花在那裏。當花瓣怒放時,花在那裏。當香消紅黯委地成泥的時候,花仍在那裏。當一場雨後,只見滿葉綠肥的時候,花還在那裏。當果實成熟時,花恆在那裏,甚至當果核深埋地下時,花依然在那裏……

或見或不見,花總在那裏。或盈或缺,月總在那裏。不要作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作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滿?哪一剎不該頂禮膜拜感激歡欣呢?

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月亮啊!

同樣是生活,讓我們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像詩人,像筆者一樣詩意地生活吧。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五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

“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我喜歡那份寧靜淡遠,我喜歡那沒有喧譁的光和熱,而當中午,滿操場散坐着曬太陽的人,那種原始而純樸的意象總深深地感動着我的心。”《我喜歡》,讀這樣的文字的確是一種享受,感受着文章那頭的筆尖之舞動,細膩的描述着聲之靈韻。“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傍山的陽台上。小山谷裏的稻浪推湧,完美的稻香翻騰着。慢慢地,絢麗的雲霞被浣淨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在這意境裏,我的心彷彿也溶化在其中了。此刻,色彩的聲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要講一個故事,有時甚至是幾個,都是那麼生動搞笑——先是引人發笑,後又讓人深思。就像那小孩兒向作者比電動玩具時她的話,“我告訴你,我根本沒有電動玩具!一個也沒有,大的也沒有,小的也沒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沒有電動玩具,告訴你,我一點也不喜歡電動玩具!”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會牽動我的心,以電動玩具來計量生命也太荒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最後她告訴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學位,不以暢銷的“冊數”。我,不納入計量單位。”一句“我是我”點明瞭主題。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後才隱約而神祕的把道理敍述出來。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高處何所有》——部落酋長的候選人面臨着攀上山頂的難題,一個只走到山麓,那裏繁花夾道,流水淙淙,鳥鳴嚶嚶;另一個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肅穆的松樹林和禿鷹盤旋,可惜卻不是山頂;只有最後一個人堅持到了山頂,“高處一無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我,只有“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感,只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情緒。”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續寫着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