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多篇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多篇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一

19世紀30—40年代,歐洲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同資產階級展開了英勇鬥爭,大規模的工人運動不斷湧現,著名的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8年開始的英國工人蔘加的憲章運動,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運動,在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但是,這個時期的工人運動還停留在早期的自發階段。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能夠正確指導工人運動的革命理論,當時的工人運動還沒有和社會主義的理論結合起來。工人運動的這種已經開始組織起來,但還沒有走上自覺道路的狀況,就迫切要求社會提供一種能夠指導工人運動的社會主義理論,以推動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但是,當時社會上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是反動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學的。就是當時最有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學説,也是脱離工人運動,因而也是不能指導工人運動的。

結構和段落大意:

1.在整個《提綱》中,第一條非常重要,因為它集中地、明確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思想與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一切唯物主義(主要是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區別。馬克思既堅持世界的物質客觀性,又強調人的主體性、能動性,把原有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理論中的合理因素結合起來,闡述了實踐概念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實踐是“真正人的活動”,人和自然界的關係是實踐關係,對於我們面前的物質世界,應當把它當作人的實踐活動去理解。這表明,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以重視實踐為特徵,是實踐唯物主義。.

2。關於第二條,通常認為它是講真理標準,屬於認識論。不過值得注意是,馬克思這裏説的是“思維的真理性”,而不是“認識的真理性”。“思維的真理性”這一提法顯然與黑格爾哲學有關。黑格爾稱:思維與存在有統一性,存在統一于思維,“真理即是客觀性與概念相符合”。[1][1]按馬克思的解釋,“思維的真理性”即“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思維的此岸性。”[2][2]這裏強調的是思維的現實性、力量、此岸性,可見,他的本意不在認識世界,而在改造世界。就是説,這一條是從一個側面對實踐問題的深入,説明只有實踐才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馬克思之所以強調具有真理性的思維是能夠通過實踐成功地改造現實的思維,也是針對費爾巴哈的。費爾巴哈在認識、思維、真理等問題上完全不涉及實踐,不涉及思維的現實性、力量和此岸性。他説:“跟類之本質相一致的,就是真的,跟類之本質相矛盾的,就是假的。真理就只有這樣一條法則,除此以外便沒有了。但是,對我來説,別人乃是類之代表,是別人們的代表,……所以,在我看來,別人的同意乃象徵着我的思想是合乎規律的普遍的、真的。”[3][3]這與他不懂得實踐活動的意義有關。《提綱》第一條結尾説:“他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4][4]第二條就是接着這一句話説的。

3.第三條直接針對的不是費爾巴哈,而是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用環境及其變化解釋人和人的發展,無疑是唯物主義,但他們不能唯物地解釋環境又是如何變化的,因而最終未能克服唯心主義。馬克思提出,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人的實踐改變了環境,被改變了的環境又反過來改變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是一致的。環境的變化和人的變化都只有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釋。以上思想的意義在於,它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從宏觀上、總體上揭示了人的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建立起一種科學的關於人的學説,實踐人類學。馬克思的論述也表明,他提出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旨趣,主要不在認識論,也不在“人化自然”,即人對環境的改變,而在人,在人的發展。講環境,是為了講人。這一條沒有直接提到費爾巴哈,但由於在《提綱》一開始馬克思就把費爾巴哈與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相提並論,所以這裏所説的其實是費爾巴哈的事情。《提綱》第一條説費爾巴哈不懂實踐的意義,第二條説因此他不懂實踐可以證明思維的此岸性、現實性和力量,即可以改造世界。這一條進而指出,由於不懂得實踐可以改造世界,因此看不到實踐的人類學意義,看不到人是環境的產物,環境又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最終只有用實踐才能對人的存在與發展做出正確解釋。

在整個《提綱》中,人們重視的主要是第一條,但實際上第三條與第一條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後面諸條只是這一條的展開而已。

第四、五、六、七、八條講的是費爾巴哈的宗教思想。費爾巴哈認為黑格爾哲學也是宗教,只不過以理性取代了上帝。批判宗教是費爾巴哈哲學的中心內容,尤其是他寫於1845年以前的著作的中心內容。他對宗教的批判,最主要的成就是用人的異化揭示了宗教的祕密,從而把宗教問題歸結為人的問題。他説:“人使他自己的本質對象化,然後,又使自己成為這個對象化了的、轉化為主體、人格的本質的對象。這就是宗教之祕密。”[5][5]他又説:“人在宗教中將他自己的隱祕的本質對象化。這樣就必然證明,上帝跟人的這種對立,分裂——這是宗教的起點——乃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質的分裂。”[6][6]這是費爾巴哈宗教思想的核心觀點,貫穿在他對宗教的全部批判之中,自然也就成為馬克思關注的重點。

馬克思在《提綱》第四條中對費爾巴哈的上述思想作了肯定,但又把費爾巴哈的思想向前推進了一步:既然人是環境的產物,既然宗教起源於人跟自己的本質的分裂,那麼就應該在人的環境中,在宗教的世俗基礎中尋找造成人的本質異化的原因——“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裂出去,並在雲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這隻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説明。”[7][7]如果認識到環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產物,那麼對宗教的批判否定就應當從通過實踐活動克服世俗基礎的分裂着手,也即“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從發現神聖家族的祕密在於世俗家庭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應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被消滅。”[8][8]世俗生活的分裂造成人的本質與人分裂。人通過實踐使世俗生活得到革命性改造,被改造的世俗生活反作用於人,促進人的發展並最終使人的本質回到人自身。一方面,這將徹底剷除宗教的世俗基礎,另一方面,這也意味着人的解放,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宗教的問題實質上是人的問題,消滅宗教就是人的發展與解放。顯而易見,這一條是第三條的具體化。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二

寫作背景:

19世紀30—40年代,歐洲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日益激化,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同資產階級展開了英勇鬥爭,大規模的工人運動不斷湧現,著名的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8年開始的英國工人蔘加的憲章運動,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的起義運動,在全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但是,這個時期的工人運動還停留在早期的自發階段。這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能夠正確指導工人運動的革命理論,當時的工人運動還沒有和社會主義的理論結合起來。工人運動的這種已經開始組織起來,但還沒有走上自覺道路的狀況,就迫切要求社會提供一種能夠指導工人運動的社會主義理論,以推動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但是,當時社會上的社會主義理論不是反動的、保守的就是空想的、非科學的。就是當時最有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學説,也是脱離工人運動,因而也是不能指導工人運動的。

《提綱》的重大意義,首先在於它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從而為唯物史觀乃至嶄新的科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生長點和立足點。實踐的觀點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正是基於科學的實踐觀點,馬克思在《提綱》中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科學地説明了人的社會性本質,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也正是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馬克思正確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進而闡明瞭實踐在認識論中的基礎地位和決定性意義。

《提綱》提出的科學實踐觀,從根本上揭露了從前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在內的根本缺陷。馬克思提出,舊唯物主義由於不理解實踐的意義,因而不能正確地解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更看不到主體基於實踐基礎上的能動性,因而在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直觀的唯物主義。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綱領性文件之一,標誌着馬克思的哲學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馬克思早年曾經深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後來又在費爾巴哈的影響下轉向唯物主義,但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無視社會實踐,抽象談論人的本質和“愛”的説教等不滿。該文是為了深入批判費爾巴哈哲學並與其劃清界限而寫的提綱。該提綱簡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稱為“包含着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提綱》從總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陷,論述了實踐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闡明瞭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

一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馬克思在該提綱中首先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即“對事物、現實、感 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在此馬克思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意義,強調了實踐在檢驗認識真理性中的決定作用,以及實踐對環境的改造作用、對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礎的改造作用。)

所以,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發展了能動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它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所以它在《 教類的本質》一著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卑污的猶太人活動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所以,他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三

摘要:從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發展過程來看,馬克思恩格斯是從黑格爾出發,經過費爾巴哈而走向實踐唯物主義的,而費爾巴哈的哲學有許多重大缺陷。實踐內在包含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係,實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物質和觀念的轉換。

關鍵詞:實踐;對象性;物質轉換;觀念轉換

19世紀40年代前期,無產階級的革命鬥爭實踐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需要有一種科學的世界觀。要想建立科學的世界觀,馬克思恩格斯就必須批判費爾巴哈哲學,清除費爾巴哈哲學的影響。但不可否認的費爾巴哈提出了實踐的一些問題,才讓我們不斷去修正完善從而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和實踐觀是統一的,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客觀的感性活動,標誌着人對世界的實際把握,其基本特徵是客觀現實性的,自覺能動性的和社會歷史性的,實踐內在包含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其意識的關係,實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的活動互換,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物質和觀念的轉換。

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從實踐出發,分析了以往哲學的主要缺陷,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①這就是説,舊唯物主義僅僅看到自然的優先性,客觀性,把自然理解為和人的實踐活動沒有絲毫關係的純客觀東西,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舊唯物主義不懂實踐,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看不到自然,現實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屬人性,恰恰是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實踐不斷地創造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條件,不斷創造,生產着人的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並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從而使人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統一。

人通過實踐是自己成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同時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了自己活動的客體;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這樣,馬克思恩格斯就用實踐的觀點去分別分析了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缺陷,實踐是人類實現着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着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改變的一致性;實踐過程是通過目的,手段和結果的反饋調控而自我運動,自我發展的過程,這實際上就是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主要環節。

實踐使世界二重化為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就是實踐;人類世界是人話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統一,是社會的自然與自然地社會“二為一體”的世界;實踐是人類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根據,實踐活動構成了現實世界的基礎。

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馬克思通過闡發有關實踐的問題對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及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分析,那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的定義是什麼呢?實踐概念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就已經出現。主觀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為純粹主觀,精神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科學地解答了實踐的本質問題,把實踐定義為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這一定義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二是指實踐具有的物質的,感性和形式。這一定義把實踐同人的觀念方式和把握客體的活動區分開來。

馬克思在《費爾巴哈提綱》中運用時間的觀點,闡發認識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基本觀點,將實踐引入了歷史觀,解決了社會的本質和人的本質的問題。在馬克思哲學產生以前,任何哲學包括舊唯物主義只要涉及社會歷史領域,就立刻陷於唯心主義。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實踐,不知道、不理解實踐也是歷史觀的基本範疇。和舊唯物主義相反,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提綱》中明確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在馬克思看來,社會歷史是人創造的,是人民羣眾活動的產物,因而,社會歷史產生的基礎就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之中。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首先,實踐是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實踐首先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必然進行活動互換並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同時,實踐過程又是物質與觀念轉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人與自己意識的關係,所以,實踐內在的包含了三重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及人與自身意識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又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關係。在所有實踐活動中生產實踐具有基礎和決定作用。因此,物質實踐生活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

綜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全文可以看出,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貫穿全文,從實踐角度説明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和人,即馬克思把實踐的觀點運用於認識論、自然觀和社會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直觀性和不徹底性,批判了費爾巴哈的唯心史觀和抽象的人本主義,簡要地闡發了新世界觀包括唯物史觀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觀點,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論基礎。同時,馬克思還説明了哲學的性質和功能,初步賦予新世界觀以實踐性特徵。讓我們更加去了解了實踐的含義,更好的去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四

馬克思在1845年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作。

《提綱》共十一條,一千多字。它告別了舊唯物主義,標誌着新唯物主義的發展和實踐唯物主義的誕生。這一新的哲學概念打開了更廣闊的前景,體現了強大的社會功能。

在《提綱》中馬克思着重提出了“實踐”的觀點。在第十條中説到,“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這條被稱為是提綱的結論性的一條。這裏“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是從實踐的角度來理解。“實踐”是馬克思哲學歷史觀的出發點。

“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舊唯物主義也是通過對現實的認知來認識世界,但只是在直觀的通過表徵現象去理解食物,這樣單純感性直觀的結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現實社會生活中的個人聯繫起來。這樣的舊唯物主義理解方法容易導致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感性的現實被人為的分為了自然界和社會兩部分,不是把現實世界看做人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有機的共同體。

馬克思的新哲學體系出發點是實踐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時代性的特徵,從社會的人的感性活動,從主體和主觀方面,從社會人的實踐活動和自然事物的變化,從兩者相互關係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人的社會與自然之間是相互辯證關係,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變化和發展。

首先,在《提綱》的第一條中,指明瞭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的純自然人、抽象人的認識基礎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中社會人、現實人的認識基礎。舊唯物主義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態度是消極被動的。他們把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僅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舊唯物主義觀點中沒有實踐在社會生活和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沒用看到主體和客體以及人與自然該有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所以在舊唯物主義的觀點中,認識脱離了社會關係的純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義從人蔘加生產勞動和實踐活動出發,承認人依賴於自然,並強調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會是人的社會。人在這樣的自然社會中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因為人會受一定的關係制約。

在《提綱》第六條中,馬克思還批判了費爾巴哈關於人的本質的觀點。費爾巴哈強調認識脱離社會的、撇開歷史進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個體。費爾巴哈的人的本質是單個人的抽象物。馬克思反對這樣的理解,他從認識社會的,認識在進行生產活動的出發,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在《提綱》第九條中,馬克思指出,舊唯物主義對市民社會的直觀是左右單個人的原子結合體看,原子結合體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發生關係的。《提綱》以實踐為中軸,探索人和社會的關係。

在《提綱》第十條中提到,“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舊唯物主義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階級立場是舊唯物主義產生的根源和基礎。有的時候,會把市民社會直接等同於資本主義社會,把市民等同於資產階級。《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資產階級,“市民”社會是指資本主義社會。事實上,“市民”是18世紀資產階級學者使用的術語,用來表示當時的財產關係和經濟關係。馬克思借用了這一術語,説明“舊唯物主義哲學是一種建立在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上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世界觀。”《提綱》指出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思想中的人是單個的人,是脱離了社會關係的孤立的個體。舊唯物主義不是理解人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人,而是簡單的把社會看成由孤立的單個人相加組成。“市民”在舊唯物主義的觀點裏脱離了一定的社會關係,同其他人沒有關聯,而只是自己活動的個體。《提綱》第十條中“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從階級立場來看,新唯物主義是為共產主義奮鬥的世界觀。,馬克思指出了人的社會聯繫,反駁了認為人是脱離社會,並不相互依賴的錯誤觀點。人為人和社會是不可分割的,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

在《提綱》第十一條中説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容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句話體現了馬克思的新哲學和舊哲學的根本區別。舊哲學只知道一味的解釋世界,新哲學着重考慮人對世界的認識問題,要解決實際問題,光靠直觀的理解是不行的,還要感性的改造性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正是“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在進行改造性實踐活動時,必須具備充分的條件。首先要對改造的對象,這裏包括自然事物和社會事務,要有正確的認識。其次,必須在正確或真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建構一個改造性實踐的概念。馬克思強調的實踐是使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內在統一展現出來,正如馬克思説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着是併合理的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這裏的“環境”不是僅僅指原生自然環境,還要包括社會自然,對這種環境的改變,首先是在人的思想觀念中形成的。正是有了這樣的前提,才有了人對自然事物和社會事務的改造性實踐活動。“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這樣的狀態才得以存在。

實踐觀是《提綱》的核心和靈魂,實踐觀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實踐觀從根本上劃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哲學。《提綱》全篇是以時間觀點為核心,以人的問題為層面展開。在關於人的問題上,新舊唯物主義在對待個人與社會的聯繫上有着根本分歧。

實踐唯物主義有着里程碑式的意義,它給出了現實批判的合法性,從理論上解決了改變世界的要求,這一點將唯物主義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費爾巴哈提綱讀後感五

《教類的本質》一書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這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建立起自己的唯物主義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有她片面的一面,而且有很多的侷限性、消極性和直觀性。就是我們所説的舊的唯物主義。而馬克思在閲讀《教類本質》時,寫下了這一片字數不長,但卻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的《費爾巴哈提綱》。

恩格斯這樣評價這一片文章:“作為包含着心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

的確是這樣的,在這字數不多的提綱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句話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經典語句,可謂之“一字千金”,而且“惜墨如金”,沒有絲毫的贅言,句句切中肯綮,直接指明真理的所在。

可以這樣理解,《教類的本質》是舊的唯物主義,而這個提綱則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萌芽”。它在這提綱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實踐。換一句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插一段話:“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鄧小平最經典的話之一。當1976年____結束後,討論中國該走怎樣的路線時,我們依舊要依靠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我們,同時我們還必須在馬克思的基礎上創新,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通過實踐來明確自己走什麼路線,檢驗真理。我們中國有今天的發展,有今天的地位,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同時也離不開我們將馬克思在主義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的轟轟烈烈的現代化運動的偉大實踐。

所以又回到了《費爾巴哈提綱》一個本質上的問題:實踐。引用一段他人的話:

馬克思在《提綱》中十分強調革命實踐的偉大意義,把實踐觀點引進認識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把實踐觀點應用於社會歷史領域,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顯著特點,提出了無產階級哲學的歷史使命和根本任務。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費爾巴哈提綱》的作用,也指明瞭“實踐”的重要性。結合我自己的專業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學計算機,要學很多計算機語言,但是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去討論問題,我們將不會有人和發展。因為計算機它 是一個很注重實踐的學科,如果只是在你大腦裏去將所學得知識行醫一個意識,那麼我們將不會有任何進步。

同樣如此,現實生活中,有些或許是真理,但對於你來説,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所以發表一下個人的觀點:其實真理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而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應該將它應用於實際生活當中,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指導我們的實際生活。真理有一個特點就是:普遍使用原則,很簡單,很容易理解,但是要讓它時時刻刻知道

馬克思把是將實踐的觀點應用於認識論,相對於費爾巴哈的就唯物主義理論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就是:革命的實踐意義。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哲學雖然比傳統上的唯心主義有一定的進步,但是卻有很多的狹隘性,引用馬克思的一句話就是“他在《教類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瞭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他沒有掌握革命的實踐性,在提綱中的第二條寫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只有實踐才可以判定你的思維是不是真理。

可以説人類因為有了思維,才讓我們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但是我們的思維不能離開實踐。

費爾巴哈在《教類的本質》中,批判了宗教理論。但是他並沒有將這件事情做得徹底,只是稍微起了一個頭,對於宗教沒有從本質上去分析,比如宗教的來源怎樣消滅這些宗教的影響等等,這些問題,都沒有解決,就如馬克思所説,“他做的工作只是把宗教師節歸結為它的世俗基礎”。而馬克思的觀點則是“對於世俗基礎本身應當在自身中,從他的矛盾中去理解”,進而分析這些矛盾,認識這些矛盾,在實踐中通過革命的手段來推翻原來的制度,建立起一個全新的世界。

對於這一句“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對於這句話,可以説馬克思主義中的唯物論是費爾巴哈就唯物論的升級版,在費爾巴哈的《教類的本質》中,費爾巴哈只是將“直觀的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而馬克思給新的唯物主義定義為“把事物、現實和感性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並從主觀方面去理解的實踐的唯物主義”。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費爾巴哈的就唯物論的立足點就是市民的社會,而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論才是實質意義上的唯物論,因為他的出發點是“人類社會抑或是社會人類”,馬克思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正如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是“追求全人類的解放”“創建一種超越既有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實現全人類解放的‘自由王國’”。

這是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