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讀後感精彩多篇

最後一課讀後感精彩多篇

最後一課讀後感600字 篇一

今天學了《最後一課》學完後,認為這是一首悲憤的愛國主義交響曲。

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後一課的見間和感受為線索,刻畫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韓麥爾的經典形象,反應呢法國淪陷區的人民對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最受震驚的一句話:“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它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第一次初讀時,只覺得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標誌。而羅老説,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説着自己的語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説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語言,那麼,她就幾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後來,覺得民族語言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的語言稱為母語,意味着語言對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再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也正因為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佔領阿爾薩斯説洛林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台灣和東北三省之後,也是不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和日本文化教育。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説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

而同樣,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漢語,也是偉大精闢的語言,承載着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學好漢語,也是熱愛我們偉大祖國的直接表現。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二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書,名叫《最後一課》,我對它愛不釋手,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

《最後一課》是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分為《星期一故事集》和《磨坊信札》兩個短篇小説集。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最後一課》這篇文章,它以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強行兼併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國小生小弗朗士在最後一堂法文課時的所見所聞和感想。尤其是馬上就要背井離鄉還認真地給學生上最後一課的老師,以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法蘭西萬歲”,我心中就非常激動。這是怎樣一種愛國精神呀!雖然沒有為國捐軀的悲壯情景,但比激昂壯烈的場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們中國在晚清時期也淪為殖民地,於是許多愛國的人都站起來,奮勇反抗,不畏強敵為祖國拋頭顱撒熱血,才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快樂的生活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呀!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並且要珍惜現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不能虛度光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更加努力學習。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三

讀了都德的《最後一課》,我心中五味雜陳,有辛酸,也有感動,有難過,也有苦澀。《最後一課》用生動的語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產生了共鳴。

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貪玩的小弗朗士來到學校,卻被告知這是他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他後悔自己曾經的貪玩,但已經來不及了,新老師明天就會來教德語。此時,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充滿了小弗朗士的心……

這個悲壯的故事寄託了作者多少的愛國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牽動起來。曾經,我對語文並不很感興趣,有時會覺得錯別字無關緊要,閲讀練習理解起來十分麻煩。當讀完這篇文章,我慚愧得無地自容。每國人民都以自己國家的語言為傲,以自己國家獨特的文化為傲,以自己的國籍為傲。一箇中國人,怎能不學好漢語、漢字呢?

當讀完小弗朗士認真學習法語時,我既為他的改變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淚,小弗朗士再也見不到他的老師,要和他的母語徹底告別。如果我們離開漢語,我們還會是中國人嗎?我們已經習慣用母語交流,用母語思考,漢語已成為我們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

“亡了國當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台灣。日本也不准許台灣人民説漢語,但是台灣同胞時刻牢記着漢語,牢記着台灣屬於中國,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台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我心中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我們要學好漢語,不忘曾經屈辱的歷史。我們要為祖國的發展出力,使祖國成為發達國家,使祖國跟上時代的腳步,使祖國遠遠領先於其它國家。讓我們以祖國為傲,讓我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

最後一課讀後感900字 篇四

蒙子茜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最後一課》的短篇小説,我感觸很深。

《最後一課》是由法國作家都德所作,主要寫了同學們及村民一起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文中沒有一處地方寫到“愛國”二字,卻每個字裏都流露出了師生們的愛國情懷。《最後一課》中沒有寫重重硝煙的戰場,也沒有寫到處槍林彈雨的鬥爭,而是着重描寫老師學生及村民們的感情變化,這種感情聚集在一起,生髮出一種無比崇高的情感,那就是愛國之情。當韓麥爾先生拿起一截粉筆在黑板上寫了“法蘭西萬歲”五個大字時,這平平凡凡的五個字,卻有了驚人的震撼力,所有人的愛國情懷就在這時油然而生。

讀完這本書後,我被他們的愛國之心深深感動了。他們不過是再普通不過的老師、學生及村民,卻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愛國心。而我呢,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國小生,但也懷着一顆愛國心。愛國,並不需要什麼豪言壯語,也無需驚天動地的事蹟,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可體現愛國之心。

記得我讀二年級時,一個星期六的中午,我同小夥伴一起在小區裏比賽跑步。跑着跑着,我發現一棵樹下有幾顆黑乎乎、圓溜溜的種子。雖不知是什麼種子,但年幼的我心中很快萌生出一個念頭,那就是將這些種子種下,為我們小區增添一分綠意,為美化環境做出一份貢獻。我趕緊召集小夥伴,開始了這次的綠化行動。

我們先用鏟子挖一個坑,因為土地很硬,一不小心還會摔個仰面朝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我們終於將洞挖好了,挖好後,我們將種子小心翼翼地放進洞裏,再把土填滿,用手抹平。這時正是中午一點,太陽最強,炙熱的太陽烘烤着我們,很快汗水浸濕了我們的衣服,豆大的汗珠不停從我們的臉頰落下。種好種子後,我們將水桶灌滿水,倒進種好種子的土地裏,工作全部完成。我和小夥伴都互相對視了一眼,心裏比吃了蜜還要甜。

幾天後,天上正下着毛毛細雨,我們穿着雨衣走到了昨天種種子的地方,我們發現土裏萌生出了一株嫩芽,小芽貪婪地吸取着雨水,我們看到後,別提有多高興了,相信過不了多久,這棵苗很快就變成一棵樹,我們既自豪,又高興。

那天,我們的歡呼聲一直在小區上空迴盪。因為我們也為綠化小區的環境盡了一份力。

讀了《最後一課》使我感觸很深,它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一顆愛國心,無論是衝鋒陷陣的勇士,還是早出晚歸的清潔阿姨,還是平凡的老師、學生。

《最後一課》讀後感 篇五

國中語文第二冊選編的法國小説家都德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上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土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力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語法,居然“全都懂”,覺得韓麥爾老師“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説,對於我們這些從事教學工作的人來説,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啟示嗎?

讀《最後一課》有感 篇六

都德的《最後一課》一直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內心。如果連自己的母語都無法説,那將是怎樣的一種痛苦!

直到今天,在英語“殖民”世界的今天,法國仍就以舉國之力“捍衞”法蘭西語言的尊嚴。法蘭西語言學院是專門負責督察法國文學報刊中法語不規範行為的,而法國外交官被規定,在任何正式公共場合中,都必須用法語發言……

我們源遠流長的漢語文化是否到了應該被捍衞的時候了?

漢語以其生生不息的升命力流傳了幾千年而未衰亡,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早已令人歎服。同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明早已在尼羅河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中泡得失去顏色;絢麗的古巴比倫文化在風沙的肆虐中成了廢墟;而強大的瑪雅文化,如今人們只有在亞馬孫原始叢林的遺址裏想象它曾經的輝煌。唯有漢語,成為流傳五千年的文化屹立不倒,為世人所尊崇。

可如今,在這個擁擠的時代,英語、法語、德語等等衝擊着我們的聽覺,漢語似乎被人們丟棄在遺忘的角落。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中文系沒有外語系火暴,漢語在一片加強聲中被削弱;這是一個工具主義肆虐的時代,漢語再也不見唐詩宋詞的嬌柔美麗,而成為一種便於生存隨手把玩的工具;這是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我們的少年作家們扮成賊來竊取漢語的尊嚴,又或睥睨地將文字如橡皮泥般把玩。我們的母語現狀令人擔憂,人們為何放棄漢語?是我們的母語本身艱澀難懂還是施教者、學習者的錯誤?

漢語作為唯一一種流傳至今的象形文字的確具有難度,但決非艱澀難懂。錢中書寫簡單吃飯之事引出人生感慨,機智雋永;魯迅用生活之話塑造出一個活生生的阿Q,一下子將中國人的心理剖析得乾淨明白。這些都不難懂,而恰恰是漢語的魅力。

那麼發生母語錯位的根源是我們的施教者和學習者的觀念偏差,學校、社會、國家的指向偏差。大學語文不及格無所謂,但英語四級過不了卻拿不到畢業證書。制度的畸形,使如今很多的學子畢業後寫文章漏洞百出。而高中生的語文學習僅是為了考試。國家提倡快速發展卻忘了將本已年邁的傳統文化拉上磁懸浮列車。

我很敬佩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先生,在頒獎儀式上堅持用漢語發言,儘管楊先生的漢語不甚標準,儘管楊先生是一位美籍華人,但憑他對漢語的拳拳赤子之心,我就沒理由不敬佩他。

我真不希望我們流傳千百年的漢語,被司馬遷、曹雪芹等人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峯的漢語,就此露出衰亡的徵兆!

捍衞漢語,捍衞我們的母語!是每位愛國之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讀《最後一課》有感 篇七

《最後一課》,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頑皮,不愛學習,也不知道什麼是國家命運、民族尊嚴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過撒感最後一堂法語課,他認識到普魯士軍隊不僅佔領了他的家鄉,還要剝奪他們學習本民族語言的權利實行奴化教育,這使得小弗朗士在心靈上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小弗郎士有對自己的悔恨、有對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當韓麥爾先生翻開講義又講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對自己平時最厭煩的法語居然全都懂了,覺得韓麥兒先生講的挺容易、挺容易。讀完這篇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小説,對於我們這些學生來説,難道從這個故事中能不有啟示嗎?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韓麥兒先生包括阿爾薩斯小鎮上的村民,都懷着極大的民族義憤來到課堂上,參於到這莊嚴爾神聖的活動中來,使得課堂氣氛凝聚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焦點上。韓麥爾先生面對這些平常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只顧自己幹活村民們和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們——今後再沒有權力學習自己語言的孩子們,激動的情緒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了。雖然小説中沒有詳細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後一課的講解是充滿了對法國、對法語的真摯的熱愛之情,飽含着對民族語言深深的眷戀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為是最後一堂法語課,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動,他面對的嚴酷現實是他始料不及的,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鋭地感覺到,他不但花失去生養他的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個民族賴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紐帶——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懊悔、憤恨、失落、茫然的複雜情緒,一股腦兒湧上了他的心頭。面對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現實,小弗郎士突然開始感到祖國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他悔恨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麼強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過去討厭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那麼可愛了,他眼裏的一切都跟“祖國”兩個字緊緊地不可分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知識都學好。

從小弗郎士思想行為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節之中,我們應該從中受到一點怎樣的啟迪呢?我們常説學生是學的主人,是主體。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對提高教學質量起着至關重要的關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只要講好每一節課,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心靈深處的激情,使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把學習與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鼓足上進的風帆、乘風破浪不斷向着新的高峯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