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活着讀後感

七年級活着讀後感

《活着》主人公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父親氣極猝死,母親念兒而死,戰友中彈身亡,兒子抽血夭折,閨女難產而死,妻子抱病而終,女婿工傷致命,外孫吃豆噎死。在他的身邊,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七年級活着讀後感,請您閲讀。

七年級活着讀後感1

“活着”,是一個多麼平凡的詞,似乎平談無奇,它並不是什麼華麗的詞藻。但在讀了餘華先生的《活着》,我為這個詞的力量而感動,我們活着忍受一切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我們活着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活着去追逐自己的遠大前程,但歸根結底,我們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講述的是福貴的一生,一個歷盡滄桑與磨難的老人的回憶歷程。《活着》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是因為福貴坎坷的一生折射出了一代人的艱辛與苦楚,反映出上世紀中國的困頓與變遷,福貴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更令人感到人性的寬廣與豐富。福貴這個人物是當時整個底層社會的縮影。

福貴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崎嶇盤旋,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他用了一生詮釋了“活着”二字。青年時的福貴荒唐淫亂,整日吃喝嫖賭,輸光了家業也氣死了父親,此時的他為了玩樂而活着。年輕時的福貴被人抓作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撿回了一條命,一心只想回到那殘缺但又温暖的家,此時的他為了回家而活着。中年的福貴在田間勤懇勞作,而命運卻是如此的不公,也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妻子也得了絕症,此時的他為了家庭而活着。老年的福貴身過的親人一個個地離去,只留下他獨自一人與老牛生活着,了無牽掛,此時的他為了自己而活着。

福貴是一個真正的勇者,貧窮困苦是他一生形影不離的“伴侶”。他從一個衣食無憂的闊少年淪落成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農民,他親手送葬了所有至親的親人,最後孤苦伶仃地活着。他的“勇”即在於他具有強大的承受能力,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苦負擔,在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前沒有一擊就垮,繼續為了活着而奔走。對比《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本是個勤勞懇乾的車伕,但他在遭受多次身心打擊後自甘墮落,成為了又嫖又賭的行屍走肉。同是生活在較為貧瘠的年代裏,擁有着可憐的命運,祥子變得墮落、自私、骯髒,而福貴換種姿態堅強的應對造化弄人。

同時福貴一家對生活的樂觀與堅持也在作者筆下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鳳霞因高燒而聾啞,可她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樂觀地幫助家中分擔家務;家珍得了軟骨病,仍堅持下地勞作,即使滿頭大汗仍咬牙堅持……

那個年代有很多如福貴一般的貧困農民,他們日復一日地辛勤勞作,卻仍舊無法活得體面,他們的生命被一場病或是飢餓便能輕易奪去。他們在那個不成熟的時代潮流中漂泊、到處碰壁,但他們用堅強、樂觀去承受那些苦難。

再聯想到我們自己,我們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未親身經歷過絕望與困頓,在福貴式農民的面前顯得多麼脆弱,輕微的挫折就會讓一些人意志消沉,微小的困難就讓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我們輕易地感歎命運的不幸,埋怨學習或是工作的辛勞。有人説《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面對着堅強的福貴、隱忍的家珍、勤勞的鳳霞、樂觀的有慶,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品性。那個年代的困難、貧乏更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充裕生活。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這本書也讓我們反思該為了什麼而活着?人活着,一旦被賦予沉重的意義與價值,就終有一日會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所折磨、摧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些人為了財富、名利而活着,正如泰戈爾所説“鳥兒的翅膀一旦被繫上黃金,那麼它就永遠不能展翅高飛了。”這樣的人生必定馱滿了包袱,被厚重的名利壓得喘不過氣。還有些人為了別人而活着,一旦在自己所愛之人、自己的靈魂寄託那兒達不到目的,就輕易變得墮落、變得絕望甚至是自殺。

若是為了外物而活,這樣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負擔與牽掛,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應遵從自己的心意,不為他人、為金錢等外在事物活着。意外的變故很輕易便能剝奪那些我們很看重的名利、奪走我們很珍愛的親人,我們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福貴將祖輩的田產揮霍一空,又經歷了所有親人的死去,他孑然一身,卻與老牛踏實的度過餘生。因為所有親人都已離去,所有財產都已輸光,他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擔心,不為金錢或他人而活。有村民説他和老牛是兩個“老不死”,認為他只是幸運,而他真正地為了活着而活着,泰然自若地活在當下。

《活着》就像一首歷經滄桑的詩歌,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調向我們講述着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活着的艱辛與苦楚,讓我們體會到即使是卑微的生命也要堅強、樂觀地活着,讓我們懂得人性的光芒可以驅散苦難籠罩下的黑暗,更讓我們明白為了活着而活着。

七年級活着讀後感2

“這下,咱們怕是回不去了。”“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電影《活着》中一段簡單的對白,樸實卻觸及人心。福貴和春生眼前橫着一地凍死的傷兵,與前夜遍野的哀號形成了一種陰森的聯繫。空曠的荒野上有很多人,但只有兩個人活着,裹着死人身上扒下的軍大衣。

我感到了一種荒涼的壓力。正像小説中,餘華用一種蒼涼的筆調以全知者的姿態默默地還原的那個寂寞的悲劇。“我”對面的這個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老人,用看似淡然和樂觀的語調回顧自己的一生。他的講述,精彩生動又帶着農民的粗俗,卻莫名顯現出一種哲學氣息。正如餘華所言:“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人的軟弱之處在於,我們永遠不知道死神在何處陰險地笑着。就連那些自行了斷的絕望者和那些為理想犧牲的仁人志士,也都是在無路可走的困頓中,召喚來近在咫尺的死神的。人們常常思索一個宏大的哲學命題:人為什麼而活着。對於偉人,譬如科學家、文學家或是政治家,答案或許是為了科技的進步、文化的棲息或是全人類的幸福;對於凡人,譬如販夫走卒或是引車賣漿者流,答案或許是親人、愛人或是自己。

然而我們有時會陷入思維的怪圈中,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當我們仰望頭上深邃的燦爛星空時,我們會受到無窮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窒息,我們此刻見到的星光是在幾千年前從如今可能早已滅亡的星系中發出的,而我們注視着的某顆星球曾以碩大無朋的姿態從宇宙深處凝望過我們。相形之下,人活過的一生是如此短暫,人活着的世界是如此渺小,以至於我們在浩渺的宇宙中審視的自己不過是一粒塵埃,我們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但我們仍有驕傲的資本。我們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侷限,能追問自己的內心,能尋求活着的意義。我們同萬物最本質的區別便在於思維。活着不等於存在。

活着便是於軟弱的天性中憑着一種本能的生活的動力,孤獨地走完人生。我們的身邊總有人陪伴,但唯一陪着我們活着的只有我們自己。

從這個角度上説,人是孤獨的。當我們體會到一種恰到好處的舒適的快樂時,我們急於同別人分享,但我們知道幸福只能自己感知;當我們受到一種或深或淺的心靈上的傷害時,我們渴望有人能撫慰我們,但我們明白傷口只能自己癒合。因而雖然作為羣居動物,人類卻只能自救。而活着,便是一條救贖之路。在命運的嘲弄下,人只是手足無措的承受者,又因為孤獨而更顯悲涼。經受了普通人的命運悲劇後,看着至親的人一個個離開自己,孑然一人立於世而能頑強地活着,正如周國平所説,是維護了人的尊嚴。

小説裏,福貴的所有親人,父母、有慶、鳳霞、家珍、二喜、苦根,一個一個離他而去,最終只剩福貴一人,以及一頭老牛,在空曠的世間相依為命。一人一牛,同樣年老,同樣孤獨,同樣活着。

雖然寂寞,雖然痛苦,卻依舊樂觀,依舊從容。他不過是千萬勞苦大眾的一個縮影,是從古至今無數遭受着悲劇的人們活着的共同容顏。

好好活着,是無數中國人最樸實然而最切實的願望。而活得幸福,活得美好,活得有尊嚴,是自古而今常駐在所有華夏兒女心中的中國夢。

七年級活着讀後感3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然後,教給我們:如何讓這根髮絲不斷裂。

我也是想過死的,而且不止一次。咳,自殺,如今看來多麼觸目驚心的字眼。

以往,我只要稍有不如意,每次都會那麼想:“哎呀,反正人總歸要死的,無非是遲早的事,我這麼失敗,死了算了!”就那麼想着,有時,這念頭只是一閃而過,有時,它也會在腦中盤旋好幾日。然後,看着周圍世界不再那麼灰暗,也就不想了。

我並沒有像書評中説的那樣“流着眼淚讀完全文”,我在看完整本書的同時,也明白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福貴,這樣一個堅毅的人,在經歷了人生幾乎是所有的劫難之後,終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看淡一切的老人,他一個人,走過人生的漫漫長路。

記得曾經看見過朱德庸的一組漫畫:上學的時候,老師考驗你的智力;上班的時候,老闆考驗你的毅力……當你老了,你以為一切考驗都結束了,但你才發現,原來,一切都在考驗你的記憶。

那麼福貴呢,他還會去回憶那一段太過於殘忍和不堪的過去嗎?我想,他會的吧。因為,他已經把這整一個人生,看成過眼雲煙。他與他的那一頭取名為“福貴”的牛一起,度過人生最後一段平靜的生活。

我要好好地活着,因為,所有的挫折,與生命站在一起,又都能算得上什麼呢?

我得為餘華的《活着》寫一篇讀後感,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着》,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七年級活着讀後感4

我總以為一個人與一本書的邂逅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緣分,也許撥開書頁,看到的是致一的文字,然而這些呆板的墨色下掩藏的卻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靈魂,這個靈魂時常躲閃,但亦毫不羞怯地袒露着。其深淺難以以厚薄而論,因為它們載負的無不是思想的洪流。我時常想着一本書的力量,純粹的文字卻衝擊人的視聽感受,如海浪般震撼心靈,撞擊思想,潛入意識。

《活着》就是這樣一本有生命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後。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歎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娓娓道來他的一生。從一個少爺吃喝嫖賭到終於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在跨越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的年代裏,他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終於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悲劇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在書裏作者與讀者一樣是一個聆聽者,他沒有評論,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歎息,他只是呈現着,但他想説的都悠悠地説了。

回味的時候,我常常驚訝,這彷彿是看見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然而它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

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賴,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後,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為一個唯一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最好的肯定與頌讚。至於幸福或不幸福,我們無法斷言,也許在旁人的眼裏,福貴的一生是苦苦煎熬的一生;但在他自己,也許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賀拉斯説: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七年級活着讀後感5

餘華説,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人為何而活着。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因自愛而活着;中國武俠小説家古龍則堅持,人為承擔責任而活着……而福貴卻説:“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着的本質聯繫。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着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着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