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節發言稿彙總多篇

記者節發言稿彙總多篇由本站會員“gang526537”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記者節發言稿彙總多篇

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不僅是職業的要求,更是人民羣眾對新聞工作寄予的一種厚望。用乾淨的眼睛呈現這世界的美好、困苦、掙扎、骯髒以及黑暗。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5篇記者節發言稿,歡迎大家閲讀!

記者節發言稿1

金秋的果香傳遞着收穫的喜悦,歡騰的大地飛揚着深情的頌歌。沐浴着發展的雨露,感受着豐收的歡樂,我們新聞戰線的工作者又迎來了一個歡聚的時刻,共同慶祝自己的節日,我們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在這裏,請允許我向默默無聞奮鬥在新聞戰線上的全體同仁道一聲節日的祝福,祝大家節日快樂,萬事如意!向長期以來支持關心新聞事業的各級領導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幾年的工作實踐,我們深深認識到,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記者是一個記錄自豪與感動,見證發展與輝煌的崇高職業,是一個代表正義、弘揚正氣的光輝事業。選擇了記者,也就選擇了一種責任,那就是要承擔起社會發展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守望者的歷史責任,承擔起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貼近人民羣眾,反映羣眾呼聲的歷史使命。做一名最基層記者,我們深感光榮和自豪,因為我們的心可以和家鄉人民的脈搏一起跳動,共同感受黨的富民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也可以追隨決策者的腳步而行,體驗那些為改善民生而奮鬥着的改革者和建設者齊心協力共創和諧的壯志豪情,我們為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而快樂。每天和許許多多的人交流人生的幸福,探討生命的價值,我們為認識他們而快樂。給弱者以關懷、讓悲觀者前行,讓成功者奮發,我們為扶助他人而快樂。選擇了記者,也就選擇了忙碌和辛苦,白天到處忙碌奔波尋找新聞線索、晚上加班加點熬夜寫稿是我們的經常性工作,不管是星期日、節假日,也無論嚴寒酷暑,艱難曲折,只要有新聞的地方,我們就沒有理由退縮。為了抓住一個個精彩的瞬間,為了一個個三秒鐘的鏡頭,為了把消息告訴更多的人,強烈的責任心會讓我們毫不猶豫的踏上征途。為了熒屏上的日出日落,為了熒屏的豐富多彩,再苦再累,我們也無怨無悔。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重大節會和對外宣傳戰役上,我們的局台領導和採編製播人員一起主持策劃節目,奔波在新聞現場,有時連吃飯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外線的技術人員,更是早出晚歸,不怕苦,不言累,哪裏有線路工程、哪裏信號出了問題,他們就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保證廣電工程的順利竣工和電視信號的暢通,這就是我們廣電人的精神,一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堅、特別能戰鬥的精神。

社會發展瞬息萬變,羣眾的要求與欣賞水平不斷提高,這對我們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台燈點亮一個個黑夜的同時,我們從沒有停止過學習,因為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時刻保持清醒和睿智的頭腦,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11月8日,這是一個承載着光榮與夢想的節日,作為電視記者,我們感到自豪與驕傲,更感到肩上的責任與壓力。我們絕不辜負縣委縣政府和人民羣眾的重託,我們將時刻牢記,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做好輿論監督是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將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集中精力,真抓實幹,不斷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我們將更加愛崗敬業,忠於職守,更加關注老百姓的熱點難點問題,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新聞使命感,積極深入羣眾、深入生活、深入實際,兢兢業業,紮紮實實做好新聞採寫工作,把更多的優秀作品奉獻給廣大觀眾,以實際行動向全縣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謝謝大家!

記者節發言稿2

今年11月8號是我國第十三個記者節。藉此機會,我們再次希望新聞記者們能用應該擔當的社會責任,鑄就自己良好職業形象。

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説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我國著名記者穆青也提到記者要承擔起“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等社會責任。

在當今中國,我們在肯定絕大多數新聞記者恪守職業道德的同時,也應看到有記者忘記了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惟自己各種慾望的馬首是瞻。按理説,作為“社會正義與良知的守望者”,記者必須恪守其“報道事實,揭露真相”的職業要求,但目前真正“耐得住清貧,守得住寂寞”的新聞記者正在減少!一些媒體及其新聞從業者為各種目的,置職業操守於不顧,以“無冕之王”自居,大搞“有償不聞”和“媒體審判”,出現了記者一再“越位”介入經濟等糾紛,出現了炮製“紙陷包子”、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記者”到出事煤礦排隊領取“封口費”等荒唐事!記者職業形象因此大損!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現期,各種形式利益衝突,各種社會思潮激盪,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記者搞“有償不聞”和“媒體審判”,分別嚴重侵犯了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情權等和法院依法享有的獨立審判權,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矛盾激化。

誠如著名記者郭超人所説,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筆下有是非屈直,筆下有譭譽忠奸”。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民羣眾生命及其財產的無謂犧牲。因此記者寫稿時,特別是撰寫監督類報道時要慎之又慎!儘可能做到“激情看世界,理性寫新聞”。在新華社前不久承辦的世界媒體峯會上,國家__就指出,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

“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要切實擔當起媒體的社會責任,我們新聞記者等新聞工作者就要認真學習貫徹__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發表的“6.20”講話,尊重新聞紀律和自身規律,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堅持“勤學、兼聽、躬行”原則,牢固樹立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陣地意識等,“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在當前“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中,我們新聞記者更應自覺承擔起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進一步提升媒體國際傳播能力等社會責任,用責任鑄就形象。

在第十三個記者節到來之際,我們重温黨的新聞工作的優良傳統,期待各級新聞管理單位進一步強化職業監管,新聞媒體進一步加強行業自律,我們每位新聞記者恪守職業道德,以自己實際行動擦亮“新聞記者”稱謂。我們同時期待着有關部門能對新聞工作者正當的採訪權益予以堅決維護。

記者節發言稿3

時光如梭,轉眼間又到了金色鋪滿山野、碩果累累的季節。我們在宣傳系統開展“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的活動中迎來了第十二個記者節。今天在這裏,説説我對記者這個崇高職業的敬仰之情和對下基層採訪活動的感慨。

__年4月,我有幸參加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非典期間基層採訪組”到朱陽、五畝、蘇村、尹莊等鄉鎮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基層採訪活動,距現在算起來已經整整八年了,可是,過去的事情卻歷歷在目。

八年中,我從記者到編輯,從下基層到固守陣地,雖然寸步不離新聞這兩個字,但是,差距可想而知。有時我也想:如今山區羣眾的變化如何?他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抽空能重回故里,聽聽犁牛河的水聲;看看紫石溝的風景;聞聞樑莊煙葉淡淡的清香;望一眼閆家沱鬱鬱葱葱的中華杜仲那該多好。從新聞裏,聽我們的一線記者發來報道説:朱陽不再是種煙葉、栽杜仲、發展香菇、生產紫石硯。他們發現另一支柱產業——栽核桃,而且生產的核桃在全國是掛上號的名牌產品。到了秋天,革命老區朱陽的每一個山疙瘩都是核桃的天下。八年前的蘇村,一條條、一道道的村路幾乎都是不到三尺寬的土路。當時,胡坡村的村民很知足的説:我們村修路了,架子車、摩托車可以進山了;段家窪的鄉親説:三門峽教體局駐村工作隊給村建學校了;衞家磨的老百姓指着河灘説:這裏要重修水庫了;董家溝的老百姓開始種大棚菜了。

10月26號,我和三門峽日報住靈寶記者站站長牛富江、新聞部主任周敏、金城靈寶記者屈建國一同去久別的蘇村原上,眼前寬闊的水泥路、佈局合理的店鋪、衞生整潔的街面和撲面而來的果香讓人心曠神怡。新農村建設樓房乾淨整齊,自來水、衞生間生活設施應有盡有。

當年的散户進了小區;7、8個學生,一個老師,三個年紀的複式學校取消了;衞家磨變成了以灌溉、供水和防洪為主的中型水庫;就連西紅柿也被香港麥當勞快餐店包了。記者、基層、羣眾,我不知道能不能説好三者之間的關係,可是我能明白一個道理:作為一名記者,時刻都離不開基層,到基層就必須深入羣眾。

有句話説: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羣眾,是新聞工作者畢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我的同事們,也正是有這樣的毅力和信念,他們才能紮根基層,採來了老軍人義務修車的感人事蹟;採來了為村民建健康檔案 揹着設備 步行山路而摔傷腿的 鄉村醫生王帥軍;採來了情繫社區羣眾,免費為貧困老人、軍烈屬上門服務的好警嫂孫曉萍;還有農村第一書記的榜樣張學恩、楊波、南嶽武、申佔軍;大學生村官張少壯等等一批優秀青年幹部和反映和諧社會風氣的好人好事。

我驕傲我有這份職業,我更佩服我有這麼好的一幫同行記者,在少數人才知道有記者這麼個節日的今天,我代表廣播電台的所有編輯記者説一聲:大家節日快樂!謝謝。

記者節發言稿4

同志們:

今天,我們迎來了新聞界的盛大節日——記者節。非常高興能到宣威與大家歡聚一堂,共同慶祝我們自己的節日。藉此機會,我代表曲靖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新聞界的同志們以及辛勤工作在宣威乃至曲靖全市新聞戰線的全體同志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節日的問候。

這次會議,也是我到曲靖來之後參加的第一個縣市區的記者節座談會。在還有很多人不知道記者節的情況下,宣威舉辦如此高規格、大規模的記者節座談會,足見宣威市委、市政府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和媒體記者的高度重視。事實上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重視和關心,宣威這幾年伴隨着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無論是在對外宣傳、文化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此,我也要代表曲靖市委宣傳部,向宣威市委、市政府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年以來,宣威廣大新聞工作者與全市新聞戰線的同志們一道,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緊緊圍繞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和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認真組織和開展各類新聞報道,為宣威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乃至全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特別是在今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面前,全市新聞工作者團結一心,奔走在旱災第一線,打贏打好了一場抗旱救災的宣傳戰,在傳播災情、贏得支持、穩定民心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新聞宣傳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新聞事業也獲得長足的發展。各類新聞媒體的實力不斷增強,技術手段更加先進,為搞好宣傳報道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事實證明,我們的新聞隊伍是值得信賴的,同志們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市委、市政府對大家的工作是滿意的。

藉此機會,我想提兩點希望和要求:

一、希望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和領導幹部進一步落實“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的要求

當前執政形勢已不同於過去,社會環境紛繁複雜,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傳媒資源已成為執政資源中越來越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__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要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努力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切實做到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充分發揮媒體凝聚力量、推動工作的積極作用。這三個“善”,是從領導幹部的角度提出的,是對領導幹部的要求。不過,從現實的境況看,某些地區、某些部門的和不少領導幹部在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手段上,還遠沒有適應環境和形勢的變化,沒有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對當前和今後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觀念陳舊、思想僵化,習慣於堵、封、避、瞞,把一些本來不大的爭端“捂”起來,把新聞媒體看成是純粹的傳聲筒,不僅缺乏宣傳常識和傳播藝術,而且無視新聞傳播規律,不僅不能正確運用新聞媒體去做公眾的思想工作,引導公眾,化解矛盾,反而導致某些社會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各級領導幹部如何提升媒體素養,確立現代科學的媒體觀,從而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已成為一個亟待研究解決好的重要課題。

2017年春季,中國浦東干部學院聯合《新聞記者》雜誌社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名領導幹部,做了“中國領導幹部媒體關係的調查”。調查發現,有61.6%的領導幹部認為媒體重要,其中認為“很重要”的佔20.4%,認為“非常重要”的佔15%,認為“一般”的僅佔3%;而在回答“媒體溝通是否是現代領導幹部必備素質”的問題時,94.8%表示肯定,認為現代領導幹部需要掌握與媒體溝通的技巧的也達到90%。這表明,時下各級領導幹部對新聞媒體的性質和功能有比較正確的認知,比較重視媒體的作用。這就為善待、善用、善管媒體奠定了基礎。

不過,當問及“您對媒體監督的態度”時,雖然有56.2%的領導幹部“歡迎媒體監督”,但表示“有限歡迎”佔27.4%,還有14%的人表示要“看情況”,另有極少數甚至表示“拒絕與抵制”。同時,雖然有42%的人表示願意接受記者採訪,38%的人表示“要看情況而定”,卻也有10%的人“不願意”,還有少數則表示“迴避”甚至“拒絕”。接受輿論監督、接受記者採訪,理應是現代領導幹部的必備素養和本領,但從調查數據看,對輿論監督的態度、對新聞記者的態度,似乎距離“努力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善待媒體”尚有不小差距。

更難以令人樂觀的,是領導幹部對突發事件的應對之策。調查顯示,30.5%領導幹部認為在突發事件發生後首先“向上級彙報”,29.9%的人認為要“儘快披露信息”,20.7%的人則要“搶救國家財產”,認為“以上幾項都需要做”的佔10.1%,還有少數則稱“不急着披露消息”,甚至要“等待上級指示”。看來,如何冷靜、理智地應對突發事件,如何把握最佳時機主動通過媒體及時公佈信息,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權,似乎還是“善用媒體”、“充分發揮媒體凝聚力量、推動工作的積極作用”的一個薄弱環節。

我們的各級領導幹部,要樂於接受記者採訪,善於同媒體打交道,千萬不要“見了記者就跑、見了鏡頭就躲”。過去一些領導幹部比較低調,不願在鏡頭前露面。而隨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髮展和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新聞媒體對社會生活和人民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同媒體打交道不再屬於個人行為,而是從屬於黨的執政能力的一種本領。

善待、善用、善管媒體,並不單純是同媒體搞好關係,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民羣眾的知情權,及時發佈人民羣眾應知、欲知的重要新聞信息。1917年11月,列寧曾經講過一句話:“只有當羣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並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因此,領導幹部善待、善用、善管媒體,根本目的在於密切聯繫人民羣眾,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善待媒體的背後,是善待公眾。我們要通過新聞媒體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結合起來。同時,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是黨務、政務信息及時準確公開的需要,是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需要,也是面對外界關注、積極推薦曲靖、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需要。

善待、善用、善管媒體,最重要的是要樹立平等意識,與媒體坦誠相見、平等對待,敢於聽取批評的聲音,勤於聽取不同的意見,善於聽取相反的表態,力爭在善待媒體的過程中,自覺接受媒體的監督,大力改進現有工作;最關鍵的是要樹立溝通意識將媒體作為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的重要紐帶,及時發佈重大信息,正面迴應民眾關切;最緊迫的是要“三善”網絡媒體,學會在網絡監督的常態下提高執政水平。要充分認識到對待網絡媒體和網絡監督,我們不能將之看作“敵情”針鋒相對,而是要視之為“民情”虛懷以待;更要認識到網絡時代,政府無法以封堵信息的方式來阻擋網絡監督。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新的複雜變化,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統一思想、凝聚力量、解疑釋惑、振奮精神的任務從未如此艱鉅,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責任從未如此重大。在嚴峻的形勢面前,各級領導幹部在發展、穩定的重壓之下,更應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始終堅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正確引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的方針要,學會與媒體打交道,真正做到正確對待,有理有節;認真受理,積極迴應;冷靜沉着,友善坦誠。對重點、熱點、難點問題不應採取迴避的態度,不能半遮半掩、欲言又止,更不能“躲貓貓”。要在“公佈事實”、“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講清大局”、“揭示趨勢”、“及時溝通”上下功夫。如果我們能沿着中央領導同志指明的方向積極探索,新聞報道的總體水平就會逐步提高,人民羣眾對黨和政府的信賴程度也會進一步增強,我們也才能真正用好媒體資源,為全市經濟社會建設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本文導航 1、首頁2、善做媒體

二、希望全市媒體和新聞從業者提高責任感和使命感,“善做媒體”,做好記者,切實為建設鼓勁、為發展造勢、為事業助推、為社會盡責

誠然,在要求領導幹部做到三個“善”的同時,媒體自身的素質也亟待提升。同一項調查詢問了領導幹部眼中的“媒體麻煩”,結果,65.9%認為媒體“缺乏社會責任感”,29.9%不滿“報道虛假信息”,28%反感媒體“肆意炒作”,14%則不認同“報道負面消息”。而對媒體報道存在的問題,34.1%的領導幹部認為“講大道理太多”,28.1%的人認為“信息不夠豐富”,14%的人不滿意我們的媒體報道“千篇一律”,23.8%的人指出“以上幾種情況都有”。可見,當前我國媒體存在的弊病與不足,大多數領導幹部是很瞭解很清楚的。對此,我們的媒體需要認真反思。

其實,歸結起來看,媒體常遭詬病的問題都根源於責任感的弱化和缺失。無論虛假報道還是肆意炒作,都反映出有些媒體及其從業人員在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規範方面存在問題。領導幹部固然需要善待媒體,而媒體也要正視自身的積弊與弱點,努力維護公信力、擴大影響力,盡其所能地為建設鼓勁,為發展造勢,為事業助推,為社會盡責,這樣才能和領導幹部的三“善”相呼應、相對接、相融合。去年10月,__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媒體峯會開幕式上指出,媒體要切實承擔社會責任,促進新聞信息真實、準確、全面、客觀傳播。他特別強調,當今社會,“對各類媒體來説,樹立和秉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這番話,委實需要我們的媒體和新聞從業者認真領會、深長思之,並切實付諸實踐。

有人説,“記者的使命就是做一個歷史忠實的記錄者和守望者,因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記者就應該給後人留下可資鏡鑑的信史,而非稗史逸聞。記者的使命還在於弘揚一種人文理想,或曰人文理念、人文關懷,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得以融入人民的心靈。記者的內心應象詩人,易於被一切新鮮的事物所觸動,充滿感知並探究一切事實真相的激情;記者在寫作時則應象史學家,應真實準確而不是矯揉浮華地記錄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實真相。記者應該是現實主義者,以記錄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為己任;記者也應該是理想主義者,總要想着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合理,使我們的社會更文明、更進步,使每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發展。簡言之,記者既是記錄者,又是新聞啟蒙者,即以新聞的方式進行思想的啟蒙。按喻國明先生的説法,記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一種大徹大悟的智慧’”。今天是記者節,希望與大家共同分享這段話。

首先,媒體和新聞記者要對黨和政府有責任感。就是要政治堅定,始終堅持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正面引導,團結鼓勁為主,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提升人氣,最大限度地調動全市廣大幹部羣眾投身改革建設與發展偉大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任務起到有力的宣傳、貫徹作用,對羣眾起到極大的動員、鼓舞作用,對先進的東西起到積極的倡導弘揚,對錯誤、消極的東西起到鍼砭、糾正作用,做好對幹部羣眾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正面引導、釋疑解惑、凝心聚力的工作,集中宣傳和介紹曲靖的豐富資源、潛在優勢,特色產業和人文精神,塑造麴靖新形象,着力營造“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二,媒體和新聞記者要對社會有責任感。就是要真正落實“三貼近”的要求,更加關注基層,關注羣眾,關注生活、關注實踐。新聞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生活,來源於羣眾。新聞工作者只有貼近實際,才能貼近中心,貼近大局;只有貼近生活,才能抓住生活的本質,解決生活難題;只有貼近羣眾,才能充分體現羣眾意願,把握羣眾脈搏,抓到為羣眾所喜聞樂見的好新聞。“三貼近”是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新聞宣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新聞宣傳工作,增強新聞宣傳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徑。我們要把“三貼近”作為新聞宣傳戰線長期堅持的重要工作原則,從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出發,紮根經濟發展和全面小康建設的火熱生活,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羣眾,關注熱點問題,反映羣眾呼聲。要有見微知著的預見性和洞察力,對社會上新出現的一些現象,對一些突發性事件,要善於冷靜思考,善於從政治上觀察問題,及時明辨是非,及時應對處理。要敢於監督,善於監督,對那些假、醜、惡現象,要學會通過新聞輿論工具,實事求是地給予批評監督,促進黨和政府不斷改進工作,也贏得更多羣眾的信任。

第三,媒體和新聞記者要對新聞事業有責任感。新聞工作影響廣泛,事關全局。新聞工作者肩負着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神聖使命。要增強政治意識。政治是靈魂、是統帥。1999年中央總書記__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説宣傳思想戰線的同志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講政治任是我們新聞從業者一項神聖使命和永恆主題,應該成為我們的自覺行動,要把講政治與講藝術宣傳結合起來,增強吸引力、感召力和説服力,把新聞作品寫得生動活潑、喜聞樂見。要增強學習意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通過刻苦學習,才能開闊視野、提升品位,才能磨礪出過硬的筆桿子,才能寫出一流的文章。每一位新聞人都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打好理論功底;全面瞭解各種法律法規,打好法律功底;要廣泛聯繫羣眾,深入實際生活,打好實踐功底;要儘可能地博覽羣書,打好知識功底;要熟悉、掌握採訪、寫作、編輯十八般武藝,打好業務功底。從而堅定地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提高適應時代發展的宣傳藝術。要增強職業意識。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新聞職業精神,切實遵守敬業奉獻、誠實公正、清正廉潔、團結協作、嚴守法紀的新聞職業道德。要熱愛黨和人民的新聞事業,鋭意進取,勇於創新,立志為新聞事業奮鬥獻身,要誠實公正,出以公心,尊重事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嚴肅認真地考慮新聞報道的社會效果,反對弄虛作假、不負責任;要嚴格執行黨的新聞宣傳紀律,反對自以為是、違規違紀,自覺維護新聞工作的崇高聲譽和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操守、良好的職業形象,為黨的新聞事業增光添彩。要研究和探索新聞事業的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新聞宣傳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新聞事業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形勢和挑戰,許多重大而緊迫的課題需要大家在實踐中努力學習、勇於探索:如何有效組織策劃重大主題宣傳,講求新聞宣傳藝術,提升新聞宣傳的影響力、傳播力,壯大主流輿論;如何有效迴應社會關注的問題,疏導社會熱點;如何妥善引導突發事件和負面輿論;如何應對新興媒體的挑戰,充分運用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手段,不斷拓展新聞宣傳工作的渠道和空間,佔領新的輿論制高點等等,大家把這些問題認真研究透了,真正解決好了,我們的工作就能始終做到把握規律性,體現時代性,富於創造性。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新聞事業是黨的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者擔負着光榮而神聖的使命。衷心的祝願在座的各位更加勤奮努力,取得更大成績,推進宣威新聞宣傳工作再上新台階,為宣威乃至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好的輿論環境。最後,再次祝福各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節日快樂!

記者節發言稿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發表的題目是《新聞,與人民相依》。

六月,驕陽似火,轟轟烈烈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這是一場洗禮,一場試煉,一次汲取到強大的正能量,收穫着無數感動和思考的凝心聚力!一個個生動的典型人物,展現了共產黨人崇高的精神風範,焦裕祿身患肝癌,用牙刷來止痛,還奔赴抗災第一線,村民用紅手印留下的沈浩積勞成疾,倒在了小崗村,牛玉儒身體力行,做到了生命一分鐘,敬業六十秒。陳分新一手攙扶雙腿不便的妻子,一手托起王院村的產業發展,他們的行動,他們的話語,有沒有在你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有沒有讓你的心靈受到強烈地震撼?

而我們,一支筆,一台攝像機,這是全部家當,是的,我們是黨的新聞工作者,站在宣傳陣地的最前沿記者節演講稿——新聞,與人民相依。新聞一頭是黨和政府,一頭是廣大人民羣眾.兩者中間的這條高速路、這趟直通車由誰鋪設?是我們,是新聞宣傳。關注芸芸眾生憂樂,密切黨羣血肉聯繫,緊貼羣眾渴求,羣眾所需,是新聞的靈魂。走好羣眾路線,才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的生命線。

用心見證,用情記錄,我們的記者,冬日凌晨兩點在翻板壩施工現場,記錄工人師傅們為了趕工期趕進度的辛勞,烈日炙烤下,記錄電力工人抬着電杆,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滑坡,泥石流,火災現場,突發事件,總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拍攝下第一手資料,報道白血病患兒孫真妍,呼籲愛心,募集善款,拍攝下環衞工人一天的生活,讓更多人瞭解他們的不易,尊重他們的勞動,段家河鎮的櫻桃熟了,果農們豐收的喜悦,麻坪鎮養蠶大户王發春今年又養蠶30張,烤煙價格提升,煙農種煙的積極性更高了我們把鏡頭對準人民羣眾,深入田間地頭,深入火熱的生產一線,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讓我們的新聞靈活生動,更接地氣與人民相依出。

20__年的夏天,7.24,7.28的特大洪災席捲了旬陽,縣城供水也因為山體垮塌,管道斷裂,而完全中斷。我和同事去了水源地—冷水河,瞭解供水設施修復情況。路況很差,汽車有時就小心翼翼地行駛在路基被掏空,只留下一層水泥的路面上,到了前面,泥石流完全掩蓋了路面,只能棄車步行。户外高達40度的氣温彷彿要把人熔化,白花花,熱辣辣地太陽讓人眩暈。我和同事扛着攝像機和架子,有路,走路,沒路,淌水,腳磨起泡了,腿磕紅腫了,堅持到了山腳下一位大媽的院子歇歇腳,繼續上山。到達目的地約摸十幾分鍾,那位大媽突然出現在眼前,她説:剛看你不停地揉着腿,這娃怕是沒遭過這罪啊,然後,她遞給我一雙嶄新的布鞋。我深刻的理解了: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收穫多少真情。

記者節發言稿精選彙總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