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多篇彙總

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多篇彙總

鄒忌:愛美,生活中善於觀察總結,心懷國家,放下自己,不怕危險,及時分享,進諫齊威王,心非常誠。也就是賴老師時時告誡我們的道理一樣,每天要有所行,有所思,並及時總結分享,一切以事業為重,哪有時間考慮自己的個人得失。也就一個人誠的真實展現。下面好範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於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1

誰不愛聽別人對自己讚賞的話?有些話語是出自説話者對你真實地欣賞,也有些純粹只是好聽的話罷了,卻也能使你飄飄然,忘了自己是誰。

翻開《戰國策》,打開歷史的長河,我的心落在了一篇名叫《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古文裏去了。古文的大意是這樣的:

鄒忌身高八尺以上(184公分),容貌俊秀。一次他穿戴整齊,在照鏡子。他問他的妻妾和朋友:“是我美還是城北的徐公美?”他們都説是鄒忌比徐公美,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住在城北。過了幾日,徐公拜訪鄒忌,鄒忌仔細端詳徐公,自覺不如。等徐公走後,他再照鏡子,覺得相差甚遠。

晚上鄒忌躺在牀上,回想今天發生的事情。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為什麼妻妾、朋友偏説徐公不及他美?思考良久,鄒忌終於恍然大悟:“妻子説我美,是因為他偏愛我,妾説我美,是因為她害怕我,朋友説我美,是因為他有求於我。”

第二天,鄒忌向齊王請見,告訴齊王昨日發生的事情,並勸諫齊王要分清是非,不要被讚揚的好話所矇蔽雙眼。

看完這篇古文,我沉思良久,突然發覺生活中,我看到了,得到了多少這樣“讚揚”的話。回想起來,才知道大多數都是哄我開心罷了。

有一次閒來無事,仿照古文寫了一篇,自我感覺良好,於是就發到了網上。大部分網友都説寫得好,甚至還有一個網友説寫的比古人寫的還好。這句話使我差點沒有飄上天花板。竟就認為我是駱賓王第二。可當我將我的“大作”和古文在一起對比時,我低下了頭。我的文章怎能和古人的文章相提並論呢?這簡直是一個天一個地啊!我這才明白。網友們看我是個小孩子,哄哄我就是了。

有一次,爸爸的上司請客,我也跟着去了。一桌子人,爸爸的上司像一顆明珠般奪目,包括他的孫女。客人的目光沒有不在爸爸上司和他孫女的身上的。有的客人説他的孫女漂亮、可愛,即使她不怎麼漂亮、可愛。有人説他的孫女聲音甜美,即使她的聲音不怎麼甜美。

有一句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雖然好,但是卻會讓人聽不舒服,但是,那些好聽順耳的假言假語,又有什麼用呢?

生活中也是這樣的,你能夠看得透嗎?忠言逆耳與假言假語你願聽那種呢?真話,你聽得到多少呢?

所以,當別人讚美你時,你需要一雙能辨別是非的眼睛,使你能認清自己。

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2

我們學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鄒忌從自己的妻子愛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並發現了問題,向齊王説自身問題並向齊王説這件事及其原因,齊王接受他的意見並改正,最後戰勝於朝堂之上。

是啊!齊王這種自己聽別人意見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應該接受吸收別人給自己的建議,這好比在一塊石頭中剔除無用的雜質一樣。我們接受別人意見,就應該改正,在國共內戰時期,紅軍就因為沒有聽毛澤東的話而導致全軍的崩潰。最後接受毛澤東的意見進行長征,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楚漢爭霸時,楚霸王是何其威風,有力舉千斤的力氣,而就是因為不聽自己手下謀士的意見,最後自刎於烏江邊上;而他的劉邦呢!他沒有霸王的才氣,沒有霸王帶兵的智謀,他只是因為聽取蕭何的意見,讓韓信帶兵,打下了漢朝的萬里江山。

我們也應該學習鄒忌説話的方式。俗話説“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忠言不一定逆耳,如鄒忌向齊王進諫時,他只是用自己的經歷來提示齊王他自己也蒙受騙了,從而使齊王自知受騙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我們在以後工作時也應該用婉轉的話,當自己發現作文自己上司的錯誤時,我們用婉轉的話提醒自己上司,使他明白自己的錯誤,而保全了他的面子,會是他對你有好感;如果你直言向你上司提出他的錯誤,那樣可能使你的上司覺得自己丟掉了面子,會記恨你,給你小鞋穿。即使是當前勝利了,以後也可能會報復你,我們這樣做是不是得不償失呢!

所以我們要向齊王那樣善於接納別人給自己的建議或者自己的不足;也要學鄒忌那樣説話的方式,那樣我們做事可能會更加地順利。我們要善於聽取別人給自己的意見,使自己不足給“刷”出來,使自己變得更加完美,使自己更加地充實。我們説話的技巧也可能使我們的命運更加地平坦,不像山那麼峻不易攀爬。

最後,我呼籲所有的學生,我們要善於聽取別人給自己的意見,並且要改正自己的缺點。我們向別人提建議時要注意自己的説話技巧。要提醒別人知道自己的錯誤,也不損傷他的面子,那樣才能讓他知道自己的錯誤,如果我們直接説,那樣可能傷了他的自尊,就算他知道自己錯了,也不會改。所以我們要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海納百川,最後使自己成功,我們説話技巧也十分的重要,我們始終要善於納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3

讀好文章,好飲醇酒,其2113味無窮,5261久而彌篤。《鄒忌諷齊王納諫》,4102讀初小時就成誦了,覺得它故事性強,有1653情趣,引人入勝,六十年後,再讀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親切。

古人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不同的是“過也,人皆見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諫官,自己有了錯誤,臣下可以進諫。帝王,自以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萬民,行為萬世師,言作萬世法,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俯視一切,能傾聽逆耳之言,採納美芹之獻的,歷史上並不多見。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少數聰明一點的,為了坐穩江山,籠絡人心,也能從諫如流。有聖君,有賢臣,使政治穩定,國泰民安,歷史上稱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與魏徵,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數鄒忌與齊威王了。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聖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赤心耿耿、盡忠進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慘的故事。千古流傳。

因此,對這位勇於納諫的齊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讚賞他的風度。這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章,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寬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幾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當年,他聽了鄒忌的諷諫之後,立即下令羣臣,遍及全國,面刺錯誤,指陳弊病,不僅言者無罪,反而重賞,這是何等氣度,何等磊落胸懷,千載而下,猶令人感奮不已!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在同一本《古文釋義》裏,小時候也讀過《召公諫厲王止謗》這篇古文,至今還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這位厲王和齊威王一比,真可謂天淵之別了。齊威王下令求諫,周厲王卻以“能止謗”自喜,天下之人,滿腹不平,他要鉗住萬民的口,自己也捂緊耳朵。“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後土壅而川決,這個特大暴君——人民之敵,被“流於彘”。

齊王與厲王,那種對待諫謗的態度,得到的結果也截然相反。

歷史是一面鏡子。《鄒忌諷齊王納諫》、《召公諫厲王止謗》這兩篇古文,我們對照着讀,大有可以借鑑之處。

追古思今。現在我們有些作負責工作的領導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顯的缺點和錯誤,文過飾非,怕聽逆耳之言,一聽到正中要害的話,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聽到別人説他頭上的瘡疤一樣。有的甚至對批評自己的同志,打擊報復,仗勢凌人,以冰棍對付熱情,什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全成為過耳東風。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貽誤工作,傷害同志,最後,自己也難免於垮台。

説到這裏,我們自然會想到_的所作所為。他們當道之時,得意忘形,凌駕一切。江青一句屁話,成為“聖旨”,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謗,冤獄累累。人力無窮,天網恢恢,他們的滔天大罪,終於被清算。

諫難,納諫尤難。要得到成果,需要雙方合力。有敢直諫或諷諫的良臣,還要有能納諫的明君。鄒忌的譬喻再妙,辭令再巧,沒有齊威王善聽的耳朵,也是白費脣舌,枉運心機。《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章之所以動人,不僅由於它的意義,也還因為它那委婉而諷的進諫方法。這樣關係國家命運的大事,鄒忌並沒有板起面孔,擺出義正詞嚴的態度,反之,卻以與徐公比美,妻妾評議之閨房瑣事出之,如果遇到一個暴君,責以褻瀆之罪,也是責無旁貸的。這種構思,這樣筆法,與《觸龍説趙太后》如出一轍,而同樣奏效。這麼寫,生動親切,娓娓動聽,饒有情趣。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用了譬喻的描繪,三個人物的情態和心理,真實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於“皆以美於徐公”,接下去,“今齊地方千里”來個陡轉,入了正題。由於妻妾、朋友的“私臣”,聯繫全國上下“莫不私王”,譬喻與正題扣得極緊。諫議的結果是“戰勝於朝廷”。

讀罷這篇絕妙佳作,掩卷沉思,忽發奇想。如果現在我們的某個部門或機關,也來個“懸賞納諫”,那該是“門庭若市”,批評、建議,雪片飛來。最後的結果呢,也可以想知準是改進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乾淨的身子洗了個清水澡,受到廣大羣眾的鼓勵與表揚,對四化的進展也起來了推動作用。

如若不信,盍試為之。

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4

《鄒2113忌諷齊王納諫》載於《戰國策·齊策》5261,是古典4102散文中的名篇。

《戰國策》是一部介乎1653子、史之間的古書。它主要記錄了戰國時代以縱橫家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論、外交辭令和政治主張等等,同時也記載一些歷史事實。其中歷史記載部分有些是民間傳説,並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縱橫家的遊説之辭中還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之類,屬於我國文化遺產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從文學角度看,它們的藝術性是很突出的;但作為歷史看,其中某些故事的真實性就頗值得研究。

《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田因齊接受其相鄒忌的勸諫而採納羣言,終於使齊國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明確的,即要求統治者能聽取不同意見,而一個人之所以能聽取不同意見,又在於他有自知之明。這是文章的重點。至於齊威王的政績,齊國大治的情況,以及“戰勝於朝廷”的具體經過,雖屬文中應有之義,卻並非作者命意的焦點所在,故僅僅一表而過。

這一主題思想,顯然是《戰國策》的作者總結了封建社會初期統治階級在政權的得失方面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結論。從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於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藝術手法。過去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是現實主義的,我不大同意。我以為,毋寧説它近於浪漫主義還更為確切些。因為文章本身固然對齊威王君臣不無美化之處,但也反映了作者對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寄以希望,這才用齊威王和鄒忌作為納諫和敢言的典型人物,並把他們理想化了。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思想基礎。

這種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可以用過去評論家的套語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虛處實寫”,後一半是“實處虛寫”。齊威王從不理朝政到勵精圖治,終於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齊國在東方的強大地位,是史實。他的接納忠言和改惡從善,也是有歷史依據的。鄒忌對齊威王敢於直言進諫,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鄒忌本身,是否對他作為一個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後又如此之虛懷若谷,從妻、妾、客的重重諂媚阿諛的包圍圈裏鑽了出來,並且敢於現身説法去規勸齊威王,則值得研究考慮。我以為,鄒忌的窺鏡自視,與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獻媚,這種種細節都是虛構的,不是《戰國策》的作者就是鄒忌本人編造出來的。它的性質與《戰國策》中的“狐假虎威”“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等故事基本一樣,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話或民間故事為題材;而鄒忌則是以自己為主人公,對齊威王現身説法,使人讀了更覺親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規的文章結構,這篇作品一開頭應該這樣寫:鄒忌為齊威王相,入朝見威王,曰:“臣嘗朝服衣冠而窺鏡……”接着把他的故事敍述完畢,然後接下去再説“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如果真如此寫,便索然寡味,毫無藝術特色。照目前的這種寫法,是作者故弄狡獪,把虛構的情節提到文章的開頭來敍述,儼然煞有介事。然後在敍述以後驟接“於是入朝見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潑生動又水到渠成,這就是所謂的“虛處實寫”。這是文學作品的藝術誇張,而非歷史的忠實記錄。如果我們瞭解《戰國策》的性質,知道它並非全部歷史實錄而羼有不少虛構成分,就比較容易體會出這篇文章的構思,也能接受我的這個設想了。

文章的後一半寫齊威王的納諫經過,應該實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實作為依據的。但作者卻把它過分誇大了。因為齊威王的為人即使再差勁,一開始也不能全無是處,以致意見堆成山,使提出批評的人“門庭若市”。而在一週年以後,即使他改惡遷善,也不能一下子就達到聖賢的地步,使人們“雖欲言,無可進者”。可見這不過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極度誇張的手法,肯定納諫改過的好處無窮,讓封建統治者意識到這樣做的優越性和有效後果,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應該是個什麼樣子。至於齊威王的政績,作者並不想從正面詳加描述;只要把一個統治者從諫如流的態度和方式淋漓盡致地寫出,這就已經達到了塑造理想人物描寫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寫得讓人有點不相信也無妨。這就是所謂的“實處虛寫”。這樣,文章前後兩段做到了虛實相生,前面似實而實虛,後面似虛而有實,從而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也很別緻,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排比的手法來寫。妻、妾、客是三層;“私我”“畏我”“有求於我”是三層;“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的百姓,又是三層。上、中、下賞,是三層;“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又是三層。這些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再看,鄒忌自以為美於徐公這一事件的發展在時間上是三層:“朝”“旦日”“明日”是也。鄒忌的思想轉變過程也是三層:“熟視之,自以為不如”是第一層,“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是第二層,然後到“暮寢而思之”是第三層,找出了矛盾的焦點。全部事態的發展也是三層:鄒忌現身説法進行諷諫是第一層;齊威王“下令”廣泛徵求意見是第二層,最後使鄰近的諸侯國都來入朝,“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是第三層。當然,作者這樣的寫法不見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們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總之,文章的結構層次很重要,沒有層次不行,層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説,總要注意到結構層次的對稱美,排比作用和遞進(即一層比一層深入)作用。本篇在這方面確有值得後人借鑑的地方。

此外,這篇文章在敍事進程中對語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見匠心。有的敍述,對話有重複有排比,有的變化就大一些,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有詳有略,有重複處,也有小小變化處。總而言之,變中有不變,不變中又小有變化。一味求變,變得無頭緒可循,不合乎我們寫文章的民族傳統;但如果自始至終毫無變化,也會令人乏味。而本篇則恰到好處,既有變化,又令人有軌跡可循。文章的技巧,就是靠這種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對此加以變化運用,對提高寫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後再重複一次:如果有人認為鄒忌真是自以為美而一天到晚總照鏡子,從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確是太天真了!

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5

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家事到國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去規勸齊王;類比巧妙,入情入理,態度誠懇,所以齊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隨後廣開言路,使齊國大治。

讀罷全文,鄒忌足智多謀、善於辭令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現代社會裏,口語交際的頻率很高,瞭解別人,推薦自己,談判求職,合作共事都需要較高的口語表達能力。鄒忌諷諫齊王的經過就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1、先要了解對方的性格特點

俗話説:“忠言逆耳利於行”,可這世上有誰不願意聽漂亮話的?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賢臣良相因直言進諫而慘遭殺身之禍!比干剖腹掏心,伍子胥賜劍自刎,屈子放逐,司馬遷蒙受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鄒忌之所以能夠諷諫成功與齊威王的善於納諫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話説齊威王即位之初,貪圖享樂,沉湎於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紛紛不擇手段謀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廢,國人不治。後來他幡然醒悟,虛心納諫,勵精圖治,終於使國家逐漸強盛起來。試想,若是當初齊威王兇殘暴厲,聽不進任何意見的話,説不定鄒忌話還沒説完就身首異處了。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也一定要先了解説話對象的性格特點,選擇最佳的説話方式,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否則就會“對牛彈琴”。更有甚者,還可能產生新的矛盾。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一定要抓住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譬如對於心思粗獷、大大咧咧的學生,我們在批評時就可以直接一些,而對於比較膽小、脆弱、敏感的學生,我們則要儘可能委婉些,防止過度刺激對方。

2、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有説服力

鄒忌拜見齊王時並沒有馬上談到齊國的國事,指出齊王受到的矇蔽有多嚴重,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比美,自己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認為自己比徐公美)談起,貌似漫不經心,實則用心良苦,讓齊王明白由於種種原因,人往往不會説真話的道理,繼而談到治理國家上來,齊王周圍也有偏愛您、畏懼您,有求於您的人,這樣類推,齊王您受到的矇蔽一定很嚴重了!這樣就讓齊王心悦誠服,並決定廣開言路。

現身説法在很多情況下都十分有用。譬如《孫權勸學》一文中,孫權為了説服呂蒙從師學習,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最終促使呂蒙認真學習,也就有了後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成語。

3、將大道理寓於日常小事中

一般人對身邊的日常小事總會容易關注,容易理解。鄒忌正是認清了這點,於是把治理國家的策略(大事)從家常小事談起,這樣就將深奧化為通俗,為咄咄逼人的鋭氣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麗的衣衫。這種説理的方式給忠言包裹了順耳的糖衣,更易於被聽者所接受。譬如一個女生的坐姿很不文雅,但她自己還沒意識到,只是覺得翹起腿很舒服。這樣,你如果跟她説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我們必須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話,她一定很難理解,因為這些都與她太遙遠了。但如果你對她説,上課時老師若為了圖舒服,坐在椅子上,翹起二郎腿,手捧一杯茶的話,學生會怎樣想。相信這個學生聽到這裏一定會有所感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對。為什麼?因為這些都與他的學習生活聯繫緊密呀!

4、要點到即止

再好吃的東西吃多了都會膩,更何況是批評話呢!鄒忌深知齊威王是個納諫從善的明君,只要把“王之弊甚矣”的道理給他點破,接下來該怎麼做,他自己心裏自會有一把尺子,無需贅言。可不是,齊威王聽到鄒忌的建議後,立馬下令按進諫的方式,分三個等級進行獎賞:“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最終使齊國出現了“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的繁盛景象。在我們周圍,也常常有這麼一種人,説得唾沫橫飛,但聽者卻是呵欠連天,談話的效果一點沒達到。話不在多,點透即可。否則,一味地長篇大論,把別人當小孩子一般看待,只會讓人心生反感。

總之,一句話可以讓萍水相逢的人從此成為朋友,也可以讓形影不離的好友從此分道揚鑣。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好好掌握溝通的技巧,催生更多的友誼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