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倍數和公因數》教學隨感【精品多篇】

《公倍數和公因數》教學隨感【精品多篇】

教育教學心得隨筆 篇一

雄心勃勃的學習世界——對嬰幼兒“無知論”的矯正

隨着一個新生兒的誕生,成人社會便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實現這種寄託的道路,是教育。

然而,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據,有賴於對兒童早期狀態和潛能的認識。兒童早期成長過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學習世界,還是一個混沌無序的無知世界,是教育界對早期兒童受教育起點的根本觀點。它強烈地左右着早期教育過程的一切因素,當然,也左右着早期音樂教育的信念和策略。

遺憾的是,近300年來教育史上的一些巨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似乎多數持“悲觀”的態度。

誇美紐斯的《母育學校》對嬰兒的觀察是:“新生兒的自然知識是吃、喝、睡。”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的“白板説”是這樣描述的:“心如白紙,沒有標記,沒有觀念。”

盧梭的《愛彌爾》則稱:“一無所有,生來愚昧。”

涂爾干在《教育及其性質與作用》中的社會學立場是鮮明的:“每出現一代新生兒,社會面臨的就是一片需要重建的荒蕪土地。”

蒙台梭利、福祿倍爾、愛倫·凱和杜威對兒童寄予着極大的同情,但是,這種同情停留在唯情主義層面,他們的確沒有揭示出早期兒童學習世界的祕密。人們承認,皮亞傑揭示了兒童世界的祕密,但是,這位認知發生論大師是客觀地欣賞着兒童世界與成人在思維和動作方面表現出來的極為不同的種種“錯誤”,並不主張也不期望教育對兒童早期發展的積極干預和促進。

20世紀80年代以後,有關嬰幼兒學習的奧祕,出現了新的觀察和認識。在筆者看來,這些鮮為人知的認識足以震撼所有關注兒童世界的人們,使我們重新認識嬰幼兒,這個“雄心勃勃的學習世界”。對嬰幼兒學習的新認識,最為樂觀、積極和最為重要的歸納,有以下四點。

其一,嬰幼兒的認知過程,是目標導向的活動支持下的主動操作。它把經驗轉化為人類獨有的手段——目的結構。例如在實驗中,五至六週的嬰兒能夠通過對橡皮奶嘴的控制裝置,把一個視圖像的焦距從模糊調整到清晰。一旦發現圖像焦距與吮吸之間的關係,他們的吮吸便大大超出正常速度,同時通過視覺的判斷,使兩種動作協調一致,直至圖像顯現至清晰。六至十週的嬰兒只要稍加訓練,便可預測和頭部轉動相聯的開關裝置與燈光閃亮之間的因果關係,並通過試驗,操作這種因果關係。這裏的啟示是,嬰兒能夠理解行動的因果結構,並能理解為了達到使其滿意的結果所必需的手段與目的的聯結方式。以最基本和最簡單的音樂學習為例,嬰兒也能夠理解諸如鈴鐺類玩具受外力作用產生聲音之間的因果關係。

其二,出生到一週半期間嬰兒的大量活動,就表現出高度的社會性和交流性。這在母嬰之間的視、聽、觸、嗅、運動等多種感官交流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其啟示是,忽

略或撤消對嬰兒的社會反應,是對嬰兒獨創力最致命的打擊;對嬰兒依戀的積極反應(如微笑的面孔和美好的聲音),則能鼓舞嬰兒發展更頻繁、更強烈的社會交往行為,從而使嬰兒天生的社會反應圖式從原初的生物依戀轉化至豐富的社會交往期待和交流系統。民間搖籃曲類的母嬰交流便是最富人性,最典型的早期社會交流形式。

其三,嬰兒的早期動作學習,表現出高度的次序和系統性。按照筆者在語言上的組織,我們可以用下述兩種動作學習過程,來描述這種次序和系統性:第一種過程,是嬰兒運用某一特定動作(例如摔),嘗試環境中一切可能接觸的客體在該動作的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屬性和特徵。第二種過程,往往是在嬰幼兒環境中可能接觸的客體數量限制下發生的。在這種條件下,嬰幼兒則會針對有限的可能接觸客體,調用“動作庫”(action repertoire)中所有的動作花樣(我們可以開列如下動作清單,來論證這個動作庫是多麼的豐富:抓、握、摔、擲、拋、放、搓、撥、挑、摸、捏、搖、擺、抓、吹、吸、舔、咬、聞等等),來探索該客體在這些動作的作用下所表現出來的屬性和特徵。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過程,除了高度的次序性和系統性之外,是明顯地與前述學習目標導向下的手段—目的結構直接關聯的。我們再以最簡單和最基本的音樂學習為例,嬰幼兒完全可能用這兩種過程和相應的動作,對一切可能就這些動作的作用而產生的聲音,及其物理屬性與心理參量的關係進行無窮的探索。

這個結論至關重要,除了徹底矯正早期兒童無知、無能、無為,以及視嬰幼兒學習為無次序、非系統的混沌世界的舊觀念之外,它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嬰兒是帶着一種準備進入認知和文化世界的。這種與生俱有的準備,旨在發現或發明各種主客觀關係體系。通過前述兩種動作學習過程的動力,他們足以積少成多地將環境中的微小元素予以組織,繼而形成對環境中各類現象的概括。另外,這種前語言的習得過程,以及對零散現象的組合,對其中意義的概括過程,也包含着社會交往因素。其中,最明顯的是對環境中人物角色和關係的闡釋,對交流對象意圖的推測。

其四,嬰兒學習的這種系統性之中,還具備驚人的抽象力。週歲內嬰兒在處理空間、時間以及因果關係時,是按其內部的某些抽象規則進行認知的:在移動物體通過屏障變成另一面目,或物體在非自然力方式下得以推動時,三個月的嬰兒也會為之表露出驚奇。這種高度抽象化的過程的啟示是,嬰兒探索着環境中的恆定因素及其邏輯————事物表面變化時的不變性。這説明在認知和交往中,嬰兒在早期就具備遵循抽象規則的潛能。而且,對具體與非具體、狀態與過程、連續與跳躍,以及因果行動和非因果行動之間的差異,嬰兒不僅僅是依靠語言給予辨析的。在語言習得之後,語言只是對嬰幼兒已把握的抽象差異給予放大、延伸和具體化。

上述四種認知稟賦的性質,即:手段—目的性準備、社會交往性、次序化和系統性、抽象性,足以推翻以往教育學家對嬰幼兒學習潛能“無知論”的悲觀估計,為早期音樂認知和動作交流打開了一個非凡的領地和廣闊的空間。

“天賦的遊戲”——至美至善的功能和超文本學習結構

遊戲是幼兒的“天賦”。毫不誇張地説,沒有兒時遊戲經歷的成人是罕見的。不幸的是,成人社會雖然模糊地依戀着伴隨兒時遊戲的歡樂情緒,然而,對幼兒遊戲在學習中的功能和結構的認識卻大多是膚淺的。筆者認為,遊戲,就其在

幼兒學習中的功能和結構而論,是無與倫比和至美至善的。

無與倫比的學習功能,在幼兒遊戲中深刻地表現在互為關聯的以下幾點:

1、從學習目標和評價之間的關係看,遊戲的娛樂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解嘲”的幽默性,在最大程度上減低着幼兒行動後果的嚴肅性和嚴重性。

2、從學習手段和目標之間的關係看,遊戲在規則允許範圍內的活動性,分解着手段與目標之間固定和僵化的關係,從而淡化了學習的功利性質。

3、從學習的過程角度看,由於遊戲本身的形態和規則界定着非成人社會的行為模式,它必然減緩或阻擋來自成人社會對幼兒可能構成威脅的訓練,有效和十分必要地解脱了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挫折。

4、從學習的內容角度看,由於遊戲對學習手段—目標之間原本固定和僵化關係的緩釋,對評價嚴肅性的淡化,以及對挫折的解脱,它使幼兒在寬鬆、愉快的環境中為行為組合的嘗試和探索提供了廣泛的機會。這種嘗試和組合在功利及隨之必須承擔的風險壓力下,絕無嘗試的可能。

至美至善的學習結構,則絕妙地體現在遊戲所涵蓋的認知—社會學習的完美框架,以及唯兒童獨享的非文本學習形態之中。

我們把20世紀30年代以來帕騰(Parten)、魯賓(Rubin)、皮亞傑(Piaget)和斯密蘭斯基(Smilansky)先後描述的各種遊戲給予分類,首先可以看到,幼兒遊戲是多麼至美至善地概括着一個包攬兒童認知發展和社會交往,富有動力支持和生命力的學習框架

遊戲的社會——認知學習框架

這個框架理清和窮盡了幼兒遊戲、社會交往和認知及身體發展的錯綜關係。在社會遊戲中,幼兒體驗着獨立探索→觀察和洞議→各行其事→非合作式交往→合作交往這樣一個微型的人類世界中,個體發展和羣體互動的社會化歷程。在認知遊戲中,幼兒經歷着身體動作與世界現象及其屬性的交往式探索→創造世界的形式→承擔無窮的角色及對客體的想象式變形→在法定秩序中從事自我約束行為,這樣一個感知、思維、想象與創造的身心發展歷程。另外,由於遊戲的社會範疇和認知範疇是不可能孤立地抽象存在的,這兩類遊戲及其下位屬類之間的複合和關聯,復演並延續着一個微觀的人類社會起源和認知發生的世界。

在理想的境界中,這又是一個唯兒童獨享的非文本學習形態。文本(text),是成人社會慣用的教學材料形式,傳統教育的中心。一切教育的荒唐和怪誕(最現實的表現就是應試教育對兒童的種種折磨),幾乎都與文本直接相關,因為,文本是成人社會的產物。遊戲則不同,它超脱文本,是幼兒用自己的感官、動作和頭腦與大千世界主動交往,豐富、發展自身認知和社會情感的載體。

音樂早期經驗——信仰和策略

對兒童早期學習和遊戲性質的新認識,是樹立早期經驗信仰的根本基礎。此外,20世紀90年代以來,腦神經科學有關環境改變基因,以及“機會窗”和“關鍵期”等新概念,還有認知心理學有關內隱意識及其對人生創造過程的關鍵性積澱作用和轉換機制的新發現和新認識,也證明了早期經驗是人的智慧發展最重要的前提

教師教學隨筆感悟 篇二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瞭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裏,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着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教育教學心得隨筆 篇三

回顧歷史是為了把握現在並展望未來。今天我們討論“更新觀念”究竟意味着什麼呢?在這裏作一些概括,提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更新觀念”首先要提倡用生態觀來研究幼教發展的規律。生態觀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可持續發展,幼兒教育要在生態文明中發揮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作出自己的貢獻,就必須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積極主動地自我發展。

幼兒教育怎樣做到可持續發展?我們認為,應根據生態觀把幼兒園建成教育生態系統,具體地説,將課程教育與園務管理結合起來,處理好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使之相互促進,產生整體效益。教育生態系統具有開放性,能隨時有選擇地接納外界的信息並使之成為自我發展的營養。這裏並不提倡大家套用教育生態系統的結構,而是建議每個幼兒園,小至幾個班的園所,大至十幾、幾十個園的集團,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總結辦園經驗,努力建構園本課程,把課程教育與園務管理融為一個整體,使園務管理更有效地為課程教育服務。

怎樣建立教育生態系統?我們認為,應認真研究本園課程和園務管理工作,把研究與日常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日常保教及行政管理當作研究工作來做。實踐證明,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了研究,就會產生一種發展的能量,形成自我發展機制,從而促進

幼兒園產生一種不斷追求新發展的內在需要。這一點説明教育生態系統的運轉和發展能量來自系統中的集體智慧。

在構建教育生態系統時要重視創立幼兒園文化,因為幼兒園文化是教育生態系統的核心,是幼兒園的品牌形象。幼兒園文化是由幼兒園的全體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倫理道德、行為準則和習慣傳統等凝聚而成的一種精神力量。這種文化在幼兒園內部對全體員工和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陶治作用,能增強凝聚力,提高教育效果;在幼兒園外部能對幼兒家長及所在社區以及整體社會產生感染作用。實際上,幼兒園文化的各要素是在幼兒園的創辦和發展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現在的任務是要自覺地加以構建和發展。由於集體保教在我國嬰幼兒保教體系中佔有特殊地位,幼兒園承擔着對家庭保教和社會保教的引導和促進任務,因此構建幼兒園文化,發展幼兒園品牌形象的作用,尤為重要。

幼兒園教育生態系統以幼兒為主體、教育為中心。近年來,人們對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促進他們的自主發展問題,作了不少探討。我們可以進一步用幼兒園教育的生態觀來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對環境的作用,對幼兒、教師、家長三個角色羣體的各自作用,各個角色羣體的不同活動特點,人際互動作用等進行探討。

近年來對師幼互動的研究比較多,幼兒園教育中的人際互動問題。還需要深入探討。

最後,對創建園本課程提出一些建議。20世紀90年代初,幼教改革成果日益增多,使得有些幼兒園因忙於“追新”陷入困惑;另一方面,辦特色園的風氣盛行一時,使得有些幼兒園忙於標新立異,脱離了本園實際。面對改革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提供從本園實際出發,通過總結自己的辦園經驗,研究自己的日常保教工作,構建園要課程,先形成框架,再逐漸充實。已有的經驗證明,在建立園本課程的過程中,保教質量和師資水平可以相互促進促進共同提高。由於從本園實際出發,對他人的理論、他園的經驗有一個選擇的過程,不會盲目搬用。構建初期,要按明確的目標、科學的內容、合理的活動、有效的評價這樣的結構來進行,宜着重研究目標經過內容和活動向幼兒發展的轉換。園本課程初步建成後,要通過評價從實踐中提取新的觀念以促使園本課程的不斷髮展。

上述觀念是不是能適應21世紀幼教的持續發展,還有什麼重要觀念我們沒有意識到,怎樣使這些觀念落實到我們的教育行為中去,從而促進幼兒自主發展,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在幼教實踐中繼續探索和思考。

教師教育教學感悟隨筆 篇四

上個學年,我帶六年級班。畢業會考,成績平平。這在我的預料之外,也在我的預料之中。説句實話,這屆學生,讓我得意的學生不少,讓我費心的學生也不少。一年之中,我幾乎將自己大半的精力放在了那些潛能生身上,整天就想着和這些學生鬥智鬥勇,甚至鬥氣,結果這些學生依然還是“潛能”狀態。我想:如果能將這些精力分出一半,放在優秀生或是中等生身上,效果應該會強多了。不過,和這些學生鬥智鬥勇甚至鬥氣,也不是全然沒有收穫,走出校門以後,在路上和自己這些教過的學生相見,能主動和老師熱情打招呼的,往往也就是這些學生。

有的時候,我就想:轉化潛能生,怎樣才能做到“低消耗高效益”?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好好思考和探究。

新的學年開始,我被安排教五年級。我這人可能是和“二”較上了勁,上個學年,我教六(2)班,這個學年,又教五(2)班。對於這樣的安排,我沒有怨言。説句實在話,初次接觸這屆學生,是有些高興的,直觀告訴我:這屆學生的基礎、習慣要好於往屆。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直觀感受,我對這些學生是充滿信心的。

有了上個學年的經驗教訓,在這個學期中,我開始走出關注片面的侷限,特意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全體學生。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注和關愛,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的“第一名”。

出於對他們的全面成長着想,我開始在教育教學管理上進行一些創新,在管理上進行一些放權,希望由此來培養他們在學習上的自覺性。我開始培養小老師、小助手,也開始注重建立學習小組,開展一些夥伴間的合作學習。

這個個學期裏,我也開始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變關注學生成績為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我特別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希望通過活動育人,寓教於樂。並且,我還積極接納校外輔導員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之中。

針對當今留守孩子越來越多的特點,也為了讓遠方的家長能直接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之中,我試圖通過網絡構建一個互動的家校教育平台,以此建立一種開放的教育模式。由於各種客觀和主管原因,特別是由於軟硬件條件的限制,效果還是不盡人意。如今,這樣的一個平台是基本建立了,可是,參與到其中的家長還是少之又少,再説,在參與的這些家長中,能真正和老師開展互動交流就更少了。不過,我不會氣餒,我相信,有了這樣開端,加上大家的不斷努力,不斷創新,我們的家校平台交流功效將會越來越優越,和家長的交流內容也會越來越深入。

半個學期過去後,11月7日,學校組織了期會考試。考試成績出來,感覺學生的成績不錯,合格率和優秀率都比較理想。如今,期會考試已經過去一月有餘了,回頭想想,令自己滿意的地方卻是太少,總覺得不盡人意之處居多。也許是被期會考試偶然的理想成績衝昏了頭腦,也許是近段時間教育教學之外的工作實在太多,總之,我感覺到自己和學生的表現都不如從前。一些以前學習優秀的孩子,在上課時也開始有一些不良好的表現;我佈置的學習任務,他們也開始打折扣。

振軍、思璇同學以前學習很踏實,上課聽講特別認真,學習任務完成一絲不苟,一直是我的驕傲。可最近,發現這兩個同學上課的時候竟然玩起了小玩具,好幾次,我都想點他們的名,讓他們站起來亮亮相;可是,話到嘴邊我還是嚥了下去,只是用眼神再提醒他們:“你們不要做小動作了!”從他們當時滿臉通紅的表情來看,我的眼神提醒應該是起到了作用。可是,後來,我又再次遇到了這樣情形,這讓我有些懷疑自己眼神提醒的作用。如今為止,我還是沒有當堂點名,依然只是用眼神高速他們。當然,如果這樣的温馨提醒老是不起作用,我也會用其他方式提醒的。

是的,每個孩子都在變化之中:有的孩子,我感覺都他們的情形變得越來越糟糕,有些孩子,卻能明顯感覺到變得越來越進步。袁瑞、蔣淑君同學便是越來越進步的代表。星期一的時候,袁瑞同學寫的一篇日記很精彩,我特意讓他當着全班同學朗讀。今天,他的表現更是很不錯。早讀的時候,我佈置《草船借箭》中幾個段落的背誦。第一節課的時候,我抽查了背誦情況,結果,幾個一直優秀的學生都背得不流暢,而袁瑞居然能很流暢地背誦出來。

相對於以上兩種孩子,有些孩子的變化卻比較複雜,説不清他們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燕燕同學算得上是變化多端的典型。上週,我剛剛為她的進步感到慶幸的時候,這一週,卻發現她的努力又少了不少。再説,這孩子的確容易滿足,真是“給她一點陽光她就燦爛”,就樂得忘了東西南北。所以,對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可給她持續的表揚,可能需要表揚與提醒並駕齊驅。星期一的時候,我表揚了她;今天,我找個這個機會提醒了她。我希望這孩子能讀懂老師的良苦用心。

《公倍數和公因數》教學隨感 篇五

在四年級(下冊)教材裏,學生已經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會找10以內自然數的倍數,100以內自然數的因數。本單元繼續教學倍數和因數的知識,要理解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學會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為以後進行通分、約分和分數四則計算作準備。全單元的教學內容分三部分編排。

第22~25頁教學公倍數。主要是兩個數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第26~31頁教學公因數。包括兩個數的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求最大公因數的方法。在練習五里還安排了最小公倍數與最大公因數的比較。

第32~36頁實踐與綜合應用。利用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實例,教學用數字編碼表示信息。

在“你知道嗎”裏,介紹了我國古代曾經用“輾轉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數,也介紹了現代人們經常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在閲讀這篇材料後,如果學生願意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或最小公倍數,是允許的。但是,不要求全體學生掌握和使用短除法。編排的一道思考題,是可以用公因數知識解決的實際問題。

1在現實的情境中教學概念,讓學生通過操作領會公倍數、公因數的含義。

例1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例3教學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都是形成新的數學概念,都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領會概念的含義。

例1先用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分別鋪邊長6釐米和8釐米的正方形,發現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並從長方形紙片的長、寬和正方形邊長的關係,對鋪滿和不能鋪滿的原因作出解釋。再想像這張長方形紙片還能正好鋪滿哪些正方形,從倍數的角度總結規律,為形成新的數學概念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然後揭示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含義,把感性認識提升成理性認識。

教材選擇長方形紙片鋪正方形的活動教學公倍數,是因為這一活動能吸引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能引導學生思考。學生用同一張長方形紙片鋪兩個不同的正方形,面對出現的兩種結果,會提出“為什麼有時正好鋪滿、有時不能”,“什麼時候正好鋪滿、什麼時候不能”這些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他們沿着正方形的邊鋪長方形紙片,就會想到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可能和邊長有關,於是產生進一步研究正方形邊長和長方形長、寬之間關係的願望。

分析正方形的邊長和長方形長、寬之間的關係,按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成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聯繫 鋪的過程與結果,從兩個正方形的邊長除以長方形的長、寬沒有餘數和有餘數的層面上,體會正好鋪滿與不能正好鋪滿的原因。第二個層次根據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鋪滿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的經驗,聯想還能正好鋪滿邊長是幾釐米的正方形。先找到這些正方形,把它們的邊長從小到大排列,知道這樣的正方形有無數多個。再用“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概括地描述這些正方形邊長的特徵。顯然,前一層次形象思維的成分較大,思考難度較小,對後一層次的抽象認識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活動領悟公倍數的含義,不僅體現在例題的教學中,還落實到練習裏。第23頁“練一練”在2的倍數上畫“”,在5的倍數上畫“○”。從數表裏的10、20、30三個數既畫了“”又畫了“○”,體會它們既是2的倍數,又是5的倍數,是2和5的公倍數。練習四第4、7、8題都是與公倍數有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塗顏色、填表格、圈日期等活動體會公倍數的含義。

例3教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含義,也通過“鋪”的活動組織教學。與例1不同的是,例3用2張邊長不同的正方形紙片分別去鋪同一個長方形,是形成公因數概念的需要。例題編寫和練習編排與教學公倍數相似,這裏不再重複。

2突出概念的內涵、外延,讓學生準確理解概念。

概念的內涵是指這個概念所反映的一切對象的共同的本質屬性。公倍數是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公因數是幾個數公有的因數,可見“幾個數公有的”是公倍數和公因數這兩個概念的本質屬性。在倍數、因數的基礎上教學公倍數、公因數,關鍵在於突出“公有”的含義。

教材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讓學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1先聯繫長3釐米、寬2釐米的長方形紙片正好鋪滿邊長6釐米、12釐米、24釐米……的正方形這些現象,從正方形的邊長分別除以長方形紙的長和寬都沒有餘數,得出正方形的邊長“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一方面概括了這些正方形邊長的特點,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後在“6、12、18、24……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它們是2和3的公倍數”這句話裏把“既是……又是……”進一步概括為“公倍數”,形成公倍數的概念。

集合圖能直觀形象地顯示公倍數、公因數的含義。第23頁把6的倍數與9的倍數分別寫到兩個集合圈裏,這兩個集合圈有一部分重疊,在重疊部分裏寫的數既是6的倍數,也是9的倍數,是6和9的公倍數。先觀察這個集合圖,再填寫第24頁的集合圖,學生能進一步體會公倍數的含義。

概念的外延是指這個概念包括的一切對象。對具體事例是否屬於概念作出判斷,就是識別概念的外延,加強對概念的認識。例1在揭示2和3的公倍數的概念,指出它們的公倍數是6、12、18、24……後,提出“8是2和3的公倍數嗎”這個問題,利用反例凸現公倍數的含義。讓學生明白8只是2的倍數,不是3的倍數,從而進一步明確公倍數的概念。練習四第4題先在表格裏分別寫出4、5、6的倍數,再尋找4和5、5和6、4和6的公倍數,也有助於學生識別概念的外延。

3運用數學概念,讓學生探索找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本單元只教學兩個數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和兩個數的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因為這些是最基礎的數學知識,在約分和通分時應用最多。只要這些基礎知識紮實,即使遇到三個分數的通分,學生也能靈活處理。不編排例題教學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而是採用寫出兩個數的倍數或因數,找出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或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是,在運用概念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數學概念的教學。

例2教學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出現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些方法的思路都出自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從6和9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意義引發出來。學生可能先分別寫出6和9的倍數,再找出它們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由於倍數需一個一個地寫,還要逐個逐個地比,所以得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比較慢。學生也可能在9的倍數裏找6的倍數,只要依次想出9的倍數(即9×1、9×2、9×3……的積),逐一判斷是不是6的倍數,操作比較方便。尤其求兩個較小數(不超過10)的最小公倍數時,更能顯出這種方法的優點。當然,在6的倍數裏找9的倍數,也是一種方法,但沒有9的倍數裏找6的倍數快捷。教材安排學生在交流中體會各種方法,首先是理解各種方法的共同點,都在尋找既是6的倍數、又是9的倍數,而且是儘量小的那個數。然後是理解各種方法的個性特點,從中作出自己的選擇。

例4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教學方法和例2相似。求8和12的最大公因數的幾種方法中,教材呈現的第一種方法比較適宜多數學生。因為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先寫出兩個數的全部因數,再找出最大公因數,操作不麻煩。第二種方法從小到大依次想較小數的因數,稍不留心就會遺漏某一個因數。練習五編排第3題的意圖就在於此。

練習四第5題在初步學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之後安排,兩個色塊分別呈現最小公倍數的兩種特殊情況。左邊的色塊裏,每組的兩個數之間有倍數與因數關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是較大的那個數。右邊的色塊裏,每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練習五第6題是初步會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後安排的。左邊色塊裏,每組的兩個數之間也有倍數與因數的關係,它們的最大公因數是較小的那個數。右邊色塊裏,每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1。這些特殊情況,在通分和約分時會經常出現。教學時可以按色塊進行,先分別求出同一色塊四組數的最小公倍數或最大公因數,再找出相同的特點,通過交流內化成求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技能。要注意的是,學生有倍數與因數的知識,能夠理解同組兩個數之間的倍數、因數關係,以及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和最大公因數的規律。由於新教材不講互質數,也不教短除法,所以兩個互質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它們的乘積、最大公因數是1,這些特殊情況,只能在具體對象中感受,不宜深入研究原因,更不要出結語讓學生記憶。第9題分別寫出1、2、3、4……20這些數與3、2、4、5的最大公因數,在發現有趣規律的同時,也在感受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兩種特殊情況。

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總結 篇六

我有幸參加了畢節市第二期信息技術骨幹教師培訓,回顧一晃而過的十天,真的很短,但對我來説受益匪淺。大家以這次培訓為契機,以這次培訓為平台,以培訓內容為中介,在培訓老師的組織下,互相幫助,互相討論、互相解決遇到的問題。我很是喜歡各位培訓老師精心準備的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素材,讓自己在培訓中有過挑戰,有過欣喜,使培訓簡單而充實。在此次培訓中不僅進一步熟悉和掌握了word,excel,ppt,flash等軟件,還更新了自己的思想。

首先,從教學內容而言,使自己有了個‘專門’的時間來熟悉和掌握相關軟件,並且有了這麼一個‘專門’的時間讓大家來分享自己對同一結果下不同的處理方式、方法。

1。在教育資源接收、整理與應用一科中,肖老師以多媒體的方式,從有針對性,實用性的角度簡單像我們講訴了,農遠工程(即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讓我們瞭解了農遠項目學校各模式中的硬、軟件及工作原理,回到學校我也將能順利獲得,共享,發佈,利用相應的遠程教育資源,當然方式不止一種。

2。在word、excel應用及實訓兩科中,胡老師在對自身對素材的處理下講解如word的頁面設置,文檔結構視圖,郵件合併,excel的防重複輸入,動態名次,數據的引用等實用性例子的同時,還解決我們平時接觸的問題。各位老師對郵件合併問題還討論分享了,在同頁上打印兩頁郵件合併的結果:有在合併模板上應用標籤的,有合併前在處理數據源表的,也有合併之後再進行處理的。

3。在photoshop,flash及課件製作三個科目中,李老師和胡老師像我們展示了他們自己對素材的處理方法,像修復圖片、給圖片換背景,應用引導層、遮罩層等來製作動畫,及在ppt中插入swf文件及對插入ppt的文本進行合適的處理。

然後,在此次培訓中還使自己對信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在以計算機、多媒體、現代通訊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在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信息技術不僅滲透到了教育領域,還在教育領域中引起了一場深刻的變化。在教育領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於轉變信息教育觀念,促進教育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於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教師要適應現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就應該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素質。

最後,要感謝此次培訓中的各位老師,是他們的付出使我們學有所獲,是他們的服務使我們學習愉快;感謝這種培訓,是這種培訓創建一個學習的機會,是這種培訓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作為一個教師,我所看、所學、所經歷的都將合適的、無私的給予學生,給予社會。

教育教學心得隨筆 篇七

11月23、24日,國培計劃湖北省送教下鄉項目特級教師巡迴講學活動在鬆滋市進行。全市國小語文老師參加了此次培訓活動。兩天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活動形式多樣,有4節現場觀摩課,湖北省特級教師任利君老師,中學高級教師劉進老師的專題講座以及和專家的互動交流。縱觀這幾節課,上課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引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真切地體驗到了語文教學的無窮魅力,也讓我不斷髮出這樣的思考:自己與名師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我與名師之間到底還相差些什麼呢?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方面來歸納:

一、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

我們常説,“給孩子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今天,“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須有流淌不息的泉水”,否則就無法滿足學生越來越廣泛的求知慾,無法使自己的課堂達到有效、進而高效。縱觀那些有成就的老師,誰不是愛讀書,善於積累的人呢?讀書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成為一種樂趣。今天坐在台上那幾位名師,之所以對教學方面的知識能做到侃侃而談,對答如流,對教學設計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與她們豐厚的知識積澱,是密不可分的吧!今天任利君老師的講座讓我充分認識到老師多閲讀對於指導學生閲讀,創造高效課堂的重要性。試想,一個老師自己都不愛閲讀,那他還怎麼去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了?當學生有困難時,自己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如何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了?不大量閲讀,自己的語文素養都沒法提高,又談何去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了?再看看我自己,工作之餘,一些專業書籍都看得不多,文學著作更不用説了,而且總是不斷給自己找藉口,每天工作那麼忙,又要教學,還要應付各種檢查,忙得暈頭轉向,哪有時間讀書呢?魯迅曾經説過“時間像海綿,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只要你想讀書,就會見縫插針,只有你去讀了,才會體驗到讀書的好處。不要把讀書當成一種任務,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樂趣。“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所以要善於讀書,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用智慧支撐起自己的靈性,做一個有思想的人,這樣才會走得更遠。

二、缺乏對文本的深入研究

今天的三位專家,他們的課堂之所以那麼精彩,他們的講座之所以那麼吸引人,和他們自己對文本的深入研究與解讀是分不開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劉進老師這句話“教學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是啊,不同的文本我們有不同的教法,劉老師上的這節課是《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故事,劉老師就抓住了文本的特點,上出了神話的“神”。反觀我自己,上課都是同一種模式,按着一種套路走,對於不同的文本根本沒有區別對待,這樣的課堂又怎能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了?所以深入研讀文本對於老師來説是尤為重要的,只有對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針對性的設計出一個合適的教案,使教學不再僅僅是停留在教課文上和把這篇課文的知識點掌握。

三、缺少持之以恆的精神

看看今天三位專家的成長曆程,你會發現,她們都有着一股永不服輸的幹勁,都有着持之以恆的精神,在學習上、研究上舍得下工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長期的日積月累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每一個人都不會隨隨便便成功,成功的背後是無盡的付出,漫長的等待。可是,我自己很多時候做事就是三分鐘熱度,不能堅持到底。聽了專題報告後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鑽研,可是沒過幾天又恢復了老樣子;聽了名師的課,再次下決心要向她們學習,可由於工作中太大的壓力,總是堅持不了多久。就像平時教導學生一樣,我這毛病得改。

四、缺少工作的激情

我常常厭煩於學校的日常瑣事,每天幾乎按部就班地生活。但這次學習,我看到了好幾位年紀較大的教師,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幾十年,在臨近退休時依然能夠勤於學習、不斷反思,這不正是他們身上那種工作激情嗎?與這些年長教師相比,我感到慚愧。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更應該帶着滿腔的激情走上講台,用愛心點燃學生的智慧之光,每天努力超越自己。

要想讓自己在教學中能夠取得一定成績,沒有辛勤地付出,是不會有豐碩的回報。我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績,讓自己與名師的距離越來越近!

教師教育教學感悟隨筆 篇八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國小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國小語文教學,眾説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

許多觀點雖然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達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為,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竊以為,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

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地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教學心得隨筆 篇九

愛美是每一個人的天性,寶鑫是個特別愛美的女孩,她的穿着打扮、髮型幾乎每天一換,非常的時髦,今天她又穿來一套灰色的套裙。一進教室就和我説:“老師,這是我的新衣服,媽媽剛給我買的。”“嗯,非常漂亮,和小公主一樣,老師也很喜歡,不知道有沒有老師穿的。”結果她像一個小大人一樣説了句:“那好吧,我讓媽媽問問,看哪裏有賣的,到時候我們穿的一樣,別人會以為我們是雙胞胎呢。”當時,聽了她的話我就蒙了,孩子真是太單純、太可愛了。第二天,她一來就和我説:“老師,我媽媽説這件衣服沒有老師穿的號”。聽她這麼一説,我吃驚了大半天,因為我無意間的一句話,孩子卻當真的。

我問她怎麼和媽媽説的,她説我問媽媽這件衣服是從哪裏買的,媽媽説在童裝店買的,我又説那有老師穿的嗎?媽媽説沒有,然後她就在那笑。聽到寶鑫這麼説,我也笑了,笑孩子的心靈這麼的`純潔。孩子就像一株幼苗,我們則是管理幼苗的人,要不斷的給幼苗澆水、施肥和管理,幼兒做得好就要表揚,做的不好就要鼓勵,不能説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讓幼兒純潔的心靈受到傷害,讓幼兒在老師、家長和社會的關心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法國作家雨果這樣寫道:比陸地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胸懷。不是嗎?當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對孩子們的愛,我們會覺得,我們的工作也會發出動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