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風與雨的古詩詞多篇

寫風與雨的古詩詞多篇

寫風與雨的古詩詞 篇一

1、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藴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2、虞美人·聽雨

蔣捷?〔宋代〕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裏,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淒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際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描寫風雨的古詩詞 篇二

1、謁金門·風乍起

馮延巳 〔五代〕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馮延巳這首詞寫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無聊賴的景況,反映了她的苦悶心情。由於封建社會婦女無地位,上層社會的婦女依附於男子,女子又禁錮在閨房,精神上很憂鬱,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相當普遍,因此古典詩歌中寫閨閣之怨的也有很多,這種閨怨詩或多或少從側面反映了婦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詞着力表現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緻優美的意境。

2、玉樓春·風前欲勸春光住

辛棄疾 〔宋代〕

風前欲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春春自負。夢迴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

這是一首傷春詞,由傷春而感傷自己年華流逝。

第一、兩句,想要留住春光,然而已是芳草萋萋的暮春時節,開頭即點出傷春的意味,為全詞奠定了感傷的基調,接着似站在春天的角度説春不甘和落花一樣隨水而去,了無蹤跡,只好暫且作粘於泥上的飛絮。“落花”、“飛絮”均為飄零之物,然在詞人筆下,似落花流逝更快,而飛絮尚可在泥上暫存,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之不願逝去的不甘和無奈。運用比喻,用春來比喻自己的青春年華,表達出想要留住青春之感。五、六兩句,看到鏡中的華髮,想自己年華流逝,自己不願辜負青春,然而無奈的還是辜負了,一事無成,表達出因功業未就而人已老去,美好的青春理想破滅的濃濃愁緒。“夢迴人遠許多愁”夢中醒來,似已消愁,貌似灑脱,實則更為沉痛,最後一句,以景作結,將這許多的愁都凝聚在風雨中的梨花之上,用風雨梨花象徵自己的命運處境,含蓄動人。

寫風與雨的古詩詞 篇三

1、雨霖鈴·寒蟬悽切

柳永?〔宋代〕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秋蟬的叫聲淒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着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對方的手含着淚對視,哽咽的説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雲霧籠罩着天空,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好景 一作:美景)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淒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説呢?

2、夜雨寄北

李商隱?〔唐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描寫風雨的古詩詞 篇四

1、雨霖鈴·寒蟬悽切

柳永 〔宋代〕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秋蟬的叫聲淒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着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對方的手含着淚對視,哽咽的説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雲霧籠罩着天空,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説?(好景 一作:美景)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淒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説呢?

2、夜雨寄北

李商隱 〔唐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寫風與雨的古詩詞 篇五

1、風雨

李商隱〔唐代〕

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我雖有《寶劍篇》那樣充滿豪氣的詩篇,但卻不遇明主,長期羈旅在外虛度華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

枯敗的黃葉仍舊被風雨摧殘,富貴人家還在輕歌曼舞,演奏着急管繁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新交的朋友遭到淺薄世俗的非難,故舊日的老友又因層層阻隔而疏遠無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

心中想要斷絕這些苦惱焦煩,要用新豐美酒來銷愁解悶,管它價錢是十千還是八千。

2、卜算子·風雨送人來

遊次公〔宋代〕

風雨送人來,風雨留人住。草草杯盤話別離,風雨催人去。

是春雨送人來,也是春雨留人住,離別的宴席上匆匆話別,又是風雨催人離去。

淚眼不曾晴,眉黛愁還聚。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

淚眼就不曾流乾,眉頭凝結着愁緒,明日相思時不要上高樓望遠,樓上有幾多悽風苦雨。

描寫風雨的古詩詞 篇六

1、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此詞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藴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2、虞美人·聽雨

蔣捷 〔宋代〕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裏,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這首詞以“聽雨”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選取作者一生三個典型片斷,凸顯詞人晚年悲苦淒涼的境遇和心情。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際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3、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元代〕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歎新豐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逆旅淹留 一作:孤館人留)

此曲寫旅人的離愁別緒,情景交融,言短意長。起三句鼎足對,妥帖自然,沒有一點做作的痕跡,見出作者的功力。中間段點出痛苦根源,由感而發,語淡味濃。各種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騷客早已描寫盡致,在作者筆端卻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十年之間經歷了多少事,而遠在江南的雙親卻總在為久客不歸的遊子擔心。這裏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側面落筆的手法,不寫自己如何思念故鄉,思念親人,而以年邁雙親的憂思烘托出更加濃烈的親情。遂使此曲更加獨特,深扣人心。末句“都在心頭”四字戛然而止,欲語還休,卻有引人遐思,蕩氣迴腸之功。人總是在年華老去、潦倒他鄉、滄桑落寞時,才會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説盡了作者的無力與無成,文已盡而意有餘。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經歷,由於資料缺失,已無法查找,只能從他的詩句中略窺一二。元代社會歧視南人和知識分子,“八娼九儒十丐”雖略有誇張,但也可以看出知識分子入仕之難。徐再思北上之行,無非為求仕而往。作為南宋遺民的亡國之恨,作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無門,頗有“英雄失路”的感慨。這首作品貴在描寫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將人生的失落與親情相溶,字字未寫作者自己,寫物寓言,側面落筆,“以我觀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曲是詞之變體,但比詞更貼近民間。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説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元曲之美在於它更加渾樸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能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欄中廣為流傳,原因就在於它描寫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