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數感的培養經驗分享【多篇】

國小生數感的培養經驗分享【多篇】

國小生數感的培養經驗分享 篇一

一、在生活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數感從室內擴展到室外,從校內延伸到社會,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生活活動中,培養學生感知、發現、探索身邊的數量。在“認數”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努力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幫助學生把握數概念的實質,真正理解數的意義,建立良好的數感。例如,教學“0”的認識,不僅藉助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了“0表示沒有”,還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生活中常見的“0”,豐富了學生對“0”的意義的理解。還有像學完了“1-5的數的認識”、“6-10的數的認識”、“11-20各數的認識”後,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數”這樣的情境圖,讓數與生活密切聯繫,數學變得看得見、摸得着,又有着實實在在的作用。

二、動手實踐中獲得數感

數學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數學,是動手學數學、用數學。數感的培養和發展,當然離不開實踐活動。簡單的實踐活動如操作、觀察、猜測、交流等對學生來説是充滿吸引力的。在教材中,為培養學生的數感,設計了好多有趣的實踐活動,如在教學“分類”時,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延伸到整理自己的房間,並説説這樣整理的理由;在“比大小”時,讓學生面對三隻猴子和四個梨、三個桃子、二隻香蕉,通過對一對、分一分真實地把握數的大小關係,形象地與大小、等於符號掛鈎,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掛鈎。這樣,把數感培養落實到了具體活動中,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繫,可以對數有一個鮮明的表象,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時,他們會在頭腦中有一個具體的參照物,真正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三、在猜想中誘發學生的數感

數學猜想實際上是一種數學想象,是人的思維在探索數學規律、本質時的一種策略。數學猜想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能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能鍛鍊數學思維,當然能培養學生的數感。如在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抓一把小棒,然後猜猜大概有幾根,對一堆草莓先猜猜有幾顆,組織學生玩猜數遊戲,根據自己媽媽的'年齡猜猜老師的年齡;又如,在學了米和釐米、克與千克後,讓學生猜猜自己的書包有多重、自己的體重有多少、自己的身高有幾釐米;在學習了萬以內的數後,讓學生競猜一些商品的價格……在解題前,讓學生猜想哪個量大、哪個量小或所求量的範圍,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還能避免常見的錯誤。還有,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題目類型,有利於培養、考察學生的數感。例如選擇題,由於只要求從四個選擇支中挑選出來,省略瞭解題過程,容許合理的猜想,有利於數感的發展。再如實施開放性問題教學,也是培養數感的有效方法,開放性問題的條件或結論不夠明確,可以從多個角度由果尋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於答案具有發散性,就有利於數感能力的培養。以上這些猜想練習既鍛鍊了學生在結合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關係的本領,又滲透了用“區間套”逐步逼近的思想。這樣的交流活動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在綜合運用中昇華數感

數感説到底是一種心智技能,它存在於人的頭腦之中,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有良好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作用的時候,它便會自然出現,彷彿不需要人有意識地去探索一般。要達到這樣一個境界,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對剛開始學習數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説,就應該結合具體的“數的認識”,參與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以使自己對數的認識融會貫通。教材在這方面也提供了許多良好的素材,比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個數,如用小棒擺、用計數器來撥,在數位順序表上擺圓片、擺數字等,在此基礎上探索數的組成和寫法。能熟練運用以上方法表示同一個數的學生,他會沒有良好的數感嗎?在學習這塊內容時,讓學生“在課本上先數出10頁,看看有多厚,再數出20頁,看看有多厚”,“找出課本的第10頁、第15頁、第20頁”,“要學生對這些數排隊,並説説出15的前面是誰、後面是誰,從左往右數它是第幾個,從右往左數它又是第幾個,它的左邊有幾個數,右邊又有幾個數等等”,這樣的操作,將“幾和第幾、比大小、方位”等對數的基本認知方式糅合在一起進行了練習,使學生對數有了全面、深刻的印象。

國小生數感的培養經驗分享 篇二

1、重視估算,注重方法,形成數感

經常為學生提供估計事物的數量和運算的結果,用不同的方式檢驗同一個計算的結果,學會並逐步形成習慣,形成對不同運算結果的感知。在估計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一個對數及其運算結果的猜測、判斷、推理的過程。例如:“估算一頁書有多少字”,“對一個大數的感受”等。

又如,在認識大數時,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使學生在真實地情境中受到感染和體驗。讓學生説出見到的比較大的數的情境,估計一個操場大約有多少人,一個劇院大約容納多少人。看一段足球賽的錄像,感受一個體育場有幾萬人,一萬人大約有多少?如果一個班50人,30個班是一所學校,一萬人是多少個班?多少所學校?這樣一些具體的,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繫的活動,可以使學生對數,特別是較大的數形成一個鮮明的表象,並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時,在頭腦中會有一個具體的參照物。

2、注重生活聯繫,豐富現實素材,建立數感

建立和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問題與數量建立起聯繫,例如:

△“同學們,你們天天在上學,但你是否知道:從你家到學校的路程大約有多遠?你步行(或騎車、乘車)上學通常要多少時間?請估算你步行(或騎車)的速度”

△“你所住的房間面積有多大?教室面積有多大?學校操場面積有多大?校園面積有多大?”

△“你的數學課本,每頁紙的厚度大約是多少?這種紙對摺10次後的高度是多少?對摺20次,30次呢?把這些高度與其它物體的高度比較一下”

△“請你測量一張新版100元人民幣的長、寬及厚度是多少?假如這種人民幣有100萬元,請你為銀行設計一種長方體鐵箱來裝這100萬元,長方體鐵箱的長、寬、高最少是多少?你有那幾種方案?

△學校舉行乒乓球賽,有42個男生和32個女生參加。如果用單循環的方式組織比賽,需要多少場?若用淘汰賽要賽幾場?

△在電視中看到一條新聞,世界乒乓球巡迴賽有8名選手進入決賽,其中有2名中國選手。在分組抽籤時,恰好2箇中國選手抽在一起。你知道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性是多少?

3、提供實踐、體驗、交流的機會,發展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國小數學實踐活動強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數學,強調動手做數學、用數學,而不是僅僅聽數學、記數學。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實踐活動的數學學習將會成為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活動載體。同樣,數感的培養和發展,更離不開實踐活動。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簡單的實踐活動如操作、觀察、猜測、交流等對他們來説是充滿吸引力的,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數感,教學活動中應更多為學生設計有趣的實踐活動。

如:在認識“幾和第幾”時,讓學生用動物圖片擺出小動物們跑步的名次,並説一説:誰跑第一?誰第二?第四名是誰?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加深對“幾和第幾”的理解和認識。

交流,包括個體與自身的交流,即知識與方法的內化、反思的過程,可以藉助數學小日記的形式;還包括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羣體、羣體與羣體之間的交流,通過這種交流可以促進思維與方法的提升與優化,一般可以藉助小組討論、組際交流與大組交流的形式;無論哪種交流方式都應基於個體實踐和體驗的基礎之上,都應注重在交流過程中的相互啟發與評價,自我評價與完善,都應充分把握好教師在這些過程中的引導與評價功能。

4、挖掘教材資源,發揮習題價值,強化數感

新教材中有許多可以進行數感訓練的題型和題目,關鍵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地把握和實施,運用比較科學的和能凸現數感訓練的方法,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不僅學會知識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的數感得以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