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考試文學常識新版多篇

教師考試文學常識新版多篇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 篇一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

英國是最早出現浪漫主義文學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浪漫主義作家不滿於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發展,具有憤世嫉俗、歸隱自然的傾向。 18世紀中後期的詩人羅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萊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他們在英語詩歌文體和語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貴的嘗試。彭斯從蘇格蘭民歌中吸取養料,其《蘇格蘭方言詩集》擅長抒情和諷刺,語言通俗;布萊克的《天真之歌》、《經驗之歌》則具有象徵意義和神祕色彩,在20世紀大放異彩,影響了整個現代英詩。

然而,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則是被稱為「湖畔派」的三位詩人。威廉·華茲華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薩繆爾·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部分為華茲華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詩《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滿幻覺和奇譎的意象。然而華茲華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則是長詩《序曲》。騷塞的詩歌極富古之幽情,與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詩人均蟄居於英國西北湖區,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温婉清麗的代表。

喬治·拜倫(1788年-1824年)和雪萊(1792年-1822年)兩位詩人將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峯。他們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作品更具戰鬥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神話描寫被壓迫的人民的苦難和暴君的必然下場,預言革命一定會到來。他的短詩《西風頌》、《致雲雀》等音韻鏗鏘,更有「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名句傳世。拜倫是19世紀上半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遊歷各地,其詩作充滿異域情調。代表作《唐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深入骨髓的檢閲,發人深省。在歐洲,拜倫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把孤獨、悲壯、崇尚個人式反抗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稱為「拜倫式英雄」。拜倫晚年投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並最終因傷寒而死於希臘戰場。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還包括約翰·濟慈(1795年-1821年)。他的創作生涯只有5年,卻寫出了著名的抒情詩《夜鶯頌》和《希臘古甕頌》,沉醉於古代世界田園牧歌的美景之中。瓦爾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創作小説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塑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形象,他是歐洲歷史小説的創始人。

浪漫主義在英國文學裏則在後來發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與詩人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類似,他們兩人共同撰寫的《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一書企圖拋棄奧古斯丁風格的詩詞風格,改以較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來自民間傳統的題材取代之。兩位詩人的作品也與因為法國大革命而產生的烏托邦社會思想有所關係。威廉·布萊克則成為了在英國最強調浪漫感覺的詩人和畫家,他還主張:“我必須要另外建構一套風格,否則便會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萊克的作品也受到許多中世紀書籍的影響。威廉·特納(J. M. W. Turner)、約翰·康斯特勃都被視為是浪漫主義的畫家,而拜倫、雪萊、瑪麗·雪萊、濟慈等人也被視為是浪漫主義在英國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湯瑪斯·卡萊以及英國的前拉斐爾派則代表了浪漫主義後期轉型為維多利亞時代文化的階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葉芝還將他的這個時代稱為是“最後的≮≯浪漫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思潮發展得最完備,最規範,最有成就的當推英國。英國的浪漫主義運動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國的浪漫主義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文學運動,它是由少數作家自由活動的形式出現的。其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源遠流長,猶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斷,歷時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紀末,從威廉·布萊克(1757--1827)和農民詩人羅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詩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義的苗頭,以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拜倫、雪萊的詩作為高潮,直到十九世紀末維多利亞女王(在位1837--1901)執政的時代,依然還可以從丁尼生、羅伯特·勃朗寧和他的夫人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等人的詩歌中,看到浪漫主義的餘聲。再次,英國的浪漫主義明顯地分為對立的兩大派別。消極浪漫主義先於積極浪漫主義登上文藝舞台,主要代麥是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與之相對立的,就是以拜倫,雪萊、濟慈為代表的積極浪漫主義者。

愛德華·楊

Edward Young. (1683–1765)Poet, Playwright. Active 1719-1765 in England, Britain, Europe.

愛德華·楊,英國詩人,劇作家兼文藝評論家。主要作品如下:

BusirisYoung, Edward 1721

The Universal PassionYoung, Edward 1742-1745

The BrothersYoung, Edward 1762

外國文學史19C浪漫主義詩人 篇二

----------------------英國-------- 華茲華斯、P173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先驅

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生於律師之家,1783年他的父親去世,他和弟兄們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蘿西(Dorothy)則由外祖父母撫養。多蘿西與他最為親近,終身未嫁,一直與他作伴。 拜倫;P179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裏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併成為領導人之一。P181被逼離開英國 ,認識了雪萊,成為知音

拜倫式英雄P180在拜倫的《東方敍事詩》中,出現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後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鬱、孤獨和彷徨的苦悶。這些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由於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徵,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脱離羣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敍事詩》之一《海盜》(*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非凡的性格;敢於蔑視現在制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志復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復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祕,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鬥爭中單槍匹馬,遠離羣眾,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於拜倫筆下,這對於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的猛烈衝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的作用。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倫式英雄”的思想弱點及其危害性。 雪萊;P168英國

---------------------俄國------------- 萊蒙托夫;P171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英文譯名: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俄國詩人。生於莫斯科一個小貴族家庭,卒於高加索。3歲喪母,在奔薩省外祖母的莊園度過童年。上中學時開始寫詩。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學,課餘寫了近300首抒情詩和幾首長詩,絕大多數在生前沒有發表。1832年因參與反對保守派教授被迫離開大學,轉入聖彼得堡近衞軍騎兵士官學校,1834年畢業後到近郊驃騎兵團服役。 普希金;P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歷5月26日)出生於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俄歷1月29日)逝世於聖彼得堡,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偉大的詩人、小説家,及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國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高爾基),“青銅騎士”。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諸體皆擅,創立了俄國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説、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創立了典範。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出生於貴族家庭,童年開始寫詩,在沙皇政府專為培養貴族子弟而設立的皇村高等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受到當時進步的十二月黨人及一些進步思想家的影響。後來發表的不少詩作抨擊農奴制度,歌頌自由與進步。普希金的主要作品除了詩歌以外,主要還有長篇小説《上尉的女兒》,歷史紀實語的創始人,中篇小説《杜布羅夫斯基》,《別爾金小説集》等。普希金在創作活動上備受沙皇政府迫害。1837年在一次佈置的決鬥中遇害。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深刻。[1] --------------------德國--------

諾瓦利斯;P 諾瓦利斯(1772-1801) 德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抒情詩代表作有《夜之讚歌》(1800),《聖歌》(1799)等。他還寫過長篇小説《海因裏希·馮·奧弗特丁根》,書中以藍花作為浪漫主義的憧憬的象徵,非常著名。

--------------------法國--------

拉馬丁;P 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法國十九世紀第—位浪漫派抒情詩人。1811年秋漂泊意大利,在那不勒斯認識了一個叫格拉齊拉的姑娘,後來為她寫了一部小説《格拉齊拉》。1816年秋,他在法國東南都温泉區療養,認識了一位老科學家的年輕妻子,兩人相戀。她次年的病故給他帶來懊喪的回憶,寫下了許多悲歎愛情、時光、生命消逝的詩篇,後結集為《沉思集》,1820年發表後獲得上流社會的熱烈歡迎而一舉成名。他還著有詩集《新沉思集》、《詩與宗教和諧集》,小説《一個女僕的故事》、《聖普安的石匠》等。拉馬丁長於抒情,詩歌語言樸素,節奏鮮明,但情調低沉、悲觀。他認為詩是心靈的語官,是感情充溢時的自然流露。代表作《沉思集》給人以輕靈。飄逸、朦朧和淒涼的感,覺着重抒發內心深切的感受。 繆塞;P 阿爾弗萊·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出身貴族。早期受雨果影響,曾加入浪漫主義文社。繆塞的詩熱情洋溢,想象豐富,他比其他浪漫主義詩人更注重詩句的形式美,語言豐富多彩,形象生動,富有音樂感。他是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的四大詩人之一。十四歲開始寫詩,18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 --------------------美國--------

惠特曼;P212 惠特曼是美國十九世紀傑出的民主詩人。他出身於農民家庭。當過木工、排字工、教師、報紙編輯、職員。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詩歌,編入《草葉集》。惠特曼的創作分三個時期。南北戰爭前,他的詩歌主要是反對奴隸制和民族壓迫,歌頌自由和民主,歌頌勞動和勞動人民,描寫大自然和人。 愛倫·坡。P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紀美國詩人、小説家和文學評論家,在世時長期擔任報刊編輯工作。其作品形式精緻、語言優美、內容多樣,在任何時代都是“獨一無二”的風格。愛倫·坡被尊崇為美國浪漫主義運動要角之一,以懸疑、驚悚小説最負盛名,被公認為推理小説開創者、象徵主義先驅,甚至被視為科幻小説的奠基人。

3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 篇三

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和《楚辭》

教學目的:通過此部分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楚辭》的相關知識和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創作及其特色,結合屈原的文章深入體會。

教學重點:總體講述屈原的創作,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選文自主學習,並對文章進行具體分析。

一、關於《楚辭》

楚辭淵源於楚國的文化,來源於楚國的民歌。它是戰國後期發展起來的楚國詩歌的總稱,是公元前四世紀到三世紀間由楚國屈原等人在民間歌謠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創造而成的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它的句式參差錯落,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格調;篇幅也較長。這些都宜於反映更為複雜的思想內容。

楚辭多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作品,與楚地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相一致,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漢代人把這種別具風格的文體稱為“楚辭”,以後又稱為“騷體”。西漢劉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模仿楚辭形式的作品彙編成集,題為《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的源頭。

二、屈原及其創作

(一)屈原(約前340年——約前278年)

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嚮往賢能政治,主張建立正確的法度,使國家富強。被流放後,創作了許多悲憤沉痛、憂國憂民的詩歌。作品據《漢書·藝文志》(班固)記載有25篇。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始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獨立創作的新時代。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作家,他的詩歌創作標誌着我國文學史上從集體歌唱到個人專著的新紀元。

屈原“楚辭”的特點是一種騷體形式,這一形式是從民間歌曲,特別是楚聲歌曲學習來的。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從三言到七八言的參差不齊的形式,而想象豐富、詞采瑰麗的藝術風格又是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遠祖。

(二)屈原的創作

屈原的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劉向校定的篇數有25篇。具體篇目包括:

1、記敍屈原生平思想的:

有《離騷》、《卜居》、《漁父》、《遠遊》、《九章》(9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這是一組政治抒情詩,採用“白描”手法,以較多的景物描寫,開了文章寫景的先河。著名的《桔頌》通過稱讚楚之特產桔樹,贊桔“深固難徙”的品質特性,用桔果金色內白來比喻作者的美質,詩調積極向上,是最早的一首借物詠志的詩歌)。

2、記述祭神樂歌的:

《九歌》(11篇),包括:

《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國殤》、《禮魂》,這裏的“九”指多數,即多首祭神歌,是屈原在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為朝廷舉行大規模祭奠所創作的祭歌,並以古代樂歌為名。

3、屈原的讀書筆記:《天問》提出了100多個問題,表現了屈原對傳統的懷疑和反抗精神。

三、文選《湘夫人》賞析:

(一)作品背景:

《湘夫人》是《九歌》祭神樂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個整體,分別祭祀一對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這是兩首十分優美動人的戀歌。此詩題目為《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全詩抒發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來的悵惘心情。雖然表現的是神與神的愛戀,卻也曲折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愛情生活,特別是詩中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屈原始終一貫的積極進取精神。

全詩以湘君的口吻,抒寫了他自己在約會地點久候湘夫人不來的悵惘、懊惱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動,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的深摯愛情和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執着追求。

(二)作品結構:

《湘夫人》是湘君的獨唱,它以湘君赴約不遇的複雜變化的跌宕起伏的心情

為中心線索,描述了感情變化的流動軌跡:剛到約會地點,不見湘夫人時頓起憂愁(“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等到夜幕降臨仍不見湘夫人時,愁情加深,以至懊惱,在懊惱中追悔以往錯失良機,心情更加痛苦,以至神智恍惚(“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遠望”、“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在恍惚中進入對美好生活的幻想,達到了全詩感情的高潮(設想和湘夫人會見後的共同生活環境,設想在新的環境中的美好生活,設想新環境中的熱鬧場景,雖然都是空虛的幻想,卻表現了湘君追求的執着);高潮過後,心情平靜,終以曠達自解(“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簡單地説,通篇感情流程就是:憂愁→懊惱→追悔→恍惚→幻想→寬解,這種感情流程像一條拋物線,有開端、有發展、有高潮、有平緩,線索清晰,結構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會貫通。

(三)作品的藝術性:

《湘夫人》是一首抒情詩,作者以詩緣情,竭力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意境——清秋時節,洞庭起波,木葉凋零,所愛之人可望而不可即,一切都似夢似幻,自己久候湘夫人來臨,卻始終未能相見,憂愁、失望、悵惘、感傷,所有內心情緒油然而生。這種將景物、人、事、現實、追憶、理想、幻想都熔鑄在一時的心理活動之中,既構築了一個豐富多彩又完整和諧的藝術整體,又渲染了一種撲朔迷離的悲涼的環境氛圍,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其次,詩人善於用反常的比喻,形象地描繪湘君哀怨、憂愁、愛慕、懷念等複雜的內心感受,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富有表現力。“鳥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不是現實景象,而是現實景象和自身處境的對比中所生髮出的假想景象,以景襯情,襯托出湘君內心的焦急和極度的懊喪。

再次,屈原善於用“香草”、“芳椒”等高潔雅緻的事物來寄託感情,描摹理想。這種香草比興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一方面表現了湘君對湘夫人的愛戀仰慕,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也成為屈原廉潔志行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徵。“寄情於物”、“託物以諷”也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浪漫主義風格的體現。

另外,詩歌的語言單純自然而又情味幽深,句式以六字句為主,整齊中略顯變化,與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基調相一致,同時“兮”字的大量運用又增強了詩歌的音韻美。

四、拓展閲讀:

閲讀《詩經·蒹葭》、《九章·桔頌》、《離騷》等作品。

五、專題作業和自學要求:

(一)專題作業:

1、與《詩經》中的《蒹葭》相比,《湘夫人》在構思和描寫手法上有何異同?

2、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是如何體現的?屈原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對後代詩人有何重要影響?

(二)自學要求:

1、根據文選所講內容,自制《湘夫人》這篇文章的課件。

2、仔細閲讀《湘夫人》、《桔頌》、《蒹葭》三篇文章,比較三篇作品的異同,完成專題作業。

.《史記》 篇四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被譽為“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説”。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篇五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

浪漫主義文學的思想特點

(1)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文學突破描繪現實的範圍。 (2)從民主主義的立場,或者從迷戀舊制度的立場,抨擊封建制度或資本主義的罪惡現象。浪漫派可分為帶有資產階級傾向和貴族傾向的兩類作家。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熱情,揭露現實的黑暗和不合理現象,對未來社會充滿美好的理想。後者以懷舊的態度去抨擊資本主義。但是,這兩類作家批判現實的武器都是人道主義,他們一般都同情下層人民的痛苦生活,並以此去構築理想的社會圖景。

(3)酷愛描寫中世紀以往的歷史,從司各特開始,到雨果、大仲馬等浪漫派小説家,大多以歷史題材為描寫對象。

(4)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的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迴歸自然”的主張。華茲華斯認為,自然的珍寶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他們寄憂思於自然,用自然美來對照社會的醜。他們不僅歌詠本國自然之美,而且樂於描繪異國風光,強美洲的叢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國,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哥特式的建築,古代的廢墟等等。

2、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特點

(1)強調個人感情的自由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浪漫派作家認為古典主典主義宣揚的理性束縛了文藝,於是把抒發情感置於首要地位,對內心世界進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發現了“自我”,成為對人和世界的新視野的源泉。

(2)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説的創造。在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就是從蒐集民間文學開始的。浪漫派從民歌民謠、民間傳説中擷取題材,學習表現手法,採用民間口語、民歌韻律創作,大大豐富了文學表現手法,在當時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壇的情況下,無疑帶來了清新、活潑、健康的新氣象。拜倫首創的詩體長篇小説,是在詩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視野廣闊,將歐洲各國的社會生活融於一爐。這種新形式擴大了詩歌反映現實的範圍,對長篇小説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此外,浪漫派對語言的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發掘,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為日後的巴那斯派和象徵派開闢了道路。

(3)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重視醜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象。雨果是對比藝術的倡導者和藝術大師。他提出:“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着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他把這種對照原則運于于小説、詩歌和戲劇創作中。浪漫派作家已經懂得醜在美學上的重要價值。丑角在小説中起着襯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對醜的美學價值的認識給予後世文學以重大影響。浪漫派尋求強烈的藝術效果,追求異乎尋常的情節,描寫異乎尋常的事件,刻畫異乎尋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獨的叛逆形象,大大發展了傳統的誇張手法。他們把想象視作“各種才能之母后”,為了取得驚人的效果,他們充分發揮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愛好。斯塔爾夫人説過:“憂鬱的詩歌是最能與哲理相一致的詩歌。,憂鬱較之其他心靈狀態更深地進入人的性格和命運。”憂鬱是浪漫派作家與周圍現實不相協調而產生的精神狀態,有貴族傾向的作家以此表達不滿時代潮流的態度,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資產階級作家對現實深感失望時,同樣流露出憂鬱感傷的情緒,也表現出世紀病的症狀。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國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版畫家。主要詩作有詩集《天真之歌》、《經驗之歌》等。早期作品簡潔明快,中後期作品趨向玄妙晦澀,充滿神祕色彩。

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與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騷塞(Robert Southey)同被稱為“湖畔派”詩人(Lake Poets)。他們也是英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浪漫主義作家。他們喜愛大自然,描寫宗法制農村生活,厭惡資本主義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錢關係,他們遠離城市,隱居在昆布蘭湖區和格拉斯米爾湖區,由此得名“湖畔派”。華茲華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謠集》《丁登寺旁》《序曲》 《革命與獨立》《不朽頌》《遠足》。

《丁登寺》所抒寫的與大自然的體驗就是詩人生命中的一個“凝固的時間點”。詩一開始的幾行描述了詩人五年後重見懷河兩岸景色的視覺欣悦和精神愉快,山泉、天空、果樹、田野„„“這些美好的形體”以無韻的白體詩的格律來詠吟,使之富有自然的樂音。但詩人絕不止於描述自然的景色和觀感,其根本的用意在於揭示大自然給人的心靈帶來良善和純淨的精神力量,“然而,當我獨居一室,置身於/城鎮的喧囂聲,深感疲憊之時,/它們卻帶來了甜蜜的感覺”。接下來詩人開始了在與大自然神交中的回憶、追索以及尋絳“整個道德生命的靈魂”。他描述了自己成長過程中對大自然體驗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童年時代是“粗鄙的樂趣和動物般的嬉戲”,青年時代則是一種“慾望,一種情愫,一份愛戀”,是“摻和着苦痛的歡樂”、“令人暈眩的狂喜”,而現在這個階段,則是“我已懂得如何看待大自然,再不似/少不更事的青年;而是經常聽到/人生寧靜而憂鬱的樂曲,/優雅,悦耳,卻富有淨化/和剋制的力量”。在對自然經歷了感官的歡誤和情趣的相諧相合之後,自然在詩人心中,開始具有神性的力量,它訴諸人的道德靈魂,成為“心靈的護士、嚮導和警衞”,城市生活的喧囂、疲憊、乏味、煩悶„„都在自然面前獲得了“寧靜的迴歸”,我們曾經被扭曲而蒙垢的心靈,急躁、武斷、自私、冷漠,“日常生活中全部枯燥的交往”,在自然的注目之下都變得微不足道,大自然以它“崇高的思想”,以它的雄渾和偉岸鼓勵我們穩重和寬宏,以善意、謙卑和虔誠來超越日常生活中的灰暗和齟齬。詩人讚頌自然不僅具有使人的心靈恢復純淨的魔力,而且能夠啟迪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情愫,與自然的和諧成為人獲得幸福的條件。

華茲華斯《詠水仙》賞析摘要:華茲華斯是19 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本文從格律,語言,意境等 方面分析了其代表作《詠水仙》。 《詠水仙》就是一首極具華茲華斯自然風格的浪漫主義詩作。詩人用淳樸自然,簡潔易懂 的語言描繪了水仙的輕盈柔美,以及其給予人心靈上的愉悦。兩個動詞的連用給人一種跳躍,急促的節奏感,以擬人 化的風格表現出水仙的活潑靈動。至此,詩人的視角從孤雲的高空降到了地面。他內心的孤 寂也被水仙的活潑可愛驅趕着,不知所蹤了。它們像銀河裏的星星,晶瑩閃爍)星星的意象是“shining”“twinkle”“tiny”,這幾點 此時眼前成片的水仙如此相像。眾多微小的水仙如星子般組成了花的海洋,詩人的神思徜徉 沉醉其間。 (它們在灣碧波周圍綿延不盡,只見千花萬 多,搖首舞正濃) 在詩人的創作中,這片水仙如千萬舞者隨風搖曳,召喚着詩人。 在第三四節,詩人面對波光粼粼的湖面放緩了思緒:“I gazed littlethought”(我凝視-凝視-卻沒有思緒)。“gazed ”一詞與破折號的連用展示了詩人的心無 旁騖與寧靜心境的延伸。此時詩的意境又趨柔和,節奏由動轉靜。詩人在這片靜謐水仙圖中 忘卻了憂愁煩惱,獲得了內心的平靜與快樂。在最後一節,身居卧室的詩人千萬次的回憶與 沉思,“They flash upon inwardeye ,Which solitude;”(它們在我的心頭閃現,讓寂寥邊渡神光)記憶中的水仙已詩化為自然與歡樂的精靈。每每讓他孤寂的內心感到 充實與快樂。至此,景在情中延伸,情在景中昇華,情景交融,契合無間,感懷無限。 縱觀整詩,畫面由人及景,再由景及人;節奏由慢轉快,又由快變慢;意境時而柔和高 遠,時而活潑跳動。遣詞用句方面更是自然,清新。用“大眾化的語言”“將平凡的事物染 上一層幻想的色彩”。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的互動和諧,洋溢着動靜皆宜的韻律美。是浪漫 主義詩歌不可多得的佳作。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詠〉(亦可稱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詩成為名家,其文評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見稱,書中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名。一生作詩不綴,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為首的德國唯心論 。

柯勒律治的名著《古舟子詠》是一首令人難以忘懷的音樂敍事詩,該詩簡潔的結構和樸素的語言向人們講述了一個生動的罪與贖罪的故事。在這首詩中,一位古代水手講述了他在一次航海中故意殺死一隻信天翁的故事(水手們認為它是象徵好運的一種鳥)。這個水手經受了無數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後,才逐漸明白“人、鳥和獸類”作為上帝的創造物存在着超自然的聯繫。這首詩有許多超自然的人物和事件,充滿激昂的語調,男主人公自我糾纏,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浪漫主義文學的標誌。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裏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併成為領導人之一。拜倫是多產詩人。拜倫著名的詩還有《當初我們兩分別》《給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臘戰歌》《她走在美麗的光彩裏》《我見過你哭》《我給你的項鍊》《寫給奧古斯塔》《普羅米修斯》《錫雍的囚徒》《給托馬斯·穆爾》

《當初我們兩分別》這首詩應該是詩人在無限思念自己的戀人又極度悲傷的情況下寫的。全詩從頭到尾都表現了詩人當時的心情,從“今日的悲傷”,到“此刻的憂傷”,再到“長久地懊悔”,到最後“淚眼盈盈,默默無語”。讀完這首詩,詩人真摯的情感、刻骨銘心的愛,也不由得使讀者“淚眼盈盈”。

珀西·比希·雪萊英國文學史上最有才華的抒情詩人之一。William Wordsworth曾稱其為“One of the best artists of us all”,同時期的拜倫稱其為“Without exception the best and least selfish man I ever knew”,更被譽為詩人中的詩人。其一生見識廣泛,不僅是柏拉圖主義者,更是個偉大的理想主義者。創作的詩歌節奏明快,積極向上。 詩作有:《愛爾蘭人之歌》《戰爭》《魔鬼出行》《麥布女王》《一個共和主義者有感於波拿巴的傾覆》《瑪麗安妮的夢》《致大法官》《奧西曼迭斯》《逝》《一朵枯萎的紫羅蘭》《召苦難》《致瑪麗》《伊斯蘭的反叛》《1819年的英國》《飢餓的母親》《解放的普羅米修斯》《羅薩林和海倫》《欽契》《含羞草》《雲》《致雲雀》《自由頌》《阿多尼斯》《一盞破碎的明燈》

《致雲雀》是雪萊抒情詩不朽傑作之一。他以獨特的藝術構思生動地描繪雲雀的同時,也以飽滿的激情寫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學理想和藝術抱負。

詩中,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熱情地讚頌了雲雀。在詩人的筆下,雲雀是歡樂、光明、美麗的象徵。詩人運用比喻、類比、設問的方式,對雲雀加以描繪。他把雲雀比作詩人,比作深閨中的少女,比作螢火蟲,使雲雀美麗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詩人把雲雀的歌聲同春雨、婚禮上的合唱、勝利的歌聲相比,突出雲雀歌聲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詩歌節奏短促、輕快、流暢、激昂,節與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極具藝術感染力。 雪萊詩中這一雲雀形象,並不純然是自然界中的雲雀,而是詩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詩人理想的形象載體。詩人和雲雀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視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詩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與現實間的巨大差距,而這個差距對雲雀是不存在的。從詩的整個調子中可以看出,雪萊雖感到理想遙遠的痛苦,仍以不斷飛昇的積極情調去超越感傷。詩歌在藝術表現上很見功力,文字洗練,節奏感強,風格清麗明快,而且文章有種雄渾磅礴、大開大闔而又圓融內斂的氣勢。詩歌充滿活力和鋭氣,有一種前進的力量。 [2] 雪萊十分重視藝術的社會意義,認為藝術的創造是根據正義和美的原則來促進生活的改造。詩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為了引起讀者普遍的激動,抒寫對於美德的渴望,是為了喚醒人們對於卑劣慾念不能相容的強烈感情。他説:“一首偉大的詩,是永遠泛溢着智慧與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雲雀》幾乎體現和容納了雪萊詩論的全部要點。

全詩二十一節。從讚美開始,以感歎告終。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大體可分六、七個小段落。《西風頌》

全詩的最後,雪萊運用了一個雙行偶句作為結束句。而這正是流傳千古的名句”如果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發人深省,耐人尋味。這一佳句表達了對未來的信念。詩歌的結尾處將破壞者(冬天即將結束)和保護者(春天即將降臨)的結果加以總結,寓以深刻的哲理: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方。這也不禁令我想到”黎明前的黑暗“,可能與此殊途同歸吧。

在全詩的最後一節,作者吹響了戰鬥的號角,與中心意象”西風“一起,激勵全世界革命人民為了幸福和自由與腐敗、黑暗的反動勢力而戰,並最終走向勝利。這充分體現了作者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將明亮高昂的主題推向了高潮。

《西風頌》是歐洲詩歌史上的珍品。從形式上來看,其五小節格律完整,皆可完整成篇。從內容上來看,它們又融為一體,共同服務着整首詩的中心主旨——西風作為“破壞者”摧殘着舊事物併成為了新事物的強大“保護力”。雪萊塑造“西風”這一意象,既深刻批判了當時醜陋的社會現實,又表達了自己對黑暗的社會終將過去,美好的未來終將到來的堅定信念。《西風頌》是雪萊思想感情真實而自然的流露,是其戰鬥的宣言書、思想的播種機,它閃耀着美、閃耀着智慧、閃耀着力量,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想。

約翰·濟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於18世紀末年的倫敦,他是傑出的英詩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員。與雪萊、拜倫齊名。他的人生只有二十幾年,可是他遺下的詩篇一直譽滿人間,被認為完美地體現了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特色,並被推崇為歐洲浪漫主義運動的傑出代表。作品有《仿斯賓塞》、《伊莎貝拉》、《聖亞尼節前夜》、《許佩裏恩》、《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憂鬱頌》、《白天逝去了》等。

這一時期英國還有著名女性小説家簡·奧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理智與情感》 《傲慢與偏見》 《愛瑪》 《勸導》《曼斯菲爾德莊園》 《諾桑覺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