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精品多篇)

《春望》原文(精品多篇)

《春望》詩詞 篇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舊存在,

春天的長安城滿目淒涼,到處草木叢生。

繁花也傷感國事,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增離恨。

多個月戰火連續不斷,長久不息,

家書珍貴,一信難得,足矣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白了頭髮,越搔越稀少,

少得連簪子都插不上了。

註釋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佔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傷,悔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互文,譯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驚:使……驚動。

烽火:古時邊疆在高台上為報警點燃的火。這裏指戰爭。

家書:在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給家庭寫的信。(當時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連三月:連續多個月。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髮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髮。 搔:抓,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渾:簡直。欲:將要;就要。不:禁不住。勝:能承受。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束髮,所以用簪。

《春望》閲讀答案 篇二

春 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頭髮脱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主旨:這首詩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的沉痛和憂傷。

背景:這首詩是詩人天寶十四載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亂時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念親的感情,感人至深。

【題解】:這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唐肅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前往靈武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困居長安。該詩作於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全文

▲讀上面的詩,請簡要説説作者是通過寫怎樣的景來表達內心世界的?

作者通過長安城內的破敗之景來表達自己憂國思家的心境。抒發了對山河依舊,世事全非的沉痛心情。

▲詩的前四句都統領在 一個“望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鳥 。▲本詩觸景生情,表達詩人憂國思家、眷戀家人的感情。

▲此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談談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這首詩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已的感情。(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春望》緊扣一個“望”字,感情細膩感人。“望”的內容是: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春望》一詩主題是傷感國事,懷念家人;表達了作者感傷心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安史之亂

▲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於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全詩從結構看,首聯總寫望中所見,頷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通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總寫 憂國思家的感情。

▲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用一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請你從結構和對比手法兩方面談談你的感受。

結構:對仗工整

對比:“國破”的衰敗與“城春”的生機作對比,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更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憂慮。

▲首聯中“破”、“深”字煉得極好,試分析其表達作用。

答案:“破”字寫出觸目驚心之景色。“深”字寫出令人滿目悽然之景。

▲“國破山河在”中“破”給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破”字寫出國都長安淪陷,城池殘破,處處是斷壁殘垣、破磚碎瓦的破敗景象,使人觸目驚心。

▲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 ,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一個“深”字,表現了因戰亂而荒蕪的景象。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談談你對“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理解。

答:意思是感傷時勢,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傷流淚;為別所恨,聽到鳥兒的叫聲,也禁不住魂悸心驚。感時表現了詩人憂國的情感,恨別表現了詩人思家的情感,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悦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春望》一詩中,運用擬人手法表現詩人對國事的憂傷、對家人思念感情的兩句詩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頸聯除寫戰火愈燒愈熾,百姓慘遭殺戮外,作者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賞析千古名句“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戰火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鳴。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容上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的急迫心情,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春望》 篇三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春望原文、註釋及賞析 篇四

原文:

天津橋望春

唐代: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着紅霞,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閉,鶯兒飛出銜着上陽宮中花。

註釋: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xiá)。

風絲:微風。

翠輦(niǎn)不來金殿閉,宮鶯(yīng)銜出上陽花。

翠輦:皇帝乘坐的車子。這裏借指皇帝。宮鶯:泛指宮中所棲之鳥。上陽:上陽宮,唐高宗時建造,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橋附近,高宗常居此聽政。

賞析: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蕩。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減當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非昔比。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羣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着這番情景,詩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歎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客觀的描寫中,藴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在這種強烈的對比中,表現了歲歲春天重臨,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裏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訴説的深沉感歎,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中精彩的一筆。

《春望》詩詞 篇五

古詩原文

春庭聊縱望,樓台自相隱。

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荀。

泉鳴知水急,雲來覺山近。

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詩,但詩中又通過晚望折射出主人公一定的心境。

“春庭聊縱望,樓台自相隱。”一個聊字點出了詩人初登樓台百無聊賴的精神狀態,接着是縱望所見的景物:“窗梅落晚花,池竹開初筍。

“窗外落梅,池邊春筍。”正是冬盡春來的象徵。面對這春天滋育出來的新鮮生命,詩人怎能不心蕩神駘!這時,詩人耳邊又響起泉水潺潺的聲音,頓時聯想到它飛濺時的洶湧,又不禁領受到高山在旁的飄渺之感,整個精神世界為之一振。

於是引發出一聲感歎:“不愁花不飛,到畏花飛盡。”花開花落周而復始,本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因而並不愁;但到“花飛盡”的時節,不僅意味着萬木凋零,而且具有一去不復返的意思。

這樣,詩人的“畏”也就不僅僅是惜春傷時,而且帶有對有限人生的深沉感傷。此詩在處理內在心理節奏上很有特色,堪稱佳作。

春望原文、註釋及賞析 篇六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譯文

杭州城外望海樓披着明麗的朝霞,走在護江堤上踏着鬆軟的白沙。

呼嘯的錢塘濤聲春夜傳入伍員廟,嬌嫩的綠柳春色包藴在蘇小小家。

紅袖少女誇耀杭綾柿蒂織工好,青旗門前爭買美酒飲“梨花”。

是誰開闢了通向湖心孤山的道路?長滿青草的小道像少女的綠色裙腰彎彎斜斜。

註釋

望海樓:作者原注云:“城東樓名望海樓。”

堤:即白沙堤。

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殺害。伍員逃到吳國,佐吳王闔廬打敗楚國,又佐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後因受讒毀,為夫差所殺。民間傳説伍員死後封為濤神,錢塘江潮為其怨怒所興,因稱“子胥濤”。歷代立祠紀念,叫伍公廟。連立廟的胥山也稱為“伍公山”。

蘇小:即蘇小小,為南朝錢塘名妓。西湖冷橋畔舊有蘇小小墓。

紅袖:指織綾女。

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卷一八説:“杭土產綾曰柿蒂、狗腳,……皆花紋特起,色樣織造不一。”

青旗:指酒鋪門前的酒旗。沽酒:買酒。

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案此二句寫杭州的風俗特產:誇耀杭州產土綾“柿蒂”花色好,市民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

賞析

首聯,先推出“望海樓”“護江堤”,是因為樓高、堤長足可貫領通篇,它們在輝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一“明”一“白”,渲襯成一派穠麗暢朗的氣氛,漸啟以下佳境。在這裏,“照”樓曙色和霞光屬客觀現象,“踏”堤遨遊則是遊人的興趣,一靜一動,皆從詩人眼中見出,緊扣題目的“望”字。詩中原注:“城東樓名望海樓”,又杭城臨錢塘江,故築堤。次聯轉過一層,始引出顯著的季節特徵:春潮洶湧,夜濤摩蕩,聲響直振吳山頂的伍公廟;柳枝掩映,蘇小家正當新綠深處,春光似乎就凝匯在她如花的年華和火一般的熱情裏……這兩句聲色交織、虛實相襯,分別從視聽感知裏生髮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聯想,一併融進涵納着深沉悠遠的歷史內容的“伍員廟”“蘇小家”裏,使古老的勝蹟超越時空,帶上了現實感,並給讀者以審美的愉悦。

第三聯從前面連輻直下的四處景點移開目光,注視到民俗人事上來。江南絲織業繁盛,故詩中自注:“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物產》記載,這是綾的花紋;又當地產美酒,詩中亦自注:“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這裏特以二者並舉,描寫杭州女工織藝的精巧和當時人們爭飲佳醪的民俗風情,勾勒出繁榮興旺的社會景象。而“紅袖”與“青旗”、“柿蒂”與“梨花”的顏色對照、品物相襯,更象一幅工麗雅緻的畫圖,流溢着濃郁活潑的生活情趣。尾聯以登高遠眺所見的闊大場景收束,暗與首句照應。“湖寺西南路”,指由斷橋向西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長堤,兩旁雜花草木密佈,詩中自注説:“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請看,滿湖清波如同少女的彩裙飄動,白堤上煙柳葱蘢,碧草如茵,就像少女裙上的綠色飄帶。上句就“誰開”提唱,故設問答,接着用了“裙腰”這個絕妙的比喻,使人聯想到春天的西湖,彷彿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妙齡少女的化身。

創作背景

白居易自穆宗長慶二年(822)秋至長慶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此詩即作於是時。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春望》閲讀答案 篇七

漢壽城春望①

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華表④半空經霹靂,碑文才⑤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⑥,此地還成要路津。

【注】①本詩是作者貶任偏遠地區的朗州司馬時所作。漢壽城,朗州古城。②芻狗:古代用茅草紮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貴族墓前的石獸。④華表:指路的路牌。④才:隱約。⑤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1、下列選項中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正確的兩項是()

A.首聯因不見人煙,所以“對”字組合起來的荒祠、古墓、荊棘、榛莽之類愈多,愈顯出古城的荒涼。

B.頷聯寫“牧豎”“行人”,極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氣。頸聯寫華表、石碑表現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這首詩打破了一般律詩起、承、轉、合的條框,首頷頸三聯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扯的景象。

D.在尾聯興和廢的慨歎中,詩人闡明瞭關於事物發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強化了全詩的消極思想。

E.本詩主要寄託詩人貶謫到偏遠地區後的淒涼之感、對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歸隱田園的嚮往之情。

2、本詩作於杜甫《春望》後約40年。兩詩都運用意象,從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的影響。請依據詩歌,比較兩詩在內容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簡要分析。

【答案】

1、AC 2.相同點:遙望春景的荒蕪和破敗、淒涼。

不同點:①《春望》描寫戰亂中的場景,《漢壽城春望》描寫戰亂後的遺蹟。

②《春望》描寫國都景象,《漢壽城春望》描寫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寫景物和詩人形象,《漢壽城春望》全詩寫景。

【解析】

1、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選項中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正確的兩項”,這屬於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項,“頷聯寫‘牧豎’‘行人’,極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氣”有誤;頷聯雖有“牧童”和行人”出現,但也沒有增添任何生氣。牧豎燒芻狗予田中,説明墳山冷落,祭掃無人“田地荒蕪,可牧牛羊。符人着石麟於陌止。是因為荊榛莽莽,別無可以觀賞盼景物,唯古墓前石獸羣尚可注目而已。D項,“強化了全詩的消極思想”有誤;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充分地表現了詩人發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使全詩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E項,“歸隱田園的嚮往之情”無中生有。

2、試題分析:題幹要求學生“本詩作於杜甫《春望》後約40年。兩詩都運用意象,從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亂’的影響。請依據詩歌,比較兩詩在內容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內容。應找出兩首詩歌中的意象,分析場面的特點。《春望》中,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這首詩描寫的是戰亂中的場景,且所寫的是國都長安的景象。《漢壽城春望》中,首聯的出句點明瞭“春望”的地點——漢壽城,勾勒出來的景物頗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獨沒有人煙,這是戰亂後的遺蹟。

點睛:本題屬於詩歌的比較閲讀題。這類題目的特點如下:選材,題目材料一般選用不同的人所寫的相同或相似的題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達技巧不同,或是語言風格不同;命題角度,可以分為對詩歌語言的品味、對詩歌表現手法的理解、對詩歌形象的解讀、對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較;題型設置,既有單一比較,但更多的應是綜合比較。可以氛圍“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類型,但又較多是“同中求異”這一類型。比如本題中,主要是對兩首詩歌中形象的比較,且屬於“同中求異”,即既要答出相同點,也要答出不同點。

譯文 篇八

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舊存在,

春天的長安城滿目淒涼,到處草木叢生。

繁花也傷感國事,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增離恨。

多個月戰火連續不斷,長久不息,

家書珍貴,一信難得,足矣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白了頭髮,越搔越稀少,

少得連簪子都插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