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為什麼貼窗花及窗花的由來【精品多篇】

春節為什麼貼窗花及窗花的由來【精品多篇】

關於貼窗花的傳説 篇一

1、部分地區有俗語“大年三十貼窗花,沒日子了!”所以窗花應在二十九前貼好,三十的時候小小補一下,意為“添福”。

2、老人住的窗户,窗花內容以花草動物為主,圖個身體硬朗;已婚未育的小媳婦窗户只能貼花草。

3、窗花裏有龍、虎、鳳、雞的,應該把龍貼在虎上方,鳳貼在雞上方,不要貼的太近。它們都是不相容的。

4、窗花尺寸不宜過大,注意鏤空透亮,象徵好運氣來臨。

窗花的由來 篇二

我國民間有春節貼窗花的習俗,此俗始於遠古,是由一個古代傳説演變而成的。

相傳,堯在位7年,有一種屬於鳳凰一類的吉祥而後罕見之鳥叫鸞鶻鳥,年年飛到都邑棲息生活。由於鸞鶻的到來,嚇得麒麟跑到大澤的草叢裏,不敢出來;鴟梟逃到了荒無人煙的森林中,瑟瑟發抖。從此,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後來,不知為什麼,鸞鶻不再飛來了,為害黎民百姓的兇禽猛獸重又出現在都邑,到處橫行無忌了。人民感到很失望。

當時有個折支國,聽了堯民十分崇敬鸞鶻鳥,鸞鶻鳥又不知飛往哪裏去了,就主動獻來一種“重明”鸞鳥。因為這種鳥每一隻眼內都有兩個瞳孔,所以又叫“重睛”。“重明”的形體很像公雞,鳴叫的聲音又十分像鳳凰,人們都認為它是一種吉祥的神鳥。剛獻來的時候,羽毛已經全部脱掉,但它用肉翮照樣飛翔。“重明”十分兇猛,能夠追趕猛虎,並勇敢的進行搏鬥,老虎也常常成為“重明”的美味佳餚。自從有了“重明”,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都不敢危害百姓了。

因而百姓十分崇敬“重明”,對它愛護有加,每天都用美玉磨成細粉,做成流質飼料餵它。“重明”有時一年幾次飛臨,有時幾年也不飛來。為吸引“重明”能經常飛來為民除害辟邪,廣大的黎民百姓都把門户打掃得乾乾淨淨,為它準備停落棲息的場所。

但是,月月等,年年盼,“重明”一次也不飛來了,老百姓為此十分憂慮,怕那些兇禽猛獸邪魔外祟重新為害,各家各户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有的鑄金鳥,有的刻木雞,都放到窗户上。説來也真靈驗,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見了這些木雞金鳥,以為是“重明”又飛回來了,因而都嚇得魂飛魄散,飛快地逃往遠方,躲藏起來了。於是,黎民百姓都在妖魔鬼怪集中出來作惡的新年期間,在窗户上普遍懸掛着栩栩如生的金鳥木雞。

時間一長,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的正月七年級,家家户户都或刻或畫金鳥木雞,貼掛在窗上。至隋唐時代,剪紙雄雞取代了古代的金鳥木雞,貼在窗上,就是後來的窗花了。

春節貼窗花還有一個傳説,姜太公封神時,最後已經沒有地方可封,只能將自己封為窗神。有的人家過年時在窗户上貼上“姜太公在此諸神迴避”的紅紙條,以圖吉祥。

春節為什麼貼窗花 篇三

窗花,準確説來是剪紙的一個分支,所以,要説窗花,先得從剪紙説起。

剪紙,是起源於我國的民間藝術,據考古發現最早在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就已經有了剪紙,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如果剪刻技藝的話,就更早了,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那時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在金箔、皮革、絹帛等材料上進行鏤刻的技術。

“對鏡帖花黃”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

脱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這首膾炙人口的《木蘭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詩中所説的“花黃”,有一種説法就是當時的女性用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於臉部、額部,以作粧飾。

從五代十國至唐代時,剪紙處於大發展時期,並且剪紙技藝的水平已經很高。當時的剪紙主要用於祭祀、敬供佛像、裝飾道場等。例如五代佛塔主題的剪紙。又如杜甫詩中有“暖水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

窗花,是民間剪紙的組成部分。是民間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奇葩,也是春節最盛行的活動。每年一進入臘月,農村巧婦,便以彩紙(手工紙或寫春聯的紅紙)剪制自己心愛的窗花,有的贈送鄰舍親友,有的本家貼用。城鄉集市,賣窗花者,架窗於街頭,男女老幼,熙熙攘攘,爭相選購。新年前夕,撣塵掃房,家家清潔,窗明几淨,均在雪白的窗紙上貼滿紅紅綠綠的窗花,與鮮紅的對聯相映襯托,別有一番風韻。

剪窗花是舊時女子比賽心靈手巧的手工之一,每逢過年,巧手的女人就會揮舞着剪刀,在紅紙上作畫,那時候有功底的女子不需要畫圖樣,一般都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強。而現在的剪紙,也是美化生活的一種藝術品,還可以在剪紙中獲得樂趣。